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九册书法教案
广汉市松林镇学校五年级一班 2011——2012学年度上期
编写人:叶坤海
编写日期:2011年9月
书 法 教 案 松林学校五年级一班2011——2012学年度上期
书法教学计划
一、书法教学的意义:
1、开展书法教育,是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的通知》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精神,是中小学增强特色办学的要求。
2、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开展书法教育是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提高学校文化品质的要求。
3、开展书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书法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良好的作用:练字过程能磨炼学生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心、细心、耐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想象力、创造力。
4、开展书法教育,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将给学生终身受益。字象人的衣裳,影响人的外表形象,写一手好字将会给学生现行书写作业美观而快捷,提高学习效率,也会给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带来实用的意义。
二、书法教学的原则:
1、基础性原则
书法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对学生素质的形成,从最本质、最基本的方面提出实实在在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写一手好字而不是培养书法家,务本求实,不随意拔高。2、整体性原则
书法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整体提高,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书法育人环境,最终实现写字无差生的目标。其次,立足提高每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实现书法育德、启智、健体、创美等多种功能,创造良好的氛围。
3、循序渐进原则
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写字到书法,从实用到艺术,分阶段、有步骤,螺旋式地递进发展。
4、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学生素质、家教、环境的不同,书法水平出现较大的差异,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要做到普遍培养,扶持差生,重视尖子,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书法属于艺术范围,不同的悟性有着明显不同的教学效果,不同的个性,有着不同的风格偏向产生,因此,在班级训练内容上要做到有统一有差异,比如在临习内容上,可以给差生量上少一点,内容浅一点,进度慢一点,给优生量上多一点,内容深一点,进度快一点。
三、在书法教学活动中要明确以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一个一个手把手地教学,课堂内容力求技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采用讲授、示范、分析、点评、交流、实践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除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每周一节的课堂书法教学外,还可以通过下午活动节开设书法特长班,周末开设书法兴趣班进行教学,定期举办学生作业展览、学生书法比赛、师生作品展览,师生书法现场表演等来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审美能力和书写能力。
1、先用白纸摹,后用毛边纸临
临摹是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途径。摹,是用薄纸蒙在碑帖上,依其形迹而复写,或称“影书”。初学临帖当以模拟准确、分毫不差为上,在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了笔画和结构的形态,掌握各种笔画的运行动作技巧。初学摹写时,眼和手与碑帖上的墨迹之间,由于初次接触,会产生一个不小的差距,难以把握碑帖中的艺术精粹,这就需要强迫自己去适应帖书的风格。临,是将字帖放在一边来对照模仿书写。用白纸蒙一些时间后,再临写。临写时一定要使用书法专用纸——宣纸,宣纸分有生宣和熟宣,学生练字用生宣为宜,在生宣中有练习类的比较便宜的毛边纸,比较划算。
2、先学楷书,再学其他书体
汉字发展中出现了篆、隶、行、草、楷等五种字体,因为楷书是现行通用字体,与日常生活学习应用紧密联系,最为实用,其字形结楷构对中小学生来说比较熟悉,也容易记忆;再有楷书法度最完备,学好楷书最能打好书法的基本功。
3、先练大字,再练小字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先学大字好处在于:首先,大字的笔画较长较粗,运笔动作幅度大,容易让中小学生深刻感受到各种笔法技巧;其次,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手的生理动作比较粗鲁,不象大人那样细腻,比较合适写大一点的字;再次,初学书法,手抖动比较大,写的字越小,越难控制。
4、先专一种,再学多种
这是一条古代书法家走过的成功之路,先学好一种字体,把它的运笔和结构都掌握好之后,才能学其他字体,如果朝三暮四,走马观花将会一无所获。再说,能精通一种字体,对中小学生
四、课时的安排:
1、第一单元:认识书法„„„„„„„„„„„„„„„„„„„„„„„„3课时
2、第二单元:基本笔画——横、竖„„„„„„„„„„„„„„„„„„„3课时
3、第三单元:基本笔画——撇、捺„„„„„„„„„„„„„„„„„„„3课时
4、第四单元:基本笔画——点、提„„„„„„„„„„„„„„„„„„„3课时
5、第五单元:基本笔画——折„„„„„„„„„„„„„„„„„„„„„3课时 第一单元 认识书法
第1课 汉字和书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字的演变过程。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书写是使用汉字的基本技能,然而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已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二、教学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1、认识汉字是我国的主要文字,也是世界上传承历史最久的文字之一。
2、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三、教学书法——是璀璨的文化明珠:
1、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书法艺术在发挥作用。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把“中国书法”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教学连连看:
1、教学什么叫“象形”文字。
2、认识不同字体的汉字。
五、教学我知道了——书法在亚洲:
1、日本把书法称为“书道”;韩国把书法称做书艺。
2、书法在亚洲其他国家也很有影响。
六、教学我来找找:
1、毛汉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七、每日一得:
课堂完成第4页“每日一得”钢笔书写练习
第2课 熟悉的的工具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书法中 “文房四宝”的分类及产地等相关知识。
2、掌握毛笔的执笔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学习书法中的“文房四宝”。
难点:掌握毛笔的执笔方法。课前准备:
毛笔、宣纸、墨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学习书法最重要的用具是笔、墨、纸、砚,古人称为“文房四宝”。
二、教学生认识“文房四宝”:
1、教学生认识毛笔的分类及应注意的事情。毛笔分类:硬毫、软毫、兼毫。
好笔的特点:“尖”、“齐”、“圆”、“健”。毛笔笔头分为:“笔根”、“笔腹”、“笔锋”。
毛笔应注意:一是耐心发发笔;二是顺毫掭墨;三是用后洗净。
2、教学墨的分类: 墨分为松烟和油烟。
3、教学纸的分类:
学习书法主要用宣纸、毛边纸。宣纸分为:生宣、熟宣、夹宣等。
4、教学砚的相关知识: 砚台质地讲究细腻坚实。
三、教学我先试试——执笔方法:
1、书写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
2、执笔方法: 擫、押、钩、格、抵
四、教学我知道了——笔毫的材料和性能:
1、硬毫
2、软毫
3、兼毫
五、教学我来找找——四大名砚:
1、端砚——石质
2、歙砚——石质
3、洮砚——石质
4、澄泥砚——陶质
六、每日一得:
课堂完成第8页“每日一得”钢笔书写练习
第3课 怎样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
2、认识书法格子及利用格子观察单字内各部分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
难点:利用格子观察单字内各部分的关系。课前准备:
毛笔、宣纸、墨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握笔,那么怎样进行书写的学习呢?
二、教学书法的基本方法:
1、基本方法:摹、临
2、摹:仿影、描红、单钩 临:对照字帖学着写。
三、教学认识格子:
1、通过格子观察不同作品的整体特点
颜真卿的字满,欧阳询的字小,柳公权、赵孟頫的字适中,柳体偏长、赵体偏扁。
2、利用格子观察单字内各部分的关系: 格子:米字格、田字格、九宫格、回字格
四、教学我先试试——宫: 双钩——单钩——运笔
五、我知道了——邓小平同志的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六、我来找找:
在字贴是找一个复杂的字,用米字格板观察它的特点。
七、每日一得:
课堂完成第11页“每日一得”钢笔书写练习
第二单元 基本笔画——横、竖
第四课 横
教学目标:
1、了解横的基本书写方法。
2、掌握横的起笔、行笔、收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横的基本书写方法。
难点:掌握横的起笔、行笔、收笔。课前准备:
毛笔、宣纸、墨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汉字由各种笔画组合而成。横是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画的正确写法,是定好毛笔字的基础。
二、教学横的基本书写方法:
1、“横”是汉字中使用最多的笔画。
2、横的书写方法:(1)毛笔向右下方切入;(2)按笔调整笔锋;(3)向右行笔;(4)至末端放慢笔速,向右下方轻按;(5)提笔收锋。
3、观察提示: “横”不是水平的。
三、教学我先试试——双钩。
用一张白纸把“酉”字、“黄”字的空心“横”双钩出来。
四、教学连连看:
将篆书与楷书的汉字连起来。
五、我来找找:
在图片中找出周恩来总理题写的机构名称。
六、每日一得:
课堂完成第14页“每日一得”钢笔书写练习
第五课 垂露竖
教学目标:
1、了解垂露竖的基本书写方法。
2、掌握垂露竖的起笔、行笔、收笔 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露竖的基本书写方法。
难点:掌握垂露竖的起笔、行笔、收笔。课前准备:
毛笔、宣纸、墨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汉字由各种笔画组合而成。垂露竖是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画的正确写法,是定好毛笔字的基础。
二、教学横的基本书写方法:
1、“垂露竖”是汉字中的另一个主要笔画,楷书中一般分为:“垂露竖”和“悬针竖”
2、“垂露竖”的书写方法:(1)笔锋横向切入后按笔;(2)调顺笔锋,匀速向下行笔;(3)至尾部时笔锋略按;(4)顺势提锋收笔。
3、观察提示:
“垂露竖”常用于字的左边或中间。
三、教学我先试试——双钩。
用一张白纸把“陈”字、“邦”字的空心“竖”双钩出来。
四、教学我知道了——汉字的萌芽: 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五、我来找找:
在图片中找出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馆徽。
六、每日一得:
课堂完成第17页“每日一得”钢笔书写练习。
第六课 悬针竖
教学目标:
1、了解悬针竖的基本书写方法。
2、掌握悬针竖的起笔、行笔、收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悬针竖的基本书写方法。
难点:掌握悬针竖的起笔、行笔、收笔。课前准备:
毛笔、宣纸、墨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汉字由各种笔画组合而成。悬针竖是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画的正确写法,是定好毛笔字的基础。
二、教学横的基本书写方法:
1、“悬针竖”是汉字中的另一个主要笔画,楷书中一般分为:“垂露竖”和“悬针竖”
2、“悬针竖”的书写方法:(1)笔锋横向切入后按笔;(2)调顺笔锋,匀速向下行笔;(3)约至三分之二处边行笔边提笔;(4)将笔尖送到末端,提笔出锋。
3、观察提示:
(1)“垂露竖”常用于字的右边或中间。(2)“垂露竖”与“悬针竖”在收笔处的区别。
三、教学我先试试——双钩。用一张白纸把“竖”的中心线画出来。
四、教学我知道了——甲骨文: 讲述甲骨文的知识。
五、我来找找: 在图片中找一找校名。
六、每日一得:
课堂完成第20页“每日一得”钢笔书写练习。第三单元 基本笔画——撇、捺
第七课 出锋撇
教学目标:
1、了解撇的基本书写方法。
2、掌握撇的起笔、行笔、收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撇的基本书写方法。
难点:掌握撇的起笔、行笔、收笔。课前准备:
毛笔、宣纸、墨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汉字由各种笔画组合而成。撇是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画的正确写法,是定好毛笔字的基础。
二、教学撇的基本书写方法:
1、撇向左下方伸展,根据收笔的形态,有出锋和收锋的区别。
2、“出锋撇”的书写方法:(1)笔锋横向右下切入笔;(2)略调笔锋后向左下行笔;(3)根据粗细特点适时逐渐提笔;(4)将笔尖送到笔画末端,提笔出锋。
3、观察提示:
(1)“撇”要讲究“曲”和“直”,不同字中“撇”的曲直存在不同。(2)“撇”与不同笔画形成映带时,起笔方法略有不同。
三、教学我知道了——金文: 讲述金文的历史。
四、教学我先试试——双钩。用一张白纸把空心的“撇”双钩出来。
五、我来找找:
在图片中找一找王羲之的字。
六、每日一得:
课堂完成第23“每日一得”钢笔书写练习。
第八课 收锋撇
教学目标:
1、了解收锋撇的基本书写方法。
2、掌握收锋撇的起笔、行笔、收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收锋撇的基本书写方法。
难点:掌握收锋撇的起笔、行笔、收笔。课前准备:
毛笔、宣纸、墨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汉字由各种笔画组合而成。撇是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画的正确写法,是定好毛笔字的基础。
二、教学收锋撇的基本书写方法:
1、收锋撇的末端形态和运笔方法,与垂露竖相似,只是整个笔画的行笔方向是朝向左下方的。
2、“收锋撇”的书写方法:(1)笔锋向右下斜切入笔;(2)略调笔锋后向左下行笔;(3)至笔画末端,提笔向左上回带收笔。
3、观察提示:
“撇”与不同笔画形成映带时,收笔方法也会略有不同。
三、教学我知道了——小篆: 讲述小篆的历史。
四、教学我先试试——双钩。
用一张白纸把“广”、“弗”字的空心 “撇”双钩出来。
五、我来找找:
在图书室中找一找毛笔写的字。
六、每日一得:
课堂完成第26“每日一得”钢笔书写练习。
第九课 斜 捺
教学目标:
1、了解斜捺的基本书写方法。
2、掌握斜捺的起笔、行笔、收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斜捺的基本书写方法。
难点:掌握斜捺的起笔、行笔、收笔。课前准备:
毛笔、宣纸、墨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汉字由各种笔画组合而成。斜捺是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画的正确写法,是定好毛笔字的基础。
二、教学斜捺的基本书写方法:
1、捺根据行笔角度和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斜捺、平捺和反捺。斜捺是典型的形态。
2、“斜捺”的书写方法:(1)顺锋横向轻入笔;(2)向右下行笔;(3)渐行渐按至捺脚处稍停;(4)提笔出锋。
3、观察提示:
(1)注意“捺”与其他笔画的连接。
(2)把握“捺”的书写角度,特别是要注意观察它与“撇”的关系。
三、教学连连看: 把不同字体的字连起来。
四、教学我先试试——双钩。
用一张白纸把“奏”、“入”字的空心 “捺”双钩出来。
五、我来找找: 在商店中找一找毛笔字。
六、每日一得:
课堂完成第29“每日一得”钢笔书写练习。
第十课平捺
教学目标:
1、了解平捺的基本书写方法。
2、掌握平捺的起笔、行笔、收笔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捺的基本书写方法。
难点:掌握平捺的起笔、行笔、收笔。课前准备:
毛笔、宣纸、墨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汉字由各种笔画组合而成。平捺是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画的正确写法,是定好毛笔字的基础。
二、教学平捺的基本书写方法:
1、捺根据行笔角度和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斜捺、平捺和反捺。斜捺是典型的形态。
2、“平捺”的书写方法:(1)横向轻入笔;(2)向右下行笔;(3)渐行渐按至捺脚处稍停;(4)顺势提笔出锋。
3、观察提示:
注意与“斜捺”毛笔方向的区别,“平捺”不可写得太过倾斜。
三、教学我先试试——双钩。
用一张白纸把“是”、“改”字的空心 “捺”双钩出来。
四、我知道了——隶书: 认识隶书的历史。
五、我来找找: 在报纸中找一找毛笔字。
六、每日一得:
课堂完成第32“每日一得”钢笔书写练习。
第十一课 反 捺
教学目标:
1、了解反捺的基本书写方法。
2、掌握反捺的起笔、行笔、收笔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捺的基本书写方法。
难点:掌握反捺的起笔、行笔、收笔。课前准备:
毛笔、宣纸、墨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汉字由各种笔画组合而成。反捺是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画的正确写法,是定好毛笔字的基础。
二、教学反捺的基本书写方法:
1、捺根据行笔角度和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斜捺、平捺和反捺。斜捺是典型的形态。
2、“反捺”的书写方法:(1)顺锋轻入笔;(2)向右下渐行渐按;(3)末端稍停;(4)提笔出锋。
3、观察提示:
(1)有些字的“捺”,既可以写成斜捺,也可以写成反捺,比如“之”字。(2)体会“反捺”的书写角度,特别要注意观察它与“撇”的关系。
三、教学我先试试——双钩。
用一张白纸把“故”、“辰”、“彼”字的空心 “反捺”双钩出来。
四、我知道了——草书: 认识草书的历史。
五、我来找找:
在电视剧中找一找毛笔字。
六、每日一得:
课堂完成第35“每日一得”钢笔书写练习。
第十二课 我写一幅“小主人”
教学目标:
1、运用已学的笔画书写方法书写一幅简单的作品。
2、掌握练习书写简单书法作品的一般要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难点:作品中字开大小匀称的体现。课前准备:
毛笔、宣纸、墨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今天来练习写一幅简单的作品。
二、学习书写要点:
1、写成1*3的横幅或者竖幅。
2、注意三个字连起来写时,字开大小要相称,笔画粗细要均匀,笔画收放要和谐。
3、观察提示:
(1)“小”两点间要有呼应。
(2)“主”三个“横”的长短、粗细要有变化。(3)“人”注意“撇”、“捺”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我先试试——小主人。
把“小主人”三个字写好,挂在自己的房间或者床头。
四、每日一得:
课堂完成第37“每日一得”钢笔书写练习。第四单元 基本笔画——点、提
第13课 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点的基本书写方法。
2、掌握点的起笔、行笔、收笔 教学重难点:
重点:点的基本书写方法。
难点:掌握点的起笔、行笔、收笔。课前准备:
毛笔、宣纸、墨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汉字由各种笔画组合而成。点是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画的正确写法,是定好毛笔字的基础。点是汉字中最小的笔画。
二、教学反捺的基本书写方法:
1、侧点是最常见的“点”
2、“点”的书写方法:(1)顺锋斜切轻入纸;(2)笔腹下按;(3)顺势向右下行笔;(4)提笔出锋。
3、观察提示:
(1)有些字的“捺”,既可以写成斜捺,也可以写成反捺,比如“之”字。(2)体会“反捺”的书写角度,特别要注意观察它与“撇”的关系。
三、教学我先试试——双钩。
用一张白纸把“故”、“辰”、“彼”字的空心 “反捺”双钩出来。
四、我知道了——草书: 认识草书的历史。
五、我来找找:
在电视剧中找一找毛笔字。
六、每日一得:
课堂完成第35“每日一得”钢笔书写练习。
第二篇:第九册音乐教案
第九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朝夕
教 学 目 标:
1、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5、学习竖笛的高音吹奏方法并进行实践。教学内容:
聆听:管弦乐《晨景》、筝曲《渔舟唱晚》。表演:《清晨》、《晚风》。教材分析:
1、管弦乐《晨景》。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
格里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1862年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后,回国创办挪威音乐学校,并从事音乐创作。他立志发扬挪威的民族音乐,曾收集和整理过大量的挪威民歌,并在创作中体现了这种民族的传统和风格。由于他对挪威音乐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成就,因此生前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他的一生几乎是在和病魔作斗争中渡过的,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伟大工作。人民 1 热爱他,死后为他举行国葬。主要作品除《培尔?金特》组曲外,还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抒情小品10册以及歌曲60余首等。
2、筝曲《渔舟唱晚》。
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
3、歌曲《清晨》。
这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随后,歌曲在“D?S”反复后又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曲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4、歌曲《晚风》。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第一乐句在弱起小节进入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只作了上移一度的小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音乐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田野一片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第二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旋律由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抒发了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一样快乐的歌唱。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把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抒发。教学重点:
1、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2、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教学难点: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表演 歌曲《清晨》。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清晨》。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表演歌曲《清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能力发展目标:运用各种形式的演唱,提高表演能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清晨》。
2、通过表演,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难点:唱准旋律中的五度大跳。教 学 过程 :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校园歌曲,歌词4段较长,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打击乐伴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不需要包办代替,但要合理合情。
一、师生问好。
二、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设问:
(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使用口风琴、竖笛等吹奏乐器,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4 41 6 64”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
5、歌词4段较长,教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引导学生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6、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
1、内容主题:《早晨》,给学生留出充分的余地去思考,去创造。
2、师: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如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
3、让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要求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聆听
筝曲《渔舟唱晚》。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古筝这一民族弹拨乐器的相关知识。2)熟悉筝曲《渔舟唱晚》的旋律。
2、情感目标:通过聆听筝曲《渔舟唱晚》,体验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
3、能力发展目标:学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自觉融入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悉筝曲《渔舟唱晚》的旋律,通过聆听体验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教学难点:体会古筝这一弹拨乐器在表现特定主题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传统筝曲,通过欣赏要让学生了解古筝的外形和演奏方式,并且理解乐曲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认识古筝。
1、学生陈述对古筝的了解情况。
2、学生尝试上台演示古筝的演奏手法。
3、师补充。
三、聆听《渔舟唱晚》。
1、导入: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2、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跟琴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表演 歌曲《晚风》。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晚风》。2)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表演歌曲《晚风》,抒发赞美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训练,提高二部合唱的能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晚风》。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6/8拍的节拍规律,二声部合唱做到各声部清晰,声部与声部间关系和谐、均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班级基础较差的,可以降低难度。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表演《晚风》。
1、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写在歌谱左上角的是拍号,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
4、3/
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分声部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须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唱好自己的声部)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5)第一乐句单声部,第二、三乐句二声部。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三、下课。教学反思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聆听 管弦乐《晨景》。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感受管弦乐《晨景》描绘的日出和清晨的景色。2)了解格里格的生平。
2、情感目标:通过聆听管弦乐《晨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在聆听中体会音高和力度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了解乐曲表现的日出的内容。教学难点:
在聆听中知道音高和力度在表现乐曲情绪和内容上的作用。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主题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记录乐谱的形式很多,这三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被广泛动用。专业音乐教育还运用五线谱等等。在欣赏的时候要结合识谱,这样使学生把握旋律更深入。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晨景》。
1、歌曲《清晨》用声乐形式歌唱早晨,器乐又如何表现早晨?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听《晨景》主题。
2、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初听的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复听要求: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
8(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通过文字再创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表现的内涵)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三、下课。
第二课 农家乐
教 学 目 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教 学 内 容 1聆听《丰收锣鼓》 2聆听《快乐的农夫》 3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4表演《苹果丰收》 教 材 分 析
1.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
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乐曲吸取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采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乐曲由多段旋律和锣鼓部分组成,在调性和情绪上形成并置对比,又因主部 9 主题旋律频频穿插其间而显得前后呼应和统一。
全曲可分四个部分。
乐曲开始,在由慢渐快的鼓声中,整个乐队奏出雄厚、响亮的散板旋律: 这是乐曲的引子,高亢有力,气势宏大,把人们带入喜庆丰收的欢腾热烈的场面。
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热烈欢快,节奏紧促,旋律的重复和模进描写了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进一步发展,但旋律回旋起伏,显得流畅抒情。旋律先由笛子和拉弦乐器(板胡、高胡、二胡等)奏出,再用扬琴、琵琶、三弦及弦乐器重复,最后,前后两个乐句分别由笛子、唢呐和笛子、弦乐器重复,彼此呼应,表现了劳动中互相帮助、融洽无间的情景。在这之后,第一主题作了变化重复,并引出了锣鼓,以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
第二部分开始,以吹管乐器奏出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其它乐器奏衬托性短句,给人以一呼百应的印象。接着,乐曲转入D宫调,弦乐器和管乐器、弹拨乐器先后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接着,笛子与弹拨乐器交替演奏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表达了人们舒畅、欣喜的感情。随后通过再现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进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清澈明朗的竹笛声以散板的节奏描绘出明媚秀丽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美晶莹的景色使人联想起阳光下水库的碧波粼粼。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表现了欢庆丰收的宏传场面。一开始,潮州锣鼓的打击乐奏出气势磅礴的音响。在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变化再现后,打击乐又运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蛳结顶”的点子加以发展,同时,音乐的速度增快,力度加强,使情绪不断地激越高昂起来。
最后,第一部分中的第二主题变化再现。乐曲在热烈沸腾的高潮中结束。2.钢琴曲《快乐的农夫》
这是德国作曲家舒曼(1810~1856)所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选自作曲家的《少年钢琴曲集》。这套钢琴曲集是作曲家为大女儿玛丽过10岁生日而写的。
这首乐曲情绪开朗,音乐语言简洁,弹奏技巧简单,旋律音调建立在分解和弦上,由上升而下行,起伏自然。这是乐曲的A段(第一部分)主题,从后半拍起,附点音符与八分音符交替使用。并用左手在低声部奏出,右手则用后半拍起的和 弦为之伴奏,给乐曲带来活泼、轻松的情趣。经重复后,右手在高声部演奏B段(第二部分)主题,左手在低声部与之相隔十度作平行进行。八分音符的和弦伴奏音型仍在中间声部继续着。这一部分仅有两小节,随即又出现A段主题,这一次左、右手用八度音演奏,使乐曲结束在热烈的气氛中。
这首乐曲的标题仅是对音乐情绪的提示,而与“农夫”则没有必然的联系。3.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以 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第一乐段只有二个乐句,曲调中六度、五度、四度的大跳使音乐富有动感和舞蹈性,形象地表现了一群农家姑娘边跳、边唱的情景,唱出了她们对甜美生活的快乐和喜悦的心情。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副歌部分,两个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音调均在高音区进行,在情绪表现上更加欢快、热烈。句中出现“4”音使得曲调在调式上富有色彩的变化,句末的一小节在八度上移大跳后,全曲结束在主音上,把人们尽情欢唱美满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推向高潮。4.歌曲《苹果丰收》
这是朝鲜影片《金刚山的姑娘》中的一首插曲。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明快活泼、热情奔放,表现了在苹果丰收的季节里姑娘们喜摘苹果时欢乐的劳动场面。
歌曲的第一乐段共四个乐句,采用了齐唱的演唱形式,曲调方整,节奏型相同,只是在第四乐句中稍有变化,旋律以模进的手法轻快而富有舞蹈性,每一句在歌词上都作了重复的补充,增强了欢乐心情的语气表达,描绘了在风和日丽、彩虹满天、丰收的季节里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身背篓筐、载歌载舞,喜摘苹果的生动情景。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合唱部分,第一、第二声部三度、四度的对位和声进行使得演唱效果更为丰满。曲调舒展而又热烈,旋律以四度的模进逐渐把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把人们眼望着一片大丰收的景象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在这里得 到了尽情地抒发。歌曲最后一句在下移八度跳进中欢快地结束全曲。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丰收锣鼓。
教学难点:利用绳子扮乐器,并分声部听辨演奏。一 师生问好。二 课堂导入。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几样乐器,谁能试着说说这些乐器的名字叫什么?(老师拿来锣和鼓)2 生:踊跃举手回答。师: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丰收锣鼓》请大家一起欣赏。三 欣赏《丰收锣鼓》。师:在欣赏的同时,听一听乐曲分为几部分,哪一部分表达了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呢? 生:师生共同分析乐曲。师:老师再问问大家,谁知道音乐中都出现了那些乐器? 4 生:学生认真回答。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绳子,请同学们用绳子模仿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听到哪些乐器,你就要演奏出来。老师来当指挥。来,我们分一下声部,大家就可以成为乐队演奏了。6 再次欣赏《丰收锣鼓》。四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快乐的农夫》 教学难点:跟音乐打击。一 师生问好。二 教师导入。今天老师带了很多筷子,这些筷子就是手中的乐器。我们来一起玩一个游戏。现在老师敲击什么,大家来模仿。2 生:来模仿。同学们敲得真好。下面老师要求大家不要跟老师模仿了。老师打什么,不要跟老师重复。生:有的学生还会模仿老师,有的能够自由想节奏打击。师:老师现在要求临近的两个人一组,每组设计一个节奏,不许重复。6 生:互相商量并打击。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听候,每组的同学们设计一个节奏,给歌曲伴奏。8 生:每个组都来设计。音乐不断重复。三 课后小结:
第三课 足 迹
教 学 目 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教 学 内 容 1聆听《红梅赞》 2聆听《红星歌》 3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4表演《雨花石》 5表演《我怎样长大》 教 材 分 析 1.歌曲《红梅赞》
歌剧《江姐》描写了全国解放前夕,我地下党员与国民党统治者作殊死斗争,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
歌曲《红梅赞》是歌剧中第一场的唱段,也是贯串全剧的主题歌。它是江姐英雄形象的象征,每次出现都根据剧情的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需要而加以变化。歌曲曲调明朗、刚健,高旋低回,起伏较大,既富有激情,又不失抒情。歌曲以红梅报春的深刻寓意来赞颂江姐,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
歌曲为单二段体结构,第二乐段(自“红梅花儿开”起)是从第一乐段变化发展而成。旋律采用七声徵调式,舒展、亲切、明快、奔放,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特别是吸收了戏曲中的拖腔手法,使旋律更加优美、抒情,而装饰音的应用更细腻地表达了情感,增添了韵味。旋律中频频出现的大跳与歌词的内容有机结合,如引子后第1、第8小节的“ ”、第6小节的“ ”等,都给人以挺拔、刚强、开朗、自豪的感觉,充分表现了革命者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2.合唱曲《红星歌》
这是故事片《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歌曲具有进行曲风格而又带有抒情性,它采用七声宫调式、2/4拍和A、B、A三段体结构写成。第1-24小节为第一段,由六个乐句。音调雄壮有力,上行的四度跳进“ ”好似前进的号角声,加上附点节奏“ ”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动力,富于行进的感觉。这一部分用齐唱与合唱形式演唱。
第25-26小节为第二乐段,由四个8小节乐句组成。节奏宽广平稳,旋律舒展,运用复调对比的手法构成二声部,亲切地唱出了小红军对红星的深情和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这一乐段是以乐句模进和音调逐句上移展开的,由此将歌曲引向高潮。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雄壮豪迈、铿锵有力的行进音调,再现了精神 抖擞、斗志高昂的小红军队列的形象,最后的高音向人们宣告:革命是不可战胜的。
这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合唱,音调明朗、雄壮,富有朝气。集中表达了红军后代跟着党永远干革命的坚定信念,以及对象征党的“红星”的热情赞颂。3.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这首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歌曲采用叙事歌曲的体裁,叙述了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
这首叙事歌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用一个属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的旋律来咏唱多段歌词,颂扬了一个放牛娃大智大勇、诱敌就歼并为之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迹。
歌曲的音调富有民歌风味,清纯、朴实,建立在羽调式上的旋律,气息宽广,婉转起伏,第一、二乐句进行比较平稳;第三乐句扶摇直上又突然回落,情绪比较激动;末乐句旋律则节节下落,结束在低音区,仿佛是人民群众对小英雄的绵绵哀思和深深叹息。
歌曲虽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七段歌词,但因音乐优美动听,富有根据力,感情容量大,使人百唱不厌,回味无穷。特别是在演唱中根据各段词意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速度、力度等)进行表情处理以及多声部的和声效果,使这首合唱曲产生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4.歌曲《雨花石》
这是电视连续剧《红红的雨花台》的主题歌。旋律纯朴、委婉。歌曲以第一人称深情地抒怀许多无名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默默地奉献,恰似小小石子铺起的一条五彩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这是一首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歌曲为2/4拍,a小调,二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旋律重复,在第二、第四乐句“静静地”、“深深地”运用了两个切分节奏,寓意深刻,它表现了雨花石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脚踏实地而又满怀革命理想的崇高品质;亲切而又感人。
第二乐段的乐句采用了同尾换头,把“ ”变为“ ”,五度、四度上下音程大跳,把激扬而又充满乐观的心情推向高潮。尾声在高音“ ”的长音上结束,把人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中,鼓舞着人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勇向前。5.歌曲《我怎样长大》
这是影片《烛光里的微笑》的一首插曲。歌曲的曲调优美抒情,词意简炼,它借“小树”这一形象抒发了孩子们不怕困难、不怕风吹雨打,幸福成长的真切情感。歌曲为2/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平段共有四个对称乐句,第一乐句曲调平稳,并以亲切语气借物抒情,表现了孩子天真可爱的形象。第二乐句以弱起进入曲中的八度大跳,更增强了孩子们快快长大的那种急切的愿望。第三、第四乐句是前二个乐句的旋律模进。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合唱部分,曲调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旋律基本以平行三度和声进行,特别是句中音程大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成长中坚挺不拔的精神面貌,突出了主题。最后歌曲的扩充部分,在重复了第四乐句后旋律更加平稳舒展,表现了“这样就会长大”的喜悦心情,抒发了长大后的甜美幸福的情感。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合唱曲《闪闪的红星》、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难点:观看历史影片感受音乐。一 师生问好。二 课堂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在每周升旗仪式上,我们是唱着什么歌把五星红旗升上天空的吗? 2 生:国歌。师:对。谁还记得国歌中最后一句歌词是什么吗? 生: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5 师:对,歌词中说到了敌人。那么过去谁是我们的敌人? 6 生: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美帝国主义等。师:同学们说的都对。这些敌人带给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伤害,让过去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的人们生活幸福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记住和怀念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呢?你还记得那些英雄? 8 生:举手举例回答。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英雄,其中一个是《闪闪红星》中的小英雄潘冬子,另外一个是《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机智勇敢的王二小。下面就请大家 欣赏电影片断。看后,请大家再次用洪亮的声音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三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会唱歌曲《我怎样长大》。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三 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两部电影,大家都是非常认真的看完,而且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潘冬子是在一个革命的时代长大的,而王二小却被挑死在敌人枪尖,英勇的牺牲了。我们和他们比简直是太幸福了。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是21世纪的新新人类。那么你能讲讲,你是怎么长大的呢? 2 生:想„„并回答。师:同学们回答的太好了。老师今天就带着大家学习一首新的歌曲名字叫《我怎样长大》。四 聆听歌曲 师:同学们认真听歌曲,听后告诉老师,歌曲是几拍的?歌曲分为几部分呢? 播放歌曲。带着学生打拍子。2 生:回答。师:有没有同学记得歌词中讲了什么? 4 生:思索并回答。师:我想很多同学没有听清,那么我们再听一遍歌曲。告诉老师歌曲中的歌词都说了什么? 五 识谱并唱歌 六 二声部歌唱学习七 课堂小结:
第四课 可爱的家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教 学 内 容 1聆听《天黑黑》 2聆听《可爱的家》 3聆听《回家》 4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5表演《牧场上的家》 教 材 分 析 1.歌曲《天黑黑》
这是一首流行于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的民歌,又名《天鸟鸟》。虽是童谣,但为大人小孩所喜爱,传唱十分普遍。它以生动、诙谐的语言,天真纯朴的形象,折射了台湾农村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有趣情景。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中又可分两个层次(乐段)。第一部分第1至13小节为第一层次,第14至28小节为第二层次;第二部分第29至37小节为第一层次,第38小节至61小节为第二层次。各段的第一、第二层次的歌词是相同的,但在音乐上总是第二层次对前一层次作上方四度模仿。(第一部分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它们既变化又统一,使音乐素材非常精练、集中。旋律的发展采用乐句扩充的手法,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歌词中衬词的运用使歌曲显得生动、诙谐,最后模仿锅被打破的声响更是有趣。
歌曲的最后8小节为尾声,它是第一部分第一乐段结束句的变化重复。这个结束句音调出现在每个乐段的句末,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民歌不仅以其优美的旋律、诙谐的情趣带给听者愉悦的感受,也许还能通过它所叙述的故事给人们带来有益的启示。2.管弦乐《可爱的家》
这首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歌曲由英国作曲家比肖普作曲,是他的歌剧《米兰的少女克拉利》的一首插曲,后来广为流传,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通俗歌曲。歌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亲人、对家乡的怀念和眷恋,这也正是远离故乡和亲人的词作者佩恩的心声。他在写此歌词前曾写了一封信给哥哥说:“离家在外面的日子越久,我对家的怀念就越深。我真想听到亲人们的声音,看到那使我们曾在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老屋”。写完信之后,他就执笔写了一首题名为“可爱的家”的短诗。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情感朴实真挚。具有感人的魅力。歌曲由两个乐段及尾声(即最后乐句的重复)组成。第一乐段及第二乐段各包含两个平行的乐句。前乐段安详宁静,后乐段的乐句开始音区提高,情绪略显激动,抒发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但后半句音调仍趋下落,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之中。然后通过4小节的感叹似的音调,再现了最后一个乐句,突出了对“家”的执著的爱恋。
乐曲基本按照歌曲旋律改编,曲首和结尾采用歌曲的第一乐句加以发展,作为引子与尾声。乐曲把歌曲主旋律重复两遍。第一遍,由中提琴主奏;第二遍,则用钢片琴及弦乐演奏。
乐曲中多彩的音色和活泼的伴奏音型使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可爱的家”听带来的甜蜜与欢乐。
3.萨克斯管独奏曲《回家》
每当提起“家”这个词,就会使人想起自己的亲人,和在家中度过的美好时光。从而感到无限的亲切与温馨。对那些远离故土、久别亲人的游子来说,“家”,更是一个为之深深眷恋、苦苦企盼的避风港。在这里,客居异乡的寂寞愁苦,坎坷生活的辛劳创伤都会得到抚慰,一切都将消融在家的温暖与亲人的关爱之中。《回家》这首萨克斯管独奏曲就是表达一个匆匆回家的游子在归途中所怀的热切渴望和甜美幸福的心情。
乐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短小的引子后,平稳的旋律平静地流淌而出。乐句反复一次之后,旋律提高五度作自由模进,并加以发展,音调时起时伏,表现了感情的涌动。第一部分,重复一次后进入中部。这是根据第一部分主题音调而展开的华彩乐段,既展示了演奏者的技巧,更刻画了游子的种种心情。也许是诉说背井离乡的凄苦,也许是倾吐与亲人相聚的喜悦„„第三部分,有变化地再现第一部分音乐,末尾停留在一个长音高音“5”上,给人以余音袅袅、亲情依依之感。最后的尾声用主题的第一乐句为素材,多次重点,结束了“回家”的旅程。
这首乐曲采用了现代爵士音乐的音调、节奏和伴奏形式,使音乐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有的韵味。4.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情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从低音区缓缓进入,曲调平稳,节奏的出现和第3小节的六度跳进使歌曲富有动感,即刻让人们联想到漫步走在童年时熟悉的沙滩上,留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场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抒发了对美丽家园的赞美之情。歌曲在第二部分,节奏顿时拉宽,旋律舒展,情绪亲切热情,切分音的运用较强地表达了对家乡充满着激情的抒发。在“阳光”和“沙滩”的句中出现一拍体止符,更进一步地表达了对童年时美好时光的怀想。句末的旋律在变拍子中由高音下行结束,表现了那时的童年回忆还是那么记忆犹新,历历在目。5.歌曲《牧场上的家》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又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地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乐曲《可爱的家》并会唱《牧场上的家》。教学难点:3/4拍指挥演唱。一 师生问好 二 课堂导入。师:放一段录像。我想同学们都知道这部有趣的情景喜剧名字就是《我爱我家》。同学们他们家的故事是不是都很有趣?那么他们家中都有什么人呢?对,爷爷,爸爸,妈妈,圆圆,以及保姆小桂阿姨等等。。师:那你能跟大家说说你家都有谁?都发生过那些有趣的事情呢?讲讲自己家的故事。生:相继举手回答。谁还记得这部喜剧的结束后的合唱?有同学试着能哼一哼吗? 5 生:想,并回答。老师可用钢琴弹奏《可爱的家》并提醒。师:如果同学们想不起来,那么老师放一段管弦乐,同学们听听是不是我爱我家的片尾曲!?
三 聆听乐曲《可爱的家》 师:听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打拍子跟着音乐轻声哼唱。2 生:认真聆听。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回忆起来,那么谁知道音乐的名字是什么? 4 师:对,歌曲的名字就叫《可爱的家》。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的家乡在哪里?都有什么?那里怎么样,美不美? 6 生:举手回答。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你们的家乡真美。不过,老师知道有一个人的家在牧场,牧场上的家别有一番美景,你们想知道吗? 8 师:那么大家就随着老师一起去看看。四 学习歌曲《牧场上的家》 五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会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教学难点:切分音。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
三 复习歌曲《牧场上的家》 四 课堂导入并学习切分音。师:(出示四个16分音符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音符? 2 生:16分音符。师:对,大家一起用手拍拍。预备齐„„ 4 生:xxxx.5 师:如果老师将中间两个16分音符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试着写出来? 6 生:回答。师:黑板上写的对不对?对,非常正确。那么这个节奏怎么读呢?谁能试试? 8 师:回答。师:对,这个节奏的读法,像以前学的切分音。对,这个也同样是切分音,只不过比以前的速度要快。师: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歌曲中就出现了新的切分音。请大家在书中找一找这样的切分节奏在哪里出现了。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并且,找一找四个16分音符出现在哪里?我们大家读一读。11 生:读。
五 聆听并学唱歌曲。六 课后小结:
第五课 故 乡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教 学 内 容
1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2聆听《思乡曲》 3聆听《乡间的小路》 4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5表演《故乡的小路》 教 材 分 析
1.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这是我国影片《红日》中的插曲。影片以解放战争中我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一役大败敌军的史实为题材,不仅描写了英勇杀敌的人民战士,也描写了积极支前的革命群众。这首歌曲就是由在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为解放军运送粮食的农村姑娘所唱。它反映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情,它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它也倾吐了人们对家乡的纵情赞美。歌曲优美流畅,热情爽朗,影片放映之后,这首歌曲不胫而走,在全国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一乐段由各为两小节的四个乐句组成。这个段落旋律高回低转,节奏张弛有致,生动地描绘了青山起伏、绿水环绕的美丽风光。高亢嘹亮的长音“哎”,引入了第二乐段。在“哎”后的一小节,由于巧妙地使用了“ ”音,产生了调性色彩的变化(以“5”为宫音),与前一乐段形成对比,突出了歌曲的主题“谁不说俺家乡好”,旋即又转回到原来调性(“1”为宫音),并将第一乐段的第四乐句扩展再现,表达了对家乡、对解放军的赞美之情。作曲者吕其明。他还作有电影音乐《城南旧事》、管弦乐《红旗颂》、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
2、小提琴曲《思乡曲》
用小提琴奏出的哀婉缠绵、如诉如泣的旋律带着浓重的思乡愁情扑面袭来,远离家乡的人们那种“冷冷清清、寻寻觅觅”,欲回家乡而又不能的情境似呈眼前。这就是我国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所作的《思乡曲》。该曲是马思聪创作于1937年的管弦乐曲《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后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常被小提琴演奏者选为表演曲目。 上述旋律为乐曲主题,直接采自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由四个均等的乐节构成上、下乐句。递次下降的波浪型旋律线,商调式的柔和色彩,加上缓慢的速度,倾诉出魂牵梦萦的乡思和缕缕不断的忧伤。
乐曲在使用传统的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运用了民间创作中最常用的变奏手法。乐曲中的三次变奏,一方面不断赋予主题新的形象,一方面又使感情逐层高涨。第一和第二变奏分别从调式、节奏和音区等方面揭示和深化了主题的音乐内容,使思乡之情更为浓厚。
第三变奏是乐曲的第二部分,也是本曲的高潮。除了将原商调式的主题变为宫调式以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音乐显得活泼、明朗,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对往事的美好的回忆。第三部分,主题在明亮的高音区再现,小提琴的柔美音色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 乐曲的结尾十分短小,最后落在羽调式的不稳定的属和弦上,仿佛思乡之情挥之不去、久久回荡。
作曲者马思聪(1912~1987)。他一生从事小提琴演奏、作曲和音乐教育工作。作有《绥远组曲》、《山林之歌》、《祖国大合唱》、《新疆舞曲》、《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等作品。3.歌曲《乡间的小路》
这是一首颇为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歌中明快流畅的曲调和形象生动的歌词,编织了一幅农村的风情画,表现了农村青年淡泊、宁静的心态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歌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的旋律比较平稳,但节奏富于变化。第一乐句的八分体止符、第三乐句的三连音、第四乐句的切分节奏,使原来匀称、齐整的节奏产生了波动,在恬静之中的增添了生气。第二乐段的音乐更富于活力,旋律在高音区流动,节奏也更为活跃,歌曲洋溢着舒畅、满足,无忧无虑的乐观情绪。这个乐段以半终止()结束,然后进入第三乐段——第一乐段的再现。最后,尾句连续反复,短笛声、歌声伴随着夕阳、霞光渐渐消失在天际。4.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
这首歌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描写了农村儿童天真纯朴的感情,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通过颇具特色的儿童心理活动,把谷垛比作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村一派大丰收的欢乐景象。歌曲为五声羽调式、一段体。引子后的第1-8小节是两个句首相似的平行乐句,节奏相同,旋律忽高忽低,十分贴切地描写了母子(女)俩的对话。第三乐句第9-14小节,节奏紧缩,插入两个过门,表现出兴奋、喜悦的心情。第四乐句为两声部合唱,以断音唱出爽郎的笑声,充分抒发了两人幸福愉快的心情。
最后8小节是一个扩充乐句,节奏拉宽,歌声柔和连贯,使人感受到母亲与孩子间的无限深情。
歌曲的音调很有民族特色,形象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特征,是一首很好地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儿童歌曲。5.歌曲《故乡的小路》
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
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的内心激动的心情。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音调上使人感到对小路是多么亲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使情绪渐渐地得以抒发,在音区上升高,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呣”的哼鸣中结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倾诉。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歌曲《乡间的小路》并会唱《故乡的小路》。教学难点:4/4拍与3/4拍变换。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双声部。三 课堂导入。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条熟悉的小路。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小路在哪里?小路上都有些什么呢?你能试着给大家讲讲吗? 生:思索并举手回答。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乡间的小路》。听听他的小路上都有什么?大家在听的时候轻轻打着拍子。放录音。4 生:举手回答。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下面我想问问,这首歌曲是几拍的呢?对,是非常熟悉的2/4拍。指挥图示是什么呢?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 6 生:主动回答。师:那么哪位同学还记得3/4拍指挥图示和4/4拍指挥图示怎么打?大家讨论一下。师:3/4拍和4/4拍分开来打,我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如果,让3/4和4/4拍有先后顺序打,应该怎么打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9 师生共同练习。请大家翻开书,书中有一首歌曲出现了这个的拍子。请看《故乡的小路》中,哪些乐句出现了3/4和4/4拍混合?大家互相找找看,并且自己按照拍子打节奏。
四 聆听歌曲《故乡的小路》并识谱唱歌。五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并会唱《如今家乡山连山》。教学难点:四度二声部训练 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听四度音,请同学们分两声部哼唱出音高位置。2 逐层递进。将《如今家乡山连山》双声部做提前练习。三 聆听《如今家乡山连山》。师:请同学们一首歌曲名字叫《如今家乡山连山》。听一听歌曲中的哪个部分是刚才同学们练习过的? 播放录音。听后请同学们回答。对,同学们回答都很好,歌曲的后半部分我们在发声训练的时候唱过。那么大家试着跟着钢琴把歌词加上。4 再次聆听。全曲
四 识谱学唱歌曲并最后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五 课后小结:
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教 学 内 容:
聆听:歌曲《可喜的一天》、管弦乐《罗马的松树》。
表演:歌曲《叮铃铃》、《雏鹰之歌》。教 材 分 析:
1、歌曲《可喜的一天》。
这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影片描写了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苏军挥师直捣德国法西斯巢穴,与英、美、法盟军会师柏林这个过程中两个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此歌于20世纪50年代初随影片传入我国,在少年儿童中广为传唱。歌曲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夕,在和平的土地上青少年的幸福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理想。歌曲分为主歌(第一乐段)和副歌两个部分。主歌包含两个平行乐句(前乐句4小节、后乐句6小节),旋律微微波动,节奏细密轻快,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副歌的旋律上扬,节奏扩展,给人以明朗宽广的感觉,抒发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热情赞颂。全曲的二声部和声基本采用三度音程,但最后4小节则作同度齐唱,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齐声歌唱。
2、管弦乐《罗马的松树》。
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作有以罗马为题材的三部著名交响曲,《罗马的松树》是其中之一部。而本课是选自《罗马的松树》的第一部分。作者为这一部分所写的标题说明是这样的:“孩子们在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林里游戏。他们或围成圆圈跳舞;或模仿士兵列队行进和交战。他们兴奋地欢叫,犹如黄昏的燕子。气氛突然转换,乐曲进入第二部分。”博尔盖塞别墅为17世纪时罗马贵族博尔盖塞所建,位于罗马市中心,规模宏大。后收归国有,为罗马最大、最美的公园之一。乐曲采用2/8拍和急速的小快板。在前奏部分中,作曲家使用了适合表现儿童情趣的特性乐器,如钢片琴、竖琴、三角铁,奏出分解和弦、颤音和滑音,形成喧闹的音响,营造欢乐的气氛,描绘了孩子们在松林中追逐嬉戏的情景。随后,英国管奏出带有舞曲性质的第一主题。这一欢快而富有弹性的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舞蹈场面。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双簧管奏出由贯型的民间儿歌音调写成的第二主题旋律。打击乐器清亮的音色、单纯的节奏和简朴的旋律,仿佛使人们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作者当时就是队伍里的一名“士兵”。接着,圆号以欢快的速度奏出第三主题,这是一首活泼的儿歌,仅由“ ”三个音组成。仿佛孩子们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游戏。在乐曲达到高潮后,气氛突然急转直下,一片寂静。
3、歌曲《雏鹰之歌》。
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曲调采用了新疆地区的民族音调为素材,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跨世纪的一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在两小节“ ”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音调后引出了欢快的第一乐段(共四个平句)。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头重尾的手法,乐句间的八度跳进使得情绪更加欢快跳跃。第三乐句在曲调上由低向上层层推进,生动地表现了少年儿童像雄鹰那样搏击着风雨娇健飞翔的形象。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特别是歌曲在每乐句中插入了“ ”的节奏,可用拍手表示增强了少年欢乐的情感抒发。
第二乐段歌曲曲调舒展,“ ”、“ ”等节奏的运用,把跨世纪的一代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祖国未来的希望表现得十分贴切。歌曲在反复后句尾是结束在全曲的最高音,热情地表达了祖国的少年儿童对美好的明天充满着热切的心情。
4、歌曲《叮铃铃》。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的歌曲,曲调采用了湖南民歌的素材“ ”作为本歌的主导动机,旋律流畅,情绪欢快、活泼,它描绘了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出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前奏一开始,连续2小节的十六分音符:“ ”仿佛使人听到了清脆的铃声。欢快的气氛为歌曲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一、二乐句在旋律和节奏上基本相同,带有陈述的性质。第三乐句,突然出现了短小的动机.并配以间奏,是铃声与回声的模拟。是对前面听到的吆喝声和铃声做了肯定的回答。合唱部分是歌曲的扩充,采用了衬词加滑音的唱法和二声部的效果,烘托出一个交织在一起的热闹场面,从中听到了铃声、吆喝声、琴声等,表现了牧童赶着羊群悠闲自得地歌唱着的情景。这首歌曲,对力度和速度变化及演唱方法要求较高,特别是前倚音和下滑音()的使用,增强了歌曲的乡土气息和口语化特点。“#5”音可视为地方特色音。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并表现音乐不同的风格、情绪。
二、口风琴#
5、#
2、#4的指法,及三声部曲调的吹奏练习。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习表演唱《叮铃铃》、欣赏《可喜的一天》。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唱《叮铃铃》,初步学会演唱歌曲中的变化音、下滑音,学会演唱歌曲旋律,特别是前四小节的旋律。
2、欣赏苏联故事影片《攻克柏林》插曲《可喜的一天》,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特点以及苏联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歌曲《叮铃铃》旋律中变化音的演唱,教师需在旋律教学前先做好铺垫。教 学 过程 :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教学新课。
(一)学习表演唱《叮铃铃》。
1、聆听歌曲前奏导入新课。设问:
这两个小节你能听到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 请听:
2、聆听歌曲范唱。
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两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自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歌曲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出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歌曲曲调。
(1)完成书本听一听,唱一唱,比较一下这两个曲调有什么不同?
a、教师用钢琴分别演奏着两段曲调,要求学生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b、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曲调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节奏相同,曲调基本相似,不同在于变化音)
c、跟着钢琴再次练习演唱#
4、4,#
5、5,两组变化音;(也可用乐器演奏一下)(2)跟琴模唱学习歌曲前4小节,要求唱准变化音,用手划拍演唱。(3)自学剩下的旋律,可以2人一组互相学习,教师指导下滑音演唱。(4)齐唱练习歌曲旋律,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个地方的演唱。
4、学习演唱歌曲歌词。
再一次聆听歌曲范唱,学习歌词演唱,同样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处难点的演唱。
在演唱中注意乐曲中音乐记号的演唱要求,顿音、力度记号。
5、初步用欢快的情绪进行歌曲演唱。
(二)欣赏《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影片描写了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歌曲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夕,在和平的土地上青少年的幸福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理想。)
3、再欣赏一遍歌曲。
4、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5、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三、课后小节,布置乐器作业。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初步学唱《雏鹰之歌》、复习《叮铃铃》用乐器伴奏。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感受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的特点。
2、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旋律,掌握下滑音的演唱要求。
3、复习表演唱《叮铃铃》,学习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进一步用欢快、亲切的声音演唱好歌曲,注意每一个音乐符号的演唱。教学重点难点:
1、在旋律演唱中掌握下滑音的演唱。
2、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节奏稳,控制好伴奏音量。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欣赏管选弦乐《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样玩耍的?
那么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教师小结:他们在游戏,有的围成圆圈跳舞,有的模仿士兵列队行进和交战。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这一主题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舞蹈场面)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作者就是当时队伍里的一名“士兵”)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三、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教师谈话导入: 雏鹰活动我相信每个少先队员都不会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雏鹰之歌》。
2、教师范唱学生形成初步印象。
3、学唱第一部分歌曲旋律,注意八分附点的演唱。
4、再次听一边范唱,一边听一边唱旋律。
5、学习第二部分旋律。
6、第三次听范唱,结合歌曲旋律一起唱。
7、学唱歌词,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复习下滑音记号、唱法。
四、复习表演唱《叮铃铃》。
1、复习歌曲《叮铃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2、为歌曲用乐器伴奏。
歌曲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五、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叮铃铃》伴奏。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叮铃铃》合唱部分;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掌握演唱要点,唱好下滑音;复听《罗马的松树》、乐器演奏《多瑙河之波》。
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要求能做到节奏齐、音准、声部和谐。
2、复习《雏鹰之歌》,学会用铃鼓等打击乐器用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3、复听《罗马的松树》,进一步感受歌曲愉快的情绪。
4、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教学重点难点:
1、《叮铃铃》的合唱部分,可以在声部分配上最适当调整。
2、乐器演奏练习。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
1、乐器演奏低声部旋律。(该歌曲合唱部分共有10小节,由于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高声部的旋律已经非常熟悉了,因此合唱练习的关键在于第二声部,因此可先让学生用乐器进行演奏,熟悉一下旋律。)
2、集体演唱练习低声部旋律。
3、加入歌词进行演唱。
4、选出一部分音乐基础较好的同学示范两声部演唱效果。
5、分声部进行演唱,注意人员的均衡性。
三、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复习《雏鹰之歌》的旋律,注意加入拍手的节奏。
2、听一遍范唱,轻轻尝试演唱歌词,学习《雏鹰之歌》的歌词;(教师在学生演唱时注意纠正,注意下滑音的正确演唱;)
3、选用铃鼓等打击乐器有规定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复习《雏鹰之歌》用打击乐器伴奏。
该首歌曲带有新疆音乐的风格,因此学生用规定节奏伴奏 x x x x x 效果很好,在乐器选用上可选用铃鼓、午板等轻巧一点的,可以边唱边敲边跳。
五、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
1、先练习前16小节的第一声部,注意连线及分句。
2、分声部练习吹奏,注意按指挥的手势整齐进入,休止处的节奏要正确。
3、合奏时要注意指挥的手势,要学会倾听个声部的音准与节奏,第二、三声部的音量要适当控制,要突出地一声部。
4、在流畅的吹好前16小节的基础上,在吹奏后16小节。
六、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多瑙河之波》。
七、师生再见。
第七课 雨花
教 学 目 标: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3、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教 学 内 容:
聆听:钢琴曲《雨滴》、合唱《踩雨》、弦乐《暴风雨》。
表演:歌曲《踩雨》、《雨中》。教 材 分 析:
1、合唱《踩雨》。
“踩雨呀!踩雨呀!”听,这是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发出的呼喊声。这首歌曲描绘了孩子们夏日在雨中嬉戏的情景,反映了他们热情纯真的童心世界。歌曲分为三个层次。以呼喊的音调作为引子,通过领唱与齐唱、力度强与弱的对比,表现了孩子们相互呼应的呼叫,揭开了踩雨的序幕。一个节奏活跃、音调跳宕的间奏,将歌曲引入第二个层次,仿佛一群活泼顽皮的小童踩着轻快的步子迎面奔来。这里,各为两小节的乐句旋律平稳,节奏比较统一,好像是孩子们在边踩雨、边欣
赏着雨景。接着,出现了由引子音调变化而成的乐句,歌词全由充满童趣的衬词构成,顿时造成热烈的气氛,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他们唱啊、跳啊、叫啊、踩啊„?quot;歌曲的旋律上移到高音区,两个声部不同的节奏交织在一起。“踩雨呀”的呼喊声此起彼落,表现了喧闹热烈的场面。孩子们无忧无虑、欢快喜悦的心情洋溢在歌声之中。
2、钢琴曲《雨滴》(降D大调前奏曲)。
波兰钢琴家肖邦曾创作了24首前奏曲,结构短小,形式精致,往往采用单一的音乐形象来表现作曲家一瞬间的内心活动或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肖邦的24首前奏曲每首调性不同,在音乐的情趣、性格上也都各具特点。但相同的是,这些钢琴曲都具有感人的诗意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降D大调前奏曲》是其中的第15首乐曲,它是1838年肖邦偕法国女文学家乔治?桑在西班牙马约卡岛疗养期间写成的。据传肖邦是在岛上瓦尔德莫查修道院听到屋檐滴下的雨滴声有感而写下这首曲子的。乐曲中自始至终有连绵不断的八分音符的降A持续音,使人联想起下雨天屋檐下雨点的淅沥声,故而又被称为“雨滴”前奏曲。实际上降A持续音在这里只是暗示一种心灵的律动而已。这首前奏曲为复三段体结构。一开始在一连串雨滴声的衬托下呈示了第一部分第一主题,柔和、甜美、纯净而明朗:第二主题由前一个旋律发展而成,带有一些哀怨、忧郁的气息:然后第一主题再现,构成了单三段体的曲式。通过那不间断的降A持续音,引入了乐曲的中间段落。中段气氛阴郁沉重,带有悲凉的色彩。由雨滴节奏转化成的升c小调主题音乐,以单调的圣咏式旋律、空洞的和声、固定不变的节奏音型以及钢琴低音区浓重的音色,使人联想起吟唱圣歌的僧侣行列:紧接着第一部分的抒情主题再现,似乎是将那阴沉黯淡的气氛驱散。通过与中间段落的强烈对比,这一主题显得格外清新、纯朴和优美。
作者介绍
肖 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短促一生中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故在国外度过。此间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他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的“俄国
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德国音乐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前,肖邦用微弱的声音对赶来巴黎的姐姐说:“我的遗体是不能运回华沙了,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把杯里的波兰泥土撒在我的棺材上”。1849年10月7日,年仅39岁的爱国音乐家与世长辞。至今,肖邦的心脏仍保存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里。
3、管弦乐《暴风雨》。
这首乐曲是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管弦乐《大峡谷组曲》中的第五乐音。乐曲一开始就再现组曲中第三乐章的主要旋律(牧童主题):它由小提琴在高音区用清亮的音色奏出,表现了暴雨前的静寂。随后,弦乐组奏出不安的音型,它慢慢扩展,像是乌云在漫延。接着出现的另一以下行音阶组成的主题,使乐曲增加了不安的动感,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很快,小提琴奏出一串下行滑音,暴风雨来临了!作曲家在这里用音响模拟的手法,极为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暴风骤雨、电闪雷鸣的场面。弦乐不协和的结合,迸射出银色的光泽,像是泻下的蒙蒙雨雾;管乐尖锐刺耳的呼啸,像雷电中的峡谷风摇树动,石破岩崩;钢琴的刮奏,像是一阵山风吹散了飘洒的雨滴。接着,弦乐奏出了半音下行的音型,暴风雨过去了,阴云中透射出银色月光,大峡谷又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但是很快高潮又起。在乐队全奏第二个主题的背景上,长号和大号洪亮的吹奏再度唤来牧童的主题旋律,把乐曲推向高潮。这首乐曲已不仅是对自然景观单纯的描摹,而是对大峡谷的壮观奇景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精妙杰作的感叹。
4、歌曲《踩雨》。
歌曲《踩雨》表现了一个少年儿童在夏日的雨天里,踩着雨花在玩耍的情景,塑造了他活泼、轻松、可爱的形象。歌词的词意充满着童趣,特定的象声词“沙里格”、“叭里格叭”亲切而通俗。富有想像的歌词与欢快的旋律结合后,使歌曲更具有童稚、乐观、浪漫的气息。歌曲由七个乐句(每句4小节)28小节组成。开始的4小节运用较为平稳的节奏与略带跳动的音调,表现了夏雨下个不停。这4小节既是全曲的动机,也是全曲的引子,全曲由此发展而成。歌词就是雨的象声词“沙里格沙”。接着8小节是第一乐段。这一乐段的节奏,基本上是开始的4小节的模仿,曲调的风格也保持一致。两段歌词是“雨敲小路”和“雨敲荷叶”两个侧面的情景反映。第二乐段也是8小节。这一乐段的音调与节奏,都作了较
大的发展,开始的4小节两个乐句,节奏较宽,歌词是衬词“哎咳”,真可谓此词无意胜有意,是主人翁情感的抒发。后两小节,节奏紧缩,曲调迂回,点明了歌曲的主题意境。最后8小节是尾声(也可作为第三乐段),是运用开始4小节的引子、加上第二乐段的后4小节,形成头尾呼应,给歌曲以的完整的结束。
5、歌曲《雨中》。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风趣的儿童歌曲。2/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生动地描绘了雨中上学的孩子们,你呼我喊,嬉戏逗乐和在课堂上愉快学习的情景。第一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第二乐句旋律完全重复,第三、第四乐句采用了旋律的模进。四个乐句都用“”的节奏,使曲调富有跳跃感,特别是每句的句尾小节中加入拍手的节奏和“呼喂”的叫喊声,以及句中的下滑音唱法,渲染了孩子们在雨中嬉笑、逗乐的欢乐气氛。“嘀嗒”、“哗啦”、“呱哒”生动的象声词,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在雨中、踩水上学的情景,富有童趣。歌曲的间奏采用了引子的后4小节旋律,在欢乐的情绪中进入第二乐段。歌曲节奏拉宽,曲调舒展,五度大跳顿时把情绪推向高潮。教室内大声读书,书声琅琅,勤奋学习的情景与窗外大雨哗哗形成了较强的对比,突出了歌曲的主题。最后的乐句在两次重复前段第四乐句的旋律之后,在句尾以六度大跳在主音“6”延长八拍半上结束全曲。教学重点:
1、演唱《踩雨》、《雨中》感受“雨”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2、聆听《雨滴》、《踩雨》、《暴风雨》感受各中各样的雨景,并带给学生遐想。教学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听《踩雨》;唱《踩雨》。教学目标:
1、聆听《踩雨》,感受下雨时的场景。
2、能用轻松、愉悦的情绪,轻巧、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踩雨》。教学重点难点:
1、聆听《踩雨》,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进一步激起心中对生活的热爱.3、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踩雨》中的高音。教 学 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表演《踩雨》。
1、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音乐吗?请听歌曲《踩雨》。
2、聆听范唱。
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
3、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
4、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
5、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
6、最后8小节曲调很容易,但注意有两小节稍有变化,要看仔细,唱准确。
7、要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并用自制的下雨音响为歌曲伴奏。
8、谁在夏天的雨中踩过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9、我们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10、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呵!
三、听《踩雨》。
1、这首歌曲与本课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内容,(同一词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构思、风格也不一。如果说前者是几个人在玩踩雨的话,那么这首歌则是一群人在踩雨。
2、欣赏《踩雨》。设问: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情景?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
3、再次欣赏《踩雨》。
谈话:听了两遍《踩雨》,也唱过了另一首《踩雨》,能说出他们的同工异曲之奥妙吗? ①“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②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③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4、选择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边欣赏歌曲边轻轻为歌曲伴奏。
5、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听《雨滴》;唱《雨中》。教学目标:
1、介绍波兰作曲家肖邦,聆听《雨滴》,感受下雨时的场景。
2、学唱歌曲《雨中》。教学重点难点:
1、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聆听《雨中》,从音乐中感受下雨的场景。
2、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踩雨》,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以及符点音符。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聆听《雨滴》。
1、主题名称导入: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雨花,钢琴是怎样描绘雨滴声?
2、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
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3、谁愿意到钢琴上来试试弹奏这雨滴声!
4、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5、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设问: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6、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见乐曲分析)
肖 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短促一生中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故在国外度过。此间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他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德国音乐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前,肖邦用微弱的声音对赶来巴黎的姐姐说:“我的遗体是不能运回华沙了,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把杯里的波兰泥土撒在我的棺材上”。1849年10月7日,年仅39岁的爱国音乐家与世长辞。至今,肖邦的心脏仍保存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里。
7、聆听全曲。如果班级中有学生能演奏此曲,请她(他)来演奏,效果更佳。
8、小结:雨滴带给人们遐想„„。
三、表演《雨中》。
1、这是一首带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校园歌曲。
2、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3、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这样便于学唱。
4、再听一遍范唱。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5、分声部自学曲调。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自学。学好第一乐段,巩固第一乐段。再学第二乐段。
41(2)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教师可参与第二声部给予支撑。
6、因为歌曲是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投入。要求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活泼、风趣地表现歌曲,以表达校园的多彩生活。
四、师生再见。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踩雨》;听《暴风雨》;创作“雨”的命题音乐。教学目标:
1、介绍美国作曲家格罗菲,聆听管弦乐《大峡谷组曲》中的《暴风雨》。
2、复习歌曲《踩雨》。
3、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美国作曲家格罗菲,感受《暴风雨》的场面。
2、和同学一起用各种打击乐器、自制乐器、人声表演为命题音乐画出演奏的图形谱。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聆听《暴风雨》。
1、复习四年级(上)《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
设问: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它的名称是——?内容是——? 师生回忆四年级(上)《回声》中及聆听过的《羊肠小道》。
2、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这段欣赏曲是继四年级聆听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
3、初听第一部分。
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从本乐曲的标题名称中,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暴风雨前的宁静)
4、初听第二部分。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5、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
6、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三、复习《踩雨》。
四、创作活动。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2、构思:
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3、因为是命题的自由创作,所以各种形式不限。
如:用各种音响的先后交织出现,组成一幅《狂风暴雨》;再如:用数首表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型、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4、创作展示。
五、师生再见。
第八课 冬雪
教 学 目 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4、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 学 内 容:
聆听:管弦乐《乘雪橇》、歌曲《踏雪寻梅》、现代京剧选段《打虎上山》。
表演:歌曲《堆雪人》、《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 材 分 析:
1、歌曲《踏雪寻梅》。
这是我国作曲家黄自创作的一首以雪景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音乐语言精炼,富有诗情画意。全曲共19小节,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两个各为4小节的乐句组成,旋律运用跳进与级进交替,显得活泼轻松,描绘了雪后天晴,主人公悠然自得地骑驴观景的画面。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以主三***分解进行的手法,加之顿音和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灵活、跳跃,表现了铃儿清脆的响声,并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第二乐句则是第一乐段后句的扩充再现。在歌曲短小的篇幅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首尾呼应,显得十分简练而完整。 黄 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他毕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在介绍西洋近代音乐理论、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同时,他也从事创作和著述。他创作了交响音乐、室内乐、清唱剧和歌曲等94首作品。其中《怀旧》与《长恨歌》等是我国在交响乐和清唱剧方面较早的尝试;他的歌曲《玫瑰三愿》、《点绛唇》、《南乡子》、《天伦歌》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抗敌歌》、《九?一八》、《旗正飘飘》是我国最早的抗日歌曲,在民族解放战争期间鼓舞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2、现代京剧选段《打虎上山》。
《打虎上山》又名《迎来春色换人间》,是现代京剧《智剧威虎山》中杨子荣的主要唱段之一。它采用了管弦乐队伴奏,音色丰富,气势恢宏,唱段运用了京剧的多种板式,抒发了杨子荣乔装打扮、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音乐首先以扩展而宽广的曲调描绘了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这个舒展的旋律在紧密的节奏伴奏下,表现了杨子荣挥鞭疾驰在莽莽雪原的情景。接着唱段转入二黄导板,杨子荣在乐队的伴奏下,以高亢嘹亮的声音紧拉慢唱,一句比一句高涨,一句比一句激越,唱出了主人公气冲霄汉的战斗豪情。这个唱段的中段音
乐趋于规整,以中板速度,道出了杨子荣“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的坚定决心。唱段最后为西皮快板,1/4拍,音乐转为急速,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以不可遏止的趋势,生动有力地表现出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震天翻”的英雄气概。
3、管弦乐《乘雪橇》。
乐曲热情奔放,充满活力,音调、节奏富有鲜明的美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在铃铛、马鞭、马蹄、马儿嘶鸣等音响的衬托下,绘声绘色地表现了人们驾着雪橇、策马飞驰的情景和兴高彩烈的欢快心情。乐曲是带再现的复三段结构。简短的引子后呈示了回旋起伏、轻快活泼的旋律,这是乐曲的主要主题:在整首乐曲中这个旋律共出现四次,每次出现都要反复一遍。复三段体的主部就是由这个性格热情的主题旋律与另一个活泼轻盈的旋律组成的单三段体。乐曲中部的音乐先是用同音重复、节奏顿挫的旋律描绘马蹄的嗒嗒声和扬鞭催马的情景;继而又以连绵不断、逐层升高的音调表达人们心中酣畅愉悦的感情。当第一部分主题再现时,用小号吹奏,力度增强,节奏作切分处理,使乐曲更富有爵士音乐的特征,气氛也更为热烈。最后,音乐的力度不断减弱,仿佛是雪橇载着人们欢歌笑语向远方奔驰而去。
4、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雪花带来冬的梦》是一首带有生物科普知识的儿童歌曲,它告诉孩子们,冬天,“小青蛙”、“小甲虫”、“小刺猬”、“小狗熊”是在睡眠中度过寒冬的,等到春天“春风姑娘把你们来唤醒”。歌词拟人化、曲调平稳而带有叙事性。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每乐段各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是景色的描绘,开始两小节的曲调成半圆形,描绘雪花飘飘而下,后两小节是前面的模进,尤其第4小节的,带上某种神秘的色彩,使梦境更为形象。第二乐句中四个“告诉”,节奏平稳,旋律一唱一停,非常口语化,叙事性很强。第二乐段,音乐有了发展,节奏改变为弱起,具有推动力,突出了“睡吧”的词意。第一乐句的曲调运用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音调素材,象征着四个小动物的即将冬眠,而在“甜美的梦”处,又采用了“冬天的梦”的变化音旋律,运用得非常巧妙。第二乐句基本上是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变化再现。整首歌曲16小节,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在演唱时注意第二乐句的四个“告诉”中间的间奏,要做到藉 45 断丝连,每个“告诉”都要有一份情意,把人与自然、动物的亲密关系表达出来;把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表达出来。
5、歌曲《堆雪人》。
这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这首童声合唱歌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富有特性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冬天,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玩耍的动人画面,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歌曲为F大调,由六个乐句构成的两段体。第一部分有四个乐句,旋律采用模进的手法和富有推动力的节奏,配以“北风吹口哨”、“雪花把舞跳”,把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的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二部分是一个具有乐段性质的独立乐句,旋律、节奏与前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孩子们自豪、欢乐的心情。句末再现了有特性的节奏型,使歌曲前后呼应,既有对比,又有统一。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初步学用模进方法演唱歌曲。
3、初步感受合唱,学好二声部旋律。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乘雪橇》;学习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 学 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欣赏《乘雪橇》。
1、用钢琴试奏 P46页,学生跟着钢琴熟悉这段曲调。
2、初步感受音乐《乘雪橇》(一遍),说说这一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3、复听音乐(一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音乐变化对音乐的表达有哪些作用?
4、再听音乐(一遍),从这首乐曲中你们都听到了些什么声音呢?(铃铛、马鞭、马儿嘶鸣。)
5、师总结:这是一首具有美国爵士乐风格的乐曲,讲述了小朋友们在雪地里玩耍时的情景,希望你们看到
三、歌唱教学《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在冬天里会冬眠吗?
2、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看看刚才你们所说的动物在不在里面。(欣赏《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
3、你体会到他们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在演唱。(再欣赏一遍)
4、跟着音乐轻唱全曲(一遍),并在间奏的时候拍拍手,唱出你觉得最美的一句旋律。
5、你觉得这首歌有没有比较难唱的一句?(反复练习节奏 XX | X.XX | X.XX |)
6、用节奏呼应的游戏反复练习P50页第二行最后一小节到第三行第三小节的旋律
7、完整的歌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找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8、请再轻声歌唱全曲,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等把歌曲演唱得更好。(在演唱时也可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学唱歌曲《堆雪人》。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堆雪人》。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
反复强调附点音符的节奏型,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演唱时在间奏部分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三、歌唱教学。
1、展示中国地图,让同学在图中找出黑龙江、云南、海南、西藏所在的地理位置。
2、伴随着音乐《堆雪人》请同学谈想象中的雪景,揭示课题,启发学生对冬日环境的丰富想象或联想。
3、聆听《堆雪人》(一遍),说一说歌曲表现的是中国哪个地方的雪景呢?
4、复听(一遍),分析旋律特点,找出相似的旋律,并哼唱出来。提示这就是模进法。
5、用模进法试唱歌曲第一部分四个乐句。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停顿和切分音的节奏特点。在休止符处用拍手代替。
6、反复练习节奏 a: OX XX | OX XX | b: X X X c: X X X = X X.7、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第一部分,用轻松欢快的情绪演唱“啦”。
8、跟着钢琴伴奏自学歌曲第二部分,注意结尾处休止符的节奏处理。
9、歌曲展示的是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的动人画面,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再次演唱好歌曲。
四、师生再见。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堆雪人》;聆听歌曲《踏雪寻梅》;聆听京剧《打虎上山》。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2、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效地聆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
复习歌曲《堆雪人》一声部。
三、歌唱教学。
1、熟悉歌曲《堆雪人》的二声部旋律,说说它和一声部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一遍)
2、范唱二声部的旋律,学生小声跟唱,在休止符处用拍手表示。
3、再次哼唱后,请学生自己评价一下刚才的表现。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
4、跟钢琴伴奏带着刚解决的问题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
5、复习一声部旋律,请二声部试着小声的跟唱。
6、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分别唱好《堆雪人》的齐唱及合唱部分。
四、聆听歌曲《踏雪寻梅》。
1、聆听一首以雪景为题材的抒情歌曲《踏雪寻梅》,谈谈你听候的感受。(一遍)
2、简单介绍曲作者黄自以及代表作。(黄自: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和歌曲等94首作品,代表作有《怀旧》、《长恨歌》、《玫瑰三原》、《抗敌歌》《九一八》等。
3、复听全曲,记住你觉得最美的一句,并哼唱出来。(一遍)
4、再次聆听后讨论歌曲表现什么内容?
5、跟着伴奏,用轻松愉快的心情轻唱主旋律。
6、师总结:全曲共19小节,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共八小节,运用以跳进与级进交替的旋律,描绘了雪后天晴,主人公悠然自得的骑驴观景的画面。第二乐段顿音和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灵活、跳跃,表现铃儿清脆的响声。
7、带着我们刚才的分析,跟着音乐小声歌唱歌曲。(两遍)
五、聆听京剧《打虎上山》。
1、聆听《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一遍),说一说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歌曲?
2、复听音乐《打虎上山》(一遍),跟随音乐讲解音乐所要表现的剧情和唱段背景。(引子部分表现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在紧密的节奏伴奏下杨子荣挥鞭疾驰在莽莽雪原的情景,接着唱段转入二黄导板杨子荣在乐队伴奏下逐渐表现气冲霄汉的战斗豪情。最后为西皮快板,音乐转为急速,气愤热烈紧张,具有强烈战斗性,生动有力的表现出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的英雄气概。
3、再次聆听,把刚才分析的内容带入歌曲,哼唱主旋律。
4、再次聆听这段唱腔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一件什么事?
5、师总结:这段京剧唱腔表现的是杨子荣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六、师生再见。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演唱歌曲《堆雪人》,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第三篇:第九册美术教案
第九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
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美术欣赏)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悠久历史、辉煌成就和民族风格,并介绍中国绘画的门类划分以及传统技法的简单知识,在对名作的分析、欣赏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教师事先熟习我国古代绘画发展史及各时期的突出成就,对课本中所列名作的作者生平、故事,和他对绘画艺术发展所作的贡献(结合中国绘画史)也要有所了解,此外,还要掌握有关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技法知识。
准备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及其独特形式——卷轴画作品(轴幅、长卷)供介绍用。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中国古代绘画有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中国画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强烈的民族风格,在世界上自成体系。这节课就是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
二、指导学生根据中国画的特点欣赏:
1.中国画工具、材料、画幅的特点。
教师简单演示中国画的画法,然后作扼要介绍。
2.各个时期绘画的特点,按编年顺序欣赏。
抓住悠久、成就、画科、作者等方面指导学生欣赏,作品内容介绍参考教材分析,注意板书安排,便于归纳总结。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楚墓出土,距今2000多年,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古代帛787)作,距今约1200多年,被称为“稀世名笔”。
《省花仕女图》(唐)周访(公元740一804)作,距今约1200年,他创造“侬丽丰腴”的唐代仕女典型形象,被誉为“周家样”。
《珍禽图》(五代)黄签(公元903~965)作,距今约 1000多年。其富丽工巧的画风成为当时的规范,由于写生功力深厚,流传有“六鹤殿”的故事。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公元907一970)作,距今约1000多年。这幅作品是广为人知的稀世珍品。
《早春图》(北宋)郭熙于公元 1072年所作,距今922年。他是有独创的山水画家、卓越的理论家,他著的《林泉高致集》对后来山水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作,他的生平,人们所知不多,只知他是徽宗时的翰林画史,距今约900年。《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技巧精湛,是古代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稀世珍品。
《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作,画史没有他的记载,其活动约在12世纪初,距今800多年。据传在他18岁画完《千里江山图》后不久便死去。他发展并丰富了青绿山水技法。
《溪山渔艇图》(明)吴伟(公元 1459一1508)作,距今500年,他的笔墨奔放,富有变化,明孝宗赐他“画状元”。
《兰竹图》(清)郑辔(又名郑板桥)(公元1693-1765)作,距今200多年,X前以人物画为主,到唐代达到高峰;花鸟画在宋元获得大发展,成绩辉煌。
三、归纳:我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上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楚墓帛画,直至明清不断发展,对亚洲各国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作业:以后多欣赏多学习传统绘画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可多作临摹练习。教学后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中国画,对中国画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课
台
灯(写生画)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台灯理解它的造型结构、比例,理解台灯在不同角度产生的透视变化,并能用线描写台灯。教学重点:
把握台灯的造型结构、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台灯在不同角度产生的透视变化,并能用线描写台灯。
作业要求:
用线描画一支台灯,画出台灯的外形特征和合理的比例。
教具准备:
造型美观的台灯、幻灯。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台灯,引起学生绘画兴趣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观察台灯,师生共同分析台灯的结构。认识台灯因发光器具不同,分为灯泡和莹光管两种,灯泡或光管放在灯罩内,灯柱把灯罩和灯座连接起来。
2、理解透视现象:台灯在不同角度下产生的透视变化,圆柱状灯罩的罩口成为宽窄不等的椭圆形:长方形的灯罩呈立方体,仰起时看见灯管,它和灯座都有近大远小的现象。
3、绘画步骤:
(1)、绘画并记住台灯特点。
(2)、用辅助线勾出灯罩、灯柱和灯座各部分。
(3)、从灯罩开始逐一刻画(注意灯罩,灯柱和灯座的连接及其大致的比例。)
(4)、对照实物修改。
三、分组写生,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绘画。
四、小结:
1、表扬细心观察,画出特征的同学。
2、指出绘画时必须表现台灯特点,画出大体比例,注意灯罩、灯柱和灯座的相互连接。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画出台灯的基本造型,把握形体结构、比例,但对透视关系把握不好。
第三课
人 的 五 官(写生画)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人的脸部、了解五官的位置及其形状特点,认识五官运动与人物表情的关系,学会画五官,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教学重点:
了解五官的位置及其形状特点,学会画五官。
教学难点:
如何确认五官的位置及其形状特点。
课前准备:
1、儿童头部五官位置图一幅。
2、五官形象图一幅(正面、半侧面和3/4侧面。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儿童头像,从欣赏中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请一位同学到教坛前,师生共同分析五官的位置和结构特点(发际到眉等于眉到鼻尖,又等于鼻尖到下额;两眼距离等于一只眼,眉到鼻尖长度等于耳朵长度)。
2、观察五官形象图,认识五官的造形和结构。
3、通过幻灯片观察,认识五官变化所 引起的变化的人物表情的变化。
4、绘画步骤:(教师示范)
A、观察五官并把它安排在画面中。B、对照五官琢个进行刻画。
C、欣赏课本图例并作小结。布置作业:画人的五官。
三、分组:同学间相互对着绘画,或用镜子对着自已的脸部画出五官。构图要饱满,若画头像,画纸竖放;单画五官的,画纸竖放或横放都可以。教师鼓励学生多观察,大胆绘画。
四、小结:
1、张贴作业,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本课所学习的知识。
教学后记:
本课通过学生对同学的观察,了解了五官的特点,学会了画五官。
第九课
贺 年 卡(设计)
教学目标:
运用学过的绘画及工艺制作知识技能,设计贺年卡。
教学重点:
掌握工艺制作知识技能,设计贺年卡。
教学难点: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
具:
多款各式各样的贺卡。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出示贺年卡,讲解其意义,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欣赏贺年卡,认识贺年卡的内容;包括贺词、年份及装饰图案。
2、分析不同形式贺年卡的特点。
A、单页卡—两面使用。
B、双页卡—双页卡有四面,通常使用三个面。
C、多面卡,正反折后呈六页,可使用多面
3、制作方法:
A、镂空法—在多页卡的封面上开出多种多样的小洞,使底页的图案显露出来。
B、剪贴法—用各种彩色纸,挂历纸剪贴图案、文字。
C、拼贴法—用多种材料,如羽毛、布、花卉、蝴蝶等物制作图案。
4、设计方法:
A、确定单页或双页,横式事竖式。
B、确定图案和文字。
C、选择适当的制作方法。
三、学生实践,设计贺年卡草稿。
四、小结作业情况,要求下节带水粉色色纸及有关材料。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设计稿,表扬构思新颖,形式内容好的草稿。
二、讲授新课:
1、出示用各种手法制作的贺年卡,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制作。
2、欣赏课文中的贺年卡,分析涂色方法:应有主要颜色,节日一般多用热色(红、橙、黄),并适当用些蓝绿等冷色配合,做到对比中有调和,其次是底色深,图案文字浅色,或底色浅,图案文字深色。
3、运用粘贴方法制作,要保持作品清洁,贴好后压平。用水粉色可适量加白色,使之涂得均匀。
4、制作步骤:
A、根据设计图考虑色彩的配置及制作方法。
B、选择合适的材料,小心着色和粘贴要求精工细致。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四、小结:展览贺年卡,师生共同评议。
教学后记: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兴趣高涨,能运用学过的绘画及工艺制作知识技能,设计出多种多样的精美贺年卡。
第四篇:第九册教案语文
《天马》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⑴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2]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⑶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⑷总结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每一个炎黄 子孙都为之而骄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认识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骄艳的一朵小花,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就是名闻中外的艺术珍品--“天马”。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指名朗读课文
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从课题或从不懂得句子中提出问题)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学习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领会一下这匹天马无穷魅力。
1、自读第一节
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朗读。
2、过渡: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3、默读全文,思考: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1]朗读第二段: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天马的历史价值)指名朗读
[2]天马是什么样子?特别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三、五段:默读: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2)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这节写了什么?(板书:奔跑)
讨论结合理解词语。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4、小结:
五、学习第七节,总结全文。
〖你正在浏览
1、齐读
2、体会中心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申[演示:歌曲]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就像刚才歌中唱的那样,为了早日看到黄河母亲的欢笑,看到黄河母亲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 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1.简要回顾,指名看图说说天马的外形。
2.出示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⑴理解“神奇”“高超”“叹服叫绝”。
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奇、高超,令人叹服叫绝?
3.理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自由朗读思考:
[1]结合课文理解“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的意思。
[2]作者抓住天马的哪些方面写的?怎样进行描写的?
二、读写结合,强化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段与段的联系的训练,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幻灯出示:“马踏飞燕”()外形逼真,()构思奇妙,()被称为“艺术珍品”。
3.进行小练笔: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天马
后蹄踏飞燕
构思奇妙
飞燕安然无恙 卓越的创造才能
平衡
课后札记:
2、《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意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朝诗人杜甫)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晓在线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
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马诗》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小组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思?学生充分发言,体会诗人由一开始扫兴到兴奋的感情变化。
(五)这首诗与《房兵曹胡马》都是写了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诗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古诗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预习充分课上学生可以完成背诵。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从不同侧面入笔,反映了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通过两首诗歌的对比,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每首诗蕴含的意思以及明白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本节课在指导学生自学古 诗和拓展学习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尝试。
尊重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学习,情感的激发与习惯的养成。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能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人人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将作者对马的描写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马的赞美和对自己追求自由的情感从而得到自然的流露,借助于特定的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让读者在对物的感知过程中,自觉地理解文章主题,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天马》和两篇有关写马的古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指名朗读课文
课文写了什么?(抓内容)学生速读课文,明确:夏天雨中群马奔腾。
夏日雨中群马奔腾对激情的肯定、对生命的赞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从那些词句中读懂的?
本段的最后一句起到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指导朗读:读出暴雨来诗的猛烈急促。
2、默读2、3段
思考:[1]画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从这些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栽树的旁边做批注,可以使自己的感想,可以使自己的疑惑等.[2]这两段描写的什么?(马群奔跑的壮阔场面)
3、学生朗读比喻句,交流自己的批注,随时注意学生间的回答,补充自己批注,参与到他人的讨论中来。
4、出示句子: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作者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5、出示最后一段: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你有什么感受?
(——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
四、总结全文: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表情地朗读描写马奔的场面。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马的见解。
(二)内容探讨:
你从课文中体会到巩乃斯的马的性格是什么?(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三)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充分表现马的生命活力?(描写抒情)
写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
(四)小练笔: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动物的一个特点,运用描写抒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这种动物的喜爱。
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
夏日雨中 群马狂奔的场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赞歌。
课后札记:
4、《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中描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最后一块密境”,是世界仅存的一块处女地„„它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让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课件出示西藏图片,教师配乐解说,激发学生兴趣。
2、西藏除了雪域高原的牦牛、金壁辉煌的寺庙和藏族同胞之外,还有更加奇特的景观,那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了解?(提纲式)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你喜欢雅鲁藏布大峡谷吗?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4、5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观。
2、课外阅读
3、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将优美句段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奇观的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能说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是从哪些方面体会到的?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神奇
世界之最
世界最后一块密境
课后札记:
5、《浙江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 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6、《红树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课后札记:
7、《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三是理解课文中教案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教学的重难点:
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教学准备:图片、《春天的故事》VCD等。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课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种唱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 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二、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8、《黄河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课后反思:
《黄河象》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9、《枫叶如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教具准备
有关枫叶的课件;优美的古筝磁带;带有重点语句的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
(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①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②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
2.写一篇“读《枫叶如丹》有感”。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一自然
天地万物
人间万事
二人世
恍然(主旨)真正的成熟 教学反思:
这篇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不易理解。所以,本堂课,我尽量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发现疑难。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疑难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感悟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积累了语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朗读的指导不太到位,个别教学环节,老师的指导过于琐碎。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始终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本着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进行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利用学生们自己搜集的树叶进行谈话,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的进入主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枫叶如丹》一课是一篇散文,这种体裁学生接触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方式的阅读,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这样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自读、自谈、31 自悟,在其中及时给学生以评价,使学生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乐学。只有他们乐学、愿学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本课的成功所在,学生的回答相当的精彩,从中确实有所感悟。最后,又配上优美的音乐,在读书声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自然界的规律有所感悟,又随着作者的阐述对人生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从而摆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我所创设的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阅读的能力,一举两得。
10、《我喜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浣净、素馨、迭代、摇曳”等词语。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和有独特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写一写。【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喜欢什么?依照课文写一写。【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
2、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喜欢小动物、32 喜欢和朋友交往,喜欢做梦,喜欢„„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感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对生活的喜欢与热爱吧。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自主质疑。
1、出示生字词语认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质疑。
三、初读——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2、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线索是什么?每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每个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
四、品读——感悟语言。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感悟最深的段落。
2、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可采用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让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研读——质疑问难。
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重点体会以下问题:
1、“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指什么?为什么?
2、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第10自然段的两句话“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
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事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惟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课文中每段开头都反复用“我喜欢”,段落中间也反复出现,这又表达了什么?
六、小结。
七、仿写课文
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
1、学生仿写。
2、全班交流。
八、全文总结。【设计理念】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上入手,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11、《草帽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从贺龙想出的办法中体会他的聪明才智,思考草帽计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
2.通过对成语的理解,体会敌人麻痹大意、丑态百出的愚蠢。3.学习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
4.认识生字9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2、让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态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挥聪明才智。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贺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历史上的谋略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计”字。师:“计”什么意思?你能用“计”组词吗?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特别善于运用“计”的人?(学生自由说。说多少不限制、不要求。)
2.板书:草帽。师:我们今天来学习《草帽计》。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是“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草帽计是什么?”“运用了草帽计,结果怎样?”“草帽计好在哪里?”等)
二、自学生字
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准备质疑。检查自学情况。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出示词语:湘西 贵州 蒋介石 嗡嗡 侦察 葫芦 山土坊 匪军 丢盔弃甲(指名读——齐读——比赛读——“开火车”读)
4.指导写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重点指导“州”、“匪”的笔顺。)5.在地图上找到“湘西”,“贵州”。你们对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什么了解?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四、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查字典了解课文中成语的意思。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昨天,大家针对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齐读课题)
2.首先,通过学习,你们认为“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
二、精读课文
1.了解故事起因。
(1)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贺龙根据哪些情况设下草帽计的?找出相关语句,用“________”划出来。(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天气炎热?(指名读——齐读)
②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情况紧急?为什么要选择在平坦的场地丢草帽? ③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用“贺龙看到 _________,心想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小结:面对天气的炎热,面对敌人的追击,贺龙不仅没有慌张,反而运筹帷幄,利用地形特点和敌人的心理想出了草帽计。
2.重点学习实施草帽计的经过。(1)默读课文3、4段,小组交流: ①军为什么会中计?说明了什么?
②白军最后的结局怎样?文中哪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2)教师点拨:
①白匪先是晒得眼冒金花,后来是得意忘形,那么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指名读——评议——齐读)
②白军为什么会被自己的飞机轰炸?(男生读课文第4段)③你能用尽量少的文字来概述一下草帽计吗?
④你觉得贺龙的草帽计“神”在哪里?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⑤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
小结:贺龙在上有敌机、下有追兵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及时应变的聪明智慧真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延伸
1.你知道贺龙用的计属于历史上“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吗? 2.讲历史上的“金蝉脱壳计”。3.阅读《三十六计》。课后反思: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这节课,教师就做到了这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一开始,教师不是让学生被动学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大胆的提出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在第二课时,教师又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交流,从而解决问题。在这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
二、适时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还应当是引导者,适时的点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积极思考。当学生在了解了我军情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揣摩贺龙当时的思考,是这样点拨的:“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用‘贺龙看到 _________,心想 _______。’的句
式说一说。”还有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想想说说“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这些地方的点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2、《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
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 辔头 听差(chāi)耷拉
圈(juàn)栏 审 衙役 懊恼 一声不吭 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 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案()吭()衙()役()
神()按()炕()衔()投()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
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为课堂生成营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
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13、《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上甘岭》,查找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就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重点检查:
卸完、撕开、润喉咙、烟熏火燎、翻来覆去、眼眶、沙哑、面颊、一瞬间等词。(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顺序。第一次:
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
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例如: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小李渴:“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小蓝渴:“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火线运输员渴:“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小结: 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
2.讨论: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小结: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45(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习,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2.写一篇读后感。教学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这是基础。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刺激学 46 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苹果》的教学,倘若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想象,就难于理解教材的内容,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我力求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理解;有让学生抓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散想象等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力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美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2、学生学法: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疑点
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
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适当点拨。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课件一: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48 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49(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美:(比西子)总相宜
西湖山水
雨——亦奇
教学反思:
《水就是生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就是生命》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意义。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的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
3.理解“水就是生命”,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懂得要保护环境、珍
第五篇:美术第九册教案
美术第九册教案 第1课 肖像艺术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在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动态速写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及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动态线的确定。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画人物动态时,如何掌握动态的特征及其速写方法。教学准备:
人物动态速写印刷品,范画,动态速写过程图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的常规。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师的动态速写范画让学生观看接着向学生讲解速写的涵义。速写是有记录生活,为创作准备素材之用,也是绘画的一个门类,这要求以迅速、概括的方法描绘对象,通常是用简洁的线条来记录各种形象和动态的。
2、根据教材分析,讲述人物动态的运动规律和动态速写的基本方法。人的动态千变万化,这些变化都是由头、躯干和四肢的屈伸及摆而形成的,如颈、腰、肩、肘、膝等主要关节,每个关节的转动屈伸均有一定限度和范围,在活动中人体的重心经常移动,身体的不平衡与平衡相互交替,这就形成各种有节奏的优美的动作。速写就是要用较短的时间把人物的动态特征准确的描绘下来。
3、挂出教师预先绘制的动作速写过程图,并用粉笔在黑板上作示范,使学生明确速写过程(从动态线开始,然后再画其他,从整体到局部)。在示范时,注意向学生讲解人体的各部分的基本比例运动规律和袋子体重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人体比例及速写步骤。
三、学生速写。
(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要把注意力术放在观察掌握人物动作的大势早,经过分析找出动作的重心、支撑点和动作特征的动态线,然后在画面定位,用简括的线条轻轻勾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细节上。)教师巡回辅导。学生分组互画,每组选一个同学为模特儿,供同学写生。速写时间
为20分钟。
四、讲评:
抓住动态的表现作重点讲评。
第2课 画人像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对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2、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教学重点
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教学难点
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教学准备 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物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其他材料(如文学 作品中的肖像描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 猜猜“他”是谁
2、说说“他”的特征
仔细观察,“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式等)说说“我”的特征
二、新课
1、每个人对自己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谁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2、说说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
《蒙娜 丽萨》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达 芬奇、《蒙娜 丽萨》
学生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看达 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并作简单的介绍。《凡 高自画像》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猜想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凡高,增加学生对凡高及其作品的认识。
学生说说特征,教师总结。
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画
现代版的《蒙娜 丽萨》
三、探索
1、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想想:画人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又与什么有关呢
2、学生讨论、猜想。
3、教师总结:这主要跟摄影术的发明有关。在摄影术发明以前,像国王、王后、富商这样的重要人物都要通过雇佣画家来为他们画肖像。这些肖像充满了他们生活的线索,人们能从华丽的服装或是严谨的制服上看出被画者的身份。摄影术发明以后,画家们开始认为逼真地再现人物肖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思考创作肖像画的新方法。他们开始探索用不同的色彩和不寻常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绪。这就是肖像画的起源和最初的作用。
四、分析人物特征的表现手段
1、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人物特征,那人物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哪个方面表现出来呢?(人物头部)
2、人物头部是反映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包括相貌,精神状态,还有性格特征。人物头部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表现出来的,而艺术作品又往往通过人物面部的刻画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
3、脸型
你属于什么脸型?(如国字脸、瓜子脸等)
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的脸型
请学生说说各种不同的脸型具有哪些特征?
小结:画人物头部时,我们应该先整体把握人物的脸型,再去刻划人物的五官。表情
4、同学们,你们“哭过”、画人像“笑过”、“怒过”、“乐过”、“惊喜过”吗?(有过)请几名学生上台来表演“哭、笑、怒、乐、惊”的表情。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相互讨论: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五官中的哪些变化表现出来的?怎么变? 每组同学选取一种表情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它画下来,并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请学生逐个分析刚才所画的表情,画得如何?有没有将表情特征画下来?没有的,如何改?
教师总结: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人的 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 来实现的。(出示各种表情图片,说清每种表情的变化规律)
五、临摹练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擅长的表现方法来选择一幅肖像画(可以是书上,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准备的)进行临摹。
六、学生习作、教师进行辅导:
尝试观察和描绘你生活中的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物,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 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体现人物特征?
七、小结:展评学生作品,并请同学们到台前讲述人物都有哪些面部特点,作品表 现出人物怎样的内心情感等
第3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 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 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等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师:你能用间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习近平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可以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学,按天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和斜透视。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示空间距离。
(2)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由近到远除大小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疏
密、色彩)
三、指导学生作画
1、先找到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近疏远密的、近出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四、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五、小结、作业评讲
第4课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能发现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书中的范画,你有什么体会?
师: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的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中的杰作。《维鲁维斯的人》时达?芬奇在和罗马建筑师维鲁维斯研究人体比例所绘,用以说明人伸张四肢和立正时,应当是圆形和正方形的比例关系。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首都巴黎,建与1163年。它正面每一层的高宽比例是按黄金分割律设计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总体效果协调统一,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的建筑。今天,我们学习美术中的比例关系,它有助于我们探寻美的奥秘,有助于培养我们 的创新精神。
小资料:把一条线条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使用1:0.618的比值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因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美观而得名。
三、讲评上节课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正确?
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规律是否正确的运用在图画中。
2、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3、这些透视现象你能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吗?
4、选择简单、典型的场景通过写生让学生描绘。
5、在绘画上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近处的色彩颜色亮一点、鲜艳一点,远处的 颜色灰暗一些。
四、学生做画老师辅导
五、作业展评
第5课
偶戏 教学目的:
1、学习纸偶的装饰方法。
2、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的综合素质。
3、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教学重点
收集一些布袋偶戏的资料。教学难点
偶戏道具的装饰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废旧材料、线绳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偶戏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瑰宝。偶戏的种类较为丰富,有提线偶、仗头偶、布袋偶和皮影等。偶戏的表演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2、讨论交流
课前我让同学们本地区的偶戏和偶戏的历史。下面请各小组把你收集的偶戏的资料 互相交流一下。
二、新课
1、欣赏课文图片
请同学们看书,和同学讨论课本上的偶戏这几幅图片都是什么偶戏?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发言。
2、了解一些制作木偶的方法。
师:看!有那么多的装饰方法,偶戏我们也来试一试吧,每个小组装饰一个小纸偶,组长作好分工,看哪个组能在五分钟之内装饰好并且拿到讲台上来。
生:(按组装饰小纸偶。)
师:噢,上来了那么多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你有更好的方法去装饰它吗?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学环节说明及反思: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把自己探索得出的装饰方法和材料马上应用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评价进一步探究纸偶装饰的一些要素,如:颜色的搭配、和谐、符合角色形象等等。更进一步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同学们已分组编好了童话剧,还根据角色分工做好了初步的纸偶。现在,开始装饰我们的纸偶。注意要美观,要符合角色形象,做好的小组就可以表演童话剧了。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现在开始。生:(分工装饰小纸偶。)
五、现在来看看我们的童话剧表演,好吗?你们除了看表演,还要观察纸偶是怎样 装饰出来的。
六、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装饰了我们的小纸偶,并进行了童话剧的表演。只要用心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的装饰方法和材料。
除了用纸偶表演童话剧,还可以用木偶、皮影、手袋布偶等表演童话剧,请大家欣赏它们的装饰。(放录象)
第6课 提线纸偶 教学目的
1、学习纸偶的装饰方法。
2、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的综合素质。
3、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己的创作意图。教学重点
纸偶的装饰。教学难点 纸偶的装饰方法。
教学准备
彩纸、各种各样的纸偶提线纸偶。教学过程:
一、欣赏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欣赏。
二、新课
1、出示小纸偶,问,它是用什么材料装饰的?
它是用什么方法装饰的?(板书:方法)还有一个问题是考考你们聪不聪明的:你 能用不同的方法把它装饰得更好吗?
2、课件展示: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装饰
用五颜六色的糖果纸装饰,用粘、绑的方法。用彩色的易拉罐装饰,用剪、贴的方法。用五彩的毛线装饰,用编、缠、粘的方法。
3、讨论:你们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材料:布、电线、包装纸、棉絮提线纸偶 方法:绑、粘、剪贴、编、、、、、、。
三、小组合作
请与小组同学合作编个故事,进行角色分工后,提线纸偶 用各种彩纸制作纸偶,并准备简单 的背景、道具。然后,演给其他组的同学看。学生表演纸偶戏。
四、小结
让同学们用互评的方式评出优秀小组
第7课
动物的脸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训练,培养学生使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使学生学会运用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
2.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讲解和练习,动物的脸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 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教学重点
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动物的脸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体现。教学难点
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体现。教学准备
笔(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报纸(做垫纸用)一张、国画颜 料、墨、调色碟、水盅。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欣赏范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思考问题:(幻灯)
2、学习几种主要的运笔方法
勾染法(大象)、中锋破笔法(狮子)、破笔点染法(猴子)、勾线点染法(狒 狒)、丝毛法(猫)
3、分析国画《猫头鹰》的表现技法。①猫头鹰基本造型
②猫头鹰形体结构:身子、翅膀、尾巴、爪子。
结合幻灯教学,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把猫头鹰的画法编成通俗易懂的小诗歌来进行教 学,教师在画鸟的羽毛时要突出重点,尽量讲得详细一些。画法配诗: 褐墨点头部,接着画身翅,浓墨画嘴眼,淡墨勾胸腹,浓墨画翅尾,背斑趁湿点,浓墨再画爪,猫头鹰俱画成。画法步骤:
说明:先用墨赭画头顶,接着画身体和翅膀注意水分不要太多,润笔、枯笔相结合。
四、学生练习
1、画一只猫头鹰,教师巡回辅导。
2、学生临摹不同姿态的猫头鹰(运用幻灯片)
五、作业布置 老师提出作业
第八课、有趣的汉字
教学目标
1、通过书法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有趣的汉字了解我国书法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书法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写书法的基本技法与步骤。有趣的汉字 教学重点
字的结构的掌握。教学难点 字的结构。
课前准备
课件、毛笔、宣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二、讲授新课
1、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2、书法的分类: 综合历代各种文字大致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
3、讨论:在本课的图片中,汉字有许多不同的形态。
你认识其中的哪些字?你认为字和绘画怎样才能结合得更好。
三、作业
1、你打算用什么字体写什么字?搭配什么色彩?
2、学生开始作业,教师巡堂指导。
四、小结 作业评讲
第九课 飞天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飞天的艺术作品,飞天让学生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飞天的艺术特点。飞天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发扬乡土文化的意识。教学重点
解飞天的艺术特点,掌握飞天的基本的创作技法,并试着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
教学难点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课前准备
课件、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
飞天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形象。飞天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他们是优雅、美好的化身,千百年来一直为大家喜闻乐见。
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许多优美的形象,欢乐的境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二、欣赏和思考:
1、课本中的飞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画中人物飞翔的姿态是如何表现的?
3、飘带与人物动势有什么关系?
三、小组交流:
1、飞天的造型婀娜多姿、形态各异、你最喜欢哪一件飞天作品?
2、和同学说一说你的看法。
四、学生做业,教师巡视指导。
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欣赏学生作品,感受飞天的美感以及线条的感染力,鼓励学生继续练习,画出更好的作品。
第十课 色彩的色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寻找色彩,认识色彩,表现色彩体验不同色彩所表达的不同感觉
2、学习色彩的知识,认识什么是原色,什么是间色。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大胆运用喜爱的色彩,培养运用色彩的能力。
3、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教学重点:
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
教学难点
调配时水和色彩的分量 教学准备:
颜料,水,毛笔,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是美妙的。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世界是彩色的,色彩的色相 有千变万化的色彩(出示一些大自然的图片,学生观察生活和大自然中的色彩。)观察过自然中的色彩,观察学生的衣服、学习用品之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了解的色彩。思考一下,生活中的色彩有哪些,有多少种?
二、新课。
1、复习三年级开始的色彩知识:什么是三原色,什么是三间色,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是色彩中的“老祖宗”,有称三原色。三原色两两相配,产生三间色。
2、什么是色相?
色相,顾名思义即各类色彩的相貌称谓,如大红、普蓝、柠檬黄等。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事实上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颜色都有色相的属性,而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来构成色彩的色相 的。所有的颜色都自己的相貌,这叫色相。
3、欣赏课本中的图片
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
(1)、挑选自己喜欢的色相,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色相在生活中的应用
(3)、自己准备用哪些色相不同的色彩画一幅什么样的画。
4、小组交流发言
三、学生作业 创作一幅色彩画
第十一课 色彩的明度
教学目标
1、感受色彩美认识同一种颜色的特点。
2、用深浅不同的颜色作一幅画。教学重点
认识色彩明度变化。教学难点
作画时明度对比的利用。
教学准备
绘画工具:颜料、毛笔、铅笔
此课教授2课时:第一课专门练习色彩的调制;第二课专门练习色彩的装饰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画单色画
二、新授
1、复习学生的色彩知识。
让学生辨别不同颜色。再出示新课内容。
出示较普通的蓝色、示较淡的蓝色、较深的蓝色请学生辨别。
2、指导:得出结论是不同深浅的同种颜色。
3、问学生如何使同种颜色变深或变浅。
加白加黑还可以加水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解释色彩明度概念)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色彩的明度。得出结论,变淡可以涂上本来就淡的颜色。
4、教学生调色,提出要求。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十一课
色彩的明度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大胆练习,先用原色、间色来进行调配,再尝试用复色等进行练习。
四、讲评学生作品。
第12课 人物与环境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通过欣赏课本中两组范画,领略绘画想象力的丰富多姿。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怎样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人物造型合理地添加与形象相配的环境。
教学重点
根据人物的姿态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可以添加什么服装和环境。
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人物造型的多角度开发和想象。作品要画出新意。
教学准备
人物造型图、绘画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类由于劳动创造了自己和自己生存的环境,人类能离开环境单独存在吗?
生:不可能!
小结:我们在家、在大自然、在学校、在任何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身边的环境。人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2、揭题:人物与环境
二、新授
1、出示人物形象
提问:老师这里有几个人物,你能根据他们的姿态,想象他们都在做什么吗?你能想象当他们的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讨论、回答
2、在原有人物的基础上,想一想,添加什么样的背景好呢?
3、打开课本,学生欣赏课本中的人物添加。
学生说说课本中的人物添加给你什么启发?
生:可以将人物位置调换、颠倒、横放、旋转不同的角度来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在什么环境中。人物的衣着也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活动的不同来进行添加。
4、你还能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人物形象想象出其它的活动和环境吗? 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及创造力。为学生作业打好基础。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 可自愿选择课本提供的人物造型或自己找一组或一个人物原型。自由发挥想象添加人物活动情况和服装及周围环境。尽量避免与周围同学雷同。画好后在小组中互相欣赏,讲述画中的情形。
四、作品展示、评价
对画得出人意料的作品给予“特别想象力”奖。鼓励创新意识强的学生。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与环境的想象和添加,发现了自己有着惊人的想象力,我们能够把一个或一组简单的人物原型想象成参与各种活动,穿着不同服饰,身处各种多变的环境之中,真是有趣极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使大家的记忆力、观察力得到的提高,以后还可以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和游戏。
第13课 光盘架的设计
教学目标
1、选择适当的材料,根据光盘的尺寸利用插接的原理,使光盘与架子形成富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整体。
2、体验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简单的制作光盘架,体验制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 创意表现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师出示一个简单的光盘架小制作)光盘架的设计老师这有一个很简单的小制作,你们看看,他可以派什么用?有什么益处?
2、学生猜想交流
3、现在生活水平好了,我们一定有很多学习与娱乐的光盘,它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帮助,今天我们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光盘架,将这些光盘有秩序地摆放在一起,既方便查,又可增添生活情趣。
4、板书课题:光盘架的设计
二、师生探究
1、生活的多彩使我们的光盘种类繁多,市场上便出现了许多这样的架子(展示更 多工艺光盘架)观察选用的是哪些材料?
不锈钢 木材 铁 布 等等
2、这些漂亮的光盘架美观耐用,光盘架的设计使用方便更是装饰家居的理想物品,那设计时应
该注意哪些什么问题呢?
①平衡 ②尺寸 ③选材 ④插接口的设置
小结:制作时用较硬的包装盒纸或硬纸,也可使用其他材料。根据光盘的尺寸,利 用插接的原理,使光盘与架子形成富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整体。
三、体验创新
1、我们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是未来的创造者,你觉得你的创新思维怎么样?
2、先来欣赏这些小创新者的作品吧。(出示书上的若干作品范图)
集体讨论:选材 造型 创意
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想法看法
3、有比较才有发现,有胆量才有惊喜,老师期待着你们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用 自己或小群体的智慧设计制作一个既实用又有个性的光盘架。
四、学生作业,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作品:
1、自我推荐
2、相互展示
3、师小结 鼓励
六、总结全课 生活赋予我们很多的乐趣,制作光盘架的全过程你开心吗?热爱生 活,感受生活,你会更乐观,更接近成功!
第14课 杯子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用语言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
2、学会观察、学会体验。教学重点 设计造型漂亮,功能实用的杯子
教学难点
观察了解杯子各部分的用途,体会设计者杯子的设计的设计意图教学具准备 杯子若干个 图片若干副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你注意过平时喝水的被子么?出示几个:这些杯子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2、你喜欢什么?为什么?
3、哪个地方最合你的心意?
4、你呢,想选哪件?说说原因。
二、师生探究
1、欣赏了这么多东西,你发现每一类物品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形状 花纹 色彩(师板书)
2、小朋友观察得真细心,一件可以使用的东西,要让大家都喜欢,我们不仅要改 变他的形状,还可以改变他的花纹和颜色。
3、根据这些方法,伟大的设计师们设计出了杯子的设计更多美观实用的物品,现在,老师请
大家当回小小评论家,来看一看,评一评,一起来欣赏书上的作品:分析其造型、材质、功能等
三、体验并感受
1、学生欣赏并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2、这些精美的杯子显示着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们鲜明的设计意识,每一处的设计 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3、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杯子?(师生交流)
4、再来看看书上的杯子设计,杯子的设计理解设计者的设计意识。(比较这些杯子,想想设
计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四、作业要求
1、设计时要注意什么?(构思大胆、设计合理、实用美观)
2、根据你的观察,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杯子。
3、学生作业,师指导
五、小结展评
第15课 有人脸的器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造型设计的知识,培养泥塑造型能力。
2、发挥想象力,用泥做一个有人脸的小罐或杯子。
3、提高学生德望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有人脸的器物。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设计一个有特点的人脸器物。
课前准备
橡皮泥(纸黏土)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见过特别漂亮或特别奇怪的杯子吗?有人脸的器物 介绍给大家听听。学生回答(略)
二、新授:
1、老师书上有两种特别的器物,一起来看一看。打开书本,欣赏“大禾人面铜方 鼎”(商)和新石器时代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提问:“这两种古代器物有什么特别之处?” “大禾人面铜方鼎”以人脸为装饰 图案;“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整体以人为造型。)
2、这样的设计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略)
3、古代人为什么要在设计中将人脸运用进去吧?学生回答有人脸的器物(略)
4、“同桌相互观察彼此的脸。”
“你看到同学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笑)教师用简笔画画笑的表情。
“你还会表演其他表情吗?”
学生表演,教师画
5、“原来人脸这么有意思,我们也来设计一个有人脸的杯子或罐吧!”
6、欣赏范作。
“几件范作有什么不同?”
(材料相同:紫沙泥。制作方法有所不同,造型不同,人脸表情不同。)
7、“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脸器物?”
学生回答(略)
三、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四、展评:
介绍自己作品的独特之处。
第16课 唱起来 跳起来
教学目标
1、与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歌曲与舞蹈。
2、掌握喷雾法的表现技巧。
3、学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用喷雾法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作品。
课前准备:
(学生)喷壶、颜料、水、剪刀、纸等。
(教师)剪纸作品、歌舞录象、喷雾画范作等。
教学过程:
一、录象导入、激起兴趣
1、播放一段歌舞录象,鼓励学生随着音乐跳起来、唱起来。
2、学生就坐后提问:我们为什么在听到音乐时会情不自禁地想唱想跳?
3、让学生说一说对歌舞的感受。(听到音乐感到„„看到跳舞也会„„)
二、欣赏作品、体会内涵
1、欣赏一些歌舞题材的美术作品。
2、讲述音乐与美术的内在联系。
3、分析画面里人物动态的表现。
4、介绍新的表现方法:喷雾画
三、教师示范、学生尝试
1、师生一起操作
1)取出预先刻好的人物剪纸作品固定在底板纸上;
2)在喷壶中加入颜料和水调和;
3)对着作品进行喷射;
4)稍后取下剪纸作品,一幅喷雾画就完成了。
2、出示个别学生作品,分析成败之处(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3、学生第二次尝试喷雾画(要尽量避免前面的失误。)
要求:剪纸作品待干后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再剪一些简单的造型(如花、草、鸟、云、月、星等)让画面更完整。
4、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评
1、评价标准:
1)形象是否清晰
2)色彩是否协调
3)构图是否合理、饱满
2、选出优秀作业
五、总结延伸
1、小结本节课学习成果。
2、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
第17课 电脑美术——有趣的人像
教学目标:
1、学习电脑绘画软件中的有关处理技术。
2、用特殊的处理效果对画面进行变化。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电脑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电脑绘画软件中的有关处理技术。
教学难点: 用特殊的处理效果对画面进行变化。
课前准备:
电脑教室、绘画软件(Adobe photoshop)教学过程:
带学生进入电脑教室
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控机)
1、让学生欣赏几幅经过电脑特殊效果处理的人像作品
2、提问:看完这些作品你最想知道什么?这些作品中的效果是如何做出来的?
二、新授
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全部过程在photoshop软件中完成)
1)打开photoshop软件→新建文件→用铅笔工具进行作画,完成人像线描并命名保存。(也可以直接把作品通过扫描仪命名保存在文件夹里,再打开后使用。)
2)打开文件夹里的人像作品,在色板上选择颜色为其着色后保存。
3)选中画面,打开滤镜,进入纹理处理效果进行变化。或选择滤镜工具中的其他方法进行图象的特殊效果处理。(教师可多演示几种,如突出效果、浮雕效果、曝光效果、图章效果、铜版雕刻效果等)
三、学生尝试
1、教师指定路径让学生打开图片文件并保存,再打开进行图象处理。
2、用教师所教的方法,让自己的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在大胆尝试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及时保存。
4、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评
1、学生上传作品
2、教师进行集体展示,让学生来评价作品。
第18课 献出你的爱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希望工程”培养乐于助人、珍惜现有的良好学习环境和热爱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感情。
2.感受各种材料特性,探索巧妙运用各种材料、各种方法制作,表达自己的一片爱心。
3.培养思维的扩散性,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及审美经验的提升。
教学重点
根据了解到的有关边远地区小朋友学习情况,展开丰富想象再创作表达爱心。教学难点
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把自己的创作意图表现出来。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带好各种废旧材料、各种纸(彩色纸)、剪刀、双面胶、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出课题
1、出示“希望工程”摄影作品,先请学生欣赏,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有何发现?师生交流 2、出示课题《献出你的爱心》
三、进入角色、思考探索
1、出示学生爱心作品,请学生感受、思考。师生交流 2、学生小组活动
(1)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多方面联想、讨论
(2)自主评价交流(小组间完成评价,并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交流)
四、交流合作
各小组展开活动,制作出各组的“爱心物品”献出你的爱心
五、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展评
六、师生小结,课外延伸
第19课 小花铲
教学目标
1、通过利用废旧塑料瓶设计制作小花铲,培养学生因形造型的能力和对性状的构思、加工能力,训练他们使用剪子的技巧。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感受制作的快乐,增强他们小花铲 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用废塑料瓶制作小花铲,造型要简练,并充分利用瓶子的形状。
教学难点
利用瓶子的形状进行设计。
教学准备
各种废塑料瓶、剪子、课件、小装饰、小花铲的成品和半成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桌上的用具安排。摆放好用具。
二、导入
1、乱扔废塑料瓶对环境有什么危害?
2、废塑料瓶的潜在利用价值是什么?小花铲 学生发表。(如:污染环境„„)学生思考后发言。
三、新授
1、观察,小花铲如何制作的?在制作时要注意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2、学生观察、分析:外形与瓶子接近,要有手柄,要有突出的部分用来铲土。(注意要安全使用剪子。可能会剪不动,可以用刀子割。)
四、实践
1、请你试着做一做。遇到困难可以和同学商量,也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2、学生尝试制作。
五、小结
点评作业:表扬有创意、造型简练的作品。
六、拓展
1、塑料瓶子还能做什么用?你还可以怎样处理它们?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