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快乐的足球赛教案冀教版
3.快乐的足球赛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中“哄、裁、暂、锋、腹、摔、澡、凌、啥”九个字。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这场足球赛的快乐气氛。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叙事儿童诗,共有11小节,讲的是小学生放学后在河边草地上尽情踢足球的经历。
前四小节讲比赛的准备情况。参赛双方是自愿组成的两支人数不一的队伍,守门员是“没上学的小豆豆”,比赛没有火爆的宣传,没有标准的场地,没有计时,没有裁判,显然不够正规,但孩子的热情却非常高涨。
第五至第十小节讲了比赛的过程。孩子们玩儿得非常投入。球“满场乱飞”,人人“大汗直冒”;整个过程充满快乐、趣味:小胖“把球射进自家球门,他还在那拍手叫好”,“我刚想来一个凌空飞射,他们的球门却不见了”,“两个‘小豆豆’闲得难忍,正滚在一旁草地上摔跤”“大家正在那起哄,球又让小狗叼跑。”看到这样的比赛,谁都会忍不住发笑。
最后一小节讲比赛结束后,“有人躺在草地上养神,有人跳进小河里洗澡”,愉快的气氛荡漾在小河边。
课文叙述了孩子们在小河边的草地上进行足球赛的热闹场面。语言通俗,运用押韵的诗歌形式表现,琅琅上口,形式新颖。风格上处处洋溢着幽默、风趣,充满了童真、童趣,尤其是几个精彩镜头的细致描述,给这场足球赛添加了别样情趣,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很有感染力。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明白如话,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读初步把握课文内容。(1)问一问学生:谁喜欢踢足球?你最佩服的球星是谁?他的哪些精彩球技令你佩服?(2)揭示课题。教师启发谈话:下面的这场球赛,没有著名球星,但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3)读完课文,说一说“快乐的足球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孩子们可能说这场最球赛“好玩”“快乐”“有意思”。教学时,教师就从孩子的初步感受入手,让孩子结合课文谈球赛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好玩”“快乐”“有意思”?
这一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阅读获得体验,凸现个性化行为。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了解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谈感受获得情感体验。结合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表达出快乐的气氛,使听者受到感染。2.扩展练习。
(1)可以尝试让学生为诗歌配解说词。
示例:
各位听众,各位观众,今天为大家转播的是一场特殊的儿童足球赛。说它特殊是因为:
一、人数不定,随到随上;
二、场地无界,只要你跑得够快够远,无所谓出界不出界;
三、没有裁判;
四、„„你看,没有宣布,球赛已经开始了!,让我们还是马上关注球赛吧。„„ 你能像宋世雄、黄健翔那样为这场球赛当解说员吗?请学生为自己感性的小节配解说词。
(2)还可以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只要做到押韵、句式大致整齐就好。
示例: 小弟和小猫 柯岩
我家有个小弟弟,聪明又淘气,每天爬高又爬低,满头满脸都是泥。妈妈叫他来洗脸,装没听见他就跑; 爸爸拿镜子把他照,他闭上眼睛格格地笑。姐姐抱来个小花猫,拍拍爪子舔舔毛,两眼一眯“妙,妙,妙,谁跟我玩,谁把我抱?” 弟弟伸出小黑手,小猫连忙往后跳,胡子一撅头一摇,“不妙不妙!太脏太脏我不要!” 姐姐听见哈哈笑,爸爸妈妈皱眉毛,小弟听了真害臊: “妈!妈!快给我洗个澡!”
3.建议本课教学一课时。
参考资料 儿童诗的特征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其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一)饱满的儿童情感。
抒情,是诗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儿童诗也不例外。但由于它的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例如,圣野的《夏弟弟》,诗人把夏天比喻成爱爬竿子的绿孩子,由衷地赞美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可爱的绿颜色!”表面上诗人在赞美大自然那绿的生命力,实际上是在赞美“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在洒满绿阴的窗口,勤奋看书的学生,„„”这些学生才是夏天真正的充满绿意的风景。
(二)儿童式的丰富想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必须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这就要求儿童诗要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如邵燕祥的儿童诗《小童话》:“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像树一样成长。„„”。
(三)新颖巧妙的构思。
儿童诗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远不如成人诗歌,这是儿童的情感特点所决定的。如何才能在不甚宽阔的情感层面上表达情趣并创造独特的表达效果呢?这主要依赖于构思的新颖巧妙。这种依赖于生活积累和儿童式的想象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诗的艺术水平。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四)天真而精粹的语言。
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如刘饶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着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声。”寥寥数语就把静谧安详的大海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准确的措词“抱着”、“背着”、“鼾声”形象地描绘出大海这位“母亲”熟睡时的优美的体态。经常吟诵此类诗,儿童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从中学习并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
(五)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意境同样是儿童诗应该刻意创造的,而且应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人们常说“情景交融”,即诗的感情应当附丽于形象。只有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而不是抽象地呼喊,这种儿童诗才具有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也才能感动儿童。如刘饶民的《月亮》:“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海里像玉盘。/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两三片。/鱼儿吓得快逃开,/一直逃到岩石边。/回过头来看一看,/月亮还是圆又圆。”在月照大海的静态美景中,通过鱼儿的“逃”和“看”的动态加入,在精巧的构思中,创造出一群小鱼儿戏水观月的优美意境,既有童话般的境界,又有盎然的童趣。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春》教案 北师大版
《春》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
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
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 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
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 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â)薄(bó)烟
黄晕(yùn)蓑(suō)衣
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 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四、归纳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四;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二、绘春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
味:泥土气息 草味 花香
声: 鸟声 清脆 宛转
笛声 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 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
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第三篇:2017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颐和园教学设计冀教版
《颐和园》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四篇:冀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总结
按课文填空
1、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在那里卜落卜落地跳,你会看见()似的闪电刷地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地扫荡了这世界,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起来!
2、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
3、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可爱的星,无数像()、()、()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之,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会立刻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4、它小时候()哩!才来我们家时刚好满月,腿脚还站不稳,已经()。一根(),一个(),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一玩儿起来,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再跑再跌,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后来,胆子(),就到院子里去玩儿了,从这个花盆跳到那个花盆,还抱着()。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被它折腾得()。我从来不责打它。看它那样(),(),我喜欢还来不及,怎么会跟它生气呢?
5、那天,林中小屋(),鸟儿们知道老人走了。那是()的一天哪!
6、谁也没有邀请谁,()都来了。()的鸟儿,在林中的小屋上空()、()。整座山林都在摇晃,树叶和树枝()。鸟儿们衔来()、()。伴着阳光,树林里下了一场花瓣雨、绿叶雨。飘落的()呀,掩盖了林中的小屋„„
7、北京的颐和园是座()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的柱子,()的栏杆,()。这条长廊有(),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画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使人()。
8、走完长廊,就来到了()脚下。抬头一看,一座()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那就是()。下面的一排排()的宫殿,就是排云殿.9、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的树丛,掩映着()琉璃瓦屋顶和()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绿得像()。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和城里的白塔。
10、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湖堤上有好几座()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就可以去小岛上玩儿了。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桥栏杆上有(),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
11、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从积雪下面冒出来了,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春天来了!森林的一切都()。小溪里涨满了春水,哗哗地流着。草地上,到处开着()、()、()野花,有野玫瑰、野百合,还有许多你连名字也叫不出来的花。()出来觅食了,()忙着酿蜜了,()踱来踱去,想着法子找蜂窝偷蜜吃。()的头上长出了一对嫩角,它们是最爱美的。你看,它们一边在溪中喝水,一边侧着脑袋欣赏着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12、夏天,一层又一层的树叶把森林封得(),空气(),几乎一点也不流动。早晨,雾从()升起来了,整个森林浸在了()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的光透过树梢,像()一样刺透了浓雾,照在()的草地上。小鸟()地叫起来,它们在愉快地迎接着新的一天的到来。
13、秋天,许多树的叶子变成了(),有的却变得()。这时,松柏显得更加苍翠了。秋风吹拂着树林,发出(),就像()。各种山果子都熟了:榛子、野枣、山里红、山葡萄,说也说不完。松鼠忙起来了,不停地把()搬进树洞里。它们这是在为度过漫长的冬天做准备。
14、走进东北的大森林,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沉浸在()。冬天,许多阔叶树的叶子都落尽了,落叶松也(),粗大的树干,像一根根()。枞树上,压满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过,雪花便从树上飞舞下来。雪地上,有各种野兽的足迹。冬天,是动物们生活最困难的季节。熊躲在大树洞里,用它的舌头舔着自己()的脚掌,不耐烦地等待着春天的来临。松鼠在树枝上迟钝地爬着,它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山果过日子。
15、(),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撸。(),挂满树;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柳线舞;(),锁一副!要找人,();一步步,踏停蛙鼓„„蝉声住,();儿童解缆送客,一手好撸。
16、小朋友,你看,你的脚边,一朵()。我们大家绕着它走,别()。去年有一天:(),()。它妈妈给它披上一件绒毛的大氅,()似的,把它带到马路边上。(),给它盖上(),它静静地躺卧着,等待着()。这一天,它觉得身上()了,它闻见();它快乐地站起身来,伸出它()。你看,它多勇敢,就在马路边上安家;它不怕(),它不怕()。春游的小朋友们,多么欢欣!春风里飘扬着新衣,——新裙,你们头抬得高,脚下得重,小心在你()中,把小黄花的生机断送;我的心思你们也懂,在春天(),这快乐也有它的一份!
17、吹起来的肥皂泡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的球面上乱转。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的小球,()。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弱的球,会扯成(),颤巍巍的()。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眼睛里,使大家都忽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
18、这梦幻般的肥皂泡,是我们自己小心地(),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目送着她,心里充满了()、()、希望„„我想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美人的玉簪边,落到一个浓睡中的婴儿的雏发上„„
19、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冰心所熟悉的。早春开放的白头翁有()、(),茎上长着(),看起来像是一件工艺品,老乡叫它是“()”。蒲公英和苦菜一齐开花的日子,山上像是撒满了星星,这会引得冰心跑东又跑西。
20、冰心晚年回忆童年的这段生活时,曾经()地说,()、旗台、()、()和周围的()、山上,是她童年时期的活动舞台。在这个()的舞台上,她感到了无限的()。
21、一颗()、()的星辰陨落了,而繁星依然在夜空中闪烁着(),春水依旧在田野里()。曾吟唱过它们的世纪老人冰心安详地走了。她那(),(),(),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她用()和()铸成的作品,将永远地流传下去,直到()。
22、威尼斯的小艇有(),船身(),有点儿像()。船头和船艄(),像一弯()。行驶起来,()、(),仿佛田沟里的()。小艇的特点是:()。分别把小艇比作()和()。
23、(),树头花落未成阴。(),飞入菜花无处寻。
(),溪上青青草。(),白发谁家翁媪?(),中儿正织鸡笼。(),溪头卧剥莲蓬。
24、(),村庄儿女各当家。(),也傍桑阴学种瓜。
25、(),子规声里雨如烟。(),才了蚕桑又插田。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诗中的“冰心”比喻人的纯洁清白的情操。
26、(),忍教鼠啮案头书?(),非是藉秋风。春蚕到死丝方尽,()。(),俯首甘为孺子牛。
老骥伏枥,()。烈士暮年,()。
27、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告诉我们:()。
28、《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
孔子表面上是在讲水,实际上是在跟他的弟子们讲做人的道理,即“君子三德”:()。
“(),头重脚轻根底浅。”告诉我们:()。“(),嘴尖皮厚腹中空。”告诉我们:()。“(),傲骨梅无仰面花”告诉我们:()。
29、表示笑的成语:()、()、()、()。
写人物品格的成语:()、()、()、()。
关于龙的成语:
()、()、()、()。30、我们家的猫一文,作者是()。本文通过描写猫的古怪性格既()又(),既()又()和它小时候的(),表达了 作者对猫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五篇: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刘金山
一、班级概况
本班有学生26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1人。语文基础底子不是很好,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待养成。大部分孩子语文成绩属于一般,语文行为习惯也很一般,只有个别优秀生表现比较好。学习态度一直不见积极,缺乏积极的表现对于语文教学来讲是一处缺陷,对于有些任务的完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上,就缺乏激情与热爱甚至缺少拔尖的学生涌现。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1篇,其中精读课文25篇,略读课文6篇。本册要求认识161个字,会写294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田字格的形式排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它是阅读习作的基础。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方式上可以做进一步的调整。
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本册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二)阅读教学
本册既要完成中年级阅读学习目标,又为高年级的阅读作准备,在教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三)口语交际教学
本册安排5次口语交际。分别是:“让你我都快乐”“我想养只小动物”“评说电视节目”“我多想去看看”“生活小窍门”其中大部门都是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有话可说,能够彼此交际。这些话题中,有的以独白语训练为主,如,“我想养只小动物”,也有的以交际训练为主,如,“我多想去看看”,更多的是两者相结合的训练。
本册口语交际教学,要注重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特别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四)习作教学
本册习作在“我的小笔头”中安排了6次,分别写童年趣事,我得动物朋友,你的成长故事,我在画中游,我会变,让冰心留在心中。
拓宽题材范围,给学生习作开辟选择的空间。
包括有写人、写事、写景物、写生活、写感想、写体会等。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
五、教学措施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3.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 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后进生转化措施
1、动之以情,消除戒备心理;
2、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
3、晓之以理,增强后进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4、创设情境,锻炼后进生的意志;
5、持之以恒,反复教育,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
优秀生转化措施
1、对于课内学习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应安排一些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人都有优缺点”,促进同学之间的平等互尊。
2、对于在学习和心理上处于优越地位的学生,平时上课注意学法指导,开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组织答案,组织自己立意的答案,引导他们掌握不同的知识规律,举一反三,还常常开展一些“智力游戏”和“脑筋急转弯”活动,培养学生寻找规律的良好习惯。
3、对于在学习和心理上处于优越地位的学生,应戒骄戒躁,杜绝浮躁高傲气质的流露,可以创造困难环境,以此来磨炼耐挫意识和更加坚韧的毅力。
4、对于课内学习掌握比较好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学习课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也充分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对于在学习和心理上处于优越地位的学生,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能力在活动胜败中的作用,提高他们重视自身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和迫切性。
6、对于在学习和心理上处于优越地位的学生,应不过分表扬和夸奖,应让他们明白自己也还有作得不够之处,使得他们能够率先得到比较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