六年级传统文化下(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06:0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传统文化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传统文化下》。

第一篇:六年级传统文化下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教学设计

李清照的《醉花阴》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2月19日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2.反复诵读,把握意象,抓住意境,体会词中情感,领悟婉约派词的风格。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了解《醉花阴》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孤独寂寞的情感的,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情感体验.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大家根据评语判断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知人论世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三.《醉花阴》的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四.诵读,整体感知

听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诵读:要求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以期听课时解决解决。

五.鉴赏《醉花阴》 诗歌总体基调是“愁”,那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作者“愁”的具体内容。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为什么? 明确:“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

那么就这种情感来说,诗人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

(一)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 的情绪融和交织。

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诗人常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由此可知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

总结: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二)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情感

鉴赏一首诗词,除准确把握意象意境外,对语言的品味也是至关重要的。

先来看上片,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品“凉”—— 一语双关。

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由此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

品“廋” 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寄托自己子的一分相思之情。赵明诚先是很感慨,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老婆比我写得好呢?那不成,我现在好歹也是国家干部,在外做官,是不是?我也得写几首词,让老婆看看,在才情方面也绝不让巾帼,看看,人家是巾帼不让须眉,他只能须眉不让巾帼了。痛下决心,请假不上班了,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边,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在那儿编啊,编了五十首词。编完了,赵明诚动了个坏脑筋,他就把那个李清照的《醉花阴》搀到他这五十首词里头,然后找他好朋友陆德夫,老陆,你来看看啊,最近我产生了一批作品,你给看看我这些作品怎么样,陆德夫也是个实在人,左看右看,说,老赵啊,说实话,就三句写得好。那赵明诚问哪三句啊?“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醉花阴》末句。

那我们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先看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廋”。(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① 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总结: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可知,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课堂小结

此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写重阳佳节对丈夫的销魂噬骨之相思,情调凄婉而又含蓄蕴藉。这首词以“愁”字开篇,以“瘦”字作结,贯穿全词始终的是词人孤独愁绝之苦及销魂噬骨的思夫之情。

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词并默写。2.完成《步步高》相关练习。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词鉴赏的一般方法,从而学以致用。由于学生在上节课就接触过李清照的作品,因此,在导入部分设置了对所学内容的简单回顾,使学生在产生亲切感的同时激发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着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对词中意象内涵的挖掘,把握词人的情感,赏析词作寓情于景的写作技巧,逐步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含蓄.蕴藉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互动,课堂气氛轻松.活跃,预设的各教学环节全都得以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我认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简洁与规范,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与课堂反应情况,对课堂节奏和教学内容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李清照的《声声慢》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2月26日 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2.反复诵读,把握意象,抓住意境,体会词中情感,领悟婉约派词的风格。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词人在创作《声声慢》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心境,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情感体验.对比阅读 一.导入

播放《月满西楼》,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另一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二.解题

慢指的是慢词。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由于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与小令相比慢词在音乐上的变化更加繁多,悠扬动听。于是,这也就适宜表达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个人情感。

三.鉴赏《声声慢》

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就以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

(一)怎样入愁 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思考两个问题:(1)正音;(2)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生齐读,正音。(提示学生哪些字音该注意)(2)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句话你觉得体现愁绪的哪些层次感? 寻寻觅觅: 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

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冷冷清清: 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 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 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明确: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明确: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二)缘愁选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明确: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意象探究

1.“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2.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3.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4.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总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三)为何生愁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作者为何而生愁?

从1103年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告诉你答案吧!

5.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渡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李清照时年46岁。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

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也没有记录。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

课堂小结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全词并默写。教学反思

在学生有了点滴感受的基础上,我带领着学生随着多媒体步入李清照那个凄凉的世界中,去细细体会词人悲凉的人生!学生看.听.体会,多种感官参与到词作形象画面的建构之中。然后再让学生抓住词作中的场景,用自己的文字作展开式的表达,让学生在文中任选一个印象最深的场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词人形象描绘出来,这里,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联想与想象.解释与描绘.写实与唯美等,构成奇异的交响乐。经过学生心灵的转化,具体为淅淅沥沥的连绵雨.树叶凋零的梧桐树.秋风萧瑟中的独行图,等等。学生对文字的咀嚼和心窗的打开过程其实就是言语的生成.心灵的升华和经验的转变过程。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整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还是感到了很多不足之处:无形中削弱了对整体词句的品读,使词作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愁”的深度和浓度都变浅.变淡了。因此我觉得诗词的赏析一定不要驾空,意象的品读要容入具体词句,边读边品,每分析完一个意象,教师要用精炼的总结性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对此意象的把握和其与全词的内在联系。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在这个环节上没有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是我整节课的一大遗憾。

夏日绝句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3月5日 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1.背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2.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作学习,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我会读

(1)学生自由读

(2)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3)请生读,其余学生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4)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自渎古诗.并读一读(2)考考同桌

(3)汇报学习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我想问

学生自由质疑,感知古诗。三.读中感悟

1.学生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及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四.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听课件朗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3.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4.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5.配乐齐读。五.熟读成诵。六.拓展

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父母听。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我的这节课也不例外。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心中有一份失落感,因为教学效果没有用自己班的孩子时好,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1.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想化的共鸣。2.教师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3.课堂上有个别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时没有及时纠错。

辛弃疾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3月12日 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47—48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9页

六、活动广角:第49.50页

七、成长阶梯:第50.50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辛弃疾的《破阵子》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3月19日 总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2.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教学难点

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主要教具

多媒体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首词里我们已经接触了辛弃疾这个人物,南来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这首词在风格上与《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体会

二、朗读请同学朗读,体会词的内容。

范读、齐读、点评小组自由朗读、交流、有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概括内容、感情)师生点评、交流。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

三、赏析诗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了醉里还挑灯看剑,念念不忘的是杀敌报国,(当时作者已经闲居已久,请缨无路,都受到南宋投降派统治集团的排斥和打击。在现实生活中,韬晦之不暇,不可能触发他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只有在喝醉酒的时候,使他能暂时忘却现实,而通过“挑灯看剑”的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在迷离的恍惚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连续响起了雄壮的军号声。他的神志立即回到了军营里,“吹角连营”意味着动员令已经下达,军心振奋,这是诗人的愿望,也是人民的愿望!投入备战。下两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意气激昂,形象阔大,这应该是具体描绘动员令下达的情况,部下的官兵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队奏起雄壮的战歌。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官兵斗志昂扬。“沙场秋点兵”。

人们仿佛看到了这支队伍的赫赫军威,秋天在沙场上检阅军队,阵容威武雄壮秋高马肥,秋又是肃杀之气,都和“沙场”、“点兵”结合得很密切,把杀气腾腾的气氛渲染得符合实际。“点兵”意味着就要对敌人下总攻击令而进入战斗的阵地了,只用五个字,就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是说马飞快如的卢(的卢,良马名),弓弦惊如霹雳。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

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完成了军王统一大业,自己也取得了深厚英名。两句意味着作者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这是作者的壮志也是理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的热情。这两句中的君王、功名的念头表现得很明显;但我们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封建时代的爱国主义事业是离不开“君王”和“功名”来实现的。问: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可怜白发生”?转笔使感情从极高点跌落

下来,剩下的只有悲愤,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壮志和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祖国没有统一,自己没有功名,却已经年纪大了,生了白发,没有机会了。作者从21岁起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时,集合突入军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40岁以后一直闲居在农村,“可怜白发生”,把自己的悲愤展现在人们眼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对比下,使千百载下的读者对作者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愤慨,还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四、构思特点

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学生总结内容、意境。

小结:全词写“壮”,基调豪迈高亢、大气磅礴。通过梦境中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收复失地,抗金卫国 的远大理想,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六、作业自选一首辛弃疾的词赏析,描绘其中的意境。

教学反思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一直认为是个难题,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宋词。本节课选取的是稼轩的豪放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词作写得是壮怀激烈、豪情满志,词中写梦境、写现实、用典故,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以羽泉的歌曲《辛弃疾》为导入切口,歌词大量运用了辛词名句,第一句便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使人感到很亲切。要读懂宋词,对历史、对其人其事必须要了解,为此课前让学生找课外资料是非常必要的,然后课堂上交流分享,老师作补充和总结,只有明白了这些才会理解词作的意境。接着巩固新词,翻译词文。词作的分析,我主要从词的“壮”为切入口,分析其“壮”在何处?有军营生活的雄壮、有战斗场面的壮烈、有雄心壮志的豪壮,接着点明梦境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恍然明白作者悲壮何来?从而完成对词作的解读。本词写“沙场秋点兵”很有气势,让学生体会词的意境,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展现“沙场秋点兵”的生动场景。既是练笔,又是巩固词的内容。不足之处,内容量较大时间较紧,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不多,多媒体字体、背景处理不佳。综上,我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辛弃疾的清平乐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3月26日 总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读熟这首词 2.理解其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感悟其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老师和大家来学习一首词,大家看课题,谁来读? 2.今天学的这个题目与以前读的古诗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在古时候,词是用来演唱,就今天的歌词一样,“清平乐”这个词牌名就规定了这首词的曲调。“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有好多词只有词牌名并没有题目。

3.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题,注意把它读准,注意中间的停顿。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看词的内容,他又与词有什么不同

2.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这首词,词会读了吗?指名读,评价,在指名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词义,体悟情感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别看这首词短短几句,但是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每一句都描绘了一幅美丽生动的画面。下面清同学们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那些画面? 2.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

4.作者也醉了,看到农村这样秀丽的景色,作者深深地陶醉了,看到这一家人和睦.恬静.幸福的生活,辛弃疾深深地陶醉了。同学们,让我们像老夫妇一样,像辛弃疾一样,陶醉的读一读这首词,也来醉一回吧。

四、拓展

1.美丽的田园风光,恬静的田园生活,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最爱,你积累的古诗词中,有描写田园风光的吗?谁来背诵。

2.田园诗真是丰富多彩,同学们,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宁静恬适的茅檐低小,也有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

3.这首词也有一个醉字,它表现了作者渴望上战场,奋勇杀敌,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4.辛弃疾的一生既经历了主张抗击外敌侵略的金戈铁马的岁月,也经历了被贬乡村,陶情物外的闲情雅致。

五、作业

同学们搜集一些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及他的作品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教学反思

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读者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尽管作者有意要把它掩藏起来。

辛弃疾的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4月2日 总第7课时

蓬莱仙境

一.诗画揽胜

默读课本53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温馨点击:第54页

六.活动广角:第54—56页 七.成长阶梯:第57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2课.蒲松龄故居

一.诗画揽胜:

默读课本58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温馨点击:第60页

六.活动广角:第60—62页 七.成长阶梯:第63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3课.趣味诗歌

一.艺海拾贝:

默读课本64页:1.藏头诗的原文和注释;第66页:2回文诗的原文和注释;第68页:3.宝塔诗的原文和注释;第70页:4.拆字诗的原文和注释;第72页:5.形意诗的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卡片和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卡片和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5.67.69.70.73页 六.活动广角:第65.67.69.71.73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篇: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下)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本教材突出了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学习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培育审美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一 教材分析

本学期包括“经典驿站”“艺术乐园”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二、教学措施:

1、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力求选择适合学生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动画录音等手段,图文并茂,使学生在做做学学中达到教学目的。

2、对传统文化中的诗文进行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

中国人。环境保护

3、了解社区的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感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

4、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按计划实施主题教育。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法学法:

自读自悟法、感情诵读法、同学互助、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安排: 每课均一课时。

第三篇:六年级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第一课 《幼学琼林》

(一)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天文”的起始部分,这也是《幼学琼林》这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宇宙的起源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神话人物。

3.引导孩子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4.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各种和天文有关得神话人物。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断句、朗读,初步做到正确、通顺。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诗文中神话故事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为更好的理解诗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

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第二课《幼学琼林》

(二)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教学准备 课件 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二、学文明理

1、课件展示师生选文,师领读一遍范文,并认识其中难读难认的字。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及难读难认的字。

2、师讲述幼学琼林的大体文采及写作手法。《幼学琼林》从明朝开始,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这本书包括了师生、花木、鸟兽等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他不为字数所限,不拘于长短,只求对偶成句,便于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一遍。

4、学生个别诵读。(多人)

5、读得好的同学领读一遍。

6、学生试着背诵。

7、学生试着谈一下课文意思。你知道这些人吗?

A:杨震:汉朝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被当时人称为关西孔子或关西夫子。

B:贺循:晋代人,因学识渊博,被当事人尊称为最有学问的大儒。

8、分组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意思。

9、指名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谈古论今,动之以情。

五、总结(略)、师生(节选)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教学准备 课件 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把节选内容展示出来。师领读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一边遍。

二、温馨点击

师领读一遍,讲述一遍。学生自由读一遍。

分小组讨论,懂得了多少内容? 学生分组汇报。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三、活动广角

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怎样尊敬自己的老师吗?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许多师生间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能够遇到以为自己喜欢的老师,是人生中多么幸运的事啊。他已经握着你的手,让你在自己人生的书本上,端端正正的写下了第一行字。

你能把《师生》这一段背诵下来吗?

四、明理引行

请你再去搜集一些名人学习的故事,在班里举行

一个故事会。

我给大家讲讲司马迁的故事……

唐朝的刘晏七岁就金榜题名,他真的很棒啊。学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五、成长记录

背过了这段,画一颗背诵星。

做了一件爱心小事,画一颗爱心星。明白了一句话的意思,画一颗知识星。

第三课《幼学琼林》

(三)一、背景: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求源》, 明代程登吉(允升)所著。清代邹圣脉为之增补,易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 曾风行于世。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都曾一再增补。此外,还有人仿效其体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谭贵球的《故事逢原》就是如此。《幼学琼林》在整个清代乃至民国时期风行全国各地,版本甚多,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故事寻源》、《幼学求源》、《幼学故事珠玑》、《幼学须知句解》等。此书的作者,一般都认为是明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

二、了解全册:

凡四卷, 三十三项内容,依次是: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一);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二);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三);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卷四)。它相当于一部百科知识词典,用生动形象的对偶句,宣讲各种典故、知识和成语等。抑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成语词典,里面的奇词妙语,比比皆是,不愧为“琼林”。

这本蒙书, 对宣传知识,普及成语,起过积极的作用。古人这样编写“成语词典”专供学童记诵,自有高明

之处,其中奥妙,值得今人深味。

三、本课注释: 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执:至交,好友。

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孚:相应,符合。

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梳成一个向上的小辫,这里指童年时代。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一)第4课 古诗两首

《登 高》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书愤》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

第5课 古诗两首

《戏答元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设想】

欧阳修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欧阳修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

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 叙事抒情 《行路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背诵李白的名句。2.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感悟诗人在困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在本诗的创作背景中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2.掌握本诗浪漫诗风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他蔑视权贵,追求狂放的自由,受到权贵的压抑时,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在文人普遍相轻的传统陋习中,他却非常重视朋友间的情谊,写下了很多关于友情的动人诗篇,他和杜甫的友谊更是称为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同学们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人在一生中的很多亲密友谊都是在这个时期萌发嫩芽的,相信同学们对于友谊都有很多的情感体验,恐怕也会有一些经验教训,咱们不妨谈谈。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根据友谊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作者简介:

(二)创作背景

李白的四处漫游和贺知章、玉真公主等的推荐使他名动京师,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李白。天宝元年(742),玄宗召他入京,任供奉翰林。李白的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他在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当时玄宗是“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鸾殿,出于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白侍奉皇帝的时期,正是唐玄宗统治的后期,盛世中的危机已经潜伏,并日渐凸显。李白生性傲岸不羁,不愿阿谀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败集团,无法处理好朝廷复杂的人际关系,思想经常处在得志和失望的矛盾当中。不久遭到权贵的谗毁,于

天宝三年(744)年被玄宗“赐金放还”。《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到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行路难”是旧题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种。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

(三)整体感知(1)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运用联想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诗歌。

课件展示白话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像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何去何从?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分章节赏析: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

①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

明确:忧郁悲愤 运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性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

②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矛盾心情?

明确:回应了“行路难”的题目。用比喻和典故

写仕途的艰难及前途的信心。尽管上节说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为,他还要“渡黄河”、“登太行”。无奈现实环境中“冰塞川”和“雪满山”。想有所作为却不能体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情。

③第三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反复?

明确:乐观自信。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回答下列问题。

①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明确: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②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明确: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③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④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⑤本是怎样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明确:巧用历史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感情基调激越高亢、乐观向上。

(4)拓展学习——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从唐朝开始有了古、近体诗的区别。简单地说,唐朝以前的诗歌是古体诗,唐朝以后的格律诗是近体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分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赏析李白的《月下小酌》,不少于1000字。第三环节:相关文章导读

“酒”常常是诗人抒发个人襟怀的载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留下了大量的有关饮酒的名篇佳作。李白嗜酒见天真,但面对要价昂贵的美酒,他有时发狂到想痛饮三百杯,有时却郁积到“停杯投箸不能食”,可见同样的美酒,却承载着诗人不同的感情。在本册书中,曹操举杯相邀召集天下贤士为他所用(《短歌行》);范仲淹却借酒替戍边的将士表达思乡之情(《渔家傲》);王翰的夜光杯中传达着边关将士的豪迈情怀(《凉州词》);李商隐的欢宴痛饮流露出个人身世的寥落之悲。(《无题》)。婉约词家品酒抒发委婉曲致的小巧之情,豪放词家醉眼大唱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让我们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去体味“酒”中溢出的感伤和豪迈之情。

第6课 词两首

《虞美人》 1.整体感知

《虞美人》

阅读这首词主要鉴赏它跌宕起伏的笔法。词的一开始便自问然后自叹,再写景再回忆再想象,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这首词的另一个鉴赏重点是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文题解读

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心情。

3、走近作者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作品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4、背景纵览 虞美人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现在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年41岁。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

5、课文详解 虞 美 人①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③,故国④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⑤,只是朱颜改⑥。问君⑦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①选自《南唐二主词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后主,后来被宋朝俘虏,过了三年囚徒生活,不久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这首词是他被囚禁时所作,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作为阶下囚的哀愁。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

②完结。③春风。

④指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

⑤雕栏玉砌,雕饰华美的栏杆和玉一般的石阶,借指南唐故都的宫殿。应犹在,一作“依然在”。

⑥红颜改了,即颜容变得憔悴了。以上两句意谓宫殿犹在,但人事已非。

⑦问你,实是作者自问。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对人生已经绝望,人多以为美好的“春花秋月”,他见了反而心烦,并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其感情之极端痛苦可见。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又东风”点明时间又过去一年,不断消逝的时光,引起他无限感慨,有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写他遥望南国而感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最后,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忧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诘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6、写作特色

《虞美人》:起伏跌宕的笔法 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是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这样的愁情是何等真实而深沉啊!

7、主旨探究

《虞美人》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中既有作者为失去曾经拥有的帝王之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有对故国河山的深切怀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感伤低沉,但直抒胸臆,情感真挚。

8、后世许多词话著作论李煜词,以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为最佳,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定**》

一、导入新课

梦里追寻且仗剑,词里况味各千秋。别离喧嚣,我们且在文字里

寻一方净土。在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下,我们在柳永缠绵悱恻,为伊消得人憔悴中,伤感徘徊;在大

江东去,故垒西边,我们一睹东坡先生旷达的视野,豪迈的情怀,今天,我们依然随着东坡先生,步入山林小径之中,体味另一番的别样滋味。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谈到宋词,我们必然会想起苏轼——东坡先生,没人敢否认苏轼 的文学天才,他的文学成就几乎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他的很多文章,对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很快就能复述苏轼的生平。)然后,简单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后的第三年。

三、研读作品

(一)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留意以下三点:

一,读准字音,二、理解大意,三、体会感情。2.点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自由的发表看法。明确:应用舒缓自然的语气来读它。3.听朗读,加深印象。4.齐读课文。

(二)析课文

1.读完课文,以后,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明确:通过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词人旷达自然、从容淡定的人生境界。

2.诗与画的关系始终都是那么的密切,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词中,你看到了怎么样的一幅画面?(提示:可以从环境,人物的服饰、动作、心境等角度去体会)在这样的画面里,你看到了怎样的苏轼?

服饰:“竹杖芒鞋轻胜马”苏轼此行穿的是草鞋,拄的是拐杖,并没有骑马,也没有带仆人。这比官服来得轻便许多,其实,也隐含了“无官一身轻”之意。

动作:“莫听传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缓缓步行,而且还吟咏长啸,好一副安闲潇洒。“何妨”二字又可以看出苏轼的俏皮,乐观。

心境:“莫听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本是客观存在之事,但是,苏轼却能用平静的口气劝导说“莫听”,将自己置身于环境之外的超然。

“谁怕?”自己已经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还会害怕失去什么呢?“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一生中遭遇的风风雨雨。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蓑”指的是蓑衣,仅以一件蓑衣抵抗风雨,强调不借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之意。

“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之后,假如说开始有风雨之念,那么写到此时,在苏轼心中,已经无所谓风雨之别了,作者面对自然界中的变化,竟然达到了一种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境界。

“料峭春寒吹酒醒”引出对酒的理解。以及含蓄的愁,借酒消愁。

3.刚才大家都提到了词中,从头至尾都弥漫着烟雨的味道,那么大家是如何理解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明确: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自己却像平时一样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坦然而无畏,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正可谓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

“萧瑟处”指的是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表面说天气的变化,实际上指的是人生的沉浮变化、喜怒哀乐。可谓是一语双关。

4.苏轼的这样人生经历和态度,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对于现在在学习处于低迷情况的学生,从这首词和苏轼身上得到很多的启发。)

教师小结:苏轼,曾经在晚年,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被贬谪三处,每到一处,都给该处今天留下了难得的文化资源。而且,每贬一次,他不仅没有消沉,反而使他的诗词意境,人生境界有了跟高的提升。我们在一起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下作者的心境。

四、拓展延伸

儋州正是在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也是苏轼最后被贬之地,可以说,东坡跟海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学生展示课外收集的苏轼在海南的资料,通过各种形式展现苏轼对海南文化的影响。

(从学生收集的情况来看,他们对苏轼在海南产生的文化影响有着浓厚的爱好。他们从文学,政治,教育,饮食等方面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海南的苏轼文化,有的还以课件的形式来展示。)最后,播放苏轼在海南的相关视频,作为这个环节的小结。

五、课堂小结

苏轼仅仅通过途中遇雨的小事,表现了词人在被贬时的旷达平和的人生态度,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坦荡,气度从容,他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在纷扰中寻得了一片宁静。面对人生的沉浮,自有“任尔狂澜卷地来,浮沉由我不由天”的气概。

六、作业

读苏轼,我们读得更多的是豪迈,是感动,课下,把您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研究性报告。

教学反思 这首小词,从语意上来说,都是非常浅显易懂的,学生在理解文意基本上没有难度。因而把重点放在对情感价值的培养和后面的知识拓展拓展上。

当代的学生在心理上相对而言,比较脆弱,很轻易受伤。从这篇课文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中各种的挫折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感受苏轼的豁达,以

及通过对比自己的生活,更好的明白当面对挫折时的心境和方式。

除此之外,这篇课文在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上,尤其对于苏轼曾经生活过的海南的学生来说,尤其有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很直观的方式了解苏轼对于海南文化的影响,收集了很多苏轼在文学、教育、饮食等方面的资料,通过整理,用课件、朗诵、表演等方式将其展现在课堂上。作为补充,我预备了一段苏轼在海南生活的视频,让学生除了通过文字之外,用另一种方式更系统的了解苏轼对于海南文化的影响。

第四篇:六年级传统文化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复习题

(画横线的为必背内容。括号内为注释,理解即可,不背)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八则):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2、子曰:“默(默默)而识(zhì,记住)之,学而不厌(满足),诲(教导)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勤奋)以求之者也”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9.《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二、《大学》(两则)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小人独处无人时常做一些坏事,可以说是无所不为),见君子向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见到君子时,却又装模作样)。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三、《中庸》(二则)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在别人看不到他的行为时也检点自己,在别人听不到他的言语时也警惕小心。)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学习,详细探讨原因,慎重思考问题,明确辨别是非)。

3、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中庸,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即中和,庸即平常。

四、《列子·汤问》(两则)

1、《列子·汤问》是一部记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的书籍,相传其作者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2、《薛谭终身不敢言归》出自《列子·汤问》,批评了那种对学习浅尝辄止的态度。

3、《高山流水》既是一个历史典故,也是一首琴曲,出自《列子·汤问》。

五、《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1、《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学名著。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淮阴侯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3、《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其间近三千年的历史,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裁。

第二单元 名人长廊

六、马援

据《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马援少有大志,一生实现了驰骋疆场、马革裹尸的、万里扬名的志愿,后来居于高位,终能谨慎自持。《戒兄子严、敦书》是马援写给侄子们的书信,劝诫侄子们要做“敦厚周慎”的人。书信中的“画虎不成反类狗”是指没有画虎的本领却要画虎,结果把虎画得和狗一样,形象生动,至今富有教益。

七、诸葛亮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信。《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

八、岳飞

《满江红》是岳飞的生命之歌。法国前总统、著名政治家戴高乐将军在阅读《满江红》时,感概万千。他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心声,是不可战胜的。

九、李清照

1、以柔曲凄切的笔调,描绘临安今昔盛衰的不同,抒写自己种种复杂内心感受的《永遇乐》出自词人李清照之手。

2、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是另一种风格,悲壮苍凉,掷地有声。

十、辛弃疾

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作者对为国建功历史人物的敬仰,抒发了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辛弃疾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第三单元 名胜佳境

十一、蓬莱仙境

1、蓬莱素有“人间仙境”之誉,他依山傍海,景色秀丽,独具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奇观,被认为是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之一。“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便源于此。

2、一千多年前大文学家苏轼被贬至蓬莱。就在这几天里,他居然看到了多年难得一见的奇观——海市蜃楼,并留下了这一描写海市的“空明”诗篇。

十二、蒲松龄故居 《聊斋志异》出自蒲松龄。

第四单元 艺术乐园

十三、趣味诗歌

1、藏头诗又称“平头诗”。这种诗的特点是作者把某种特定含义或不便明言的话,写于每句诗起始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3、明代画家徐文长站在西湖孤山望湖亭,一轮皓月当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泼墨作画之余,诗兴勃发,挥毫写下《平湖秋月》这首藏头诗。“平湖秋月”由此成为西湖十大美景之一。(《平湖秋月》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4、回文诗是正读、倒读都意义顺畅的一种特殊趣味的诗歌形式。相传起于晋朝窦滔之妻苏蕙的织锦回文。苏轼的回文诗《题金山寺》,逼真的描写了金山寺外早晨和夜晚的优美景象,被诗家称为“回文体之无上佳制”,是回文体中的佼佼者。(《题金山寺》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迢迢远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5、宝塔诗从第一句一个字起头,逐句加字,一般加至十个字,故又称“十令”。这种诗写出来上头尖、地下大,就像一座宝塔。白居易的这首就是宝塔诗,通过由短到长的递增句式,形象的描述了诗歌的美学价值、社会作用,并把现实情境引入诗中。()

6、拆字诗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几个部件,组成词语,暗寓该字。它常以童谣的形式出现。例如《怨歌》就隐晦的寄托了人民群众对权臣董卓的诅咒、怨恨之情。(《怨歌》: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实为“董”,“十日卜”为“卓”,这首童谣是讲董卓的。)

7形意诗是一种书写特定字形来会意的诗歌形式。相传会意诗《晚眺》是苏轼所写。这首诗有动、有静,立体感极强,犹如一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人们眼前,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晚眺诗

苏轼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丈横拖瘦竹邦,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第五篇:六年级传统文化

1、《论语》八则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2.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教学难点】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二、简介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

三、《论语》简介

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后来失传了)四.课文讲解

(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

(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醒注意句读

(三)全班朗读,纠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 孔子说大概有一种人,自己不知不懂却生硬不编造,我没这么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把细节牢记在心,这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认知方法

2、《大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大学》中的 “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三、小结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3、《中庸》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

二、学习中庸之道

三、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六、知识延伸: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4、《列子·汤问》二则

教学目标 :

1疏通文意,复述故事。

2结合薛谭学讴,培养学生潜心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疏通文意

背诵积累 教学课时:一节课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

二、朗读课文,正音

把握节奏、语气,读准字音

三、学生分组讨论

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有关字句

2、学生就不懂得字词质疑,其他学生 《列子·汤问》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5、《史记·淮阴侯列传》

教学目的: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 教学重、难点:

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深入体味鲁迅“无韵之离骚”一语的深刻含义,了解《史记》是“一首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首用整个生命谱写成的包含着司马迁全部血泪的悲愤史诗”,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认识中国的“英雄悲剧”的本质意义。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29页

六、活动广角:第26、29—31页

七、成长阶梯:第31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马 援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2—33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4页

六、活动广角:第34、35页

七、成长阶梯:第35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诸葛亮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6—37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8页

六、活动广角:第38页

七、成长阶梯:第3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8课、岳飞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9—40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小卡片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1页

六、活动广角:第41、42页

七、成长阶梯:第42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9课、李清照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43—45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5页

六、活动广角:第46页

七、成长阶梯:第46页

八、个人熟读自立歌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辛弃疾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47—48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9页

六、活动广角:第49、50页

七、成长阶梯:第50、50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下载六年级传统文化下(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传统文化下(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1 一、教学目的: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最为突出,发源于齐鲁大......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1 第一课《论语》八则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做人、处事的教诲。教学内容:1、人物介绍:中......

    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六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大多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特别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更能保持较为持久的热情,但在阅读方面眼界不够开阔,知识积累不丰富,对祖......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国学启蒙 第 一 课《论语》八则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做人、处事的教诲。 教学内容: 1、人物介绍: 中国是一个有着......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经过上学期一学期的传统文化学习,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

    六年级年传统文化

    教学课题 第二单元:名人长廊:6.马援 教学目的 1、了解马援的生平,理解马援写给他侄子的书信 2、搜集马援的相关材料。 3、学习马援居于高位,终能谨慎自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正......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

    四年级下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城港路街道中心小学 柳光玲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