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评课
《科学》评课
评课: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蔡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蔡教师按照《课标》中提出的科学探究所要经历的几个科学过程和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这几步骤来进行,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行探究。在探究中认识探究。只有这样,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慢慢形成,探究能力才能一步一步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会深入自己的内心,这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个简单的科学常识,即磁铁有磁性,而这一常识,蔡老师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系列科学实验来感受体验并得以明白的,这体现了科学课实验为主验证科学原理的原则。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要以探究为中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蔡老师的课从一个简单的导入入手,实用而不花哨,一上课就直奔主题,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通过两个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得到了2个科学概念:磁铁能吸引住铁的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集体活动时间和空间比较好的得到了保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让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教师设计的2个实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第一个实验中,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了材料,引导学生如何做实验,如何填写实验记录表并成功完成这个实验,得到相关科学概念: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在第二个实验中,教师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自己思考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材料并制定实验步骤,组长进行分工、安排,再配合进行试验,这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第二个相关科学概念: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把握住了教学重点,使学生轻松获得科学知识,感受到了科学学习的乐趣。
3、尊重学生,能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能充分交流,我们都知道,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蔡教师在引入和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能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整整一节课,学生们是手动、眼动、嘴动、脑子动中度过的,学生没有正襟危坐的辛劳,也没有出现不听、冷漠参与的倦怠。而是积极参与,努力实践,获取知识。
教育家第斯多德:“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虽然蔡老师的科学课总体上是成功的,但这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1、蔡老师是新老师,教学经验还不是很丰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个别的地方由于紧张,交待不是很清楚。
2、教师的语言还要更精炼一些。
我们的科学学科教学要使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有趣。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质疑的精神去看待事物、解释问题。蔡老师还非常年轻,我相信,通过学区这样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一定会使年轻教师更快地成长起来,成为我们的教学骨干。
“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本节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讲内容。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谢满飞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谢满飞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谢满飞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比如,教师利用汤圆的浮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社会热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引出潜水艇,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让学生观看潜水艇的上浮、下沉Flash动画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1、由于本节课活动比较多,教师在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上不够充分。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
2.本节教材有较多的阅读和小资料,学生阅读看书的时间基本没有,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
3.小组活动较多但小组合作交流的不够有待加强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升华和凝华》,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七年级(上)第四章《物质的特征》的第三节内容,是为以后关于物质的构成和属性的学习打基础的。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并能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2. 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升华和凝华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由于气体不易看见或现象发生缓慢,使得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所以一般只能从生活实例入手,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能简单的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现象。(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碘升华和凝华过程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科学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 难点: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解释
二、说教法、学法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分辨易混淆的概念,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因此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探究中学习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1.引入新课
由于学生已具有相当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采用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的方式: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在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直接变成气态呢? 2.新课教学
(1)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投影实验指引:
①加热时,观察玻璃容器中出现了什么现象? ②停止加热后,玻璃容器中又出现了什么现象? ③在实验过程中容器底部有五液态碘? ④根据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2)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以及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分析现象
①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②指引学生进行物态分析。③得出原因
(4)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投影舞台烟雾、人工降雨的图片,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的方式的出这些现象的成因,锻炼学生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解释一些现象的能力。
(5)归纳小结
①学生自评:在这节课中我学到了什么? ②投影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6)达标训练
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并使学生在联系中进一步体会升华吸热,凝华放热。3.布置作业
(1)说说下列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放吸热情况。
①碘变成紫色的气体;②卫生球变小了;③霜的形成;④雾、露的形成;⑤水结冰;⑥夏天衣服被晒干;⑦冰化成水;⑧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⑨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的一层冰花。
(2)p139第1、2、3题。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度,拓展学生知识面,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板书设计
§4.3 升华和凝华
1. 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 现象
3. 六种物态变化
第二篇:科学评课
科学评课稿
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贯穿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了丰富的实验研究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交流总结,从而在掌握到科学知识的同时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一、三维目标达成,知识过程并重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点。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融为一体的整体,传授知识是基础,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蕴含其中的。本课(实例)。课堂教师及时地小结、课的结束进行了总结的现象,教师们都一致感到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的意义,二、学生主体发展,个性全面发展。
整堂课的设计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使学生从“我学会”变成“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实例)
我们要把探究学习的自由、探究的权利、探究的时空和探究的乐趣都还给学生,让科学的种子像春雨润物般地撒入学生的心田,悄然无声地发芽、生长。
三、教师引导适时,探究有效进行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学过程中,师生是探究过程的共同体,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亲身体验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学生一起观察、体验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在合作中适时、适度发挥好自己的引领作用。如(实例)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老师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四、重视学生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长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
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结束后,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学生独立完成。我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第三篇:科学评课稿
科学评课稿
《物体的内能》一课
11月15日,本人随县“领雁班”赴温岭实验中学听了徐勤松老师执教的优质课——《物体的内能》。本节课是浙江省的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五节内容,是初中科学功和能章节中的重点知识,它涉及物体内能改变方法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性,微观性和应用性,相互紧密联系和知识交叉的特点。徐勤松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科学实验和大量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徐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内能改变的方法和通过学生周围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控制变量法、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和探究的一般过程方法,掌握物体的物体内能如何改变,并能解释生活事例。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和“科学来自生活”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以平常显反常,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徐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引入,让学生首先判断歌曲中隐含的能量形式,既为新课铺垫又复习了前面已学的知识,体现了知识构建的一般规律。又通过视频“布朗运动”把课从宏观的机械运动引入到微观的分子热运动,巧妙的利用了转化法,突破难点,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到本节内容。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和思维方法“转化和类比”的应用中展开,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内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实验演示分析如:“钻木取火”和“压缩体积做功使硝化棉点燃”的演示和能量改变的分析。有学生实验如:“搓手哈气”,“改变铁丝的内能”等。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释事例。不仅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以致用,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比如,教师“如何改变铁丝的内能,使其温度升高”的问题,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学生急于去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学生提出的方法,老师层层归纳,将方法归纳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改变物体的两种方法。最后又将科学回归到生活中,给学生有关飞机机仓内外温度差异的信息,让学生思考,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应用,使学生不但得到了一次思考的过程,也使学生知道了科学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第四篇:小学科学评课12
小学科学评课稿
2010-12-22 08:57:33|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从游戏开始,两个个头差不多的学生都用一口气吹出的气球为什么不一样大,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跟呼吸有关、跟肺活量有关„„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留到课后回家完成。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五、课堂评价及时到位而又不做作,给人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太棒了”“真好”等等
六、测呼吸可以测15秒再乘以四这样可以省下时间
七、各小组间的实验数据有差别,让学生讨论一下,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比如:16次与32次,什么叫正常呼吸?怎样保持正常呼吸?
第五篇: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小学科学评课稿。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比如第三节课,老师让学生一起背《水调歌头》,之后一个问题:月亮怎么会有圆有缺?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第一节金老是的找证据不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吗?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评课稿》。
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连通气球》评课稿
路老师执教的《连通气球》一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科学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科学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科学学科特点,路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层层诱导深入,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首先,本课教学中用到的实物气球给与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再次,路老师指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用简单明了的导入让学生自己预测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知识渗透和实践能力。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兴趣得到舒展,科学理念得到升华。
二、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路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三、本课的课题引导是本课非常大的一个亮点。引导学生自己为这次的科学课命题,很好的突出了本次课的重点,进行了复习的同时独特的方式也让学生印象深刻。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十分到位。引导学生得出“真理并不是掌握在大部分人手中”这些价值观。
五、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学生参与率高,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小小的问题,比如:最后的拓展的时候问“为什么小的变得更小,大的变得更大?”这个问题其实那位同学已经说出了答案。虽然这样的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也去接触科学,但是整节课似乎可以教给学生这个知识时间也应该是能够安排的。
整的来说这次《连通气球》的科学课是非常成功的,独特创意,突破了重难点,也准确的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的科学理念,用玩的方式培养的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一堂很出色的科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