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勤给奖制度管理心理学分析

时间:2019-05-15 07:1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满勤给奖制度管理心理学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满勤给奖制度管理心理学分析》。

第一篇:满勤给奖制度管理心理学分析

管理心理学的“满勤给奖制度”分析

在一次行政管理课上,听闻授课老师说他们学院采取的是满勤给奖制度,恰好与我所见的一个案例相符,我就这个案例从管理心理学进行一下探讨。

案例: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从这个案例中来看,我们看到,管理者采用的是激励的手段,对于其人员进行管理。所以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激励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激励是人本管理的核心: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大师金克拉曾说:“你若想成为人群中的一股力量,便必须掌握激励,生活就是这样,你把它放入自己所处的人际中,人们就记得你信任你,就像黑夜相信灯光一样。”研究管理心理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

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总结的GE核心领导要素E4(Energy活力、Energier激励、Edge敏锐、Execution执行)中就有激励一项。他曾说,管理人员应成为团队的成员和教练员,他们的工作是提供帮助,而不是控制他人,还应有能力去激励他人。激励和鼓动他人的能力——富有感染力的热情——会使组织的能力发挥至极致。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1世纪只有两种管理者,懂得如何去激励员工的管理者和失败的管理者。

在具体讨论激励的方式之前,先来讨论一下管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假设和原理,然后再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来讨论激励的实施。

关于人性的假设有“X”理论,“Y”理论,超“Y”理论。也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设。早期的管理者以及我国现在相当一部分管理者比较倾向于“X”理论和“经济人”的假设思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Y”理论及“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我认为这些理论本身并不矛盾,也不能说哪个理论是正确的哪个理论是错误的,每种理论都有其合理因素,都有其适用的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需求的改变必然会造成这种过渡。理论本身不过是事实的一种反映。但是,显然,在现代的工作中,激励依然成为一种最主要的手段,而对于教师这种高素质阶层的人群,“自我实现人”理论也更符合社会现实。

其次,我们应当探讨的是激励的手段。激励的手段或者方式其主要应该分为5种,其分别是目标激励,期望激励,责任激励,危机激励,奖励激励。在本文的案例中,我们很明显发现,满勤给奖制度属于责任激励,但最终落实到给奖上,就属于奖励激励。奖励激励是各种激励手段最后强化的方式,否则激励就成了空头口号,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我们需要奖励,但是从这个案例中分析,我们又不难看出,这个奖励的效果实际上并不好。所以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奖励到底是哪里出错了。也就是说我们又必须重新回头看看奖励中我们需要进行注意的问题。

奖励中应注意的问题

奖励要公平

公平是奖励的第一要素。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人们总是要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和一个自己条件相当的人做比较,如果这两者相当,双方都会有公平感,否则,即使奖励很重,仍会引起不满。最后一课的案例中,小刘和小李的案例就是一个明显的有失公平的奖励,这令小刘的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奖励要及时

奖励若不及时,会让人有接受空头支票的感觉。在等待奖励的时间里,员工会表现的焦躁不安,工作积极性受到明显影响。唐代著名政治家柳宗元有言:“赏务速而后有劝。”意思就是,奖赏只有及时实现,才能达到勉励的效果。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并重,按需激励。

管理者应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和需求特点来进行因人而异的奖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不同人群的主要需求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在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地区,奖金等物质奖励有较好激励效果,而在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荣誉精神享受就更加重要。

有一家工厂效益较好,老板决定奖励员工,有两种方案:一是第二季度每周工作四天;第二是第二季度每周工作五天,年末每人奖励奖金4000元。结果选择两种方案的各占一半。这说明即使在相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上,不同的人对奖励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无论是哪种情况,无论对哪种人,都要注意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互搭配。“金钱万能”和“精神万能”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奖励要不拘一格

单一的奖励的效果会越来越低,到某个时候会丧失激励作用。这实际上体现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即一成不变的激励因素会慢慢转化为保健因素。当某种奖励变成保健因素后,要想再取消这种奖励就会受到较大的阻力。因为人最渴求的是自己还没有得到的,最吝啬的是对自己已经得到的。如果管理者想要取消某种沿袭已久的福利,即便是这个举措有充分的理由,员工也会强烈抗议,仿佛你剥夺的是他的工资。这样一来,单一的激励措施不但起不到长期激励效果,反而会增加奖励的成本,也给公司埋下了一个不稳定因素。

在本案例中,奖励的方式看上去合理,但从案例中,我们明显读出,这种奖励方式是不公平的,这恰恰违背了奖励最重要的规则,要公平奖励。

结论分析:

经过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对于管理中的奖励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我们重新回过头看看这个案例,同时探讨这种满勤奖励制度的失败原因。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第二篇: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小组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杨梦露

新校长说: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不能成为过眼烟云,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像工人那样量化记酬、也不能像农民那样个体承包,要克服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弊端,就必须把教师的功绩记录在案,业务档案具有权威性,可以为今后教师晋升、提工资、奖励提供详实客观的依据,也是学校的财富。业务档案只记功不记过。建立业务档案后,出现了教师自发向上,大家比贡献的局面,老教师焕发了青春;想改行的年轻教师当年就发表多篇论文。

教师是一个塑造人类灵魂的职业,他们的工作性质是教育,工作对象是人,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的工种与其他的职业有着区分,比较突出的方面就是教师工作绩效的评定,因此工作绩效评定的不稳定也是造成现今教师岗位人才稀缺、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的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教师的劳动不能能像工人那样量化计酬,也不能像农民那样个体承包,担任教师工作的人是具有立体知识结构的知识分子,虽然作为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但在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才能是否得以充分发挥等方面的在意程度相较薪酬支付方面应该略胜一筹。因而教育管理者如果需要对教师们进行人性方面的剖析,进而针对他们制定激励的制度,那么我认为管理者应该选定的是由马斯洛等人提出的“自我实现人”假设。

在现实中,我们都经历过,我们每个阶段的老师将我们这个年段的学生培养了一批有一批,我们学生作为教师的“劳动产品”除了最后经过考试的“检验”,就没有再次针对我们的学业成绩进行评判的方式了,而考试这种检验手段,其不稳定的因素又太多,虽然也会成为评判教师工作绩效的一项标准,但也不是绝对的,所以,教师的工作绩效实在是不好反应,最后难免会造成教师“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局面。

针对这样的问题,新教育管理者“把教师的功绩记录在案,业务档案具有权威性”,并且以业务档案“为今后教师晋升、提工资、奖励提供详实客观的依据,”,将其视为“学校的财富。”

新教育管理者看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的真正需要,即实现自我的真正价值,教师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被肯定,被大家接受,不被忽视的,将教师的功绩记录在案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生成,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相应的“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原则就是:管理者为教师创造了一个适宜工作的环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潜能与才能,可以充分展

示教师的特长和创造力,重视了人的因素,更注重教师的价值和尊严。起到了激励教师创造工作绩效以实现其价值,展示其才能的作用。

“业务档案只记功不记过。建立业务档案后,出现了教师自发向上,大家比贡献的局面,老教师焕发了青春;想改行的年轻教师当年就发表多篇论文。”

这里表明,新教育管理者在实施了Y理论的管理方针后,教师们从中得到了“内在奖励”的环境,他们通过发表论文、创造新的教育绩效以形成了自尊、自主、创造等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们之间争相比拼。

PS:组长,这个是个人的分析,反正你就汇总一下大家的观点认识就OK了吧!

第三篇: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企业管理主要包括对人员、物资、资金的管理,所谓“人难管、管人难”,对人的管理是最难的一部分,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管理好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目前,人才流失、员工离职是众多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人才的缺乏使企业在发展壮大的道路中举步维艰,而员工钟情于离职、跳槽往往是对工作不满意,企业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每个企业都渴望拥有一支“我不怕累、我肯干”的忠实的员工队伍,但是要做到使每个员工都忠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心甘情愿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热情、力量,并非每个企业都能做好。在沃尔玛企业中很少出现员工离职的问题,无论高管层还是低层员工都会忠诚地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都心甘情愿为企业的发展卖力地工作,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是沃尔玛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让员工忠诚于企业,为企业卖力工作?为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各个企业应该从沃尔玛的员工管理中寻找答案。

在沃尔玛的内部很少有等级森严的氛围,公司不把员工当做“雇员”来看待,而是视为“合伙人”和“同事”。公司的“公仆领导”始终把与员工的沟通放在首要位置,实现“走动式管理”,管理者、领导人与员工直接交流,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高层人员不定期对各个商店进行视察,并与员工保持沟通,重视员工的想法,给有潜力的员工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沃尔玛每周六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展会,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表扬先进、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公司的员工的工牌上都印着“我们的员工与众不同”的口号,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到自豪,总部和各个商店的橱窗中,都悬挂着先进员工的照片,各个商店都安排一些退休的老员工,身穿沃尔玛工作服,佩戴沃尔玛标志,站在店门口迎接顾客。沃尔玛在处理员工关系方面运用最多的方法是激励而不是批评或者是处罚,做得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做得不好会受到委婉的劝告。公司有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员工的收入与销售业绩直接挂钩,工作出色者还有奖金和股权的奖励。

坚持以人为本是沃尔玛的管理原则之一,“我们的员工与众不同”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沃尔玛取得成功的关键,其对员工的管理充分体现了“尊重个人”的特色企业文化。上下级的开放式沟通使得管理者更好的了解员工的需要,深入了解到公司发展、管理等方方面面存在的细小问题,同时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对公司的了解和关心程度,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员工的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让他们时时感到被尊重、理解、关怀。公司内部没有等级之分,让员工意识到自己和上司在公司中同等重要,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从而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为公司也为自己带来更大利益。沃尔玛高度赞扬先进员工,体贴关怀老员工,本着尊重的态度对待做错事的员工等让员工们在工作中感受温暖、自豪,时刻能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与业绩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又能使员工摒弃懈怠的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的热情度。

从沃尔玛公司人性化的员工管理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其内部形成一股凝聚力,让管理者与员工融为一体共同为企业尽心竭力。维珍集团的创始人查理德说过“如果你拥有了快乐的、充分激励的员工,你很可能就会拥有快乐的顾客。”企业能成功地吸引员工、让员工忠诚地卖力工作,首先要让员工对其工作感到满意,对公司产生认同感,在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其中尊重是最基本的需要,交流、沟通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时刻保持工作热情度和积极性,团结、平等、向上、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员工的向往。重视每一位员工,在公司内部的和谐氛围中让员工感受到公司是一个大家庭,自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因此能很好地把员工团结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心甘情愿为公司这个大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热。

第四篇: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No.1当核心高管突然提出离职

高层管理人员一定不能轻易地流露出任何怕恐情绪

企业人员正常流动有利于公司的新陈代谢,但核心人员的流失会对公司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MBT公司的COO突然提出辞职,就是公司缺乏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意识,没有作好相应的对策。

当COO突然提出辞职,我认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按照下面的方法就能处理好这场危机:

1.高层管理人员要保持镇定,在这场人员危机中,应该说高层管理不安和感受到的压力比其他人更大,尽管如此,高层管理人员一定不能轻易地流露出任何惶恐情绪。管理者在危机中要明确自己是“顶梁柱”。自己若是倒了,就别指望整座大厦还能撑多久。

事实上,在危机中,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高层管理对事情的态度,这时候,几乎所有员工的目光都会不自觉地集中到组织中主要领导身上,领导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会传递出种信息,员工就会对此猜测企业的真实状况到底如何,如果让员工察觉到连管理层都失去信心,企业再采取任何措施都很难让员工保持稳定的心态。本案例中的人力资源总监池向阳“焦头烂额”就说明,MBT的高管层并没有在这场危机中保持必要的镇定,这样只会加剧公司内部的不稳定情绪。

2.高层管理人员要表示关注和关心

高层管理者在危机中要保持稳定,并不是说管理者对危机事件不闻不问,毫不关心。相反,管理者要表现出对危机时期的格外关注和对员工的加倍关心,如果管理者表现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若无其事,不仅不会减轻员工的惶恐感,还会更加加重员工的猜疑心态,一些员工会觉得管理者没有人情味,对企业失去更多信心。管理者在危机中就好像家长一样,对自己的员工要比平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这时,管理层就不应该只顾自己的事务,应多花一些时间和自己的员工在一起,而且,如果危机已经暴露无疑,高层管理人员就不应该再度隐满,反而要及时正式地向员工通报COO离职情况和COO离职后续任人选拔的进度,告诉大家,事情虽然已经发生了,但迟早会被解决的,这有助于员工在COO离职事情中保持正常心态。作为CEO及人资源总监,对危机中的焦点人物——COO并没有表现出想和他进行面谈的意向,对潜在的接替者——负责运营事务的第二号人物胡兵,在其因家中有事休假时,也没有表现出适当的慰问及关注,显见其人力资源管理失败。

3.留心细微之处,注意员工的要求

当核心管理人员提出辞职后,公司高层管理者应及时深入第一线,了解员工的情绪和与员工有关的各种情况,哪些人员即将随COO而去,了解他们对这事情的看法,他们对公司的建议,把员工当成这件事情的主角,进一步挽留即将跟随COO而去的人员。可惜的是,MBT的高管层好像对此并没有意识到。

4.加强人才继任规划

除了选拔COO继任人选,公司还要加强核心人员的继任规划,避免在以后的核心人员离职后造成对公司的影响。MBT并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潜在继任者居然也可能追随COO而去,显然是公司并没有关注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如果核心员工对未来,或者对企业的信心和希望经过多次失落后已经不再抱有希望,那么核心员工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的可能很显然将化为泡影。

5.加强知识管理

加强知识管理就是不断将人才的经验积累成企业文化和知识,当人才离开企业时,将会留下他的经验、办事方式和思维方式。MBT公司没有建立知识管理制度,没有将COO的经验积累成企业文化和知识,当COO离开企业时也带走了他的知识和经验,MBT必然会觉得茫然无措。

最后,要解决MBT公司COO辞职的问题和面临的发展问题,我认为根子在公司的决策层,关键要有一位优秀的CEO。吴XX作为MBT公司的CEO,如前所述领导能力、决策水平有其非常明显的局限性,加上人力资源总监管理能力上的明显缺陷,说明公司没有形成高质量、高效率能的决策班子,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决策机制,尤其是缺乏针对核心管理层和核心员工的整套管理制度、办法和预案。

老师的建议:

1、从案例中看出,领导者与核心人员之间的沟通问题,人力资源总监给领导者传递了一些可能是错误的信息,导致领导层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2、对管理层核心人员的激励方式不适合,不应采用对普通员工的奖金式的激励方式,可以考虑多种有效的激励放松,比如股权激励的方式

3、沟通方式上的问题,邮件的方式不是沟通的好方式,应该采取面谈的方式

4、培养多些后备人才。

5、企业文化的问题。

No.2公司员工利用公司资源干私活怎么办? 奖罚分明,不能摸棱两可

作为公司总经理,李姗玲在发现员工对外兼职后,与技术部、人力资源部二位经理协商解决办法,这并没有错,然而,她带着很强的感情色彩,试图自己去解决员工在外兼职的问题,就犯了第一个错误。她应该果断地将这件事交给她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去处理,再采取相应措施。其次,她的这一折衷式处理方式,实际上是很愚蠢的,并

没能解决员工在外兼职的问题,而且有可能助长这种行为。李姗玲应该明白,在许多专业性服务行业特别是在互联网公司,员工兼职已经是很普遍的事,问题在于小吕等三个员工的做法是否已经越过了公司所能容忍的界限而已。对小吕等这种情况,关键在于如何给他们三人一个明确的公司立场,以形成明确的员工行为导向,而不是“模糊”处理。要知道,模糊处理带有很大的风险性。我们分析一下员工在外兼职的动机。从心理学上说,员工出外兼职不外乎有二个动机。一是金钱,如果现有收入不能满足员工的生活所需,他们就会想尽办法通过兼职以提高收入,解决生活困难。这一动机谓之“限制动机”。另一个是兼职者能从兼职工作中得到一些利益,如学习机会、挑战等。谓之“工作差异动机”。在本案中,小吕实际上是二者兼而有之。首先,小吕的兼职行为首要目的是金钱。在现有收入无法解决其需求时,自然会寻求挣钱的机会。可以说,这是许多兼职者的原始动机。李姗玲忽视了这一动机的存在,在沟通不是很愉快的情况下,也就没有很好地了解这些兼职者的心态。其次,小吕的兼职行为应该说越过了公司所能容忍的界限。为什么?在公司产品开发组夜以继日地投入开发中时,作为骨干员工,居然在晚上利用公司的资源做私活,必定会影响他们在第二天的工作。从这个角度上说,小吕的行为是公司不能容忍的。毕竟,如果他们能将精力全力投入到产品开发中,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第三,小吕仍属于一个敬业的员工,他能将兼职过程中的所学及时应用到本职工作中,其员工忠诚仍是无可非议的。李姗玲也没有正视这一点的事实。然而,李姗玲作出了如此“模糊”的处理。她的这种处理方式有可能导致:

一、挫伤员工的敬业精神。作为开发组成员,小吕等三个已经尽责尽职并加班加点地做出了很多牺牲,此种行为虽然不一定值得鼓励,但至少他们的所为最后没有得到公司的任何肯定。对年轻员工的挫伤可想而知,并有可能导致这几位员工对公司的离职倾向,将其推至极端。

二、有可能助长兼职行为。员工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时,其兼职的“限制动机”在实际上就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鼓励。要知道,在外兼职的员工一般情况下都是能力比较强的员工。而如果公司对其加班行为予以一定的肯定并对其晋职加薪,他的心理一定会得到某种平衡而较好地抑制了其兼职动机。

三、形成错误的员工行为导向。没有一个经理会容忍员工利用公司资源做私活,但公司明令禁止显然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也不可能行得通。公司既然已经发现这一现象的存在并且不是少数,而对骨干员工所为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有可能使员工误认为公司对这一行为是容忍的,从而滋生错误的员工行为导向。实际上,李姗玲应对小吕等人按原计划作出晋职加薪的同时,对其兼职行为也予以一定的惩罚性措施。这样就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公司员工:公司对兼职行为是不允许的,但对其工作业绩还是肯定的。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和制止员工的兼职行为。然后,李姗玲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公司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一边是多个部门经理反映这几个员工在超负荷工作,实际是他们有很多精力与时间是在外兼职而且做得很出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理们大多仍在依靠表面的现象和模棱两可的自我评估来衡量员工的工作效率。此外,多位员工长达几个月的加班加点工作,公司却漠视这一事实的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优秀员工在外兼职也就顺势而为了。作为人力资源部,是否也该思考一下公司的激励机制是否存在问题呢? 老师建议: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2、激励的力度是否足够

3、可能激励制度是缺失的4、可采取不点名地通报批评方式,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No.3项目管理实施的困惑 现状和问题

从案例提供的信息来看,顺德PLD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 组织结构问题

顺德PLD的组织结构是矩阵制结构,即每个岗位有两位上司:一位是横向的上司,一位是纵向的上司。案例中项目经理的横向上司是顺德PLD的总经理,纵向上司是PLD中国区工程项目总监。但是,由于该项目地处顺德,顺德PLD总经理应该多管一点。可是,事实上,项目经理是向中国区工程项目总监汇报。另外似乎顺德PLD的运营总监对此事十分着急,但是从组织结构图来看,他和项目经理是平级的。显然,顺德PLD的矩阵制组织结构的缺陷造成了职责不明的后果。员工的沟通问题

案例显示,顺德PLD的项目组存在严重的沟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项目组廖经理与运营总监的沟通问题;廖经理与生产经理的沟通问题;廖经理与财务经理的沟通问题;廖经理与下属工程师的沟通问题。这些沟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完成 项目运作问题

案例显示,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都存在一些运作问题。主要有:前期立项调查不够,致使工期一拖再拖;行动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有问题,预算一加再加;公关问题没有足够重视,与当地供电局的关系欠佳就是一个明证。问题的根源

顺德PLD的项目管理产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究其原因,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两点: 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施有较严重的问题

从案例来分析,顺德PLD的人力资源管理地位较低下,远远没有达到战略性的高度,例如:其它的部门均为总监,而HR部门的只是经理;其它的部门次一级都是经理,而HR部门的只是主管。而且,由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不明朗,因此,身为HR主管的刘先生,竟不清楚组织结构,这听起来让人难以相信。

顺德PLD的工作分析显然没有作或者没有作好,否则就不会产生项目组廖经理与其它各位经理之间的矛盾。此外,公司的培训也存在问题,如项目管理技能、领导科学与艺术、沟通技能、如何授权、企业文化等等方面的培训严重

不足。

廖经理的管理技能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从案例分析,可知项目组的廖经理缺乏以下管理技能: 计划技能:如预算一再变动;

沟通技能:如和协作的经理、下属工程师都缺乏沟通;

激励技能:如对骨干工程师的心理需求不了解,可能导致他们“跳槽”;

授权技能:如不信任下属,大权小权全部独揽,结果,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工程师们却几乎没有任何权利; 公关技能:如与当地供电局的关系较差。解决途径

顺德PLD的项目组问题如果不解决,可能会使这个项目最终失败。解决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思考: 从郭先生的层面来解决问题 1)进一步了解存在的问题;

2)向运营总监汇报,并希望运营总监再向上反映情况;

3)与廖经理进一步沟通,婉转地提出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的方法; 4)通过力所能及的努力,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项目能尽可能好地完成。从顺德PLD的层面来解决问题 i.全面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ii.健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和计划程序 iii.培训廖经理的管理技能;

iv.与廖经理深入就目前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v.撤换廖经理,挑选能胜任该岗位的人员

No.4 赛智软件公司的组织结构(P340)

分析思路:企业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要与企业的业务特点、组织规模、员工能力相匹配才能促进组织运作效率的提升,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的调整,组织结构也必须相应变革否则必然影响经营业绩,这是一般规律。依此思路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找准问题的关键,所提建议和措施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才有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分析要点:

1. 赛智公司是一家由技术人员为主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创业初期的组织结构是简单的职能型结构,特点是专业分工明确但横向沟通协调存在一定障碍。由于规模小、人员精干,运作良好,但高层主管重视技术却管理意识不强埋下隐患。

2.赛智公司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员工的士气不高,服务质量下降和员工的流失率居高不下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下滑,一些新的项目难以开展。在公司业务扩展、人员增加的情况下,现行的职能型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为从开发客户、签订合同到软件设计,再到采购设备、安装调试、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完整业务流程被人为地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中,部门之间的权责界限不明,相互抱怨导致运作效率低下。

3.通过调整薪酬结构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关键人才积极性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仅仅根据资历划分等级确定报酬的方法弊大于利,半年一次的评级可能加剧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建议:1 是强化工作业绩的考核,将薪酬收入与实际绩效和对组织发展的贡献挂钩,才能在留住人才的同时促进组织绩效的增长。2 是调整组织结构重新整合业务流程,明确界定各部门之间的权责界限。

4.下一步的组织结构调整可分两步走,第一部先改成矩阵式组织,在纵向上依据主要目标客户设置银行、海关、民航和税务四个业务经理,横向上将软件部、网络部合成一个部门,采购部、工程部合并,客户服务部、研发部、行政部保留。

5.由业务经理从各职能部门组合人员组成项目团队,以项目团队为单位进行业绩考核,分配奖金。员工的基本薪酬保证达到同行业平均水平或略高,收入差距主要依照项目多少和项目完成情况的奖金差额拉开。

6. 第二步,视业务发展情况在矩阵式基础上进一步改为事业部制,依主要目标客户设置事业部,将客户服务与技术支持整合到事业部内,给予各事业部经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公司层只保留研发部与行政部、增加资金部提供服务(参见图 1)。

7. 随着组织规模扩大和业务扩展,职能型结构的组织沟通不畅是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各部门追求部门目标,缺少对全局的把握和不对最终结果负责往往使整体绩效下降,需要及时变革组织结构并调整考核和激励方法。

第五篇: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分析

(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

二、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分析

(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

(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

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 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对协调人际关系、满足成员需要有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消极型等不同类型,本案例不能简单扣为“小团体”或“小集团”帽子; 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对积极型应支持鼓励,对消极型应引导转化。

四、Fs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服装的中型企业,一部分产品是自产自销,而绝大部分产品是按照国外订单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公司一直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自从公司的前厂长离开自己创业后,整个形势就开始慢慢地变化。老总开始物色具有丰富服装生产和出口经验的管理者,结果前后来了三任厂长都改变不了车间混乱的状况,生产的服装几乎每批都被外贸公司退回返工,产品的质量达不到要求,一方面让公司大幅亏损,另一方面由于公司采取的是计件工资制,也导致员工的工资锐减。一时间公司内部流传着各种消息,如:又要换厂长了;刚做的一单又要返工;这个月的工资老板会压着不发;老板准备放弃这家企业等等。而这时公司的老总正在和深圳的一家贸易公司谈判,希望能获得一个100万元的海外订单,在离开公司之前虽然他也知道公司内部人心不稳,但他认为只要能签到大额的订单就可以稳住员工的心,然后生产也会走向正常。结果,当他给员工发了上个月的工资,回到车间却发现已经有40%的员工集体在领到工资后就已经辞职。他发现这些一起离开的员工大多是来自同一个省份,或者以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过。试以非正式群体理论分析上述情况并总结该老总管理中的失误。答案:

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也就是相对公司的正式群体来说的一种群体和团体.文中所描绘的离开的员工,可以说是非正式群体.他们的特点应该是:

1、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

二、这种群体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同一个地方来的,或者以前在同一家公司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2、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3、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公司上司进行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对整个公司的基础进行松动,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

4、老板在管理中很明显忽略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开始并不完全就是反公司的,但是由于前面的例子使大多数人都有了一种共有的思维模式和担忧,出现群体极化现象是很正常的.让员工留下的办法不应该是靠钱,而是靠公司集体的力量.让人内化的离不开公司,而不是给他们外在的原因.外在原因往往是群体极化的一个借口.五、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一年试用期过后,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十分气愤,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试通过公平理论分析甲的心理以及管理者的对策。

答:(1)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实际收入的比值)两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报酬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因而心情舒畅,安心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低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低于过去的收支比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对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案例中,甲做纵向比较时的高兴在于与过去比其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与乙进行横向比较时,发觉自己的工资比乙少了300元,由此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2)管理者应对甲、乙两人的工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原因在于乙比甲能力强、贡献大,应时及对甲作出解释,使甲重新认定自我、找出差距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甲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甲、乙的能力与贡献判断失误,应及时、果断的纠正失误,重新制定甲、乙的工资标准。

六.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在心理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首先借助感知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获得理性认识,再加以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试由以上过程分析认识中感知与思维的关系。

答:(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不同感觉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对事物有了较完整的形象。感觉、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3)人们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还借助记忆把过去生活实践感知过的东西、体验过的情感或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重复反映出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仅通过感知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以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过渡,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征和内在联系,全面地、本质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个思维过程(包括记忆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七.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说,这是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试分析该实验所提示的心理效应。

答:(1)该实验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其中,第一段实验说明了优先效应的存在;第二段实验说明了近因效应的存在。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2)该实验不仅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而且证明了两种效应发生作用的不同条件。一般来说,在感知陌生人时优先效应起着更大的作用;而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则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八.当我们看到教室的讲台时,我们几乎在获得该讲台的知觉的同时,赋予了这张讲台在教学工具方面的意义。这是思维的结果,讲台是直接的、具体的,但教学工具则是间接的,抽象的。试分析上述现象所表明的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答:该材料表明,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九.心理学家曾作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这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试分析上述实验所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答:(1)该实验充分表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它是指两位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印象(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良好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的判断,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2)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但它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要阶段。因此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第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①在看待别人时,要昼避免仅仅凭第一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②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随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③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十.一企业有两个生产同类产品的车间,A车间的凝聚力明显弱于B车间,但A车间的生产效率又明显高于B车间。

请分析以上现象的成因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高B车间生产效率的对策。

答:(1)对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凝聚力的状况对生产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诱导是除凝聚力外的另一重要变量,两者共同影响生产效率。无论凝聚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低。此外,凝聚力强的群体比凝聚力弱的群体更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在积极诱导条件下凝聚力强的群体的生产效率更高,在消极诱导条件下凝聚力强的群体的生产效率反而更低。在本案例中,A车间虽然凝聚力弱于B车间,但车间主管理采取的是积极诱导方式;而B车间虽然凝聚力强于A车间,但车间主管采取的是消极诱导方式,而且正因为其凝聚力强,所以在消极诱导下,其生产效率则更低。

(2)从管理角度讲,上级主管部门应对B车间主管的思想状况、态度、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劝其纠正自己对车间群体的诱导方式;如拒不纠正,可考虑撤换其职务。

十一.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十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个实验。他给被试者看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像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像出一个适合的人。结果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克服该实验所揭示的效应? 答:(1)该实验表明:表格所列的最后那种品质起着晕轮作用,影响了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体面貌的判断。(2)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个体在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很少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或是只从自己的偏好出发,带着个人偏见去衡量别人的结果。要克服晕轮效应,必须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坚持认识人与事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客观性。①要在深入了解和全面观察、分析一个人的言行后,才对其作出评价;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切忌用静止的眼光和成见去“盖棺定论”;③要以客观的标准评价人,不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

十三.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设计了一个实验:被试者是一些四年级、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给学生一张问卷,其中有几条关于道德问题的判断,学生应对这些判断表示赞成或反对。问题很简单,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公认的准则作出回答。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些道德的判断列入一张更长的项目单之中,而在学生回答之前给予暗示,指明其他人都赞成的错误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少接受暗示、屈从压力而改变其原来的主意,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改变主意。试分析这一实验所揭示的问题。

答:(1)该实验表明,群体的压力并不是人们改变主意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因素是遵循集体的崇高思想、目的和价值观念,具有“集体主义自决”品质的人只在非原则性问题上表现出顺从,而在原则性问题上则坚持已见。

(2)一个人接受多数人的意见,可能是屈服于压力,怕被孤立;也可能是为了实现群体的理想和信念而采取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措施,即“集体主义自决”。“集体主义自决”指的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群体的意见经过独立分析之后所作出的行为,当认为群体的意见正确时予以支持,并非由群体的压力改变了他的意见;当认为群体的意见是一种原则性错误时,则抗拒群体的压力,坚持不从众。

进入这个网址看下这个资料有答案的: http://wenku.baidu.com/view/0e086b6a561252d380eb6ee7.html?from=rec&pos=2&weight=4&lastweight=3&count=5#10002-qzone-18134447-44092-94c52e802bb3aff91b8f5d736afa1021

下载满勤给奖制度管理心理学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满勤给奖制度管理心理学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张校长上任后,大张旗鼓地强调竞争。他说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学校就不能前进。于是在管理活动中开展各种名目的竞争。一开始,学校人心振奋,但时间一长,问题......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第一题: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论述题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杭州一快递员送货路上猝死 1.你认为快递员该如何管理自己的工作压力?答:(1)消除工作压力源。压力源通常包括两个方法:永久和暂时消除工作压力源。一般来说,永远消......

    美甲店员工管理心理学分析

    蒋云飞美甲形象艺术培训中心 029-87268227 美甲店员工管理心理学分析 蒋云飞美甲形象艺术培训中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从管理学角......

    学校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公路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学校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 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

    管理心理学期末案例分析

    (四)案例分析 1、 公平理论的内涵 公平理论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既每个人都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比......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合集]

    枪打出头鸟 如果一棵树在树林中长得过于高大,必定是风先摧折的对象;如果一个土堆高过岸头,流水必定会将它推平。同样,一个行为出众的人,必然会遭到许多世俗之人的诽谤。俗语中的......

    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分析案例

    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分析案例 丰田公司:丰田公司将员工视为珍宝,更重视对员工的培养和激励。(1)现在丰田公司在全球的公司都实行ICT(Intra-CompanyTransferee)制度,也就是让世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