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是怎样传递的》 它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和验证实验,自主发现“通过直接接触,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这一核心概念,并且能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传导的现象。
一、说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有三个实验:触摸金属勺子在热水中的变化;观察酒精灯烧金属条,火柴滴落的现象;观察酒精灯烧金属片,蜡融化的现象。
从结构上讲,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的研究话题;本课得出的结论又为第七课《传热比赛》的展开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内容上讲,本课通过“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传导,并且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知道:通过直接接触,热传导总是从物体的一个部分(温度高)传到另一个部分(温度低),或者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些内容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
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1、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认识是浅显的。由于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喝水时杯子会变热等,不用学生刻意的观察,就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基础。但这些经验是不够系统、比较模糊的。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还是有难度的。
2、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在小学科学体系的三个维度上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合作、观察、假设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3、由于教学条件有限,不少科学实验很难开展,因此学生对做实验是既喜欢,又害怕。喜的是做实验好玩,学习知识更有趣;怕的是做不来实验,出洋相,被同学笑。本课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学生能从自己身边较容易地找到。我们正好利用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白:有些没有在课堂上开展的实验,可以在课后自己动手去做。这可以调动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本课程有一个实验是设计在课后的)。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学生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有效组织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
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征。要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就不能只是通过教师为他们设计好的实验,让学生照着教师安排好的步骤操作一遍就行了,教师要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活动是否围绕问题在研究就非常重要了。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有效组织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1、实验法;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2、讨论法;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自己提出有兴趣探究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让学生根据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教师在此遵循 “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小组合作交流法。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六、激趣导入:
课始我以小魔术:《灵敏的鼻子》入题,让学生猜测魔术中的秘密,之后再创设冬天的情景,让孩子们想办法利用哪些东西,让老师的手马上热起来?
我以为: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猜测中唤醒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并通过生活化的探究与引导,获取知识的共鸣——热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的。
七、两个探究实验
根据教材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 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我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热在金属条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进行猜测,随后再引领学生设计“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传递”的实验,最后通过探究来验证猜测。
在这个环节中,我关注了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设计;二是装置改进;
(一)对实验设计的关注。我是这样设计的:(见PPT:在设计实验前,我先让学生讨论需要什么材料,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提供我为每组准备的材料,再让学生根据现有材料通过独自思考、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之后,全班一起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评议,教师的有效追问,学生思维的火花逐渐被点燃,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在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之后,还引导学生或画或写完成实验设计记录,学生记录起来倍感轻松。)
设计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快速、细致的实验设计是保障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传统的实验教学,几乎忽视实验设计环节,只重视学生按实验步骤去完成操作的过程,如“按方抓药”被动地接受,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性学习,设计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设计实验的能力是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二)对实验装置的改进。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大胆改进,用套蜡环的方法代替粘火柴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PPT)粘火柴棒很不方便,而且很容易掉,影响实验的效果。套蜡环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实验结果一目了然,而且还可以减少误差。
(注:红色的圆圈,代表套进去的蜡环。)
实验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先让学生猜测“热在金属片中又是怎样传递的”,预测画一画,然后用投影展示学生画的样子,并加以说明,这是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然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再来修正画一画,这个时候,画的就可能跟预测的不同了,或许会更细致更具体。
(这是我带领学生预测的几种热传递画法:见PPT。)
这个环节,我有两点思考:
(一)从线到面,对第一个探究活动进行拓展。
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往往会认为热传导是一个线行的过程,经过上面的实验观察活动,似乎更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认识。热传导真是这样的吗?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上传递的过程和方向,不仅拓宽了学生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导产生新的认识。从线到面,更深刻地认识到热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传向温度较低的地方。
(二)以画代写,对实验记录方法进行创新。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我选择让学生以画画的形式代替单一的描述记录,这样既降低了难度,而且也是科学记录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画的样子也许会有不同,体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此,我不做统一规定,只是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加以肯定和改进。
八、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三个拓展延伸:“考考你”、魔术揭秘、“家庭实验”。
我的思考:以“考考你”作为拓展,目的是能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一次反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得到概括,由知识上升到概念这一理论的高度。对课前的小魔术进行揭秘,以使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延续到课外,而“家庭实验”探究,则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课虽完,但兴趣没完。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继续科学探究,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科学的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科学学科的无穷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行为。
九、说板书设计
6、热是怎样传递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由于采用了实验法,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我在黑板上只书写了上述文字,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老师们,在设计本课时,我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整节课让学生处于不断的猜想设计验证当中,思维不断地激活,过程不断地完善。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帮助他们运用各种思维的技巧来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十、说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可是,这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在这节课中,我有了以下收获:
1、本课内容是对“热是怎样传递的”即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是不难的一件事。但是,在教学中,我预期让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欠缺。
2、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的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由于探究活动的设计思想来源于学生生活经验,既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又提高教学的信度和效度,更能把学生直接带入相关的真实情景中。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一点还是达到目的了。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的地方。我始终坚信: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这才是科学教学的真谛。
第二篇: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抹布、钢条、水、滴管;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等。
【教学过程】
设定情境引入:请一名学生上台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消毒,不给他布条包金属条,让他直接用手拿着金属条加热。(通过这个情境引起学生们的讨论: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1、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并用图的方式表达。
2、师: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3、师出示材料和器材:水和酒精灯、滴管。根据材料,设计实验让大家能“看”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4、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提问:用酒精灯给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热在金属圆片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热在金属圆片中是怎样传递的。并用图的方式表达。
3、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师出示材料:蜡。根据材料,设计实验让大家能“看”到热在金属圆片中的传递过程?
5、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活动中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
三:小结
师:今天的两个实验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说说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师:生活中有哪些热传导的例子?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热
第三篇:《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执教者:李志军
教学目标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3、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并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4、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三个一元的硬币、PPT课件等。
分组材料:金属条、铁架台、火柴、蜡环、金属片、酒精灯、纸巾 教学过程
复习:观看小视频回忆前面学习的知识。课前小魔术:《灵敏的鼻子》
同学们,我从刘谦那儿学了个小魔术,想看吗?我这儿有三个相同的硬币,等会儿呢,你从这三个硬币中任意拿一个,捏在手中,要捏紧了哦,然后举起那只握着硬币的手,背诵一首古诗,背完了再把硬
币放回原处,我不用看,只要闻一闻,就能找到被你捏过的那个硬币。(表演)谁知道了秘密?(猜测)
这个魔术跟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有关,想学吗?好!上课。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每到冬天,老师的手总是很冷,你能帮我想想,可以利用哪些东西,使我的手马上热起来?(板书方法)
2、提问:黑板上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热的物体。)能说得更具体点吗?是比谁热的物体?(……都是比手热的物体。)所以手上的热量是从哪里来的?(补充板书:……→手)
3、手和……之间温度不同,有温度差。(温度差)我们把热的物体叫做高温物体,把温度较低的物体叫做低温物体。热是从哪儿传到哪儿的呢?(板书:高温物体→低温物体)
(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出示金属条:我这里有一根金属条,用酒精灯给金属条的一端加热。金属条的中间会热吗?另一端呢?哪里先热?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2、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使自己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吗?(课件)
设计实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需要材料:(金属条、酒精灯、铁架台、火柴、蜡环)——蜡遇热会熔化,掉下来。
实验方法:
利用这些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
3、小组设计,汇报、交流实验方案: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法? 方法:
(1)先把金属条固定到铁架台上。(已经固定好了)(2)然后把蜡环套到金属条上。
②用到了套蜡环的方法。追问:为什么要套蜡环呢?(蜡环受热后,会融化,掉落下来,根据蜡环掉落的先后顺序,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
③套几个蜡环比较好呢?1个合适吗?为什么?(对,3个、4个、5个都可以,可以更好的说明问题。我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4个)④怎么套?距离有没有要求?(要分布均匀,我在金属条上已经做好刻度了)
(3)再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看哪边的蜡环先掉下来。⑤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复习一下)
⑥在哪里加热?(鼓励学生想出在金属条不同部位加热的方法,如一端加热、中间加热等)
4、这个实验中,我们着重观察什么呢?(观察蜡环掉落的顺序,从而推测热传递的方向)实验之前,请你们先猜测一下,蜡环掉落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5、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请同学们注意:千万不能触摸加热后的
金属条,小心烫伤。
6、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加热时关好门窗、用书挡一下)
7、小组上台汇报交流:哪个小组上来说一说,你们组的发现。①小组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一端加热的方法,蜡环掉落的顺序依次是: A B C D(用教鞭去点字母的顺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我们发现:
1、距离加热点越远,热传递所需时间越
长;距离加热点越近,热传递所需时间越
短。
2、热在金属条上传递的方向是():A.向一边
B.向两边。(板书:加热点→两边)哪个小组也做这个实验的?你们的意见呢?
那如果换一边加热呢?(出示课件,学生回答蜡环掉落顺序)②小组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 中间 加热的方法,蜡环掉落的顺序依次是: A C B D(用教鞭去点字母的顺序)如果只看加热点左边A和B,谁先掉?右边呢?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我们发现:
1、距离加热点越远,热传递所需时间越 长;距离加热点越近,热传递所需时间越
短。
2、热在金属条上传递的方向是():A.向一边
B.向两边。(板书:加热点→两边)
哪个小组也做这个实验的?你们的意见呢?
③得出结论:热在金属条上是怎样传递的?(热在金属条上是从温度 高 的部分向温度 低 的部分传递的)(板书: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除了金属条外,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块金属片。如果在金属片的中间加热或者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课件出示),热在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我们先来猜测一下。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又怎么做呢?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引导学生想到用蜡涂抹。——蜡怎么涂?(要涂满而且涂的要均匀)
金属片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金属片上有塑料柄,直接拿着加热就可以了。
3、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观察蜡融化的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出示实验要求)(1)把涂有蜡的一面朝上。
(2)加热时,铁片保持水平。结束后,铁片平放在白纸上冷却。(3)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注意:不能用手触摸加热后的金属片,小心烫手。
4、领取实验材料,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
①从中间加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从边缘加热呢?(学生上台汇报、课件演示)
②小结:热在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加热点→四周)金属片上的加热点的温度高,四周温度低,所以热在金属片也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指板书: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四)整理提升,揭示概念
1、揭示概念:今天,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像这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我们称它为热传导。(读概念,板书:热传导)
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是热的传递方式之一。
2、其实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谁来举个例子?(师:只要你善于发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3、热的传递除了这节课学习的热传导之外,还有其他的方式,想知道吗?打开书本第47页,阅读一下。
1.热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2.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过程。
对流: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
4、我们今天的内容探究完了,来做几道练习题吧。课堂练习:
1、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A.从物体较冷的一端传向较热的一端 B.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C.没有固定的规律
2、冰遇到火会很快的融化,说明有_______ 传递过去。
我来分析:
1、在铜条的H点处用酒精灯加热。
(1)A、B、C、D、E各点上的蜡烛会先后熔化。请写出各点处蜡烛油熔化的先后顺序:
①()②()③()④()⑤()(2)针对这种现象,请作出你的解释。
(五)拓展
回到课前的小魔术,哪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发现这个小魔术的秘密了吗?
小魔术诀窍:将三个硬币不是一一拿到鼻子边闻一闻,而是假装闻一闻的同时,分别将硬币拿到鼻尖上碰一碰。被小伙伴捏过的硬币温度升高,所以到鼻尖上一碰马上就能感觉出来。注意拿硬币到鼻尖上碰一碰的方法别让小伙伴发觉了。
这个小魔术学会了吗?回家给你的父母表演一下吗?
附板书:
热是怎样传递的(热水……
→
手)
高温物体
→
低温物体 8
第四篇: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永吉县三家子中心校 张库
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6课。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热传导。本单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课,从关注身边的热源开始,帮助学生建立对热源和热传递的初步感知。第二部分是第2--5课,通过关注热量变化对物体的影响,探究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第三部分是第6--8课,探究引起物体温度变化的热传递现象并通过传热比赛和设计制作保温杯的活动考察学生对“热传递”现象的掌握情况。课标中热传导概念的表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2)达到温度相等时为止。这个表述中没有强调不同物体的热传导需要有“物体的直接接触”前提条件。因此在本设计的教学目标中对这点进行了补充。对于“温度相等”这个热传导结果的描述,教材中没有作为学习的内容。我认为教材的安排是合理的,由热传导的概念表述不难看出,从高温向低温部分传导是定性实验,而温度相等则是定量实验。由于能量部分做定量实验的操作难度很大,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水平的限制,能量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采用定性实验。因此,这部分内容留待学生今后学习。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
学生建立热传导关于传导方向的概念。
1、学生情况分析:
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历了很多给物体加热的活动,对热的传递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此时,很自然地就提出了第6课的研究题目“热是怎样传递的”。关于这一课学生的已有的发展情况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学生前概念情况学生从本单元开始学习热学的基础知识,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历了很多给物体加热的活动,对热的传递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关于“热传导”的,学生的原有认知是:1)直觉认为热传向四面八方,但不知道热传导的原因是因为存在温度差。2)对于热在线性材料比较清楚,但热在面性材料和不规则材料的传递就不清楚了。3)对这个问题没有想法。可见,学生对“热传导”的原有认知中包含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和不够深刻的正确概念。这些前概念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都是非常感性的认识。需要通过教学将这些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的概念。(2)实验方法与技能情况 热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不易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使热的传递可视化。这种研究方法对五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在四年级学习《声音的传播》和本单元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两课,均采用借助物体特殊性质使观察内容可视化的方法来帮助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在三年级学习《温度与水的变化》时,学生已经观察到物质由于热量 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物态变化。本课将利用凡士林的物态变化使实验现象可视化。因此在研究方法的迁移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3)学生的情感态度情况热现象非常奇妙,因此学生们对热学问题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基于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落脚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从而形成热传导的概念。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通过搭建脚手架指导学生设计和操作实验、学生脱离脚手架自主设计操作实验,最终通过师生共同梳理实验结果形成“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
4、技术准备
教师设计、制作、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教师准备适当的课件、视频;教师设计实验记录单。
5、前期教学情况
经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不断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的活动。他们已经了解到加热可以使物体体积(热胀冷缩)和物体的形态(水的三态变化)发生变化。
6、问题与对策
本课的问题是如何使热的传导过程可视化,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热传导的科学概念。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在同一物体中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认识在直接接触的物体间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这一过程称为热传导。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认识到当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时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导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对热传导概念形成。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从而形成热传导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
1、多媒体材料: 课件、火锅视频、炒菜视频。
2、教师演示材料:铁架台1个、三角架1个、铝棒1个、涂一层蜡的圆铁片1个、凡士林1盒、小木棍若干、酒精灯1个、火柴1盒、废液缸1个等。
3、分组材料:铁架台1个、三角架1个、铝棒1个、涂一层蜡的圆铁片1个、凡士林1盒、小木棍若干、酒精灯1个、火柴1盒、废液缸1个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核心情节:吃火锅时金属勺忘记从锅里取出,再次握住勺时烫到手。(学生观看视频)
2、提问:这把勺是怎样变得烫手的?请学生将勺变热的过程画在记录单上。(学生填写记录单)
教学意图:从贴近生活的情景入手,引起学生探究兴趣同时揭示学生关于热传导的前概念情况。画图是希望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可视化,并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第一次记录)
二、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怎样传递
1、说明使用金属条的依据出示金属条,向学生说明在科学研究中,为了研究的简便,常常使用简单的或典型材料来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我们先来研究热在金属条这样的条形物体中怎样传递。
2、预测热在金属条中怎样传递(学生预测)
3、指导学生设计、操作实验
(1)提问:如何“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呢?(2)提示:在本单元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时学习过,对于肉眼不易观察的现象可以通过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殊性质来帮助观察。(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冰块、蜡、黄油等物质遇热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的特点帮助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遇热会发生明显的
形态变化)
(3)师生讨论细化实验方案:加热点位置、金属棒怎样固定、记录内容、火柴棍掉落的顺序及间隔需等距等等。(学生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4)根据加热点位置不同,将学生分为两组(端点组和中间组)(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现象)
4、根据实验汇报,师生共同梳理:在金属条中,热总是从较热的部位逐步传向较冷的部位。(注意:在汇报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注意金属条还将热传向了凡士林,为后续在形成概念作铺垫)(学生汇报描述热的传递过程并梳理结论。)
教学意图:这个学期学生开始尝试自主设计实验,但试教时发现完全放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尤其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使热传导过程可视化从而形成科学概念。为了突破难点,本环节设计为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以往学习中具有相似特点的实验,进行实验方法上的迁移(搭建支架),目的为下一环节学生脱离支架,自主设计实验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示范。这样的设计非常符合支架式教学原理:搭建支架---撤离支架,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个支架搭建的好,学生下一环节就会进行的顺利,概念的形成就会水到渠成,因此本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第二次记录)
三、研究热在金属片中怎样传递
1、根据金属条的实验发现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怎样传递?(学生推测并画图表示)
2、根据金属条实验的启示,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3、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
4、根据实验汇报,师生共同梳理概念:在金属片中,热总是从较热的部分逐渐传递到较冷的部分。(学生汇报实验发现并梳理结论)
教学意图:有了前一环节的支撑和引导,本环节的实验设计非常流畅,实验也较能顺利的进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对发展学生热传导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前测中发现学生对金属片中的热传导的认识比在金属条中模糊概念和错误概念要多。(第三次记录)
四、总结提升,形成概念
1、引导思考:上述实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说明了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回答: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
2、总结得出热传导的规律:同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到温度低的部分;不同物体(紧密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到温度低的物体,这个科学现象就叫热传导,它是热传递方式的一
种。(板书)(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意图:分析两次实验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热传导的概念。当这两个实验的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其原有认知进行丰富和调整,最终进行科学概念的建构。达到了最近发展区。
五、分析与评价
1、播放“炒菜”的视频,请学生分析炒菜过程中的热传导现象。
(学生分析汇报)2标出冰棍融化的过程。
(学生填写记录单)教学意图:本环节既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应用,又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炒菜过程侦测学生对热传导概念同一物体和不同物体的传递理解的是否透彻。标注冰棍融化过程评价学生在学习了线性和平面的材料后是否能对立体材料进行迁移。(第四次记录)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传导 : 同一物体: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不同物体:温度高的物体-→温度低的物体(直接接触)
科学记录单:
《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记录单 班级 小组 热在金属勺的传递:
预测: 实验结果: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预测: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预测: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第五篇: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设计
五下《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五下第二单元的第六课,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此项观察活动分个两层面,第一个观察活动是用手去感触金属条中的热传递,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入热水中,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部分,感觉露出水面的部分哪里先热,哪里后热?每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是否一样?通过手的感觉,判断热传递的过程与方向。第二个层面是直观的实验,观察金属条中的热传递,在金属条上每隔一定距离用凡士林粘上一根火柴棒,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进行加热,观察那端的火柴棒先掉下来,火柴棒掉下来的顺序是怎样的?然后用同样的装置,对铁丝进行中间加热,观察现象,从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第二部分,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这部分让学生观察,在涂有一层薄蜡的金属圆片上的传递方向与过程。此项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通过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学生会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这样学生在这部分的探究过程中,他们对热传递,确切的说是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过程方法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并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喜悦。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金属棒、铁架台、棉签、凡士林、酒精灯、涂蜡的金属片、纸巾、试管夹
教师准备:凡士林、面巾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冬天里,老师的手总是冰冷的,谁能帮我想想:可以利用哪些东西,使我的手马上热起来?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想到的办法也很多,如烤火,烘取暖器,捂热水袋等等。
2、提问:同学们说的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热的物体。)是比谁热的物体?(„„都是比手热的物体。)所以手上的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3、手和„„之间温度不同,有温度差。(温度差)我们把相对热的物体叫做高温物体,把相对温度较低的物体叫做低温物体。热是从哪儿传到哪儿的呢?(板书:高温物体→低温物体)
(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出示金属棒:我这里有一根金属棒,用酒精灯给金属棒的一端加热。金属棒的中间会热吗?另一端呢?哪里先热?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都表示加热一端先变热。学生充分猜想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为明确实验目的埋下伏笔。
2、现在,我们身边有这些材料:铁架台、金属棒、酒精灯、凡士林、棉签,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使自己能看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过程吗?顺便介绍:凡士林的特点,演示使用。学生在理解凡士林作用的基础上,对要发生的现象进行猜测,这是一种建立在科学依据上的猜测。
3、请各小组交流讨论如何设计该实验,汇报实验方案: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法?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来观察热在金属棒中是如何传递的。
实验最主要观察什么?(观察棉签掉落的先后顺序,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粘棉签需要注意什么吗?学生就老师提出问题的进行仔细地探讨,从而明确实验过程中该要注意的种种事项。
4、实验之前,请你们先猜测一下,棉签掉落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大胆猜想,并提出猜想的根据。
5、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老师这儿有一个温馨提示,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2)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不要对着火焰吹气、说话。
注意:千万不能触摸加热后的金属条,小心烫伤。
学生在仔细阅读温馨提示的过程中,明晰实验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在自主的实验过程中更加有序。
6、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7、小组汇报交流: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组的发现。
①小组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 一 端加热的方法,棉签掉落的顺序依次是: A B C D,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我们发现:
1、距离加热点越远,热传递所需时间越 长;距离加热点越近,热传递所需时间越
2、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方向是():A.向一边 B.向两边。(板书:加热点→两边)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加热,你们的意见呢?
②有不同加热点的小组吗?小组继续汇报:(出示课件,学生回答棉签掉落顺序)我们小组采用的是 中间加热的方法,棉签掉落的顺序依次是: A C B D。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2、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方向是():A.向一边 B.向两边。(板书:加热点→两边)哪个小组也做这个实验的?你们的意见一样吗?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的结论十分一致。
③得出结论:热在金属棒上是怎样传递的?(热在金属棒上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的)
(板书: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除了金属棒外,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块金属片。如果在金属片的中间加热或者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课件出示),热在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我们先来猜测一下。学生有了先前的经验,猜测会更加有科学依据。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又怎么做呢?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引导学生想到用蜡涂抹。——蜡怎么涂?(要涂满而且涂的要均匀)
涂上蜡的金属片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我们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直接拿着加热就可以了。
3、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观察蜡融化的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实验的各种注意事项,教师出示实验要求进一步明确实验的要求。(1)把涂有蜡的一面朝上。
(2)加热时,圆铁片保持水平。结束后,铁片平放在三脚架上冷却。(3)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注意:千万不能触摸加热后的金属圆片,小心烫伤。
4、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
①从中间加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从边缘加热呢?(学生上台汇报、课件演示)②小结:热在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加热点→四周)金属片上的加热点的温度高,四周温度低,所以热在金属片也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指板书: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四)整理提升,揭示概念
1、揭示概念:今天,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像这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我们称它为热传导。(读概念,板书:热传导)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是热的传递方式之一。
(五)拓展延伸
1、冬天手握一根铜棒,手会感到特别的冷,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2、其实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谁来举个例子?
我们坐在火炉旁也会感觉到热,我们和火炉有没有直接接触?那这种热的传递方式又叫什么呢?请你阅读书本上P47的资料来了解其他的热传递方式。附板书: 热是怎样传递的
高温物体 → 低温物体
热传导 加热点 两边
温度高的部分 → 温度低的部分
加热点 四周对流
热辐射 教后反思
整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
验、观察、思考等方式,对热的传导真实感知。可是这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在这节课,我有了以下收获。
本节课内容是对热是怎样传递的,即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在教学中,我预期让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方式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
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学生的猜想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的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由于探究活动的设计思想来源于学生生活经验,既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又提高教学的信度与效度,更能把学生直接带入相关的真实情境中。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一点还是达到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