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语言教学效率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语言教学效率
摘要:幼儿语言的教学活动主要在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利用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学习语言。幼儿语言的教学活动分为多种形式,为了提升语言活动的质量水平,幼儿教师在设计活动期间应掌握更多的技巧与措施,帮助幼儿掌握更多的语言技巧。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提高;语言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96-01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说:“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因此,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幼儿语言教学活动形式简介
一是课本剧,幼儿年龄较小,自身存在着强烈的求知欲与表现欲,希望通过表演来展现自身才华并获得他人的认可,吸引更多的目光,为此幼儿很希望表现自己,并获得更多的表演机会。当前幼儿教材大多属于故事性文章,故事情节曲折,包含着很深的趣味性,且很多故事也由对话展开。为此,我们应积极使用这些教材,要求幼儿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饰演。比如在学习《龟兔赛跑》时,教师可以要求幼儿展开话剧表演,或者将其他的成语故事等改编为舞台剧等。这样便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表演欲望,活跃课堂氛围,进而大幅度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二是比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组内竞争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便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上进心,使其可以在竞争中感受何为成功与失败。同时,在比赛期间也可以设置不同的奖项,要求部分幼儿担任评委角色,判断出谁的表现最好等,这样便大大增加了幼儿参加的兴趣,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是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故事情节要求幼儿扮演不同角色。角色扮演对幼儿要求较高,因而存在一定难度。为此,在表演之前,幼儿便应掌握剧中角色说话的语气、人物的心态等信息。比如在学习《小鹿历险记》时,教师可以要求幼儿扮演不同的小动物,帮助幼儿快速了解文章内容。角色扮演会为幼儿带来更多的感性体验,帮助幼儿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理解并吸收知识。四是朗诵,幼儿语言教材中很多都是诗歌类型的文章,?Υ私淌?可以考虑使用朗诵模式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毕业献词》一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幼儿朗诵,期间也可以搭配适当的音乐烘托氛围,以进一步深化幼儿的学习热情。五是歌唱,语言教材中包含着很多需要幼儿演唱的诗歌,比如《我的好妈妈》一文中,教师可以要求幼儿在熟读之后在进行教授,确保幼儿可以在歌唱过程中领会文章中的丰富情感,激发内心对妈妈的感情。通过采用歌唱的方式,可以引发幼儿内心的真实情感,具备较大的实用性。六是生活体验,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语言学习情境,而幼儿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生活,此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体验环节,比如在谈话活动中,可以要求幼儿进行实地调查,走出课堂。并在交流中感悟生活。七是多媒体技术,当前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手段,且其再教育领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幼儿语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下雪啦》一文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下雪的图片与视频,营造教学氛围,使幼儿可以在亲临的感觉中学习。
2.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
2.1 充分利用当前的教学资源。在设计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很多教学活动的构思都需要依靠技术设备以及当地的教育资源来完成,为此在设计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此资源。期间需要使用的技术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DVD、电教片以及音响等,而教学资源也主要包括图书馆、历史遗址以及革命纪念馆等。
2.2 利用幼儿现有的知识技能。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的便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此,幼儿教师应正确处理幼儿现有知识技能与未来发展水平的关系,在设计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幼儿当前的知识技能,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确定幼儿在努力之后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此,教师才可以确定语言教学难度,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3 根据教学内容及特点。在设计语言教学活动时,教师还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及特点,对于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教师应正确掌握教学目的,把握教材的性质及特点,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内在价值。唯有此,才可以充分融合教材、幼儿以及教学活动,使其发挥出本身作用。
2.4 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活动主要的设计者与组织者便是教师,为此,幼儿语言的教学活动应时刻遵循教师的教学理念。每位教师都存在自身的长处与短处,为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做到扬长避短,以充分展示每位教师在教育方面的才能。
3.结束语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幼儿语言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属于全新的教学思想,幼儿教师应按照新的《纲要》要求,在充分考虑幼儿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得幼儿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体会认识,并以此总结出正确的学习模式。由此看出,通过组织幼儿语言教学活动,可以确保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向统一。
第二篇: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
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做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思路做指导。有思路才有效率,有思路才有出路。教学思路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教师教的步骤与学生学的步骤的有机统一,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教学流程。笔者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从农村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来看,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思路的意识比较单薄。
教学模式落入“导入课文——了解大意——深入探究——总结全文”这样一个俗套。由于在“深入探究”这个环节中讲解分析过多,容易形成一个时间漫长内容繁杂的教学大板块,从而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过程生动起来,效果艺术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可进行如下方面的一些创新尝试。
一、设计清晰。这是语文教学思路设计的首要目标。教学思路,顾名思义,是一种思路性的东西,本身就应该明朗、清晰,思路不清晰杂乱无章,教学就事倍功半。在教学宋代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一诗时,我做了这样的提问设计:
1、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看见了什么?
2、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听见了什么?
3、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闻到了什么?
4、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教学让学生看到了山坡田野间茂盛的草木和波光粼粼的稻田,听到了杜鹃的声声啼叫,闻到了乡村特有的泥土味,感受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劳动生活和劳动人民的赞美。这个教学案例的思路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四个提问上,每一次的提问都组织起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四个提问彼此并列而又有一定的从易到难的递进关系。由于这四个提问的出现,教学过程分成四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引导着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诗的教学显现出了明晰可见的思路。
二、把握文章本身思路。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教师必须在摸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地设计自己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理解课文。《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我借用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可以让学生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 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可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水罐变成银的,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的爱心,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水罐变成金的,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罐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而在于爱心;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这部分可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这篇课文本身的思路就是我和学生的教学思路,抓住这个思路,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把握主要人物的美好品质。
三、突出文章重难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我们认识事物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语文教学也一样,要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思想,真正把握文章感情。比如,《匆匆》一文是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脍炙人口而又难以理解,作者朱自清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教学起来重难点不好把握,但是,如果教学思路设计的巧妙,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步骤:谈话导入——整体感悟——探究课文——总结升华——布置作业。其中,“探究课文”这一环节这样安排,在理解课题“匆匆”以后,我问学生“这篇课文是讲什么东西匆匆?” “这篇课文是怎样描述时间匆匆的呢?”“既然时间是这样的匆匆,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作者珍惜时间,你又是怎样看待时间的?你打算怎样对待时间?”这一连串的问题,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重难点,让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总之,有思路才有效率,有思路才有出路。好的教学思路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知难行易,大胆地探索出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思路。
第三篇: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燃料。因此,教师要重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优化提问技巧与方法,鼓励学生都能勇敢回答问题,使提问更有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学生进行教学。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一、读透教材,巧设问题
教师在问题设计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以教材为基础设计问题。具体来说,问题设计应问在:
1、问在教材的关键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用不同的学具(8个正方形、12个三角形、16个围棋子、20个小方块)得到1/4,在反馈时同学们各自说完了是怎样得到1/4的之后我提问:“摆的东西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为什么都能得到1/4? ”这个问题就一下子揭示了分数的意义问在了教材的关键处。
2、问在教材的疑难处。
3、问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为学习指引方向,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方法进行操作,主动探索、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大胆推导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当学生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问: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通过操作后,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空间形式,这样他们要说的话就很多,就有参与的兴趣,完全有可能进行加工、整理、进而推导出公式,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效。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
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符合本堂课的问题。
1、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只有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才能引导学生在拟人化的世界或者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知识、实践操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如:在教学完“列方程解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个“救救小羊”的情境练习,就在狼想吃小羊的时候,山大王老虎来了,老虎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规定:“小羊如果做错了一题,狼可以前进一步,如果做对了,狼就后退一步,远离小羊。”在如此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学生本能的一种“正义感”马上被激发出来,他们学习热情高涨,做题异常认真。随着学生一次一次正确的练习,狼被迫步步后退,当狼退至“河边”,逼进河里时,学生心底“惩恶扬善”的愿望终于得到了满足,全班禁不住高声欢呼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的极致,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设计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猜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可以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利用你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提问,给学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更有效。
3、设置层次清晰、又具整体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降低思维的难度。即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4、设计深刻性问题,促进思维拓展。学生中不良习惯的表征之一:眼高手低。尤其是在数学科,他们往往热衷于大题、难题,疏忽对小题的思考与研究。为此,教师要适时地从小题研究入手,并进行拓展性的“问题”设计,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取得“小中见大,揭示规律”的教育效果,这就是“问题”设计的深刻性。这样的素材其实很多,例如:一条线段上取两个点,则可以得到几条线段?取n个点呢?如果把线段换成角呢?又如三条两两相交的公路,要建一个加油站,使加油站与三条公路距离相等,请你选点,你有几种选法?等等。
5、设计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例如:教学“数的整除”的复习课“在2、4、5、8、12中,你认为哪个数与众不同”的问题。又如:教授租车问题时提问:“一共22人去秋游大车限乘7人,小车限乘4人怎样租车比较合理?租3辆或者5辆太浪费了? 2租船:我们有26人,想一想怎样租船最省钱?大船限乘6人,租金8元。小船限乘4人,租金6元。3.如何租船较合适:我们班有34人,需要租几条船。一条船限乘4人。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检索已有知识,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实现“再创造”做好了充分准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调动起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了,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合理运用等待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
1、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他们回答问题的语句数量会随着回答问题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2、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一些学业失败者回答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
3、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并且学生还会出示更多的论据,在提出论据之前或之后也都会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
4、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
5、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等等。沉默是金,合理的等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并且使更多的学生形成了对更多问题的答案。
(四)、合理反馈激励,促进提问升华问题提得好固然十分重要,但这仅是成功的一半,还有更为重要的一半,那就是怎样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馈,或是给予激励,又或是给予学生加以引导,仍然很重要。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设计得十分巧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收不到应有的启发思考、发展思维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或进行了引导,但“启而不当”、“启不得法”。只有“启而得当”、“启而得法”,课堂提问才不流于形式,才能落到实处。教师可以运用以下优化对策:1.铺路架桥。当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影响思维暂时受阻,无法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铺路架桥予以疏导。当有些问题因为难度太大,学生一时无法讲清时,教师要适时架梯子,在终结性问题的前面,补充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2.引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时会出现“东拉葫芦西扯瓢”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适时地给学生引向。
第四篇: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兴镇工农小学 丁兴
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生物学科而言,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物学现象都比较熟悉,而对本学科中的一些原理和重要知识点则常常缺乏深入的理解。如何使学生从平日里熟悉的各种现象中学习到全面、准确的生物学知识呢?此时,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便成为了教学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随意的、精糙的和不讲究质量的问题只能是流于形式 ,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精心设计的问题则对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热情 ,启发其想象与思维 ,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提问的信度、坡度、难度、角度
1.课堂提问的信度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注意 ,问题必须准确、答案明确、要有鲜明的科学性 ,体现较高的准确度 ,即“信度”。问题本身合理、准确 ,学生就会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知道该运用哪些已学的知识来回答 ,从哪些方面回答才比较完善准确。例如“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 ?”问域过大 ,学生不知答到什么程度 ,会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歧途。若将问句改为 “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或影响)?”就具体得多。
2.课堂提问的坡度 生物学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合理地设计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前后彼此关联到一个个、一组组问题 , 才能使教师的提问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 ,进行“能量代谢 ”一节课教学时 ,根据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与“能量代谢 ”的内在联系进行层层设问 ,以旧驭新 ,循序渐入 ,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营养物质的利用是指什么过程 ?②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 ?③能量贮藏在哪些物质里 ?④生物体利用能量的形式如何 ? ⑤ATP的合成与分解标志了细胞的什么生命活动 ? 3.课堂提问的难度 一般来说 ,教学过程最终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提高。所设计的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如果提出的问题浅显随意 ,引不起学生兴趣 ,反映不出思维的深度;而超前、偏怪、深奥的提问又使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因此尽量使每一问题都能使学生“跳一跳 ”摘到“果子 ” ,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 ,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 ,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例如 :让高一学生回答 :“生物体如何维持体温?”问题 ,由于他们对呼吸作用原理、呼吸链上 ATP的释放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原理及各系统所起作用几乎不了解 ,问题的设计在实质上已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难以进行深入思考和回答 ,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4.课堂提问的角度 提问的角度不同 ,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截然不同。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应从不同角度力求新颖 ,不是老生常谈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学生听后趣味横生 ,人人跃跃欲答。例如 :“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有什么变化 ?”除设问域过大外 ,问句概念还有歧义 ,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分歧。如果将问题联系实验观察加以改进 ,使其新颖些 : “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各期中核膜、核仁、染色体、纺锤体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的变化典型图象 ,你能用语言把他们勾画出来吗 ?”这样换一种问法就能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提问去开动脑筋 ,也容易用自己的语言朝着已规定了的提问的目标去进行归纳、总结。
二、课堂提问的实际性、启发性、探究性、趣味性
1.课堂提问的实际性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因此课堂提问要密切联系实际 ,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然现象等紧密的联系起来 ,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使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学生才能获得较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例如 ,学习“生态系统稳定性 ”时,根据学生平时生活的实际,我们举了农村常见的池塘为例子 :清晨池塘清澈见底 ,然后 ,由于鹅鸭嬉戏一天下来池塘混浊,可第二天又清亮如故,这是何原因?这种来源于生活感受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启发式提问,主要是给学生指出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向和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风格。因此 ,生物学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周密设计启发式问题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 ,研究问题。通过启发性提问 ,启发学生的联想 ,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 ,“把一株绿色开花植物移栽在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 ,头几天发生干萎现象 ,但不久这株植物又逐渐恢复原状 ,是何道 理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 ,可引导回忆植物生活必需元素是哪些 ?哪些是植物生活所需的大量元素 ?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是什么 ?提出这些“含而不露 ”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以求启而即发或渐发的作用。.课堂提问的探究性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与设计探索问题的引导密切联系。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是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及时转向 ,不受定势影响而产生独特见解 ,提出新颖解法 ,提出新的观点 ,标新立异的温床。例如 :教师提出“为什么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会向光弯曲,而在其他的光照条件下为什么就不会?”问题 ,使学生从 “熟悉 ”向光性现象中 ,发现还存在着需要单侧光这一平时不注意的不熟悉的现象 ,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究竟是为什么 ?”的探索的强烈动机。在教师提示下 ,学生的问题意识容易产生了 ,探索的方向也容易确定 ,思路就容易把握 ,经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向更深更广方面发展。
第五篇: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课堂效率
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课堂效率
高二生物组崔新中
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合理设计问题是教学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随意的、精糙的和不讲究质量的问题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精心设计的问题则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想象与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平时我们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1)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2)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3)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4)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5)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6)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7)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8)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合作、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提问能力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课堂提问,更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探索的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烈的课堂气氛,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是无从谈起了。
其次,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对课堂所提的问题,应精心准备,严格控制好“量”,即质量和数量,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
再次,要根据学习进程及时追问或补问。
课堂里,如果说一开始的设问是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知冲突,聪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在教学进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
最后,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提问。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是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爱因斯坦也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
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1、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设计的问题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太易起不到锻炼思维的作用,太难又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失去了学习生物兴趣。
2、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生物规律。
3、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但不好的问题,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也可能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最怕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是我们生物教学应当追求的效果。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原本清晰的学习思路变得模糊不清,重点不够突出,同时又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课堂效益自然大打折扣。
总之,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对学业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达成目标;课堂提问时,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问题,也可同时呈现(用投影等)多个问题由学生选择回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