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的传递说课稿
《热的传递》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热的传递》。《热的传递》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冷和热》单元中的第2课。冷和热室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于热得传递学生更是有切身的感受。但是这些都是生活经验。本课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热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这些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热的传递。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热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从而向学生渗透热传递的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热在金属片里怎样传递的。第二部分,学习酒精灯的使用;第三部分,研究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对流。第四部分,了解热辐射。第五部分,拓展活动
说学情
通过一年的学习,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但分析概括能力还不是很高。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能力目标:
1、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酒精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传递的基本规律和三种形态的物质用干什么方式来传热。同时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酒精灯。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递实验的设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一堂课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冷水、温度表、计时器、蜡烛、铝片、高锰酸钾、烧杯、试管、试管夹不锈钢杯,方座支架、酒精灯、柴、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认识热传递的基本规律。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归纳法、对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用实验来研究热的传递,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动手、动脑、动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进行猜一猜、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思维分析、动手实践、有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自主设计,认识热传递。
对于热传递的研究,首先从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开始,这个环节,我以研究热在铁棒中的传递为主要任务展开教学,“铁棒中的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但学生平时很少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科学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聚焦生活现象,发现、探究、解释其中的奥秘。学生的预测,是学生最初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安排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的传递路线示意图。有了自已的预测,实验是最好的验证方法,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级一年的科学学习,是具备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的,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
1、把开水作为热源,把铜棒的一头放入水中,不断地用手摸,感觉热的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能感觉到,但不能够看到)
2、把酒精灯作为热源,在铜棒的一头加热,感受热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较危险,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温度较高,容易烫手,而且也不能看到传递过程)
3、把酒精灯作为热源,在铜棒上用凡士林粘住数根细木棒,在铜棒的一头加热,利用观察细木棒掉落的顺序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较佳)
(三)合作探究,认识热对流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传导,而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对流,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热对流,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提出问题:木屑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2、进行预测:
3、设计实验:主要解决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看到水的运动
4、实验验证: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是对流。
5、拓展延伸: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也是对流吗?谈谈生活中热对流的应用实例,如空调的位置等。
(四)讨论交流,认识热辐射
接着引导学生认识热辐射,首先提出问题: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物体摸上去很烫?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将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既不是传导,也不是对流,像太阳这样,不靠空气或其他物体也能传热,这种热传递方式叫“辐射”。
(五)巩固延伸,拓展应用
通过提问: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学生回忆并进行总结。
分析教材20页图中的热传递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影子。
五、说板书设计
2、热的传递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完成课后实验记录等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第二篇:《热的传递》说课稿
《热的传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的传递》。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热的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二课,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
而本课是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即传导、对流和辐射);使学生认识热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的传递现象。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的研究。同时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二、说学情分析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理解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2、能使用酒精灯帮助完成实验;
3、能运用热的传递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能正确使用酒精灯。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保持积极的观察实验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成功的喜悦。
根据课标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课始我以小魔术:《灵敏的鼻子》入题,让学生猜测魔术中的秘密,之后再创设冬天的情景,让孩子们想办法利用哪些东西,让老师的手马上热起来?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猜测中唤醒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并通过生活化的探究与引导,获取知识的共鸣——热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
(二)自主设计,认识热传递。
对于热传递的研究,首先从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开始,这个环节,我以研究热在铁棒中的传递为主要任务展开教学,通过下面六步展开:
1、提出问题 ;
2、进行预测 ;
3、设计实验;
4、实验验证;
5、讨论分析;
6、拓展应用。
同时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科学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铁棒中的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但学生平时很少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科学课的重
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聚焦生活现象,发现、探究、解释其中的奥秘。学生的预测,是学生最初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安排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的传递路线示意图。有了自已的预测,实验是最好的验证方法,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级一年的科学学习,是具备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的,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
1、把开水作为热源,把铜棒的一头放入水中,不断地用手摸,感觉热的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能感觉到,但不能够看到)
2、把酒精灯作为热源,在铜棒的一头加热,感受热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较危险,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温度较高,容易烫手,而且也不能看到传递过程)
3、把酒精灯作为热源,在铜棒上用凡士林粘住数根细木棒,在铜棒的一头加热,利用观察细木棒掉落的顺序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较佳)
(三)合作探究,认识热对流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传导,而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对流,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热对流,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其主要步骤和“研究热传导”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2、进行预测:在图上画出水的运动路线
3、设计实验:主要解决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看到水的运动
4、实验验证: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是对流。
5、拓展延伸: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也是对流吗?谈谈生活中热对流的应用实例,如空调的位置等。
(四)讨论交流,认识热辐射
接着引导学生认识热辐射,首先提出问题: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物体摸上去很烫?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将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既不是传导,也不是对流,像太阳这样,不靠空气或其他物体也能传热,这种热传递方式叫“辐射”。
(五)巩固延伸,拓展应用
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区分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我设计了让学生分析图中的热传递方式这一环节。
第三篇:热的传递说课稿
《热的传递》说课稿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热传导》。《热传导》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冷和热》单元中的第2课。冷和热室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于热得传递学生更是有切身的感受。但是这些都是生活经验。本课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热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这些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热的传递。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热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从而向学生渗透热传递的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热在金属片里怎样传递的。第二部分,学习酒精灯的使用;第三部分,研究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对流。第四部分,了解热辐射。第五部分,拓展活动
说教学目标
在第一节课《冷热和温度》的基础上,本课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认识和学习的基础,但对具体怎样来自主探究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式热的三种传递方式。能力目标:
1、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酒精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准备:
冷水、温度表、计时器、蜡烛、铝片、高锰酸钾、烧杯、试管、试管夹锈钢杯,方座支架、酒精灯、柴、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学生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传递的基本规律和三种形态的物质用干什么方式来传热。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递的特征。同时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酒精灯。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递实验的设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本课应以学生的探索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研究固体的传热方式;
(三)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
(四)认识热辐射
(五)巩固应用
(一)以生活问题开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研究固体的传热方式。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对感性材料综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这部分就是通过指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了解客观现实,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这一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通过做实验教给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
第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
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如果将一个正方形的铁片固定在试管夹上,在其中心画出热源,然后在其上下左右等8个方向点上蜡油使得火柴立在铁片上。接着用酒精灯加热热源处,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学生预测,画出传递的示意图,然后再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提醒学生在加热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注意刚刚加热过的金属片绝对不能触摸,这一点在实验之前就要交代清楚。然后学生演示实验。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学生发现: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酒精灯,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正确地使用酒精灯十分重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能力特点,很多孩子有些害怕使用酒精灯。那么在教学使用方面,我特别注重帮助学生分析如何使用,在实际的解说中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的心理,同时能认识到正确使用酒精灯的重要性和关键步骤。为什么要注意酒精灯内酒精的存放量,火柴点燃的方向以及最后盖灯帽的方法,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学生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释。
(三)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
引导学生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我们平时是如何将一壶水全部烧开的呢?本环节的实验由于加热一杯冷水不容易看出变热的过程,所以我在实验的时候用染色法(用高锰酸钾)引导学生观察一杯水全部变热的过程。
加热一杯冷水,这个实验是对液体传热方式的探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通常加热的部位是下部分对液体的传热方式进行预测。怎样证明呢?这是这个实验的重点,学生需要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水是无色的,怎样才能看到水变热的过程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讨论可以借助哪些方法让我们看到水的运动。常用的方法是染色法(用高锰酸钾),借助法(利用其他在水中的物品,如茶叶、木屑)。这里我们选用高锰酸钾,因为木屑比较轻有时候会漂浮在表面为了更清楚地干茶我选用高锰酸钾。之后,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水中物品的变化和运动姿态,从中推想出冷水变热的过程,从而理解对流现象。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因为,加热一杯水需要一定的时间.水加热以后,温度很高,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有序地实验和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们注意耐下心来比一比谁最认真最安静,谁最会观察,在科学活动记录上完成实验记录。最后告诉学生这样方式叫做对流,同时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引申到空气也是靠对流来传递热的,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升华,促成学生的知识建构。
(四)认识热辐射
这部分内容学生了解即可,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现象“烈日下的物体摸上去很烫”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热来自哪里?接下来告诉学生热辐射的概念。
(五)归纳总结
最后我接住教材最后的分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概括。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本课以研究热传递的方式为探究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呀→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完成课后实验记录等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图增强了直观性,文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四篇:《热的传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的传递》。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热的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二课,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
而本课是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即传导、对流和辐射);使学生认识热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的传递现象。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的研究。同时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二、说学情分析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3、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理解热的三种传递方式;2、能使用酒精灯帮助完成实验;3、能运用热的传递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保持积极的观察实验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成功的喜悦。
根据课标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三、说教学模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因此我将本节课教学流程设计为: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2、自主设计,认识热传导 3、合作探究,认识热对流 4、讨论交流,认识热辐射 5、巩固延伸,拓展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课始我以小魔术:《灵敏的鼻子》入题,让学生猜测魔术中的秘密,之后再创设冬天的情景,让孩子们想办法利用哪些东西,让老师的手马上热起来?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猜测中唤醒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并通过生活化的探究与引导,获取知识的共鸣——热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
(二)自主设计,认识热传递。
对于热传递的研究,首先从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开始,这个环节,我以研究热在铁棒中的传递为主要任务展开教学,通过下面六步展开:1、提出问题 ;2、进行预测 ;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5、讨论分析;6、拓展应用。
同时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科学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铁棒中的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但学生平时很少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科学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聚焦生活现象,发现、探究、解释其中的奥秘。学生的预测,是学生最初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安排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的传递路线示意图。有了自已的预测,实验是最好的.验证方法,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级一年的科学学习,是具备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的,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
1、把开水作为热源,把铜棒的一头放入水中,不断地用手摸,感觉热的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能感觉到,但不能够看到)
2、把酒精灯作为热源,在铜棒的一头加热,感受热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较危险,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温度较高,容易烫手,而且也不能看到传递过程)
3、把酒精灯作为热源,在铜棒上用凡士林粘住数根细木棒,在铜棒的一头加热,利用观察细木棒掉落的顺序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较佳)
(三)合作探究,认识热对流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传导,而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对流,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热对流,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其主要步骤和“研究热传导”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2、进行预测:在图上画出水的运动路线
3、设计实验:主要解决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看到水的运动
4、实验验证: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是对流。
5、拓展延伸: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也是对流吗?谈谈生活中热对流的应用实例,如空调的位置等。
(四)讨论交流,认识热辐射
接着引导学生认识热辐射,首先提出问题: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物体摸上去很烫?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将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既不是传导,也不是对流,像太阳这样,不靠空气或其他物体也能传热,这种热传递方式叫“辐射”。
(五)巩固延伸,拓展应用
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区分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我设计了让学生分析图中的热传递方式这一环节。
至此,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故而形成板书:
五、说板书设计
2、热的传递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由于采用了实验法,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我在黑板上只书写了上述文字,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六、说课堂评价在课堂的评价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注意采用划分等级的办法,使评价结果得以量化,显性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1、能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2、能否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3、能否积极主动的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4、能否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并改进自己的探究。5、我比以前有进步吗?
七、说课程资源开发
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感觉,首先是要活用教材资源。比如:在第一个探究实验中教材中使用蜡烛来粘住小木棒,而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用蜡烛粘对学生来说不易操作。因此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且更易于操作的凡士林。
2.善用生活资源,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本课探究实验中所利用的材料就是生活中常见易得的。
3.巧用多媒体资源。学校已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班通”,不仅可以播放各种多媒体课件,还能播放视频直观演示教学内容。比如热辐射概念很空洞,很难理解,可以利用网络视频,使学生直观了解更多关于热辐射的知识。
【《热的传递》说课稿】相关文章:
1.《传递梦想》说课稿
2.大班语言《爱的传递》说课稿
3.《第五单元热的传递复习》的教学反思
4.《炎热的夏天》幼儿教师说课稿
5.传递我们的心声优秀说课稿
6.小学仰卧起坐传递球说课稿
7.大班语言《爱的传递》的说课稿
8.传递爱心传递爱作文
9.传递爱心作文:帮助别人,传递爱心
第五篇:《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是怎样传递的》 它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和验证实验,自主发现“通过直接接触,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这一核心概念,并且能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传导的现象。
一、说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有三个实验:触摸金属勺子在热水中的变化;观察酒精灯烧金属条,火柴滴落的现象;观察酒精灯烧金属片,蜡融化的现象。
从结构上讲,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的研究话题;本课得出的结论又为第七课《传热比赛》的展开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内容上讲,本课通过“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传导,并且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知道:通过直接接触,热传导总是从物体的一个部分(温度高)传到另一个部分(温度低),或者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些内容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
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1、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认识是浅显的。由于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喝水时杯子会变热等,不用学生刻意的观察,就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基础。但这些经验是不够系统、比较模糊的。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还是有难度的。
2、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在小学科学体系的三个维度上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合作、观察、假设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3、由于教学条件有限,不少科学实验很难开展,因此学生对做实验是既喜欢,又害怕。喜的是做实验好玩,学习知识更有趣;怕的是做不来实验,出洋相,被同学笑。本课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学生能从自己身边较容易地找到。我们正好利用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白:有些没有在课堂上开展的实验,可以在课后自己动手去做。这可以调动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本课程有一个实验是设计在课后的)。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学生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有效组织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
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征。要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就不能只是通过教师为他们设计好的实验,让学生照着教师安排好的步骤操作一遍就行了,教师要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活动是否围绕问题在研究就非常重要了。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有效组织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1、实验法;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2、讨论法;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自己提出有兴趣探究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让学生根据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教师在此遵循 “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小组合作交流法。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六、激趣导入:
课始我以小魔术:《灵敏的鼻子》入题,让学生猜测魔术中的秘密,之后再创设冬天的情景,让孩子们想办法利用哪些东西,让老师的手马上热起来?
我以为: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猜测中唤醒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并通过生活化的探究与引导,获取知识的共鸣——热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的。
七、两个探究实验
根据教材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 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我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热在金属条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进行猜测,随后再引领学生设计“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传递”的实验,最后通过探究来验证猜测。
在这个环节中,我关注了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设计;二是装置改进;
(一)对实验设计的关注。我是这样设计的:(见PPT:在设计实验前,我先让学生讨论需要什么材料,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提供我为每组准备的材料,再让学生根据现有材料通过独自思考、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之后,全班一起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评议,教师的有效追问,学生思维的火花逐渐被点燃,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在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之后,还引导学生或画或写完成实验设计记录,学生记录起来倍感轻松。)
设计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快速、细致的实验设计是保障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传统的实验教学,几乎忽视实验设计环节,只重视学生按实验步骤去完成操作的过程,如“按方抓药”被动地接受,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性学习,设计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设计实验的能力是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二)对实验装置的改进。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大胆改进,用套蜡环的方法代替粘火柴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PPT)粘火柴棒很不方便,而且很容易掉,影响实验的效果。套蜡环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实验结果一目了然,而且还可以减少误差。
(注:红色的圆圈,代表套进去的蜡环。)
实验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先让学生猜测“热在金属片中又是怎样传递的”,预测画一画,然后用投影展示学生画的样子,并加以说明,这是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然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再来修正画一画,这个时候,画的就可能跟预测的不同了,或许会更细致更具体。
(这是我带领学生预测的几种热传递画法:见PPT。)
这个环节,我有两点思考:
(一)从线到面,对第一个探究活动进行拓展。
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往往会认为热传导是一个线行的过程,经过上面的实验观察活动,似乎更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认识。热传导真是这样的吗?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上传递的过程和方向,不仅拓宽了学生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导产生新的认识。从线到面,更深刻地认识到热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传向温度较低的地方。
(二)以画代写,对实验记录方法进行创新。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我选择让学生以画画的形式代替单一的描述记录,这样既降低了难度,而且也是科学记录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画的样子也许会有不同,体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此,我不做统一规定,只是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加以肯定和改进。
八、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三个拓展延伸:“考考你”、魔术揭秘、“家庭实验”。
我的思考:以“考考你”作为拓展,目的是能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一次反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得到概括,由知识上升到概念这一理论的高度。对课前的小魔术进行揭秘,以使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延续到课外,而“家庭实验”探究,则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课虽完,但兴趣没完。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继续科学探究,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科学的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科学学科的无穷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行为。
九、说板书设计
6、热是怎样传递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由于采用了实验法,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我在黑板上只书写了上述文字,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老师们,在设计本课时,我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整节课让学生处于不断的猜想设计验证当中,思维不断地激活,过程不断地完善。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帮助他们运用各种思维的技巧来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十、说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可是,这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在这节课中,我有了以下收获:
1、本课内容是对“热是怎样传递的”即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是不难的一件事。但是,在教学中,我预期让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欠缺。
2、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的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由于探究活动的设计思想来源于学生生活经验,既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又提高教学的信度和效度,更能把学生直接带入相关的真实情景中。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一点还是达到目的了。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的地方。我始终坚信: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这才是科学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