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歌唱活动教学(陈文婧)分析
浅谈小学歌唱活动教学
【摘要】:千百年来,歌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而存在,也一直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内容而延续到今天。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唱歌教学活动中,包括了音乐知识、歌唱技巧、识谱能力的学习和运用,包含了音乐感受、音乐欣赏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也包含了较好的表现歌曲的情绪、意境所需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
【关键词】:歌唱教学;歌唱技巧;思想教育;陶冶情操
在生活中,歌唱能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能情之所使、兴之所至,没有负担、没有约束,自然发挥。然而歌唱教学不只是让儿童学会几首歌曲,单纯的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使儿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全身心的投入情感,充满自信的歌唱。
但是目前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音乐教学有效地进行,下面让我们逐一进行一些探讨。
一、小学歌唱活动的二声部教学落实不到位
小学阶段的合唱训练基本体现在二声部教学中。但是很多老师忽视对合唱基础训练,对二声部歌曲的教学敷衍了事,有始无终。有的教师干脆去掉歌曲的第二声部,直接将二声部歌曲当作单声部歌曲来教。
《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部分提出:“演唱歌曲是学生最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该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也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是一种群体活动,不仅在训练学生的和声听觉、声部和谐、节奏和音准方面有很大意义,更重要的是,合唱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激励所有参与者精诚合作,在接受技术训练的同时,学会相互合作、遵守规则、自觉控制可能破坏和谐的任何冲动和个性表现,最终泛化为与社会一致又有自己特色的价值观、信念、行为模式及人格特征。二声部教学是合唱教学的基础,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准、节奏的准确度,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感受能力,体会声音的协调与均衡以及情感的统一。在二声部歌曲教学中,一定要按学生的音质特点分好声部,然后分声部教唱,再合起来唱,最终和谐的表现歌曲,千万不可随便舍弃第二声部或敷衍了事。
对于二声部的音乐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以“听”入手,激发兴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中的问题”,我们应该遵循“以感知体验为主、听赏领先”的教学原则。在低年级的歌唱教学中一般以齐唱为主,如果教师总是带领学生进行齐唱或独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让学生欣赏一些合唱歌曲,在欣赏合唱歌曲前作以启发性的引导。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的《海鸥》,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海鸥飞翔的姿势,先启发学生讨论飞在高空的海鸥和飞在海面的海鸥在同时鸣叫是在高度和力度上的不同,接着让他们讨论,如果两只不同高度的海鸥同时鸣叫,我们应该怎样来表现呢?教师总结:两组学生同时演唱歌曲,要保持各自声部的音准和音量。通过这样的练习,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二声部合唱教学就可以顺利的完成。随着教材的深入,教师可以逐渐增加合唱的难度,使学生持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合唱教学便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先低后高,“强化”声部:
学生喜欢唱歌,但是不喜欢音乐课本上的歌曲,流行歌曲一直占据他们心中。对于二声部合唱,就更难激起他们兴趣。在二声部合唱中,高声部的发音位置通常较高,音色显得明亮纯净;而低声部发声位置较低,音色略显浓厚低沉。从听觉上来感受,两个声部容易互相干扰,而高声部的声音比较明显,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学习二声部歌曲产生定势:高声部旋律比低声部旋律容易演唱。为避免这 2 种现象,教师需要让学生“先入为主”。在二声部教学中,要同时倾听两个声部,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倾听低声部的旋律。其次,在学习二声部歌曲时,先学唱低声部的旋律,在学生熟练低声部后,再学唱高声部的旋律,然后再合成二声部。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歌声与微笑》的教学尝试。因为这首歌曲常出现在电视媒体中,学生对歌曲的高声部旋律早已有了音高概念,所以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由于这首歌曲的两个声部基本形成三度的关系,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三度音程练习,运用手势帮助学生解决低声部中sol到升sol的音准,先从唱准、唱稳巩固好低声部,然后再师生合唱、生生合唱、部分合唱最后全体合唱,层层递进,从而达到初步尝试合唱,让学生体验二声部歌曲课堂教学带来的完美和声。
3.听唱视(手势)结合,解决音准:
音准问题是多声部歌曲练习的首要问题,在课题调查研究问卷中显示有80%的教师认为多声部歌曲教学较难处理的是“音准”问题。当然完美除了可以运用在较为专业和规范的合唱训练中所运用到的诸如气息、声音位置、声部的训练等常规合唱技法帮助解决音准之外,本文意指的多声部歌曲课堂教学训练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在两个声部的丰富音响中进行听、唱的练习。在学生练习合唱时,教师的伴奏可以同时演奏两个声部,或老师范唱一个声部,用琴伴奏另一个声部,让学生既各所“依”又能相互倾听,在听、唱中不断提高演唱技巧。在学生重点练习某一声部时,让另一声部亦用轻声演唱自己的声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合唱的效果。为了锻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老师亦可以运用学生唱一个声部时,用琴伴奏另一声部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听、唱能力。
手势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视觉辅助手段。借助手势是低年级学生进行二声部歌唱练习的极好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柯达伊教学法中使用约翰.柯温手势,帮助学生理解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化。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歌曲《雪绒花》:众所周知,多声部歌曲教学的难点还要声部的均衡与和谐,解决这一难点最基本的要求是各声部首先要解决好音准的基础上再运用约翰.柯温手势让声部间相“依”相“靠”。
二、小学歌唱活动中缺乏有感染力的范唱和有艺术性的伴奏
如今,很多教师上课不亲自范唱,而更多的用录音机取而代之。教师在教授新的歌曲的时候,并不是将歌曲有表情完整地演唱给学生听,以至于学生无法现场欣赏、体验、感受老师唱的新歌。或是老师曾在恰当的时机范唱了歌曲,但是演唱的效果极差或伴奏效果不好也或伴奏的音乐不符合歌曲的风格、情绪,和声单调,缺乏艺术性。这些,都大大的影响了学生对新歌的理解和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具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主体性等基本特征。唱歌课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对音乐的感悟。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就应该多通过现场示范来激发学生音乐情感。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是通过人声传递的审美情感,教师的范唱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歌唱兴趣的培养、正确歌唱方法的掌握等方面有很大的重要意义。比任何艺术手段更直观更具体。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学生能很好的对作品的、速度、力度、情绪、风格等有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的歌曲学唱打下良好基础。音乐教师具备歌唱技能就是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懂得并能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能熟练并准确地演唱,通过歌唱把歌曲的美感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欣赏歌曲的能力。古人云:“歌欢则声与乐谐,歌戚则音与泣共”讲的就是歌声的感染与熏陶作用。可见教师的有效范唱非一般重要。
此外,弹好钢琴是课堂教学的最好帮手,伴奏的艺术表现和处理得当会增添歌唱的感染力。学生学习旋律的初始阶段,教师的伴奏应该突出主旋律,遇到难唱的乐句要去掉伴奏而弹单旋律,这时伴奏体现在教师的灵活应对。待学生掌握了旋律后,教师的伴奏就要求恰当而丰富,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歌曲意境、情绪、风格等的把握,教师只有具备娴熟的键盘弹奏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引导学生去体验、表现、探索音乐。
所以说,一个优秀的老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不断地修炼基本功。有感染力的范唱和有艺术性的伴奏就是必备的基本技能。
三、小学歌唱活动教学存在漠视学生“喊唱”现象
小学生唱歌就像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些学生在唱歌时,越唱越兴奋,越唱越大声,特别是唱高音时,简直是用全身力气扯着嗓子大喊大叫,喊得满脸通红,青筋突暴,轻不了低不了,高音喊唱,使劲的唱高音、强音,走音跑 调,一片噪音,唱的吃力,听得难受。而且一个比一个唱的声音大,好像唱歌就是声音越大就越好一样。有一部分孩子存在严重的用声过度、过量,导致声带疲劳。这样的演唱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演唱目标只停留在音准与节奏方面,忽视了歌谱和歌词在在教唱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激发,不能将歌曲的审美价值表现出来。这种没精神内涵的演唱不但会使得学生觉得歌唱索然无味,更加损坏了儿童的嗓音。儿童的嗓音保护不当,轻则影响孩子们得声音质量、语言表达,重则影响国家的音乐教育事业,甚至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咽喉疾病,造成终身的遗憾。因此要用科学的发声来保护嗓子,用有呼吸支持的歌唱,启发学生用弱声或轻声的方法来保护小嗓子。科学的发声练习是唱好歌曲的基础。教师在歌唱教学前,组织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是必要的。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柔声训练。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采取一些情景或想象来促使他们正确呼吸。比如引导学生回忆在闻花香时的情形,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深呼吸。再引导学生回忆闻到臭味时的场景,体会什么是浅呼吸。再如引导学生回忆悲伤哭泣时候的细节,知道什么是抽泣式呼吸等等。此外,在训练时,教师必须时时纠正学生吸气耸肩的习惯。为避免“喊唱”,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柔声训练。如苏少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学期的《我是一个小鼓手》,此课中高音“哎”是本课重点及难点之一。这个“哎”的音处于小字二组的re,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存在一定得难度。很多学生遇到这个高音的时候就情不自禁的喊唱起来,不但不能正确的表现歌曲的情感,还破坏了歌曲原有的美感,并且还有可能对学生的嗓子造成危害。唱到“哎”这句时,让小朋友放轻音量,用气去轻轻哼唱。我引导学生唱这句时,我伴有柔美的肢体动作(如小鸟张开翅膀缓慢的飞翔),让学生看着我舒缓的动作轻声哼唱歌曲。轻唱的同时也别忘带有强烈的“我是小鼓手”的自豪感。这样才是真正的动情的歌唱。此外,平时的柔声练习中,也不提倡长期的柔声训练。因为长期的柔声训练会导致音量减弱、音乐难以扩展,发声器官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难于根据作品的需要在力度上有所变化、形成对比、突出高潮。如果用强声或弱声歌唱都将会使得歌声乏味,缺乏变现力。另外,歌唱的目的是将歌词通过音乐化地声音,富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演唱技巧即使再高,没有丰富的感情,也是不行的。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让学生有感情地歌唱,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有感情的演唱也可以有效的减少乱唱,喊唱的现象。
四、小学歌唱活动中教师忽视对歌唱有缺陷的学生进行指导
在小学的每一个教学班级里,一般都有几个或少数几个在歌唱方面有明显“缺陷”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在音准,“找不着调”,低段的孩子主要是一二年级学生有大部分孩子唱歌时的音准都有问题,即便是有的孩子能在中音区能把音唱准,可是一到了低音和高音部分,要不就是音落不下来,要不就是音高上不去,一首歌让他们唱下来感觉怪怪地。在集体歌唱的时候成为一种干扰,影响他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刚开始理解可能只是孩子们的运用气息的方法不对造成气息不够,所以音唱不准,我在上音乐课时也曾经花了很多工夫给孩子们进行气息的训练,结果到最后效果还是不很明显,以至于有的孩子一到低音或者高音就发怵,不敢开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机械的完成教会学生歌曲,只注意集体的歌唱而忽视了个别音不准的学生。这种忽视对歌唱有缺陷的学生的现象,只会让学生永远停留在走音、跑音的问题上,不能帮助其提高音乐感觉。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个别学生不要歧视,更不要简单地批评。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音准不好的学生不代表其节奏感也不好,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鼓励这些孩子用鲜明的节奏配上歌词让孩子朗诵,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上电声乐器,孩子在欢快热烈的电子鼓的敲击声中能更好地发挥表演。我曾经让一个平时不喜欢唱歌的孩子跟着伴奏把周杰伦的《双截棍》完整地演绎了一遍,这个学生一演唱完立即得到了全班孩子热烈的掌声,下课后大家都管他叫“歌神”,着实让他过了一把“说唱歌手”的瘾。所以我们要多多鼓励孩子,根据其特长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孩子的优点与特长得到很好的发挥。
此外,有些孩子听力存在问题,这里不是说孩子残疾缺陷所造成的听力问题,而是说孩子们在听音的时候可能注意力不够集中,再加上平时很少进行听力的训练,造成部分孩子在唱歌发声的时候像说话、说歌,没有高低音之分,不入调所以唱歌时音忽高忽低,以至于音不准。还有就是有的学生由于普通话不够标准,咬字发音不纯正,也会影响唱歌的音准。针对这类的孩子,教师不妨将他们安排在教室的前排或离教师讲台近的地方,让他们更好地听课。
以上的这些问题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较为普遍,已经严重的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希望广大的音乐教师能认真的解读新课标,让这些问题尽早的消失。让音乐教学在继承传统教育精华的基础上彰显新教育理念的光辉,让音乐教学的明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吾喜杂志-《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第03期
[2]如何有效开展合唱教学-《校园歌声》-2008年第5期-龙源期刊网[3]提高小学歌唱教学实践性初探-《基础教育参考》2010年08期
作者:陈文婧 7
第二篇:音乐歌唱教学活动案例分析活动
音乐歌唱教学活动《小小乌龟爬山坡》案例分析
活动地点:小博士艺术幼儿园
活动时间:2009年12月3日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小班音乐歌唱活动《小小乌龟爬山坡》
二、教师按年龄段分组讨论
1、各组根据录像讨论:本次活动中有效设计体现在哪些方面?有效组织有哪些方面?你的合理化建议由哪些?
2、将讨论的内容板书在卡纸上。
三、各小组请一位老师来分享交流
1、小班组:刘艳玲老师讲解
(1)有效设计
·有效运用图谱,形象直观;
·图片引出故事内容,帮助幼儿了解歌曲内容;
(2)有效组织
·教师的教态
四、园本培训项目辅导员邵老师点评
1、音乐歌唱活动《小小乌龟爬山坡》
2、活动的形式很好,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激发每一位老师的想法,再分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学他人之长,能给每一位老师都带去不都的感受,学习。
3、活动的主题是“音乐教学活动有效设计和组织”老师们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小班组和大班组老师很好,是围绕有效设计和组织来陈述的,其他两个组的老师就说的比较宽泛了。一个活动能学习和探讨的东西很多,我们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这样进步会更快更大。
4、“音乐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很好,是我们小博士原创的东西,是符合我们园本主题的,陈老师和很有心,设计的很合理。针对今天的活动,觉得只需要“教材选择”、“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这三方面正式体现了教学有效设计和组织的,其余的就不需要了。
5、
第三篇: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技巧.沈婧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体会
小学阶段英语口语学习很重要,说一说我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语音要正确无误
英语口语就是开口说英语,既然要说,就首先需要发音正确。要想发音正确,口形很关键。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教师的发音很重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尽量说的准确,地道。学生还可以可以通过看电视、电影及外国人说英语栏目等渠道学口形,达到正确发音的目的。
二、语调要抑扬顿挫
口语的语调正确,表达的意思才会更明确,更有助于听众的理解。因此语调要根据句式特点及内容特点读出升降调,有些内容还可体现出命令的语气、柔和舒缓的语气等,必要时再加上手势、表演等体态语,效果会更明显,如“stop”作出停止的手势;“I’m glad to know you!”边伸手边露出微笑等等。当然使用手势时要顾及到场合及听众的身份等细节。
三、重音要明显突出
口语中的重音不同,往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体现的表达效果也不一样。如“Who is doing that?”重读who强调人物,重读“doing”则强调动作。
四、内容生活化,强化训练
平时的训练都是让学生自己读,这样做学生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没有动力,感到枯燥无味。因而可安排一些有听众的朗读比赛,给学生创造发挥自己特长或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会不断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沈婧
第四篇:听陈文教授“有效教学”心得
听陈文教授“有效教学”学习心得
龙宗焕2012-8-27
在8月26日的上午,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们在攸县一中电教厅学习了陈文教授“有效教学”的讲座。一边听讲的过程中一边对比于自己在过去一年工作中的做法和效果,感觉受益匪浅。
在有效课堂方面,陈教授首先分析了目前课堂上的低效行为。在教师方面,常见的一些低效行为有:
1、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仓促;
2、教师在教学时间上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师上课开始后总是先讲评上节课作业。
3、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差;
4、作业不精辟,不够有效;主要表现在缺乏目的性,思维的锻炼性;
5、学习方式不佳;主要表现在老师经常一味的强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难以把握学生自主学习与老师教授学习之间的平衡点;
6、课堂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教师对课本的钻研不够深,记账式的教学。
当然,陈教授所讲述的常见行为还不止这些,而这些正好是我在去年工作中真实有犯错的几点。而这几点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课堂的把握不够准确,备课不够真实有效不能很好的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如果要是课堂和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首先必须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对课堂对备课有准确的把握,反复参考,反复备课,并且在上课以后必须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总结,甚至是在备课进行比较。
在“训练为主线”这一讨论中,有一个观点让我也深有感触:必须让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情境或者过程中回顾旧知识。
之前,我总是喜欢单独的进行已学知识点的复习,反反复复的讲解,练习,导致不少学生厌学情绪大增。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老师也觉得很累。这样的学习更是会使得师生关系的恶化。当一个学生不再佩服和敬畏老师的时候,这个老师的课堂教学肯定不会是高效的。所以,如果可以做到在学生解决新的问题过程中将旧的知识回顾再运用一遍,我想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自信心都会明显的增长的。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老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足够的精心,十分熟悉课堂新旧知识的承接以及节奏。
当然,训练也必须是多层次的,能有效针对班级中不同能力和不同基础的学生。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得到练习,对课堂教学的到有效的参与。我想,好的老师之所以称之为好的老师,就是因为学生在他的教学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当然,陈教授在最后的总结中所提及的一段话,更是让我深深的明悟:“课堂最终比的是心胸、比人格、比文化的广度、深度以及比开悟的程度。”这一句话点醒我在去年工作中为何在最后阶段迅速的输给了其他班主任的原因。因为连自己都不够郑静不够心胸开阔。使得学生也非常的浮躁,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成绩下降。
第五篇:陈文亮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p90、91例
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1、慨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2、正确认识几时几分。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钟表)问:钟表上有什么(时针、分针)问:钟表上还差什么?(刻度格、数字)
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钟表,你能读出钟表上的时间吗?你是怎样读出的?(时针指到3,分针指到12,所以是3时)说明我们在认读时间时既要看分针,又要看时针。
2、师出示课本p90例1上课时间,问:你能读出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吗?
学生认读。
你们读的正确吗?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8时05分时,8:05)(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8时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8:05”)。
(2)学习例2。(课件出示例2图让学生认)(3)看钟面写时间。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表。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四、课后小结:
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走1个大格是()时;
3、分针走1个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是()分; 5、1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