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奇的空气宝宝-教案
教案:神奇的空气宝宝
七彩云南幼儿园中(2)班 张芊越爸爸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我们是生活在空气中的,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2、知道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初步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萌发科学探究的热情,获得怀疑和探究的勇气。
二、活动重难点:知道空气对人生存的重要性,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危害。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没有破损的塑料袋、气球。
2、经验准备幼儿有吹气球的经历,有被风吹的经历,知道风吹在脸上和身上的感觉。
四、理论依据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和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是判断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指标。首先,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活动前的情绪调动能够使幼儿的主动学习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而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的维系,则是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其次,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首先体现在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进程进行学习,或者说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进程进行学习。另外,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还体现在用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学习。最后,由于幼儿获得的认识不是来自于教师由外向内的传递,而是经过了发生在幼儿自身内部的建构过程,因此它是幼儿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知识经验。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幼儿的经验水平是其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起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出发,融入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使教育目标和内容内化为幼儿的需求。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幼儿的探究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有关,是基本的科学问题;
三、幼儿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四、探究方法具有试误性;
五、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非科学型”。因此,在设计幼儿园科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在这一阶段所具有探究过程的特点,从而使开展的活动能够最大化的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探究。
五、活动过程
1、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中。
幼儿分组拿着塑料袋往前跑,在跑的过程中使塑料袋里充满空气,然后收紧塑料袋的袋口,塑料袋里鼓鼓的就是空气。
2、用扇子扇塑料袋,知道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幼儿一手拿着塑料袋,另外一只手拿着扇子,用扇子扇塑料袋,通过观察到塑料袋的摆动,知道风的形成。
教师向幼儿讲解有关空气与风的形成的关系:
(1)空气是能够流动的;(2)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3、通过操作,知道空气是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幼儿捏住自己的鼻子,通过尝试着不呼吸空气,知道人离开了空气是不能存活的。
六、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与空气有关的现象,同时注意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宝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宝宝》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3-11-27
活动目标:
1、能运用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感知空气是看不
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懂得人与动物都不能离开空气。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白纸
纸卷筒
盆
泡泡液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以魔术形式引入主题 师:魔术表演
老师把一张纸放在手掌上做任意动作,可以轻轻跑,可以随意摆动胳膊,纸不落地。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每人一张纸,让幼儿把纸放在手掌上,做任意动作,不能让纸落地。
让幼儿说一说谁的手掌吸住了纸,是怎么做到的?
幼儿:把纸直接放在手掌上,跑起来
2、师:哪个小朋友来试一试,是用什么方法让纸吸在手上的?
幼儿:把纸放在手掌上,转起来、摆动手臂
3、为什么转呀转,跑呀跑……纸就不落地了呢?
幼儿:空气阻力……
4、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幼儿:跑的时候,周围的空气也动起来了,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
5、克里克里解答:
把纸放在手掌上不动,手上的纸就会掉下来,当我们的手掌挥动起来的时候,空气宝宝也会运动起来,它们使劲的把纸按在手掌上,所以纸就牢牢的吸附在手掌上了。
6、另一老师吹出泡泡,让幼儿手掌吸纸去接泡泡,看谁接的泡泡多?(放音乐)
7、师:刚才我们接的泡泡里面有什么?
幼儿:空气
8、师:泡泡里面的空气是怎样进去的呢?
幼儿:用嘴巴吹进去的
三:出示泡泡液、直筒
(1)师:直筒里面有什么?
幼儿:空气
师:我们怎么感觉直筒里有空气呢?(幼儿伸出手,老师通过直筒吹一吹,让幼儿感受一下。)
(2)让幼儿手里拿一张纸,老师通过直筒,吹一吹,看幼儿手中的纸会有什么变化?(纸会动起来)
四:动手操作(放音乐)
几个小朋友一组围在桌子边,桌子上有一个小盆,里面盛有泡泡液,每个小朋友一个圆筒,用嘴巴去吹泡泡液,吹出泡泡。
师:不能用嘴巴和鼻子吹,看哪个幼儿能变出泡泡?
师:告诉老师,你们是用什么好办法让纸卷筒吹出大大的泡泡的?
幼儿:把纸卷筒的一端蘸到泡泡液以后,把纸卷筒倒过来放在盆里。
幼儿:把纸卷筒的一端蘸上泡泡液,用手掌去拍另一端。
幼儿:把纸卷筒的一端蘸上泡泡液,轻轻的向相反的方向甩纸卷筒,会看到一串得泡泡。师:为什么纸卷筒的一端蘸上泡泡液,倒过来之后,另一端会出现泡泡?
克里克里解答:纸卷筒的一端蘸上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进水里,这时纸卷筒向下压,水宝宝们进入纸卷筒内,纸卷筒里的空气宝宝们受到挤压,慢慢上升,然后触动了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五:老师和幼儿一起用身体来表演:身体压泡泡
我是小小纸卷筒(蹲着转一端),我的肚子装着空气(站起来,两只手拍拍肚子),我是水宝宝,我来啦,我来啦(蹲下,慢慢起立),我是空气宝宝,谁在挤我呀?真讨厌,真讨厌(两手合并,左右摆动)。是我呀,是我呀,我是水宝宝(慢慢蹲下)。
为什么挤我呀?为什么挤我呀?(两手合并,左右摆动,蹲下)嘿嘿,这可是一个秘密,待会你就知道啦,好吧,我还是自己找答案吧!咚——泡泡宝宝出现啦,我是泡泡宝宝,我出生啦(挺挺肚子,两手在肚子前做圆形状,摆动)。哇,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啊!(半蹲,转一圈)
六:活动延伸
今天通过做小实验,玩手掌吸纸,直筒压泡泡,了解了空气流动会产生压力,空气受挤压也会产生压力。
让幼儿课外体验把纸卷筒的一端堵上或放在沙子里会怎么样
第三篇:神奇的空气教案流程
一、活动名称:《神奇的空气》
1.神奇的筷子 2.掉不下去的塑料板 3.手绢的秘密 4.会吸水的杯子 5.会吃鸡蛋的瓶子 6.抓住气球的杯子 7.瓶子瘪了 8.蜡烛吹不灭 9.蜡烛抽水机 10.纸杯旋转灯
二、活动目的:1.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2.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力的方向来自四面八方。
三、活动交流: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小小的礼物,第一件礼物就是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气味,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植物动物离不了。知道是什么吗? 生:空气。
师:对,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实验的内容就是和空气有关,想知道第二件礼物是什么吗? 生:想知道。
师 :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礼物的期盼共同走进科学课堂。
师:我们的第一个实验叫 做“神奇的筷子”,我们动脑想想一根小小的筷子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玩的科学实验。1.神奇的筷子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我们先把大米倒在塑料杯子里面。
2、用我们的小手将杯子里的大米按一按,必须按紧一点哦。
3、我们用手把大米按住以后,把筷子从手指缝间插进到杯子
里面。
4、再用手轻轻的把筷子和装满大米的杯子一起提起来。
师:大家看看筷子和杯子是不是一起提起来了呀!生:是的。
原理:因为杯子里面的大米粒相互之间的挤压,使杯子里面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子里面的压力,所以筷子和大米粒之间才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筷子就能把装满大米的杯子给提起来了。2.掉不下去的塑料板
师:筷子、塑料杯、大米三样都可以做出一个科学实验,现在看看我手上的塑料板和玻璃杯会发生什么好玩的科学实验。
材料:玻璃杯两个、水、塑料板一块
操作:
1、我们先把玻璃杯里装满水。
2、把塑料板盖好杯口。
3、一只手扶杯子、另一只手按住塑料板。
4、用手使劲的按住杯子口,将杯口翻转过来,使杯口朝下。
5、扶塑料板的手轻轻放开,塑料板不会掉下来。
原理:因为杯子里面的空气没有了,然后杯子外面的空气把塑料板紧紧压在杯口,所以杯外空气压力比较大,塑料板就不会掉下来了。备注:以两个实验一组,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
3.手绢的秘密
师:同学们都知道下雨了,布料的衣服会被雨水淋湿侵入到内衬里面,那么大家觉得我用手绢封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从杯子里面流出来呢? 生:会流出来。
师:现在我们通过小实验来证明一下吧!
材料:玻璃杯1个、手帕1条、橡皮筋1条
操作:
1、首先我们把手绢盖住杯口,用橡皮筋绑紧。
2、我绑好的瓶子拿到水管边,让水冲在手绢上面。
3、打开水龙头水流进杯子里大约七、八分满的时候后关闭水龙头。
4、在把杯口朝下放,把杯子迅速倒转过来看看水会不会流出来。
师:看看水流出来没有呀? 生:没有流出来。
原理:当我们打开水龙头从杯子上面冲水的时候,水会透过手绢流入在杯子里面,再把杯子倒转过来时,由于大气压力的关系,水就不会从杯子里面流出来。
4.会吸水的杯子 师:同学们都知道杯子可以装水,那你们见过杯子自动吸水的吗?
生:没有
师:现在带上你们的好奇心,和我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吧!
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操作:
1、首先把点燃蜡烛,放在在盘子中间的位置滴几滴蜡烛油,把蜡烛固定好。
2、把水倒入在盘子中间1厘米高度的水位。
3、把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通过观察玻璃杯里面的情形,当杯中的空气消耗完后,蜡
烛熄灭了水也跟着上升了。
原理:蜡烛燃烧导致杯子里面的空气变热,杯子中的氧气消耗完蜡烛熄灭后,也会是杯子里面的气压下降,杯子外面的气压高于杯子里面的气压,所以就把水压进杯子里面了。
备注:以两个实验一组,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5.会吃鸡蛋的瓶子
师:我这儿有一个塑料瓶,一个剥了皮的煮鸡蛋,现在我把鸡蛋放在塑料瓶口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鸡蛋大,瓶口小,鸡蛋没有掉下去。
师:哪位同学过来把鸡蛋按一下,看能按下去吗?
师:按下去了吗?
生:没按下去。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
操作:
1、先将煮熟的鸡蛋剥去蛋壳。
2、再将纸片撕成长条形状。
3、用打火机将纸条点燃后仍到瓶子中。
4、等火一熄灭,立刻把鸡蛋扣到瓶口,马上将手挪开。
师: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看到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瓶里,鸡蛋就掉下去了。生:我看到瓶子把鸡蛋给吞下去了。
师:那你们知道瓶子口为什么会把鸡蛋吞下去呢? 生:我们也想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
原理:
应为纸片刚烧过时,瓶子里面是热热的。当我把鸡蛋放在瓶口上,瓶子内的温度渐渐降低,瓶内的压力也就变小,瓶子外面的压力大,就会把鸡蛋挤压到瓶子内。在空气中的物体都要受到大气的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就是大气压力。6.抓住气球的杯子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气球,现在我们一起动动嘴巴把它吹起来吧!
生:老师,我们吹气球玩什么呀!
师:今天给同学们教一个新的玩气球的方法,大家待会仔细看我的操作哦。
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
操作:
1、将我们吹好的气球用棉线绑好,千万不要让它漏气。
2、在将我们温水瓶里面的热水(约70℃),倒入杯中大概多半
杯。
3、热水在杯子里面中停留20秒后,在把热水倒掉。
4、马上将杯口紧紧地倒扣在气球上。
5、轻轻的把杯子和气球一块提起来,看看气球不仅没掉下来还
黏的很紧。
原理:
当气球与杯子接触的地方内部与外部空气温度不一样,从而有压力差产生:气球内部的空气温度低,压力大,气球与杯子接触的外部由于热水空气温度高,所以压力小,这样,气球内部压力大的空气将气球压在纸杯上,这样用纸杯就可以将气球吸起来了。7.瓶子瘪了
师:同学们你们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没有,不用手不用脚能不能把塑料瓶子弄瘪? 生:怎么可能呢?难道它会自己瘪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动动脑筋一起来做个科学小实验,从实验中找到答案。材料:水杯2个、温开水1杯、矿泉水瓶1个
操作:1.我们先将温开水到入瓶子里,再用手去摸摸瓶子,有没有感觉
到热。
2.再把瓶子中的温开水倒出来,迅速的盖紧瓶子盖。
3.在这过程中观察瓶子,已经开始慢慢的瘪了。
原理:其实这是一个热胀冷缩的道理,因为我们往瓶子到了温水,加热了瓶内的空气,使它的压力降低,也就是瓶内的空气变轻了,这时瓶子外面的空气比瓶子里面的空气压力大,所以把瓶子压瘪了。科学真的很有意思连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子都魅力无穷。
备注:以三个实验一组,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8.蜡烛吹不灭
师:对于蜡烛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吧,停电时我们会用蜡烛来照明,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用蜡烛来庆祝,今天我会用蜡烛来做个小实验,睁大眼睛仔细观察会有奇迹发生哦!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
1、我们先把蜡烛点燃,然后固定好放在盘子上。
2、把漏斗的宽口对准蜡烛上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
吹气。
3、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
吹气。
生:老师,怎么蜡烛吹不灭呢? 原理:
因为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师:以后家里停电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做一个大口的漏斗围在蜡烛周围,这样蜡烛就不会被风吹灭了。科学的世界很奇妙,仔细找找,还有许多神奇的事物等着我们去发现。
9.蜡烛抽水机
师:同学们都见过抽水机吗?
生:见过,插上电源就开始工作了。
师:今天我们要做个不插电源的抽水机,看看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还能不能抽出水来?
材料:玻璃杯、蜡烛、比玻璃杯口稍大的硬纸片、塑料管、凡士林少许、火柴、水半杯
操作:
1、先将塑料管折成门框形状,把塑料管的一头穿过硬纸片。
2、再把两只玻璃杯一左一右的放在桌子上。
3、将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同时将水倒入玻璃杯
中。
4、在放蜡烛的杯子口涂一些凡士林,再用穿有塑料管的硬纸片
盖上,并使塑料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杯子水中;
5、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水从右边流入左边的杯子中。
生:好奇怪呀,没有电源都可以抽水。
师:因为蜡烛燃烧用去了左边杯中的氧气,瓶子里面气压降低,右边杯压力使水向左杯流动,直到两杯水面承受的压力相等为止,到那时左杯水面高于右杯水面,所以就会出现以上现象了。
10.纸杯旋转灯
师:同学们,在家里我们用纸杯喝水,在肯德基店里用纸杯喝可乐,喝果汁。纸杯除了能用来喝水、喝饮料,给我们带来方便,你们还知道它在的其它作用吗?
生:可以做临时的烟灰缸、临时的垃圾桶。
师:现在我就用手上的纸杯给大家做个实验,看看它除了能接水以外,还有什么功能。材料:材料:纸杯2个、牙签1支、蜡烛1支、胶带1卷、绳子1根、剪刀1把
操作:
1、先拿出纸杯一个,在杯身对称处各剪开一个方形大口,在杯
底固定上蜡烛,作为灯的底座。
2、另一个纸杯则在杯身约等距离位置剪出三四个长方形的扇
叶,在杯底中央处穿上绳子,并用牙签棒固定,作为灯的上座。
3、将两个纸杯上下对口用胶带贴好固定。
4、最后点上蜡烛,拉起绳子,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杯子转起来了,好神奇啊。
师:因为蜡烛点燃后对周围空气进行加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就会沿着上方纸杯的扇叶口流动,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风使纸杯旋转起来造成旋转的现象。
备注:以两个实验一组,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
四、结束
以上的实验我们从中了解到了空气的原理、大气压的原理、热胀冷缩的原理,生 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好好去观察仔细去思考,你就会发现科学的大门正在为你们敞开。谢谢各位同学今天的到来,再见!
第四篇: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
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将知识和儿童的生活有机牵挂起来,变静态的传递为动态的索取。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源于生活,缘于兴趣。”空气是人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但是在与中班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幼儿对空气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活动主要通过五个阶段的实验让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进行探索,从而了解空气的存在与神奇,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以及其它物质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发现真知;通过尝试验证真知,培养幼儿探究科学的能力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
2.初步了解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以及空气与人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条形的气球11个、圆形气球1个、充气动物玩具2个、一个打火机、一根香条、5支小蜡烛、5个烧杯、一把扇子。
2.风车图片ppt。
3.关闭活动室的窗户。
活动过程:
一、师幼通过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点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师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感知空气无色、无形、无味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深呼吸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直奔主题,同时又很巧妙地渗透了空气的基本特点,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兴趣。
二、师幼通过“改造”气球感知空气的变形
1.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气球,以及不同形状的充气玩具。
2.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形状。
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能鼓起来?
(幼儿讨论)
4.师小结过渡:这些玩具能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填充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把它装在圆形的容器里,它是圆的;把它装在长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长方形的;装在兔子的气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状了。空气是会变的魔术师,老师请你们来看看空气是怎么变形的。
5.老师取出一个条形状的气球,通过挤压把它设计成一小狗模样。
6.把10个条形状的气球分发给幼儿进行造型设计。其余幼儿注意观察这些条形状气球的变化。
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表扬心灵手巧的幼儿。
7.拓展过渡:空气是个魔术师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东西和他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你能想出来吗?
幼儿思考,交流。
师小结:像空气一样的气体,像水一样的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比方说天上的云、雾、风,我们吃的油等等。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去主动发现空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结尾的拓展是对幼儿好奇心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联系生活中的所见进行比对从而拥有更多的发现。
三、通过造风实验感知空气流动产生风 1.师打开活动室的窗户,引导幼儿感受有什么东西吹进来了。
2.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香条,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轻轻扇动,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烟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扇子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了)
3.师让全班幼儿用手对着脸扇一扇,看看会产生什么?(有一股风)
4.请一名幼儿拿着一个圆气球,然后对着另一名幼儿的脸,放掉气球里的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5.启发幼儿思考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幼儿交流)
6.师小结补充:通过刚才的几个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流动产生了风。风有时大有时小。空气跑得快,风就跟着快,空气跑得慢,风就跑得慢。
7.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如果我们在一个小房间里感觉闷时要怎样呢?夏天,小朋友感觉热怎么办?冬天,在外面感觉风很大很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早晨起床,房间里气味很不好,应该怎样呢?
8.知识拓展:ppt出示风车图片,告诉幼儿人们利用风的力量可以发电。
设计意图:
在感知风的形成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体验步骤来感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这一科学知识:感知自然风——扇子扇动的风——手扇动的风——气球放出的风。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风,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关于风的知识拓展,是为幼儿打开又一扇科学探究之门。
四、通过捂鼻试验,感知空气与人的关系
(1)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和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小手把鼻子捏紧,紧闭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为止。
(2)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刚才为什么会感觉难受。
(3)师小结: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长时间吸不到空气,我们就呼吸困难了,所以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脑袋放在被子外面,这样我们就能吸到空气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除了让幼儿亲身感受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还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其中,让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五、通过蜡烛熄灭实验,了解空气的助燃性
(1)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火其实也离不开空气,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烧杯罩住,过一会儿,把烧杯拿掉,看看蜡烛怎样了。
(2)师请5名幼儿到操作台前做同样的实验。
(3)小朋友们现在知道了火离不开空气,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最好的灭火办法是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师小结:对于着火的油锅,让火苗碰不到空气最好的办法是快速盖上锅盖。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紧扣课题,突出空气的“神奇”,让幼儿逐步加深对空气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师总结延伸
空气就是这么神奇,风离不开它,我们离不开它,连火也离不开它呢,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它呢?它究竟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们平时可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就会有许多发现哦!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仅仅靠几节科学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让每节科学活动课都长满向外不断延伸的触角,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离不开实验,实验出真知。所以这节科学课,我以五个实验有步骤地让幼儿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利用空气。原先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空气的变形”上,后来经过上网阅读有关空气的很多作用——诸如空气的动力、空气的浮力、空气的压力、空气的光合作用、保护地表的环境等等后,我改变了主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认识“空气的神奇”上。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讲过于深奥的知识等于对牛弹琴,所以我决定从空气的流动性、空气是一切有生命的物体的生命元素、空气的助燃性三个比较好理解的性质入手,设计了三个相对应的实验。活动表明,改变是值得的,幼儿这节课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
第五篇:暑假日记之《神奇的空气》
暑假日记之《神奇的空气》
2009年7月30日星期四晴
你知道一张纸的力量有多大吗?你相信一张纸能托住一杯水吗?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其实,开始的时候,我也不相信。但是,看了妈妈亲手做的实验,我终于相信了。首先,妈妈接满一杯水,然后再把一张纸轻轻放在杯口,用一只手拿住杯子,另一只手按住杯口上的纸。接着,迅速翻转杯子,再把拿杯子的那只手松开。奇迹就发生了,纸居然托住了那杯水。
其实呀,不是纸托住了那杯水,而是空气托住了那杯水。真正的大力士呀,应该是空气!
重庆沙坪坝区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一年级:赵梦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