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单元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
说课人:慕银芳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主备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整个单元入手,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对本单元进行说课。
一、说单元教材内容
第二单元教学内容以学校生活为主题,包括一篇识字课文,四篇精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丰富多彩,充满童趣。《识字2》的内容是关于学校生活的动宾词语,接着安排了《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学生生活中的事,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以及珍惜时间的教育。教学前,可指导学生先读一读导语,然后再进入识字、课文的学习。教学时,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进行教学,并注意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美好的情操,体验学校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二、说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单元,认识49个生字,会写4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进而学习生字词之后再精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内容理解,充分感受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孩子们的活泼可爱。
(2)背诵课文《一株紫丁香》,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3)树立学生自信心,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现和展示自我,懂得为别人服务的意识。
(4)知道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利用好每一分钟。(5)体会《难忘的一天》中小作者激动、紧张和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
三、说单元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口语交际训练(讲故事)。
四、说单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每当我走过您窗前》、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说单元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高效的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打算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在识字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自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写字环节,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描红,指导学生按正确的笔顺进行描红练习,并督促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整合资源,努力提高效率。在学习课文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思考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课文,落实目标。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描红,指导学生按正确的笔顺进行描红练习,并督促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六、说单元教学过程
1、《识字 2》是一篇识字课文,编排的十二个词语,表现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学生均有所感知理解。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课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自学完后老师要检测。在检测时先让学生说出每幅图的意思(谁在干什么),教师随后在图片下出示相应的词语。(这样图文并茂,既直观又可以帮助学生感悟词语的意思。)在学习词语时,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在认读词语后,教师问:“读了这些词语后,你有什么发现?”(这样设计,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考中找出答案。)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把表示动作的词和多音字显示出来。接着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悟表示动作的词语的准确运用。又问:“二胡”为什么用“拉”而不用“弹”。(通过这样的质疑,让学生明确到运用表示动作的词时,一定要根据它所用的对象来定。)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准确地运用表示动作的词,教师又设计了一个小练习(词语搭配)。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知识方面得到延伸。引导学生感悟动词的准确运用,体会词语的节奏感,并练习创编三字词,在指导书写这个环节主要强调三个字的写法:
观: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左边又字捺变点,右边见字的“撇”不宜太长,竖弯钩要舒展开。
弹:左窄右宽,左右相等长。琴:上边的两个王字要扁一点,下面的人字要舒展开。养:中间的竖撇要一笔写成
2、《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诗,情感丰富,意境优美。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在读中体会师生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感。可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自读自悟,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在识字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给不认识的生字注音,随文识字加深印象,然后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认读并组词,同时强调哪些字是整体认读音节以及前后鼻音的区分,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例如:减偏旁、加偏旁,等方法,交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先范读,让学生画出诗歌的节奏,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解决两个问题:紫丁香是谁种下的,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些什么?并用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口头填空:学生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绿色的枝叶夜夜给老师作伴;是让沙沙的绿叶儿声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让花香飘进你又香又甜的梦里。解决完问题后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表演。通过朗读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教师可适时点拨当你们看到书中这样的画面,你想为老师做点什么? 在本节课的写字环节,可以再多媒体上出示要写的字,让学生读字音,认字形,观察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及字形特点,通过范写,描红,练习,扩词练习,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3、《我选我》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二、三自然段,通 过对二、三自然段一些重点词句的品读理解,体会王宁的勇敢、自信和为同学服务的思想意 识。在学生熟读之后,可让学生排练情景对话“我选我”,一人当林老师,一人当王宁。通过 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拓展延伸阶段,与口语交际《我的想法》结合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既拓展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接下来是书写生字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我在教本课时选择了 “员”、“青”、“宁”、“室”指导书写,一是因为这是要求会写的字,认完接着书写能加深印象,从而起到巩固识字的效果二是这四个字具有相同的结构,能够进行比较书写,重点指导“室、宁、青”的书写,“室、宁”这两个字,我通过让学生看书写笔顺的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字的各个笔画间的间距写匀称,防治拉长“青”这个字,我是在黑板上进行范写,注重指导下面的“月”字第一笔为竖“员”这个字,我让学生自己观察,书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一分钟》写了小主人分元元因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二十分钟的故事,教育我们要懂得分秒必争,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教学前,可布置学生做小实验:试一试一分钟自己两臂伸平能坚持多久?试一试一分钟能读多少个学过的生字?初步感知一分钟。教学时,应让学生知道一分钟指得是什么?通过朗读了解远远只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二十分钟?元元两次说的同一句话:“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引导学生读文体会元元当时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抓住“红着脸”、“低着头”、“非常后悔”引导学生想象:元元此刻会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元元,你会对自己说句什么话?通过朗读、品味、想象,感受元元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感悟“时间可贵,分秒必争”的道理。在书写环节主要强调“包、叹、哈、闹、迟”的写法。
5、《难忘的一天》是一则小故事,课文内容较长,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重点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理解和感悟。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一开始较紧张,后来一下子平静下来?对于这一个问题,可引导学生抓住“怦怦地”、“慈祥地微笑”、“高兴地”、“紧紧地”、“和蔼可亲”等词语进行品读体会“我”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情和邓爷爷的和蔼可亲 第二个问题说说“我”为什么忘不了这一天。通过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品读,体会我在这一天的最大收获是得到邓爷爷的鼓励,激发学生热爱计算机的兴趣。本课一共要写10个生字,本节课主要学会及,身,仔,细,次,这5个生字,以左右结构的为主,“及”、“身”两个独体字,是学生书写的难点,所以我在教学时重点指导这两个字。独体字要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及:要注意笔顺:撇,横折折撇,捺,先和老师一起书空写笔顺,再在书上写笔顺,最后再写在田字格中。身:“身”字的第六笔右边不出头,最后一笔右边要出头。
6、语文园地二包括四大部分: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和展示台。
我的发现: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和识字方法的练习。重点引导学 生在探索和发现中学会识字,激发识字兴趣。
日积月累:包括“读读比比”、“读读记记”,学习查字典三项内容。巩固识字,积累词汇,初步掌握部首查字典的方法。
口语交际:是结合《我选我》一课的学习,谈“我的想法”,与《我选我》一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展示台:是展现学生个性的舞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尽情展示,或说或写,或唱或跳,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体验成功,表现自我,以及对别人成绩的认同。
七、说单元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主板板书每节课课文框架,每节课要认的字,会写的字,词语。副板板书识字方法、多音字、形近字的区分,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本节课重点是:认读会写生字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八、说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篇: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内容。下面我就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提供给大家,以期望给各位老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敬请批评指正。
一、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学目标设定及教学突破建议
这个单元选编的是一组描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独之旅》《心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故乡》重在写故乡的人物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的无义寡情,但它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人间悲剧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某种认识。
二、教学目标
结合课标,本单元的达成目标即可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小说的体裁和特点,掌握阅读小说分析小说 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中,领略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故乡》
重点:品析人物的言行神,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难点:文中议论性语句内涵丰富,体会其言外之意。2.《孤独之旅》
重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蕴。
难点:景物描写对表现主人公及主题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3《我的叔叔于勒》
重点:通过情节推动理解文章主题
难点:学生在跳读能否能抓住“关键词”及学生对金钱问题的看法。
重点:理解“心声”的含义。
难点:对待教育中的不良现象及对老师的客观评价。
四、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找好切入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要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各课后有一定量的扩展练习,教师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开阔思路,提高思辩和创新等素质。教师可以自己设计练习形式,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商议,发挥创新精神,灵活处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单元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三要素并在文中的体现,其次应围绕青少年生活的内容展开,重点抓住人物分析揭示小说主题,并把握小说特点及相关的语言分析。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多篇小说给了我们创造想象的空间,这既是一个有利深化对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是一次创新思维的培养。
五、教法学法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三个方面,都体现在本单元练习的设计意图中。教师可以根据这样的设计思路,完成课堂教学,并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具体如下: 1.《故乡》
这是一篇经典小说,贯穿全文的是个“变”字,小说通过一个“离去—回归 —离去”的知识分子的眼睛,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和环境的巨变,震撼读者的心灵,引发深沉的思索。因此,本课可采用“对比阅读板块碰撞式”的教学方法来突破重点。其做法是:一是对比阅读,故乡巨变-----问题设计:
1、‘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仅是故乡环境发生了变化吗?假如你就是小说中的‘我’,故乡哪些人的变化最令人心痛? 提示:闰土的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变化外在的变化令人心痛,最可怕的变化是什么?
3、故乡中仅闰土发生了变化吗?文中还写了谁的变化?杨二嫂的肖像、语言、动作的变化? 上述问题,可通过“角色阅读、学生质疑、填写表格”等方式,让学生理 解故乡环境之变/神奇美丽与破败萧条与人物之变/小英雄变成木偶人,豆腐西施变成圆规.了解了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的变化,这就为理解本文主题奠定了基础。
二是板块碰撞,理解主题-----问题设计:
1、故乡环境和人物的变化是什么造成的,可在文中找也可结合背景理解。
2、文中写闰土之变就可以代表了,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 上述问题可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认识社会现实是造成这现状的根本原因。至于本课创造想象的空间是宏儿回故乡,再看故乡与水生之变。
2.《孤独之旅》
本文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成长的话题,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不同,本文中“孤独”也是一种成长的环境,更是成长的一种动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对,特别是对学生而言,多了解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形态,有益于他们的成长。显然,本文从标题就揭示这一核心内容同时本文一大特色在于运用环境描写,充分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孤独,进而表现其成长历程。此,对于本文教学设计可从小说题目的关键词“孤独”和“旅”入手,依托景物的赏析了解主人公内心活动,体会成长所需的内涵,其具体操作方法可以为:
一是跳读景物,理解孤独-----1.跳读2至35段,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句,体会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杜小康什么样的内心活动?意在表现主人公内心由茫然—害怕胆怯---恐慌---恐惧---必须面对而平静的过程。2.孤独具体指哪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情感的孤独、环境的孤独、生命的孤独和生活的孤独。
二是精读文段,领会成长-----即精读36至52段,此段重在写一场暴风雨,可引导学生通过文段中主人公的一些具体表现及相关细节的描写如天空的明亮、滴在草上鸭毛上的血、鸭子、鸭蛋等,让学生领会到这场暴风雨正是杜小康经历孤独的磨炼,在成长中变得坚强的舞台。3.《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文章,在传统教材和新课程教材中都被选中,大家都看过或上过本篇文章,但就本文而言,我认为有两点大家可引起重视。一是关于本文的主题----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教参,甚至很多教案设计,均把它定位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上,其实这样的现象在我们国家,我们这个社会也大有人在,而且现在也淡化了政治色彩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探索本文的主题,应更多引导学生在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上,而不在于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二是在教学中,可分成两步走的办法,即第一步通过理清情节,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贫富变化而产生的称呼、态度、情感变化,去理解课文主题。第二步是通过研读“遇于勒”文段,通过人物的言行神心的赏析,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同时还给予学生创造想象空间,这样便于把握文章主题,理解人物形象,树立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4.《心声》
本小说反映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表达对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的呼唤,特别是对珍视学生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的呼唤。由于本课属自主阅读课,本课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心理和认知出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的真实感受起步,进而体悟人物,品析小说特色,其环节可设计为“感受---体悟----品析”。其做法是: 一是初读感知,把握冲突-----
1、复述故事情节或口头缩写主要故事情节。
2、用最精炼的语文概括情节的几个阶段。
二是自主阅读,体验感悟----教师出示问题组,组织学生自主讨论探究解决,问题设计可以有:
1、你喜欢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已的依据。
3、程老师是个好老师吗?请依据课文简述理由‛。三是品析赏读,理解主题----
1、选择最感动你的语段朗读,简要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2、小说为什么以《心声》为题目?(课堂上朗读的心声,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心声,对爷爷和伙伴的思念,渴望得到亲情的心声)
六、教学流程
1.故乡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的理解,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第二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运用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这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提高学生解答能力。
第三步:研读课文,理解文意。主要运用引导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我将以引导、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如在师生一起探讨分析闰土的形象之后,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让学生掌握对比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学会从人物形象上升华到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四步:扩展教学。从《故乡》入手,对学生人物写作上进行指导,重点是“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2.孤独之旅
(一)导入新课,直击“孤独”。
人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战胜恐惧和孤独变得成熟坚强的过程。你在生活中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一下。
让我们带着曾经有过的孤独体验来感受一下《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的成长历程。(设计意图:从文章题目的关键词“孤独”切入,谈孤独的体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2、掩卷闭目回味。
3、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一是扫清障碍,阅读文本,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二是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补充作品的生活画面,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三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概括的能力。)
(三)探究学习,理解“孤独”。
1、内容主旨探究
(1)你能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吗?
(2)文章的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3)你能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内容,梳理要点,明白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借此领会主旨,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成长的感受,使教学重点一得以解决,让学生感悟到这一趟孤独之旅也正是一趟“成长”之旅。)
2、语言探究
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大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像这样的句段,学生会在课文中找到很多。这也正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朗读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3、写作手法探究
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活动:
(1)勾画出景物描写的句段。
(2)读景物描写句段,结合画面,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巧。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回忆学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
(设计意图: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我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让学生一边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芦苇荡、鸭群、暴风雨),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下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四)拓展升华,感悟生活。
杜小康的成长给你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成长,感悟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设计意图:目的是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实际上也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人物形象,明确主人公,加深对描写、对比的认识。
(一)导入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发生在19世纪的一个普通法国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看看菲利普一家人有什么喜怒哀乐。(板书: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大屏幕显示: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流传久远,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腐朽。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大屏幕显示:
拮据: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阔绰:chuò排场大,生活奢侈。煞白: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诧 异:chà觉得十分奇怪。褴褛:lán lǚ(衣服)破烂。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栈桥zhàn 牡蛎lì
2、学生自由朗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品味、分析 大屏幕显示:
讨论: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方法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质疑,并逐步明确。)
(设题目的:从分析人物入手,让学生明确人物性格的塑造靠描写和对比。以课题的改变明确主人公。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各个人物在文章中的作用。)
归纳、明确:①主要人物有菲利普夫妇、于勒、我。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菲利普夫妇言行的变化有:于勒贫:坏蛋、流氓、无赖。于勒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于勒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恐怖——希望——恐怖、仇恨。②不可以。本文的标题能够体现出从“我”的视角看待社会,并且能够表明我和于勒的关系。其他几个标题不具备这个特点。关于主人公,允许有不同的见解。观点
一、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因为本文重点要表现的是他们的虚荣、势利、贪婪、残酷;对他们的描写刻画用的笔墨较多。观点
二、主人公是于勒。本文的情节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展开,虽然对他多用侧面描写,但正是由于有于勒,菲利普夫妇才有了表现自己本性的舞台。
(五)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合作探究,多元评价作品主题,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一)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设题目的:重温课文,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 大屏幕显示:
讨论: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 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设题目的:理解本文巧妙的情节,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②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设题目的: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确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感悟 请学生畅谈学过本课的感受、启示。
①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②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③对弱者应该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口头想象作文 大屏幕显示: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任选一个: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明确:(设题目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表达能力)
(方法设计: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以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再推选三四名较好的同学在全班说。)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关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我们再说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七、说板书
本着直观简洁原则,板书设计如下: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虚伪的外衣 自私冷酷的内心 人性弱点 浑身铜臭味 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
七、板书设计 1.故乡
板书设计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以及我的情感变化为纵向线索,以典型人物“杨二嫂、闰土、我”为横向线索。简单明了。过去 ———-----------现在 ———--------------未来
豆腐西施
杨二嫂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水生(廿年前的‚闰土‛)迅哥儿 ‚我‛
宏儿(当年的‚迅哥儿‛)
期望 —————— 失望 —————— 希望
2.孤独之旅 曹文轩
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
孤独之旅 ‚成长‛之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共四篇文章,三篇史传篇幅较长,囊括了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多种要求,五首词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词作,从内容、风格、艺术上都各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2.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积累重要的文言文知识,还可以增长历史知识并受到古人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3.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同古人作心灵对话,理解他们特殊的思想情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4.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脱离特定环境审视人物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树立正确的偶像观、英雄观人生观和远大抱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5.朗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时应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散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等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 的理解,又让学生尽可能在课堂上识记相关名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6.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掌握知识,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互相质疑,“有疑而问”或是“明知故问”,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掌握文章的大意,进一步熟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单元课文概要
1.《陈涉世家》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2.《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人胜;全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采用语言描写的方 法刻画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胆识兼备。
3.《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具有典范价值。文中以记言为主,展示了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雄才伟略。
4.《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文中先分析当时敌我形势,指出讨贼的积极性和必要性;再提出三点建议;最后以“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表示讨贼的决心。表文抒情、叙议论相结合,情真辞切,极能激励人心。》《出师表》既是一本臣民呈给皇上的忠心耿耿、恩情并重的进奏表,更是一部慈父写给爱子的情 真意切、谆谆教诲的教子篇。
5.《词五首》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词作,从内容、风格、艺术上都各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都展示了词人各自的心境和情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反复地诵读,熟悉并背诵重要的篇章,提高阅读能力,学会一些阅读技巧。了解有关作者、文体及相关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能力。
3.积累古今异义词,揣摩、品味精彩文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4.欣赏古代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5.从文章中学到历史人物的勇气、魄力和智慧,并从他们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以《出师表》为例如下
1.知识目标:(1)了解‚表‛这种文体。(2)会下列字:殂陟 裨 行 猥 夙 攮 咨 诹(3)掌握下列文言词:诚 秋 殊遇 恢弘 陟罚臧否平明之理 简拔 是以 开张圣听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裨补阙漏 卑鄙 三顾茅庐 亲 远 斟酌损益 察纳雅言 涕 零 2.能力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逐字逐句理解课文。(3)会分析课文的行文思路。3.体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一些文学常识及中国几大历史著作的有关知识。
2.反复地诵读,熟悉并背诵重要的篇章,提高阅读能力,学会一些阅读技巧。3.培养学生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能力。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4.欣赏古代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单元教学难点
1.学生对特定的历史背景难以理解。
2.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和掌握有较大的难度,应重点训练。
3.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与现代文的有所不同,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4.指导学生,从文章中学到历史人物的勇气、魄力和智慧,并受到思想教育。
四、单元教法学法
1.熟读成诵法:古代诗文教学中,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学生能流畅诵读,对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掌握,而且诵读本身就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疏通文意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浅显的文言词语,归纳积累重要词语,掌握疏通文言文内容的技巧和方法。
3.阅读欣赏法:通过阅读欣赏,将自我与课文中的情感与思想相融合,走进人物心灵,在碰撞中获得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4.比较阅读法:注重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课文的理解。除了朗读之外,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也是文言阅读训练的重要方式。对词语和句式的归纳比较练习,可以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训练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逐渐达到理性的认识。
5.拓展练习法:组织拓展性的语文活动,比如组织一次野外活动,让学生仿照所学课文写一篇游记;利用图书资料围绕历史名人作一些综合探讨,扩大 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让他们在一个宏观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还可以组织一次古代诗歌的朗诵比赛,对于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诗可以编成诗剧表演。
6.背景分析法: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汲取精华,提升思想,完善自我。
五、单元学情分析
六、教学流程
以《出师表》为例如下: 第一教时
1. 了解“表”文体知识。2. 听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3. 学生疏通文字,重点要掌握目标中列举的文言词汇。(师生互动)4. 教师要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以纠错为主)5.熟读全文。第二教时
1.引导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1)(1--5)分析形势,提出建议。(2)(6--7)追求经历,表达忠心和决心。(3)(8)明确责任。(4)(9)表文结束。
2.理解抒情、叙事、议论三种表达方式。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第三篇:八单元说课稿
分辨是非 对自己行为负责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八单元《分辨是非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复习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初一思想品德的总结单元。本单元以生活主题为统帅,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学习。在道德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真、善、美的东西对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以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提高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假恶丑则会败坏社会风气,一部分人受其影响会导致行为失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以此来学习和弘扬社会中的真善美行为,在此过程中,学会分辨并主动拒绝假恶丑。紧接着下一课将阐述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现象,势必会形成一种行为,一种结果。引导我们为了追寻好的结果,应如何采取行动?形成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考虑后果的思维习惯,从而采取正确的行为。
《看社会 辨是非》一课,首先要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恶丑。重点在“辨”,文中列举了任长霞、徐洪刚等社会道德先进人物,并引出道德标准,并根据此标准来辨别哪些属于真善美,哪些属于假恶丑,在标准明确的情况下提高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明确真善美和假恶丑两种行为会带来两种结果,和下一课《行为不同,结果不同》联系在一起。
二、学情分析
从现实情况看,现代中学生,独生子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沉迷网游,交友不慎,分不清是非善恶,还有自控能力差,明明知道沉迷网络游戏会影响学习,但就是无法自拔。多以自我为中心,缺失一些乐于助人的意识,因此,需要通过一些社会和生活中的榜样来激发学生的真善美的意识,在独自面对一些事情时,心中有一把衡量非是善恶的标尺。同时,加强正面模范人物精神引导,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并升华情感。因此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丛飞的故事,认识真善美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影响,记住公民的基本道德标准,(2)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总结我们面对是非善恶应如何做出正确选择;(3)说出校园的真善美现象,主动拒绝假恶丑,以实际行动诠释真善美;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现代教学的突出标志就是有目标的教学。根据本课的课标内容标准,“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和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明确什么是责任。2。理解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的道理。3。理解任何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要以不损害他人、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
〈过程与方法〉
在材料的收集中提高学生的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材料、感悟材料的过程中,形成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判断行为的正误,树立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德的责任意识,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在行使权利时,往往不考虑别人,并且在错误发生后往往缺乏勇气去对待,更不要说勇于承担道德、法律的责任。所以我把“行为后要承担责任”和“任何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要以不损害他人、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感悟道理,得出结论。从这一点出发,本课教法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鼓励主动求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具体表现为:(1)阅读讨论法。通过阅读讨论,感悟其中的道理。教材中设置的活动小主题大多可采用这种
方法。(2)情境教学法。依据教材要求,学生走进生活,将课前收集到的身边事例或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交流探讨,使课堂生活化,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要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新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根据这一精神,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用收集感知材料——讨论材料——认识升华的学法过程,以合作学习贯穿学习始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感悟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典型事例(事例可以是身边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其他有关材料),让学生初步感受树立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设置这一任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观察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场景一:同学王娜上学迟到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嘴里嘟哝着:“都怪妈妈没叫醒我。”场景二:同学刘健拿着考了56分的物理试卷,心里在暗暗地埋怨:“物理老师讲课特没劲,我一点都不感兴趣。”场景三:放学后大扫除,同学张强抱着篮球对正在扫地的同学说:“你们多干点儿吧,我练球去了。”场景四:同学姜艳在实验室里不小心把试管打碎了,她悄悄地对旁边的同学说:“别吱声,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从以上四幅场景中,你能看出四位同学身上缺少点什么?你有何感想?(学生探究讨论,教师总结引出课题。)从学生身边事例谈起,激发学生对学习本框内容的热情。
2。深层探究,合作学习
(1)俗语:“责任重于泰山”,学生各抒己见:什么是责任?(设置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责任。)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作出不同的评价并归纳小结,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责任的内涵的准确认识,最后教师特别强调“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社会负责”。(2)让学生关注生活,审视生活,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负责任的行为和不负责任的行为?(3)课件展示:“非典”中的人:A明知自己患有非典,仍然不听劝告离开隔离区,造成亲属多人患病,父母、妻子死亡。
学生阅读教材81页:B怀疑自己得病,主动要求隔离。
探究:①A、B两个人面临当时的情况,行为上有什么不同?②分别产生了什么后果?③试分析第一个材料中的人在道德上和法律上分别要承担什么责任?第二个材料的徐州农民履行了哪些责任?(设置这一活动,目的是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行为不同后果就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从而树立责任意识。)④两个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启示很多,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就予以认可,但要把握方向。)(4)小组讨论:人能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呢?如果这样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得出“人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结论。)(设置这一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我们在有所行动时,不能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5)树典型,学榜样。交流同学们课前收集到的生活中负责任的人的典型事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设置此活动一方面检查学生的课前作业,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责任意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3、拓展延伸,深化课堂:(1)阅读教材“雷锋的事迹”,思考:如果我们都像雷锋那样,社会将会是怎样的面貌?(在学生的畅想中,让他们自觉负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2)学生齐声朗读教材82页两段内容,在朗读中加深印象,巩固新知。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结束语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每一位学生今后更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充分考虑行为的后果,而不能随心所欲。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成为这样的人。
5。课后作业:利用收集的关于本课内容的各种资料,如小故事、名人名言、警句、案例等,帮助班级出一期以“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为主题的黑板报。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地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堂课的教学设想及依据,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土豆)
三、课前准备:
1、小组运用网络搜寻一些关于好人丛飞的故事,做大致了解,加深印象。
2、设置相关丛飞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文字资料用于与知识点的结合,视频资料用于情感的体验和触动;
3、设置梳理小结PPT,对于两课时而言,力求简单、明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丛飞》两分钟片断。主要画面是在丛飞身患胃癌后,躺在病床上仍然不忘他所资助的孩子们,继续为他们捐助学费。手术后,他又通过录像对孩子们说:“爸爸以后不能唱歌赚钱,不能再为你们捐助学费了„„”此导入目的让学生感受真善美,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果。
2、任务设置一:问题:丛飞的事迹对社会和对个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设置思路:网络链接了丛飞的故事(文字的形式)作为一个大的材料,通过这一问题设置,让学生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际当中。首先认识到丛飞的事迹是社会真善美的表现,并强调高于公民基本道德标准,材料细节显示“丛飞的爱心童话已经化成一曲悠扬的旋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爱心为他和声,深圳市共青团和义工联特别设立了丛飞助学计划,把丛飞资助的100多个山区孩子接管过来,负责他们的学费,直到孩子们毕业。”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即:真善美的行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社会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在上节课预
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知识点,其次,是对个人的影响。教师说明个人在学习丛飞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净化自己心灵、提升自己思想道德的过程。
任务设置二:作为中学生,应如何落实“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请写下来:
设置思路:根据预习所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要求做到“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五个方面。让学生明确这是基本的公民道德标准,在小组备展中,让学生分别就五个方面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可以联系到校园当中的升旗仪式、卫生值日、文明礼貌、反对浪费、为集体做贡献等。也可以列举本班出现的真善美行为的“明星”,让学生注意到平时学习生活中可能没有被注意到的同学,他们为集体做出的努力。这样按照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校园内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风尚。此问题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注重贴近学生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就是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任务设置三:你的理想是什么?(医生、工程师、政府官员、商人、法官„„)大胆设想将来你的理想实现后可能会遇到哪些是非善恶,又将如何面对?结合所学,请写下来: 设置思路:此问题给学生一个更宽阔的想象空间。面对当前社会实际,造假售假、坑蒙拐骗等现象都属于假恶丑行为。假使学生现在成就了理想,面对不同的是非善恶应如何做,也是对整节课的一个检验。首先心中有怎样的一把“尺”,这把尺的标准包含道德和法律。在此可以渗透一旦触犯法律的“标尺”就构成了违法犯罪,受到法律制裁。其次,有些人明明知道一些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仍然一意孤行,缺乏必备的自控能力。从此问题中提取出面对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的三个方面:(1)心中要有一把“尺”,(2)提高辨别能力,(3)提高自控能力。用这三个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拒绝假恶丑。
3、回馈目标:明确以目标为线索,贯穿始终。
4、梳理小结:本课知识点以知识结构的形式进行梳理,并简要概括其中的联系。
5、播放歌曲《好人丛飞》,画面配以丛飞及所资助孩子的照片,让学生注重歌词的内涵,并从中体会真善美为他人和社会带来幸福,落实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动幸福的理念,并将其付诸于平时点滴的行动中。
五、“双平台”课堂下思想品德课堂反思:
1、研读课标和问题整合。问题整合是课改的重点。问题整合的好,我想可以解决应试与拓展的矛盾。而问题整合又要以课标研读为依据。研读课标,首先要明确学科特征,思想品德学科的特征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其次是注重课标中问题的相互联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问题的相互涉及,实现知识点儿的上挂下联,及时回顾;第三,研读课标过程中,还要注意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因为社会实际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这就需要思品老师在课外时间多关注社会事件并搜集,以便在运用时拥有第一手实际材料。在充分研读课标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整合。初期,问题整合可能从课时整合开始,两课时的内容还用两节课上,但结构不同。首先将两课时文本内容合并。一节课先用来学生自主预习和展示,进行问题的初步了解,第二节课用来 进行基础问题的拓展和情感提升。
2、正确看待双平台运用。前不久刘主任做的培训中提出,双平台的运用就是一个工具。在课堂问题整合的前提下,第一节课的学生自主预习展示可以自主完成。在这个过程,学
生可以将问题进行梳理,有不理解的概念等在展示中提出,简单的可以当堂精讲。复杂的老师可以做好搜集与整合,下节课之前将这些模糊的问题转换为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小组活动任务,课前准备好所要运用到的教学资源,上课由学生小组在双平台环境下通过小组活动完成,并评价。最后做出梳理小结与知识上的达标反馈,如果可以,也可以做到情感上的达标反馈。
3、双平台环境下,思想品德课的导学案运用如何发挥其功能。尤其对于基础问题的拓展来说,学生的电脑文字录入需要时间,而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的笔下。通过几节课的实践,通过展示思路的方式来缩短录入时间,加长资源拓展的时间,做到问题展示后,学生有时间将其思路在笔下落实。
4、充分学习和试用双平台下的各种工具。
我认为双平台好比一座桥,架起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包括知识沟通和情感沟通,沟通没有界限,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可以在沟通中互动,教学相长。而且,这也是一股势不可挡的趋势。今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和摸索。
第四篇:三四单元说课稿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说课
一、教材文本解读。
《自然之道》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我”和几个同伴看到嘲鸫啄正在出龟巢探道的小乌龟,因同情的缘故,要求导游救小乌龟,结果违反了自然之道,成群的小乌龟获得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是安全的,倾巢触动,遇到了无数食肉鸟的袭击。小乌龟因我们对自然之道的违反,受到了严重伤害。文章的故事发人深省,即大自然存在的规律,人类不能人为地介入,进行干预,会破坏这个规律,引起严重后果。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黄河的变迁,及其由繁衍后代的母亲河,变成今天的祸河的原因。阅读课以读懂课文、梳清条理为主。
《蝙蝠和雷达》一课介绍了蝙蝠夜行的秘密:一边飞行,一边发出超出波来决定前进的方向。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这就是神奇的仿生学。
《大自然的启示》之一《“打扫”森林》一文从林务官“打扫”森林一事入手,揭示人类干预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后果,树林渐渐地毁了。本文与〈自然之道〉有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学习,得出结论: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存在生态平衡,人类的干预会影响到这种平衡。
《大自然的启示》之二《人类的老师》一文介绍了仿生学的重要。大自然的动物——鸟类、昆虫、鱼儿成了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与〈蝙蝠与雷达〉可以进行类比阅读,从而使学生学会比较、总结、归纳。
二、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已经逐步进行了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的训练,学生初读课文应该能比较快的掌握字词,因此在字词教学方面不需要很多时间,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中差生自学能力一定要差一些,因此,教学中必须做到抓住重点词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理解,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课堂上应让学生潜心读书,仔细探究,边读边找出有关词句。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大胆交流,发表见解,体会发现者的愉悦。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加强词语的积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2、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完成语文园地中的各项能力训练,特别是口语交际训练,要培养学生搜集和表达的能力。而习作注重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注重细心体验在活动中的经历,注重体会,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出来。
6、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自然现象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3、组织学生参加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体会。
4、帮助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体会再现,进一步提练,最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五、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教学方法。
(一)加强课前指导,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
为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说明文《蝙蝠和雷达》之前,有必要先指导学生查找关于蝙蝠与雷达的资料,同时要教给学生分析、整理资料为己所用的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书面材料或图片展示到班级墙报上,供同学们互相阅读„„学生查找资料的预习无疑能为课堂更好地学习创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而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更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中的其它课文,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二)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功能。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把自己查找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当中去,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深度和广度。例如《蝙蝠和雷达》中,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回声》去理解,再结合课前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画示意图理解等方法,这个难点便可较好地解决。有学生提出疑问时,就会有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对蝙蝠与雷达的了解作解答或补充。这样,问题来源于学生,解答也回归于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这也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抓住主要内容。在本单元的导语中,明确地要求我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自然之道》时就要给于落实。并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一般的归纳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主要讲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
六、教学课时安排:
9、自然之道
2课时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课时
11、蝙蝠和雷达
2课时
12、大自然的启示
2课时
语文园地三
5课时
合计
13课时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三、教学设想
(一)单元构思
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读书时体验会更深刻,更独特。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3.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四、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学习本单元之前,让学生收看教师制作的《战争中的儿童》专题片。内容包括战争中涌现的著名的小英雄的故事,现代战争给儿童带来的悲惨的生活等。以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本单元的专题,激发他们学习本组课文的欲望。
2、教学建议(1)《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都是讲的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可以整合起来上成一个专题《战争中的小英雄》。以这两篇课文为主打文章,重点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更多的书,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小英雄。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学生如有疑问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答。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夜莺的歌声》中有写句子含义比较深,需要学生读进去,联系全文才能理解,可让学生把这类句子都找出来一起体会。这一课开头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这个问题不可讲得过深过细,让学生对比着多读这几个自然段,感受文章以夜莺的歌声开篇,再以夜莺的歌声结束,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特点。
接下来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章,学生课余自主阅读,以故事会、读书会或演讲会等形式汇报读书收获。
推荐文章:《撒尿小男孩》《鸡毛信》《王二小》《马背上的小红军》《珍贵的教科书》等
推荐书目:《红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保卫延安》《小兵张嘎》《安妮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的教学和语文园地的“小小新闻发布会”结合起来,课前布置学生从报纸、电视上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战争硝烟地区的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和工作状况。围绕这个主题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的交流了解目前世界局势的发展,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3)《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以朗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在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在朗读中熟记自己喜欢的诗句。可组织一些段落的配乐朗诵,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传达诗歌的情感、韵味。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小节或诗句,熟读成诵,并摘抄下来。
学习这首诗歌的同时组织学生认真读“阅读链接”的《儿童和平条约》,从不同的语言形式感受呼唤和平的共同的心声。
3、拓展活动:本组学习的结束应该是孩子们走向另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的开始。本组的学习激起的是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对战争与和平这个重大的问题,孩子们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孩子们或许有一些自己的心声要通过多种形式表达。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让孩子把学习的感受尽情抒发。可以唱一唱有关的歌曲,看一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可以演一演小英雄的故事,可以给仍处在战乱中的小朋友写封信,可以办一期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小报,可以做一个“战争与和平”的专题采访„„让孩子们在这些语文活动中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坚定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四、教学课时安排:
《夜莺的歌声》 3课时 《小英雄雨来》 2 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课时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课时 《语文园地四》 4课时
总课时 13课时
第五篇:民风民俗单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研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题目是《读课标,研教材,感受民俗风情的魅力》。
我的研说流程是先说课标,再说教材,最后说建议。从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两方面来说课标,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来说教材,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说建议。一 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了阶段目标。其中第三学段的目标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识字与写字方面的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阅读方面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4.会阅读说明性文章,阅读叙事性作品和诗歌。5.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习作要求
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2.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4.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
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2.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综合性学习方面的要求 1.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本单元的内容目标:
识字写字方面,会写本单元的14个生字,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要求识记。阅读方面,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口语交际,主动参与,发表见解。习作方面,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综合性学习方面,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
二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选文精美,情感熏陶: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收到民族团结的教育。2加强整合,方法习得:
单元导语提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了解民风民俗,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与民风民俗有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让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及从课文中学到的读写方法。各部分内容加强整合,整组教材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3导学系统,自主合作:
精读课文后的思考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了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4资源丰富,开放灵活:
课本中的插图,阅读链接,日积月累,趣味语文都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口语交际习作让学生通过读课外书,调查访问,联系自己的实际去了解更多的民风民俗,体现出开放灵活的特点。
三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单元由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组成。单元导语点明专题,明确读写训练点,精读课文后有思考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口语交际习作由口语交际和习作两部分组成,回顾拓展由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三个栏目组成。这样的编排体例,使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得到优化,使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
四 本单元教材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专题内容是民风民俗。单元导语提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俗风情的魅力,还要明确本单元的读写方法。《北京的春节》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节日习俗,让学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隆重,温馨和美好。《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是三篇略读课文,分别从戏曲、建筑、生活习俗等方面写了不同民族的特点。口语交际习作让学生整理搜集到的民风民俗的资料,利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读写方法进行写作。回顾拓展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积累与节日习俗相关的古诗名篇。五 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横向整合:
从语言知识、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习作三方面来说: 语言知识方面:会写14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掌握多音字,积累四字词语。阅读能力方面: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出示描写除夕节日习俗的片段,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这个片段的同时,让学生抓住句子“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体会除夕的热闹,抓词语“吃团圆饭”“守岁”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把握文章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北京的春节》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等方法,写北京春节的热闹隆重。其他三篇用比喻、拟人、反问、象征手法介绍不同民族的特点。
3、学习对比阅读,体会不同写法:《北京的春节》课后链接了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学生通过与课文相关部分对比阅读发现,同样写除夕,三位作家写法不同。
口语交际习作方面: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纵向整合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习了第一组的课文走进西部,了解了西部的风土人情;在五年级下册学习了第八组的课文异域风情,学习了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读写方法;在六年级上册第二组学习了诗歌《中华少年》,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知道了是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本单元的主题与它们的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做了铺垫。六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为更好的落实“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切实做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本单元时,我以教材为例子,进行单元主题模块式教学,模块式教学包括四大模块:授之以渔,自主阅读;丰富积累,自主背诵;互动交流,自主写作;拓展延伸,自主实践。”
模块一:授之以渔,自主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上,我不再泛泛地讲解课文,而是尽量少讲少分析,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具体做法是:
1.例文示范,引导学法。
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问题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的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你喜欢那个详写片段,深入地读一读,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学生在小组交流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腊
八、除夕、正月初
一、正月十五四队,让他们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在交流时做到读悟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2.指导阅读,掌握学法: 我按照学习《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步骤和方法,设计了《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三课的学案,让学生按学案要求一步一步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3.自主阅读,巩固学法:
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阅读方法,读语文主题丛书相关篇目,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填写阅读记录卡。模块二 丰富积累,自主背诵。
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而且也是记忆方面最好的时期,让学生多读多背,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
我利用早晨学生到校时间和下午放学站队时间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元日》、《八月十五夜桂子》、主题丛书中《中华风俗情》、《青玉案、元夕》、《竞渡歌》、校本课程《老北京民谣》、《闹元宵民谣》、《除夕谢年歌》以及教研室下发的古诗背诵篇目。我们基本上一天背诵一首古诗,一单元学完,学生能背诵十几首古诗歌谣。自主背诵,帮学生积累了有关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积淀了语言精华。
模块三:互动交流,自主写作:
本单元习作内容与“民风民俗有关”,这次习作,我强化作文的交流功能,写作前进行激趣交流,学生交流搜集资料,以及从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写作后进行赏析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赏析小组同学的作文,欣赏精彩片断,好词佳句,也可以是表达方法。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鉴别,学会了欣赏。
模块四:拓展延伸,自主实践:
学习本单元时,我们以“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了各种实践活动,访一访:通过调查访问去了解民风民俗,学校杨老师是云南西双版纳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向她了解泼水节习俗,并学跳傣族舞蹈,节假日到外地旅游,了解了更多的民风民俗。演一演:当小导游,介绍自己印象深刻的风俗人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展一展:小组同学办一份“民风民俗”手抄报,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
编一编:整理搜集的民风民俗资料,编写了民风民俗作品集。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七 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与学生约定:课堂作业连结得5个优,上课回答问题有创意的,习作内容有新意的,背诵古诗经典篇目过关的,读好书写出阅读感受的,均可奖励笑脸一个,累计10个,可换取“小印章”“优”字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加双倍的分,学生为得到学习奖品,学习兴趣大大提高。2 加强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
形成性评价方式多种多样,语文成长袋评价是效果比较显著的一种方式。学习本单元时,我设计了语文单元学习成长记录袋。袋中装有的资料有:听写词语过关情况,阅读记录卡,学案,小练笔,本单元知识树,本单元写作草稿等。语文单元学习成长记录袋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过程。
3、加强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希望自己的学习得到老师的认可,也希望得到学生的认可。我让学生利用悄悄话信箱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生用纸条写下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话,可以说优点,也可以说缺点。每周一的班会课上,我将大声地说出孩子的优点,小声地讲出某个学生的缺点,帮被评价的学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动力。
总之,语文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标指出,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用好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是经过精心选择精心编排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切实发挥教材的要范作用。
语文主题丛书:语文主题丛书是与单元内容相对应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读语文主题丛书。既能深化课本所学知识,又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
课外书:“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向学生推荐了《格列佛游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读整本的书的兴趣。
网络:网络资源能为我们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生活:“生活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空间有多大。”学生调查访问,联系自己的实际了解了更多的民风民俗,拓宽文本的学习。
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内容,让我真正认识到了民俗风情魅力的存在。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以这次说教材为契机,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读课标、研教材的能力,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花开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