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5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6:3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第一篇:《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涉江采芙蓉》终于被正式搬上了讲台。虽然在录课之前进行了很多次的练习,但是也有一些遗憾。但我知道,只有经过每一次的认真反思和总结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变得越来越好。下面是我对《涉江采芙蓉》的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教材分析到位,重难点把握得当。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的一首古诗。高一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而且《涉江采芙蓉》语言平实质朴,学生对诗大意的理解并不困难。因而本课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我将教学定位在“‘立象以尽意’——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感”这一教学要点。

2.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课堂掌控能力较强。

在正式撰写教案时,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也了解到了很多老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但在具体写教案时,我并没有一味地去复制,而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自己的想法。比如后面“对写法”的讲解与分析以及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的分析。我觉得“教学创新”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有的意识。

3.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逻辑性强,思路清晰。以“立象以尽意”为主线,从“诵读感知”到“析象知情”再到“联想背诵”。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注重引导,讲求过程和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不止是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此次授课中,我并没有停留在对诗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感。并将这样的分析方法运用到以后具体的分析诗歌之中。

二、缺点及改进方案

1.心理调控能力较差,有紧张情绪。

虽然课前练习了很多次,但真正站上讲台时,还是有紧张情绪。归根结底还是觉得自己准备得不充分,对教学缺乏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力充分准备,增强对教学的信心。2.教学预设性较强,不能随机应变;二次提问的能力较弱。

对一些提问在课前做了预设,当学生没有按照我的设想而回答时,出现了紧张情绪。如“江水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在回答时,学生因为生活阅历的不同,回答的问题与我预设的答案大相径庭,因而就很难让教学继续。有些问题,学生做了很好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我没能够做出很好的回应。如“抒情主人公是谁?”在这一问中,很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很有见地。但我除了说他们的想法很好外,不知道该给他们怎样的回应,二次提问的能力太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减少答案预设,并从学生的问题中抓住关键信息,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3.拓展资料陌生,不易引起学生共鸣。

在“折芳寄远”这一环节里,我拓展了一些有关这一雅致的诗句。但是很多都是学生没有听过的,这样的资料让学生有一种陌生感,学生理解起来也存在一些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选择拓展资料时,我将多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为主,引起他们的共鸣。4.教学重点突出,但分析不够深入。

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能够掌握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二是能通过对抒情主人公身份多重性的分析,感受诗歌无穷的意境。但从具体的教学来看,由于时间限制(15分钟),两个教学重点设置得有点多,导致教学重点突出却不够深入。教学中老师应该有“一课一得”的思想,不求量,而求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教学重点的设置。5.课堂语言不够生动优美,语速过快,语调过于平淡。

在讲课的过程中,语速稍快,容易让学生产生课堂节奏过快的感觉。语调平淡,也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激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自己的语速。在教学中,也将投入更多的感情,让自己真正地融入课堂,也把这样的情绪带给学生。

第二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本课教学是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专题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本课教学属于“基础知识专题”下的“古典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专题教学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对“对写法”这种表现手法进行概念明确,并且把概念与实例相结合,以使学生能够对这一古典诗歌表达技巧深入理解、进而能够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准确辨识、恰当分析,甚至能够灵活应用这种表现手法。与此同时,力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和听、说、读、写等语文的基本能力。

二、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诗歌,被钟嵘评价为“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的美誉,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这首《涉江采芙蓉》就是《古诗十九首》中抒写游子思妇两地分居、彼此相爱却又不能相聚的离别相思之情作品中的代表。该诗运用了“对写法”的表达技巧,是一篇进行“古典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专题教学的很好的范文。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高一上学期的学段,在古典诗歌鉴赏方面,虽然有小学、初中和前面几课(《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一贯的应试任务、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水平不高,对一些古典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把握不牢甚至是知之甚少。

四、学习目标

1、探究抒情主人公的性别。

2、理解“对写法”的传情达意之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性别的探究较为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2、理解学习“对写法”这种表现手法。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读写结合法

七、教学过程(课堂实录)师:“人说相思苦,离人心上苦缠绵;我说相思难,山高路远难想见。”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离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使离别酿成了一曲曲哀歌。现在就让我们沿着诗歌之河逆流而上,站在东汉末年的历史河岸,聆听《涉江采芙蓉》这首动人的相思之曲。今天我们学习选自《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首先请大家齐读一下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1、探究抒情主人公的性别。

2、理解“对写法”的传情达意之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师:我们知道“知人论世”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请大家齐读一遍幻灯片上的相关背景材料,以加深印象。

生齐读“背景材料”(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社会动荡不安。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妇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和钟嵘对写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评价极高,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师:现在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字句,大声地自由诵读并找出最能直接体现抒情主人公情感地词语。(给学生时间完成该项任务)

师:现在请大家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悟齐读一遍这首诗。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我诵读一遍,请大家再次体悟这首诗的情感。师:现在找出来了吗?最能直接体现抒情主人公情感地词语是什么呢? 生:忧伤。

师:非常准确!真棒!忧伤。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忧伤呢?抒发忧伤之情的主人公是位男子还是女子呢?下面我们来探究这一问题,请看屏幕。

师: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环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并且请根据你的理解为本首诗拟定标题。其实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还是女的问题是1800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现在请大家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来解决这一千古难题,请认真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另外,《古诗十九首》没有标题,都是以首句作为标题,请大家在思考的过程中给这首诗取个好听的名字。现在开始!(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

师:时间差不多了,现在请小组代表发言。谁愿意说一下,请举手示意。生1:我们认为抒情主人公是个女子,“涉江”者是女子,“环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师:请你说一下你们这样解读的理由。

生1:根据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社会比较动荡,读书的士子为了仕途往往背井离乡,留下女子在家。并且我们刚刚学过《荷塘月色》,里面提到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江南的女子,也是很好的证据。

师:这位同学联系了时代背景,又联想到了学过的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能够自觉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旧知进行知识迁移,真的非常棒!那么你们为这首诗拟的标题是什么呢?

生1:《芙蓉曲 》。

师:很有感觉,容易让人联想起美丽的芙蓉花和动人的乐曲,很美!现在请你带着你现在对这首诗的理解诵读一遍这首诗

生1配乐诵读。

师:请坐!读得很有味道。其他同学有没有和刚才这组同学不一样的看法呢?请举手示意。

生2:我们认为抒情主人公是位男子,“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师:请陈述一下你们的理由。

生2:采芙蓉和环顾者都是男子,因为在古代出门在外的大多是男子,女子在家。并且我们学过的《离骚》中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所以芙蓉也可以用来形容男子。

师:用芙蓉形容男子,形容男子,请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诗中是把男子比喻成芙蓉花吗?(学生们笑)肯定不是,但是从这位同学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采花这种事情并不是我们有的人认为的那样,是女子的专利,男子也可以采花,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不仅采芙蓉,而且还把芙蓉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其实屈原还写过这样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早上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可以说是一位“花痴”了。(学生们笑)所以说这组同学和认为身在外乡的男子采芙蓉也是很有道理的,外乡也可能有芙蓉花呀。这组同学同样也运用了“知人论世”和“知识迁移”的方法,也是非常棒的。那么你们给这首诗取的名字是什么呢? 生2:思芙蓉。

师:思芙蓉,美丽的芙蓉引起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也是非常美的。现在,请你带着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诵读一遍这首诗。

生2配乐诵读。

师:好,读得很美!请坐!还有没有同学想说一下你们那一组的看法呢? 生3:我认为抒情主人公是位女子,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女子。师:也就是说前六句的主语都是抒情主人公“我”,“我”是位女子,是这样吗? 生3:是。

师:也就是说出门在外的是位女子,是吗?

生3:不是,是女子在想在外面的丈夫在思念着他。师:有点不太好理解了。既然是女子在望“旧乡”,说明这位采莲的女子是在家乡吗? 生:不是。

师:理一下思路,可能思路有点乱了。好,请坐!同桌,请说一下你的看法。生4:这个女子应该不在家乡。

师:我认为“旧乡”这个词也很关键。既然你们的看法是前六句的主语都是身为女子的抒情主人公,那么在外地的这个“环顾望旧乡”者肯定是位女子了,因为如果这位女子没有在外地,“旧乡”这个词就不好;理解了。是这样吗?

生:是。(学生们一边点头一边说)师:你们这一组拟定的标题是什么呢? 生4:芙蓉情。

师:芙蓉情,也是非常好听的名字。现在请你带着你的解读诵读一遍这首诗。生4配乐诵读。师:读得很有感觉!好,请坐!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兴趣的话,大家下去可以继续交流并且多拟一些标题。现在请大家看一下“名家观点”。请大家齐读一下著名美学家、文学批评家朱光潜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学生齐读:我选择了第二个解释(注:“还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这里有两点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其次,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

师: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同学们。我们一不留神就和大师站在了同一高度。有没有?

生:有(有笑声)

师:在朱光潜先生的解读中,有这样的解释:“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何谓推己及人,同学们?

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推想别人也有相似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回答,但都能答出基本意思。)

师:对,从我自己的思想行为推向出别人也应该这样。朱光潜认为抒情主人公是位女子,她在采芙蓉思念自己的所思。在她看来,我思念你,我确信你也在思念着我,你一定在“环顾望旧乡”。“环顾望旧乡”这一句画面感特别强,这是女子真实看到的吗?

生:不是,是女子想象出来的。

师:对,这是一种想象。我在想着你,我想着、我也确信你也在想着我,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着极深的信任。”这是朱光潜先生的解读。刚才大家的解读有的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子,有的认为是男子。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一种理解和解读都值得尊重,我们现在选择抒情主人公是女子这种解读再来品味一下,因为这种解读更有味道,更引人遐想。其实在这种解读中包含有一种表现手法,我先不说它的名字,我先请大家看一首诗,请看屏幕。大家对这首诗非常熟悉吧,请齐读一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预备,起!

生: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请你们告诉我,这首诗抒发的是什么情感呢? 生:思乡。

师:抒情主人公身在何处呢? 生:异乡。

师:

三、四两句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不一样,都能解释大意。

师:对,我在想着兄弟们,没有直接写我想你们,而是通过写远在家乡的兄弟也在向着我这种“推己及人”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这种写法叫“对写法”。“对写法”顾名思义,就是不直接写,而是对着写。那“对写法”有什么好处呢?谁来说一下?

生:委婉含蓄。

师:委婉含蓄,说得真好,我想你,但是不直接说,直接说“我想你”多没意思呀,直接说“我想你”,只是“我想你”,对着写“我想你”,使得思念之情好像打了一个转,使得这种感情更深了、更浓了、更多了,思念翻倍了。好,请大家看一下屏幕上“对写法”的定义和它的好处,把它们记下来。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涉江采芙蓉》中来。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可以理解为是一位女子,她夹杂在一群美丽、活泼、嬉笑戏谑的采莲女之间,采到了那朵最美丽的芙蓉花,然而却无法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只能想象心上人正在“环顾望旧乡”,进而陷入无尽的忧伤之中,情感的变化描写得非常细腻。解读到这一层面,跟之前相比,对这首诗的理解是不是有了不一样的意味了呢?

生:是。

师:好,现在请大家再次齐读一遍这首诗,把这种不一样融入进去。“涉江采芙蓉”,预备,起!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师:读得真好,太有感觉了。下面我们来小试牛刀,针对“对写法”进行课堂练习。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这首诗,请齐读一遍。“邯郸冬至夜思家”,预备,起!

生:齐读“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师:我们知道,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点是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相信大家都能够读懂这首诗,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一下屏幕上的问题,谁来说一下?

生5:运用了“对写法”,通过写家人深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委婉,而且扩大了诗歌的意境。

师:好,请坐!不仅说出了咱们刚才所想到的“委婉、含蓄”,而且又说出了“扩大了诗歌的意境”,非常棒!现在请浏览一下参考答案。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小结。我们首先通过抓关键词“忧伤”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然后探究了抒情主人公究竟是男子还是女子的问题,理解分析了“对写法”,从而进一步体悟了抒情主人公那“悲兮悲兮生别离”的思想感情,就象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最后,让我们合上课本,齐背一遍这首诗,再次回味那藏在文字后面的深沉而又美好的韵致,那美丽而又感人的忧伤。注意力争做到声情并茂。“涉江采芙蓉”,预备,起!

学生配乐齐背该诗。

师:背得很好,饱含了感情。下面请大家看一下作业。

1、假设抒情主人公是位女性,“涉江”者是女子,“环顾”则是所思的男子,请你以第一人称“我”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2、请分析高适的《除夕作》这首诗中的表现手法。好,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下课!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授课之前,我进行了一定的准备,然而授课之后,却发现有不少遗憾之处。现对其进行反思如下:

一、优点

1.诵读比较充分。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法则,在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理解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反复诵读。在感悟诗意的基础上读,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音乐再现情景。适当的背景音乐能够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从而激起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在课堂上,学生们在音乐背景的渲染下,较为快速地调动起了情感,诵读效果比较好。

3.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在探究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

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能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这一问题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4.充满激情。在整堂课中,我始终以充满深情的状态进行教学除了让文本中的情感感染学生,也用我的深情来熏陶学生。体现了语文学科以“情感”为基点的“人文性”。

二、缺点及改进方案

1.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的时候,我说得过多,学生反而说得较少,限制了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的适度性,做出回应,进行适度点拨即可,不可反客为主。

2.心理调控能力较差,有紧张情绪。我在放第一张幻灯片的时候,背景音乐出不来,想用话筒,连接线有问题,没有用上。刚开始上课就出现这两个问题,我顿时紧张起来,学生的情绪也受到感染,变得紧张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显得不够自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准备得充分一些,以避免问题的发生,并且增强成功教学的信心。

3.课堂语言不够生动优美,语速过快。语速过快,容易让学生产生紧张感,不利于学生思路的打开。以后,我一定更加努力加强自我学习,积累优美的词汇,加强课堂语言的感染力,并且注意放慢语速,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单元及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语文新课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文章。第二单元学习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该课可承担的教学内容是在“反复吟咏”的基础上,“体会诗中的思想情感”,同时有别于必修一诗歌单元的是,需要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涉江采芙蓉》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教学目标】 1.诵读理解诗歌。(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 对话探讨法 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

a)声音要有起伏。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教学过程:

(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朗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

要求:

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 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

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教学过程:

(1)“芙蓉”的意象:为什么要送芙蓉?芙蓉有什么含义?(2)诗中明确表达情感的词是哪个?

情感:忧伤。

明确:场景:低头采莲图、回头顾乡图。

参考: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美好的。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例一,送别时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表惜别。例二,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芙蓉:又名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3)老师示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学生将剩下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散文。

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现代散文:

我荡着一叶小舟,在蓝天碧水之间采摘那最美丽的荷花。江岸水泽之畔,还有数不清的芳香的兰草。

采摘这美丽的芙蓉要赠送给谁呢?我日夜思念的人儿啊,他却在遥远的远方。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可是却只看到漫漫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云烟。

我们之间情真意切却两地分离,也只有忧伤而抑郁地老去。

(4)小组展示,选择其中优秀的几篇,老师适当点评。(5)配乐,老师读现代散文,学生读古文。

(6)总结:本诗营造了一种_____的意境。(双音节词语:雄奇壮阔、旷达开朗、苍凉悲壮、深邃沉郁、浓艳瑰丽、孤寂冷清、淡泊静谧、清新素雅、恬静优美、萧瑟凄凉、清幽高洁)

3、背读:积累语言(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通过哪些画面描写的(描绘出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词)?

明确:(1)首先,需要在反复朗读或者吟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第二,要明白诗歌中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第三,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场景、事件、细节等来写的,第四,这首诗中流露的是什么情感。

以“一采、一思;一望、一感”为画面描写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少妇形象,妻子在采芙蓉时,思念在远道的丈夫,而这时,远方的丈夫也正在回望旧乡,思念着妻子。表达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答题总结:

诗歌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思妇形象。诗中通过“采芙蓉”“芳草”描绘出一种欢乐的画面,在欢乐中主人公独“思远道”,流露出一种寂寞凄凉的孤苦相思之情。再和“还顾望旧乡”的远方游子相呼应,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思念之苦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不但表现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人物形象分析题目的答题规范化: 步骤一:概括形象特点

步骤二: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从哪些场景、细节、画面来写)步骤三:指出形象意义(2)以男女分角色朗读,朗读一遍。

(3)一分钟准备,以首字提示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

4、阅读:飞扬神思(方式:)

(1)通过“读一首诗,懂一个人,品一份情”的方式来读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哀伤”和“美丽”。

明确:首先,需要在反复朗读或者吟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第二,要明白诗歌中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第三,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场景、事件、细节等来写的,第四,这首诗中流露的是什么情感。

《春怨》(唐朝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简析】以小见大。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这首诗间接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深切思念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妇形象。通过

《闺怨》(唐朝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析】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第四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李小晶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课时】一课时 【方法指导】

1、熟读成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正确解读来领会整首诗的含义。3、通过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更誉其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这足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涉江采芙蓉》,感受其炉火纯青的一字千金的魅力!

二、新课探究: 1、《古诗十九首》简介:

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被称为“五言之冠冕”。2、题解:

3、诗歌头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意象:

1、“芙蓉” :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引入诗歌:(1)、《爱莲说》/周敦颐

(2)、《如梦令》/李清照 寓意:

以君子之花喻品质高洁、圣洁 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以荷花的寓意分析其构成的意境:

提问:“芙蓉”在全诗意境的营造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一般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达一种纯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诗歌开头即以“芙蓉”为意象,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鉴赏评析:

(一)、品析“还顾” “漫浩浩”两词运用的妙处。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的身影,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路途遥远,归家无望。这两个词,通过动作和画面,传达出微妙的情感。抒情主人公愁苦忧伤之情溢于言表却又不说破。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二)、问题探讨: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三种看法:

女子采芙蓉 女子还顾 男子在故乡 女子采芙蓉(想象)男子还顾 女子在故乡

男子采芙蓉 男子还顾 女子在故乡

引入:《<涉江采芙蓉>赏析》/朱光潜

(三)、“对写法”修辞手法讲解:

1、引入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2、对写法:

又叫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即抒情主人公思乡怀人,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通过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心中的思念和怀想。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3、好处:

1)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2)使抒情更加委婉含蓄,富有含蓄之美。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有什么写作特色? 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三是“对写法”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请用本诗学过的“对写法”赏析下面这首诗。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第五篇:《涉江采芙蓉》_教学设想

《涉江采芙蓉》 教学设想

一.教学设想

《涉江采芙蓉》 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二册,是汉魏晋诗歌单元中的一篇。该单元选录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共七首,分别是 《诗经》 中的 《邶风·氓》 与 《小雅·采薇》、楚辞中的 《离骚》、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之一的 《涉江采芙蓉》 以及建安诗人曹操的 《短歌行》 和东晋诗人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旨在让学生追根溯源,初步探知中国古典诗歌于萌芽发展之际所呈现出的多样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貌,大致了解其由四言至近体逐渐演变、成熟的线索和轨迹,培养当代学生对于传统诗歌和经典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教材编者在单元学习指导中写道:“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可见,如何在课堂中灵活多样而恰到好处地运用朗读法,让学生领略各个时期的诗歌特色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

具体到 《涉江采芙蓉》 一诗,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就是“深衷浅貌”,即用质朴自然的语辞来表达深挚委婉的感情。不含冷僻生涩的字眼,没有新奇特异的句法,无涉隐晦难解的典故,是完全天然而不加雕饰的情感流露。因此,学生在阅读这首诗歌时,几乎不会产生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往往能够自主地疏通诗歌大意,准确地把握思想感情。但同时,因其语言的通俗浅近,学生在解读时又常常浮于表面,无法充分而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情韵之美。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完成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其

一、《涉江采芙蓉》 以意境的优美和抒情的曲折见长,教师要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想象,以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发掘浅近的文字之下深沉隽永的情感;其二,缘于“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评论家历来对于此诗抒情主人公的性别问题持有较大争议,一派学者认定其为男性,“采芙蓉”、“思远道”、“望旧乡”皆为男子发出的动作,而另一派学者则赞同其为女性,“还顾”句是女子在遥想男子望乡,从而使抒情加倍,造成“诗从对面飞来”的艺术效果。教师既应自由表达个人的见地,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笔者在这里倾向于“女性说”,故在教学设计中有相应的体现。其三,“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在语言形式上既和之前的“诗经体”与“楚骚体”大异其趣,又不同于唐以后平仄严格、流丽婉转的近体格律诗,自有一种古朴、自然、顿挫、和谐的韵味。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这种独特的声律之美和节奏之美。

二.教学目标

1.积累 “ 遗 ”、“ 还 顾 ”、“浩浩”等重点字词。

2.品鉴诗歌优美的意境、曲折的抒情、精巧的用词和古朴的声韵。3.体会主人公深沉而忧伤的思想情怀,树立积极的爱情观与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

品鉴诗歌优美的意境、曲折的抒情、精巧的用词和古朴的声韵。四.教学难点

五.欣赏诗中“悬想”手法的运用。五.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古诗十九首”诞生的时代背景,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困境和感情遭际。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六.教学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之前的课上,我们相继学过了 《诗经》、《楚辞》 和汉乐府,相信大家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线索已经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如果这是一条绵长的河流,那么 《诗经》 和 《楚辞》 就是并开于河源两岸的名花,是我们这个古老的诗的民族最初的歌唱。到了汉代,武帝置乐府,采各地民歌入乐,诗歌又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它开始告别四言和楚语骚体,向着五言的方向迈进。到了汉代末年,在汲取乐府诗精粹的基础上,文人的五言诗创作最终成熟。其标志就是 《古诗十九首》。

(二)讲解知识,熟记常识

(PPT)《古诗十九首》 为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他从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故称“古诗十九首”。这些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士所作。多游子、思妇的题材。语浅而情深。

教师在出示以上知识要点之后,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其当堂熟记下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文学批评史上的两句著名评价,正式开始新课的教学:刘勰在 《文心雕龙》 里称赞它是“五言之冠冕”,也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五言诗,钟嵘在 《诗品》中又评价它说“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说十九首的意境是那样的浑融一体,用字又那样的贵重精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来共同体会一下其中的妙处。

(三)通读诗歌,整体感知

1.提问一到两名同学来朗读此诗,明确重点字词“遗”、“还顾”、“浩浩”的音与义。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做出客观评价,指出朗读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流畅,还要读得有感情,读得有味道。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令其边读边揣摩,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应该怎样来读。

请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明确: 《涉江采芙蓉》 的感情基调———忧伤;抒情主角———思妇;内容题旨———怀人。

3.找学生串讲诗歌,疏通大意。

明确:抒情主人公虽然是一位女性,但诗中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却是女子在想象男子望乡,而非她本身望乡,因为在封建时代女子是没有机会出门远行的。这里实际是运用了“悬想”的艺术手法,即“从对面捉笔”,可使诗歌的抒情更饱满、更真挚、更动人。教师举出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和柳永“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为:一个青春美好的女子,在一个明媚的夏日,涉过江水去采摘芙蓉,采下之后触景生情,因无法亲手赠给身处遥远异乡的心爱之人而心生惆怅,她想他正回望故乡,长路漫漫,烟水茫茫,阔别已久,重聚难期,内心遂忧愁百结,故而发出相爱而不能相守、只得悲伤终老的感叹。

(四)细读诗歌,潜心体会

1.我们已经知道了,忧伤是整首诗的基调,是贯穿诗歌始终的情绪。那么具体到每一句中,又该怎样读呢?比如第一句,应该怎样读?也是十分忧伤的感觉吗?

明确:第一句应该带着明媚、温暖的情绪来读。女孩子置身于一片花容草香之中,最初是微微陶醉的。忧伤是触景生情之后才有的。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一下这个场景?

明确:一个明媚的夏日天气里,大朵大朵的芙蓉花鲜艳妩媚地开着,长满兰花的沼泽一片浓香袭来。芳草映着日光,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一位年轻的女子,正提着裙裾,要涉过江水,去采一朵艳丽的芙蓉。

3.找一两位同学把自己对于这句的体会读出来。教师稍作点评和指导。

4.那下一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应该怎样来读呢? 明确:这一句要着重表现女主角的失落和怅然。女孩子采下了芙蓉花,却不能亲手送给心爱的人,晴好的天色、娇艳的花开反倒勾起了她的相思,于是,她陷入了惆怅和伤感。情绪和氛围由明亮转为黯淡。

5.谁来为我们描绘一下这幅场景?

明确:手里拈花的女孩,独自站在水边,她若有所思地凝望着远方,凄凄惶惶地思念起,那张或许因为久别而早已模糊的面容,她低头看看手中娇艳欲滴的芙蓉,再看看倒映在江水里的玲珑的倩影,还有那一寸一寸被辜负的鲜活的青春,不禁感叹道,一切都美得那样寂寞。

6.找一两位同学把自己对于这句的体会读出来。教师稍作点评和指导。

7.“悬想”这一句应该怎样读呢?

明确:既是“悬想”,就是一种双倍的浓情,一种深化的忧愁,要缓慢一点,要压低了声音,要愈读愈深沉,愈读愈凄凉,还要渗透进无限沧桑的味道。8.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明确:女孩子冷清地伫立在江边,想象着她心爱的男子正朝着故乡的方向望过来,正一脸的疲惫和憔悴,可恨山水重重,相思难渡,浩渺的烟波,生生阻隔了她探寻的目光。教师在这里穿插进“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汉代末年,那个时候社会黑暗,政局动荡,很多下层的读书人为了谋求生路,不得不离开家乡、游宦在外,这一别,和故乡爱人就极有可能是生死相隔。

9.在这一句中,大家要重点来体会下“浩浩”这个叠音词的使用效果,如果老师把它改成“长路漫且浩”,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明确:两个字要比一个字有味道,“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一个浩字就太单薄了,游子望乡的感觉出不来。汉语里的叠音词会把感情描写得更细致,让抒情的意味更浓。教师举出学生初中所学的例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补充解释。

10.找一两位同学把自己对于这句的体会读出来。教师稍作点评和指导。

11.结尾句往往是诗歌的点睛之笔,你觉得在这里应该怎样读呢?

12.明确:前面的写景是为这一句的抒情做铺垫的,要读出郁积多时、喷薄而出的感觉,读之前要有短暂的空白、小小的停顿;要读得很沉痛、很悲伤,把两句间所深藏的那种刻骨铭心、断难忘怀、漫漫无涯足与生命等长的遗憾读出来;“同心而离居”是鲜明的对比,要读出转折,“忧伤以终老”是沉郁的尾音,要读出悠长,总之,要悲怆入骨,余音绕梁。

12.教师令学生调整状态,酝酿情绪,起前三句,学生接读最后一句。

13.课堂出现几秒钟的留白。

(五)齐读诗歌,升华感情。

1.教师总结:“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只是诗里面那个采芙蓉的女孩子的悲伤么,不,这是那个**年代里许多恋人都遭遇过的悲伤,那么,这只是汉代的悲伤么,不,这是我们人类从懂得了爱情开始,都在经历着的悲伤。相爱而不能相守,千年之下,究竟有几人的爱情是圆满的呢?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有时更像是一个奢侈的美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 《古诗十九首》 奉作经典,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我们平凡人的感情,我们的欢喜与惆怅,我们的遗憾与悲伤。有一天,当我们和心爱的人因为命运的重重阻隔而无法在一起的时候,也许我们会蓦然想起多年前读过的这一首诗,会落下和这个汉代女子同样的眼泪和叹息。然而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即使“同心而离居”,我们也应该顽强地生活下去。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有遗憾,但在爱情之外,我们还应该寻找到另一种方式,让唯一而珍贵的生命得到补偿和慰藉,既然已经错过了月亮,又怎么忍心再失去星星呢?并且,生命中曾有一个人与我们“同心”,我们就该充满真诚地感激命运,毕竟,他曾经来过我们的世界,带我们去了那个离幸福最近的地方。

2.女生朗读前两句,男生与女生齐读后两句。3.老师起头,师生齐读。

(六)作业:

1.背诵 《涉江采芙蓉》;

2.对比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另外一首 《庭中有奇树》,写下自己的感想

下载《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涉江采芙蓉》教学实录

    《涉江采芙蓉》教学实录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教师导入 世界总会有痛苦的感情,在奔腾不息的生......

    公开课《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五篇]

    公开课《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在附中录播教室上了一堂公开课,授课内容为《涉江采芙蓉》,授课班级为高一·11班。课后,教研组进行了评课,在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备课人:赵如平[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周凌云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诗......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

    《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

    《涉江采芙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士之耽兮,犹可脱”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1 一、关于教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