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时间:2019-05-15 06:5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第一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以讲解为专务,注入式、满堂灌是语文教学的常见方式,结果造成了课堂中的少慢差费的状况,扼杀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我省推出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给语文教学的改革带来新的契机。

语文新课标立足于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人文性与知识性并重,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语文课程的自身优势,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获取知识,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较,有几处突出的变化。《语文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教学评价及教学资源五个部分,而《语文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三个部分。从内容变化上看《语文教学大纲》更多的是规定性,要求教师按照它的规定去做,而课程标准更多的是指导性、建议性,教师教学有了更大的自有空间。课程设置分为必修和选修,对于如何落实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是提供实施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教学内容有取舍的自由,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从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阐述看,《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一些词句删除了《大纲》中的一些内容,如删去了“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等语句,增加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等语句,这些语句的变化意味着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变。从课程目标上看,《语文课程标准》阐述的更明确更具体、更易于操作,它从五个方面明确了高中语文使学生获得的发展,分别为积累和整合、感受和鉴赏、思考和领悟、应用和拓展、发现和创新,特别是最后一个方面,突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新的课程改革,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考验。面对新形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顺应改革的潮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首先,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换脑,用《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把以前的教育教学思想,尤其是陈旧落后的东西彻底抛弃掉。

其次,语文教师要转换课堂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地、本学校、本学科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播和指导。

再次,要改变教学方式,变过去的一言堂为众言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节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模式。

最后,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情况。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山东省微山县西平中学

张保兵

时下,在语文教育界,新课程、新课标已经唱红了大江南北。究竟如何上语文课,怎样才算是成功的语文课?成了许多语文教师甚至是有了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的困惑。我认为,这是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深层思考,是打开语文教学新局面的良好开端。语文教学,它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和精神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学校教学因分数利益而轻视语文教学的背景下,如何上好语文课,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热爱中华文化的热情,树立高尚的人格情操,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上好语文课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几点认识。

首先,教学时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所以,语文教学在兼顾工具性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的人文性,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当教学鲁迅的《社戏》时,老师们一定会讲到夜色下的景色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我们在分析词句优美和体现孩子们兴奋心情的同时,是否还可以引导学生憧憬农村自由自在的充满情趣的生活。因为我小时候生活在水乡古镇,我就跟学生们讲起这段美好的经历,台下、也有学生和我呼应。当我沉醉于往事的回忆时,我也让同学们想象那幅画面。课文的描写、老师的叙述、学生的想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风景图,我想,当有一天,他们有机会踏上水乡古镇时,那份体验一定比别人更深刻。这就是一种文化体验吧。

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既不能片面强调工具性,也不能撇开字、词、句、篇,上成思想品德课,它必须是两者的和谐统一。正如老前辈于漪所说:“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 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其次,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尝试过二人组合(同桌)、四人组合(前后两排)、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大家知道《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因此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和表演课本剧,既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会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可谓一举三得。

再次,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我在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有选择地完成,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让他们增强自信,乐于参加,乐于完成,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其实,深入每个学生,你会发现,他们中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通常,当老师的注意力辐射于后进生之外时,他们就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诸如讲笑话、玩纸团、做鬼脸、弹皮筋、大声读书、怪调回答……但他们常常被尊重被包容时,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有时会令你大吃一惊。如我教学《第一次真好》时,先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角色体验,再全班畅所欲言“第一次”,我有意请平时表现很糟糕的同学讲述他们的第一次,结果发现他们的“第一次”更丰富,更刺激,更能令人回味无穷。

由此,我领悟到语文教育的确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

最后,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习现成的知识技能作为唯一的目标,不要按照既定的模式,一味强调学科规范的训练,不要用一种标准的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上应用多样的启迪方法,让学生多听,敢想,敢说。

我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及主题后,让学生思考了一个开放性问题:皇帝游行完毕回到皇宫会怎样?富有启迪性的问题擦出了学生的创造性的火花。有的同学想象皇帝会气急败坏处置那个孩子,将他滥施淫威的性格推到极致;有的同学则想象皇帝在惩罚骗子时又被其所骗,将皇帝昏庸腐朽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还有的想象孩子在官员的逼迫下承认自己的愚蠢,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有的情节虽有些荒诞,但又合情合理。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创造力之独特,均超乎我的想象,令我耳目一新。

总之,社会在越来越快地向前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不断吸收新思路、新观念,积极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始终以新的内涵和形态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西平一中

邮编:277609)

第三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教学流程设计得如何,取决于设计者对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理解与掌握,取决于对教材的掌握和对学生实际的了解。时代的发展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时要适应时代要求,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等等。所以教学设计者必须在自己的设计中体现这些思想,以“弹性设计”为主,把这些思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模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在常规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新思想呢?

一.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的发展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讲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里就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这里的学生的发展是要学生得到全面性的、终身性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所有发展又都是基础的,充分体现了小学语文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要摆脱过去以课本为本,以传授知识为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行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二.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段时间里,人们把语文的训练理解为知识与技术的训练。于是,教师们把大量时间用在串讲、串问上;学生的精力关注在作业和习题上。众所周知,这样既淡化了人文教育,也不利于语文基本能力的形成。人们把语文学科性质定为“工具性与思想性辨证统一”,而对它的综合性、审美性、情感性、文学性、基础性等没有很好地整合。不能全面地表述语文学科的性质,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对语文学科的要求,也大大削弱了语文教育的功能。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除了讲到进行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外,还讲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里讲到的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科学方法的教育,还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都属于人文主义的内容,极大地扩展了语文学科在人的发展方面多功能的作用,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而且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也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中进行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情趣。因此,教学设计者在教学内容上要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加强人文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功能。

三.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在自主实践中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一篇文章要靠自己去读,而不能依耐老师的讲解。学生只有依靠自己去认真地读,自己去领悟、体验、揣摩,才能发现课文的真谛。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从被动从“学答”的地位提升到主动“学问”的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潜移默化地诱导学生走向主体控制的自主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选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留出应变的余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3.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注意开发潜能,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所以,教学设计者,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当好导演,组织、引导、点拨、调控,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四.引导学生在感悟、积累、运用中学习语文,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作为工具,它所负载的是见闻感受,所表达的是语言形式,如果语言形式脱离了“见闻感受”的实质,失去了“思想情感”的灵魂,变成了无意义的符号。感悟是新大纲中特别强调的一个词汇。感悟是对语言文字感受基础上的一种领悟、顿悟,是对语言文字某一方面豁然开朗的理解。它借助感知直接思维和想象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认识。感悟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历,离不开自己的经验水平。新大纲指出:“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新大纲强调语感,就是要求感性的领悟要多一些,理性的分析尽量少一些。

语言文字的积累是“感悟”的结晶,是“运用”的前提。这里的“运用”是指听、说、读、写广义的运用。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没有较强的感悟能力,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楼阁。积累和运用是新大纲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靠积累,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生活材料。学生积累的材料多了,就会产生新的语言,发生质的变化。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中又扩大了积累,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新大纲中突出了阅读和背诵,而且规定了阅读的量和背诵的篇数,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材料和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其意义重大。因此,教学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另外,除课堂教学外,教学设计者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无论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还是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都要求我们教学设计者,应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教学改革,进行设计。

第四篇:有感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有感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实验学校陈银根

新课改的这些年,大家都在苦苦地追问、反思:语文教学,到底以什么为对象、以什么为目的,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本位呢?数学以原理公式为对象,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美术以画画与欣赏为对象,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那么语文呢?它究意以什么为本质特征区别于政治、历史、综合知识等课,借以界定自己的身份呢?如果说语文是百科全书,那么,在这“百”、“全”中什么又是它的珍珠贝,以奠定它在学科海洋中的价值呢?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只要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及相关知识,阅读文本、了解内容、把握大意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那么语文老师是否只具有教识生字、帮助做题的功用呢?或者只在课堂上辛勤耕耘却无功而返但不自知呢?总之无论是什么理由,都会让人对“语文教师”这份职业的专业水准加以怀疑,进而轻视、疏忽与“语文”有关的一切人事。但这终究是不应该也不甘心的!那么我们到底该以什么来触摸、打动学生那纤细、敏感的神经,让他们觉得语文也是智慧的、快乐的,也可从中获得解放感、满足感、提升感呢?怎样做才能使吕叔湘先生很早以前所说的“咄咄怪事”烟销云散呢?太多的问题值得人上下求索,对语文教学究竟“是什么、怎么样”做终极意义的追思,也许会无限接近教学本体,减少实践时的茫然失措或狼奔豕突吧?而王尚文教授的“语感中心论”的提出,仿佛是阴霾中的一剑阳光,拨云散雾,将我们的视野引向寥廓天幕,指引着一颗颗热忱、急切的心努力飞奔向语文教学更高更远处!

那何谓“语感中心说”呢?是指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目的,以言语形式而非言语内容为自己的教学对象,生成语感,发展语言能力。那语感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对言语的敏感与直觉。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在语感锐敏的人心中,“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说不尽的意味。而语感它展开来讲,就是通过言语形式把握言语背后的言说,它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味,味外之韵,韵外之神。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的秘诀不外乎“多读多写”,再加“精读精写”,最为大家乐道的是《石头记》中林黛玉教香菱做诗,先让她“熟读王维五言律一百首,杜甫七言律一二百首、李青莲七言绝句一二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再加上呆香菱的“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终做成一首吟月诗,博得大家的赞赏,偿了平生夙愿,得以入海棠诗社。如果说“多”是量的拓宽,“精”就是质的提升。“精”于何?言语形式;香菱“细心揣摩透熟”什么呢?言语形式。舍此难无它途,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作者之表述

通常作者在要表达什么前,内心总存在着一些表达意向,也就是些隐隐约约、模糊不清、不可琢磨的观念“云雾”,类似于常说的灵感。但这灵感、观念、意向如果不试着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将它确定化、清晰化、固定化,它将隐却甚至消失,“泯然众人也”,也就谈不上与读者交流互动,不断建构新的意义了。思想的灵魂必须寄居于言语这个形体,借用王尚文教授的话就是: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比之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是更本质、更关键、更重要的东西。维果茨基也说:思想不是在词中表达出来,而是在词中实现出来。作者的思想、情感、个性、气质只能通过他作品所选用的风格、结构、节奏、句式、词汇、语音等言

形式来落实和表现,否则只能是心中的“庐山云雾”。

二、读者之解读

读者的阅读,从阅读的质量与目的上可分为两类:精读与泛读。泛读只要求了解大致内容,知道情节,一目十行,一日数本,但也会很快淡忘,平时的阅读大多属于此类。这也是许多学生读了很多书,语言能力并无提升的原因所在。而精读时,词句本身乃至它的读音、组合、结构等都在考虑之列,会细细思量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句话或这篇作品到底要表达什么?也就是说言语形式本身就成为关注的所在,而不仅仅是意义的载体,或只是当工具手段用,用完了、达到目的了就忘了,丢了,弃之脑后了。精读时,言语形式本身具有本体论的价值和意义,是被直接感知、揣摩的对象,我们这里所要谈的“读者的解读”属于精读范畴。还是拿上节的“教诗学诗”来讲吧。香菱拿回林黛玉给的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拿他这般苦心也没办法”。功夫不负苦心人,她这样细心揣摩,终于悟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月圆”中,“直、圆”两个极普通、平常的字眼在此诗句中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不平常”来,连宝玉都称他得了“三昧”。试想香菱只以熟读、背诵为准,不从言语形式加以解构,不是“一首一首地读起来”,不是品得连觉也不睡,像“着了魔”,大约也难悟诗之“三昧”,更奢谈苦吟成佳作了。这就生动地说明读者从言语形式出发对作品的解读,如何明显地影响、改变着读者的语感能力,言语水平了。

恩格斯曾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的活动,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目的,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这句话是恰尽其然,但又不尽全然。茫无目的、头绪的事并不少,就是有目的,也有个高低的分别。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想要明确的目的并取得实效,就要从泛读走向精读,将学生的言语活动引向言语形式本身,让他们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揣摩、涵咏、比较、品析“有意味的形式”,把握言语形式本身,并由此走向言语形式的能指。这样所生成的语感能力,又可作用于课外阅读,丰富、拓展他们的语感图式,相互为用,携手并肩地推动语感的“更上一层楼”。再加上教材所选用的文章,大多是经典范文,言语形式本身就富有多种意味、神韵,创设了多样的氛围、境界,提供了师生英雄用武的可能和平台。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它竭力引导的是学生明确的阅读目的;用心改变的是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让这些“普通的红学爱好者”都成为“红学专家”。

三、教学之目的前面说过,语文教师如果目的的不明,对象不清,是无法厘定自己的位置,更难谈专业水准问题。现如今这个时代,各类职业高度知识化,且各类知识高度专业化,我们的专业素养将是我们的立身之器,无器不能载道。周一贯先生也曾说过:要使自己具有无可替代性。如果随便就可以做好,哪个都可以代劳,至少你的职业生命难谈价值感。“语感中心说”无疑是我们职业生命的路标,而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感水平则是我们的职业水准的标尺。因此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研修的根本不是案例设计,而是培养自己对文字的敏感与警觉,文本细读是内功,“要像防贼一样防文字”,才能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就像王尚文教授所说的:语文教学的弊病,病象似在教学,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要从病根出发,才会手到病除,妙手迎春,才能本固己立,源清流洁,达到从言语形式出发,培养学生语感的根本目的。而教材中的文本,恰似河流,里面有鱼、虾、水草、泥砂、砾石等,还有珍珠贝。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慧眼识珠,从中抽离、提取出颗颗“珍珠贝”——有意味的形式,让学生集中所有心思去品味、领悟、鉴赏它的艺术价值及魅力,让自己言语的河流也像珍珠贝一样珠圆玉润。小语巨匠贾志敏老师就从《两个名字》这篇文章中,提取了“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个言语形式,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化用,提高学生的语感。这样的课堂才具有专业水准,才体现教学的价值。我们能学的是贾老师的教学技巧,但难学的是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说语文教学以培养语感为基本目的,核心目标,那么在教学中实现双赢,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则是更高远的“人文”目标。老师要竭精殚虑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走在学生的发展前头,提升学生的发展层次,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诗意的。

以上我从三个方面约略阐述了为什么以语感为语文教学目的,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对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言转向言语,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他们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他们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大步走向现实社会生活,不断趋近课文作者——真正的人、优秀的人的精神境界,使他们也成为真正的人,优秀的人。

第五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心得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心得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心得1

通过专家的解读,让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本次的学习,本人有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一、课标修订的基本框架,转变课堂教学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建立健全的学习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课标的实施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学习的平台,对于已和课程改革一起走过十年的我,更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心得2

曾今有位老者说过:名师就像园丁,能改善一方环境,且能给游着带去一片欢心。更重要的是,名师给我们带来了启发,让我意识到课堂是个有灵魂,神圣地方。于是,我渴望能游更过的机会于名师近距离接触,希望能聆听他们的教育思维,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更好的让自己从中受到启发,向他们靠近一点点。10月13——14日,有幸聆听了全国专家型教师贾志敏、薛法根和李卫东等的新课程教学的观摩课,我受益匪浅,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新概念,新思维”带来的新变化。同时我还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以及对生活那炙热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

从名师们的授课中,深受启发,归纳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几位名师的课,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次听的几节课,在他们的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发展。建立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2.他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风貌,在他们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展示了教学内容的显性因素,而且发掘了隐性情感因素。他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以情生情。

3.把阅读教学看成是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会”、“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同时,在他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特别是贾志敏老师对学生的读书、写作给予实事就是、不盲目鼓励,甚至严厉得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新课标的条件下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确实该对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重新认识。

4.从他们的授课中,可看出,他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

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短短两天的学习,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育素养,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的意识,这才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关键.

通过参加这次观摩学习活动,使我在深受启发的同时,也有新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的课改理念下,如何使教育教学工作焕发出新的光彩,是我们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以名师为榜样,研究她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心得3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心得4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传统意义下的语文教学进行了一次大的洗礼。在新课标指导下,很多教师正在积极尝试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学生要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是和学生共同阅读文本的对话者。过去的语文课,教师就是做整齐划一的工作。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平班教同一篇课文,情形基本相同。

教师按教案上预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步进行,学生除了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外,就是听教师讲解。现在要形成一种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学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很多理论工作者已经探讨了“如何做”的问题,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只是个程序、环节、步骤、方法的问题,而是某种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结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我把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误区(或错误倾向)提出来,以期起到打“预防针”的作用。

一、惟综合化倾向

新课标提出了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新的综合性学习理念。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有可能将学习的目标定位于全方位的了解科学知识、文史知识、往往要求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将语文课上成了其他的课程,语文课涉及更多的是别的课程,使语文课面目全非。如《勾践灭吴》一文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有一点只不过是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但有的语文教师将课文重点放到了这个精彩的故事的学习上,让学生搜集大量的当时的历史事实,分析历史事实,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还有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成了生物课,将《看云识天气》上成了地理课。

虽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却忽略了语文课的自身特点。语文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知、理解、学会鉴定、学会运用、学会发展,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最终形成精神的感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中,首选要考虑语文课的特点才能保证语文教学设计活动的有效性,那种完全撇开语文课的特点,将语文课上成语法课、生物课或历史课的倾向,虽然貌似综合,实际上却是舍本逐末的伪综合,不仅迷失了语文教学的物质,而且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语文能力的培养,精神世界的提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如同在文化沙漠上建大厦,只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

二、惟表演化倾向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让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但一些教师就会放任自流,教师的主体地位严重消失,他们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认为这样才是畅所欲言。例如一些教师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民主、互动,例如把学生分为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各一名,教师则以裁判的身分出现,然后主持根据课文的的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和要求,由各方队的代表完成,并由教师评定得分。

整节课的设计定位于在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学习的形式如同一台晚会式智力竞赛。因此,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也就更多体现出表演的痕迹――问题的回答大多完美无缺,一些公开课上这种现象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这种课的气氛固然热闹非凡,参与者的情绪固然高涨,语文的知识点也以回答的形式逐一涉及到了,课堂上看上去效果很好,实际上却走入了“惟表演化”的误区。这样的课堂,教师忽略了语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读的指导。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忍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表演课”为了营造热烈的气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寻找答案和回答问题上,缺乏有效的阅读时间。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则依靠学生课前的自由阅读,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意识培养。读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语文新课标强调对“读”的指导,尤其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样才能对文体进行品味、揣摩感悟和积累。“表演课”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结果的检查,教师缺乏对学生读的指导,学生缺乏有效的阅读时间,因此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只能依靠自己的领悟能力,当然其效率是极其低下的。另外,“惟表演化”不利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一些接受能力、反映能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只成了课堂的陪衬品,在这种课堂上,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口齿伶俐的学生会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不能使学生均等的享受教育资源和机会。这些基础差的学生就无从谈什么理解体验、感情熏陶和思想启迪。教师既没有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也没有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三、惟自主化倾向

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其中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因此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备课到上课乃至作业的批改都由学生轮流进行,希望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淡化教师作用的“惟自主化”课程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认识水平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如在学习戏剧时,教师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排演戏剧,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怎样演这出戏剧上,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不一定好,毕竟每个学生都不是演员,所以这样为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使教师的地位旁落的文本教学活动必然是不全面的。

下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反思之我见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反思之我见新兴中学 程天鹏 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学都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在新的课改形势下,作为一名......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新课程也正在走进师生的生活。就新课标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使语文教......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学习心得 ——阅读能力及习惯的培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评价,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以及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

    也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也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之我见

    - 1 有位学者这样说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浅见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浅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年龄小,他们受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影响,还远没有达到对语文的欣赏水平。看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