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对墙壁上的脚印的-案例
班主任工作案例:
面对墙壁上的脚印
星期一第三节课,去教室查看,看到教室墙壁外面有一个新的脚印。这是那个淘气鬼踩的?在早自习的时候,我还没有看到,这一定是最近踩上去的。我想起上次的类似事件:读报时间,去班上,在班上原本干净的墙壁上赫然留下了一大片脚印,我是叫值日生擦的。虽然尽快恢复了整洁,但学生没有受到多少教育。这一次非得让大家汲取教训,受点教育才好。
我踱进班里,谈到墙壁上的脚印,希望往墙上踩脚印的同学,最好能够在今明两天自己向我承认错误,擦掉脚印。否则全班都要写检讨书。班上学生开始有些沸腾,但我仍坚持。
第二天早晨,我特地去看了墙壁,脚印仍在,看样子我的话没起作用。我想了想,可能是与我说的方式有关,要往墙壁上踩脚印的同学,自己承认错误,擦掉脚印,这不太容易实现,每个人都想掩藏自己的弱点,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达到这样高的境界。而别的同学想去擦掉脚印,又怕被人说成是自己踩的。万一不是本班同学踩的,那岂不是永远没人擦了?再说,何必知道是谁,只要有人擦拭,能够教育大家就达到目的了。
我决定改改说法,早读前,我对学生说:“今天墙壁上的脚印仍然还在,而今天有日本友人将到我们学校来,我已经很生气了,如果继续没人擦拭,我会很生气。我希望有同学能够 站出来主动擦拭。”说完,我就离开了。
第三节课,我再去教室看学生做眼保健操时,意外地发现教室墙壁外的脚印已经被人擦掉了。我一进教室,有学生朝我笑,说:“老师,墙壁上的脚印擦掉了,今天不用写检讨了吧。”
我笑了,“不用了。”我说。
中午读报,我在班上强调了我的喜悦:“我很高兴脚印擦掉了,如果脚印是这位同学踩的,我不再追究。如果不是,我要表扬这位同学。”
心中轻松了一些。
第二篇:金色的脚印案例
《金色的脚印》教学案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金色”像金子一般的颜色,黄灿灿、亮闪闪。人们往往把它与富有、充足联系在一起,与崇高的品质、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崇高品质的希冀,站在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观瞻着孩子们的“金色童年”,“金色人生”在我们工作的主线中跳跃。我们如何依托文本,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真正在他们心灵深处播下金色的种子呢?
我和同学们一同在学习《金色的脚印》一课时,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活主体意识,立足一个“趣”字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这个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文章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学习这篇文章目标定位不仅要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感悟文本的理解力,还要透过文本体会“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熏陶,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六年级学生初步具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的性格、兴趣、学习品质自然存在着差异,为了让每个个体的学习兴趣都被激发起来,教学时,我首先从“趣”字入手,营造和谐的情感激励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画面激趣:
一开课,我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将森林动物王国的图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带领学生漫游动物王国,定格于三只嬉戏的狐狸上,随机问道:“同学们认识他们吗?”
同学们立即应到:“那是狐狸。”
“那是狐狸的一家。”
“瞧,那只昂头的是狐狸爸爸,低头抚慰的是狐狸妈妈。”
“是啊,瞧他们一家多开心啊,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吗?”
同学们的好奇心迅速被激发出来。我们知道好奇心是产生兴趣,求知欲的基础。这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想”,洪亮的“想”字代表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只有在强烈愿望下的行动,才是具有实效,可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达到了这一目的,而且迅速拉近了同学们与文本对话的时空距离。
2、利用读题质疑问难,营造问题情境激趣:
同学们有了学习意愿,并不代表他们有了具体的学习目标,此时教师的引导显得至关重要,教学时,我抓住学生兴奋点迅速引出作者并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让同学们自由读题,引导学生抓题眼,从而生发出共同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说脚印是金色的?让学生带着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感知文本,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有利于激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共同研学,从而真正受到文与道的熏陶。当然问题情境的营造不仅要引入自然,而且要环境和谐轻松,让学生在平等自主的氛围中自由发问,不管是一些肤浅的表象问题,还是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挑战性问题,我们教师都要认真聆听,合理梳理、导引,让学生迅速解决表象问题,筛选出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带着大家共同认同的问题走进文本,研学氛围会更浓,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3、利用情感激励表,创导自我检测激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疲软现象在我们课堂上时有发生,特别是自主学习习惯尚未形成的学生,他们往往会迫于教师的压力,拿着书本随着大家应和,甚至有时魂不守舍,心早就飞到学习之外了。为了激励学生始终保持亢奋的学习热情,我们教师们都很重视课堂评价激励,教学中教师用精当的评价语,的确是滋润学生的心灵的甘泉,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学生自评的激励效应,为了让我们的激励变为学生学习自主、自觉的行为,我们制定了课堂自主学习情感激励表,从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认同效果等方面,实施争星评定,让学生对自己课堂上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以此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有学习自觉性的人。
教学实践证明,“趣”随文生,理随“趣”明,“趣”是学生落实学习过程,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强心针、兴奋剂。
二、倡导主体探究,突出一个“读”字
所谓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获得阅读能力,逐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并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的实践活动。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回归语文原生状态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吴伯萧先生针对的语文教学中的弊端曾说:“现在语文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阅读原文上”。要回归自然常态下的语文教育,让学生直接与大师对话,直接亲近原汁原味的“绿色文本”。的确,没有学生感知文本的过程,即没有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那么同学们的思考与感悟也只会是现有经验的肤浅再现。为了让语文教学不架空就俗,在积极倡导主体探究的过程中,“读”被突出地显现出来,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我从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入手,落实初读文本──初步了解、整体把握故事情节获得初步情感体验的过程。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作品进行原生态对话,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差异,自主阅读文本的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同学小声读,有的无声默读,有的边读边批注,无论他们以什么方式与文本对话,作为探究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我们只能作为一个积极的旁观者,静静地关注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用赞许的眼神鼓励他们读完全文,激励他们获得初步感受,形成整体印象,为探究文本、细读品味做好铺垫。
所谓细读品味,即研学文本、探究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思考:为什么喜欢这段话?读了这段话后,有哪些体会和感受?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读出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与探索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的确,同学们在这种强烈内驱力作用下,认真读文批注,自告奋勇地品读、评读,读书氛围异常活跃。
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是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过程,是学生自主体味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潜移默化地熏染心灵、清洁灵魂的过程。
三、张扬主体个性,凸现一个“得”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口诵心维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由于学生不是从零开始,在他们成长历程中接受着来自家庭,来自各种媒体的大量信息,了解了许多事情,当他们面对每一个阅读文本时,他们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理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追求本真阅读的课堂应允许学生对文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他们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才是赋有不同特性的鼓励他们用心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所载负的感情,自然会显示出不同个性,然而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时常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教学《金色的脚印》时,我抛弃了常规段落,词问讲练形式,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后,直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质疑释疑,放手让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感悟,让学生个性阅读、个性化理解有了展示的舞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象性问题,浅层次疑惑迅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理解,关于为什么说脚印是金色的也迎刃而解:
“我从最后一段明白了这一句话与课文的题目相呼应,点明了中心,这里用„向着金色的光芒‟说明狐狸父母之间及人和动物之间充满了„爱的光芒‟”。
“因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这种感情是非常珍贵的,所以用„金色的脚印‟来加以赞扬。”
“因为爱是伟大的,老狐狸用这种爱维持了自己孩子的生命,所以用„金色‟一词。”
“因为这脚印中,我们可以看到老狐狸为了救自己的孩子,不怕牺牲,努力营救的可贵品质,可以看出老狐狸知恩图报的„人性‟,„金色‟流露出了作者对老狐狸的赞美。”
“本文金色的脚印表面上是狐狸的脚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色的光芒,实际是因为老狐狸对小狐狸的母爱和正太郎关爱它们的情谊给它们照上了金色的光环。”
多富有个性的理解啊,不仅展示了同学们的学习力,更展示了他们对金色的崇敬与向往。
在自主呈现展示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文本的感悟也更清晰明朗: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母爱是伟大的,它能维系生命,让生命更加鲜活。”
“人与动物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
这些发自同学们肺腑的感悟交流让我深深感到了学生是感悟能力无可限量。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禁锢他们的手脚,要真正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让他们能看;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能说。只有在张扬个性学习的宽松氛围里,才能不断地生成新的知识、新的感悟,正如课程专家所言: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科书中学到得多。
教学实践中,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只有珍视学生生命体,让学生主体学习的精髓在不同文本中徜徉,他们金色童年才会充满金色阳光,他们的人生定能绽放金色的光芒。
第三篇:《金色的脚印》教学案例
《金色的脚印》教学案例
青坪小学:梁琼
《金色的脚印》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里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树林中。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教学过程】
师:(出示狐狸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图画上是什么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地)狐狸。(摇头表示)不喜欢。
师:(装作满脸疑惑地)为什么?
生:狐狸太狡猾了,我恨它还来不及呢!
生:大家都知道“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故事吧,就是讲狐狸很狡猾,依仗老虎来欺压别的动物的。
生:狐狸还经常叼走农家养的鸡,太可恶了。
师:(点头默认)是啊,狐狸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印象是不太好。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金色的脚印》一课,请大家猜一猜课文可能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有什么话要说呢?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看得出被课文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生:我知道了,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救一只被正太郎家的佣人捉回去的小狐狸。
生:两只老狐狸为救出小狐狸,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这种生死与共的亲情,挺让人感动的。
生: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蛮有人情味的。
生:(举手补充)正太郎不仅给藏在地板下的两只老狐狸投送食物,还从邻居家要回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树林中。
师:(示意鼓掌)你们爱动脑筋,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先在课文中做上记号,然后再提出来。
生:两只老狐狸为了怕自己的孩子挨饿致死,就叼来鸡给小狐狸吃,以保全自己孩子的性命,它们这样做是不是太残忍了。
生:课文中描写了老狐狸为救小狐狸的危险经历,难道它们就不担心被秋田狗咬死或被正太郎捉住吗?
生:狐狸生性多疑,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得到狐狸的救助?
生:他为什么放了小狐狸?要是真心爱护它,不放不行吗?
生: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生:……
师:(投去赞赏的目光)大家真是善于动脑,提出了这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
(学生在小组里兴致勃勃地讨论上面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
生:(站起来,挠头)老师,我们小组同学在讨论问题时,遇到了难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师:看来,这位同学说出了大家讨论时遇到的同样的难题,是不是这样的?
生:(异口同声地)是。
师:(提醒学生)请大家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生:(一部分学生难为情地)老师,我们还是难以理解呀。
师:(抓住时机引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大家可曾学过以“金色的××”为题目的课文?“金色”是什么意思?该题目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恍然大悟地)“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的、有意义的或值得纪念的东西。
生:(深情地)小狐狸一家虽然是动物,但它们也像人一样,它们的生命同样珍贵,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正是珍惜生命的象征,这脚印中,饱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所以它是金色的。
生: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和家团聚,回到树林自己的家中去,这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
生:(高兴地)“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细想一下,它却有更深刻的含义:在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
生:(主动地站起来)我对狐狸有了新的认识:狐狸生性狡猾多疑是为了生存,只要人类友好的对待它们,它们也会对人类友善的。
生:老师,假若你是正太郎的爸爸,当你发现你的儿子正太郎偷偷为藏在地板下的老狐狸投放食物,你是怎样看待他这种举动的?会不会狠狠教训他一顿呢?
师:不会的。大家想一想,狐狸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善待生命。狐狸为救自己的孩子藏在地板下,这种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多么令人感动。
生:假若我遇到像正太郎这样的事,我会像正太郎那样好好照顾狐狸一家,然后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园。
生:老狐狸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它们该多着急呀!我会马上带着小狐狸把它放回树林中,让它们一家团聚。
师:(赞赏地)同学们说得真好!
生:(有感情地朗读)“迎着耀眼的阳光,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师:(意味深长地)“金色的脚印”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美好、崇高情感的赞美。请同学们用你们的爱心去关爱动物,创造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而留下“金色的脚印”……
第四篇:面对突发事件教学案例
小学品生品社优秀教学设计参考体例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
《面对突发事件》教学设计
设计者: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权庄小学 张涛
一、【教材分析:】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面对突发事件》
二、【学情分析】
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安全常识和经历突发事件的经验,对突发事件及应对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合理应用的能力。
【内容分析】
“面对突发事件”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个主题活动。主要以“认识突发事件→面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的脉络指导学生形成认识,掌握生活技能。重点就是在认识突发事件的基础上能够用科学的态度“面对”,用合理的方法“应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说出什么是“突发事件”,归纳突发事件的特征和危害;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
能力目标:借助上述目标的达成以及论活辨析讨动明确面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态度,进而促进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模拟和演练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锻炼遇到问题不退缩的意志品质。
四、【教学准备】
将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相结合,活动既是推进教学的工具也是对目标达成的检验工具。教师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反应、观点表达和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1.通过交流和归纳生活中常见的突发事件,验证学生是否明确突发事件的特征;用“连连看”的小游戏检测学生对突发事件分类的掌握。<评价目标“1”的达成> 2.借助“心情调查”(内容含: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你的心情怎样;你通常采用什么态度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及讨论辨析活动评价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态度进而明晰其生活态度。<评价目标“2”的达成>
3.“安全训练营”活动考察学生对“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坚韧的意志品质和珍爱生命的态度。<评价目标“3”的达成>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面对新的开始、美好的一天,你们的心情怎样呢?(高兴、快乐)然而有人欢喜有人忧。前几天,我们学校附近发生的一起车祸,造成了人员伤亡。像这种事情的发生会给家人带来巨大的伤害。像这样的事情我们叫它“突发事件”。(教师板书课题:突发事件)
(二)、调查、交流
1、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样的事情算是“突发事件”?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突然发生的意想不到、出乎意料的事情称为“突发事件”。
3、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认为还有哪些突发事件?
4、班内汇报。
5、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小结:
像“地震、洪水火灾、火山爆发、沙尘暴„„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大型的自然灾害。
(教师板书:自然灾害)
6、出示资料库: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其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海岸线变化等渐变中的突变性灾害。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人类要科学地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并说一说,近几年我国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
7、教师逐步出示多媒体课件:(1)百度视频:
http://1998年我国南方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
(2)百度视频:http://v.ifeng.com/vblog/news/201207/ae577dc6-e679-4d23-a87f-b86dd0445b9e.shtml广州遭遇台风袭击。
(3)百度视频http://v.ku6.com/show/qSkaCHD7GC2xbUwY08popQ...html2003年新疆发生大地。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受。
8、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谈谈这些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
(三)、引导拓展
过渡:除了这些,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哪些意外事件?
1、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某个小组的讨论活动中。
2、班内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提问:对于这些意外事件,我们将怀有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呢?
4、学生谈谈各自的心态,说明原因。
5、教师引导并进行小结: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是由于人的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也有的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不要紧张慌乱,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
(四)、模拟演练,合理应对突发事件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突发事件,设计一种场景,模拟并展示应对方法。2.交流各组应对方法的合理性;针对每个小组选择的突发事件,思考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应对方式,形成应对复杂问题的习惯和技能。3.提炼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4、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汇报情况进行小结:
(1)溺水后,不能惊慌失措,先大声呼救,然后憋住气平躺在水面上,等待救援。
(2)有人救援,要与之主动配合,听从指挥。
(3)野外迷路时,白天可在火堆上放一些树枝,让其多冒烟,以便引人注意。
夜间可使用火焰联络。多媒体出示课件:
如果发生地震、洪水灾情,我们应该怎么办?
1、学生谈谈各自的观点看法。
2、多媒体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讨论交流、谈感受。
3、班内汇报讨论交流、谈感受。
4、教师引导并进行小结。
(五)、感情升华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说说面对特大灾难时,我们身边无私援助、帮助他人的感人事迹。
3、你最想对这些英雄人物说些什么?
(六)、课下任务
通过查询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多了解一些突发事件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并组织同学一起演习。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成长的脚印》教学案例与反思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整个过程蕴涵着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轨迹,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包括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也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及发表意见等.我和很多教师都十分害怕这种"意外"发生,在听了《品德与生活》中《成长的脚印》一课后,我获得了一些启示。
案例片断:
师:同学们,谁愿意把近两年来的变化讲给大家听听?
生:我跑步跑得更快了。
师:这可真是一个进步呀!
生:我现在的字比以前好了。
师:那你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
生:行。(展示自己整洁、端正的字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生:我会拉二胡了,还得了奖呢?
师:你能不能现场演奏一曲给我们听听看?
生:好。(于是孩子拉起来,二胡声断断续续,有音阶变化但并不成调。底下开始笑起来,“拉得一点也不好。”“太难听了。”那个女孩低下头,不知如何是好。很明显意外出现了。不知老师如何继续下面的活动。)
师:你们笑什么?
生:拉得不好,难听。
师:那你们会不会?
生:不会。
师:那你们上来试一试。
(在师的邀请下,几个孩子上台了,要么拉不出音,干着急;还有的拉出怪音,弄得全班直笑。)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我现在才知道二胡可不好拉。
生:我先前以为拉二胡是件很容易的事,试过之后,发现你比我们行多了!
生:所以你要坚持下去呀!你的二胡一定会很棒的!
师:大家说得对,你今天其实拉得也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会拉得更好的。让我们为她的进步鼓掌!
我们为教师的教学机智拍手叫好,教师灵活地将课堂中的意外转化成大家的问题,让大家都来关注,并积极地参与其中."试拉二胡"的情境,使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他们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也学会了认同别人.
反思:
一、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
这就要教师善于观察倾听,因势利导。
例如,面对听到的嘲笑,教师并没有指责批评,因为他了解,这个“笑”是孩子们价值观的体现,正是教学的切入点。于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嘲笑别人的孩子亲身体验,亲身经历拉二胡的过程。使他们意识到拉琴也不是容易的事,而且能体会演奏者的不容易。以事实说话,从无声处更好地保护了那个孩子的自尊心,树立了自信心,也使教学中“节外”生出的小花,开出美丽的花朵。
二、让孩子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考虑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生成问题,可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或让孩子自己体验感悟。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