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心设计写作前的活动 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精心设计写作前的活动 提高写作教学的有
效性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提出了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写作理论,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写作前的活动提高英语写作课的效率。
【关键词】写作教学,过程写作法,词块,输入理论,输出理论
一、存在的问题
写作一直是英语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写作教学在外语整体教学中严重滞后(刘宽平等,2003),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甚微,形成了“听到写作心就烦,见面习作头就痛”的现象。究其原因,有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比如:1)词汇匮乏,搭配不当;2)受汉语影响,表达“汉化”;3)句型误用,语法不通;4)信息凌乱缺乏逻辑;5)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归纳起来,即是语言问题,内容问题和语篇问题。而来自教师的教法问题主要是教师只注重写作结果,而忽视对写作过程的指导。即便有些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也多为“教师给出题目, 提出要求,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之后上交给教师批改”的传统英语写作模式。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以“过程写作法”教学模式为例,演示笔者如何在英语写作课上通过实施不同的写作前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从而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二、“过程写作法”的理论依据
“过程写作法”(Process Approach)是以交互理论(Interaction Theory)为基础的教学法。它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是训练学生通过书面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他人的交际活动(纪启明,李明,2007)。学生在写作时,不仅要构思内容,而且要考虑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它强调写作是一个过程, 注重如构思、资料收集、写作、修改到定稿等所有写作活动(Tribble,1996,转引自:韩金龙,2001)。“过程写作法”的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写前准备(prewriting)、起草阶段(drafting)、修改阶段(revising)(Chandrasegaran, 2008:ⅵ)。“过程写作法”的核心思想正好与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中所提出的“三维目标”一致,即: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在学习中发现和创造。下文笔者将以NSEFC教材中某些单元主题写作为例,谈谈自己如何通过设计写作前的活动来提高写作课的效率。
三、写作前的活动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通过阅读输入写作话题词块
阅读是学习者自外而内获取语言知识的输入过程,而写作则是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自内而外的再现过程,即输出过程。Krashen(1985:2-31)认为学生只要接触大量可理解性输入,复用能力即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才有可能产生。一般来说,在英语写作课堂中,无论是自由作文还是命题作文,让学生最感头疼的是无从下笔、无物可写,由于缺乏词汇而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因而在写作前有必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收集与写作话题相关的词块,从而减轻学生写作时的认知负荷,使后面的语言输出更顺利。另一方面,词块是交际中的习惯性语言构块,它们可以作为语言习得后的既成规则和模式存在于人的记忆中, 当组织句子需要时可以直接从存储中提取出来,无需分析其结构,这就减轻了大脑的语言编码压力, 加快了从语言构思到形成书面语的速度(Nattinger,2000,转引自:王学儒,2008)。
例如,笔者在讲授NSEFC教材模块6第4单元“Global Warming”的写作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回视本单元前面几个部分内容及快速阅读Workbook 主题阅读中的文章,布置小组讨论并记录与本单元写作任务主题相关的词汇。经过各小组讨论后所提取的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词汇有:consume energy, become warmer,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 natural changes, the increase of the earth’s temperature, natural phenomenon, global temperature, go up, carbon dioxide, result in, build up,trap…from,cigarette butts, plastic bags, clean u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be bad for, non-renewable resources等。
以上词块包含了以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为中心的短语搭配,学生在后继的话题写作中就可以套用上述词块,以增加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较为有效地避免英语汉化的问题, 消除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另一方面,NSEFC教材是以话题为核心而编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不同话题词块的习惯,学生在习作中便可以在很多程度上解决词汇匮乏,搭配不当的问题。
(二)通过图片或视频影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为了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教师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认为值得去写。只有当学生有明确的写作目的,他们才有话可写,所以在动笔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到话题情景当中。使学生对话题感兴趣的一种方法是创设学生熟识的或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写作话题。例如,在进行NSEFC模块6第四单元“Global Warming”的写作教学时,笔者通过提前布置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反映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情况的文字材料或图片,并且在课堂上笔者选用了四张学生所提交上来图片及播放了一小段大约三分钟的关于环境问题的视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下几个问题:1)What’s happening in each picture and in the video? 2)What is the cause? 3)What can we do with the problem?
通过呈现学生上交的图片,首先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同,因而学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并以此为内驱力驱动学习行为的发生。另外通过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全球气温变暖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有利于写作话题 “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的导入。
(三)通过讨论写作话题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学生习作内容不是没有基础的无中生有或胡思乱想,他们是带着各自的故事和观念走进写作课堂的,这些个体经验就是其最基本的写作素材(戚亚军,唐丽娟,2007)。在写前阶段, 为了激活学生对某一写作话题的原始经验积累或激活学生储存在大脑中与 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话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实施NSEFC模块6第三单元“A healthy life”的写作教学时,在引出写作话题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就“Smoking”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各抒己见,教师把学生的观点一一罗列在黑板上。通过Brainstorming所收集到如下观点:1)bad for health;2)expensive;3)pollute;4)dangerous;5)waste money;6)cause lung cancer;7)bad for non-smokers;8)cause fire;等。正如Morgan(2005)曾指出:“When students see their ideas emerge visually on the page, it can stimulate more ideas.”(转引自:王蔷、程晓堂,2006:213-216)所以尽管在Brainstorming中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并非都有用,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被激发去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将学生的观点罗列之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所列观点进行筛选和分类处理。筛选与分类处理后的写作内容为:
Smoking
1.Bad for health l
Cause lung cancer l
Bad for non-smokers l
…
2.Expensive
l
Waste of money l
…
3.Pollute the air l
Indoor smoking
l
Smoking in public places l
…
4.Dangerous l
Cause fire l
…
在学生动笔前让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为学生作文的写作在内容方面打下基础,较好的解决习作中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问题。并且对不信息进行分类处理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文章框架。
(四)通过阅读优化写作框架
1、阅读及分析教材中的文章,优化写作框架。
从输入输出的角度来看,阅读是语言输入,写作则是语言输出,先有输入后有输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作文素材和表达方式的源泉。通过阅读学生不但可以积累写作话题词块,还可以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从而汇集大量的语言信息,为写作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NSEFC这套教材中的阅读篇章都比较系统的展示了不同文体的篇章结构特点。因此,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意对语篇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 每段文字都有一个为主题服务的中心句,即“主题句”,它是全段的概括, 往往置于段首,段落中的其他句子是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展开的,起到进一步证明、解释或发挥这个中心意思的作用。至于整篇文章而言,往往在篇首或篇末指明文章的主题。例如,NSRFC教材中模块6的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阅读文章“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中的第一段“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 rose about one degree Fahrenheit.That probably does not seem much to you or me, but it is a rapid increase when compared to other natural changes.So how has this come about and does it matter? Earth Care’s Sophie Armstrong explores these questions.”先描述了全球气温上升的现象,然后引出本文探讨的问题:“How has this come about and does it matter?”
又如,笔者在组织模块七第一单元“Living Well”的写作训练时,笔者让学生先阅读第二篇文章“A letter to an architect”入手,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建议信。并在了解了建议信的格式及使用语句之后,进而布置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一封信给当地政府陈述残疾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给政府提出帮助残疾人的建议。”建议信的主体主要包括如下几部分:
The first part(usually the first paragraph)tells the receiver that you are writing this letter to make suggestions on something.常用语句:1)I am writing to express my views about…;2)Regarding your problem, I would like to… 3)I am more than happy to receive your letter asking for my advice on how to … 4)I hope you will not mind me writing to … 5)You have asked me for my advice concerning…and I’ll try to make some useful suggestions.The main part tells clearly what your suggestions are.常用语句:1)I wonder if you have considered the following thing.2)In my opinion, you would be wise to take the following actions3)In my opinion, I would recommend(推荐)that …4)Here is my suggestion for…5)As to sth(关于某事)I suggest that you choose…
The last part(usually the last paragraph)asks the receiver to consider your suggestions.Don’t forget to encourage the receiver to take your suggestions.常用语句:1)In the end, I will be very glad if you find my suggestions useful.2)I hope that you will take my suggestions into serious consideration.3)Thanks for reading my letter.Please inform me when you have come to a decision.4)I’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5)Thanks for reading my letter.I hope you will consider my suggestions.写作前对所学的框架清晰的阅读篇章进行分析并模仿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整体观意识和谋篇布局能力,从而较好地解决写作中信息凌乱缺乏逻辑的语篇问题。
2、阅读及模仿典型范文,优化写作框架
任何语言学习都需要模仿,因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要使用某种语言就得“入乡随俗”,服从这种语言习惯。学习写作应该从模仿好文章开始(文秋芳1996 :130)。英语写作也需要模仿,即便有了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材料,进行写作时还需要模仿英语的语言习惯,模仿用英语写作的方法以及技巧。教师可以精选同一主题下具有规范构架的范文文本进行评析, 让学生感知典型的语篇。这种做法至少有两方面好处: 其一,在内容表达层面上,有利于学生扩展思路、吸取信息、拓宽视野。其二,在语篇结构上,能起到借鉴作用,及时更新和强化学生语篇意识。
例如,笔者在教授NSEFC模块9第五单元“Inside advertising”的写作任务“How to write an argument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gree with you”时,首先给学生呈现如下Persuasive Writing的文本格式:
First Paragraph: Point of view
Second Paragraph: Use a sentence to state your first point of the argument and present som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point..Third Paragraph: Use a sentence to state your second point of the argument and present som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point..Last paragraph: State your point of view again 然后与学生一起阅读与分析如下范文:
Should Advertisements be Banned?
Nowadays, the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or not advertisements should be banned is very heated.There ar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argument.In my opinion, advertisements should not be banned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主题)
First of all, advertisement is a good channel which helps promote the exchanges of information.(观点1)In an era of information, everyone can benefit a lot from the advertisements, not only the producers and the customers.Moreover, advertisement enables people to catch up with the amazing advance in all fields.(观点2)From the mushrooming advertisements, people get to know some newest products and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To my mind(引出个人观点),a total ban on advertisement is not an ideal and practical choice.(个人观点)How can we imagine all advertisements disappearing overnight? Their advantages are far more than disadvantages.Always keeping mind the old saying: “Never throw away the baby with bath water.”
这种在动笔之前给学生提供写作框架及范例的作法,既可以激活学生大脑中有关议论文写作的形式图式,也可以将范文中的句子框架、表示观点的起承转合的语篇标示词引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加快语篇组织的速度及提高学生习作中衔接上下文的能力。
四、结束语
“过程写作法”强调写作是一个过程, 它包括写前、写中及写后三大环节,本文主要从写前准备阶段的活动开展并结合具体的课例,展示了如何把说、议、读、写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写作课堂的效率及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方法与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把各种语言技能结合起来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理念是一致的,尤其是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教,既实现了理解性输入与写作性输入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也体现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另外,在强调“过程写作法”的同时也兼容了“结果写作法”中给学生提供范文及写作框架的做法。通过以上的做法能较好的解决学生习作中存在的语言问题,内容问题和语篇问题。
参考文献:
1. 韩金龙.2001.英语写作教学: 过程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4):35-40.过程写作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英语学术版(1):2. 纪启明,李明.2007.364-366.3.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03.提高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J].4. 刘宽平,周业芳,曹小燕.外语界(6):68-71.5. 戚亚军,唐丽娟.2007.语篇生成的认知操作模型假说---二语写作教学的认知心理学视角[J].外语界(5):10-16.6. 文秋芳.1996.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 王蔷、程晓堂.2006.8. 王学儒.2008.运用词块理论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
Intervening to Help in the Writing Process[M].北京:学篇)(7):18-22.9. Chandrasegaran,A.2008.人民教育出版社.10.
Krashen,S.1985.The Input Hypothesis[M].London: Longman.11.
Nattinger,J.R.&
DeCarrico,J.S.2000.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精心设计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只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表里不一.这样不但学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因此,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只有精心设计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略谈几点体会:
1.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学会合理消费》这框时,要求学生们密切联系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来设计情境活动“中学生消费时要坚持的原则”,让学生通过说道理和通过角色体验将自我融入情境,自觉地生情,潜移默化地移情,达到自悟的效果。
2.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 教学时增加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 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新的刺激物在学生大脑中产生不协调和冲突,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内容过易,学生唾手可得,也便失去了兴趣。因此,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让他们在摘取果子时,有“跳一跳”的感觉,做到难而有趣。如在教学《学会合理消费》这框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将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提高本课所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讨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国家还要提倡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学生分小组分别从以下三个角度:从历史来说、从国情来说、从个人成长来说进行讨论。这样的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明白在合理、适度消费时要兼顾环保消费、可持续消费、节约资源和能源、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生在讨论中刺激了大脑发展的营养,引发了学习兴趣,又完成了教学目标。因而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情、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会合理消费》这框教学活动:聊聊零花钱。我在指名几个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零花钱时,适时表扬了合理消费的行为,还将问题进一步深化:你打算将来怎样消费?当有学生谈到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和加大精神性消费时,又给以他们充分的肯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我是根据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第三篇:精心设计问题串,提高教学有效性
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体会
通过网上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本人体会颇深,对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从“问题”开始,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实现。问题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因为问题设计决定着教学的方向、顺序,问题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问题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好提,太难学生会“蒙”,并且会让许多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太简单又成无效问题,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问题串”的形式可以让提问更加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思考,提升教学效果。问题串是指在教学中围绕具体知识目标,针对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而设计的一连串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恰时恰点且适度合理的问题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能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效果。下面就本人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巧妙设计“问题串”,将“问题串”贯穿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问题串”串出新的课堂作介绍。
一、设计“问题串”的原则
1.难度的适宜性。在教学时选择一些繁简得当,难度适中的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跳一跳,摘得到”。少提质量粗糙、简单重复、无关紧要的问题。
2.层次的递进性。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问题要有层次,照顾到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对学生心中有数,课堂上善于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微妙变化,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思维浪花,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3.目标的指向性。每组问题串要有明确的意图,围绕某个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要能够让学生自我建构出相关的数学概念或原理。
4.设问的自然性。问题的设置要有自然性,不能过于生硬,问题与问题之间过渡要自然。
二、设计“问题串”的方法
1、课题引入中可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串
新课程注重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在课题引入中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串,把问题串与学生实际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为问题串提供生活背景,这样不仅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案例1 椭圆概念引出的问题串
问题1 将一头牛拴在一棵树桩上吃周围的草,那么牛能吃到草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圆!
教师:很好!(用flash动画演示).1
问题2 将一头牛拴在两棵树桩之间的一根绳子(绳长大于两棵树间的距离)上吃周围的草,那么牛能吃到草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沉默
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
学生:椭圆?教师带领学生推导方程。
问题3 将一头牛拴在两棵树桩之间的一根绳子(绳长等于两棵树桩间的距离)上又会怎么样呢?
学生:(眨眨眼)一条线段。(哦!可怜的牛只能吃到“一条线段”上的草!)问题4 如果绳长小于两棵树桩间的距离呢?
学生:那牛不能拴在两棵树桩间的绳子上了。问题5 能归纳出形成椭圆的几何条件吗? 通过以上的分析,学生不难归纳出椭圆概念。用学生熟知的生活中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使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传授了新知识。2、知识建构中可设计精细化的问题串。在实际教学中,应对问题提供的信息把问题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精细成具有一定梯度和逻辑结构的问题串,使学习的目标具体化,知识的构建层次化,思维的活动缜密化,以获得较为清晰的新知。
案例2
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教学
在函数单调性概念教学时,学生对于用数学的符号语言描述函数单调性的特征难以理解,主要是概念中的“任意”二字用区间内两个大小不等的x1 问题1 对于一个函数f(x),如果在(2,5)上取x12,x25,此时当x1x2时,有f(x1)f(x2),能否说函数f(x)在区间(2,5)上递增呢? 问题2 如果在(2,5)上取两个x1,x2,使x12,x2是区间内任意取值,当x1x2时,有f(x1)f(x2),能否说函数f(x)在区间(2,5)上递增呢?请举例说明。 问题3 如果在(2,5)上取两个x1,x2,使x22,x1是区间内任意取值,当x1x2时,有f(x1)f(x2),能否说函数f(x)在区间(2,5)上递增呢?请举例说明。 问题4 如果在(2,5)上取无数个值,使得当x1x2...xn...,有f(x1)f(x2)...f(xn)...,能否得到在区间(2,5)上函数具有“随着x的增大对应函数值y也增大”这一特征呢?请举例说明。 问题5 在(2,5)上怎样取值,使得当x1x2时,有f(x1)f(x2)成立,即能得到函数在(2,5)上,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对应函数值y也增大呢? 教师: x1要取遍(2,5)内所有的数,当x1每取定一个数,则x2要在区间(2,5)内取遍大于x2的所有的数。 问题5是综合了问题2中,x1不变,x2取遍区间中所有值;问题3中,x2不变,x1取遍区间中所有值;问题4中,在区间上取无数个不同的值x1,xn,...,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区间(a,b)上如果不是任意取的x1,x2,即使满足当x1x2时,有f(x1)f(x2)成立,也不能得到这个函数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加深了对概念中“任意”二字的理解。 3、例习题教学中可设计具有变式性的问题串。在进行例习题教学时,可改变问题的结构、条件或设问方式等而设计具有变式性的问题串,通过对一系列“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与提炼归纳能力。 案例3 “函数的单调性”习题课 问题1:已知函数f(x)12,求证: yf(x)在0,上是减函数 x12(x0),若有f(3x6)f(x1),求x的取值范围? x教师: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证明。问题2: 已知函数f(x)学生1:利用1122进行求解。 3x6x1教师:由问题1知:yf(x)在0,上是减函数,则有:3x6x10 问题3: 已知函数f(x)12(x0),试比较f(x22x4)与f(2)的大小? x2教师:若直接代入作差比较,计算烦琐。由x2-2x+4=x22x4x132知:f(x22x4)f(2)。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求解,可归纳出:函数yf(x)在(a,b)上单调递减。记x1,x2(a,b),x1x2为A;记f(x1)f(x2)为B;记yf(x)在(a,b)上单调递减为C。则有: (1)A+B C,这是函数单调性的证明。(2)A+ CB,这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3)B+ CA,这是解不等式。 4、问题解决中可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串。在解决问题时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串,对问题提供的信息进行重组或深度加工,引导学生挖掘问题的本质特征,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案例4 “零点的存在性定理”的生成 教师:今天我们探究函数在什么条件下有零点。先请大家动手做一个实验:每位同学的桌上都有一根细木棒和一条细线,细线两端系着两个分别标有A、B的小球,如果我们把木棒所在直线想象成x轴,木棒的左端记为a,右端记为b ,把细线当成函数的图象。现在请你保持木棒固定不动,活动细线两端的两个小球。 问题1 把两个小球放在木棒的同侧,那么细线和木棒有交点吗? 学生甲:没有。 教师看了学生甲摆放的模型后点点头: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乙:可以做到有交点。教师(追问):有几个交点呢? 学生乙:可以有一个,两个,三个„„。(一边说一边摆放模型) 教师:很好!从以上两位同学的回答可以得出:两个小球放在木棒的同侧,细线和木棒的交点个数不能确定。 问题2 把两个小球放在木棒的异侧,那么细线和木棒所在的直线有交点吗? 学生1:有,因为细线的两个端点在笔芯的异侧,所以细线必定要穿过木棒所在的直线。 教师:也就是说,此时函数与木棒所在的直线一定有交点。一种特殊情况若把球A放在木棒左端a的垂直上方,把球B放在木棒右端b的垂直下方,细线与木棒一定有交点吗? 学生(众):有,教师:交点个数能确定吗? 学生1:不能确定。 教师:很好!也就是说,此时函数在a与b之间一定有交点(即零点)问题3 满足什么条件时,细线和木棒所在的直线一定有交点? 学生2:两个小球必须在笔芯的异侧。教师:如果细线断了,还能保证吗? 学生(众):不能。教师:还得加上什么条件? 学生(众):细线要是连着的。 问题4 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函数在区间[a,b]上一定有零点这一结论? 学生3:如果函数yf(x)满足f(a)与f(b)一正一负,且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不间断,那么该函数在区间[a,b]上一定有零点。 通过上述的问题串,对零点的存在性定理进行有效的探究,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地展示,课堂的效能显著。 三、问题串教学实施效果的反思 通过以上问题串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与练习保持浓厚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触类旁通。“问题串”教学模式的应用可有效地避免课堂提问盲目性和随意性,使问题形成有机完整的系统,发挥整体功能,取得应有的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串中不同能级的问题可以问不同成绩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 4 喜悦,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在学生参与课堂,并在亲自参与的实践中去认识问题的本质,体验灵活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乐趣,还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提高。在串串问题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得到锻炼与增强,真正达到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的目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只要我们加强研究,以“问题串”来梳理教学的脉络,在这个平台上,就一定会拓展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空间,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让“问题串”串出新的课堂。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 从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变以往那种“少、慢、差、费”的现象,用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其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要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高效教学的策略,在每一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课堂效率才会提高,学生才会学会、乐学、会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怎样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在阅读教学中,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这一直一直以来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师也应体现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彰显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教师要从文字入手,抓住关键词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静下心来咬文嚼字,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文言文的课堂上,绝不能缺失琅琅的读书声。 作为一堂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应力求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既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还要用激情点燃课堂,力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依据以上观点,我认为,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文言文需要定位,找准切入点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解读文本,力求有创见性,运用智慧进行个性化解读,突破教材、教参,让老课文焕发出新活力。 例如,就《湖心亭看雪》一文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领悟“孤独”的真正内涵。正是这个定位,才会让本节课的文本解读走向深入,让课堂呈现一种厚重感。 二、教师引导要到位,文本解读要细腻 切忌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几个所谓探究问题,而以“请君入瓮”的方式,“越俎代庖”。学生自主解决一个问题,比教师强行灌输十个问题的收获大得多。真正的有效性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流程的科学设计和细致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进而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能力。 三、在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实现突破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这就需要学生的深入阅读。如《湖心亭看雪》的导语设计时,许多教师都是从欣赏西湖图文导入的,但这会无形中让学生仅把此文定位于“景”而忽视了情,从而使文本解读流于肤浅。而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可以从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的《江雪》导入,巧妙引领:“同学们,在漫长的封建时代,还有许多文人雅士,他们由不同的原因而成为精神上的孤独者。现实中,他们找不到灵魂安放的净土,于是便把自然作为心灵的归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解读一份玉洁冰清的美丽情怀。”通过教师巧妙的设疑,往往会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在黑板上,调动学生探究文本的意识。整个阅读教学就是在不断地解决旧的阅读期待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的过程中完成的,而解决阅读期待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四、朗读的突破 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例如,《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整个教学的板块都可以由“读”引领。围绕着解读“独”与“痴”,进行朗读指导,在读中体悟。特别是对本文写景语言的揣摩,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可以“读”为载体完成。 五、应力求把一堂课雕琢成一件艺术品 由于种种原因,每节课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要想减少遗憾,就必须充分备课,课前要有充分预设。只有有了充分的预设,才能从容应对课堂“突发事件”,以精彩的生成推动教学进程!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并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同为语言教学,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对话互为启示的。教师可寻找巧妙切入点作为主问题提挈全课,设置非常之问激活学生思维,以联想想象拓展学生情感张力,以多样朗读搭建理解桥梁,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责编 金 东) 多措并举,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 摘 要: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它也是最能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的语文能力。因此,无论是应试教育下语文成绩的提高,还是素质教育下语文素养的生成,写作教学始终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多措并举,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写作能力;语文教学;诗歌鉴赏 一、经典诵读,蓄养元气 学生反复诵读经典诗文,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厚积而薄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持之以恒,经典诗词这一源头活水,就会汩汩地为学生的写作注入甘甜的泉水,让经典名篇佳句跃然于学生的佳作之上,使学生的作品美妙迷人,意蕴悠远。 二、诗歌鉴赏,涵养灵气 为使学生深入掌握炼字的艺术,我借助古诗鉴赏课、诗歌朗诵会等平台,启发学生悉心领会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悠远意蕴及经典的炼字功夫,并逐步从“临帖”走向“写意”,从旁观走向实战。如对《天净沙?秋思》一诗的鉴赏,九种景物,白描手法,流露出了浓浓的思乡情。有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将它改为散文,那种孤苦无依的感受催人泪下。 三、名著阅读,滋养才气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写作的基础是积累。然而初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十分狭窄,生活经历又平淡无奇,特别是农村的初中学生,涉猎面十分有限。只有借助广泛的阅读,从名著中了解和经历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借助别人的经验,积累和体会别人的情感,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习作时才可能有话说,才可能使自己的文章内容充实一些。 1.名著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有大量的学生遇到无话可说的难题,因为他们生活阅历不足。而名著中饱满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精巧的篇章结构和深刻的主题内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写作过程中,只要运用得当,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名著阅读可以提高写作的技巧 优秀的文章都是指点写作的门径,可以把它们作为取法的碑帖。我们可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进行,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不同的名著有不同的特点,作家驾驭文字的方式、布局谋篇的手法各不相同,或写实,或用虚,或虚实结合。 3.名著阅读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文学名著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宝库,引导学生徜徉在名著的世界中,接受心灵的洗礼,获得人格的砥砺,汲取人类文明的精髓,他们的写作水平必然会随着阅读实践的不断深入而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在我校“语文海量阅读考级考证制度”的激励引导下,学生利用课外活动、阅读课及寒暑假的时间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并注意圈点勾画、批注摘抄、撰写阅读随笔,从中汲取有益养分,不断拓展思维空间。名贤文豪及其文化精粹的耳濡目染使学生的写作素养大幅提高,才思敏捷如泉涌,使学生“观古今一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四、扎根文本,积蕴底气 从现成的教材中学习写作也是提高课堂作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教材资源本身的丰富性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以现有文本为基础,在作文的拟题、立意等方面多给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写作指导。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拟题 拟题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中学语文课本中所收篇目,标题可谓异彩分呈。或直奔主题,气势逼人,如《艰难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我的信念》;或托物言志,巧用修辞,如《海燕》《大自然的语言》;或意境深远,含情脉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孤独之旅》;或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杨修之死》《唐睢不辱使命》……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之时,我着重启发学生品味,抓住文章的“眉眼”让学生明白“绘人重绘眼,写文先抓题”的道理。学生既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内涵,同时我也补充以最新的诗词拟题法、悬念拟题法、修辞拟题法等新颖的拟题技巧,就这样点面结合,在自命题作文课上学生根据平时的训练,随性而作,拟出了很多颇具吸引力的好题目。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立意 作文构思立意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供借鉴的佳作。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四次背影的描写,极其自然地体现了在乱世之中弥足珍贵的父子之情。对这些构思精、立意深的课文,在教学时则不必面面俱到,可选其最精当的一点与学生共同揣摩、研讨,引导学生悟出“怎样写”的规律,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准相似点,选好依据的文例,快速运思成文。学生经过“借瓶装酒”到“借神骨以创新篇”的历练,很快会有新的发挥与突破。 多措并举的写作教学从根本上走出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困境,有效突破了初中写作教学的瓶颈。它让写作变得兴味盎然,让鲜活的人、事、景、情跃然纸上,让跃动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隽永的语言入木三分、精彩纷呈,于是学生作品成为闪耀着真知灼见的精彩华章。第四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定稿)
第五篇:多措并举,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