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象教案
普及课教案
引入
关于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在中国
国际象棋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参加人数众多,国际比赛频繁,它是集体育、文化、艺术于一身的项目,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国际象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国际象棋在我国的开展较晚。1956 年国家体委把国际象棋、围棋和中国象棋一起列入国家开展的运动项目,并多次举办各级比赛和集训。
1975 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象棋联合会。1977 年我国首次参加亚洲团体赛,荣获亚军,1978 年又首次参加了奥林匹克国际象棋赛,中国女队在1991 年获世界团体第三名,自此,五星红旗屡屡在世国际象棋赛场上高高升起。更令国人骄傲的是我国优秀女选手谢军,在 1991 年 10 月的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经过 15 盘的艰苦奋战,以 8.5 分比 6.5 分战胜了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奇布尔达尼泽,登上了世界冠军的王座。这次冠军争夺战,受到世界棋界的高度评价,它改写了国际象棋历史,打破了由欧洲棋手垄断了 40 余年的冠军宝座的局面。
少儿学国际象棋
根据国际象棋的特点,少儿学习,能在智力、心理以及对待生活的 态度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
国际象棋对弈的开始,就是双方智力较量的开始。对局中经常取胜 不仅是由于对国际象棋的深刻理解,还在于对局面细节的注意,善于置“敌”于困境,把握人们在各种条件下不断解决各种性质问题时的思维心理。通过象棋的学习,对于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快速敏捷的反应,以及时空想象力是极有帮助的。教师要在介绍着法与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启发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形成健康的心理
国际象棋不仅是一项游戏,同时在学习和对弈中隐含着十分丰富的人生哲理。另外,象棋还教育人们正确对待胜负、成功与挫折,有竞赛就会有胜负,对局中有妙着也有坏着,处理好胜负,能体会到参加此项运动所带来的欢愉。
3.总之,象棋教会孩子要热爱美好的东西和尊重别人、善于思考,争取上进,要有稳定的情绪,经受得起失败和挫折,要心地善良、慷慨、富于同情心,做开化文明的人,最终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4.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国际象棋并非想象中那样难,只要掌握学习的诀窍,就能取得 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一大课
棋盘与棋子
第一小课
棋盘的构造
国际象棋棋盘是由颜色深浅交替排列的 64 个小方格组成的。深色的 格子称为黑格,浅色的格子称为白格。棋子就摆放和活动在这些小方格上。
棋盘上这些黑、白小方格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它们分别组成了 三种线格:直线格、横线格和斜线格,是棋子行走和作战的道路。
以白棋方面为准,8 条直行从左到右用 a、b、c、d、e、f、g、h 八 个小写拉丁文字母来代表,8 条横排由下到上用 1 至 8 八个阿拉伯数字来代表。
在初学国际象棋时,面对黑白格组成的正方形棋盘,初学者往往容易摆错。正确摆法是对弈双方的左下角必须是黑格。另在标好黑、白方的棋盘上对弈时,下棋前一定要先将标好白方位置的棋盘调整到白方所坐的位置,以免坐错。
初学者熟悉棋盘的战略划分,能帮助了解不同的战略位置对棋局的 不同影响。
第二大课
(一)棋子的组成
国际象棋棋子共有
枚,分为两组,浅色的称为白棋,深色的称为黑棋,是立体的。黑白双方各有 16 个棋子,分为六个兵种。每一方有一个王、一个后、双车、双象、双马、八个兵。棋子造型见图 4,表中外文名称与汉语拼音均为缩写。
(二)棋子的摆法
开局前,棋子摆法
白方:王 e1,后 d1,象 c1、f1,马 b1、g1,车 a1、h1,兵 a2、b2、c2、d2、e2、f2、g2、h2。
黑方:王 e8,后 d8,象 c8、f8,马 b8、g8,车 a8、h8,兵 a7、b7、c7、d7、e7、f7、g7、h7。
第三大课
行棋与吃子
第一课
着与回合
放好棋盘,摆好棋子之后,对奕双方应先核对一下棋盘和棋子是否摆对。然后由执白棋的一方先走棋,每走一次,算一着。
下列各项叫做一着,完成其中一项动作,就算走了一着。
棋子由一格走到另一空格上去; 吃掉双方的棋子; 王车易位。
第四课
棋子着法
各种棋子的走法如下:
第一课
1.王,直线格、横线格和斜线格都可以走,但每一步只限走
一格(王、车易位时除外)
2.后,直线格、横线格和斜线格都可以走,格数不限
第二课
3.车,直线格、横线格都可以走,格数不限
4.马,马的着法与中国象棋的马相似,即每一着先是横走
或直走一格,然后再斜走一格,但没有别脚的限制
5.象,象也和中国象棋的象一样,在斜线上行走,但比中
国象棋的象有更大的活动自由,行走的格数不限 第三课
6.兵,兵只能沿所在直线向前行走,不能后退、横走。每个兵第一次行走时,可以从原始位置向前直行一格或二格,以后每次只能继续向前直行一格。但兵在无吃子的情况下行走的必要条件是所经格子或所到达格子无棋子占据,以上是国际象棋六个兵种的走法,需要指出的是,除马之外(王、车易位亦除外),任何棋子行走时均不能越过其他棋子(白、黑不限)。
第五课吃子方法
除了兵之外,其他棋子能怎么行走就可以怎么吃子。也就是说,棋子按照自己的走法可以走到的格子上,如果有对方的棋子存在,就可以把对方棋子“吃掉”而占领那个位置。
另在对弈中,王不能主动送给对方吃,也不能任由对方吃掉,而其他棋子均可任凭对方吃掉或主动送吃。还有,任何棋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吃掉自己的棋子。
第六课兵的升变
在国际象棋中,兵有一个特权,就是任何一个兵,通过直进或斜吃到达对方底线(白兵是到达第八横排,黑兵是到达第一横排),必须立即升变为后、车、马、象中的一种,但不能变王,也不能不变。这种变化称为“兵的升变”。兵升变时,把该兵拿出棋盘,在盘升变的位置上放上所变棋子,立即具备所变棋子的性能。这种升变一经决定便不能再行改变。
一般来讲,由于后的子力分值最大,因而兵升变选后较多,但是对局者有时要根据局势需要来选择,如当升变后出现逼和的局面时,就要考虑是选车、象还是马了。
第七大课
将军
国际象棋中,想要取胜必须向对方王发动进攻,一方走动攻击到对方的王,并在下一着将要把对方的王吃掉,称为“将军”,简称为“将”。
“闪将”:一个棋子走开后造成己方他子将军的方法称为“闪将”。
“双将”:一方两棋子同时对对方王进行将军,称为“双将”。(图 “ 应将 ”王在国际象棋中是不能任由对方吃掉的,被将军的一方必须采取措施以保护王的安全,应付对方将军,即为“应将”。
应将一般有以下三种:
1.“吃将”:当对方对己方将军时,用己方棋子(包括王在内),吃 掉对方进行将军的棋子,解除对己方王的威胁,这种应将办法称为“吃 将”。
2.“避将”:在己方受对方将军时,把王走到不被对方棋子攻击的格 子里,以消除对方对己方的将军。
3.“垫将”:当对方对己方将军时,己方把一个棋子走到自己王前,挡住对方棋子对己方的将军,就是“垫将”。但是要注意的是当马、兵将军时则无法使用垫将的办法。
对于学习国际象棋的青少年们,在对弈中如何应将,应根据局势来 选择何种应将方法,目的是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削弱和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同时要注意,如果对方双将,那就只能采取避将来应将。
将死
对弈中,一方被“将军”,而无法用“应将”的三种方法来消除被 “将”,这样将军的一方即算取胜,被将死的一方算输棋,对局到此结束。
第八大课对局的胜、负、和
国际象棋中王是双方胜负的标志,如果一方王被抓住即算输棋,而 对方算取胜;如果双方都无法抓住对方王即算和棋。由于国际象棋中对于胜、负、和都有严格而又复杂的要求,我们下面对于棋局产生胜负与和棋的内容和要求作些介绍。
对局胜负的判定
对局时,一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就算输棋,对方获胜。王被对方 将死,则对方胜;
自己主动认输。在对局中,棋局虽未结束,但自己认为棋局已呈败 势,对方取胜只是时间问题,因而主动宣布认输,也算对方胜;超过比赛规定的走棋时限,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走满预定的着数;
违反了有关的比赛规定也可判输,和棋
国际象棋对局中,双方谁也没胜,便谁也将不死谁,即为“和棋”。
第二篇:称象 教案
第十单元:动脑筋
称 象
教材简析:
本课写了曹冲从小聪明过人,他通过认真观察,动脑筋,想出了比官员们都好的称象的办法。全文共5个自然段。
本课要求认识的15个生字是:曹、官、堵、议、杆、秤、驳、宰、割、艘、沿、舷、量。要求会写的8个字是:称、官、员、堵、议、杆、秤、沿。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5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写8个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初步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教学建议:
教学开始,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如果现在有一头大象在你面前,咱们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问题一出,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在脑海中积极想办法。无论是哪种办法,老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
曹冲的办法是哪里来的?他是吸收了前面意见中合理的部分,摒除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因此,教学时,不要简单地宣讲曹冲如何聪明,而应抓住他如何动脑筋,特别是如何吸收别人的意见来认识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曹冲的喜爱之情引导他们像曹冲一样,想办法解决课文中的生字,并在读中认真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并指导学生用上“先„„然后„„再„„最后”等连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在进行这一环节时,可结合“金钥匙”进行,教给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在反复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复述课文的水平。拓展习题:
一、比一比,再组词。
员()称()官()沿()圆()秤()管()沉()
二、照样子填空。
(称)象()线()车()故事
()报()树()瓜()字典 相关资料:
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得,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积蓄军事力量。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消灭了世族军阀袁绍。又陆续削平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公园208年任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曹冲:曹操的儿子,名仓舒。生于公元196年,死于公元208年,只活了12岁。曹冲聪明过人,曹操很喜爱他,建安 13年(208年)曹冲生了病,曹操亲自请医生诊治,可惜不治而死。曹操极为悲伤,追封曹冲为邓哀王。
精品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盛水的玻璃器皿、木船模型、玩具象、小石子、秤。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这头象又高又大,到底有多重呢?怎么称呢?今天学习古时候一个称象的故事。
板书课题:称象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用熟悉的方式解决。
2、检查识字效果。
(1)多种方式认读词语。
(2)认读字卡,交流识字方法。
三、熟读感悟。
1、再读课文,讨论:如果现在你的面前有一头大象,你有什么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2、学生讨论后汇报。(无论哪种方法,教师都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3、师:官员们有哪些方法? 学生汇报:(1)造一杆大秤。
(2)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师:曹操对这两种办法什么态度?(直摇头)师:曹冲听了官员的话后怎么说?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1)讨论:曹冲的办法共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2)汇报。指生到黑板上画。
5、师生共同做实验演示称象的过程。
6、师:为什么曹冲这么小的年纪就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注意观察事物、爱动脑筋、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
7、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四、辨析字型,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认读。
2、区别形近字。
3、学生练习写字。
4、全班评议。
五、复述课文。
教师提示:先想想课文内容,复述时尽量用自己的话说。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称象,读题质疑:谁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2、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谁称象? 为什么称象? 怎么称象?
3、想解决问题怎么办?(读书、讨论„„)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要想通过读书解决问题,首先解决读通课文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运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认真读课文,努力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把课文读给同桌听听,注意纠正字音。
3、用“——”标出生词。多读读,然后读给同桌听。
4、利用生字条,小组合作识字。
5、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6、通过刚才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有人送给草操一头大象。大臣们想的办法行不通。
曹操的儿子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同学们很会读书,初读课文就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什么?请读读有关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自悟。
请读读有关自然段落,思考:曹冲的办法是什么?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用简单的图来表示。
2、合作释疑。
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讨论交流后修改自己的简图。
3、小组汇报。
请2——3个小组代表汇报读书所得。可以说说、可以边演边说曹冲称象的经过。其他小组补充。
4、曹冲才7岁,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1)因为他肯动脑筋。(2)因为他聪明„„
5、其他官员的办法为什么不好?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
5、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可能有的学生会问: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为什么大象的重量不能?(引导部分学生明白古时候科技不发达。)
四、拓展延伸。
1、小小的曹冲善于动脑筋,既保全了大象,又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用什么办法称象?
2、你曾经动脑筋解决过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说给小伙伴听听。
五、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本课生字比较简单,鼓励学生自主书写。
2、小组评价。
3、反馈。
第三篇:称象教案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称象的过程,感受曹冲的聪明。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2、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二、结合问题,理解课文。
问题一: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大象的身子和腿,请学生说一说面对这头大象官员们有什么反应?)问题二:官员们都想了什么办法来称这头大象?
办法一:造称(指导掌握多音字“得”、“反驳”朗读反问句)办法二:宰象
(理解“直”)问题
三、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称象?(读相关段落,找到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并板书,找一找每一步中的动词请学生板书)先:赶(象上船)
(船)下沉 然后:画(线)
再:赶(象上岸)
装(石)
再:称(石)
知象重
问题四: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如何? 曹操微笑点头。(说明办法很好)理解果然
三、拓展归纳
1、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重点小结)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动脑筋的小故事?
3、动脑筋解决问题。(课件演示图片)
四、课堂小结
1、辩字组词
称()
象()
刻()秤()
像()
该()
2、填量词
一()大象
一()秤
一()大树
一()线
一()柱子
一()大船
五、布置作业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找一找其他有关动脑筋的故事读一读。
第四篇:称象教案
三、学习课文第三小节,了解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识记“杆、秤、宰”
1、引读曹操的话
2、交流官员想出的称象办法。
(1)自读课文第三节,找出官员们想出的办法。
(2)生交流,出示句子,同桌练读句子。
(3)了解办法,随机学习生字,Ø 交流第一种办法,借助实物认识“秤”,学习生字“杆、秤”。
板书砍树造秤
Ø 交流第二种办法,学习生字“宰、割”。
板书宰象称重
(4)师生配合朗读第3节,知道这两种办法是不可行的。
(5)从曹操的反应中进一步明白官员们的办法不可行。
师看来,这两个办法根本行不通,所以曹操听了也——(引读)直摇头(出示句子)
四、重点学习课文第四小节,学习曹冲称象的办法,感受它的聪明智慧
1、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具体写曹冲称象这个办法的句子读通顺。
师当官员们议论纷纷,曹操听了直摇头时,只有曹冲在人群里看着听着也在想办法呢!他想了什么办法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几小节呀?好的,请你们放声读读第四小节,边读边思考曹冲一共说了几句话?
2、指名读曹冲说的话,了解称象步骤
3、再读句子,根据课文内容给图画排序。
(1)出示五幅图,按课文内容排序。
(2)交流排序并找到对应的语句,随机理解“船舷”(师范写“舷”)。
(3)再读句子,圈画动词,了解每一步做什么。
交流并板书(赶 画 赶 装 称)
(4)看图用上关键动词说说五个步骤
(5)板书提示按顺序说用上“先 再 最后”
(6)引读第五节,借助动画回顾称象的过程
4、进一步理解曹冲称象的妙处
小结你们看,曹冲称象只用了两样东西哪两样东西?——船和石头。他的想法正是受到了官员们的启发(他用船代替了——又用石头代替了——,)是啊,他正是以(船)代秤,以(石)代象(卡纸),既解决了提不动大秤,又避免了宰杀大象的问题。
4、情境创设,体会曹冲的智慧
师这么巧妙的办法竟来自一个7岁的小朋友,在场的官员听了曹冲的办法,又议论起来啦,有的说——有的说——(随机点)
师是的,曹冲很聪明,因为他善于用耳——用眼——用嘴——用心——这使他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出示媒体)
五、布置作业
1、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给家长听。
2、拓展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称象办法吗?
三、详读第三段,为学习下一段打好基础
1、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称大象?是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三段。2、先分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官员们想出了两种办法,第一种是造一个特大的秤,第二种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来称。
这两种办法行的通吗?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备课系统”中的动画设计来演示,生动地展示这两种方法的弊端。
曹操对这两种办法满意吗?从哪可看出来? 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曹操听了直摇头。
指名读这两句话。提问: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句中加上“直”以后,表示的程度就不一样了,语气和语意更重了。表示曹操非常不满意。3、分角色读第三段,再次体会。
四、精读第四段,突破全文的重难点
1、可见这办法不行,那曹冲的办法又是什么呢?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2、曹冲的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我请四名同学来分别来读这四句。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这个办法中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3、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好多不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句话的顺序,一个一个来分析。
在第一句中,有同学们提出“把大象赶上岸后,为什么要„沿着水面‟画一条线呢?”什么是“沿着水面”呀?“沿着”就是靠着水面、挨着水面、贴着水面,既不高也不低,画一条线,这就叫“沿着水面”画一条线。
那为什么要画这条线呢?很明显是为第二步船上装石头做准备的。这条线就像秤上的刻度、秤星,表示大象就有这么重。
在看第二句,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呢?“止”是什么意思?止是指“停”的意思。为什么船沉到线就停了,不能再装石头了呢?再装会怎么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讨论。出示字片比较:
船上装石头,船身超过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怎么样了?(说明石头比大象重了)
船上装石头,船身没有下沉到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又怎么样?(说明石头比大象轻了)
因此,只有当船上装石头,船身下沉到正好到那条线,这时石头的重量才会与大象相等。
第三句,称石头的重量。
第四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4、曹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很有条理地说出了称象的过程,同学们再把这段读一遍,试着总结一下每一句的重点内容: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赶象下船 装石到线 称出石重
加出石重 就是象重
五、学习第五段 略。
六、总结全文
1、曹冲才7岁,为什么能想出这种办法?
因为他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善于注意观察事物,注重生活的积累。但最重要的是他能从错误意见中吸取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很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这不切实际中却包含着一个“切实际”的因素,就是需要有一个能承受的住大象重量的“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诞无几,谁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但是它也有不荒谬的地方,就是怎么能把一个完整的大象分开呢,怎么能把它“化整为零”?曹冲正是吸取了这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先设法找到了一个既能承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船”(船相当于秤盘,水相当于“大力士”,船舷上的线相当于秤星、刻度);然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块代替大象,这样就可以实现“化整为零”,从而准确地计算出大象的重量。
第五篇:《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影片及实验模拟物。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
(一)第一课时
一、谈话式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板书:称。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你们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二、初读
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三、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
1.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相机板书:议论)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3.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思考:
(1)官员们想用什么办法称象?
(2)曹操听了他们的称象办法后是什么态度?
四、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师过渡: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师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全过程。
(1)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2)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
(3)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4.在此基础上,老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四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五、课外活动
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3.提问: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
二、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先自己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2.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上──止(停止)干──杆(秤杆)到──倒(倒水)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像──象(大象)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让学生进行观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互相交流、提示。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美观;“再”字的后三笔笔顺是:竖、横、横,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一些,左右出头。注意比较“在”与“再”二字的字义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个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