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过渡语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论文编号:
论文题目:浅谈教学过渡语的巧妙设计
科 目:
作者单位:
作者姓名:
联系电话:
语 文 大树镇中心小学 赵 国 香 *** 编号:
浅谈教学过渡语的巧妙设计
文摘: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读读课文”、“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我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过渡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 教学过渡 导引性 衔接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读读课文”、“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中各环节过渡的效果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注意力的转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巧妙的教学过渡,应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我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过渡方法: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去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所以他们不借,是不是呀?(学生:不是)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一读,从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说的话,通过“称呼:您、姐姐、伯伯、阿姨,商量:行吗?”体会)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速度要慢一些。(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读、再指名读、分组读。)
师过度: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上„„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难不灰心,不放弃)。
(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师过渡: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得多端正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
师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啊!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它动物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
5、模仿说话。
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他看见——?。小壁虎说:“?——?,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鼓励学生用上“——来——去”说话)
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动物的尾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小壁虎心里很难过,这时候它想起了谁?(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什么事呢?
(二)学习第7自然段。(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试一试?
2、拓展:假如小壁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他会怎么说?小鱼、老牛、燕子又会怎么说?)
二、提示性过渡。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他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先输一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二比一获胜。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可真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四、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节。教师运用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环节,认识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而且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学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就生气灵动的课堂。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第二篇:过渡语教案
《教师口语之过渡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过渡语的意义,掌握过渡语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过渡语的意义,掌握过渡语的运用
三、课堂过渡语的作用
过渡语又称课堂衔接语、转换语等。指在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由一个大问题到另一个大问题之间的过渡用语。巧妙的过度用语可以起到自然勾连、上下贯通、逻辑深化的作用。过渡语也是引路语,指示和引导学生从一个方面的学习,顺利地通过下一个方面的学习。过渡语也是粘连语,它可以把一节课的内容衔接成一个整体,给学生以层次感、系统感。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有魅力的课堂过渡语,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环节之间的转换,而且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过渡语运用的方法:
1、顺流式:此种类型的过渡语,是一种基本用语形式,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都行。如用于课堂教学中间某环节,教师就说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下面接着继续学习什么内容之类的语言过渡。也指上一个问题自然为下一个问题作了预备和铺垫。例如:
“好。我们了解了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用的是渗透的方式。可是,植物根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植物生活还需要什么物质呢?” 用设问句的方式,引出“矿质代谢”这一命题的讲述。
2、提示式: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简单地说就是指出上下环节或问题之间关系的过渡语。例如:
“好,上面讲的这一切如果都成立的话,那么下面这种说法也能成立吗?”
3、悬念式:悬念的设置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酿成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他们去深入学习来解开这个富有诱惑力的疑团。因此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以后的学习活动的总的照应。也可以是运用前面问题推导出来的结果,制造一种悬念效应,巧妙引出下文的过渡语。例如:
“同学们听到我将讲的这些以后,一定感到很奇怪,真的有那么厉害吗?好。这个问题我们先放在这儿,一会就会明白的。下边,我们先搞清这样一个问题……”
“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可真新鲜”。”
(二)课堂过渡语的要求 1.过渡语要力求简洁
由于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勾简洁,拖泥带水,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和教学质量。2.过渡语要重点突出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服务的,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纽带的过渡语的设计更不能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应时刻紧扣课文的重难点。如果在教学时喜欢采用提问式过渡,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课堂提问是一个接着一个,弄得学生不知道老师究竟想问什么,哪个才是教学的重点,结果学生不但学不到东西,还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3.过渡语应富有激情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之一,所有人的目光和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教师的语态、体态、情绪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上课体验和学习效果。如果一个教师上课面无表情,音调从一而终的“平平无奇”,那么在下面听课的学生肯定也不会是情绪高昂的。所以教师可以用情感真挚的语言把学生带到文本的情境,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调控整个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该激昂时,应高昂激越,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应慷慨陈情,为之动容;该委婉时,应细雨霏霏,使人感怀。
第三篇:《少年闰土》教学过渡语
少年闰土
一,导入。
说到童年,大家一定做过很多有趣的事,谁愿意讲一下与大家分享(如果学生还没放开,老师可讲一个自己的童年趣事),大家的童年各有不同,各有快乐,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闰土的童年,了解童年的闰土。(板书课题)
一,初读。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六自然段到最后一段。完成填空:()的少年闰土。默读朗读都可,但朗读可以培养阅读技巧和情感,所以老师更喜欢听到你们的读书声。
二,深度研读。
1,结合同学们的阅读,将课文中的几件事写在黑板上,看谁写的既简练又漂亮。
2,我对哪些事印象比较深刻呢?为什么?(可简单介绍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文章中有十分精妙的句段,请大家再次速读课文,找找值得研
究的地方。
……
4,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想这么多遍后,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发现,下面我们就交流你的研究成果……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四角的天空”“无穷无尽的事”指的是什么事?“他们”又是谁?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5,想一想这段话,再读一读,读出“我”的当时的这种感情。三,拓展延伸。
现在同学们已经非常熟悉课文了,那么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我”?可以结合课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体验。……
四,小结。
在“我”的身上有着鲁迅童年很多的影子。实际上无论大家做闰土还是“我”,都说明大家热爱生活。希望我们既要享受美好的童年,又不浪费读书的宝贵时光:既要丰富课余生活,不做只知道小小四角天空的井底之蛙,又要努力将来成为像鲁迅那样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最后祝福大家的童年快乐而有收获。
第四篇:《社戏》教案+过渡语
《社戏》
——那场“好”戏、那碗“好”豆
教学目标:
1.品读重点段落,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
2.通过勾画重点词句,感悟小说人物的至纯、至美、至真 3.理解平桥村民淳朴、善良和作者童年美好回忆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勾画重点词句,感悟小说人物的至纯、至美、至真 教学难点:
理解平桥村民淳朴、善良和作者童年美好回忆间的关系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童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杯美酒,长大后每每回忆往事,总是有一些特别的画面充斥在脑海,正如鲁迅一样,若说起他的童年生活,一定少不了那“特别”的罗汉豆,可是为什么后来再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罗汉豆呢?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追随儿时的鲁迅,回到浙江绍兴,回到平桥村,去他的童年(不通顺,可删掉)看一看那令他魂牵梦萦的社戏吧!
二、速读课文2-22自然段
请同学们速读4-22自然段,思考:平桥村看戏留给作者哪些印象?(问的问题有点跳跃,也没有解决)最好先问:按照看戏的经过请大家找出“我”在看戏的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再问平桥村看戏留给“我”哪些印象?(不要说作者,因为这篇是小说,不是散文,不全是作者的真实经历)(请同学们圈画出相应的词句)
1.看戏前:兴奋期待 第四段:至于我在那里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看社戏.2.无船看戏:焦急,想哭 第五段:只有我急得要哭 第六段,第七段:这一天.只有我不开口.3.月夜行船:高兴欢腾喜悦 第九段:我们立刻一哄的出门了 第十段:我的很重的.说不出的大
4.看戏时:扫兴 第十九段:然而我的意思.我有些疲倦了 第二十段:只觉得戏子的脸.大的也个管自己谈话 第二是一段:这时候,看见.和我一致的 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 双喜终于熬不住了.我们走得好罢
5.月下归航:对社戏有些不舍 第二十二段:回望戏台在灯火中.说回去看
三、研读课文24-40自然段
过渡语:就是带着这份不舍之情,时过境迁,作者在41岁回忆童年生活时写道: 1.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如果把“真的”删掉好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吗?(一定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去读并且体会。绝对避免老师着急说出来)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看,加上“真的”两个字不是更能体现出作者怅然若失的情感,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那份失落吗?真真假假,假亦真,愈是强调真,愈有可能就是假。
2.平桥村的戏和这罗汉豆到底好不好?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社戏》 中其实最“好”的是什么?
过渡语:就是这样一群质朴、善良的朋友围绕在身旁,想必童年的鲁迅是幸福的。于是“偷豆”的小插曲让鲁迅先生难以忘记。就让我们再回首那一晚,你认为:(咋回事?怎么中断了?)
四、再读课文24-40自然段,小组交流: 孩子们到底是不是在“偷”豆子吃?
过渡语:双喜的无私、六一公公的大度还有那么多善良淳朴的人们给了鲁迅无微不至的关怀,就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五、结合文章内容,小组辩论:
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谁是平桥村至纯至美至真的好人?
过渡语:总而言之,无论是阿发、双喜、六一公公„„,都是这善良、淳朴乡民的代表。
六、总结: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 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人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的确,这“思乡的蛊惑”,这对儿时的反顾,这记忆中的“旧来的意味”,实际上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美。但我们是自觉的去受“哄骗”的。而且甘愿“终身受骗”。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对童年无尽的怀念之情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吧!
建议:
1、你的课题定位在那场“好”戏、那碗“好”豆,可是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围绕“好豆儿”来设计的,“好”戏没有体现出来。你思考一下呢?要不就把课题重点定在“豆儿”上边,不提戏也好一点儿。否则有点偏离题意。另外一定要注意的就是文中的“我”不一定就完全是鲁迅的亲身经历,这里有虚构成分,因为这篇文章的文体是小说,不是散文,不是真人真事。这点你一定要把握。
2、课件版本不能过高,以免打不开。越低越好
3、不能超时,体现互助
第五篇:论文写作(Essay)之英文过渡语指导
谈谈毕业论文如何做到创新——百分百论文
毕业时刻,大多数学生的论文都只是通过而已,少数几个会获得优秀,据调查证明,获得优秀的论文大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创新性。创新是论文的核心或是灵魂,论文质量的高还是低,全在于学生论文的创新程度有多少。
首先,什么是论文创新?
论文的本质是创新,这个创新也不是大家认为的只有核心观点新才是创新,而是多层的,大体上分为:敏锐地发现了其他人没有发现的问题;科学道出了其他人没能说出的论据;总结出来前人没能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体现在:论题选择新、核心观点新、使用材料新、写作手法新、论证方法新。
其次,你的论文如何做到创新?
1、有创新意识。要做到论文创新,主要是写作者有创新意识,关键是需要批判意识或问题意识,生活和学习并不是为了安逸,要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2、科研扫盲。可以了解前人的研究轨迹,即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学术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和没有成功的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等全部都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某一个领域还能做哪些研究,千万不要重复或者相似,以免浪费时间。
3、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做到这些,需要加强科研的基本功和转换科研思考的方式,这就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多参加名师的讲座,观察分析讲师是怎么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问题的,又是怎么用冷静理性客观的方式去思考和分解问题的。
4、加强积累。平常的学习注重上课的质量,注重课后看书的效率和效果,要做研究,要使论文有创新性,就一定多看文献,通过期刊和网络资源。随身杯一个好本子,将新的观点和某一瞬间的灵感记录下来。
5、学科交叉进行。学生可以多方积累,这就包括看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杂志,也可以走进大自然去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
创新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考察、每一个学生性格品性的考察。以上是百分百论文的老师对于论文创新方面的介绍,同学们可以参照着提前准备自己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