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教案 青岛版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
1、从工厂到宿舍,甲用15分钟,乙用18分钟,甲、乙所用的时间比是(),乙与甲每分钟所走的路程比是(),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要2小时,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要3小时,快车与慢车的速度比是()。
2、乙数是甲数的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甲数比乙数多的与乙数的比是(),甲数与这两数8和的比是()。
3、糖占糖水的5,糖与水的比是()。84、2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和盐水的比是()。
5、从学校到电影院,甲用6分、乙用5分。甲和乙每分行的路程比是()。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的比是()。
7、甲工人5分钟做8个零件,乙工人8分钟做5个零件,他们都工作了40分钟。甲与乙所做零件个数的比是(),乙与甲工作效率的比()。
1调入乙班后,两班人数相等,原来甲、乙两班人数的比是()。8159、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588、把甲班人数的10、两个正方形边长的比是3:4,它们周长的比是(),面积的比是()。
11、甲数比乙数多5,乙数与甲数的比是()。812、从家到学校,哥哥要走8分钟,姐姐要走6分钟,哥哥和姐姐的速度比是()。
13、已知客车速度比货车慢1,则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如果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那么5相遇时,客车行了全程的()。
14、有两个质数,它们的积的倒数是
1,则这两个质数的比是()。14 2
第二篇: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意义(范文模版)
比的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意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会写比,认识比的名称。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学过程] 1.复习。
出示一组题,要求学生逐题列式计算。
(1)书法小组有男生6人,女生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火车4小时行240千米,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求速度:240÷4=60(千米)
(3)买3支钢笔用6元,每支钢笔多少元? 求单价:6÷3=2(元)
教师小结:以上三道题,可以列出四个算式,观察以上四个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存在相除关系的两个数,在实际应用当中,还经常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这就是“比”。什么是“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教学意图:先从与新知识有密切关系的旧知识入手,复习同类量相除、不同类量相除的内容,为学习比的意义做必要的准备,从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
(1)初步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利用上面复习中的题目)
①要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用6除以5,我们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比5。②要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用5除以6,可以说成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5比6。
③240除以4可以说成是几比几?240比4是谁和谁的比?(240除以4可以说成240比4。240比4是路程与时间的比。)
④6除以3是谁与谁的比?总价和数量的比是几比几?总价和数量的比表示什么?(6除以3是总价与数量的比,为6比3。总价与数量的比表示单价。)
小结:两数相除可以写成什么形式?(两数相除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⑤2除以7可以写成几比几?7除以2呢?(2除以7可以写成2比7,7除以2可以写成7比2。)
⑥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提问:工作效率可以写成谁与谁的比?
回答:工作效率可以写成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2)抽象比的意义。
根据刚才我们研究的知识,再结合观察板书,你能说说什么叫比吗?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3)练习。说出下面各比。
①小华3天看书120页,小华看书页数和时间的比是__比__。
②一个小组有男生__人,女生__人(当堂调查某一小组人数)。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__比__(还可以说成是谁与谁的比?)。
③配制一种灭鼠药,食物(诱耳)需3千克,药品需5千克,食物和药品的重量比是__比__。如果把食物和药品重量的比写颠倒了,写成了5比3,按这个比配出的药会出现什么情况?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会写比。在写比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要搞清相比的两个量是谁与谁,比的顺序不要颠倒,否则就要犯错误。(订正:①120比3,②略,③3比5。)(4)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①介绍比的符号。
为了书写上的方便,比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读作“比”,如5比6,写作5∶6。今后写比时可以直接使用比的符号。(把板书的“比”字改写成“∶”号)②比的各部分名称。引导学生看书自学。
读作“3比2”。③求比值。
从上面的式子看出,同除法相比,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所以比值可以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通常比值用分数表示。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教学意图:本节新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两个同类量的比、两个数的比,使学生能逐步抽象出比的意义,并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比的符号和比的各部分名称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比的读法与写法。通过求比值的练习,使学生能正确求出一个比的比值。3.综合练习。判断正误。
(1)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5。()(2)机床上有一个齿轮,21秒转了50周,这个齿轮转动周数和时间的比是21∶50。()(3)两辆汽车,甲汽车5小时行320千米,乙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
(订正:(1)×(2)×(3)√ ×)
教学意图:练习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进行设计,并能够抓住学生易出错的地方进行练习,目的性、针对性强。4.质疑,布置作业
第三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课题:比的应用——按比分配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9页例2和“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4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一)热身运动
1、修一段路,已经修的米数与剩下的米数的比是4 ∶5。
可以把已修的米数看作()份,剩下的就有()份。这段路共有()份 已经修的是剩下(),剩下的是已修的(),已经修的占这段路的(),剩下的占这段路的()。
2、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播种60公顷大豆和40公顷玉米。大豆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大豆占()份,玉米占()份,它们一共有()份。大豆占总面积的(),玉米占总面积的()。出示主题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二、教授新课
1、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 ∶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师:题目要分配什么?(100公顷的地)按照什么分配?
(播种面积的比是3 ∶2)
100公顷的地 100公顷
大豆 玉米
(1)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3+2=5(2)播种大豆的面积: 100×(3)播种玉米的面积:100×
3=60(公顷)5检验:(1)60+40=100
2=40(公顷)5答:播种大豆60公顷,玉米40公顷 3+2=5
100÷5 =20(公顷)
×3=60(公顷)×2=40(公顷)出示教材49页例二
1:4表示什么意思?从中得到那些信息? ① 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 ② 浓缩液的体积是水的(2)60:40=3:2 41③
3、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5
④ 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51 14学生尝试解决集体汇报订正
方法一 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方法二 浓缩液占总体积的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有:500× 浓缩液有:100×1=100(ml)
水
有:100×4=400(ml)
水有:500× 答: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为100 ml,400 ml。=100(ml)14
4=400(ml)14
三、巩固练习
1、一种铝铜合金是按铝和铜的重量3:2合制而成的,现在有这种合金10千克。合金中铝有多少千克?
2、做一做的1、2题
四、小
结
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是多少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 先求总份数,在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五、作业:练习十二第1-4题。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
方法一 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方法二 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有:500× 浓缩液有:100×1=100(ml)
水
有:100×4=400(ml)
水有:500× 答: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为100 ml,400 ml。
课后反思
按比例分配是生产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分配。按比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分配”存在的价值。以生活实际例子入手,让学生思考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能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按比分配方案的合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其次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新=100(ml)144
=400(ml)14知形成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能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上册 美的奥秘教案 青岛版
美的奥秘
教学内容:教科书51页综合应用——美的奥秘。教材分析:
本综合应用是在学生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之后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美、欣赏美,探究美的奥秘,进而去创造美。教材从学生非常熟悉的舞台形象、建筑设计、艺术创作引入,题材生动,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画面以“美无处不在,美的奥秘在哪里呢?”设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展活动。
本综合应用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欣赏生活中的美”,即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欣赏舞台形象、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的美;第二个板块是“调查发现”,即通过操作、计算、观察、发现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她们的美;第三个板块是“创意设计与交流”,即学生运用“黄金比”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欣赏美丽的图片感受数学之美。2.能力目标: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黄金比,感受黄金比的神奇魅力。
3.情感目标:能够认识到数学的美,根据黄金比的知识,进行有创意的设计。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黄金比,感受黄金比的神奇魅力。教具准备:课件、尺子、计算、模型玩具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新课之前先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教科书51页的图片)
看了这几幅图片有什么感受?它们美在哪?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的存在?
美无处不在,美的奥秘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亲切生动的谈话、及学生熟悉的生活信息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对话活动中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动作、颜色等方面发现美,感受生活之美。】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的过程。
1.探究美的奥秘。
课件展示变形后的图片。
这些图片还美吗?为什么?(不成比例,板书:比)
看来事物的宽度与高度之间存在着奇妙的关系,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美跟两个数量之间的比有关系。】 2.调查发现,认识“黄金比”。
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先量一量手中物体长度和高度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两个量之间的比,并把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1)学生独立测量、并用计算器计算。(2)组内交流计算结果。(3)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测量及计算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教师将部分学生的调查结果展示: a.数学书宽与长的比是
b.蝴蝶的身长与双翅展开后的长度比约是 c.我的掌宽与手长的比大约是 ……
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你们发现了什么?(比大约都是0.618:1)
同学们,刚才我们测量的是不同事物,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计算出同一结果,当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之间的比大致符合0.618:1时,会给人以最美的感觉。这个神奇的比被称为“黄金比”。(板书:黄金比)
【设计意图:“黄金比”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懂的概念。要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黄金比”:操作、计算、观察、发现,即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操作测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并逐一计算,根据翔实、丰富的数据发现“黄金比”,从而理解“黄金比”。】
3.找一找生活中的“黄金比”。
人们把黄金比应用到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中,充分展现了黄金比的神奇魅力!找一找,量一量,生活中哪里还有黄金比?
(小组合作)
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生活中的黄金比? 生:课桌、铅笔、书包、眼睛……。
【设计意图:回到生活中再去找寻“黄金比”的例子,使学生体会黄金比的神奇魅力。】
三、创意设计与交流。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观察、测量、计算、讨论交流一起发现了神奇的比黄金比,并且知道了黄金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同学们想不想成为设计家、艺术家?根据黄金比的知识,你能进行那些有创意的设计?试试看!
1.学生自由设计 2.课堂展示。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班诞生了不少建筑师,艺术家,相信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帮助很大,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继续完成你们的创作,也可到网站查询其他有关黄金比的知识!【设计意图: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中体验与感悟数学,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板书设计: 比
黄金比 0.618:1 课后反思:
一、选取合适的素材内容,切合探究需求。
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爱学数学的目的。突出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强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设计力求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组织科学的实践活动,获取探究方法。
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怎样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猜测谁最美”得出与一个一千多年前的惊人得不谋而合的结果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接着,教师并没有“拿出现成的真理”,而是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痛苦”的过程又是一个幸福的探索过程,其价值远不止其结果--获得的知识,而在于其过程--探究的过程带给学生身心的愉悦,带给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从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黄金比原理切入,从审美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深加工,从而使比的意义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与美的土壤中,焕发出绚丽的教育魅力。体验到数学知识所蕴涵着的巨大的人文力量,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悟到数学的形式美。
三、通过合理的目标定位,促使多元发展。“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扩大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达成多元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取多元的发展,在课中,教师只在知识的冰山撷取了一角,带来给学生研究,学生在研究中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了问题,习得了探究能力,再把大冰山留给了孩子,激励他们去自由发现和探索。教师通过让学生运用黄金比的知识进行设计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载体,激起学生主动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欲望。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美、创造美的舞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达到了巩固知识--认知发展功能,更体悟到数学的价值美--情感发展功能。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比的教案
课题 :
生活中的比
第 1 课时 学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应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导学策略:
联系实际 体验概念。教学准备:
表格、情境设计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
(1)出示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由于比赛的场数相同,可以直接比较获胜的场数吗?学生排出名次。学生活动:
由于比赛的场数相同,可以直接比较获胜的场数吗?学生排出名次。
二、情境延伸 感悟新知 学生弄懂题意,看懂统计表。
(1)如果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那我们怎么比?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小强或小林哪次练习的成绩最好。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2)、出示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
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比较总价与数量的比。
(3)出示图形分类的情境。
三、结合情境 教学概念
1、在以上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引出“比”的概念。再次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学生用比的方式说一说、写一写。
2、介绍比的读法和写法。
四、拓展应用 加深体验 学生交流。
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
五、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比?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比赛成绩”“速度”“水果价格”“图形放大缩小”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但在实际中,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这部分内容用3课时教学,说明编者也希望教学时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体验、交流,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备课时,面对着连续呈现的四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则前面的课时因为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会显得比较单薄,这样的课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而且一节课设置了太多的情境,必然会使教学环节显得零碎,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刻。
另外,第四个情境“图形放大缩小”其实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揭示这个概念,也没有出现“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的字眼,但我想还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决定把第四个情境中放到下一节课,选择前三个情境然后引入比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