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示例——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2课
示范教案一(1.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甲壳虫乐队(Beatles)的名字不只是一种音乐浪潮的代名词,还与人类进化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联系在一起。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出土了最古老的阿法南猿。美国人类起源研究所的唐纳·约翰逊第一次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观察了一位年轻妇女的骨骼,其完整性达到了40%。当时,在他的耳畔回响起甲壳虫乐队演奏的一支曲子,其中的一句“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的歌词让他灵机一动,于是他决定给这位“年轻妇女”起“Lucy”(露西)这个像音乐一样美妙的名字,露西的发现者直到今天还一再重申:“虽然后来发现的其他古人类化石被认为比露西更古老,但她在古人类和现代人的出现之间所起到的连接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呢?
[讲授新课]
生: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生: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师:哪位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生: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如果尸体恰好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腐烂的过程便会放慢。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水流一方面溶解岩石和泥沙内的矿物质,另一方面将水中过剩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或成为晶体,随着水流会逐渐渗进埋在泥沙中的骨内,填补牙齿和骨骼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空间。如果条件合适,由外界渗进骨内的矿物质在牙齿和骨骼腐烂解体之前能有效地替代骨骼原有的有机质,牙齿和骨骼便完好地保存成为化石。由于化石中的大量矿物质是极为细致地慢慢替代其中的有机质,所以能完整地保存牙齿和骨骼原来的形态,连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组织形态都能原样保存。天长日久,骨骼的重量不断增加,由原来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还保存牙齿和骨头原有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的石头,这个过程被称作“石化过程”。
除了牙齿和骨骼外,有的动物的粪便也能成为化石。例如,有的肉食动物吃肉时是连着碎骨一起吞下的,粪便里有许多没有被消化掉的碎骨,碎骨不容易腐烂,所以也能成为化石。脚印也能成为化石。人或动物踩在泥沙上,造成脚印。泥沙干后,脚印又被另外的物质填满。两种物质都被后来渗进去的矿物质石化后保存下来,但是两种物质的性质不同,软硬不同,容易风化或破坏的程度也不同。一种物质被风化或破坏后,另一种物质便表现为脚印化石。
师:对,还由于东非火山灰和火山熔岩构成的地层有利于化石的保存,所以那里就成了文物搜寻者优先追逐的宝地。
师: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其中就有“露西”妇女的骨骼,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观察、思索)师:我们来分析一下:(1)就“露西”妇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象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2)“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生:从“露西”妇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东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师:再来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生:“东非人”既有现代类人猿的特征,又有人类的特征。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可能说明“东非人”是处在进化当中。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栏目中与古兽同行中的南方古猿一段)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
生:(观看、讨论、回答)生1: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从而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生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师:对,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师:通过这样的过程,原话的意思改变了没有?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师: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生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生2: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生3: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
师: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生: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师:有的人听说“古猿变人”,看见动物园里的猿在许多方面确实有几分像人,自然会问:现在的猿能不能变人?答案是:现在的猿不能变人。人和现在的猿是从共同的祖先分道发展而来的。现代猿的祖先长期在热带密林中生活,它们用前肢在树枝之间攀援,用手像钩子那样挂在树枝上,前肢变得越来越长,大拇指变小,后肢变弱。后肢不能长时间地独立担当使身体移动的功能,让上肢灵活地使用天然工具,现代的猿大拇指太短,不能与其他四指有力地对握,不能紧紧握着树枝或石块当武器和工具。进化是不能逆转的。即使现代猿的生活环境恶化,树木变稀疏或消失,它们的大拇指也不能再长大,前肢也不能再缩短,后肢也不能变粗壮。总之,它们不能经常直立着躯干用两条腿走路,不能用手抓着树枝或石块谋生和抵御敌人,它们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只能被淘汰,而不能进化成人。
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师:也希望你们能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巩固练习] 1.下列哺乳动物与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是()A.猕猴
B.长臂猿
C.恒河猴
答案: B 2.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A.长臂猿
B.北京猿人
C.森林古猿
人猿
答案:C 3.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的特定的环境因素不包括()A.造山运动
B.出现冰川期C.森林变得稀疏
D.恐龙灭绝
答案:D 4.下列不属于人类特有的特征是()A.有复杂的语言
B.使用工具 C.直立行走
D.大脑发达
答案:B 5.下列动物不属于类人猿的是()A.长臂猿
B.森林古猿
C.猩猩
答案:B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的起源:森林古猿 人类的发展特殊的环境条件人类的一些基本结构特征的出现
D.大叶猴
D.类
D.黑猩猩
●活动与探究
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第二篇: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案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 具等方面的变化。过程和方法 :
1、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
2、收集信息并尝试整理信息、判断信息的正误。
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 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难点】: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教学方法】比较法,观察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利用“女娲造人”的故事导入,学生思考,人类真的是女娲创造的吗?(二)新授课
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学生分析课本P3:“观察与思考”,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及学生收集的资料。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强调: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存在的不同之处是因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形态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那么,森林古猿在进化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过程中,环境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人猿相揖别的原因---环境的变化(地壳的运动导致)
学生阅读课本,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2、人类进化的证据――化石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根据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小组讨论、分析交流: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呢?(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 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
(1)就“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2)“东非人”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3)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播放视频“露西的发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 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3、人类的进化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请同学们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区分事实和观点,学会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三、课堂小结:学生积极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
【板书设计】: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人猿相揖别的原因---环境的变化
2、人类进化的证据――化石
3、人类的进化过程
【作业布置】:
第三篇: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案)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授课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充。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人类和现代类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猿的共同祖先:森林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古猿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 同点。心观点的斗争。
认识观察现代类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人猿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推测森林古猿当况。思索、回答,并补充。时的生活状况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
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行补充、纠正。使自然环境发生变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从猿到人的进化 直立行走
制造和使用工具
产生了语言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问题,根据 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盆的 形态等)并进行分析,的地位。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个方面的重要变化。语言等方面的变化。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
分组游戏。(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体会语言的重要性)
小组讨论: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和谐发展的观点。
人与自然应当和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谐发展 生态规律。物的情感教育。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课后作业:
第四篇:“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 1
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有很多问题是悬而未决的。所以,学生学习本节课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这些问题又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就等于找到了进行本节教学的切入点。另外,引导学生归纳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等,在教学中对重、难点的突破和帮助学生掌握本节各知识点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的是,本节教学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所欠缺,教材所提供的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两个版块,占用的时间较多,以致在进行第5页第1段和第2段的阅读时,显的有些仓促。另外,在技能训练版块,未能引导学生对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几种观点作更深层次的感受和探究。
从整体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这在最后10分钟的掌握应用环节中有所体现,并且,有的同学很有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技巧,这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行表扬和推广,以提高全体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 2
这节课的内容如果只是按照课本来讲述,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在历史中也学过一些相关内容。如何激起学的学习兴趣,使这节课上得有新意并与历史课的内容有区别呢?我采用的是讲解加视屏资料的方式,尤其是视屏资料,我选用的是《自然密码》中的人类的起源,学生看的非常过瘾,直喊没有看够。几个班上下来学生都觉得有趣,学的都很用心。以后,在资料的选择上还是要多下功夫,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这才是我所要追求的。
另外,关于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这方面知识少,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可直接讲给学生听。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 3
这是我第一次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选作公开课——之前从未曾想过上《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能上出什么花样,翻出什么新意来,能够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耳目一新并有醍醐灌顶之感。在绞尽脑汁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开始是完全没有头绪和亮点的,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网上搜集我感兴趣的图片、视频以及文字资料。等到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已经堆积了许多的时候,我的头脑依然一片茫然,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组织这些素材,甚至不知道我需要的某一个视频该剪切哪一段用来讲什么。当我将目光放在“起源”、“进化”和“发展”这三个词的时候,我突然想,是不是该搞一个具有“时空穿越感”的“体验版”《人类起源和进化》?思路由此打开。这节课的设计及亮点,大概可以作如下陈述:
1、视频“一分钟计地球历史”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有趣数据吸引学生关注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诞生,不失为一个视角独特的引入。
2、图片“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形容东非大裂谷,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理解人类起源与地球环境变化的关系,效果意想不到的好。
3、围绕人类的祖母——露西骨骼化石的发现、名字的由来、上海世博会上露西复制品的展出,展开关于“直立行走”的知识,并揭示直立行走的意义——繁衍和哺育后代,让学生有“原来如此”之感。
4、通过人类和类人猿在四肢、足底、“手”、脊柱等方面的形态比较,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深入理解身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5、通过区分事实和观点,回答未来的类人猿是否可以进化成人类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推断能力。
6、通过使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高科技”——石器来体验祖先智慧,以及不使用文字和有声语言仅使用动作的形式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来体验语言和文字在人类交流与合作中的意义,达到了不说教,不空谈,寓教于乐,感同身受的效果。
7、通过今天的我们和科学家眼中“未来的我们”对比,展现了生物学的独特魅力。
8、通过关注今天的类人猿现状,让学生认同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人文情愫。
听课老师和学生都反映,这一节课上得妙趣横生,让人耳目一新,我本人也很满意。总结这堂课的成功,除了花大量时间精心的准备,在不断修改和否定中不断完善之外,还有一点特别想跟同行们共享,那就是: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一定要多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物科学的最新成果,贯彻STS教育,不断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和修复,与时俱进。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紧扣课本而又不拘泥于课本,老师在教学中才能更有全局掌控的意识,更能以科学发展的眼光,以丰富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以缜密理性的思考引领学生,为他们打开畅游生物科学殿堂的众妙之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 4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这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每一次上课都觉得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充分利用自学提示。第一没有深挖教材,应该提炼出重点的问题作为预习提示,比如人类的发源地在哪?这个问题过于简单,学生都可以在书上很容易的找到答案,所以没有必要把它写在预习提示中让学生讨论。第二自学提示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自学,一上来就着急看课文,忽略了问题的存在。还有就是在学生阅读自学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让他们自由的发挥。
2.小组讨论的不好,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解决一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束后针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解释和看法,让学生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但是讲课过程中过多的变成了学生和我的交流,课堂没有放开。上课说的太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改变我的授课方式,多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出发,多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3.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从设计上,幻灯片要精简,还有就是有的片子一闪而过,没有充分利用上。
4.问题的提法。第一本节课我的问题比较多。第二如何设计一个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第三不提是非问题,比如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理吗?类人猿的髋骨是宽还是窄,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而不是老师要跟着学生的思路引导,所以今后关于提问注意,给学生创设一种思考问题的情景,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5.提问的同学过于集中,有的同学在课上表现活跃,于是点名的几率就大,相反有些同学不举手老师可能点到的机会就很少,高效课堂还应该体现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发展,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并正确的评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 5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课本上最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非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这节课上得不好,可能象历史课。由于开课日期的限制,所以选择这部分内容开课。开始在选这节课题时,心中很担心这节课的教学很难进行,因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象一节历史课,可以由教师把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从头到尾的描述一遍,其中再展示几张图片就可以了。然而从教学的效果看,这节课是成功的。
充分挖掘教的内容,制定出相应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这节课教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分考虑三维目标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这节课的教学顺序都是安照课本上教学知识点的顺序进行设计的。这样上课老师讲起来很顺畅,象讲上历史课似的。但这样是以老师讲为主了,忽视学生的活动了。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以下一些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讨论能力,合作能力。其中比较突出培养观察能力。从开始用图片观察导入课题,到观察影片,然后针对课本有关内知识点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讨论和小组合作能力。其中影片非常精彩,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人类起和发展有关知识的求知欲望。可以说影片的观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针对课本知识点难易程度和相关图片,有两个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分析讨论,回答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学习到从猿到人的进化时,阅读课本88页这一段,并观察图11-23,分析讨论,回答人类从犯规到人的进化经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在进化上有哪些主要特点?学生活动的效果非常好,都能很好的解答以上的问题。从教学次果看,这节的教学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三维目标。
课前可以作适当的准备,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课前提早一天发给学生一张学习单,根据课本主要内容,列出了涉及这节课的几个简单问题,有的以问题形式,较难折知识点以填空形式和表格形式,以降低难度。在七个平行教学班中试上过两个平行班不用这张学习单教学,而是直接在课上提出相应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有了这张工作单后,大部分学生在课前已对这些问题有了思考,或者在上课分析分析讨论时,问题明确,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第五篇: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设计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设计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地壳的运动导致)
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
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分组游戏。(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体会语言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小组讨论:
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