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5高考专题教案专题十二 物理过程分析技巧-人教版
2005高考专题教案专题十二
物理过程分析技巧
命题趋势
历届高考总是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考生能否准确地分清物理过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反映出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高低。因此,历届高考试卷都设置有一系列物理过程分析的试题。
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将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经过人脑的思维整理,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有规律的子过程,并找出几个子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条件。通过这种分析,应使学生能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生动而清晰的物理情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简捷办法。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其本身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目标:
1.通过专题复习,掌握物理过程分析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解答过程分析类试题的能力。2.通过对物理过程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专题复习,掌握物理过程分析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解答过程分析类试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通过对物理过程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考题回顾
1.(2000年全国)在原子核物理中,研究核子与核关联的最有效途径是“双电荷交换反应”。这类反应的前半部分过程和下述力学模型类似。两个小球A和B用轻质弹簧相连,在光滑的水平直轨道上处于静止状态。在它们左边有一垂直于轨道的固定挡板P,右边有一小球C沿轨道以速度v0射向B球,如图所示。C与B发生碰撞并立即结成一个整体D。在它 们继续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当弹簧长度变到最短时,长度突然被锁定,不再改变。然后,A球与挡板P发生碰撞,碰后A、D都静止不动,A与P接触而不粘连。过一段时间,突然解除锁定(锁定及解除锁定均无机械能损失)。已知A、B、C三球的质量均为m。
(1)求弹簧长度刚被锁定后A球的速度。
(2)求在A球离开挡板P之后的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解析:(1)设C球与B球粘结成D时,D的速度为v1,由动量守恒,有
mv0(mm)v①
当弹簧压至最短时,D与A的速度相等,设此速度为v2,由动量守恒,有
2mv13mv
2② 由①、②两式得A的速度 v21v0
③ 3(2)设弹簧长度被锁定后,贮存在弹簧中的势能为EP,由能量守恒,有
1122mv123mv2EP
④ 22撞击P后,A与D的动能都为零,解除锁定后,当弹簧刚恢复到自然长度时,势能全部转变成D的动能,设D的速度为v3,则有
EP12(2m)v⑤ 2当弹簧伸长时,A球离开挡板P,并获得速度。当A、D的速度相等时,弹簧伸至最长。设此时的速度为v4,由动量守恒,有
2mv33mv⑥
,由能量守恒,有 当弹簧伸到最长时,其势能最大,设此势能为EP1122
⑦ 2mv33mv4EP22解以上各式得
EP12mv0
⑧ 36点评:这是一道通过给定的物理情景考查学生理解、推理和分析综合以及获取知识能力的试题。题目给出了“双电荷交换反应”这样一种新情景,还给出了“锁定”及“解除锁定”等新颖提法,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受。认真分析题意,就能知道题目所给出的不过是一个过程较为复杂的力学模型,只要善于把它分解为简单的运动过程,运用相关知识就可求解。
2.(2004年全国理综卷25题20分)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解:设圆盘的质量为m,桌长为l,在桌布从圆盘下抽出的过程中,盘的加速度为a1,有
1mgma①
桌布抽出后,盘在桌面上作匀减速运动,以a2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有
2mgma②
设盘刚离开桌布时的速度为v1,移动的距离为x1,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在运动距离x2后便停下,有
v122a1x1
③ v122a2x2
④
盘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是
x21lx1
⑤ 2设桌布从盘下抽出的时间为t,在这段时间内桌布移动的距离为x,有
xx1而
12at
⑥ 212a1t
⑦ 2x由以上各式解得
1lx1
⑧ 2a1221g
⑨ 23.一传送带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传送带经过AB区域时是水平的,经过BC区域时变为圆弧形(圆弧由光滑模板形成,为画出),经过CD区域时是倾斜的,AB和CD都与BC相切。现将大量的质量均为m的小货箱一个一个在A处放到传送带上,放置时初速为零,经传送带运送到D处,D和A的高度差为h。稳定工作时传送带速度不变,CD段上各箱等距排列,相邻两箱的距离为L。每个箱子在A处投放后,在到达B之前已经相对于传送带静止,且以后也不再滑动(忽略经BC段时的微小滑动)。已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T内,共运送小货箱的数目为N。这装置由电动机带动,传送带与轮子间无相对滑动,不计轮轴处的摩擦。求电动机的平均输出功率P。
【评析】本题难度0.044,区分度0.424,是全卷的最后一题,属于难题,用于区分较高水平的考生。本题源于用传送带传送货物的实际问题,重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的情景比较复杂,许多条件比较隐蔽(如传送带的速度v0等),要求考生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要比较深入,如小货箱从A处由静止开始达到和传送带相同的速度过程中,传送带做功使货箱的动能增加,同时还有摩擦生热等。答案:以地面为参考系(下同),设传送带的运动速度为v0,在水平段运输的过程中,小货箱先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设这段路程为s,所用时间为t,加速度为a,则对小箱有
s12at
①
v0at
② 2在这段时间内,传送带运动的路程为
s0v0t
③
由以上可得
s02s
④ 用f表示小箱与传送带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则传送带对小箱做功为
Afx12mv0
⑤ 212mv0
⑥
2传送带克服小箱对它的摩擦力做功 A0fx02两者之差就是克服摩擦力做功发出的热量
Q12mv0
⑦
2可见,在小箱加速运动过程中,小箱获得的动能与发热量相等。T时间内,电动机输出的功为
WPT ⑧
此功用于增加小箱的动能、势能以及克服摩擦力发热,即
W12Nmv0NmghNQ
⑨ 2已知相邻两小箱的距离为L,所以
v0TNL
⑩
NmN2L2[2gh]
⑾ 联立⑦⑧⑨⑩,得
PTT
二、典题例析
(一)重视对基本物理过程的分析 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到的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除了这些运动过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过程,一个是碰撞过程,另一个是先变加速最终匀速过程(如恒定功率汽车的启动问题)。电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等。以上的这些基本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学习中都必须进行认真分析,掌握每个过程的特点和每个过程遵循的基本规律。
【例题1】(2003年江苏)当物体从高空下落时,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经过一段距离后将匀速下落,这个速度称为此物体下落的稳态速度。已知球形物体速度不大时所受的空气阻力正比于速度v,且正比于球半径r,即阻力f=krv,k是比例系数。对于常温下的空气,比例系数k=3.4×10-4Ns/m2。已知水的密度1.0103kg/m3,重力加速度为g10m/s2。求半径r=0.10mm的球形雨滴在无风情况下的稳态速度。(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题方法与技巧:雨滴下落时受两个力作用:重力,方向向下;空气阻力,方向向上。当雨滴达到稳态速度后,加速度为0,二力平衡,用m表示雨滴质量,有mg-krv=0,m4r3/3,求得v4r2g/3k,v=1.2m/s。
点评:此题就是对典型运动过程先变加速最终匀速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
(二)分析物理过程的要点
1.阶段性——将题目涉及的整个过程适当的划分为若干阶段; 2.联系性——找出各个阶段之间是由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的; 3.规律性——明确每个阶段遵循什么物理规律。
【例题2】如图(1)所示,有两块大小不同的圆形薄板(厚度不计),质量分别为M和m,半径分别为R和r,两板之间用一根长为0.4m的轻绳相连结。开始时,两板水平放置并叠合在一起,静止于高度为0.2m处。然后自由下落到一固定支架C上,支架上有一半径为R′(r 图(1) 图(2) 解题方法与技巧:(1)本题的研究对象显然是M和m,它们都可以看作质点,也可以合在一起看作一个质点。本题可把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处理: 第一阶段,两板看成一个质点自由下落直到与固定支架发生碰撞。故碰撞前的速度为v02gh=2m/s 第二阶段,以地面为参考系,M与支架C碰撞后,M以速率v0返回,向上做竖直上抛运动,m以速率v0向下做匀加速运动。两个质点同时做不同的运动,这样的物理模型比较复杂。若改变参考系,可以选择其他的运动模型,从而使过程简化。以大圆板为参考系,则M静止,小圆板以速率2v0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一个静止,一个匀速运动,这个运动模型简单多了。设经过时间t后两板间绳绷紧,有:L=2v0t ① 再回到以地面为参考系的情况,vMv0gt ② vmv0gt ③ 解以上三式得vM1m/s vm3m/s 第三阶段,绳绷紧瞬间,由于板间绳作用力远大于它们的重力,所以动量守恒,设向上为正方向,有MvMmvm(Mm)v ④ MvMvmk3得:vm ⑤ Mk11m(2)M = m,即k=1,代入上式得,v=-1m/s,两板获得向下的共同速度。还可知道: 当k>3时,两板获得向上的共同速度; 当k<3时,两板获得向下的共同速度; 当k=3时,v=0,两板瞬时速度为零,接着再自由下落。 (三)分析物理过程应注意几点 1.谨防以假乱真 有些题目的物理过程含而不露,需结合已知条件,应用有关概念和规律,进行具体分析,而不要急于动笔列方程,以免以假的过程模型代替实际物理过程。 【例题3】如图,在一匀强电场中的A点,有一点电荷,并用绝缘细线与O点相连,原来细线刚好被水平拉直,而没有伸长。先让点电荷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时求点电荷经O点正下方时的速率v。已知电荷的质量m=1×10-4kg,电量q=+1.0×10-7C,细线长度L=10cm,电场强度E=1.73×104V/m,g=10m/s2。 解题方法与技巧:许多同学见到此题不加思索地认为小球从A点开始作圆周运动,由动能定理列出方程,mgL+EqL=mv2/2 代入数据解得v=2.3m/s.实际上本题中Eq=3mg,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所以电荷从A点开始沿直线经O点正下方B点处,到达C点后,细线方开始被拉直,如图所示,电荷从A到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而不是从一开始就作圆周运动,由动能定理列出方程,mgLsin30°+EqL=mv2/2,解得v=2.1m/s.2.注意分析,挖掘“隐含”条件 高考物理之所以难,不仅因为物理过程复杂多变还由于潜在条件隐蔽难寻,使人产生条件不足之感而陷入困境。这正是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程度。如果不仔细分析物理过程而一阅而过,挖掘不出这些条件而失去了迅速解题的机会。【例题4】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m1=20kg的小车,通过一根几乎不能深长的轻绳与另一质量为m2=25kg的拖车相连接。一质量为m3=15kg的物体放在拖车的平板上。物体与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开始时,拖车静止,绳未拉紧(如图所示),小车以v0=3m/s的速度向前运动,求: (1)当m1、m2、m3以同一速度前进时,速度的大小。(2)物体在拖车平板上移动的距离。 解析:(1)在绳开始拉紧到m1、m2、m3以同一速度运动的过程中,总动量不变,m1v0=(m1+m2+m3)v 解得v=1.0m/s(2)细绳未拉紧时,无相互作用,由于“绳几乎不可伸长”,意为小车与拖车作用时间极短,绳中张力很大。相比之下,m2与m3之间的摩擦力可忽略不计,而且在此过程中,m3几乎没有移动。难点一旦突破,可列方程求解: m1v0=(m1+m2)v1 „„„„„„„„„„„„„„„„„„„ ① 接着m3和m2因滑动摩擦力作用发生相对位移,最后以共同速度v运动,分别对m3及m1和m2应用动能定理: -μm3gs3=m3v2/2„„„„„„„„„„„„„„„„„„„②-μm3gs2=(m1+m2)v2/2-(m1+m2)v12/2 „„„„„„„„„„③ 由①、、②、③式可解得:Δs=s2-s3=0.33m 3.注意分析,排除干扰 经常遇到一些物理题故意多给已知条件,或解题过程中精心设置一些歧途,或安排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也就是利用干扰因素考查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因素的迷惑程度愈大,愈容易在解题过程中犯错误。选择题就是比较典型的迷惑题。因此,如何从分析物理过程中排除这些干扰因素,得出正确结论是十分重要的。 【例题5】以10m/s速度行驶的汽车,司机发现正前方60m处有一以4m/s的速度与汽车 同方向匀速行驶的自行车,司机以-0.25m/s2的加速度开始刹车,经40s停下,停下前是否发生车祸? 错解:在40s内汽车前进s1=v0t+at2/2=200m„„„„„„ ① 在40s内自行车前进s2=vt=160m„„„„„„② 因发生车祸的条件是s1> s2+60 从①、②得出s1-s2=40m<60m 从中得出车祸可以避免的错误结论。 正解:在认真分析汽车运动过程中不难发现:在汽车速度减小到4m/s之前,它们的距离不断减小,汽车速度减小到4m/s之后,它们的距离不断增加,所以当汽车速度为4m/s时,两车间的距离最小,此时看两车是否相撞。 汽车速度减小到4m/s所需的时间 t =(10-4)/0.25=24s 在这段时间里,汽车、自行车行驶的距离 汽车:s1=v0t+at 2/2=168m 自行车:s2=vt=96m 由此可知:s1-s2=72m>60m 所以会发生车祸。 点评:此题的干扰因素就是40s。如果不认真分析物理过程,排出迷惑条件的干扰,不懂得不发生车祸的条件是v≤4m/s,而不是vt=0,必会出错。 4.注意合理划分物理过程 该分则分,宜合则合,并将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对象及规律的选用,加以统筹考虑,以求最佳思路。 【例题6】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电量为-q的小物体,可在水平轨道x上运动,O端有一与轨道垂直的固定墙,轨道处在场强大小为E,方向沿Ox轴正向的匀强磁场中,小物体以初速度v0从点x0沿Ox轨道运动,运动中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f作用,且f 解题方法与技巧: 首先要认真分析小物体的运动过程,建立物理图景。开始时,设物体从x0点,以速度v0向右运动,它在水平方向受电场力qE和摩擦力f,方向均向左,因此物体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速度为零;而后,物体受向左的电场力和向右的摩擦力作用,因为qE>f,所以物体向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直到以一定速度与墙壁碰撞,碰后物体的速度与碰前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然后物体将多次的往复运动。 但由于摩擦力总是做负功,物体机械能不断损失,所以物体通过同一位置时的速度将不断减小,直到最后停止运动。物体停止时,所受合外力必定为零,因此物体只能停在O点。 对于这样幅度不断减小的往复运动,研究其全过程。电场力的功只跟始末位置有关,而跟路径无关,所以整个过程中电场力做功 WEqE0x 22qEx0mv012根据动能定理得: qEx0fs0mv0 s。 22f点评:该题也可用能量守恒列式:电势能减少了qEx0,动能减少了了fs,∴ fsqEx012mv0,内能增加212mv0 222qEx0mv0同样解得s。 2f5.“临界”分析,弄清本质 一些物理过程问题,因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变化到某一特定值——临界值,则会是物理过程发生质的突变,因此,分析临界值,弄清物理过程发生突变的条件,对不同本质的物理过程选用相应的规律,避免把形同质异的物理过程混为一谈。 【例题7】(2004年春季高考卷)如图所示,abc是光滑的轨道,其中ab是水平的,bc为与ab相切的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半圆,半径R=0.30m。质量m=0.20kg的小球A静止在轨道上,另一质量M=0.60kg、速度v0=5.5m/s的小球B与小球A正碰。已知相碰后小球A经过半圆的最高点c落到轨道上距b点为l42R处,重力加速度g=10m/s2,求:(1)碰撞结束后,小球A和B的速度的大小。(2)试论证小球B是否能沿着半圆轨道到达c点。 表解题方法与技巧:(1)以v1表示小球A碰后的速度,v2表示小球B碰后的速度,v1示小球A在半圆最高点的速度,t表示小球A从离开半圆最高点到落在轨道上经过的时间,则有 t42R ① v112gt2R ② 2mg(2R)112mv1 2③ mv122Mv0mv1Mv2 ④ 由①②③④求得 v123Rg v2v02代入数值得 v16m/s v23.5m/s (2)假定B球刚能沿着半圆轨道上升到c点,则在c点时,轨道对它的作用力等于零。以vc表示它在c点的速度,vb表示它在b点相应的速度,由牛顿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M3Rg vc2MgM R112Mvc2Mg(2R)Mvb 22解得 vb5Rg 代入数值得 vb3.9m/s 由v23.5m/s,可知v2vb,所以小球B不能达到半圆轨道的最高点。6.注意画示意图展示物理图景 在物理分析过程中,做出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和概括出来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关于事物及其变化的生动的物理情景,便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可使物理情景直观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更明显,达到成功解题的目的。 【例题8】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现以水平恒力甲推这一物体,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乙推这一物体。当恒力乙作用时间与恒力甲作用时间相同时,物体恰好回到原处,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J。则在整个过程中,恒力甲做功等于多少J?恒力乙做功等于多少J? 解析:这是一道较好的力学综合题,涉及运动、力、功能关系的问题。粗看物理情景并不复杂,但题意直接给的条件不多,只能深挖题中隐含的条件。下图表达出了整个物理过程。 解题方法与技巧: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都作匀变速运动,则有 s=v1t/2 -s=(v1+(-v2))t/2 由上面两式得 v2=2 v1。 根据动能定理,W1= F1s=mv12/2, W2= F2s= mv22/2-mv12/2 解得W1=8J W2= 24J 点评:养成正确画示意图的习惯。解物理题,能画图的尽量画,画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分析过程,探索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从受力图、电路图到光路图,几乎无一物理问题不用图来加强认识联系的,而画图又迫使你审查问题的各个细节以及细节之间的关系。 三、能力训练 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车A右端固定一根轻弹簧,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B从左端以速度v0冲上小车并压缩弹簧,然后又被弹回,回到车左端时刚好与车保持相对静止.求整个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EP和B相对于车向右运动过程中系统摩擦生热Q各是多少? 2.如图所示,水平的平行虚线间距为d=50cm,其间有B=1.0T的匀强磁场。一个正方形线圈边长为l=10cm,线圈质量m=100g,电阻为R=0.020Ω。开始时,线圈的下边缘到磁场上边缘的距离为h=80cm。将线圈由静止释放,其下边缘刚进入磁场和刚穿出磁场时的速度相等。取g=10m/s2,求:⑪线圈进入磁场过程中产生的电热Q。⑫线圈下边缘穿越磁场过程中的最小速度v。⑬线圈下边缘穿越磁场过程中加速度的最小值a。 3.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的第一、二象限内有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第三象限有沿Y轴负方向的匀强电场,第四象限内无电场和磁场。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从M点以速度v0沿x轴负方向进入电场,不计粒子的重力,粒子经N、P最后又回到M点。设OM=L,ON=2L,则: (1)关于电场强度E的大小,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224mv0mv0A. B. qLqL224mv02mv0C. D. 2qLqL(2)匀强磁场的方向是 。(3)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是多少? 参考答案: 2mMv012121.mv0(mM)v,2Qmv0(mM)v,EP=Q= 224(mM)2.解:⑪由于线圈完全处于磁场中时不产生电热,所以线圈进入磁场过程中产生的电 热Q就是线圈从图中2位置到4位置产生的电热,而2、4位置动能相同,由能量守恒Q=mgd=0.50J ⑫3位置时线圈速度一定最小,而3到4线圈是自由落体运动因此有 v02-v2=2g(d-l),得v=22m/s B2l2v⑬2到3是减速过程,因此安培力F减小,由F-mg=ma知加速度减小,到3 R位置时加速度最小,a=4.1m/s2 22mv01qE2t,且2Lv0t则E=3.(1)由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易知L 2mqL故选C(2)由左手定则,匀强磁场的方向为垂直纸面向里。 (3)根据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情况可知,粒子带负电。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设到达N点的速度为v,运动方向与x轴负方向的夹角为θ,如图14所示。 由动能定理得qEL1212mvmv0 22将(1)式中的E代入可得v2v0 所以θ=45° 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P点时速度方向也与x轴负方向成45°角。则OP=OM=L NP=NO+OP=3L 粒子在磁场中的轨道半径为R=Npcos45°= 又Rmv qB解得 B2mv0 3qL 15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 高考是对考生智力、心理、技巧等全面素质的考查,以全国高考理综物理试题为例,结合高三复课经验,对高考物理答题技巧归纳如下,仅供考生参考,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全国高考理综物理试题的基本题型为8-2-3模式:选择题8个为单多选混合(14-21题),实验题2个(22、23题),计算题3个(24-26题),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基本原则:把最佳答案选出来,含糊不清、不能确定的不选。 1、审题要细,不要轻视。看清题目要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选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 2、某个选项无法判断,可先跳过,看下一个选项,如果其他选项中确定有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即可;如果其他选项中确定无所需的答案,则可选那个无法判断的选项。 3、8个选择题中多选题的数目以2-3个较多,不是绝对的。一般考生不要刻意关注多选的数目,更不要做完选择题后,发现无多选或很少,硬组合一些多选,这样常常会连3分也得不到。虽然有多选,但出现有三或四个为所需答案的可能性很小。 4、如不能用正解法、图象法等做出判断,不要空题,可用极限法、排除法、假设法等方法缩小范围,再缩小的范围内科学的冒断一个,迅速转入下一题。因为理综题,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时间紧,几乎无时间回头再检查。 二、实验题答题技巧 基本原则:明确目的,抓住细节。 1、审题要细,首先弄清实验目的,关注细节,如“不计内阻、约为、量程略大于、测多组数据、误差要小、耗能小”等。 2、实验仪器的使用原则,要从安全、精确、简单等方面考虑,灵活运用,不要生搬硬套。如一般而言,用分压式电路,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小,但不是越小越好,可能阻值很小的滑动变阻器,额定电流却太小,可能烧坏,而不能选。 3、特别是不要把课本中的实验或做过的一个实验题的原理、方法等,不加思考,完全移接在考题上,常常会出错的。 三、计算题答题技巧 基本原则:审题要细、运算要准、书写要整、不要空题。 1、审题要慢、要细。一般第一遍通读了解大致的物理过程,第二遍分层理解,抓关键词,找突破点。过程分析中要特别注意:①接触面是否光滑。②过程的衔节点是否有能量的损失。③带点微粒是否考虑重力等。 2、考试时要带上三角板(米尺)、圆规等必要工具,作图不仅快,而且规范,有利于迅速找到圆、角、边、位移的关系,从而避免走更多弯路。 3、要工整书写必要文字和分步核心公式,不要把推导过程和解方程过程全部书写,运算要准,结果是表答式时要用题目所给符号表示,是数字时要写上单位。结果至关重要,因为大多评卷老师会先看结果是否正确,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 4、做完后如果发现有误,先不涂掉书写的答案,可在边上书写正确答案,当正确答案书写完,方才涂掉错误的。若正确答案未书写完时间到,可在两部分前分别标上“解法 一、解法二”字样。 5、物理题易失分,也易得分。有时第一问不会,可跳过做第二问,(可把第一问的结果当成已知的);若真的不会做,把这个题可能会用到的公式(最好要用题目中提供的字母符号)书写上,争取分数。 总之,高考物理答题有三大原则:审题要细、运算要准、书写要整。高考成功,准确是前提,速度是关键,信心是保证。 十二五小继教 “新理念”教案 培训时间:2012年8月29日 辅导教师:周科刚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一章 从研究的角度走进新课程 问题背景: 目前我们绝大部分教师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围绕教材、教参、考点来进行上课。易将自己当作复印机,学生你需要吗?我复印一份给你,完事了,没有点燃学生学习欲望。比较孤独、比较保守,比较平淡、比较封闭,具有排斥心理,不喜欢领导、老师听他的课,主要怕影响自己的教育生命,长期以来走入了职业倦怠症。 十年课改,我们教师的适应性表现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穿新鞋,走新路 特点:入位、到位 第二种:穿新鞋,走偏路 特点:错位、越位 第三种:穿新鞋,走老路 特点:认同、乏力 第四种:穿旧鞋,走老路 特点:缺位、抵触 现实要求我们领悟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转变我们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式。 第一节 新课程呼唤 “研究型”教师 一、“经验型”是传统教师的重要特征 1、计划性 2、统一性 3、强制性 4、虽然作了一些改革,始终还是停留在教法层面上,即主要研究怎样教的问题。 二、新课程呼唤“研究型”教师 (一)教学重心的转变增加了课程实施的复杂性 1、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学重心从传统教育价值观即“关注学科”到“关注学生”的转变,增加了课程实施的复杂性。 首先,学生作为一个生命存在,是有血有肉的人,为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光关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得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即使相同年级,今天的学生也可能不同于昨天的学生,昨天的教学经验也不一定可以简单的移植到今天。 3、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同一年级也有差异,因此,一个教师设计的教学预案不一定适合同一年级的另一个班。过去的经验显然无能为力。 (二)课程管理的开放性要求课程实施具有创造性 过去国家在课程管理上一统天下,现在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这极大地扩大了学校对课程管理的自主性,给教师的教学发挥留下较大的自主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实施已不在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三)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得教学充满不确定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当新课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以后,教学过程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 三、研究是教师实现“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的必要途径 (一)通过研究形成新的教育观念 (二)通过研究科学认识新课程新课程中出现的新现象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在改革的广度,还是在改革的深度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如果用过去的习惯去看待新事物,教师会产生:怀疑、没有信心、用简单的办法应对,会成为课改的阻力。 (三)通过研究获得体现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策略 1、对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一味地用过去的经验去处理,往往会陷入困境。 2、通过研究,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克服思维惯性,丢掉经验的包袱。 第二节 以研究的眼光认识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6页至17页) 2课时 下午15 :00~17:30 一、关注教育理念的变化 (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位学 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在关注的重心上,新课程从“关注学科”转变 为“关注学生”,反映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 2、在关注的范围上,新课程从 关注“少数精英”转变为关注每位学生,反映了大众教育思想和尊重学生个性的 民主教育理念。 3、在关注的内容上,新课程从“关注学业成绩”转变为关注学 生发展,反映了终身教育思想。 二、关于课程功能的变化 (一)新课程在课 程功能方面的变化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 标。《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 过程。 课程目标从单一目标向多维目标的转变。 1、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三 个组成部分,没有主次之分。 2、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解决问题中共同 发挥作用。 (二)课程功能发生转变的原因 新课程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 点和归宿点对课程的认识: 1、传统的认识:即学科、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 参考书等文本材料。 2、新理念:课程是一个过程,即学生经验的建构,师生在 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建构意义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文本资料,还包括师生活动,教 学环境。 三、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新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 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纲要》指出”改变 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倡导新学习方式的原因 1、学生观的变化。 (1)学生是具有生命独立意义的人(2)学生是具 有社会属性的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完整独特的人 2、学习理论的发展 (1)学习是一个积极意义主动的建构过程 (2)课本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只是一种 较为可靠的假设(3)学习中知识的建构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通过合作交流而 形成(4)学生学习过程由个人情感、经验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 3、新学习工具 的产生。 四、关于教学方式的变化 (一)新课程在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变化、平等的师生关系 2、信息传递中的开放性 3、新课堂教学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 提出了新的要求(1)、学会组织 (2)、学会沟通(3)、学会尊 重 (4)、学会引导 (二)课堂教学方式变化的原因 1、对教学过程 认识发生了变化 2、学生所处环境发生了变化 五、关于学生评价理念的变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建立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培训时间: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09:0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一章 从研究的角度走 进新课程(1页至34页) 第三节 用研究的方法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18页 至27页) 2课时 上午09:00~11:30 一、用研究的方法转变教育观念 案 例:常常听到教师抱怨:这道题是课本上的例题,课上反复强调过,还 是有这么 多学生不会做!某某学生太笨了,那么多学生考满分,他却考得那么糟糕!某某 学生拿他没办法,我给他补课时,讲得那么详细,当时他听懂了,可这次又忘了 „„ 分析:中国教师的敬业精神令人佩服,教师的抱怨与无奈也着实让人同情,但是,这不是学生造成的,是由于我们错误的学生观所导致的。 第一,学生 不是容器,不可以由教师向其任意灌输知识,不是我们复制后粘贴他就能够获得。 第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具有差异的人,用划一不二的标尺去衡量所有学生,是不科学的。 第三、学生有时确实听懂了教师的讲解,但这只能说明学生已 经知道了教师按自己的方式得到了解题程序,并不代表学生一定获得了对这问题 的理解,发生遗忘也是正常的事。 上述现象的存在,只能说明教师并未真正形 成新的学生观,教师之友用研究的方法,把对学生 的每一次不满、意外、困 惑作为研究对象,并尝试用新的学生观去分析,寻找合理解释,慢慢地就会把关 于新学生观的知识,转变为对学生的新认识。 二、用研究的方法改变教学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习惯上称为备课) (二)教学实施策略的改善(习惯上称为执行教案) 1、组织策略 2、合作策略 3、引导策略 (三)学习评价策 略的改善 1、着眼发展性 2、注重过程性(注重结果是面向“过去”的评价,注重 过程是注重“未来”的评价) 3、体现差异性 三、用研究的方法更新教师的知 识结构 (一)通过研究,重新组织知识结构 (二)运用研究,改善教师的学习方式 1、纲目式阅读 2、追踪是阅读 3、合作与交流 第四节 以研究的态度 追逐新课程的教育思想(28页至29页) 2课时 下午15:00~18:00 一、以开 放的心态去反思,不断摒弃与新课程相背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案例:在新 课程课堂上,教师用得最多的评价语是“很好”,“真棒”等一类恭维性评价。 分析:这种评价具有片面性,是一种畸形的评价。 第一,评价不等于表扬,表 扬只是一种评价方式,有时对学生发言缺陷的客观分析、对学生回答质量的更高 期待,也许更具有激励作用。 第二,这种评价缺乏公正性,对质量高低不等的 学生回答,均给予高级别的褒奖,容易滋长学生虚伪的表现; 第三,这种评价 不具有针对性,对差异程度不等的学生回答,一律采用雷同的等级评价,难以让 学生做出积极的心里认同,势必逐渐丧失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 二、以试验的 勇气去大胆面对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失误 三、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实现新的超越。 第五节 以研究的理念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29页至34页) 一、教师研究 意识的基本含义 是指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并能自觉地 以教育科学 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追求和探索。 二、教师研究意识 培养的意义 (一)育人的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具有研究意识 (二)新课程要求教 师有研究意识 三、教学研究意识培养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责任意识的培养 教师的责任意识是师德的根基,是教师工作的动力。 (二)成就意识的培养 成 就意识是指教师在工作中有着强烈的自觉追求成绩,追求进步的倾向。一方面创 造条件,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研成果奖励 机制 (三)自我定位意识的培养 (四)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研究意识 的核心内容,没有创新,研究也是去了价值。 (五)学习意识的培养 (六)问 题意识的培养 (七)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 (八)协作意识的培养 (九)实践意 识的培养 (十)动笔意识的培养 培训时间: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10:00~17:30 辅导教师:××× 培训课 时:4课时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二章 新课程程教学研究问题选 择与资料积累(35页至68页) 第一节 以研究的态度追逐新课程的教育思想(35页至38页) 2课时 上午10:00~12:00 一、问题的实质 (一)问题的涵义 (二)问题的特点 1、问题通常由“给定”、“目标”和“差距”三个成分 2、问题通常不能用“是”、“否”或简单一句话解决 3、问题具有主观性 二、教学 研究中问题产生的途径 (一)从教育规划部门提供的信息中发现问题 (二)从 教育实际中发现问题 1、教学工作问题 ; 2、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问题 ; 3、教学管理问题 ; 4、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 ; 5、小学教育社会环境问题 ; (三)从教育理论中演绎问题或质疑出问题 (四)从过去中的研究发现问题 (五)从与专业人员交往中发现问题 第二节新课程教学研究问题的选择(39 页至43页) 2课时 下午15:00~17:30 一、新课程教学研究问题的选择方法 1、问题追溯法 2、经验提炼法。 3、资料寻疑法。 4、由大缩小法。5、借题法。 二、选择教学研究的原则。 1、价值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 4、准确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培训时间: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10:0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 时:4课时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二章 新课程程教学研究问题选 择与资料积累(35页至68页)第三节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实施方案制订 (44页至53页) 2课时 上午10:00~12:00 一、教学研究课题的准确表述与 论证。 二、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的制订。 三、明确探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 1、分析研究变量。 2、确定研究对象。 3、选择研究方法。 4、写出课题研 究方案。 第四节 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的积累与筛选(54页至58页) 一、教 学研究资料的积累。 1、搜集教育文献资料的渠道(1)、通过图书杂志搜集资料 (2)、通过个别交流,专家咨询搜集资料(3)、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搜集资料(4)、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 2、收集教学研究资料。 (I)、收集材料必须有目 的、有计划地进行(2)、收集材料应多方面进行 (3)、收集材料应尽量避免主观 臆断和个人偏见 (4)、收集材料要注意确保收集材料的技术与手段的信度和效度 二、教学研究资料的筛选。 1、审核研究资料。 2、教学研究资料的分类。 3、教学研究资料的选择。第五节 教学研究资料的处理(59页至61页)2课时 下午15:00~18:00 一、定性分析。 1、因果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归纳和演绎法。 4、分 析和综合法。 二、定量分析(又称数学分析和统计分析) 第六节 新课程 教学研究的随笔与研究文章的撰写(62页至68页) 一、教学研究随笔的撰写。 1、教学经验总结的撰写。 2、教学案例的撰写。 二、教学研究性论文的撰写。 1、教学研究调查报告的撰写。 2、教学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 3、教学研究学士 论文的撰写。 培训时间: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16:30~18:00 辅导教 师:××× 培训课时:2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 第三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69页至126页) 第一节 个体实验法(69 页至83页) 一、个体实验法介绍与范例。 二、实验法与范例。 1、什么是实 验法。 2、实验法的三个因素。 3、实验法的特征。 4、实验法的分类。 5、实验 法的一般操作过程。 6、实验法设计模式的选择 第二节 群体比较法(84页至89 页) 一、什么是群体比较法? 二、比较法有哪些种类 三、同类整体比较。四、群体比较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比较主题。 2、制定比较标准。 3、搜集比较 资料。 4、解释比较内容。 5、作出比较结论。 五、用群体比较法应注意的问 题。 1、比较的资料必须真实可信。 2、供比较的资料要有可比性。 3、衡量比 较对象的标准要统一。 4、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 5、比较要注意所具备条件和 范围。 6、比较研究的结论有其相对性和实践检验性。 培训时间:2013年3 月5日 星期二 16:3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2课时 培训地 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 第三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69页至126页) 第三节 行动研究法(90页至97页)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法 ? 1、行动研究发的起源和引入。 2、行动研究法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 3、行动研究法的适用范围和优势所在。 二、新课程教学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 类型和模式有哪些? 三、、新课程教学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步骤和程序。、步骤。(1)预珍。(2)初步研究。(3)拟定总体计划。(4)制订具体 实施方案。(5)行动。 (6)研究结果的总体评价。 (7)新课程教学研究 采用行动研究法的程序。 四、新课程教学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三个层次。、“135模式”的行动研究。 2、“螺旋模式”行动研究。 3、课题与行动研究。 五、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 培训时间: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16:3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2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 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三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69页至126页) 第四 节 个案研究法(98页至110页) 一、什么是个案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和特点。 三、个案法类型。 1、诊断性个案研究。 2、指导性个案研究。 3、探索性个案研究。 四、个案法研究步骤。 1、确 定研究对象。 2、个案现状评定。 3、诊断与因果分析。 4、个案资料的收集与 分析。 5、矫正特殊行为或个案发展指导。 6、追踪研究。 7、撰写研究报告或 论文。 五、具体的个案研究方法简介。 1、追踪法。 2、追因法。 3、临床 法。 4、产品分析法。 培训时间: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16:30~18 :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2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 训内容: 第三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69页至126页) 第五节 简介几种新课程教学的校本研究方法和做法(111页至126页) 一、几种新课程 教学的校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文献资料法。 3、统计分析 法。 4、综合评价法。 二、几种新课程教学的校本研究做法。 1、教学叙 事研究。 2、教学移植研究。 3、教学案例研究。 4、教研沙龙。 5、研 究性备课。培训时间: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10:0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 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四章 从他人的研 究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127页至159页) 第一节 走向新课程教学研究的 准备(127页至128页) 2课时 上午10:00~12:00 一、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 入地了解和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 二、通过各种渠道全 面深入地了解新课程试验区的经验。 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课程。 第二节 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课堂教学模式(129页至133页) 一、常 用的课堂教学研究基本模式。 1、“过程——成果”式。 2、“中介过程”式。 3、“教室——生态”式。 二、课改课堂教学新模式。 1、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 模式。 2、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节 在新课程的实验 中寻求高效益的互动教学方法(134页至143页) 2课时 下午16:00~18:00 一、基本理论 1、预习。 2、提问。 3、解问。 4、练习。 5、总结。 6、复习。 二、理论依据。 1、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 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 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 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 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2)由 “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5)由“信息源”向“信 息平台”转变;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10)由“园丁”向“人 生的引路人”转变 三、互动教学法的研究。 1、“互动教学法的”提出。2、“互动式”教学法的理论思考。 四、“互动教学法”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及其 推广价值。 培训时间: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10:00~18:00 辅导教师 :×××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四 章 从他人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127页至159页) 第四节 在 新课程教学实践存在问题和他人研究经验总结中寻找研究的 切入点(144页至151 页)2课时 上午10:00~12:00 一、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二、新课程与应试教育的冲突。 2、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改革严重滞后。 3、农村 学校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4、课程综合化的困难。 5、课堂教学形式化。 6、大班额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7、新课程改革组织实施中的问题。 三、在他人研 究的经验总结中寻找研究切入点。 第五节 新课程、教学与技术整合的研究(152页至159页) 2课时 下午16:00~18:00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 不是“新理念” 二、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 特点 1、在对数字信息高速处理基础上,利用彩色显示屏连续动态输出的优势。 2、在逻辑信息高速处理基础上的交互性和智能化优势。 3、各种信息资源的数 字化和对数字化信息的高速传输和整合的功能。 4、现代信息技术还有一个重要 优势,是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观测手段整合。 三、如何进行整合。 培训时间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09:30~17:3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五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 动向(160页至213页) 第一节 国家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向(60页至166 页) 2课时 上午09:30~11:30 一、新课程目标的反思和设计。 二、新课 程的实施与评价。 1、课程的实施。 2、课程的评价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反思。 1、对地方课程开发的反思。 2、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3、对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开发与反思。 四、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培养与评价。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方法。(1)、观察。(2)、访谈。(3)、问卷。(4)、利克特量表。 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第二节 各地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 动向(167页至175页) 2课时 下午15:00~17:30 一、学习方式研究。 二、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得益彰。 三、关于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实践。 1、预 设与生成——关于备课的思考。 2、教学设计之定位:从“教案”走向“学案”。 3、教学设计改革之着力点:从“框架设定”到“构建策略库”。 4、教学设 计之价值定向:从“服务一课”到“服务终生”。 四、教学案例研究。 五、信 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培训时间: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10: 00~17:3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 室培训内容:第五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向(160页至213页) 第三节 新课程学科教学研究热点问题和方向(176页至190页) 2课时 上午10:00~12 :00 新课程学科教学研究热点问题和方向,由于学科不同而各有不同。 一、小 学语文课程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1、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处理学习语文与学习做人的关系。 3、强化“导学”功能,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 作、探究学习的关系。 4、增强资源意识,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与开发、利用相关 课程资源的关系。 二、对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意见。 1、关于设计思路。 《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的不够清晰,修改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 是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做了明确的阐述.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确立 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描述 . 2、关于课程目标。 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 基本活动经验;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在原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关于内容标准。 (2)数与代数。(3)空间与图形。 (4)统计与概率。(5)实践 与综合应用。 3、关于实施建议。 三、数学教学中算法优化和算法多样化的关 系。 四、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探讨。 1、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2、实施“品德与社会”课采取的教学策略(1)开放式的教学策略。(2)活动化 的教学策略。(3)对话式教学策略。 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反 思。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反思 2、、对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管理的反思 课程管理是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以下从教育行政部门和 学校两个层面来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对该门 课程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2)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学校对 课程资源的管理;责任安全问题 3、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反思 (1)存在精 英主义取向 (2)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3)学习内容出现 偏颇 (4)对学习活动的指导不到位 第四节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研究 文章范例(191页至213页) 2课时 下午15:00~17:00 范例一:实施新课程 教师缺什么? 范例二:播种个性收获丰富。范例三:表扬越多越好吗? 范例 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 1、把握缺点资源。 2、研究疑点资 源。 3、利用错点资源。 4、挖掘亮点资源。范例五:课堂:预设还是 生成。范例六:小学语文课改的三个误区 1、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2、无节制地 合作学习。 3、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范例七:课前亲自实践教材有多重要。、课前准备。 2、“我知道!我知道!” 3、咬了一口的西红柿。 范例八 :由一个案例引发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范例九:“质数与合数”教学设计。 培训时间: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09:00~17:3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 第一章 从研究的角度走进新课程(1页至34页) 第一节 新课程呼唤“研究型”教师(1页至5页) 2课时 上午09:00~11:30 问题背景:目前我们绝大部分教师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围绕教材、教参、考点来进行上课。易将自己当作复印机,学生你需要吗?我复印一份给你,完事了,没有点燃学生学习欲望。比较孤独、比较保守,比较平淡、比较封闭,具有排斥心理,不喜欢领导、老师听他的课,主要怕影响自己的教育生命,长期以来走入了职业倦怠症。 十年课改,我们教师的适应性表现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穿新鞋,走新路 特点:入位、到位 第二种:穿新鞋,走偏路 特点:错位、越位 第三种:穿新鞋,走老路 特点:认同、乏力 第四种:穿旧鞋,走老路 特点:缺位、抵触 现实要求我们领悟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转变我们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式。 第一节 新课程呼唤 “研究型”教师 三、研究是教师实现“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的必要途径 (一)通过研究形成新的教育观念 (二)通过研究科学认识新课程新课程中出现的新现象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在改革的广度,还是在改革的深度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如果用过去的习惯去看待新事物,教师会产生:怀疑、没有信心、用简单的办法应对,会成为课改的阻力。 (三)通过研究获得体现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策略 1、对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一味地用过去的经验去处理,往往会陷入困境。 2、通过研究,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克服思维惯性,丢掉经验的包袱。 第二节 以研究的眼光认识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6页至17页) 2课时 下午15:00~17:30。 培训时间: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09:0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一章 从研究的角度走进新课程(1页至34页) 第三节 用研究的方法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18页至27页) 2课时 上午09:00~11:30 一、用研究的方法转变教育观念 案例:常常听到教师抱怨:这道题是课本上的例题,课上反复强调过,还 是有这么多学生不会做!某某学生太笨了,那么多学生考满分,他却考得那么糟糕!某某学生拿他没办法,我给他补课时,讲得那么详细,当时他听懂了,可这次又忘了…… 分析:中国教师的敬业精神令人佩服,教师的抱怨与无奈也着实让人同情,但是,这不是学生造成的,是由于我们错误的学生观所导致的。 第一,学生不是容器,不可以由教师向其任意灌输知识,不是我们复制后粘贴他就能够获得。 第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具有差异的人,用划一不二的标尺去衡量所有学生,是不科学的。 第三、学生有时确实听懂了教师的讲解,但这只能说明学生已经知道了教师按自己的方式得到了解题程序,并不代表学生一定获得了对这问题的理解,发生遗忘也是正常的事。 上述现象的存在,只能说明教师并未真正形成新的学生观,教师之友用研究的方法,把对学生 的每一次不满、意外、困惑作为研究对象,并尝试用新的学生观去分析,寻找合理解释,慢慢地就会把关于新学生观的知识,转变为对学生的新认识。 二、用研究的方法改变教学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习惯上称为备课) (二)教学实施策略的改善(习惯上称为执行教案) 1、组织策略 2、合作策略 3、引导策略 (三)学习评价策略的改善 1、着眼发展性 2、注重过程性(注重结果是面向“过去”的评价,注重过程是注重“未来”的评价) 3、体现差异性 三、用研究的方法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一)通过研究,重新组织知识结构 (二)运用研究,改善教师的学习方式 1、纲目式阅读 2、追踪是阅读 3、合作与交流 第四节 以研究的态度追逐新课程的教育思想(28页至29页) 2课时 下午15:00~18:00 一、以开放的心态去反思,不断摒弃与新课程相背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案例:在新课程课堂上,教师用得最多的评价语是“很好”,“真棒”等一类恭维性评价。 分析:这种评价具有片面性,是一种畸形的评价。 第一,评价不等于表扬,表扬只是一种评价方式,有时对学生发言缺陷的客观分析、对学生回答质量的更高期待,也许更具有激励作用。 第二,这种评价缺乏公正性,对质量高低不等的学生回答,均给予高级别的褒奖,容易滋长学生虚伪的表现; 第三,这种评价不具有针对性,对差异程度不等的学生回答,一律采用雷同的等级评价,难以让学生做出积极的心里认同,势必逐渐丧失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 二、以试验的勇气去大胆面对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失误 三、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实现新的超越。 第五节 以研究的理念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29页至34页) 一、教师研究意识的基本含义 是指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并能自觉地以教育科学 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追求和探索。 二、教师研究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育人的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具有研究意识 (二)新课程要求教师有研究意识 三、教学研究意识培养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责任意识的培养 教师的责任意识是师德的根基,是教师工作的动力。 (二)成就意识的培养 成就意识是指教师在工作中有着强烈的自觉追求成绩,追求进步的倾向。一方面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研成果奖励机制 (三)自我定位意识的培养 (四)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研究意识的核心内容,没有创新,研究也是去了价值。 (五)学习意识的培养 (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七)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 (八)协作意识的培养 (九)实践意识的培养 (十)动笔意识的培养 培训时间: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10:00~17:3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二章 新课程程教学研究问题选择与资料积累(35页至68页) 第一节 以研究的态度追逐新课程的教育思想(35页至38页) 2课时 上午10:00~12:00 一、问题的实质 (一)问题的涵义 (二)问题的特点 1、问题通常由“给定”、“目标”和“差距”三个成分 2、问题通常不能用“是”、“否”或简单一句话解决 3、问题具有主观性 二、教学研究中问题产生的途径 (一)从教育规划部门提供的信息中发现问题 (二)从教育实际中发现问题 1、教学工作问题 ; 2、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问题 ; 3、教学管理问题 ; 4、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 ; 5、小学教育社会环境问题; (三)从教育理论中演绎问题或质疑出问题 (四)从过去中的研究发现问题 (五)从与专业人员交往中发现问题 第二节新课程教学研究问题的选择(39页至43页)2课时 下午15:00~17:30 一、新课程教学研究问题的选择方法 1、问题追溯法 2、经验提炼法。 3、资料寻疑法。 4、由大缩小法。 5、借题法。 二、选择教学研究的原则。 1、价值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准确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 培训时间: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10:0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二章 新课程程教学研究问题选择与资料积累(35页至68页)第三节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实施方案制订(44页至53页) 2课时 上午10:00~12:00 一、教学研究课题的准确表述与论证。 二、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的制订。 三、明确探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 1、分析研究变量。 2、确定研究对象。 3、选择研究方法。 4、写出课题研究方案。 第四节 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的积累与筛选(54页至58页) 一、教学研究资料的积累。 1、搜集教育文献资料的渠道(1)、通过图书杂志搜集资料 (2)、通过个别交流,专家咨询搜集资料(3)、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搜集资料(4)、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 2、收集教学研究资料。 (I)、收集材料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2)、收集材料应多方面进行 (3)、收集材料应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 (4)、收集材料要注意确保收集材料的技术与手段的信度和效度 二、教学研究资料的筛选。 1、审核研究资料。 2、教学研究资料的分类。 3、教学研究资料的选择。 第五节 教学研究资料的处理(59页至61页)2课时 下午15:00~18:00 一、定性分析。 1、因果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归纳和演绎法。 4、分析和综合法。 二、定量分析(又称数学分析和统计分析) 第六节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随笔与研究文章的撰写(62页至68页) 一、教学研究随笔的撰写。 1、教学经验总结的撰写。 2、教学案例的撰写。 二、教学研究性论文的撰写。 1、教学研究调查报告的撰写。 2、教学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 3、教学研究学士论文的撰写。 培训时间: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16:3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2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 第三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69页至126页)第一节 个体实验法(69页至83页) 一、个体实验法介绍与范例。 二、实验法与范例。 1、什么是实验法。 2、实验法的三个因素。 3、实验法的特征。 4、实验法的分类。 5、实验法的一般操作过程。 6、实验法设计模式的选择 第二节 群体比较法(84页至89页) 一、什么是群体比较法? 二、比较法有哪些种类 三、同类整体比较。 四、群体比较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比较主题。 2、制定比较标准。 3、搜集比较资料。 4、解释比较内容。 5、作出比较结论。 五、用群体比较法应注意的问题。 1、比较的资料必须真实可信。 2、供比较的资料要有可比性。 3、衡量比较对象的标准要统一。 4、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 5、比较要注意所具备条件和范围。 6、比较研究的结论有其相对性和实践检验性。 培训时间: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16:3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2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 第三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69页至126页)第三节 行动研究法(90页至97页)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发的起源和引入。 2、行动研究法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 3、行动研究法的适用范围和优势所在。 二、新课程教学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类型和模式有哪些? 三、、新课程教学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步骤和程序。 1、步骤。(1)预珍。(2)初步研究。(3)拟定总体计划。(4)制订具体实施方案。(5)行动。 (6)研究结果的总体评价。 (7)新课程教学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程序。 四、新课程教学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三个层次。 1、“135模式”的行动研究。 2、“螺旋模式”行动研究。 3、课题与行动研究。 五、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 培训时间: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16:3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2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三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69页至126页)第四节 个案研究法(98页至110页) 一、什么是个案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和特点。 三、个案法类型。 1、诊断性个案研究。 2、指导性个案研究。 3、探索性个案研究。 四、个案法研究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个案现状评定。 3、诊断与因果分析。 4、个案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5、矫正特殊行为或个案发展指导。 6、追踪研究。 7、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五、具体的个案研究方法简介。 1、追踪法。 2、追因法。 3、临床法。 4、产品分析法。 培训时间: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16:3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2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 第三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69页至126页) 第五节 简介几种新课程教学的校本研究方法和做法(111页至126页) 一、几种新课程教学的校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文献资料法。 3、统计分析法。 4、综合评价法。 二、几种新课程教学的校本研究做法。 1、教学叙事研究。 2、教学移植研究。 3、教学案例研究。 4、教研沙龙。 5、研究性备课。 培训时间: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10:0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四章 从他人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127页至159页) 第一节 走向新课程教学研究的准备(127页至128页) 2课时 上午10:00~12:00 一、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 二、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新课程试验区的经验。 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课程。 第二节 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课堂教学模式(129页至133页) 一、常用的课堂教学研究基本模式。 1、“过程——成果”式。 2、“中介过程”式。 3、“教室——生态”式。 二、课改课堂教学新模式。 1、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 2、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节 在新课程的实验中寻求高效益的互动教学方法(134页至143页) 2课时 下午16:00~18:00 一、基本理论 1、预习。 2、提问。 3、解问。 4、练习。 5、总结。 6、复习。 二、理论依据。 1、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 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三、互动教学法的研究。 1、“互动教学法的”提出。 2、“互动式”教学法的理论思考。 四、“互动教学法”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及其推广价值。 培训时间: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10:0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四章 从他人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127页至159页) 第四节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存在问题和他人研究经验总结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144页至151页)2课时 上午10:00~12:00 一、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二、新课程与应试教育的冲突。 2、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改革严重滞后。 3、农村学校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4、课程综合化的困难。 5、课堂教学形式化。 6、大班额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7、新课程改革组织实施中的问题。 三、在他人研究的经验总结中寻找研究切入点。 第五节 新课程、教学与技术整合的研究(152页至159页) 2课时 下午16:00~18:00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不是“新理念” 二、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特点 1、在对数字信息高速处理基础上,利用彩色显示屏连续动态输出的优势。 2、在逻辑信息高速处理基础上的交互性和智能化优势。 3、各种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对数字化信息的高速传输和整合的功能。 4、现代信息技术还有一个重要优势,是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观测手段整合。 三、如何进行整合。 培训时间: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09:30~17:3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五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向(160页至213页) 第一节 国家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向(60页至166页) 2课时 上午09:30~11:30 一、新课程目标的反思和设计。 二、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课程的实施。 2、课程的评价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反思。 1、对地方课程开发的反思。 2、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反思。 四、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评价。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方法。(1)、观察。(2)、访谈。(3)、问卷。(4)、利克特量表。 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第二节 各地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向(167页至175页)2课时 下午15:00~17:30 一、学习方式研究。 二、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得益彰。 三、关于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实践。 1、预设与生成——关于备课的思考。 2、教学设计之定位:从“教案”走向“学案”。 3、教学设计改革之着力点:从“框架设定”到“构建策略库”。 4、教学设计之价值定向:从“服务一课”到“服务终生”。 四、教学案例研究。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培训时间: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10:00~17:3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五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向(160页至213页) 第三节 新课程学科教学研究热点问题和方向(176页至190页) 2课时 上午10:00~12:00 新课程学科教学研究热点问题和方向,由于学科不同而各有不同。 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1、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处理学习语文与学习做人的关系。 3、强化“导学”功能,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 4、增强资源意识,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与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 二、对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意见。 1、关于设计思路。 《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的不够清晰,修改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是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做了明确的阐述.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描述. 2、关于课程目标。 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在原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关于内容标准。 (2)数与代数。(3)空间与图形。 (4)统计与概率。(5)实践与综合应用。 3、关于实施建议。 三、数学教学中算法优化和算法多样化的关系。 四、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探讨。 1、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2、实施“品德与社会”课采取的教学策略(1)开放式的教学策略。(2)活动化的教学策略。(3)对话式教学策略。 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反思。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反思 2、、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反思 课程管理是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以下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两个层面来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对该门课程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2)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学校对课程资源的管理;责任安全问题 3、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反思 (1)存在精英主义取向 (2)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3)学习内容出现偏颇 (4)对学习活动的指导不到位 第四节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文章范例(191页至213页) 2课时 下午15:00~17:00 范例一:实施新课程教师缺什么? 范例二:播种个性收获丰富。范例三:表扬越多越好吗? 范例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 1、把握缺点资源。 2、研究疑点资源。 3、利用错点资源。 4、挖掘亮点资源。范例五:课堂:预设还是生成。范例六:小学语文课改的三个误区 1、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2、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3、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范例七:课前亲自实践教材有多重要。 1、课前准备。 2、“我知道!我知道!” 3、咬了一口的西红柿。 范例八:由一个案例引发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范例九:“质数与合数”教学设计。 教学总结 一个学期又过去了,这学期我上八年级的物理,一学期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在继续推进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课程标准贯穿了我的思想,走进了我的课堂 怎样教物理,《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作为物理教师要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精心备课,全面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认真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在上每一节课前,仔细阅读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查阅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教学设计等。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三、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深入课堂 我深知做为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做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做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进行了集体备课,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吃透教材,认真撰写教案。积极进行了实验探索问题的实践。 四、狠抓学风,认真落实教研常规 八年级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特别是难度较大的数理两学科。大部分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比较娇惯,少数学生学习和纪律都很不好。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里提倡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我从各方面培养学习兴趣,对那些基础太差后进生,我主动找他们去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物理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经过一个学期努力,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所进步。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佳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里,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我把评价做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少批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本学期物理教学,虽积极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常规,努力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仍有很多不足和困惑:如何减小两极分化;怎样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都值得深思,也是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要好好探索解决的问题。第二篇:高考物理答题技巧
第三篇:十二五小继教 “新理念”教案
第四篇:十二五小继教_“新理念”教案
第五篇:人教物理八下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