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苏教版数学三上复习计划和教案

时间:2019-05-15 07:2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新苏教版数学三上复习计划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新苏教版数学三上复习计划和教案》。

第一篇:2014新苏教版数学三上复习计划和教案

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指导思想:

复习阶段重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梳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为发展能力做好知识方面的储备。复习课以人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把复习课分为揭示目标、再现知识、疏理沟通、深化提高四个阶段。

二、复习内容:

(一)在数与代数方面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接近整

十、整百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验算。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的大小的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千克和克的认识,相关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

(二)图形与几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有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三)综合和实践

周长是多少 多彩的“分数条”

三、具体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联系对四则运算意义及相关的数量关系的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与“倍”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增强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认识千克和克,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解决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整理和复习,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了解生活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3、通过整理和复习,在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从已知条件出发并在条件和问题之间建立联系的思考方法,体会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四、复习方法:

1、学生课前认真梳理,自主归纳所学知识,精选习题;

2、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认真组织课后练习和综合练习,及时反馈,及时补差,及时改进。

五、复习措施:

1、上好每一节复习课。争取把复习课上成有针对性、发挥学生自主性、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的课。

2、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习、爱学习、会学习。

3、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知识补差与思想补差双管齐下;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差,开好“小灶”,让他们有进步。

4、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多做家访,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督促学生学习。

六、复习时间安排:

1、整理和复习(5课时左右);

2、综合检测和试卷分析(8课时左右);

3、整合和优化,补充和拓展(3课时左右)。

期末复习教案

第1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教学内容:P.98-99页的内容回顾和第1-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口算、估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的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得数,能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请大家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来说说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这些知识你学得怎样,在书上填一填!这些知识你学得怎样,谁来说一说?

二、交流质疑

今天我们就先复习第一单元学习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而且能归纳出口算和笔算的方法,并且能估计一些简单计算的积大约是多少。

小组交流:你会口算哪几种类型的算术题?估算方法和口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要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过程,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略。

三、检测反馈

1.做期末复习第1题。

比较: 第一组是怎样的口算,口算方法是怎样的?

第二组题的口算过程相同在哪里?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第三组题的得数为什么不同,你认为口算要注意什么?(看清乘数)指出: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用0前面的数乘,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末尾添上几个0;两位数乘一位数,先算几十乘几,再算几乘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合起来。要注意个位相乘的满几十时要加几十或几十几。2.做期末复习第2题:各自口算后全班校对。

3.做期末复习第6题: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引导:同桌互相讨论一下怎样估计,再估一估,把每个年级估计的结果写在表格的下面。

4.课堂作业:

(1)做期末复习第3题: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你会计算吗? 学生按题组独立在课堂作业本上笔算,指名两人板演。(2)做期末复习第4题:学生各自练习,教师巡回指导。(3)做期末复习第5题:各自解答后全班交流: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3人”这个信息,你是根据哪句话得到的?

要求一共采茶多少克,就是求什么?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4)做期末复习第7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剩下多少棵没有浇,可以从哪两个条件想起?再联系什么条件就出剩下多少棵没有浇?

四、小结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第2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复习

教学内容:p.99-100页的第8-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的口算整

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并掌握除法的验算。

2.使学生通过笔算、口算的复习,沟通计算内容的联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高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发展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板书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到要复习除法里的哪些知识呢?说说看。

二、交流质疑

要复习除法口算、笔算、验算等知识,那今天通过除法计算的复习,大家要进一步掌握除法的口算、笔算,正确算出除法的商,归纳除法口算、笔算方法,并且能验算除法,提高除法计算能力。

三、检测反馈

1.做期末复习第8题。

让学生按题组口算,填写得数。

比较:第一组是怎样的口算,口算方法是怎样的?

第二组是怎样算的?(400÷5是怎样算的,要注意什么?)

第三组题的口算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你能联系这里的三组口算题,总结一下方法吗?

2.做期末复习第9题:学生各自口算后,集体校对,统计准确率。

3.做期末复习第10题:各自计算后问:每组的三道题有什么特点?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笔算时,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首位不够除,要用前两位去除;在求出商的最高位数后,哪一位不够上1,要在这一位写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4.课堂作业:

(1)做期末复习第11题:学生各自练习,教师巡回指导。(2)做期末复习第12题:学生独立审题,各自解答。

交流:这里三道题各是怎样解决的?用到了什么条件?(板书算式)为什么前两题都用除法算?第三题为什么要用乘法?(3)做期末复习第13-14题:让学生独立读题,列式解答。

四、小结反思

这节课复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知识复习

教学内容:P.100页的15-18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含义的认识,能比较熟练的测量边长,计算平面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使学生体会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知识与过程,加深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充分体验,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在运用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增强掌握数学知识的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关于平面图形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关于物体的运动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容?

二、交流质疑

讨论交流长方形、正方形和周长的含义,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整理图形特征,整理周长概念并计算。

三、检测反馈

1.做期末复习第15题。

先说说什么是周长,再指一指每个图形的周长。

追问:要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需要知道这些图形的什么?

三角形你准备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等腰梯形和正六边形呢? 2.做期末复习第17题。

指名说说图中有那些物体,这些物体运动时是什么样子的?

你能用手势表示出每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吗?

交流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3.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图中是一些消防安全标识,你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指名说一说。

哪些可以看做轴对称图形,怎样看出来的?哪些不能看做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4.课堂作业:

(1)计算15题中三个图形的周长。

(2)做期末复习第16题:各自审题后独立解答,最后全班交流。

四、小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进一步理解了哪些知识? 还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第4课时 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P.101的19-24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几。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质量千克和克,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的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质量,能说明相应分数的含义,深化对简单分数的认识。教学重点:千克、克的认识和分数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关于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你能想到哪些知识?分数呢?

二、交流质疑

哪些物体的重大约是1千克?1克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检测反馈

1.做期末复习第19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是怎样想的。

追问:一袋水果为什么要填成大约重3千克?一盒饼干重为什么填成500克? 2.做期末复习第20题。

指出:单位间的换算可以根据单位间的进率来推算,几千克就是几个1000克,反过来几个1000克就是几千克。3.做期末复习第21题。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两个橘子一共重多少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4.做期末复习第22题。各自看图填写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呈现相应的分数)这三个分数的分母为什么不同? 为什么第一个分数的分子是1,后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2? 5.做期末复习第23题。

各自填表后小组活动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小结:对折1次,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原来长方形纸的1/2; 对折2次,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原来长方形纸的1/4; 对折3次,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原来长方形纸的1/8。

也就是说:对折次数每增加1次,平均分成的份数就等于原来的2倍。6.做期末复习第24题。

学生读题后问:题中大长方形表示的是什么? 这个大长方形一共被分成了多少份?

其中的一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学生用不同颜色分别表示做上衣、裤子的布,并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小结反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第5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

教学内容:P.102的25-28题及思考题和学期学习评价。

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理解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比较熟练地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尝试反思的意识。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我们这学期学习了解决问题的什么策略?

二、交流质疑

讨论如何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

全班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检测反馈

1.做期末复习第25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引导: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同桌说一说。2.做期末复习第28题。出示题目和表格。

表格里每个年级展出的作品有多少幅可以怎样想,自己思考并填出结果。3.做期末复习思考题。

引导:这道题怎样解决,要先算什么,再算出一共跑了多少米? 4课堂作业:

(1)做期末复习第26题。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做期末复习第27题。

各自解答后全班交流: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总结反思

说说通过复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

导语:如果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很满意就用5个星表示,你觉得自己能得几个星,就给几个星涂上颜色。

交流:你涂了几个星?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五、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第二篇:三上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三上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一、教学现状分析:

本班50人,学生整体学习兴趣浓厚,在课堂上积极性高,表现欲强。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太主动,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经过一学期的整理比较扎实。但两极分化仍然较为突出,85以上的学生基本25-30人左右,70分以下的学生也有好几个。85分以上的学生大都思维较灵活,表现力强,作业做得整齐美观,正确率高;70分以下的主要表现在数学基础知识较差,学习注意力不够,书写普遍差。不及格的同学有2-5人左右。全班学生整体较为浮躁,特别是在计算方面,粗心现象普遍存在,经常出现抄错数,写错符号,忘记进位等情况。另外还有极少部分学生学习状态不稳定,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二、复习内容:

以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为主,适当补充拓展,让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应用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和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具体目标:

复习目标:

1、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及笔算法则;比较熟练笔算,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包括带余除法),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万”并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认读写万以内的数,口算整千加减整千或整百,进行简单的估

算。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在计量过程中养成严谨、仔细的好习惯。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5、掌握24时计时法,会表示一天中的某一刻,会推断经历的时间。

6、观察物体与周长的理解、计算。这部分内容包括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用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特征,较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7、统计与可能性、联系生活中进行推理。掌握几种统计的方法。

8、认识分数,知道分数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

(1)复习时要抓主“知识点”,连成“知识连”,形成“知识网”。

(2)复习时在学生“求同”的基础上,鼓励“求异”。例如提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问题,自己解答;提供条件,让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组成各种问题;联系生活由学生编制数学问题。

四、复习重难点:

(一)复习重点:

1、计算,主要在计算方法的熟练掌握和计算品质的培养这两个方面加以努力。

2、解决问题:

(1)从图片、文字、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审题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从题目中提炼,在练习中熟练。

3、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

(二)复习难点:

1、24时记时法,主要体现在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计算经过的时间;

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应用解题;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解释现象,提出问题等。

五、复习方法:

1、重基础,再提高,全面反馈。

2、贴近实际,专题复习,加强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各个击破。

3、找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和局限性缺陷,综合提高,内化知识结构,增强主体全面反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总复习中要以精讲为导向,师生齐心,面面反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六、复习措施:(附本组学困生名单及相应措施)

首先要全面了解和分析本班学生的掌握各部分内容的情况。针对本班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有点有面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1、计算部分:

A、口算:坚持经常练,每节课都安排3、5分钟时间练,练习的方式尽可能的多样,如听算,视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同时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运用。

B、乘除法计算:先要复习计算法则以及应注意的地方,重点讲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题目。

2、解决问题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并联系、对比结构相似的题目,让学生看到题目的条件。问题变化时,解题的步骤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3、计量单位部分:多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和运用。

4、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要加强关注程度,多进行思想交流,并和家长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地转化他们的学习态度,争取借助期末考试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有所进步。

5、注意针对学生复习过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学困生名单:

张婷,李杰,徐进,赵斌,张根荣,汤勉,沙素琴等。

七、复习时间安排:

1、整理和复习(4课时);

2、综合检测和试卷分析(6课时左右);

3、整合和优化,补充和拓展(3课时左右)。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第三篇:沪教版数学三上轴对称图形教案

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物体,不过只有一部分,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多媒体出示:星星、飞机等物体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猜中就出示物体的全幅图)

师:你们可真聪明,你是怎么猜出来呢?(让学生自由说)小结:是的,它们可以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

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1.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这样的图片,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他的特征 师:这个图形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它们是对称的,中间有一条折痕。师:小结:它们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

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你能跟同桌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自由说后,多媒体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齐读)

2.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判断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说说它的对称轴。

三、做一做——内化新知

1.师:我们认识的一些图形娃娃今天也来到这里,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它们中哪些也是轴对称图形呢?请小组长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图形,同学们折一折,找到他的对称轴并画出来。

小结:要使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长方形有两种对折的方法,正方形有4种对折的方法,而圆有无数种对折的方法呢!不管是一种还是很多种对折方法,只要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师: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轴对称图形,你能自己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请小朋友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画的时候要动脑筋想一想,怎样画又快又好(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方法小结:第一步找对称点,第二步依次连线。

3.师:刚才我们看了、找了、画了轴对称图形,现在,让我们来试着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好吗?看一下老师是怎么做的。同学们可以按自己想法做(小组活动)

四、看一看——拓展延伸

师: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小朋友们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孙老师也找了一些美丽的轴对称的物体,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多媒体)

五、说一说——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对称轴

第四篇:新人教版三上数学全册教案(很全)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教学反思 】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3)反馈%(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教学反思 】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单元内容:教材第9-20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单元重、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列式计算:39+44(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先算65-()=()再算()○()=()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教学反思 】

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360

480

520

790

210(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计算:380+55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3 8 0 + 5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提问:

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550-38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5.5 0-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

第4课时: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教学反思 】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延伸: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小结:。。。。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

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

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

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小结:。。。。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2)()个10厘米就是()分米?(3)80厘米等于()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厘米

2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

20厘米3毫米=()毫米

80厘米+8分米=()分米(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反思 】

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2)测量硬币的厚度。(3)测量课桌的高度。(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请看(出示例4):(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4千米=()米

3000米=()千米 9千米=()米

6000米=()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演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师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教学反思 】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教学反思 】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6-49页。

二、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单元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

五、单元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

一、万以内加法

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例题1、2,练习八1、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71+45 24+43 35+47 52+20 32+59 53+28

2、笔算

430+260 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1)提问: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要求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应该怎么列算式?(2)板书:271+122(3)探索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口算有点难度,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让学生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1 2 2()提问:从哪位开始加起?个位上写几?十位上写几?百位上写几?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2)板书:271+31(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3 1()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 7 1 + 9 0 3()7 4 提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比较好写,大家都做得很对!可是百位上的数怎么写呢?2+9=11,相加满十怎么办?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3、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1)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1、123+361 456+533 2、367+626 426+382 516+703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271+122

271+31

271+903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例题3,练习八4、5、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小结: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 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追问:如果是445+243,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进行口算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口算?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 4 5 + 2 9 8()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3)百位上写几?(2+4+1=7)板书:竖式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生:用验算的方法。

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那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3-8题.2、笔算并验算

348+564

457+293

881+139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7、8、9、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进位的加法题。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43+25=

530+290=

35+49=

450+280=

45+30= 6+84=

540+360=

380+430=

74+9=

46+24 =

二、练习过程

1、笔算376+28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如果要验算,你认为用什么方法?

2、完成P40 7 先算一算,再用铅笔和直尺连一连。

3、完成P40 8 先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照第1小题完成后两小题。

4、完成P40 9 小组讨论可以怎么走,哪条路近,汇报。

5、引导学生思考完成P40 10

三、作业设计

1、加法运算。

(1)467+354(2)563+761(3)158+280(4)365+918(5)348+736(6)486+734(7)294+48(8)57+467(9)383+274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527+173(2)806-428(3)459+164

四、板书设计 练习

376+284=660 3 7 6 + 2 8 4 6 6 0 【教学反思 】

二、万以内减法

第4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一)(例题1、2,练习九1、2、3)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并掌握笔算减法的算理。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算理。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现在国产的动画片越来越多,大家都非常愿意看,我这里有张统计表,大家来看看。

二、探究新知 出示P41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1、我也来提个问题,看大家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1: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怎么列算式?竖式会列吗?从哪一位算起?请你自己算一算。指名板演:435-322=113

2、这个问题大家很容易解决了,再出个问题,看大家还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2: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列出算式435-86 这个算式能不能像刚才那样直接减?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注意:借位要在对应的十位数上打退位点做记号,表示借一当十和个位上的5相加再来减6得9,现在十位上因为借了一个十,还剩下2又不够减,怎么办?再像刚才一样,找更高位百位在4上打上退位点,借一当十,并和十位上的2相加再来减8得4,此时百位上剩3,3减0还是3。

3、以上两题做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组讨论:笔算万以内减法要注意什么?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及时练:完成P41 做一做 请学生上黑板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计算减法,特别是退位减法一定不要忘记打上退位点,退1当十来用。

四、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列算式解答

3、完成练习九第3题

先说说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再针对每一空说说如何求。

4、计算

451-235 540-107 600-409 767-235 600-382 842-758 830-678 407-168 900-241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一)435-322=113

435-86=349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二)(例题3,练习九4、5、6)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悉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并会验算。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态度。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教学难点:

掌握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算一算:

768-527

327-152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今天继续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

2004年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问题谁比谁多,列算式:403-158 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好竖式,数位对齐。

2、探究计算法则: 这道题能直接减吗?

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小组讨论并汇报 板书: 小结方法:

3、探究验算方法: 减法怎样进行验算?

(1)加法验算:可以用减数加差看等不等于被减数的方法(2)减法验算: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等不等于减数的方法

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教师巡视并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验算过程。

4、巩固练习完成P42 做一做 指名上黑板板演

三、小结

说说怎样计算像这样的连续退位减? 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44 4 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2、完成P44 5 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用竖式计算再填写

3、完成P44 6 做在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二)连续退位减 【教学反思 】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2、能较熟练计算连续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能较熟练地进行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步骤:

一、复习

笔算下列各题。

690+30= 287+73= 320-280= 473-178= 说说两道加法题有什么区别?两道减法题有什么区别? 说说每道题的计算过程。

二、练习过程

1、验算上面的第2小题和第4小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P45 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完成P40 9 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再在书上用铅笔连一连。

4、完成P40 10 看谁完成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与差又对又快,请学生上台板演。

5、完成P40 11 学生先独立思考,用铅笔填一填,然后小组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算一算。

(1)507+24(2)762+159(3)267-280(4)805-469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1)548+173(2)206-128

四、板书设计 练习

690+30=720 287+73=360 320-280=40 473-178=295 【教学反思 】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十一”黄金周各大商场进行促销活动,小红一家三口到商场去买东西,选好了商品拿到销售单据来到收银台。出示销售清单:

二、探究新知

1、三位数连加精算 出示问题:

(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解决第一个问题,你需要哪些信息?如果你是收银员你认为该怎么算才恰当? 列出算式:558+225+166= 你准备怎样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其实也可以使用竖式将这三个数同时加起来。写出竖式让学生自己算一算,试一试。大家以后计算连加题也可以使用长竖式进行计算。

2、三位数连加估算

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和第一个问题一样使用精算吗?为什么?

只需要知道准备的钱够不够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所以使用估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同位互相说说如何估算,指名说理由。板书:560+230+170 =560+400 =960(元)

3、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完成P46 12 理解题意后,想一想这里是用精算还是估算,交流想法后让学生算一算。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46 13 先让学生猜想两人摆出的三位数,和与差分别接近多少,再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多组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体会如何根据数据特点进行估算。

2、完成P46 14 开放题,学生的方案合理就行。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58+225+166=949

560+230+170

=560+400

=960(元)【教学反思 】

第8课时 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一)(P47 1、2,练习十1、2、3、5)教学目标:

1、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3、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四单元学习完了,我们今天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

1、完成P47 1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完成P47 2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从以上加法和减法题中各选一题进行验算,并说说验算的方法。

4、完成P48 1 左边4小题 学生上黑板计算,集体订正。

5、完成P48 2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算式解答

6、完成P48 3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说错误的原因,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8 1 右边4小题

2、完成P48 5 第一行

四、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一)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笔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教学反思 】

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二)(P47 3,练习十4、5、6、7)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会估算。

2、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

1、完成P47 3(1)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请学生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完成P47 3(2)让学生明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估算的方式,并将过程写在每小题下方。

3、完成P47 3(3)

两个问题选择的计算策略是不一样的,问题1可以使用估算,问题2使用精算。

4、完成P49 6 第1问采取估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第2问先让学生自己将要买的商品打上勾,再列算式计算。

5、完成P49 7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把问题写出来,列算式解答。指名汇报结果。

6、引导学生完成P49 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铅笔填空,请学生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8 4

2、完成P48 5 第二行

3、学生课下整理全单元知识导图

四、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二)126+157+95=378 【教学反思 】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55页。

二、单元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五、单元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第一课时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利用“倍”的概念,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问题,感受“倍”在生活中的存在、含义与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难 点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含义。教学难点:建立求倍数的计算思路。

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叶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展示多媒体图片:学校里两个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男生队有3名队员,女生队有6名队员,请孩子们猜一猜是哪个队将取得胜利,并说出理由。%%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动手操作。

教师示范摆,先摆第一行的3根,再摆第二行,摆第二行时要3根3根地摆,一共摆6根小棒。学生再摆。

同桌检查,你是老师这样摆的吗?

教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我们把第一排的3根小棒看成一份,那么第二排的小棒里有几个这样的3根呢?把你们的小棒移动一下让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第二排里有2个3根吗? 请一个孩子上讲台移一移。

教师:把每3根小棒放在一起,我们这样摆就能很清楚的看出第二排的小棒有2个3根。那么第一排有3根小棒,第二排有6根小棒。6里面有几个3呢?6里面有2个3。(板书)。%%%(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

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5)拍手游戏: 教师:孩子们学得真好,我们还继续学习,你们有信心吗?让我们用掌声来激励自己。%%55 2.教学例2(1)教师摆。

第一行摆: 2 片枫叶

第二行摆:

4片黄叶

问: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孩子挪动第二排的树叶,2片为一份,可以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

摆一摆。有什么发现?(把4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 :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 倍。

4÷ 2= 2(2)教师 摆第三排叶子

问: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挪动第三排的树叶,4片为1份,摆一摆。有什么发现?(把12片叶子每4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 :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 倍。

12÷ 4= 3 3.新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4.比一比,看谁答得好。

看多媒体图片并填空,同时说出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1)圈一圈,填一填。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5倍呢?

2、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3、小游戏。

老师的年龄是4的倍数,请孩子们猜一猜老师多少岁了。

四、首尾呼应,总结课堂。

教师:现在我们再去看看那场拔河比赛,观看多媒体录像,女生赢了男生。为什么呢?引导孩子们说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

今天我们认识了“倍”这个新朋友,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和“倍”有关的。只要你认真观察,还会发现数学王国的许多乐趣。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6里面有2个3 6是3的2倍 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 倍。4÷ 2=2 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 倍。12÷ 4=3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1-52例题2、3,练习十一3、4、5、6 教学目标:

1、能将图片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2、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教学重点:能将情景图中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倍的知识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正确解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P51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同学们在干什么呢?(1)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擦桌椅的12人,扫地的有4人)你能提一个能用我们昨天学过的知识解决的问题吗?(板书问题)我们一起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2)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试一试画图法:

试一试计算法:12÷4=3 说说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求出倍数?

(3)刚才求出的结果正确吗?你如何来证明结果是对的? 反过来想: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最后我们答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2、教学例3: 出示P52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1)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还知道了军棋和象棋之间的价钱关系,你能提数学问题吗?

(2)要求象棋价钱是多少,你能结合例2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画图,也可以算。计算法: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8×4=32(3)这个结果为什么正确?

3、练一练(1)完成P53-54 3、4 读题,找准问题中对应数量,自己用画图或列算式解决。(2)完成P54 5、6 学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3)以上四题分别和前面的哪个例题是相同的?

三、作业设计 1、1辆小客车可坐9人,8辆这样的小客车可以坐几人?

2、笑笑手里有28支铅笔,聪聪手里有7支铅笔,笑笑的铅笔是聪聪的几倍? 【教学反思 】

第三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P54-55练习十一7、8、9、10、11 教学目标:

1、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2、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运用画图,列式的方法正确解答倍数问题 教学难点:能在引导下理解题意解决较难的倍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8个平均分成()份,每份()个。8个 里面有()个()。()是()的()倍。

二、练习

1、圈一圈、填一填:

(1)的个数是 的()倍。(2)()的个数的()倍是()的个数。(3)()的个数除以3是()的个数。

2、完成P54 全班读题,理解题意,画图或列式计算。

3、完成P55 理解去年是什么意思,表示两人的年龄都要减一岁。

4、完成p55 引导读题,找准条件,理解两个问题中哪钟颜色的珠子数量不变,哪种珠子是哪种珠子的6倍,哪种珠子应该是多少,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再来想比这种珠子原来的个数是多还是少。

5、思考p55 读懂题意,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变化画出图形,再来思考结果。

6、思考p55 【教学反思 】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为两大板块: 学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 第一个板块是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安排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在教法的基础,所以先安排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个板块是笔算乘法。它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以前教的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算理,正确熟练地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6、57页例1、2,练习十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

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

十、整百数相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知:

1.小组交流,探索算法 出示例1情境图

(1)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的算法。(2)小组反馈:

①3个20是60;20+20+20=60 ②2个十乘等3于6个十 这样的题目会做了吗?下面来考考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3)计算

40×3=

2×400=

20×6=

2×7= 50×3=

4×600=

7×30=

20×7= 开小火车

2、合作探究,教学例2: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1)尝试说出计算结果:

(2)合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示同学可以利用小棒)(3)小组汇报:(4)教师小结算法:

3、“做一做”,完成第57页“做一做”

4、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说说怎么算最简便。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十二第3、4题。比一比谁最快完成

4、完成练习十二第5、6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独立完成表格,同位互查,集体订正

6、完成练习十二第8、9、10、1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作业。【教学反思 】

第2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

1、“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2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教学难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

200×4=

100×2=

700×7= 60×4=

8000×6=

600×8= 800×4=

600×7=

30×8= 600×7=

100×5=

3000×5=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出示例一:

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列出算式:12×3= 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12×3不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小朋友们想一想等于多少呢?不能口算的同学用小棒帮帮忙。

(2)交流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2+12+12=36、10×3=30、2×3=6、30+6=36。

(3)师摆小棒演示算理。指着第二种算法:12哪去了?为什么10×3、2×3呢?¥¥¥¥¥¥¥¥ 2.探索算法

(1)同学们,乘法除了可以口算以外,还可以列竖式计算。(2)师生共同列出乘法竖式,指出: 末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行的前面。(3)介绍各部分名称。

2„„因数

×

3„„因数 6„„积(4)挑学生说算法。3.用竖式计算124×2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之后,交流计算方法。

4、试一试

1、第6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评价。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练习十三第1题。

2、练习十三第2题。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

2、“做一做”,练习十三第3、4、5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与操作,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满十进一”“满几十进几”的算理;通过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笔算中进位法则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结合操作,理解为什么要进位,掌握怎样进位。教学难点: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4×4+

25×7+6×5+1 3×4+2

7×8+6×7+5 3×9+5

6×9+8

2×9+3

2、自己试着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老师选择一些进位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道算式,想看看吗?(出示例2情境图)

二、探索新知(1)自学提示:(可以利用小棒)

1、笔算乘法时,从哪一位乘起,乘得的积满几十,该怎么办?

2、得数中的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来的?

比一比,看谁做得对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27×2

15×5

214×3

3、小组汇报,展示:

二、探讨交流

1、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3、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4、各小组 汇报的板演到黑板上。

5、请小组说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

6、练一练

1)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第1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2)完成“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

3、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教学反思 】

第4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例题

3、“做一做”,练习十三第6--10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生动获取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进行准确计算。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4×4+2=

5×7+4=

6×5+1=

3×4+2=

7×8+5=

6×7+5=

3×9+5=

6×9+8=

2、计算下面各题,请三位学生板演,其它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并说一说自已是怎样算的。23×4

152×4

824×2

3、谈话引出课题。----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情景图%%%%

2、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24×9也就是9个24是多少?

3、尝试计算:

4、小组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请计算正确的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个位上4×9=36,向十位进3后,十位上2×9=18,表示18个十,18个十还要加上刚才进上来的3个十共21个十,这2应写在积的百位,1应写在积的十位

老师小结:用一位数乘另一个因数的十位后要看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若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如加上进位数后又需要进位,那么还需向百位进位或把最高位写在百位上。

5、试一试: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64页第6、7、8、9、10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出示课题。计算时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仔细,若在哪一位上有进位的数,千万别忘了加上。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三第11、12、13、14、15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正确地、熟练地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需要注意什么?

----出示课题

2、听算:(只写得数)集体订正

500×7

×4

320× 3

1000×9

430×2

3、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

(3)23的2倍是多少?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三第11、13题。

2、练习十三第12题。

3、练习十三第14题。

1)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要求“第7辆车要坐多少名学生?”必须先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算式和结果。练习十三第15题。

指导学生观察算式,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三、巩固练习:

篮球78元

足球65元

羽毛球拍36元

中国象棋12元

乒乓球拍24元

观察上面物品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四、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五、作业。【教学反思 】

第6课时:

教学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例

4、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能够准确计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3、列竖式计算

53×7

×4

328× 3

156×9

436×2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乘法的笔算。今天这个新知识的特点是“有0”。----出示课题

2、教学例4:(0乘以任何数都得0)(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索&&&&&&&&(2)尝试计算.

0×9

0×7

0×2

0×5 老师指其中一题(0×5)提问:为什么0乘以5等于0呢?(0×5表示5个0相加,所以结果得0)(3)做一做:第66页“做一做”。

3、教学例5:(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尝试列式,小组交流 604×8(1)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完成后交流)(2)问:这题在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应该怎样计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计算结果)(3)小结:&&&&&&&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谁来说说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计算?(按照一位数乘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不管被乘数中间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位,一定要加上进上来的数)

五、作业。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

第7课时:

教学课题: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题6及“做一做”,练习十四6--12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准备题,师根据学生的口算,逐题写出每题的得数。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2、提问:观察每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写几个0

3、怎样算比较简便:(学生交流口算方法)&&&&&&

二、新知探索 1.教学例6. 出示主题图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分析回答,列出算式:

280×3 = ?

2、这道题怎样用笔算,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生独立试做,师巡视。)

3、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说出算理。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0 8 0

×

× 3

4 0 4 0

4、两种算法得数一样,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如果用第二种算法,笔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2)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后怎样写0?(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师说明: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5、做一做:完成第67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6--12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出示课题

五、作业。【教学反思 】

第8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教学内容:第70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6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回顾、反思等学习活动,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片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题主题图: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出示课题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5、向学生介绍“约等号”。

6、完成例7下面的想一想。

7做一做:完成第70页“做一做”。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8、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五第1--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作业。【教学反思 】

第9课时:

教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1、72页例

8、例9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7--10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1)买3支同样的钢笔用12元钱,平均每支钢笔用多少钱? 2)一个算草本2元钱,买5个算草本要用多少钱?

2、动脑筋:口头提问题再解答。

1)4位小朋友共搬了20盆花,___________?(强调平均)2)小白兔1天需要吃6个胡萝卜,吃了5天,__________?

3、谈话引出课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1)出示例题: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你们能帮妈妈算一算,应该付多少钱吗? 2)同桌讨论后汇报。

3)生列式:18÷3=6(元)6×8=48(元)

4)师:你回答的非常正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5)师:看问题,想求:8个同样的碗应付多少钱?就得知道什么条件?(一个碗多少钱)我们来往前看,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碗多少钱?(18元可以买3个碗)6)谁能像这样说一说。

下面就请你用这个方法试一试解决下一个问题: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7)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都需要2步计算,大家来说一说这类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师小结:看清题意,仔细分析。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看问题想,要想求出这个问题得知道什么?可以先看前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8)完成例8后面的“做一做”。

2、教学例9。1)出示例题: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2)请生说解题思路。3)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4)指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5)完成例题9后面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五第7--10题。

四、课后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教学反思 】

第10课时:

教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十五第11、12、13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较熟练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出示课题

1、口算

30×8=

25×2=

22×4=

77×0=

123×3=

300×5=

450+25=

780-320=

7×300=

432×2=

2、竖式计算 98×8

64×5

521×6

909×4

236×4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1题。

出示题目后不要让学生动笔,思考估算的方法,指名说一说,再笔算。

2、完成练习十五第12题。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3、完成练习十五第13题。

说说摆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呢?请你自己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四(1)班有女生29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2、三年级有5个班的同学去春游,其中2个班各有46人,其余3个班各有57人。5个班共有多少人?

3、亮亮6分钟折了18只纸船,照这样的速度,亮亮25分钟能折多少只纸船?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教学反思 】

第11课时:

教学课题:整理和复习P75-76 练习十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整理和复习、第76页练习十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讨论、交流、归纳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要点:----出示课题

1、整理知识:

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展台前交流:台下同学进行补充。

3、教师总结归纳,出示完整知识结构图。

4、提问质疑:本单元你对哪部分知识还有疑问?

二、复习口算乘法:

1、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

50×3

14×2

1000×5

6×30 200×4

500×3

140×2

800×6

320×3

第五篇:苏教五年级数学考试题

一、解方程

10x = 5.5 x-= x 1.2 = 6

二、填空

1.5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8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2.在横线上填最简分数。

4厘米 = 米 750克 = 千克 25秒 = 分

3.一个钟面被分成两部分(如右图),较小部分占整个钟面的,较大部分占整个钟面的。

4.一根彩带被剪成两段,第一段长7分米,第二段长9分米。第一段的长度占这根彩带的,第二段的长度是第一段的。

5.1215 = = =

6.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不用求解)

(1)上衣单价x元,买8件这样的上衣一共用去420元。

(2)一班和二班共有100名学生,一班有x名,二班有48名。

(3)树上原来有x个桃,摘下26个,还剩34个。

7.a是大于1的整数,以a为分母的分数中,最大的真分数是,最小的假分数是。

8.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6段,每段长 米,占全长的。

9.把半径8厘米的圆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图形近似于长方形(如图)。这个长方形的长 厘米,宽 厘米。

10.把、、分别填入右图的方框里。

三、选择合适的答案,在□里画

1.如果a是一个偶数,下面哪个数和a是相邻的偶数?

a-1 □ a+2 □ 2a □

2.一张正方形纸连续对折四次后,得到的图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 □ □

3.一张城市平面图上,公园位置用数对(4,3)表示,如果少年宫的位置用(3,4)表示,它在公园的什么方向?

北面□西面□

西北面□ 东北面□

4.一道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减数与差相加的和是120,被减数是多少?

120□ 60□ 40□

5.一本书已经看了一半多一些,下面哪个分数适合表示没有看的占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 □ □

6.两张正方形硬纸板,一张剪去1个圆,一张剪去4个圆(如图)。哪一张剩下的废料多一些?

剪1个圆剩下的多□ 剪4个圆剩下的多□ 剩下的一样多□

四、画图并填空

1.每个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以点(4,9)为圆心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

2.如果把这个圆先向右平移7格再向下平移5格,平移后圆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五、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答。

(1)水果店五一期间卖出西瓜920千克,比卖出的桃多660千克。卖出桃多少千克?

(2)一个长方形花圃的长15米,面积是120平方米,这个花圃宽多少米?

2.一个超市今年四月份上、中、下旬的营业收入如下表。这个月营业收入超过全月计划的几分之几?

时间上旬中旬下旬完成全月计划的几分之几

3.张芸自制科技作品,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半圆形(如)。剪下的半圆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一棵树的树干直径是40厘米,一根绳子绕树10圈后还多出44厘米。这根绳子长多少厘米?

5.学校气象小组把某星期各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制成下面的统计图。

(1)这个星期的最高气温从星期 到星期 保持不变。

(2)星期 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最大,星期 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最小。

(3)这个星期的日平均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下载2014新苏教版数学三上复习计划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新苏教版数学三上复习计划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三上第三单元新授课

    教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课型新授课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10月10日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2、培养、......

    苏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

    新人教版数学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3节)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2、通过小组......

    三上数学1-5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

    苏教第八册美术教案(★)

    苏 教 版 第 八 册 美 术 教 学 目 标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

    苏教第七册美术教案

    苏教第七册美术教案 课题一:贺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各种有特色的贺卡,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审美意识。 2、使学生能够选择身边的各种材料,大胆地高计贺卡,体验绘制的乐趣。 3......

    四年级苏教美术教案

    四年级苏教美术教案 课题:魔幻的颜色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原色的知识。苏教美术教案 2、在三原色的相互流动中,观察色彩的变化。 3、训练学生的调色、用色的能力。苏......

    苏教示儿教案

    示儿教案实录 1.学习《示儿》,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2.理 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3.学会2个生字。4.有感 情地朗 读课文,背诵并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