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黄琴)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黄琴
内容提要: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作为课堂教学的语言,更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课堂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递信息的媒体,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主要工具。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标新立异的导语、巧妙顺畅的过渡语、精炼有效的提示语、美而中听的评价和悬且有余音的结束语,引导和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导语 过渡 提示 评语 结语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师那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语言能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还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和艺术。我觉得,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主要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导语要标新立异,像魔镜引人入胜。
课间十分钟是孩子们的“黄金时间”,在这十分钟里,他们尽情玩耍、嬉闹。上课铃声一响,孩子们都陆续走进教室,平时成绩比较好,自制力比较强的同学很快地进入到课堂角色中,而部分自制力弱的同学还沉浸于刚才的玩耍嬉闹之中,如果用一种陈旧的课堂导入语:“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当他们“醒”过来时,老师上到哪儿都不知晓。这是影响学生听课效率,造成孩子的思维与教学环节上的脱节的因素,也是造成班中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但作为教师,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课前的导入语新颖、奇特、标新立异,那么必定会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月光曲》一文时,上课铃刚落,师生问好之后,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声音由弱到强,再由强而弱。接着于老师深沉地说:“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说完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像这样在听《月光曲》中介绍作者,方法新颖,导语简洁有情,能立即使学生入情入境。再如在教《爱之链》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读罢《爱之链》课题后,老师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紧接着老师说:“这问题真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探究的情境。这样的导入标新立异,就像魔镜一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引入了老师预设的教学轨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标新立异,创造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导入形式。
二、过渡要巧妙顺畅,似轻舟逾越千山。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都要精心设计,环环紧扣,尽量做到即承上又启下,准确而精练。让学生对上一环节的学习有个总的认识,又对下一篇章的内容怀有好奇,急切地希望继续读下去,学下去。过渡语准确、精练、清晰、明白了,那么整节课的脉络也就清晰了,教者和学者的思路能清楚,内容也就能浑然一体,那么这节课才能有声有色的顺利进行。
例如:一位老师讲授《和时间赛跑》一文,在引出爸爸所说的话时,是这样过渡的:“时间带走了疼爱我的祖母,带走了爸爸的童年,也带走了我们的昨天,有一天,也会带走我们,让我们齐读爸爸说的话,体会体会。”像这样的过渡,既总结了一,二自然段写的“我”祖母去世了。也引出了爸爸所说的那段话的意思。既将课文的内容及问题进行精简、归纳、总结、梳理,又导出重点要讲的内容和问题,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更为明确。这样的过渡语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它承上启下,带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因此,一位语文老师如果在课堂中注意自己过渡语的艺术,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使孩子在课堂中领略到那种语言和谐之美。
三、提示要精炼有效,如明灯照亮航向。
提示语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明前进的方向;提示语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时,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提示语又好比一支号角,在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教师如果在备课时,细致、巧妙的设置精炼有效的提示语,不仅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整个课堂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理解“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是《船长》一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但教师只要抓住“沉默”、“灵魂”、“上空”,设计这样几个精炼且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语:“人们沉默的前提是什么”、“此时的船长从位置上看,他处在 ;从权威上看,他是 ;更重要的是她具有什么样的伟大灵魂?而面对这样一个船长,人们自然会怎么样?”学生在这样的提示下,犹如有明灯照耀着航行灯道路,思路被打开了,思维活跃了,理解深刻了,难点也就顺利突破了。实践证明,“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语文教师设计的精炼有效的提示语,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理解语言。
四、评语要美而中听,似春风催生枝叶。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应灵活多变。一个教师只有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教师课堂评价的语言首先要实现平等对话,善用评价语言。教师要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生成性的精彩回答或是偏离方向的错误答案,教师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与引导。因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
对于学生精彩的生成,教师应给予肯定,当然如果只一味的用“好的”、“很正确”、“ 太棒了”等枯燥、单一的评价,课堂就会如一潭死水,但如果老师能给以准确而生动的,幽默和趣味的评价,不但能令学生思路更清晰,还能在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同时,时时与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使用这样评价语言:“太好了,聪明的阿凡提都快比不过你。”、“ 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小天才)。”、“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你真行。”、“他的表现真不错,大家给他一些鼓励!”、“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瞧!困难的题目对你们来讲不再是一座大山了吧!”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犹如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我清楚地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中听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个男孩音质悦耳,吐词清晰,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的于老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是没有一帆风顺的,总是会有风有浪,就看老师如何正确
评价与引导,让学生偏离航向的船能驶入正轨,并且思考得更深刻。如果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那就更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脑筋动得可真快,要是在„„说得更清楚具体些,那该有多好呀!”、“别着急,慢慢想,老师相信你会想出来!”、“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来听听其它同学的回答,好吗?”
总之,教师的评价语要清晰明确,具有总结性、激励性和很强的引领性,要让学生觉得很美,很中听,就如同催生嫩枝绿叶春风,学生的智慧之花才能尽情绽放,课堂才能生成得更为精彩,学生与教师才能更好的在共同交流、探讨中得到共同的、深远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五、结语要悬有余音,赛陈酒耐人回味。
结语作为压轴部分,用时虽不多,有时就几句话,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课堂教学结束语,有时是整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结语设计得精妙便能产生画龙点睛之功效,突出教学重点,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提高教学效率;有时是为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发展智力,提高运用知识能力,这样的结束语设计得好能产生悬念,引发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开拓思维,深化记忆,产生余音绕梁、言尽意不完的艺术效果,如同陈年的美酒,耐人回味,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有时是为了积累知识,扩大知识领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这样的结束语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例如,在教学《爱之链》一文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课文中写了哪几个人互相关爱的故事?”并由此切入标题,理出“乔依——老妇人——女店主”的“爱之链”,列出“爱之链”三个环节的图示板书。然后提问“仅仅乔依、老妇人、女店主这三个人的互相关爱就能形成这条‘爱之链’吗?如果作者所说的‘爱之链’并非仅仅由这三人组成,那么究竟应由多少人主动付出对他人的关爱才能形成这条‘爱之链’呢?”,在组织学生进行一番探究之后,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板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并结束本课的教学。这样的结语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爱之链”进行具体的探究,使学生突破课文框架产生广泛联想,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像这样的结尾给这节课带来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它不仅可以归纳全篇,深化主题,而且可以把教学内容提炼升华,将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将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教育,更得到了升华。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课堂语言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讲究语言技能,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上出一堂堂生动有趣、科学高效的语文课。
参考书目:
1、《教师语言艺术》 作者郭启明 语文出版社 1992年版
2、《新课程更应优化教师课堂语言》 作者顾建芬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3、《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方法刍议》 作者刘振举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03期
4、《浅谈新理念下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变化》作者马永萍 《甘肃教育》 2004年第12期
第二篇: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兴镇工农小学 丁兴
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生物学科而言,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物学现象都比较熟悉,而对本学科中的一些原理和重要知识点则常常缺乏深入的理解。如何使学生从平日里熟悉的各种现象中学习到全面、准确的生物学知识呢?此时,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便成为了教学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随意的、精糙的和不讲究质量的问题只能是流于形式 ,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精心设计的问题则对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热情 ,启发其想象与思维 ,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提问的信度、坡度、难度、角度
1.课堂提问的信度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注意 ,问题必须准确、答案明确、要有鲜明的科学性 ,体现较高的准确度 ,即“信度”。问题本身合理、准确 ,学生就会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知道该运用哪些已学的知识来回答 ,从哪些方面回答才比较完善准确。例如“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 ?”问域过大 ,学生不知答到什么程度 ,会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歧途。若将问句改为 “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或影响)?”就具体得多。
2.课堂提问的坡度 生物学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合理地设计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前后彼此关联到一个个、一组组问题 , 才能使教师的提问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 ,进行“能量代谢 ”一节课教学时 ,根据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与“能量代谢 ”的内在联系进行层层设问 ,以旧驭新 ,循序渐入 ,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营养物质的利用是指什么过程 ?②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 ?③能量贮藏在哪些物质里 ?④生物体利用能量的形式如何 ? ⑤ATP的合成与分解标志了细胞的什么生命活动 ? 3.课堂提问的难度 一般来说 ,教学过程最终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提高。所设计的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如果提出的问题浅显随意 ,引不起学生兴趣 ,反映不出思维的深度;而超前、偏怪、深奥的提问又使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因此尽量使每一问题都能使学生“跳一跳 ”摘到“果子 ” ,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 ,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 ,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例如 :让高一学生回答 :“生物体如何维持体温?”问题 ,由于他们对呼吸作用原理、呼吸链上 ATP的释放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原理及各系统所起作用几乎不了解 ,问题的设计在实质上已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难以进行深入思考和回答 ,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4.课堂提问的角度 提问的角度不同 ,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截然不同。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应从不同角度力求新颖 ,不是老生常谈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学生听后趣味横生 ,人人跃跃欲答。例如 :“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有什么变化 ?”除设问域过大外 ,问句概念还有歧义 ,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分歧。如果将问题联系实验观察加以改进 ,使其新颖些 : “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各期中核膜、核仁、染色体、纺锤体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的变化典型图象 ,你能用语言把他们勾画出来吗 ?”这样换一种问法就能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提问去开动脑筋 ,也容易用自己的语言朝着已规定了的提问的目标去进行归纳、总结。
二、课堂提问的实际性、启发性、探究性、趣味性
1.课堂提问的实际性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因此课堂提问要密切联系实际 ,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然现象等紧密的联系起来 ,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使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学生才能获得较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例如 ,学习“生态系统稳定性 ”时,根据学生平时生活的实际,我们举了农村常见的池塘为例子 :清晨池塘清澈见底 ,然后 ,由于鹅鸭嬉戏一天下来池塘混浊,可第二天又清亮如故,这是何原因?这种来源于生活感受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启发式提问,主要是给学生指出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向和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风格。因此 ,生物学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周密设计启发式问题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 ,研究问题。通过启发性提问 ,启发学生的联想 ,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 ,“把一株绿色开花植物移栽在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 ,头几天发生干萎现象 ,但不久这株植物又逐渐恢复原状 ,是何道 理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 ,可引导回忆植物生活必需元素是哪些 ?哪些是植物生活所需的大量元素 ?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是什么 ?提出这些“含而不露 ”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以求启而即发或渐发的作用。.课堂提问的探究性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与设计探索问题的引导密切联系。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是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及时转向 ,不受定势影响而产生独特见解 ,提出新颖解法 ,提出新的观点 ,标新立异的温床。例如 :教师提出“为什么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会向光弯曲,而在其他的光照条件下为什么就不会?”问题 ,使学生从 “熟悉 ”向光性现象中 ,发现还存在着需要单侧光这一平时不注意的不熟悉的现象 ,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究竟是为什么 ?”的探索的强烈动机。在教师提示下 ,学生的问题意识容易产生了 ,探索的方向也容易确定 ,思路就容易把握 ,经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向更深更广方面发展。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获得新知识,培养能力。下面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目前课堂教学,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许多学生被动接受,畏于师道尊严不敢质疑问难。为此,教师要创设“融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这里的“融洽”,不仅要求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热爱,而且要求建立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理接触,心灵的交汇。教师富有情感的投入,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畏惧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把握导入契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初中数学课引入方法很多,可通过实验开路,故事引入,悬念导入等。如教“分母有理化”一节时,教师上课后,板书一道题:“计算 1∕√2(精确到0.01)”。指定两位同学用两种不同方法板演。一个先把分子、分母同乘√2,很快算出结果。另一个直接用1被√2的近似值1.414除,列草式,算得很繁。两生做完后,教师问学生: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一致肯定了前一种解法,从而自然地引入了分母有理化这一课题。再如:讲“坐标的互化”,先举例比喻各国度量衡制不统一,我们不仅要掌握市制,而且要学会公制,并且能够将它们互化。接着转入主题: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在建立函数和图象的对应关系时,各有优点,但有时需要将一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转化为另一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直角坐标与极坐标互化”的原因。这样引入课题并不费力,目的明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学习新知识,其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起主动参与研究的强烈欲望。
三、创设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学生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活动情境,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际上,课堂就应当是学生的“活动场”,教学过程就应当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要创设好“活动点”。例如初中数学“实习作业”一课教学设计:⑴学生自制测倾器;⑵让学生设计实验;⑶学生用测倾器、刻度尺等器材,动手做实验,探究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⑷学生试着自行小结,教师总结讲解;⑸介绍用测倾器测底部不能到达的其它建筑如楼房、烟囱等高大建筑物的高度。在实习作业期间,教师在现场进行观察指导,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自己设计,自己分析,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教学效果甚好。
四、抓住问题关键,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如能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则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关键还在于讨论问题的恰当设置。比如我在“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教学中,就提出像(-2)1 =?(-2)2 =?
(-2)3 =?(-2)4 =?……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讨论,争辩。这样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以后,再根据讨论情况,得出结论。再如在数学习题课教学中设置一些如
“已知 如图:AB切☉O于点B,BC⊥AO于点C。
求证:∠1=∠2。”这样的多解题多变题,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设置悬念,留给学生适当空间
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在创造教育中“行为”“思想”是创造教育中两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机会,养成创造的倾向、意识;同时,更要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地思考,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如在课堂结尾时,留些问题,设置一些悬念,吊吊胃口,使其产生“欲知后事如何,急需课后解决”之感,激发学生课后主动参与学习,创造的欲望。又如在布置作业时,也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六、增强学生信心,体验成功喜悦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增强信心,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获得成功的丰富情感体验。把握好“成功点”及时鼓励,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强化和升华。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多角度多途径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有意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逆向思维,消除老是用正向思维等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第四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提灯女神》评课
(四年级组)
听了韦教师的课,她那清晰的教学环节,娴熟的教学技巧,独特的教学设计令我们四年级组的几位老师受益匪浅。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仔细品味韦老师这节课,我发现课堂上教师巧妙地将语文能力训练和人文精神熏陶融为一体,教与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的确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好课。我认为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双边合作,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发挥师生双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教”的方式决定学生“学”的方式。这节课,韦老师能依据学情制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关注学法指导,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开课时,先进行复习导入“提灯女神”指的是谁?接着了解南丁格尔的家庭背景,让学生找出南丁格尔遭家人反对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南丁格尔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态度,接下来过度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自读课文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南丁格尔的那些行为令你感动?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了的读书活动,然后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南丁格尔的人格魅力,最后韦老师总结学法以及文章的写法,这样的教学反馈,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话、交流与提升。
二、品词析句,凸显浓浓的语文味。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让学生体会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境中,这就是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韦老师紧紧围绕落实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如:在理清课文文脉络时,用了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南丁格尔的几件事:霍乱时,照顾病人;战争时,照顾伤员,回国后,创办学校;品读第六自然段时,抓住“常常”“一间病房一间病房”等重点词语体会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精神,练习用“不是…..就是……”、“不仅……还……”说话,练习有感情朗读,等等,这些环节都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巩固提升,循序渐进,重视语文技能训练
整节课都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新知。对新进行的语文技能训练又能在已有的能力铺垫下,循序渐进,进行落实。今天所授的这节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英国的富家小姐,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不容易体会到文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很难理解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品质。在教学中,韦老师通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亲近课文中的人物,理解文章,能力形成既成台阶前进,又呈螺旋上升,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韦老师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理解感悟。如教师问:“课文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等问题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见解和创新的思维,然后在理解中,让学生感悟、练习说话,重视语文技能训练,使能力培养真正得到落实。
不足之处:感情朗读训练不到位。虽然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了读的训练,但教学中设计的容量太大,所以读了,但没有读出味,没有读出情。另外,朗读的形式也欠缺多样化,课堂上的几次朗读都是齐读,学生自然兴趣也不高。
纵观整节课,韦老师准备是充分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今天的这个课例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也让我们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素养的形成。是一节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好课。
第五篇:精心设计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只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表里不一.这样不但学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因此,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只有精心设计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略谈几点体会:
1.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学会合理消费》这框时,要求学生们密切联系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来设计情境活动“中学生消费时要坚持的原则”,让学生通过说道理和通过角色体验将自我融入情境,自觉地生情,潜移默化地移情,达到自悟的效果。
2.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 教学时增加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 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新的刺激物在学生大脑中产生不协调和冲突,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内容过易,学生唾手可得,也便失去了兴趣。因此,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让他们在摘取果子时,有“跳一跳”的感觉,做到难而有趣。如在教学《学会合理消费》这框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将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提高本课所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讨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国家还要提倡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学生分小组分别从以下三个角度:从历史来说、从国情来说、从个人成长来说进行讨论。这样的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明白在合理、适度消费时要兼顾环保消费、可持续消费、节约资源和能源、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生在讨论中刺激了大脑发展的营养,引发了学习兴趣,又完成了教学目标。因而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情、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会合理消费》这框教学活动:聊聊零花钱。我在指名几个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零花钱时,适时表扬了合理消费的行为,还将问题进一步深化:你打算将来怎样消费?当有学生谈到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和加大精神性消费时,又给以他们充分的肯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我是根据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