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修 (自动保存的)

时间:2019-05-15 06:4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记选修 (自动保存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记选修 (自动保存的)》。

第一篇:史记选修 (自动保存的)

《滑稽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清句读,读准字音。提高通畅地朗读比较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2、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注意学习文章中出现的重要的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3、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以及各种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重要的文言特殊句式,学会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翻译文字。

2、学习司马迁在刻画人物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太史公自序》曰:“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司马迁除了关注王侯将相以外,也关注了下层小人物的生活。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关注小人物的文章,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一个“不流世俗,不争势利”。

二、预习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看准字型,读准字音:

髡 赘婿 蜚 赍 禳 穿圹 瓯 履舄 帣 二参 穰 椁 楩 蕃熟 旃 受赇

2、根据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划线的字。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广阔无垠。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说,劝说,说服;隐,隐语。奋兵而出:举兵。

冠缨索绝:缨:系帽用的带子。索:尽。绝:断。相引为曹:侪辈。这里犹伙伴。目眙不禁:直视,瞪着眼。

居数年:常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居数年,即过了几年。

优孟前为寿:敬酒祝福。

请归与妇计之:商议这件事。计:盘算,谋划。优旃者,秦倡:表演歌舞的人。

陛楯者皆沾寒:楯,通“盾”;沾寒,淋雨忍受寒冷。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翻译,再读文本,熟悉文本中的基本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

四、再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文本中共刻画了几个人物?他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示:三个;相同点:他们都是小人物,但他们不流世俗,不争势力,仗义执言,巧妙劝戒统治者荒淫的统治,都做了对人民和国家有用的事情。不同点,他们的身份有些差异,一个是赘婿,两个是倡优。)

2、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所用手法相同吗?细读淳于髡的句子,说说你的看法。(提示:此文作为一篇类传,在写法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些细微的差异:记淳于髡时用了记录趣语以见神采的办法,而写优孟、优旃时是通过罗列轶事来展示个性的,而且在记录时有详有略,塑造优孟还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在叙述淳于髡的时候,作者大量地使用整句和散句相结合的办法,句式参差错落,对偶、排比等修辞的使用。特别是在叙述自己能饮几何而醉的时候,作者极力铺陈夸张,而达到了讽喻的目的。)

3、你能说说作者塑造这些小人物有何目的吗?

通过这些小人物的不流世俗,不争势力,仗义执言,巧妙劝戒统治者荒淫的统治的行为,来与当时的所谓大臣进行对比,讴歌他们的高贵品质。同时对那些士大夫不问政治的消极行为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鞭挞。)

五、作业

读课文,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整理,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并完成课后的文言字词小练习。

《刺客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2、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刺客的精神特征、感受其人格魅力。

2、了解司马迁记人叙事的艺术技巧。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导引。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翻译阅读课文。

四、请学生讲述文章大致内容。

五、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六、讨论文中其他人物形象

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七、作业一:明确下列划线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怒而目之

2、吾曩者目摄之

3、荆轲嘿而逃去

4、爱燕之狗屠

5、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6、其之燕

7、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8、所善荆卿可使也

作业二:分析文中刻画荆轲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从语言、行动、表情、神态等方面展开分析)。

《淮阴侯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2、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借《淮阴侯列传》表达出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1.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其罪,何患无辞。2.功高震主;3.单枪匹马;4.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5.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教学过程:

一、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二、诵读课文,正音正字,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一)、容易读错的字:

陈豨 蒯通 商贾 诸母漂 盗跖阏与 井陉 樵苏 若虽长大(二)、通假字: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晨炊蓐食 不能死,出我袴下(三)、文章结构。

(1)1-3早年屈辱(2)4-7井陉之战(3)8被贬之后(4)9-10 谋反被诛(5)11 史官论赞

三、研读文本1—3节,难句疏解。

讨论: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

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3、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结论: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四、研读文本4—7节。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 侧面表现

(二)、第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井陉之战,正面表现。(三)、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五、研读文本8—10节总结关键语句。

第8节:刘邦忌讳韩信;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

六、研读文本11节。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七、作业: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李将军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疏通课文,整体感知。2.通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优秀述史传统和品德。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李将军”即汉代名将李广。“列传”,是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明代茅坤在《史记钞》对于李广的评价是:“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那么,李广因何会被称为名将、又缘何“卒无功”,让后人发出“李广难封”的哀叹,让我们从本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自学质疑 1.知识积累 注音: 睨(nì)辄(zhé)圜(huán)裨(bì)骠(biāo)糒(bèi)醪(láo)悛(quān)2.自学引导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疏通1~7节内容,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三、交流展示

写出1~7节中你认为重要的实词或虚词,并解释。

四、精讲点拨

1.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明确: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2.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明确: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风采:

⑴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⑵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五、互动探究

阅读第四节,探讨“斩霸陵尉”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明确: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了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六、作业

1.总结课文中的文言现象;

2.分析:李广这样一个让匈奴又爱又恨的名将,为何落得了个“卒无功”的结局,让后人发出了“李广难封”的哀叹呢?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项羽本纪》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了解项羽的生平及其性格特征,并学会辨证地评价他人。

2、通过探究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学习重难点

1、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感受主人公独特的人格魅力。

2、探究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及辨证地评价项羽。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读

(一)温故知新

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回顾以前所学,向大家展示大风歌。

(二)基础知识

(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译文以及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

1、给下列重点字词注音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力能扛鼎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田父绐日 项王自度不得脱 斩将,刈旗 乌江亭长舣船待 羽岂其苗裔邪 栎阳 狱掾 檥

2、文言基础知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②乃持项王头视鲁

③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2)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思

①梁以此奇籍 ②皆沉船,破釜甑 ③无不膝行而前 ④遂霸有天下

二、整体感知。结合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自主翻译,讲述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故事。

1.名门之后;2.少年言志;3.吴中起兵;4.巨鹿之战;5.鸿门宴;6.霸王别姬;7.东城之战;8.乌江自刎

三、重点研讨。再读文章,结合关键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表一(项羽人物形象)

刻画方法 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彼可取而代也 垓下歌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思考:回忆常用的刻画人物方法,并讨论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这一形象的? 表二

项羽的优点 项羽的缺点 思考:分析体会刘邦和项羽不同的性格特点,探讨项羽性格中的哪些弱点最终导致他的失败。

四、作业

1.自写一副对联,对项羽作出评价。2.写一篇关于项羽的人物评论。

《史记》文言词句积累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活用的文言知识。

2.掌握《史记》中被动句式。教学重难点:

1.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辨认《史记》中的特殊句式与词类活用。

2.熟练掌握被动句的五种类型。教学过程:

1.什么是词类活用?

明确: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2.讨论并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含义。衣锦还乡 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从百余骑 会项伯欲活张良 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沛公欲关中王

明确: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活,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活;从,使动用法,使„„跟从;活,使动用法,使„„活;怪,形容词用着动词,感到奇怪;王,形容词用着动词,称王。

3.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类型和意义。项军壁垓下 项梁以此奇籍 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用坚其意

大王必欲急臣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汗牛充栋 君子不齿 4.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外欺于张仪 吾尝三仕三见遂于君

明确:在国外被张仪欺骗;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5.五种常见被动句句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 „”的形式。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或“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吾尝三仕三见遂于君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夭下笑。(《屈原列传》)如用“为”引进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示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为„„所„„”是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施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用介词“被”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5.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六,作业。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史记》文言词句积累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史记》的艺术魅力。2.让学生能背诵并理解一些经典段落和句子。教学难点:

1.让学生理解司马迁在创作《史记》过程中的所体现了文史精神和人文关怀。2.把握《史记》的艺术特征。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跟住老师一起朗读。内容包括《太史公自序》中圣贤意有所发郁结发愤之为作一段;《高祖本纪》中高祖置酒洛阳与群臣畅谈成功经验和高祖还乡两段;《李将军列传》中太史公的论赞;《孔子世家》中太史公的论赞;《管仲列传》中管仲深情回忆自己与鲍叔的交往一段;《屈原列传》中屈原行吟泽畔与渔夫的对话和太史公的论赞两段;《项羽本纪》中巨鹿之战、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和太史公论赞四段;《刺客列传》中易水送别一段;《淮阴侯列传》中太史公的论赞。

二、学生自由朗读。

在朗读中完成教学目标一和目标二。

三、分组朗读(男女生个一组)

四、摘抄。

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两到三段,摘抄在笔记本上。

五、作业。

1.任选上述三段背诵。2.熟读上述所有段落。

3.任选上面两段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史记》成语、典故、俗语积累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成语、典故、俗语的出处及其意义。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成语、典故、俗语。教学难点:

1.让学生熟练掌握文中成语、典故的来源,在深刻理解上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成语、典故、俗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点之一。而这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就是这三者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是人们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一种用于习惯,他们都是中华文化沉淀的结晶。那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二、思考这三者各自的定义。

明确: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典故:有三层含义

1、典制和掌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3、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三、解释下列成语、典故、俗语的意思并在文章找到相应的出处。

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霸王别姬: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天下无双: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出自《史记.李广列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海市蜃楼:蜃:蛤蜊,传说中的蜃能吐气成楼台形状。①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通称海市蜃楼。②比喻虚幻的事物 ③也可用来形容心中想到但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出自《史记·天官书》:“海旁蜄(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

卧薪尝胆: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相见恨晚: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四、作业

1.在《史记》中找出十个成语、典故或俗语并解释其意思。2.解释下列成语、典故的意义,并注明其出处。

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歃血为盟 因人成事 一言九鼎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怒发冲冠 刎颈之交 胶柱鼓瑟 纸上谈兵 一字千金 奇货可居 图穷匕见

《史记》成语、典故、俗语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成语、典故、俗语的出处及其意义。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成语、典故、俗语。教学难点:

1.让学生熟练掌握文中成语、典故的来源,在深刻理解上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请几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所找的十个成语、俗语或者典故,并分别找其他同学来解释其意义和说明出处。

二、解释下列成语、典故、俗语的意思并在文章找到相应的出处。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国士无双: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随波逐流: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三、同桌交流。以桌为单位,两位同学相互比赛,看看谁说的成语、俗语、典故更多,出处说得更准确。不可重复。

四、作业。

在《史记》中任选一典故或成语,展开想象将其扩充、延展,用现代文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故事。

第二篇:赵氏孤儿 《史记》选修

赵氏孤儿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当初,赵盾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边又好了。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韩厥说:“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恨了。”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

去搜查。大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军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将军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将军们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将军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是大业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世,便说:“大业的后代子孙中如今已在晋国断绝香火的,不就是赵氏吗?从中衍传下的后代都是姓嬴的了。中衍人面鸟嘴,来到人世辅佐殷帝太戊,到他的后代辅佐的几位周天子,都有美好的德行。再往下到厉王、幽王时昏庸无道,叔带就离开周王朝来到晋国,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他们世代都建立了功业,从未断绝过香火。如今只有君主您灭了赵氏宗族,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希 2

望您考虑考虑吧!”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就把实情完全告诉了景公。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随从迫使将军们同赵氏孤儿见面。赵氏孤儿名叫赵武。将军们不得已,只好说:“当初下宫那次事变,是屠岸贾策动的,他假传君命,并且向群臣发令,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乱呢!如果不是您有病,我们这些大臣本来就要请赵氏的后代了。如今您有这个命令,正是群臣的心愿啊!”当时就让赵武、程婴一一拜谢各位将军,将军们又反过来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

到赵武行了冠礼,已是成人了,程婴就拜别了各位大夫,然后对赵武说:“当初下宫的事变,人人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赵武已经承袭祖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报告给赵宣和公孙杵臼。”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

一)语言积累

1.通假字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同“腰” 韩厥告赵朔趣亡

通“促”,赶紧

而朔妇免身

通“娩”,分娩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同“现”,显现

2.古今异义

至于成公,世有立功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3.一词多义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表修饰关系(连词)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表顺承关系(连词)

而贾为司寇

(承接关系连词)

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

(并列关系)

臣有大事而君不闻

(转折连词)

若幸而男

(修饰关系连词)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的,结构助词

召而匿之宫中

他(代词)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是,表判断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就(副词)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却(副词)

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在(介词)

及至于景公

到(介词)

以致赵盾

用(介词)

以臣弑君

凭借……身份(介词)

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依照(介词)

吾先君以为无罪

认为(动词)

韩厥具以实告

把(动词)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来(目的连词)

然亦君之咎

但是(转折关系连词)

非然,孰敢作难

这样(代词)

请诛之

请求(动词)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请命(动词)

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请允许自己做……(表敬副词)

今诸君将诛其後

他的(代词)

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这(代词)

其赵氏乎

恐怕(表推测语气副词)

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确实(副词)

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复索之 一定(副词)

若幸而男,吾奉之

如果(连词)

即不灭若无声

你(代词)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出门(动词)

程婴出

告发(动词)

立孤与死孰难

跟(介词)

谁能与我千金

给(动词)

遂杀杵臼与孤儿

和(连词)

及索,儿竟无声

等到(介词)

及周天子,皆有明德

到(动词)

子强为其难者

做(动词)

为之祭邑

给(介词)

及赵武冠,为成人

成为(动词)

吾先君以为无罪

认为(动词)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本来(副词)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

坚决(形容词)

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

所以(连词)

复故位

旧的(形容词)

拊手且歌

并且(并列关系连词)

后必且复索之

将要(副词)

4.常见实词

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铲除(动词)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用龟甲占卜时的裂纹(名词)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断绝

然亦君之咎

过错(名词)

乃治灵公之贼

凶手(名词)

以致赵盾

罗织罪名(动词)

妄诛谓之乱

随意(形容词)

妄诛谓之乱

混乱(形容词)

朔死不恨

遗憾(动词)

皆灭其族

家族(名词)

走公宫匿

跑(动词)

若幸而男

幸运(形容词)

赵氏先君遇子厚

对待(动词)

赵氏先君遇子厚

优厚(形容词)

子强为其难者

尽力(形容词)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

背着(动词)

谬谓诸将军曰

哄骗(动词)

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军队(名词)

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

延续(动词)

而叔带去周适晋

离开

而叔带去周适晋

到……去

矫以君命

假托(动词)

事先君文侯

侍奉(动词)

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

拜见(动词)

及赵武冠,为成人

行加冠礼(动词)程婴乃辞诸大夫

告别(动词)

5.常见虚词

赵将世益衰

更加(副词)

将作难

将要(副词)

盾虽不知,犹为贼首

虽然(转折连词)盾虽不知,犹为贼首

仍然(副词)

胡不死

为什么(代词)

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

这(代词)

即女也,吾徐死耳

假如(连词)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不久

及索,儿竟无声

竟然(副词)

後必且复索之

将要(副词)

後必且复索之

再(副词)

纵不能立

纵使(假设连词)

独杀杵臼可也

只(副词)

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确实(副词)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依靠(介词)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没有(副词)

6.词类活用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为……占卜(为动用法)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为……哀伤(为动用法)

赵史援占之

为……占卜(为动用法)

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使……立(使动用法)

昔下宫之难不能死

使……活(使动用法)

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使……活(使动用法)

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

使……受苦(使动用法)

若幸而男,吾奉之

生男(名词活用作动词)

衣以文葆

穿上,裹上(名动)

兆绝而後好

显示吉利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7.特殊句式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状语后置)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状语后置)

衣以文葆

(状语后置)

夫人置儿绔中

(省略句)

匿山中

(省略句)

纵不能立

(省略句)

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省略句)

召而匿之宫中

(省略句)

赵朔妻,成公姊

(判断句)

小人哉程婴

(主谓倒装)

(二)研讨探究

1.筛选整合信息,列出结构提纲

提示:

叔带托梦,昭示厄运

屠岸作难,灭赵九族

公孙献身,程婴救孤

景公占卜,谋立赵孤

赵孤成人,程婴成仁

2.公孙、程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提示:

忍辱负重,舍身报恩

勇敢无畏,义字当先

3.《赵氏孤儿》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提示:

作者通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歌颂了正义,鞭挞了邪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集中体现了对士林阶层中能在生死关头有所选择的英雄的敬重。

4.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是《史记》惯用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提示:

①与屠岸贾正义和邪恶的冲突

②公孙成仁和程婴立孤的冲突

③程婴成仁的内心冲突

(三)拓展延伸

1.《赵氏孤儿》是中国最早流传到欧洲的戏曲作品,德国作家歌德、法国文豪伏尔泰都对此进行过改编。为什么它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提示:

《赵氏孤儿》中的忠奸斗争、家庭仇恨实际上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良与残暴的比拼。程婴救孤不仅仅是一个复仇的种子而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善与恶面前的整体态度。在程婴这个弱小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10

观、生死观及生命意识的张扬,是民族精神、人格力量、理性光辉的统一与弘扬。程婴的作为又类似于西方的骑士。他充满了悲剧与戏剧色彩的传奇人生,既淋漓尽致的演绎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君臣、忠义的理念,又与西方社会追求的骑士精神契合,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共同认可和追求。

【模拟试题】

一.语言知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诛灭

B.而叔带去周适晋

到……去

C.程婴乃辞诸大夫

辞别

D.春秋祠之

祭祀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

B.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C.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

D.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赵氏乎?

其皆出于此乎?

B.韩厥具以实告

处涸辙以犹欢

C.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于今无会因

D.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4.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昔下宫之难不能死

B.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C.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

D.衣以文葆

5.下列各句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屠岸贾)索,儿竟无声

B.夫人置儿(自己)绔中

C.程婴卒与(赵氏孤儿)俱匿山中

D.矫以君命,(君)并命群臣

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

②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第三篇:史记选修起始课教案

高中语文《史记》选修教案hw

《史记》选修起始课

一、请一位同学朗读《致同学》

二、介绍史官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春秋时期,“君举必书”,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礼记·玉藻》说是“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史官的分工和职责是十分细致、明确的。

秦汉以后,史官的名称繁多,职务各异,但史官的设置却一直保留下来。秦有太史令,汉置太史公,唐设起居郎,还有兰台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历朝历代都有史官。

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至于“君举必书”,却是有选择、有条件的。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那些贼臣逆子、淫君乱主,干的坏事就更多,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

史官们就不同了。他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的好传统,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藻和史德。

三、“不虚美,不隐恶”与史官厄难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史官们屡遭厄难,原因就在这里。

1、董狐

春秋时期晋国晋灵公在位时的一个史官。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不但幼稚,而且骄横。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他的厨子因为煮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厨子杀了。对晋灵公的胡作非为,国相赵盾屡次谏诤,可是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要杀赵盾。在这种形势下,赵盾只得逃出都城,到外地避难。这时,赵盾的同族赵穿举兵杀死灵公,然后把赵盾叫回都城,另立晋成公为国君,赵盾继续担任国相,主持国政。对这一件事,晋国史官董狐认为,杀死灵公的真正责任者应该是赵盾,所以就直言不讳地在史册上记下:“赵盾弑其君”。赵盾见了,大为吃惊,解释自己并无弑君之罪。董狐说:“你身居相位,出去既没有走出国境,回来也没有惩办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不是你是谁呢?”于是,孔子对董狐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不过,孔子也称赞赵盾,说道:“赵宣子(即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孔子的评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无论如何,后来人们称赞正直的史官,就叫做“董狐”;把直书其事的文笔,赞为“董狐之笔”。

2、齐之南史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杼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杼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杼弑其君”。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高中语文《史记》选修教案hw 也被杀了。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杼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杼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齐南史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

3、崔浩

公元429年,崔浩奉太武帝之命修撰北魏史书--《国书》。后来,太武帝又命崔浩监秘书事,综理史务。但是,到了太平真君十一年,《国书》修成之日,崔浩突然被太武帝处死了。崔浩被杀的原因就是:“实录”。

在太武帝命崔浩修撰《国书》、综理史务的时候,他曾经叮嘱崔浩要“述成史书,务存实录”。话虽如此说,到了真正“实录”以后,他就翻脸不认人了。崔浩却是很认真的,他召集一些文人按照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修撰《国书》,书成之后,自己非常满意。但他过高地估计了太武帝对自己的信任,竟然有失检点,同意著作令史闵堪和郗标的建议,在京都郊外大路旁将这部《国书》刻石立碑,占地130步,让人们自由浏览。在这部史书中,崔浩实录了拓跋部的早期历史和入关前后的经历,甚至把拓跋人自己都秘而不宣的事情也实录了下来。拓跋人看到崔浩的《国书》竟然如此“备而不典”,把本该忌讳的历史在显眼地方公开出来,极为震怒和惶恐,连忙报告了太武帝。太武帝知道后大怒,当即下令追查严惩,于是一场大祸从天而降。这次杀戮共死了2000余人。

4、庄氏史案

顺治十八年,浙江乌程(今湖州)南浔镇双目失明的富户庄廷龙有感于太史公“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说,也想效法前贤,著书立说,正好他的邻居家中藏有一部明代天启年间做过内阁大学士朱国桢草拟的明史稿本,他的父亲庄允诚便用1000两银子买下来作为儿子著书立说之用。庄廷龙招募宾客,在朱国桢原稿基础上,增补内容,润色文字,编成《明史辑略》一书。庄廷龙不久去世,其父为实现亡子遗愿,决定刻印此书,同时又聘请了十多位名人参与校阅,以示重视,由于朱国桢的原稿在明亡后颇多犯忌之处,满清皇朝得到此书如临大敌,严加惩处。庄氏一家被满门抄斩,已经死了的也被掘墓戮尸。除此以外,凡是与此书有涉的人,包括作序者、校阅者、资助者,就连刻字、印书、卖书、买书、藏书、读此书者都一并处死,有人根据祸及700家的记载推算,认为被杀掉的至少在1000人左右。

四、司马迁其人其事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说一说司马迁

司马迁,字字长。出生在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谈一心要写一部继孔子《春秋》之后记录“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司马迁继承父亲的遗志写《史记》,不幸到了公元前98年,写到第七年的时候,一场大祸突然落在他的身上。

当时,在与北方匈奴的战争中,汉朝大将李陵奉命率领五千步兵出击,直捣匈奴单于的大本营,杀得敌人胆战心惊。后来,匈奴方面增加八万多骑兵将李陵部队包围,李陵在没有援兵、孤军奋战、矢尽弦绝、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被迫投降了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满朝官员都指责李陵辱国。汉武帝询问司马迁的意见时,司马迁直抒己见,认为李陵转战千里,英勇奋战,实在是因为敌强我弱,后无援兵,不得已才暂时降敌,相信他会寻找机会再立一份与其失败相当的功劳来报效朝廷。退一步说,即使他后来什么事也没有干成,那么以前他的赫赫战功也足可以抵罪了。

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以为他是“诬罔主上”,下令将他关进监狱治罪。第二年,高中语文《史记》选修教案hw 谣传李陵帮助匈奴练兵以对付汉军,汉武帝信以为真,下令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处死,司马迁也被判为死刑。汉朝的法律规定,死刑可以出钱赎罪或者改为宫刑。司马迁两袖清风,没有钱赎罪,但他要活下去,只好接受残酷的宫刑。

李陵事件,对司马迁是极为严重的打击。他所遭受的宫刑,不仅使肉体蒙受了巨大痛苦,也给他带来了无比的耻辱。何况司马迁是为了活命而主动请求改为宫刑的,这就更加遭到当时很多人的鄙视和辱骂。然而那些看风驶舵、落井下石的势利小人们哪里知道,司马迁是为了完成一部恢宏的历史著作,为了实现一个远大的人生理想才忍辱负重的?这是司马迁心灵上一种难言的隐痛。

司马迁的受辱,本来就是一桩冤案,可是当这个冤案永远也无法平反的时候,他心里该蒙受多大的委屈和痛苦呢?当年,司马迁为李陵辨诬,如果说这只是一时蒙冤,日后还有希望说清楚的话,那么随着人们的推波助澜,司马迁蒙受的已经是不白之冤了。因为无论如何,到后来李陵毕竟是“投降”了。这个“事实”证明了司马迁的辨诬是“错”的。这种不白之冤和巨大耻辱将司马迁逼向了死亡的边缘。但是司马迁不能死,他发现了一个辉煌的“重如泰山”的人生目标,他决心以最大的隐忍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可是,隐忍比耻辱更加痛苦。在写作过程中,司马迁几乎每天都在痛断肝肠地想着这种耻辱。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然而,司马迁终于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当时关于“君子不生于大辱”的观念。他从历代前贤发愤著书的事例中汲取力量,使自己奋发振作起来。他在《报迁安书》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两次用同一段话来激励自己。他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在司马迁身上,中国史官的坚毅精神又一次大放异彩。

(生背诵相关语句)

五、介绍所学九篇课文篇目

六、学习要求:

1、熟读每一篇文言文,练习语感,背诵重要语句

2、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理每一课的文言知识、翻译指定的句子)

3、根据每专题的要求,学习有侧重点

4、结合《研究〈史记〉》专题中的参考选题,进行思考。

总结:

历史的辩证法是这样: 歪曲历史的暴虐者,他们生前的万般风光是以死后接受历史的审判为代价的;而秉笔直书的史官,他们生时遭受的厄难却常常获得历史赐予的花环。

第四篇:《史记》选读——《孔子世家》教案(选修)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②孔子适齐闻《韶》:

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 “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第五篇:《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

《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

——《高祖本纪》《项羽本纪》

【学习目标】

要求

1、浏览教材、学新课时的笔记、翻阅资料及古汉语字典,用笔记法二次归纳复习考点。

要求

2、完成对应的考点训练,力求把积累的知识转化转化为技能。

要求

3、再读《史记》时注意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一.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中常考字词释义

1、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2)遂坐上坐,无所诎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4)无内诸侯军„„距之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6)不如决策东乡

2.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2)诽谤者族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3.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

无如季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3)因重敬之,引入坐

沛公引兵西

(4)去辄烧绝栈道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实词当堂练:

①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必:

②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必:

③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④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⑤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都彭城

①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② 4.名词作状语

降章邯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③会项伯欲活张良

④ 沛公从百夜往见良

余骑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2.意动用法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高祖竟酒,后

沛公然其计

吕媪怒吕公曰

3.名词活用为动词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欲约分王关中

及见怪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大王起微细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系颈以组

此三者,皆人杰也

4.定语后置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诸将过此者多

2.被动句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5.固定格式

3.状语后置句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遇彭越(于)昌邑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是以兵大败

(四)文言虚词

1.因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高祖因狎侮诸客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因与俱攻秦军

啖以利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可以有大功

2.以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乃以秦王属吏

二、重点语段翻译:

①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也。

三、能力迁移训练

(一)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二)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①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②盗粮者也。

(《史记•李斯列传》)

注:①黔首:秦称百姓为黔首。②赍(jī):送东西给别人。

五、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可从刘邦《大风歌》与项王歌泣别姬比较,认识两位历史人物形象。

《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两手分书 一喉异曲

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史书特有的一种叙述史事的方法。这种方法将传主的生平事迹,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记于数篇之中,参错互见,最大限度地弥补了以记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的不足。“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曰互见。”①简言之,本传不载或略载之传主事迹,略见或详见于其他传记,这就是互见法。其运用之妙,“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②。了解纪传体史书人、事互见这一特点,对全面准确认识历史人物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以入选江苏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传记为例,说明司马迁是如何运用“互见法”,完整、准确、生动地塑造刘邦、项羽形象的。

一、评、传互补:塑造刘、项形象的基本手段

《高祖本纪》叙述了刘邦由起兵反秦,到楚汉相争,到建号称帝的全过程。传主刘邦这一开国君主的行迹在本传中得到充分反映。刘邦的一些优秀素质,如顺应时代,收揽人心,知人善任,恩威并用,团结内部,分化敌人等,本传作了具体描绘。史家向有避讳传统,汉高祖被西汉统治者颂为“大圣”,本朝人写本朝史事,司马迁对开国君主的个人缺陷,在本传中是刻意作了回护的。

刘邦进入咸阳,受降子婴,成为秦帝国的终结者,这是本传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然而,刘邦究竟在灭秦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本传的记载并不明朗。事实上,在相关评论中,司马迁并未肯定刘邦在推翻秦朝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太史公自序》谈到《高祖本纪》的写作目的:“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唯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司马迁创作《高祖本纪》的宗旨是说明“汉行功德”始能统一天下。《高祖本纪》侧重叙写刘邦打败项羽,除暴安天下,“改制易俗”的历史作用。但是,灭秦之功,第一应归于陈涉之发难,揭竿而起;第二应归于项羽之继业,击溃秦军。强大的暴秦主力实由项羽“力战”灭之。《史记》表称“秦楚之际月表”,而不名以“秦汉之际月表”,是寓有深意的。陈涉首事,项氏继业,浴血苦战,推翻暴秦,才为刘邦统一天下扫清了道路。评、传互补,表、传互足,还历史以真实,表现出司马迁忠于历史事实的卓越史识,而这一点,仅读《高祖本纪》就很难体认。

《项羽本纪》歌颂了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建立的伟大业绩,也揭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司马迁重点写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三大事件。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奠定了灭秦基础。鸿门之宴挑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也是项羽事业的转折点。垓下之战,项羽走向穷途末路,悲歌别姬,东城决战,让读者目睹了举世无双的英雄项羽的风采。项羽最后自刎而亡,令读者悲叹惋惜。至此,一个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写得最成功最具文学色彩的史传,其主旨是揭示项羽的盖世英雄性格和悲剧结局,因此,项羽的许多个人缺点乃至暴虐罪行,在本传里或是一笔带过,或是略而不载。对此,太史公用一篇《项羽本纪赞》作了全面补充。一方面称颂项羽是“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的英雄,另一方面也从大处着眼,对项羽的历史罪行作了严肃批判:第一,分裂天下,引起争斗;第二,背关怀楚,失去地利;第三,放逐义帝,引发叛乱;第四,自矜功伐,不行仁政;第五,专恃武力,丧失民心。司马迁的这些直接评论,思想深刻,褒贬得体,引导读者对项羽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

评、传互补是“互见”的一种方法。在不失历史之真的条件下,司马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刘、项形象作了回护,而在相关评、赞中客观评论了刘、项的历史功过,完善了人物形象。所以,仅仅据《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分析刘、项形象,显然是不够的。评、传互补,方能对刘、项形象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二、两传相足:使刘、项形象完整的重要手法

秦王朝灭亡后,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是反秦队伍中的两大军事集团,两个军事集团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楚军起初处于绝对优势,但由于项羽缺乏远见,刚愎自用,残忍暴虐,不擅用人,优势转为劣势,项羽兵败自杀。刘邦一开始就否定割据,顺应潮流,善纳谏言,知人善任,遂由劣势转为优势,最后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刘、项势力,此长彼消,刘、项二人,如影随形,《高祖本纪》中有项羽,《项羽本纪》中有刘邦,这是读两篇传记产生的强烈印象。

刘邦事迹与项羽事迹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材料组织上,太史公往往运用详此略彼手法记录重大事件。显然,在考虑两篇本纪的布局时,司马迁“对于材料如何安排更合理、更重要,是费了多番考虑的。尽管是一部规格庞大的书,也必然体现出篇与篇之间错综离合,彼此关联的精神”{3}。

“鸿门宴”是刘、项成败的转折点,是刘、项本传中不可缺少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如果在刘、项传记中都详细描述,会造成文章的累赘;但如果只在其中一篇中叙述,另一篇中忽略不提,则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且也无法表现传主的全貌。司马迁的安排是,在《项羽本纪》中作详尽描写,而在《高祖本纪》中仅寥寥数语:“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冗赘,又使史事叙述条理分明。刘邦、项羽对峙成皋,《高祖本纪》详载刘邦历数项羽十宗罪之词:“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上列言词在《项羽本纪》中仅以“汉王数之”一语带过。认真思考一下,不难发现司马迁这样安排材料的用意。“鸿门宴”重在突出项羽的“自矜功伐”“妇人之仁”,故虽记刘邦,须载《项羽本纪》。“十宗罪”重在表现刘邦的顺天应时吊民伐罪,故虽写项羽,须载《高祖本纪》。如果材料反过来摆放,就与创作两传旌表传主的宗旨舛违了。这两件事,司马迁在本纪中的处理“错综离合,彼此关联”,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这就是历史学家评论的“互文相足”:“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若为详载,则繁复不堪,详此略彼,则互文相足焉。”{4}

另一方面,太史公有意将不便记入本传的传主事迹纳入了对手传记。“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刘邦为了逃命,竟忍心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推坠下车,为人残忍如此,当然不便记入本传。“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面临父亲被烹杀的危险,刘邦竟说出这样的话语,为人无赖如此,当然也不便记入本传。这两件事,本传只字不提,有意安排在《项羽本纪》之中。

而从《高祖本纪》又可观照项羽。且看各方面人物对项羽的评说。“怀王与诸老将”的评论:“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关中百姓的埋怨:“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高起、王陵的观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对手刘邦的分析:“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高祖本纪》载录的各种评判之词勾勒了项羽的形象。虽有一范增,项羽不能用,刘邦的这一分析,尤其一语中的,指出了项羽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成皋之战中,刘、项对峙广武,刘邦一筹莫展,乃用反间计离间项羽、范增关系。范增走后,项羽立刻陷入被动,不断钻进刘邦的圈套,终至走上穷途末路。《高祖本纪》中有项羽,项羽的缺点、过失、罪愆恰恰是从《高祖本纪》中看出的。司马迁这样写,是有意识地维护《项羽本纪》中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

运用互见法组织材料,史传内容两两对照。从《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中可以明显看出史公采用的对比手法,这也是一种“互见”。鸿门宴上刘邦的狡诈和项羽的坦率;彭城战败后刘邦逃命的狼狈,垓下之围中项羽别姬的洒脱;项羽残民,刘邦抚民;项羽勇武,刘邦智计;项羽由强变弱,刘邦由弱变强,最后羽灭汉兴——皆对比见义,相反相成,令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他传侧记:使刘、项形象丰满的特殊技巧

在从起兵反秦到汉楚相争的历史进程中,刘、项集团中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司马迁为这些人物立传,从他们与刘、项的关系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刘、项的个性。《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是有明确主题的人物传记,作者有意识地把那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甚至与主题抵触的材料写在别的传记里。本传不载,他传发之,既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又保持了人物的形象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仅限于本传提供的材料,必要时还要联系他传提供的资料,否则,刘、项形象就不够丰满了。他传侧记,显示了太史公使刘、项形象丰满起来的特殊技巧。

如果说,《高祖本纪》侧重写刘邦的“圣主”形象,那么,从活跃在楚汉战争中相关人物的列传中,读者可以看到刘邦品质的另一面。《郦生陆贾列传》写其流氓品性:“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秦末儒生在西汉立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待儒生,刘邦态度何其倨傲!《张丞相列传》写其蛮横作风:“(周)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我何如主也?’”部下面前,刘邦作风何其粗俗!《季布栾布列传》写其忘恩负义:“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结局悲惨的丁公在战场上救过刘邦之命,刘邦心地何其歹毒!《淮阴侯列传》写其巧言令色:“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韩信求封齐王,刘邦恼怒万分,张良、陈平附耳蹑足,刘邦猛然警醒,变脸又何其迅速!总之,司马迁掌握了许多表现刘邦无赖恶劣品行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便集中写在《高祖本纪》中,遂曝光于他传。

如果说,《项羽本纪》侧重写项羽的英雄悲剧,那么他传中顶羽的个性弱点得到了更深刻的反映。《陈丞相世家》:“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洁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淮阴侯列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玩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陈平、韩信及其他人物对项羽的评论角度不一,褒贬不一,显示出项羽形象的复杂性。“‘言语呕呕’与‘喑噁叱咤’,‘恭敬慈爱’与‘僄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5}。“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正体现了项羽的性格特点。项羽这一形象之所以给人以全面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鲜活感觉,就在于司马迁写出了项羽性格的多面性和矛盾性。《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杂错综如项羽者,体现了《史记》刻画人物的高度技巧。

把握《史记》述史“互见”这一特点,还可以通过他传读出被本传“掩盖”的历史真相。《高祖本纪》记彭越之反:“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仅读此篇,恐怕真会以为彭越谋反,被诛理所当然。但是,只要读一读《彭越列传》就会发现,事实完全不是如此。《彭越列传》:“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刘邦猜忌功臣,往往以子虚乌有的“谋反”罪名除掉心腹之患,功臣彭越即遭此厄运。由此可见刘邦吕雉之狠毒阴鸷。这桩历史冤案,仅读本传,无法察觉,他传发之,始见真相。这种情况,正如李笠所云:“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是非,不忍隐避史事,故互见耳。”{6}

司马迁笔下的刘、项形象有血有肉,呼之欲出,形象丰满,又不失历史之真,应归因于互见法的巧妙运用。本传着意刻画人物形象,集中描写和叙述矛盾最尖锐、斗争最激烈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精神面貌。在此基础上,将人物负面的次要的事迹载于他传。“两手分书,一喉异曲”,是司马迁塑造刘、项形象的重要方法:传、赞相补,用以表述理性的评判;重复累书,用以突出事件的意义;细节描绘,用以凸现人物的个性:遂使刘邦、项羽不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是不朽的文学典型。

下载史记选修 (自动保存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记选修 (自动保存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版选修谈《史记》《汉书》教学参考

    一、学习要点 (一)课文相关知识 本文选自朱自清文学评论集《经典常谈》,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

    高中语文 夏本纪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夏本纪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 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 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一专题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专 题 解 说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

    《史记选读》之《河渠书》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书”的体例,能知道如何来阅读“书”类文章。 2、通过阅读,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想象。了解《河渠书》对后世的地理、水利乃至中华文明的影响。 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史记与文学(共5篇)

    《史记》与文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

    史记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总结 分类:选修9-中国小说欣赏+传记选读 | 标签: 项羽 史记本纪陈涉世家成语 2010-05-28 10:17阅读(1838)评论(0)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总结......

    《史记》

    《史记》读后感 很早就知道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

    史记

    从历史构筑意识形态: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剧的意义 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史学与史剧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 如何,内在协调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是一种什么力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