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2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运用投影仪或电脑等手段,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大决战>片段
提问:通过观看以上视频资料,同学们知道它们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那段历史.讲授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大决战前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分布图 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并概述首先发动辽沈战役的战略意图。(可从双
方的兵力对比、占据延伸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引导:首战辽沈的战略决策已定,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采取了哪些战略呢?战役的结果如何呢)
1、辽沈战役:“关门打狗”决战东北(展示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辽沈战役)
虚拟场景一:学生分小组模拟林彪、罗荣恒指挥中心,在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的引导下,指挥辽沈战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讲讲战役的经过,让学生切实参与教学过程。
虚拟场景二:辽沈战役结束,指挥中心进行总结。“指挥”发言: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为解放战争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后方。
过渡:辽沈战役进行的同时,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有一个奇迹。
2、淮海战役:大军合力,人民支前。奠定基础,解放江南
材料一: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材料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材料三:读图
1、图2 图1:淮海战役示意图 农民踊跃参军
农民担架队准备上前线 图2: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深入探究: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斯大林所说的“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着重点明: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
过渡:在淮海战役打响的同时,我东北野战军也秘密挥师入关,发动了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怎么打?中共中央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场战役的结果又如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3、平津战役:兵临城下:,弃暗投明,和平解放符合民心。(展示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教师对照地图简介战役过程。指导学生分析下列问题。问题1:北平为什么能和平解放?
第一: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第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第三:不战而屈人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问题2:它的和平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
教师设问启发:三大战役的胜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教师设问启发:三大战役的胜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呢?(讲练结合)组织学生填写《三大战役表》
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倒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二、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覆灭 展示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和进军命令内容:
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反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结合图片,教师简介战役进程)问题1: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教师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引导)第一层面:力量对比。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国民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结课:
歌谣 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150多万; 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就完蛋; 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课后习题 课内练习:
1、下列发生在东北地区并使其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反映的是:()
答案:A
D
板书
第二篇:18战略大决战教案
第2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理 解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 握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使用图表 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材 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 “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历史使命社会责任 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环保文保意 识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2 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3 修改95页“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5 组织学生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
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根据98页“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上述第二、五层面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67页[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知识线索。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69页[自我测评]以及101——102页“
一、单项选择”7、8、9、10题(必答题);“
二、配伍选择”(必答题);“
四、想一想”和“
五、史海拾贝”(选答题)。
3.提醒学生预习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三篇:第3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3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
蔚县代王城中学 孙建芸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运用图解法,使学生了解三大战役的战况,明确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本课涉及的人名、地图、战役名称比较多,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采用了画示意图、列表格等方式来理清线索,对比归纳知识,充分利用了历史地图建立空间感,以形成正确的 历史地理概念。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三大战役的基本战况,明确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师应培养和锻炼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解法,了解三大战役的战况。采用画示意图、列表格等方式来理清线索,对比归纳知识。组织学生先阅读教材并分析概括,教师再予以总结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感受大气磅礴的战争场面和解放军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风采,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 三大战役的基本战况和战略战术 教学难点 : 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 讲述法、图解法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师:(自然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人民解放战争出现了转折,那么转折后的战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战略大决战。
第3课
战略大决战(板书)
讲授新课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概括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并与上节课学习的战略反攻前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进行比较,总结战争时机的变化。
生:阅读并概括
师:总结—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减少,并分别被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和华东的战场上,只能担任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守备。而解放军的总兵力有了显著增长,全军也有了强大的炮兵和工兵,攻防能力大大提高。这些情况与上节课同学们所学到的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有了很大的转变,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当机立断,抓住战机,指挥发起了向国民党军主力进攻的大决战——三大战役。
一、辽沈战役(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课件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辽沈战役示意图》
1948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部署,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以部分兵力围困长春,集中主力,南下围攻锦州。蒋介石亲赴沈阳,从锦西和沈阳分别组成“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救援锦州。东北野战军在塔山和黑山一带顽强地抗击住了敌人增援部队的反复冲击,10月中旬,攻克锦州。
师:组织学生讨论:东北野战军为什么先打锦州?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总结—锦州的战略位置重要。它是联结东北和华北战场的咽喉,也是东北国民党军防御体系的要害。打下锦州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撤向山海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这就是辽沈战役的战术。蒋介石不甘心,仍命令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夺回锦州。东北野战军主力星夜回师,在辽西地区将其分割围歼,并乘胜追击,连克沈阳、营口。11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师:辽沈战役取得了怎样的战绩呢?
组织学生讨论: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兵力对比如何?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总结—辽沈战役歼灭国民党军4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
师: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 师: “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二、淮海战役(板书)
师:随后,解放军又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课件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淮海战役示意图》
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首先,华东野战军在陇海铁路线上的碾庄一带,围歼国民党军10万人。接着,中原野战军攻克安徽宿县,切断徐蚌线,完成对徐州的包围。11月下旬,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支大军相互配合,歼灭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增援部队一个兵团。国民党军弃城向西突围,在河南陈官庄一带被人民解放军合围。由于连降大雪,敌军粮草断绝,饥寒交加,向人民解放军投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敌军。这场战役的战术是肢解敌人,中间突破。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区人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活动与探究
师:淮海战役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大决战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第二大战役,它的胜利,使长江中游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获得解放,这样,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面前。
三、平津战役(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课件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平津战役示意图》
1948年10 月,东北野战军秘密挥师入关,与华北军区解放军主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迅速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国民党军经塘沽从海上南撤和向绥远西逃的退路。接着,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西线攻克新保安、张家口,东线解放华北第二大城市天津。孤守北平的傅作义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并讨论
师:总结—蒋介石和傅作义都错误地认为,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至少需要3-6个月的休整,才能入关作战,因而,东北野战军不打草惊蛇,秘密入关,以神速动作,迅速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20-21页小字部分,并讨论:北平和平解放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从东北野战军的秘密入关、战略战术、对傅作义的说服工作等方面考虑。
师: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温故知新” 生:回忆、思考并填表 师:出示幻灯片。
1948.9~11月 辽沈战役 林彪、罗荣桓攻占锦州、断敌退路,长春敌起义和投降,攻占沈阳解放东北全境,歼敌47万多人 基本歼敌主力大大加速全国胜利。
1948.11~1949.1 淮海战役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碾庄和双堆集歼敌,解放徐州。陈官庄歼敌 奠定解放江南各省的基础,歼敌55万多人
1948.11~1949.1平津战役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分割包围 攻占张家口、天津、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歼敌52万多人 四、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板书)
师:从本课在前后课的地位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之间的战略大决战。它使国民党赖以进行内战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从而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主要支柱,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课堂小结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军兵力增长,装备改善,战斗力大大提高。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士气不高,被迫防守一些重要地区。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于1948年9月~1949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板书设计
第3课 战略大决战
一、辽沈战役(1948.9——1948.11 东北地区)
二、淮海战役(1948.11——1949.1 华东地区)
三、平津战役(1948.10——1949.1华北地区)作业布置
将笔记整理到作业本上 课后反思
本课选自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课。本课的主题是战略大决战,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在战略决战阶段军事斗争的几场大战役,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通过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学习探究,使学生明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国民党政权跨台的原因,从而感悟“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民最伟大”的道理。
第四篇:第3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3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3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运用图解法,使学生了解三大战役的战况,明确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本课涉及的人名、地图、战役名称比较多,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采用了画示意图、列表格等方式来理清线索,对比归纳知识,充分利用了历史地图建立空间感,以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三大战役的基本战况,明确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师应培养和锻炼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解法,了解三大战役的战况。采
用画示意图、列表格等方式来理清线索,对比归纳知识。组织学生先阅读教材并分析概括,教师再予以总结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感受大气磅礴的战争场面和解放军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风采,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三大战役的基本战况和战略战术
教学难点
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解法
教学媒体
幻灯机、自制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师:(自然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人民解放战争出现了转折,那么转折后的战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战略大决战。
第3课
战略大决战(板书)
【讲授新课】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概括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并与上节课学习的战略反攻前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进行比较,总结战争时机的变化。)
生:(阅读并概括)
师:(总结)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减少,并分
别被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和华东的战场上,只能担任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守备。而解放军的总兵力有了显著增长,全军也有了强大的炮兵和工兵,攻防能力大大提高。这些情况与上节课同学们所学到的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有了很大的转变,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当机立断,抓住战机,指挥发起了
向国民党军主力进攻的大决战——三大战役。
一、辽沈战役(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辽沈战役示意图》)1948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部署,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以部分兵力围困长春,集中主力,南下围攻锦州。蒋介石亲赴沈阳,从锦西和沈阳分别组成“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救援锦州。东北野战军在塔山和黑山一带顽强地抗击住了敌人增援部队的反复
冲击,10月中旬,攻克锦州。(组织学生讨论“议一议”:东北野战军为什么先打锦州?)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总结)锦州的战略位置重要。它是联结东北和华北战场的咽喉,也是东北国民党军防御体系的要害。打下锦州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撤向山海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这就是辽沈战役的战术。蒋介石不甘心,仍命令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夺回锦州。东北野战军主力星夜回师,在辽西地区将其分割围歼,并乘胜追击,连克沈阳、营口。11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师:辽沈战役取得了怎样的战绩呢?(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兵力对比如何?)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总结)辽沈战役歼灭国民党军4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
我弱的基本格局。(引导学生思考)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
师:(建议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二、淮海战役(板书)
师:随后,解放军又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淮海战役示意图》)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首
先,华东野战军在陇海铁路线上的碾庄一带,围歼国民党军10万人。接着,中原野战军攻克安徽宿县,切断徐蚌线,完成对徐州的包围。11月下旬,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支大军相互配合,歼灭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增援部队一个兵团。国民党军弃城向西突围,在河南陈官庄一带被人民解放军合围。由于连降大雪,敌军粮草断绝,饥寒交加,向人民解放军投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敌军。这场战役的战术是肢解敌人,中间突破。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区人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建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看谁能找到又多又好的解放区人民支援前线的动人故事,然后可安排一堂活动课。)
生:(课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活动与探究)
师:淮海战役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大决战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第二大战役,它的胜利,使长江中游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获得解放,这样,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面前。
三、平津战役(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平津战役示意图》)1948年10
月,东北野战军秘密挥师入关,与华北军区解放军主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迅速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国民党军经塘沽从海上南撤和向绥远西逃的退路。接着,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西线攻克新保安、张家口,东线解放华北第二大城市天津。孤守北平的傅作义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组织学生讨论“议一议”:东北野战军本是胜利之师,为什么还要秘密挥师入关?)
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并讨论)
师:(总结)蒋介石和傅作义都错误地认为,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至少需要3-6个月的休整,才能入关作战,因而,东北野战军不打草惊蛇,秘密入关,以神速动作,迅速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20-21页小字部分,并讨论“想一想”:北平和平解放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从东北野战军的秘密入关、战略战术、对傅作义的说服工作等
方
面考虑。)
师:(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温故知新”)
生:(回忆、思考并填表)
师:(出示幻灯片)
时间
名称
指挥员
战况
战果
意义
948.9~11月
辽沈战役
林彪
罗荣桓
攻占锦
州、断敌退路
长春敌起义和投降,攻占沈阳
解放东北全境,歼敌47万多人
基本歼敌主力大大加速全国胜利
948.11~1949.1
淮海战役
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
碾庄和双堆集歼敌
解放徐州
陈官庄歼敌
奠定解放江南各省的基础,歼敌55万多人
948.11~1949.1
平津战役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分割包围
攻占张家口、天津
北平和平解放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歼敌52万多人四、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板书)
师:(从本课在前后课的地位出发,引
导学生进行思考)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之间的战略大决战。它使国民党赖以进行内战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从而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主要支柱,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军兵力增长,装备改善,战斗力大大提高。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士气不高,被迫防守一些重要地区。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于1948年9月~1949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板书设计
第3课
战略大决战
一、辽沈战役
二、淮海战役
三、平津战役 四、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第五篇:战略大决战讲课稿(精选)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首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边预习新课,边做课堂训练前的导学部分。好,我看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完了。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蒋介石为了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欺骗人民群众,(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的阴谋,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双方最终签订了双十协定。但到1946年6月,蒋介石就撕毁了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但这一时期,由于敌众我寡,我方主要采取防御措施,所以此时为战略防御阶段。解放军在正确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多次粉碎敌人的进攻,这时,战争形势发生了改变,解放军已经具备转向战略反攻的条件,标志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时解放战争的第二阶段。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双方力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战略大决战的内容,共同学习解放战争是如何取得最终的胜利。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一段的内容,以及老师所展示的三则材料,来分析战略决战的背景。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力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的兵力逐渐减少,解放军的兵力逐渐增多。从教材第一段,我们知道,当时国民党的主要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采取战略收缩的政策。最后,从材料三中,我们发现毛泽东认为当时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
刚刚同学吗已经预习过课文,谁能告诉老师分别是哪三大战役,很好,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那么,根据三大战役的特点,老师将用三个成语来高度形容三大战役。首先,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淮海战役为猛虎掏心,平津战役为瓮中捉鳖。为什么用这三个词呢?下面,我们来逐个学习、分析。
在学习辽沈战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讲解这一战况的视频,看完后,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好的,我们一起来回答,辽沈战役的时间是1948年9月到11月,地区是东北地区,参战军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指挥者是林彪和罗荣桓,意义是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为什么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我们已经知道,辽沈战役首先攻打的是锦州,那么为什么选择锦州呢,首先,锦州是国民党从关外通向关内的重要通道,占有重要军事地位;其次,锦州是国民党军队的集中驻地。锦州对国民党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在解放军攻占锦州时,蒋介石也是派出了东西两路援军,解放军在塔山、黑山阻断了西路援军,最终攻取了锦州,从而切断了敌军的退路。所以,所谓的“门”指的就是锦州。然后,从课本中我们知道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部分投降。最后,攻克了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请同学们看幻灯片中所展示的内容,辽沈战役后,解放军的兵力已经多于国民党的兵力,也就是说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接着,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解放军首先选择在东北打响三大战役?在这里,老师给出了四则材料,请同学们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然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他的想法。好,这为同学基本上把要点都回答出来,非常好。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则材料,这则材料是从兵力来分析,当时国内党在5个战略集团已经被人民解放军分别牵制在西北、东北、华北、中原和华东5个战场,在东北战场,解放军的兵力有百万,而国民党军队的兵力只有55万,东北战场是5大战场中唯一一个解放军的兵力大于国民党的兵力的战场。材料二中,我们认识到,当时国民党在东北战场分散孤立,所占地区小,补给困难,并且或战或守举棋不定,并且敌军连连败退,士气低落。但对于解放军来说,他们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广阔的根据地,并且作为工业基地,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所以能够为解放军提供人力物力资源。从最后一则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如果东北战场胜利,解放军可以入关,职员华北、华东战场,东北地区可以成为全国的战略总后方。因此,首先打好东北战场的决战,就成为了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同样,在学习淮海战役之前,我们来看看淮海战役战况的视频,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好的,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淮海战役的时间是1949年9月到11月,地区是以徐州为主的广大地区,参战军队是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指挥者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震林,意义是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刚刚老师用了一个什么成语来形容淮海战役啊?很好,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为什么被称作猛虎掏心。首先解放军在碾庄一带围歼国民党一个兵团,在双堆集歼灭蒋介石嫡系部队,在陈官庄一带全歼被围之敌,最终解放了徐州。徐州是南京的门户,南京是国民党的统治中心,相当于国民党的心脏,除此之外,国民党在徐州驻军80多万,其中大部分为蒋介石装备精良的嫡系部队,徐州是国民党重要的战略基地,所以淮海战役被称为猛虎掏心。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灭敌人数最多的战役。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的动脑筋,思考一个问题。首先,看老师展示的图片,这些图片展示了当时淮海战役时人民群众踊跃参军、积极支前的状况。陈毅同志曾经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么,请同学说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我已经听到有同学说人民群众非常重要。是的,人民群众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请同学们将这句话记到课本上。
最后,我们来学习习近平津战役。首先,收看平津战役战况的视频,并且同学们结合教材,共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好,请同学们回答平津战役的时间是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地区是华北地区,参战军队是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指挥者是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意义是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刚刚老师是用瓮中捉鳖来形容平津战役,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为什么是瓮中捉鳖。首先,解放军将敌军围困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五个孤立据点,截断敌军后路,使傅作义集团成为“瓮中之鳖”。然后解放军先后攻克张家口、新保安、天津等地,驻守北平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段视频,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边看边思考,为什么解放军采取和平解放北平的方针?请这位同学来谈谈你的看法。很好,这位同学回答出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教材小字部分也提到:为了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也使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确实是这样,我们都知道,北京有非常丰富的文物资源值得我们保护,所以,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也应该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那么,此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刚视频中有这样一句话:傅作义顺应民心,接受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大家想想,当时,人民是渴望战争还是和平,很好,当时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和平解放北平也顺应了民心,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最后一个原因,对同学们来说不容易想出来,我们都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北平和平解放为其他地区的和平解放提供了范例,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那么,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最终北平和平解放。
学习完三大战役后,我们结合课后填一填,来后顾一下所学的内容。淮海战役的时间是1948年9月到11月,淮海战役的时间是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几乎同时,平津战役的时间也是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共计歼灭和改编敌人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注出来三大战役的意义。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政权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全线崩溃。从第一则材料中,我们发现1949年元旦,蒋介石又发表了求和声明,希望与共产党进行和谈。共产党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同意与国民党进行和谈。但从材料二中,我们发现,国民党边和谈,边积极构筑长江防线。那么国民党是真的想要和谈吗?在和谈的过程中,国民党暴露了想要划长江而治的阴谋,企图搞分裂,和谈破裂。
面对这样的情况,毛泽东和朱德就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教材中也有,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解放局在毛泽东和朱德的命令下,分三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现在,请同学们收看渡江战役的视频,了解渡江战役的战况。请同学回答,渡江战役的结果是什么呢?非常好,南京解放。这张图片所反映的就是解放军占领“总统府”,战士登上总统府的城楼,扯下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欢呼胜利的情景。请同学们接着思考:南京解放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有同学说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非常好,这是从反动势力方面来思考的。那么,从革命力量方面来思考呢?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刚刚视频中提到毛泽东在解放军占领南京时,诗兴大发,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钟山”指的是哪儿?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是南京。“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是渡江战役。这两个问题比较简单。最后一题你怎样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我们都知道,“霸王”指项羽,在鸿门宴中项羽处于仁慈放了刘邦,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毛主席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通过以上的学习,请一位同学讲述一下渡江战役的作用。很好,这位同学从结果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得出了第一个要点: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从我们刚刚齐读的那段话中,我们是不是能从另一个方面来分析,我们知道,当时国民党是企图划长江而治,企图分裂中国,那么,渡江战役的胜利,就是国民党的企图破灭了,换句话说,渡江战役的胜利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
最后,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的活动与探究,思考国共力量相差这样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由弱胜强,打败国民党?请这位同学谈谈你的想法,四个答案你会选择哪几项?这位同学选了四项,有没有不同答案啊?看来同学们意见一致。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四个选项,其中A和D是从气民心进行考虑:解放军作战勇敢,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B和C是从将帅素质方面进行考虑:国民党指挥失当,毛泽东懂军事。请大家看C选项,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蒋介石不懂军事”。老师认为,蒋介石并不是不懂军事,而是战略失误。如果有同学感兴趣,可以在课下查一下资料,看这句话这么说合不合适。那么,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在力量对比方面: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在政权性质方面: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人民必定要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最后,从历史趋势方面分析: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发展趋势,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最后,我们来梳理以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本课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三大战役,请同学们记住三大战役的时间、结果及历史意义。第二部分为百万雄师过大江,包括渡江战役和追剿残敌两部分,请同学们记住渡江战役的时间及结果。最后,国民党残敌退往台湾。
我们来一起做几道题,看同学们对本课的掌握情况。剩下的时间,请同学们做随堂训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