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时间:2019-05-12 23:3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内容分析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第二课。本课讲述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国民党统治的结束、解放战争的胜利,上承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内战烽火的点燃及转折,下启新中国的建立,是衔接中国近现代史非常重要的一课内容。

关于本课内容,新课标确定的标准是“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由于前面已有重庆谈判、内战爆发及战略反攻等相应的解放战争的知识基础,对战略大决战的到来及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等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史料搜集、分析及历史评价和概括等能力,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自主及合作学习的环节。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及学生学情,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基本历史事实;(2)总体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3)掌握识别和运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从“关注身边历史”导入,到“留下历史痕迹”呼应,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历史并探究和记录历史痕迹的意识,引导树立“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观念。

(2)通过文字、图片及图示等史料展示和战局变化分析等,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提高概括、对比、分析、理解等基本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学会搜集史料以及表达观点、合作学习等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和讨论,认识到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决定因素,进而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通过对北平和平解放意义的认识,让学生初步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及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四、教学环节及过程设计

(一)【关注身边历史】(导入)

出示学生英雄山扫墓(济南战役纪念馆前)的照片,并引导学生联想:还知道哪些纪念济南战役的地点?——出示解放阁图片

导入:发生在1948年9月的这场战役不仅解放了我们这座城市,还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党中央的贺电中说,济南的攻克,“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为蒋介石撑腰的美国人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周恩来后来概况说:济南战役是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的序幕!

今天,我们就从关注身边的历史开始,一起探究、重现“战略大决战”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设计意图:联系身边生活,发掘本土历史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历史。)

(二)【重现那段岁月】(讲授新课)

1、三大战役

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进程:

展示:1948年7月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图

采访学生:假设你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士,看到这个对比图,你会认为与国民党决战的时机到了吗?(学生的犹豫、怀疑是正常的)

我们再看一部分资料,你是否会做出不一样的判断呢?

出示国共双方兵员补充、后方局势对比等史料,让学生完成《敌我力量对比(1948年7月)》图表,理解: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辽沈战役:展示拓展资料,使学生了解大决战首战东北的原因。

以《辽沈战役》形势图动态演示战役过程,明确参战的东北解放军、指挥者林彪、罗荣桓、“关门打狗”的战略战术、东北全境解放的战果等基本史实。

再次完善《敌我力量对比(1948年11月)》柱状图,加深对辽沈战役影响和战局发展的理解。

在毛泽东的评价出示前,采访学生:如果你是国民党军队的士兵,辽沈战役后看到这个力量对比图会怎么做?(不少学生会诚实回答:没信心了,准备逃命。)

淮海战役:以战役形势图初步展示双方的兵力对比及对阵形势:我军以少数对多数,国民党军队倾重兵以铁路线为依托,守护统治中心的北门户。

如何打?有无取胜的把握?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也是最复杂、最艰难的战役!资料:淮海战役60万对80万,奇迹,真正的奇迹!

——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

淮海战役结束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系的将军们就把它列为经典战役,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多少年过去了,各国军事学院的战史教材上,都把这次大战称为“经典战例”。

如此艰难、复杂的战役是如何胜利的呢?不仅世界关注,更值得我们来探究。

提前准备的几个小组以不同形式展示其探究成果。(课前主动领取主题任务卡并按照要求准备,研究主题分别是: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存在的问题;解放军的故事;人民的作用体现等。)

此研究性学习展示环节要求(任务卡)如下(提前布置,现场再出示提醒):

根据学生准备和展示情况,老师予以总结评价和引导提升,以陈毅的评价“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突出强调:人民支援是战役取胜的重要原因这一显著特点。

(设计意图:以此役的复杂、艰难及世界对战役的关注和评价切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战役取胜的原因,在课堂上予以展示。

研究性学习方式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资料搜集、筛选及合作表达等能力;以难度最大、影响最大的淮海战役作为剖析范例,较为全面分析战役胜利的原因,也是对战争快速胜利原因这一难点的提前和适度的分解。)

平津战役:视频展示(提醒学生注意战役的参战部队、战略战术、北平和平解放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傅作义为何要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让学生理解一是战役形势所迫,北平守军跑不掉、打不赢;二是因为北平是历史古都,文物古迹众多且非常珍贵,因为负隅顽抗招致北平遭受战火破坏,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三是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北平人民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说明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拥护。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完成《三大战役》图表,理解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歼敌150多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采访学生:假设你是国民党的官兵,此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很多学生会选择投降或赶快逃跑)(设计意图:前后几个“双方力量对比图”出示后采访学生,一是能让学生认识到图表在历史判断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领会军队士气及民心向背是胜负的关键因素。)

战略大决战,不仅消灭了国民党主力,而且导致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李宗仁以代总统身份请求和平谈判,而蒋介石却继续借和谈之机,加强长江防线军事部署,企图实现“划江而治”的目的。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最终拒绝和谈签字。毛泽定、朱德毅然下达了总进军的命令: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渡江战役

展示《渡江战役》视频及图片等资料,使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壮威武和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的穷途末路之势;知道4月23日南京解放,意味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此后,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解放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

学生思考、讨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提醒:从国共两党政策、战场的战略指挥及双方军队的士气表现等方面考虑。)学生交流,老师总结、提升。

(三)【留下历史痕迹】(运用及延伸)

恢宏的战争场面已然在时间的长河中淡去,但很多历史的痕迹却不会被抹去,深深地渗透进我们身边很多人的生命中,你发现了吗?

展示我伯父的军功章(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的)

选出两个让学生判断:我伯父参加的战役?(通过军功章上的文字判断,学生能够判断出是辽沈和平津战役)

我伯父所属的部队是?(部分同学能够根据所学判断:参加过辽沈和平津战役的军队——东北解放军)出示家乡百姓家常见的民工奖状的照片,让学生判断得自于哪场战役?(淮海战役)说明这场战役取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人民的支援)

出示我姨夫的军功章:先出示背面,让学生判断是什么战役的?(从时间上判断)再出示正面验证。问题:姨夫为什么会遗憾?(负伤后,他没能实现攻占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愿望。)姨夫直至去世,身体里还有一块没能取出的弹片……

我们山东是革命老区,关注一下,你们也会发现很多老辈的亲人经历过战争,留下过革命历史的痕迹。其实,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大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整个中国又有哪个地方不是战场、不是后方呢?你的老辈亲人中有类似的文物吗?你的身边有经历过解放战争、甚至是抗日战争的老人吗?

课后拓展作业:搜集你身边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亲人的历史物件,请老人们讲述这些物件的来历,或者讲述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以文字或者录音、录像等形式加以记录。

说明:这就是现在世界上正在推广的、很有价值的“口述历史”——历史亲历者的讲述,是很生动和鲜活的历史记录方式,也是对自己亲人一种很好的纪念。赶快行动起来吧:关注身边的历史,留下历史的一些痕迹,你会收获很多……

(设计意图: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更引导学生关注和积极探究身边的历史资源,关注身边亲朋的历史经历,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搜集和记录亲人历史经历的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有意义的历史观。)

第二篇: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篇一:18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难点: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短短3年时间内取的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与探究法、情景再现法、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引出本课解放战争的第三个阶段---战略决战.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

学生:

总结;(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

学生:

总结:(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成功粉碎了敌军的进攻。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向国民党

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由此引入新课。3.多媒体展示国民党与共产党力量对比表

二、新课教学

(一)三大战役

同学们知道本课讲的是哪三大战役?

学生:

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在课本上找出三大战役的时间、作战部队、领导人以及意义等。

学生:(看课本自学)

首先以学生自学为主,把本课基本内容学会,然后对本课基本内容提出基本问题让学生回答,既可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也可以发现其中不足,帮其纠正答案。自学结束后,完成下列表格。

多媒体展示三大战役简表,由学生填充。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三大战役按时间顺序有早到晚的顺序是? 2.三大战役按地理位置由北向南的顺序是?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 4.思考 为什么最先进行的是辽沈战役?(学生阅读《学习与检测》85页,对此问题有所了解。)重点讲述:1.辽沈战役为什么首先攻占锦州?(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发言讲述自己观点.)归纳:首先攻占锦州,截断了敌人的退路,有利于围歼国民党,可以“关门打狗”.2.北平和平解放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发言讲述自己观点.)归纳:北平和平解放既保护了北平的文物,又使人民可以免受战火之灾.同时多媒体展示北京故宫和圆明园图片,使学生能视觉感受和平带来的好处.归纳:人民在战争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有力的支援了解放军的作战.同时多媒体展示人民推车情景和人民之前表格,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表格中读出历史信息.总结三大战役意义: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过渡: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企图用和谈手段拖延时间,但共产党乘胜追击,没有给国民党机会,接着反动了渡江战役.接下来学习课本第二目:百万雄狮过大江.展示渡江战役形势图,让学生明确南京的位置.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归纳:渡江命令发出后,人民解放军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长江,占领长江,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派到此结束.思考:南京大家很熟悉,自学习中国近代史以来,南京提到过几次?分别是哪几次? 总结:南京我们近代史上已讲到过5次,《南京条约》,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大屠杀以及刚才说到的南京解放.以后同学们要学会总结类似问题.思考:为什么人民解放战争能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取得胜利呢?(学生思考讨论,并找学生发言.)归纳:1.首先是解放军正确的作战方针,比如首先进行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可以回师入关协同华北解放军作战.2.共产党的英勇作战,不怕牺牲.3.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深得民心,而国民党则不得民心,军队厌战.当堂检测

多媒体出示本课题目,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篇二:《战略大决战》优秀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三: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1.三大战役。2.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学难点

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2.讨论法。3.图文结合法。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4.引导分析法。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到1948 年8月,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把劣势转变成了优势,而优势逐渐发展成胜势。到9月份,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请看投影。

同学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诗中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挡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那么,渡江战役是怎么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导入语例示三]

放电影《辽沈战役》中的片断,向学生指出,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到11月发生在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场具有战略决战性质的战役。随后提出问题:辽沈战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辽沈战役中共双方的结果怎样,与辽沈战役并称的三大战役中的另外两大战役是什么?导入新课。

[板书]第18课 战略大决战一、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历史,从中知道,人民军队转入反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这并不是空话,到1948年8月,这种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请看投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国共双方的情况。(指解放战争第三年)

[学生归纳]回答一: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为增强,人数达到二百八十万人。

回答二:解放区的面积和人口大为增加。

回答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人民获得了土地,积极支援战争。

回答四:国民党统治区危机加深,民主力量增长。答案五:国民党军队数量由四百三十万下降到三百六十五万人。

„„

[教师讲述]

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已增至280万人,共有五支野战部队:西北野战军7万人,华北野战军20万人,中原野战军20万人,华东野战军42万人,东北野战军70万人。并已基本形成野战军、地方军和游击部队三者结合的完整体系。军队素质和战术水平大为提高,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攻坚战能力也大为增强;士气旺盛,斗志昂扬。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部队后方更加巩固。

这时,能不能迅速果断地抓住战机,组织决战,各个歼灭敌人,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成了战略决策上的关键问题。1948年9月,中

这时,中央军委果断地把战略初战放在了东北战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大家可以讨论解决。

[教师提示]大家可以从兵力对比情况;敌军分布情况;敌军的战略意图;民心向背等方面去分析。

[学生回答]回答一:从全国五大战场来看,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惟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回答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举棋不定。

回答三: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回答四:歼灭东北敌人后,可支援其他战场。

回答五: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

[教师讲述]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前面几位同学的回答,首战东北有几大好处:

一、东北解放军有70万野战军和30万地方部队,共有100多万,而国民党只有军队55万,其中正规军48万。被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东北战场是我军兵力超过敌军兵力并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惟一战场,这就将初战的胜利放在了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二、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关内战场的作战。就能以东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三、土改完成,人民群众支援,更重要的是敌人在撤守问题上摇摆不定。给了解放军一个绝好的歼敌机会。

四、如果把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则会受到国民党华北、东北两大集团军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入关内,实现其战略收缩的意图。因此,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下面我们看这三大战役的具体内容。?平律战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将课本上关于三大战役的内容仔细看一遍。然后复述其主要内容。[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1)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解放军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沈阳被攻克,东北全境解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出每一次战役胜利的意义和三大战役总的影响。

[学生回答]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二百九十万人左右,人民解放军则增至三百万,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东北全境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教师引导]那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谈一谈自己对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的看法。

[学生回答]回答一:党的正确领导。首先抓住了把首战放在东北的机遇。从而保证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回答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回答三:国民党军队的投诚、起义。

回答四: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

[教师讲解](附“三大战役示意图”)

同学们,先在图上找到以下地方:长春、沈阳、黑山、锦州、营口、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徐州、蚌埠、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确山,然后再看三次战役的具体情况。

(一)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首先向北宁线锦塘段出击,至10月1日,除锦州、锦西两孤立据点外,全为解放军控制。10月14日,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8万余,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等。攻克锦州,完全封闭了东北境内敌人陆上的退路,这就决定了东北敌军全部被歼的命运。

10月17日,长春曾泽生率六十军全军26000余人起义。19日,在东北野战军待令攻歼下,国民党东北“剿总”另一副司令郑洞国率四万余人投诚。长春宣告解放。

10月26日,打虎山地区的援锦廖耀湘兵团十万之众全部就歼,廖耀湘等均被活捉。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10日,锦西被收复。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敌47万人。

第三篇:第3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3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

蔚县代王城中学 孙建芸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运用图解法,使学生了解三大战役的战况,明确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本课涉及的人名、地图、战役名称比较多,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采用了画示意图、列表格等方式来理清线索,对比归纳知识,充分利用了历史地图建立空间感,以形成正确的 历史地理概念。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三大战役的基本战况,明确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师应培养和锻炼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解法,了解三大战役的战况。采用画示意图、列表格等方式来理清线索,对比归纳知识。组织学生先阅读教材并分析概括,教师再予以总结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感受大气磅礴的战争场面和解放军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风采,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 三大战役的基本战况和战略战术 教学难点 : 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 讲述法、图解法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师:(自然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人民解放战争出现了转折,那么转折后的战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战略大决战。

第3课

战略大决战(板书)

讲授新课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概括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并与上节课学习的战略反攻前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进行比较,总结战争时机的变化。

生:阅读并概括

师:总结—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减少,并分别被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和华东的战场上,只能担任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守备。而解放军的总兵力有了显著增长,全军也有了强大的炮兵和工兵,攻防能力大大提高。这些情况与上节课同学们所学到的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有了很大的转变,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当机立断,抓住战机,指挥发起了向国民党军主力进攻的大决战——三大战役。

一、辽沈战役(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课件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辽沈战役示意图》

1948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部署,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以部分兵力围困长春,集中主力,南下围攻锦州。蒋介石亲赴沈阳,从锦西和沈阳分别组成“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救援锦州。东北野战军在塔山和黑山一带顽强地抗击住了敌人增援部队的反复冲击,10月中旬,攻克锦州。

师:组织学生讨论:东北野战军为什么先打锦州?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总结—锦州的战略位置重要。它是联结东北和华北战场的咽喉,也是东北国民党军防御体系的要害。打下锦州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撤向山海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这就是辽沈战役的战术。蒋介石不甘心,仍命令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夺回锦州。东北野战军主力星夜回师,在辽西地区将其分割围歼,并乘胜追击,连克沈阳、营口。11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师:辽沈战役取得了怎样的战绩呢?

组织学生讨论: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兵力对比如何?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总结—辽沈战役歼灭国民党军4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

师: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 师: “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二、淮海战役(板书)

师:随后,解放军又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课件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淮海战役示意图》

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首先,华东野战军在陇海铁路线上的碾庄一带,围歼国民党军10万人。接着,中原野战军攻克安徽宿县,切断徐蚌线,完成对徐州的包围。11月下旬,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支大军相互配合,歼灭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增援部队一个兵团。国民党军弃城向西突围,在河南陈官庄一带被人民解放军合围。由于连降大雪,敌军粮草断绝,饥寒交加,向人民解放军投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敌军。这场战役的战术是肢解敌人,中间突破。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区人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活动与探究

师:淮海战役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大决战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第二大战役,它的胜利,使长江中游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获得解放,这样,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面前。

三、平津战役(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课件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平津战役示意图》

1948年10 月,东北野战军秘密挥师入关,与华北军区解放军主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迅速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国民党军经塘沽从海上南撤和向绥远西逃的退路。接着,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西线攻克新保安、张家口,东线解放华北第二大城市天津。孤守北平的傅作义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并讨论

师:总结—蒋介石和傅作义都错误地认为,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至少需要3-6个月的休整,才能入关作战,因而,东北野战军不打草惊蛇,秘密入关,以神速动作,迅速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20-21页小字部分,并讨论:北平和平解放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从东北野战军的秘密入关、战略战术、对傅作义的说服工作等方面考虑。

师: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温故知新” 生:回忆、思考并填表 师:出示幻灯片。

1948.9~11月 辽沈战役 林彪、罗荣桓攻占锦州、断敌退路,长春敌起义和投降,攻占沈阳解放东北全境,歼敌47万多人 基本歼敌主力大大加速全国胜利。

1948.11~1949.1 淮海战役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碾庄和双堆集歼敌,解放徐州。陈官庄歼敌 奠定解放江南各省的基础,歼敌55万多人

1948.11~1949.1平津战役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分割包围 攻占张家口、天津、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歼敌52万多人 四、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板书)

师:从本课在前后课的地位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之间的战略大决战。它使国民党赖以进行内战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从而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主要支柱,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课堂小结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军兵力增长,装备改善,战斗力大大提高。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士气不高,被迫防守一些重要地区。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于1948年9月~1949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板书设计

第3课 战略大决战

一、辽沈战役(1948.9——1948.11 东北地区)

二、淮海战役(1948.11——1949.1 华东地区)

三、平津战役(1948.10——1949.1华北地区)作业布置

将笔记整理到作业本上 课后反思

本课选自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课。本课的主题是战略大决战,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在战略决战阶段军事斗争的几场大战役,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通过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学习探究,使学生明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国民党政权跨台的原因,从而感悟“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民最伟大”的道理。

第四篇:第3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3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3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运用图解法,使学生了解三大战役的战况,明确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本课涉及的人名、地图、战役名称比较多,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采用了画示意图、列表格等方式来理清线索,对比归纳知识,充分利用了历史地图建立空间感,以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三大战役的基本战况,明确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师应培养和锻炼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解法,了解三大战役的战况。采

用画示意图、列表格等方式来理清线索,对比归纳知识。组织学生先阅读教材并分析概括,教师再予以总结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感受大气磅礴的战争场面和解放军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风采,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三大战役的基本战况和战略战术

教学难点

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解法

教学媒体

幻灯机、自制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师:(自然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人民解放战争出现了转折,那么转折后的战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战略大决战。

第3课

战略大决战(板书)

【讲授新课】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概括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并与上节课学习的战略反攻前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进行比较,总结战争时机的变化。)

生:(阅读并概括)

师:(总结)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减少,并分

别被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和华东的战场上,只能担任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守备。而解放军的总兵力有了显著增长,全军也有了强大的炮兵和工兵,攻防能力大大提高。这些情况与上节课同学们所学到的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有了很大的转变,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当机立断,抓住战机,指挥发起了

向国民党军主力进攻的大决战——三大战役。

一、辽沈战役(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辽沈战役示意图》)1948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部署,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以部分兵力围困长春,集中主力,南下围攻锦州。蒋介石亲赴沈阳,从锦西和沈阳分别组成“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救援锦州。东北野战军在塔山和黑山一带顽强地抗击住了敌人增援部队的反复

冲击,10月中旬,攻克锦州。(组织学生讨论“议一议”:东北野战军为什么先打锦州?)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总结)锦州的战略位置重要。它是联结东北和华北战场的咽喉,也是东北国民党军防御体系的要害。打下锦州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撤向山海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这就是辽沈战役的战术。蒋介石不甘心,仍命令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夺回锦州。东北野战军主力星夜回师,在辽西地区将其分割围歼,并乘胜追击,连克沈阳、营口。11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师:辽沈战役取得了怎样的战绩呢?(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兵力对比如何?)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总结)辽沈战役歼灭国民党军4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

我弱的基本格局。(引导学生思考)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

师:(建议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二、淮海战役(板书)

师:随后,解放军又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淮海战役示意图》)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首

先,华东野战军在陇海铁路线上的碾庄一带,围歼国民党军10万人。接着,中原野战军攻克安徽宿县,切断徐蚌线,完成对徐州的包围。11月下旬,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支大军相互配合,歼灭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增援部队一个兵团。国民党军弃城向西突围,在河南陈官庄一带被人民解放军合围。由于连降大雪,敌军粮草断绝,饥寒交加,向人民解放军投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敌军。这场战役的战术是肢解敌人,中间突破。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区人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建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看谁能找到又多又好的解放区人民支援前线的动人故事,然后可安排一堂活动课。)

生:(课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活动与探究)

师:淮海战役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大决战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第二大战役,它的胜利,使长江中游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获得解放,这样,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面前。

三、平津战役(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平津战役示意图》)1948年10

月,东北野战军秘密挥师入关,与华北军区解放军主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迅速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国民党军经塘沽从海上南撤和向绥远西逃的退路。接着,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西线攻克新保安、张家口,东线解放华北第二大城市天津。孤守北平的傅作义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组织学生讨论“议一议”:东北野战军本是胜利之师,为什么还要秘密挥师入关?)

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并讨论)

师:(总结)蒋介石和傅作义都错误地认为,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至少需要3-6个月的休整,才能入关作战,因而,东北野战军不打草惊蛇,秘密入关,以神速动作,迅速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20-21页小字部分,并讨论“想一想”:北平和平解放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从东北野战军的秘密入关、战略战术、对傅作义的说服工作等

面考虑。)

师:(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温故知新”)

生:(回忆、思考并填表)

师:(出示幻灯片)

时间

名称

指挥员

战况

战果

意义

948.9~11月

辽沈战役

林彪

罗荣桓

攻占锦

州、断敌退路

长春敌起义和投降,攻占沈阳

解放东北全境,歼敌47万多人

基本歼敌主力大大加速全国胜利

948.11~1949.1

淮海战役

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

碾庄和双堆集歼敌

解放徐州

陈官庄歼敌

奠定解放江南各省的基础,歼敌55万多人

948.11~1949.1

平津战役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分割包围

攻占张家口、天津

北平和平解放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歼敌52万多人四、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板书)

师:(从本课在前后课的地位出发,引

导学生进行思考)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之间的战略大决战。它使国民党赖以进行内战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从而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主要支柱,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军兵力增长,装备改善,战斗力大大提高。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士气不高,被迫防守一些重要地区。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于1948年9月~1949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板书设计

第3课

战略大决战

一、辽沈战役

二、淮海战役

三、平津战役 四、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第五篇:5.2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运用投影仪或电脑等手段,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大决战>片段

提问:通过观看以上视频资料,同学们知道它们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那段历史.讲授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大决战前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分布图 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并概述首先发动辽沈战役的战略意图。(可从双

方的兵力对比、占据延伸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引导:首战辽沈的战略决策已定,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采取了哪些战略呢?战役的结果如何呢)

1、辽沈战役:“关门打狗”决战东北(展示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辽沈战役)

虚拟场景一:学生分小组模拟林彪、罗荣恒指挥中心,在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的引导下,指挥辽沈战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讲讲战役的经过,让学生切实参与教学过程。

虚拟场景二:辽沈战役结束,指挥中心进行总结。“指挥”发言: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为解放战争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后方。

过渡:辽沈战役进行的同时,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有一个奇迹。

2、淮海战役:大军合力,人民支前。奠定基础,解放江南

材料一: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材料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材料三:读图

1、图2 图1:淮海战役示意图 农民踊跃参军

农民担架队准备上前线 图2: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深入探究: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斯大林所说的“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着重点明: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

过渡:在淮海战役打响的同时,我东北野战军也秘密挥师入关,发动了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怎么打?中共中央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场战役的结果又如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3、平津战役:兵临城下:,弃暗投明,和平解放符合民心。(展示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教师对照地图简介战役过程。指导学生分析下列问题。问题1:北平为什么能和平解放?

第一: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第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第三:不战而屈人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问题2:它的和平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

教师设问启发:三大战役的胜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教师设问启发:三大战役的胜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呢?(讲练结合)组织学生填写《三大战役表》

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倒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二、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覆灭 展示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和进军命令内容:

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反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结合图片,教师简介战役进程)问题1: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教师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引导)第一层面:力量对比。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国民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结课:

歌谣 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150多万; 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就完蛋; 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课后习题 课内练习:

1、下列发生在东北地区并使其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反映的是:()

答案:A

D

板书

下载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

    八年级历史上册 10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

    新人教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

    八年级历史上册作业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作业设计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一课鸦片战争 课前预习一、单项选择题( ) 1.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美国B.法国 C.英国 D.西班牙......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记住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记住南京大屠杀......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4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作者: 赵政超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广西崇左龙州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2 / 14 发表日期: 2010-12-07 22:06:10 九一八事变是日......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