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五篇

时间:2019-05-15 07:0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对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显著效果,有效地改变了语文教学的面貌,但笔者深入课堂听了几十节课后,发现小学语文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集中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点和主要目标。然而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语文课程性质、迷失学科教学特点的现象。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请同学们由结合,利用道具,排练课本剧,在全班表演,没有课文分析,而是用课本剧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倒是兴趣盎然,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然而作为一节语文课,对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即要求认识和书写的生字、词语未指导学生认读、辨识、强化记忆和练习书写,对学生语言思维的训练及领悟晏子的智慧等忽视了,这样的课显然忽视了语文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作用于主要的教学内容,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没有得到发展。再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亡羊补牢》等课文时,往往在初读课文认认生字后,就抓住文中的创新思维训练点,让学生离开课文漫无边际地想象,寻找乌鸦喝水、司马光救人、曹冲称象及亡羊人补墙的新奇办法,把对课文文字、重点词句、整体内容、思想意义、思考与感悟轻易放过,这样既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知识基础,又窄化了课程目标,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殊不知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心中装着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否则教学是失败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在40分钟里要做对提高学生素养最有价值的事,要加强基本训练,不能把朗读、背诵、写字、听写、巩固、练习都放到课外,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识字、阅读基本任务展开。

二、实现教学对话,缺少了课堂讲解、独白、讲叙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讲授方式进行,课堂上只见“知识”不见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讲的是预先准备好的台词,教师作为知识的复制者、灌输者,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将对话理念引入语文课堂,就是要使语文教学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相互对话的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创设情境、选择话题、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实践证明,对话的确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不少精彩,但是,听课中发现,有很多教师围绕着一些简单的问题,兜着圈子展开了多彩的对话,耗费了学生宝贵时间,其实,用讲解二、三句话就说明了问题。有些教师在浅层次上对话,整堂课在一问一答中进行,满堂就是“是吗”“对吗”“你说说”“他说说”中进行,教师的讲解,有感染力的独白和引导没有了。其实,应该看到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既有多方面的优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对语文这内涵丰富、特点突出的学科来说,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对话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实践证明,对话教学仍需要讲解、讲述、指导、点拨等其他教学方法配合,具体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即要看教学内容的特点,又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如盛老师在《卢沟桥的狮子》教学片段中讲述、点拨就比较到位。

师:这么多可爱的狮子,在和平、祥和的气氛里,为卢沟桥的美丽添上了浓墨、多彩的一笔,每一尊狮子看上去都栩栩如生,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怪不得,马克波罗说,这是一座——

(师生读句子)生:(齐)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师:就是这座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却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1937年7月7日,日寇的铁蹄踏上了卢沟桥,人民的鲜血染红了古老的桥栏,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加深了体验感悟,不抓语文训练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符合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的,可是语文学习同样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这是由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决定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将感悟与训练有机结合,以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但在现阶段的一些课堂教学中,重点词语不引导学生咀嚼、赏析,精确的表达方法不引领学生揣摩、体悟……凡见文体、文字,都一律读、读、读,悟、悟、悟……其实,为什么读,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为什么悟,悟什么,怎样悟,教师心中无数,学生一派茫然。

我们反对“做题——做题——再做题”的机械训练,但并不是说训练就是错误的,训练与感悟不是油水分离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应做到,训练中包容感悟: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感悟课文,引导学习课文时,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语言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训练中把握课文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文章意境之美,促进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应做到,以读为本,感悟中体现训练,无论是情感体验,个性感悟,还是语言文学训练,都应以读为中介,读是感的前提,是语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要把读与字词句教学结合起来。在初读时结合上下文猜读识字,在细读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巩固识字。词句的训练也应如此。

四、学习方法的形式化,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自己、合作、探究。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协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具体情况,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听课时发现,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无论什么情况都在课堂上摆“小饭桌”,盲目地进行泛泛的合作探究,结果既使学生在课堂上转来转去,相互影响,不利于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又浪费了教学时间,弱化了学生自我认识基本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过程,影响了课程主要目标的达成。

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具体内容而定,对凡要求感知积累的简单内容,宜采取自由默读、背诵等自我感受的学习方式学习;对具有多元思维趋向、利于结合不同生活体验形成独特感受,培养思维个性的内容,宜让学生分别独立体验、思考、再当众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引发多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学习方式;对疑难的重点内容,则宜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或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共同学习交流,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突破疑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堂教学中拓展的随意性

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把拓展变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出现了拓展的随意性、形式化。如一教师在教《军神》一课时,学习感悟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刘伯承在手术台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手紧紧抓住身子底下的白垫单,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殊不知,什么语言能表达这位将军的坚强意志?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说邱少云壮烈牺牲了,但赢得了胜利,在当今“见义智为”的时代,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呢?这样的拓展严重的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失败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拓展模式。如果选择问题思考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课后思考方面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作业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作业设计安排方面应采用哪种方式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探究模式,那么重点考虑在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安排方面采用哪些方式与方法,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需求创新性地选择和确定。如石艳萍老师在《冰化了》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课后拓展:请同学们每天早上观察一下自家窗户,哪天看到冰花发生,告诉老师,看看有你想找的那种吗?还看到了哪些,及时记录下来。陈老师在《船过三峡》教学中进行了如下课后拓展延伸:古往今来,有很多赞美三峡优美神奇自然风光的诗词歌赋,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夏珩老师在看《看月食》(语文)在教学中对课后拓展进行了这样设计: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月食的过程及其形成原因,其实茫茫宇宙,奥妙无穷,除了月食以外,还有流星雨、日食等有趣的自然现象,同学们想了解这些知识的话,请课后上网到课件上提供的网站去学习吧!

实施语文课改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学科教学特点,始终围绕这一问题协调好课堂教学诸要素的关系,整合教学方式方法,主次分明,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符合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的教学实践,就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的面貌,实现语文教学的常态化。

第二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思考

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而在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学设计要得当。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我认为:

1、问题要有概括性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示的整体性,局部的学习只能在整体的完成之中,并认为注重部分而忽略整体的是畸形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

所谓问题的概括性,就是指问题的设计是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具有概括性,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水平的训练,能提高学生从整体角度去把握文章的能力,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究。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小骆驼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呢?”这个问题可供思维的空间很大,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如: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学生:请你以“______皇帝”的形式,给课文加个副标题,并结合课文说出理由。这种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要回答,必须认真读课文、分析课文、概括课文,问题有很强的牵引力,能引 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能引领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能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促进作用。

2、问题要有层次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教师设计问题时应遵循这一规律,设计出有层次性的问题。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的,这时教师要站在整体的高处,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设计了一组问题:①公仪休喜欢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②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③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别人送上门来的活鲤鱼呢?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④你觉得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概括人物品质,旨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评价能力。⑤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是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一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感情、认识等方面都有所收益,产生了较好的整体效果。

3、问题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的特点是“可以自由补充的条件”和“非唯一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不同的答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有以下一段说明:“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能拓宽学生思路,引起丰富想象,不求标准答案,但求多方面答案的提问。例如教授《三顾茅庐》时,设计让学生想像刘备在离诸葛亮家还有半里路时就下马步行及刘备在阶下恭恭敬敬等待诸葛亮午睡等情景的提问,教师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据一些老师的实践,这样往往能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放飞想像,且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这样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性格特征领悟得更加透彻,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多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增强其学习动力。对一般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学习不太理想的同学尝试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来补充,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问题应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意保护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激发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要追求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

提问是一门学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问才艺术,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永恒的研究课题。

第三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从语文教学的三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看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 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 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 师讲授的侧重点应培养创新能力;三是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语文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 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从教学方法看还比较单

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 三是要具有超出文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

第二、关于教师的语言问题。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二是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四是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第三、关于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

此外,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还存在着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教学评估不尽科学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第四篇: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

1.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能力

1.1要懂点书法,把字写好。老师要敢于说:“看我写。”书法,能表现人的修养,表现人的气质。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因为一切艺术的核心都是情。

1.2要会朗读。老师要会朗读,备课要备朗读。老师要敢于说:“听我读。”教师要范读,翻开课书,让学生听到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声。很多教师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不能做到这些呢?教师没有把课文读好,自己尚且感动不了,怎么能感动别人呢?“朗读文章――这是语文老师最见功底也最显才情的事”。读得好,文章就成了老师“自己的”,学生就能把老师看成是作者,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大秘诀。

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2.语文知识教学要针对不同知识类型组织教学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如: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教学组织时,首先,应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应按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并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要复习前面所学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的读法;最后,组织教学时既要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还要考虑寻求新知识的生长点。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程序性知识,如: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首先,应把作为教学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包括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和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其次,教学组织要重视运用正例和反例以供学生学习领会。再次,要组织并督促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新学习情境中,即做到面对适当条件就能立即作出反应。最后,明确教学效果强弱的标志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策略性知识,如:写作文时选择适合的写作方法,选择表达个性的写法,可以大处着眼,也可以细节处作细腻描写或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可专门组织学习方法的教学,看学生如何观察,如何选取材料,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还要把思维方法渗透到另两种知识的教学组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内隐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仿效,如:教师是如何写作的,有哪些技巧等。最后,评价教学效果时要看“学生会学习”的情况。

3.简单解读课标

我认为语文本来就不是复杂的东西,课标应该是大家都看得懂的,是简单的。

我自己看课标,发现自己能看懂,回头看一些杂志发表解读文章,与自己的理解往往并不完全相同,我们提倡学生要个性解读,老师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解读。

4.以“读写联动”的方式展开语文阅读教学

读写联动要达到最佳效果,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目标巧妙练。一般来说,中低年级以模仿为主,在规范的基础上表达出真实想法。当然,模仿只是手段,创新才是最终目标。因此,高年级时,应在语言表达形式的迁移运用中,强调思维的独特,让学生潜心触摸语言文字,一方面接受情感熏陶,另一方面揣摩表达方法,巧妙地把知识训练点融合在文本的感悟之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感受到理解,再到积累、运用的过程,使文本解读与语言训练有机融合,让学生言意兼得。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读文中紧扣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感悟慈母深情,体会到作者如何表情达意的方法后安排学生练笔――运用刚才读文中学到的“外貌、动作、语言”等人物描写方法,用三两句话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慈母情深”。在“自主选材,抒写母爱”的语言实践中学会表达,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写字指导要到位,要加强板书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如果说学生认字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有时可以“无师自通”的话,而小学生写字,入学儿童大多是零起点,一定要“有师指导”。在课改实验中,有的老师对指导写字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这是软任务,教学时间不够,往往就把指导写字和学生练字的环节省掉了;有的老师虽进行指导,但指导不利,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展示写字的课件代替教师的板书。写字是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字写不好,就没有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老师的板书字不好,就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从修订大纲到课程标准,都十分重视写字,强调打好基础,包括“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体现了加强写字、提高写字质量的指导思想。加强写字,一要从思想上重视。电脑时代仍需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美观,这不仅是交流的需要,还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民族素质的需要。二要以身作则。语文教师一定要练习就一手规范、美观的板书字。

6.有效活动

有效活动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思想的碰撞,整合各种好的想法,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可以流于形式。在选择合作内容时,教师要考虑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没有讨论的价值。(2)教师要做好小组成员数量的分配,考虑各成员间的个性差异,提出具体的合作要求和秩序,还要安排好合作的次数。(3)把握好最佳合作时机。教师可在创新处提出合作学习,在出现疑难问题时合作学习,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时合作学习,在需要发展发散思维时合作学习。

第五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假”现象的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假”现象

泗洪县魏营中心小学宋 武

内容摘要:新课改的培训让众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新的理念充实着语文课堂教学,成就了一些五彩缤纷的语文教学课堂。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形式的轰轰烈烈,在课堂中只顾教学形式、感观效果而到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难度,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种“假”现象。对此,笔者将从教师之假和学生配合之假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课堂教学做作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我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都经历了一段不平坦的心路历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自己必须要做一个“真人”,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和影响学生做一个“真人”。但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和发展的今天,由于一些外界和教师自身存在的一些因素的影响,时下的一些课堂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假”现象。

一、教师的“做作”之假

近期听了一些公开课和语文评优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做作的地方较多,具体表现在: 1、教学模式上的“做作”。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雷同”的甚至“生搬硬套”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如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虽然注重了“以读为主”,但有的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的目的不够明确,教师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不够深透,教学的层次不够清晰,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个性化地阅读,书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读了一遍又一遍,但读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效率很低,读书的有效性不高。在识字也是同样的问题,看某教师在执教《小露珠》中的一个片断: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

生纷纷争抢“苹果”(共十个要识的字,没摘到字的同学又回到坐位上)师:老师帮你们贴到黑板上。(学生够不着)

生:“露珠”贴到哪儿好呢?

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

生:贴在下边好!

生:贴在题目旁边。

师:还是贴在中间好一些。(教师把字贴在了荷叶、青蛙、蝴蝶、太阳板画中间,形成环形板书)

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

板贴的位置实质上是教师的板书设计,学生“抢摘”后,仅仅和同学们一起齐读了一遍,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纯属无效劳动,因为参与活动的孩子不过是随意“抢摘”而已,匆匆忙忙之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的时间?况且“抢摘”后的支配权还不是在教师手里?虽然,整个课堂让听课教师听起来“书声琅琅”,“热热闹闹”,殊不知,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据的是现代教学理念,面对的是具有不同思想和个性的学生,而不是为了“迎合”听课教师的视听,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只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这样的课堂教学常期下去,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正是“教无定式”、“教无定法”;

2、教学语言的“做作”。如:在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甚至一些评优课中,教师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很大的原因就是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语言缺乏一定的“感染力”,教师不能声情并茂地叙述,不能抑扬顿挫地抒情,不能渲染诗情画意,不能拨动学生心弦;不能慷慨激昂,不能振奋人心。。。总是显得很“干涩”、“生硬”,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学生的心理把握得不够足,为了体现课堂的“人文性”,教师只能为了有“情”而有“情”,因此,这样的“情”让人感觉是很不自然,不是发自教师内心的,不是很有价值的。还有一些教师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语言不能应人而异,过多的使用同一种评价语言,甚至使用不当,达不到学生的期望,激不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等,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识字二:比一比》教学片断:

师:谁能用刚才学的方法说一句话,注意要用上“比„„”

生 1 :老师的年纪比我大。

师:唉,说得真好!表扬他!

生:(一齐鼓掌)啪啪啪,你真棒!

生 2 :他的铅笔比我长。

师:真棒,表扬他!

生:(一齐鼓掌)啪啪啪,你真棒!

生 3 :我的成绩比张丽好,我应该被评为三好学生,她不能被评为三好学生。

师:(喜形于色,语速极快)哎呀,说得多好,不但完整,而且有创意,表扬他!生:(一齐鼓掌)啪啪啪,你真棒!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泛滥”着教师的激励语言,没有了争议,没有了匡正,没有了新意,没有了价值。这也所谓教师情感上的“做作”,显得教师不够客观、冷静。正如一位大教育家曾经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学语言的决定。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的锻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坚决反对这种语言上的“做作”。

3、教学手段的“做作”。教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分不开的,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综合使用对教师的教学只是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使用与否或怎样使用都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我记得一位特级教师曾这样说过:多媒体等综合手段在课堂中的运用,当你必须用的时候(如能起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作用的)就一定要用,可用可不用的时候,尽量不用,不需要用的时候就坚决不用,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说过:不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照样能上出一堂好课。而时下的一些课堂和一些教师,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的课件制作得很“精彩”,而以此为能事,如,有位教师执教《秋天的色彩》一课,教师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看秋天的录像、动手画秋天的果实、展示与介绍所画的内容,忽视了语文学科所要达到的语言文字的标准和要求,忽视了学科特点。语文本位的现象要改变,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任何时期都不容忘却的。语文课姓“语”,不姓“杂”与“繁”,语文课不能上成手工课、自然课、音乐课、活动课,更不能上成拼盘课。

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利用哪些手段,其归宿在于为语文服务,为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服务,为着实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为多角度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服务。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如何提高自身语文能力呢?这样的“做作”,我觉得真是有点“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呀!

二、学生的“配合”之“假”

由于教师情感等诸方面的“做作”、“失真”,从而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的交流上的“不实”,我们在一些课堂中可以看到,由于一些教师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没有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不能很好的把握。对学生课堂学习引导得不够到位,教师的教学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情趣,甚至有的时候学生显得很茫然,但为了“应和”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得不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下说“虚情”,道“假意”,甚至,我们还能听到一些彩排课,上课的师生问答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有些答案令人不敢相信是出自学生之口,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让我们不难想象,这样的课还有必要上吗?难怪有的老师形容当今的形形色色的观摩课、优质课,是“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一切不动。打个比方,作为一线教师,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对一些放了太多调味品的“山珍佳肴”已经逐步丧失了品尝的热情,我们更需要朴实无华的“家常菜”。有位教授曾说过:“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这样的课听起来才能让人感到很自然,很舒服。

作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本着以生为本的思想,关注全体学生,关注他们的长远发展,关注他们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沉”到学生当中去,“沉”到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当中,必须去除一切外在形式上的不必要的考虑,避开一些“虚”的东西对自己教育教学的影响,去积极营造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课堂,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自我,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课堂氛围融洽了,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在课堂上“知无不言,言无不真”。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素质教育在不断地改革和深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深深“扎根”于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研究当中,“扎根”于自己的实际课堂教育教学当中,让我们一起去追寻那真实的课堂。从最初追求形式的轰轰烈烈,到现在的回归自然,回归真实。让我们感受着真实的感受,体验着真实的体验,快乐着真实的快乐,收获着真实的收获。

下载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内容摘要:小学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在求学道路上的一个最为基础的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是从知识储备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思维品质的方面来看都是相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认真回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五个问题》这门课,请结合教学实际说一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至少提出三个。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把握分寸。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对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设计问题的思考

    对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设计问题的思考 马坊三中 周新英 赵凯华教授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特级教师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好的老师不是讲的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语文是一门充满情趣,包罗万象的学科。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如何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情趣?让语文课成为一种享受?让语文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让学生爱上语文......

    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思考

    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思考 教师进修附小 刘学君 这几天,我跟随县第二轮课堂达标听课的老师,听取了17节语文达标课,收获很多,感受也很深。这次听课的老师中大多数是50岁......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摘要]本文试着从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有效组织课堂、设问、及时进行教学评价、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等方面,探讨了新课标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5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一、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一门沟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课程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可以减少和克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