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娃娃家游戏活动的核心价值与指导策略
娃娃家游戏活动的核心价值与指导策略
娃娃家游戏是角色游戏的一种,是幼儿在特定的“家庭”及相关区域内,通过扮演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再现家庭及周围生活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验与周围其他人、事、物情感与态度的角色扮演活动过程。反思以前的娃娃家游戏活动,我们感到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对娃娃家教育功能的认识比较宏观,主要是从角色游戏的角度认为娃娃家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语言和认知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就娃娃家游戏活动本身特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还不明确。各年龄班娃娃家游戏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不是很清楚。二是大家都感到娃娃家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作用是其它角色游戏不可替代的,但在幼儿游戏时怎样做到既不让幼儿按照老师的导演进行程式化、教育化的游戏活动,又能在突出自选游戏积极、主动、快乐的前提下,敏锐的察觉幼儿的需要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方面,有效的指导策略还比较缺乏。从2004年9月至2005年10月,在中央教科所、天津市幼儿教研室领导专家的培训、指导下,我们针对娃娃家游戏活动的核心价值和指导策略进行了研究实践,下面将有关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娃娃家游戏活动的核心价值及年龄特点
(一)、娃娃家游戏活动的核心价值。
通过参加中央教科所专家组织的培训,市幼儿教研室老师的多次精心指导,课题组老师们数次的验证与实践,确定了娃娃家游戏活动7个方面的核心价值:
1、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和心理慰籍,体验快乐。(通过幼儿参与娃娃家游戏活动,能体验到和小朋友一起玩很温暖、很安全、心情愉快,尤其是小班幼儿能尽快的稳定情绪,缓解心理焦虑,逐步适应集体生活。体验快乐是娃娃家游 戏活动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这一点要求我们不要将娃娃家变成教师显性施教的场所)。
2、再现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再现生活经验主要是再现父母照顾儿童、孩子过生日、请客、去医院看病等家庭生活及与周围环境、人员交往的情境。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体现也是我们追求的娃娃家游戏活动核心价值的又一重要方面,如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给娃娃梳自己喜欢的头型,看到孩子生病表现出焦急、疼爱的情绪情感,想象自己开着车送孩子去医院看病等)。
3、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发展与角色相关的情感和责任感。(幼儿知道自己在扮演谁,其职能是什么,在家庭中要承担哪些责任,与其他角色之间进行有情感的交往)。
4、发展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对角色语言能理解并做出回应,大胆表达自己的在游戏过程中的想法、要求和建议等)。
5、丰富幼儿交往的策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哪种方法别人更容易接受,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迁移)。
6、培养与同伴合作游戏的能力,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能够遵守游戏规则,协商分配角色,感到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某一活动过程,小朋友在一起玩才快乐、开心、有趣)。
7、发展相关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操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幼儿洗漱、穿脱衣服、用餐、饮水等自我服务方面的能力,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幼儿的画、做、剪、粘、捏、切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练习使用相应的工具)。
(二)、娃娃家游戏活动的年龄特点
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还观察总结了小中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活动中的 一些行为表现,其特点如下:
小班:
——小班初期,幼儿在娃娃家内主要是操作摆弄材料(布绒玩具、电动玩具、娃娃等),后来自己选择角色(当妈妈、当爸爸等)玩娃娃(洗脸、喂水)、给娃娃做饭;角色行为容易转移(一会抱娃娃,一会做饭,做着做着饭,又去抱娃娃);同伴间往往相互模仿动作(看到其他孩子切菜,会仍下手里的娃娃也去切菜)。
——情节点较多,以简单操作为主,很多情节不会纵向拓展,有的瞬间消失。在娃娃家游戏过程中,除有简单的洗脸、洗手、喂奶、喂水、做饭(米饭、面条)、做菜(黄瓜鸡蛋)操作活动外,还有打电话、着火、抱孩子看书、串门、请人吃饭、孩子生病、照相等行为或语言或二者交织的情节。在这类情节中,打电话的孩子是满足自己说话的要求,或模仿别人说话,当对方问起找谁呀、有什么事呀,又不知道跟对方说什么,很少有情节延伸。说着火了的孩子,自己会马上挥舞着类似手枪一样的玩具晃动,嘴里发出兹兹的喷水声来救火,用简单的方法自行解决问题。有的幼儿说完我家孩子生病了,然后就做其他的事,没有连续的给孩子看病的情节出现。
——有简单的语言沟通。开始时会出现较多的自言自语,听到电话响会说不接,做饭怎么接电话;孩子生病了,没药呀。以后在老师和同伴间逐渐出现简单的应答,如幼儿打电话请老师来吃饭,老师用语言引导幼儿说话,老师到我们家来吃饭吧,有什么菜—炒黄瓜,吃什么饭—没有饭,没有饭怎么吃—做米饭吧;爸爸、妈妈之间也出现简单的语言交流,爸爸说多撕点西红柿,妈妈说没了,你看看。
由于小班孩子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和思维的直觉行动性特点,各方面能 力还比较弱,决定了娃娃家在小班是一个由水平较低的初始期向较高水平逐渐发展的时期。
中班:
——幼儿能自己协商分配游戏角色和游戏内容(谁当爸爸,谁当妈妈或哥哥姐姐,今天炒什么菜,做什么饭);角色意识进一步明显,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应该干什么(妈妈说:今天孩子过生日,我来打扮娃娃,爸爸说:我来做饭);角色行为体现较充分(妈妈给孩子打扮,先对姐姐说,打点水去,给娃娃洗脸,然后在娃娃的头上戴上了十几个饰物;姐姐打水、倒水后又用墩布把撒在地上的水擦干净;爸爸专心制作提前商定好的饭菜,告诉姐姐去定一个蛋糕)。中班时期有时爸爸与哥哥、妈妈与姐姐的角色行为容易混淆。
——逐步会持续的做一件事情,过程比较细致(爸爸做宫爆鸡丁,先备料,用刀把黄瓜条、胡萝卜条切成块,用剪刀把海绵条剪成块,用开心果壳做果仁,分别放在四个小碗内,而且每种原料的量都差不多,然后切葱、点火、放油、把四样原料同时放锅里炒,炒熟后按每人一份盛在盘子里);能进行初步的再现和创造性表现(学习做馅饼,然后把馅饼摆在盘子里,用橡皮泥做成小的造型围边,让食物更好看),游戏情节逐渐丰富,由家庭内的活动扩展到与周围区域的交往,是主要带孩子去医院看病,还有去超市购物,去照相馆拍照等。
——语言进一步获得发展,孩子之间语言交往的目的性增强,并体现在行为上(妈妈:你们做熟饭了吗,孩子真饿了,快点;爸爸:知道了,等会吧;妈妈:我先抱孩子出去玩会,等会做熟饭,你们叫我,打手机呀,再见;爸爸:孩子妈妈,饭熟了,快回来吧);幼儿说话时词汇逐渐丰富(孩子指着墙上几种菜品的图案说,你看,五颜六色的);会主动表达与自己活动相关的内容(爸爸正在做西红柿炒鸡蛋,与看活动的老师说,我会做香花鱼,跟谁学的,没学过,在饭店吃过)。
由于中班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在提高,爱玩会玩,思维逐步由小班的直觉行动性体现出具体形象性,但又没有达到大班具有的初步抽象概括思维的水平,不会过于把自己真实家庭中的角色与娃娃家中扮演的角色联系起来,很自然的相互称呼爸爸、妈妈、孩子,所以中班时期是娃娃家游戏的高峰期。
大班
——能有主题的开展游戏(出现过生日、请客、看病等主题),与其他区域交往增多(去医院看病,医生到娃娃家体检、打预防针,到超市购物,超市送货上门,去美发店,到表演区看节目),情节较丰富(生日主题有做饭菜、做蛋糕、吃饭、唱生日歌、说祝福语、照相等;去医院看病有询问、说明病情、打针、透视、输液、住院等)。
——合作意识增强,协商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如包饺子,一人做馅,一人擀皮,两人同时包;熬鱼,一人煎鱼,一人准备酌料;鱼熟时,一人抱娃娃,一人择鱼喂娃娃)
——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通过做海报宣传,请其他小朋友到家参加家庭才艺表演、讲故事比赛;到超市购物钱没带够,和售货员打价,顺利的买到物品。
二、娃娃家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
围绕游戏活动的核心价值和不同年龄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我们采取了以下7个方面的策略,指导幼儿在娃娃家中快乐的游戏并获得相关的发展。
1、引导幼儿回忆相关经验
引导幼儿回忆和拓展家庭生活及周围生活的一些相关经验,是娃娃家游戏 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铺垫。通过调动幼儿记忆的复活,逐步恢复、清晰和再现家庭中爸爸妈妈的角色行为、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周围人的交往方式等,为幼儿在娃娃家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并使幼儿逐步获得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方面的发展。
如小班幼儿在度过分离焦虑期以后,已能正常的开展玩娃娃的游戏,但老师发现,孩子们经常将娃娃头朝下夹在胳膊下面,头斜着朝下脚朝上穿裤子等,这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无意识的。由于幼儿注意力、记忆力和操作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虽然老师多次提醒玩娃娃时娃娃头要朝上,但孩子行为上没有改变。为了让孩子在体验快乐的基础上,初步培养他们正确的角色行为,发展与角色相关的情感,老师引导孩子回忆原有经验:爸爸妈妈头朝下抱过你们吗?如果有,是什么感觉(难受,不舒服),小朋友在抱娃娃睡觉、喝水、穿衣服时应该怎么抱(朝上),为什么(这样好受,小娃娃高兴呀)。在以后的活动中,孩子偶尔还有倒着抱的现象,老师就请家长配合,头朝下抱一抱孩子,穿裤子时让孩子头趴在床铺上,身体倚在家长身上脚朝上来穿,孩子们实践后的体验更深刻了:我害怕掉下去,眼睛看不见东西,喘不上气来等。这样在活动中逐渐克服了倒着抱娃娃的现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了拍娃娃、把娃娃放床上、给娃娃洗脸、穿衣服动作都要轻着点,小娃娃才会舒服和快乐。
大班幼儿在玩娃娃家时,出现了过生日的主题,为了通过过生日这一主题,更好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与同伴的交往及相互关爱的情感,老师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回忆自己过生日的经验:在家怎么过生日,过生日时哪些事情是有意义的,有什么不好的地方。通过讨论孩子们都认为过生日要做好的饭菜吃,要吃生日蛋糕。小朋友之间要互相祝贺,可以说一句话制作一个小礼物,也可以表演一个节目,还可以邀请客人来庆祝生日,这样比 在家过生日有意义,在家过生日时父母、亲戚买好多衣服、玩具、食品这样不好,太浪费了。如果在娃娃家过生日你希望怎么过,孩子们自己设计过生日的程序:提前娃娃家合作做生日请柬,商定请那些客人;爸爸做饭菜,妈妈照顾娃娃并帮姐姐做蛋糕;过生日时先唱生日歌、吹蜡烛吃蛋糕、吃饭,爸爸负责招待客人,介绍饭菜;大家对生日表示祝福;吃完饭后姐姐负责照相;最后大家共同收拾餐桌、打扫卫生游戏活动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会体验到合作游戏的快乐,与同伴合作游戏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以同伴方式示范某一角色行为。以同伴方式示范某一角色行为,是提高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方法,能使幼儿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自然有效的接受教师的帮助指导,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小班孩子在游戏中打电话告诉老师孩子生病了,老师以医生的身份进入询问孩子有什么病,幼儿说是肚子疼,老师马上撩开被子和娃娃的上衣,用手一敲,你听娃娃的肚子蹦蹦响,可能是着凉了,吃点药就好了。老师又说:你看娃娃的小脚丫露着了,顺手把被子盖好,这就不容易着凉了。我们在给娃娃做碗面汤,热热乎乎喝下去就好了。通过小班孩子能理解语言和动作示范,孩子初步习得了肚子疼的一个症状、怎样护理肚子疼的病人和预防肚子疼的方法。
中班孩子在给娃娃洗脸后,有水滴落在地下,姐姐拿来墩布把水檫干净了,接着又擦起桌子和电视,老师进入娃娃家说:我是家政公司的服务员,你们家需要做卫生吗?(需要)。老师先用墩布擦地,又用抹布擦桌子、电视,又换一块干净的擦第二遍,最后扫地,把脏东西到进垃圾桶。活动后老师组织孩子们通过交流评价,知道了打扫卫生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的工具,这样才能把屋子收拾干净。
3、组织幼儿从事某一特定的与角色相关的系列活动。组织幼儿从事某一特 定的与角色相关的系列活动,能使孩子更加深入、细致再现生活经验并进行创造,能逐步丰富游戏情节和内容,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和交往。
为培养中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中班老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娃娃家游戏活动前,首先组织幼儿进行“爸爸妈妈在家干什么”的调查,使幼儿进一步关注了解爸爸妈妈的角色行为(妈妈在家做饭、洗衣服、上街买菜,爸爸在电脑上打字、修马桶、给我讲故事),家长和幼儿一起把主要行为画下来;然后老师组织幼儿相互谈话交流、总结归纳,进一步丰富拓展对爸爸妈妈的角色行为认识,并生成一面“爸爸妈妈做什么”的小墙饰,这些经验对幼儿的角色扮演和游戏过程起到很大的提示作用。最后请幼儿集体进行一次做爸爸(做一个菜)做妈妈(打扮娃娃)的体验,并组织交流和评价:爸爸怎样才能把饭做的又好看又好吃,怎样给娃娃喂饭,妈妈怎样打扮娃娃又漂亮又舒服,怎样才能把卫生打扫干净等,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幼儿做好爸爸妈妈责任感。
随着娃娃家游戏活动的开展,在小班后期出现了孩子生病爸爸妈妈要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情节。教师及时关注到幼儿的行为表现,一是组织小朋友谈话,引导幼儿回忆说出爸爸妈妈带自己去医院看病由谁来看(医生),医生怎样看病(打针、拿药、试体温),使幼儿明确看病的角色和用品;二是请幼儿观看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整个过程录象,进一步丰富幼儿对医生的感性认识;三是请小朋友来当医生,体验给病人看病的过程;四是引导孩子进一步明确怎样才能当好医生,看到病人要先说话,看完了给病人打针吃药。
4、帮助幼儿继续他们的角色。帮助幼儿继续他们的角色,这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游戏角色不能继续进行时,要在瞬间经过大脑风暴作出回应或在下次活动前从材料等方面做出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游 戏顺利进行,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班幼儿在娃娃家做出面条后,不知道怎样做点菜,老师给了三次提示:既让孩子再现原有经验,又引导孩子进行创造性表现,同时让孩子体验美的感受。你在家都吃过什么点菜,用我们这里的材料可以做什么,幼儿用白纸和绿纸剪了土豆条和黄瓜条;其他的材料还可以做什么,幼儿看到了橡皮泥,用黄色的团成小球做黄豆;怎么让点菜颜色更好看,橘红色的纸可以做什么,幼儿用橘红色的纸剪成条当胡萝卜丝。
大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了明显的合作意识,老师发现幼儿在做饭时出现了涮羊肉的情节,孩子们会主动的分工合作准备涮羊肉的材料,羊肉卷、白菜粉丝、调料一人承担一项,准备好了就吃起来。姐姐突然说道,我们家吃涮羊肉时有蟹足棒,多好吃呀。妈妈马上到超市去买可是没有,回来时很扫兴,这时老师拿过有白色和红色橡皮泥的盘子递到妈妈手中,它可以帮助你们吗,爸爸有所领悟,把白色和红色橡皮泥撮在一起高兴的说这就是蟹足棒,一家人齐帮动手撮了许多,继续吃着美味的涮羊肉。
5、提供新的道具材料,暗示性环境。环境材料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支撑物,适时提供新的道具材料,暗示性环境,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和内容,促进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情感和能力方面的发展。
小班的孩子在娃娃家吃饭时,把米饭撒在地上,幼儿用簸萁收起放在屋子中间,教师临时用一个塑料袋套在纸盒上放在角落里,幼儿看见后把脏东西倒进垃圾箱。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还和幼儿一起讨论,什么样的物品掉在地上不能吃要马上收拾起来放进垃圾箱,什么样的物品可以拾起来洗干净接着吃,既注意卫生,又不浪费。
中班孩子有了交往意识,但还不会主动交往。孩子们遇到问题经常告诉或 求助老师来解决(上厕所、没有西红柿了);妈妈或爸爸经常抱着娃娃出去买东西、到医院给看病,不知道互相打招呼。通过老师和孩子谈话,孩子们知道有事情有问题爸爸、妈妈、孩子之间要互相告知和帮助,外出时要打招呼和保持联系,这样在家的人才放心。老师在娃娃家投放了一部手机,引发了孩子之间密切的交往:妈妈:我去超市买菜了,爸爸:路上小心点,快点回来,妈妈:放心吧,我到了就给你大电话。
6、帮助幼儿理解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转化。帮助幼儿理解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转化,有助于幼儿发展幼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如幼儿在娃娃家游戏过程中,家庭内角色之间基本都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的交往,但与商店、医院的人交往时,交往的语言及礼貌用语就不会迁移了。娃娃家的爸爸到商店买蔬菜时说:我买2斤茄子,然后售货员称茄子、交钱找钱都是默默进行,眼看娃娃家的爸爸拿着茄子要走,老师观察到这就介入指导:小红爸爸你好,买菜呀,我们是邻居,等会儿我咱们一块走。然后老师说:售货员请给我称一斤土豆,你们的土豆真好,又大又光滑(我们是今天新进的菜,都很新鲜),多少钱一斤,(一块钱1斤),给您钱,五块的(找您4块),谢谢,再见(欢迎下次在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给娃娃家的爸爸与人礼貌交往起到了示范作用,引导幼儿知道与不同区域人员交往有不同的交往语言,而且要有礼貌,帮助幼儿理解了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转换,同时也带动了售货员与人的语言交往。
7、娃娃家的环境是温馨和谐的。只有创设温馨、和谐的娃娃家环境,才能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和心理慰籍。我们在做到娃娃家空间位置布局合理、基本形成娃娃家格局的基础上,本着喜欢、舒适、安全、温暖的思路,从以下三个方 面来创设娃娃家温馨和谐的环境。
一是娃娃的投放。娃娃家投放的娃娃既要好看又挺阔柔软,能吸引孩子抱娃娃玩。幼儿抱着娃娃会感到柔软、舒适,尤其是能让小班刚入园的孩子一种家的体验,缓解心理焦虑,稳定情绪。我们在投放娃娃时,经过两次调整,刚开始投放的是全塑的硬娃娃,眼睛不会动,没有头发,形象不好看,孩子抱着没有温暖、舒适的感觉,由于四肢僵硬,幼儿给娃娃穿衣服很不方便,孩子不喜欢玩;于是我们把娃娃调换成比较漂亮、四肢软细、手脚都是大头的娃娃,结果又发现孩子在玩时,娃娃四肢过软,不挺阔,给娃娃穿衣服仍然很费劲;最后把娃娃换成身体软、四肢硬、造型漂亮、眼睛会动的娃娃,孩子们喜欢玩、抱着舒服、便于穿衣服。
二是娃娃衣服的投放。对于娃娃穿的衣服,以绒面、纯棉布为主,孩子摸起来舒适,颜色要鲜艳,款式要漂亮。刚开始投放便于孩子穿脱的坎肩、粘扣披风、半袖裙子和裤子,以后逐渐增加粘扣、按扣、拉链、纽扣的上衣。
三是玩具和操作材料的投放。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可以投放既轻柔又毛绒绒的动物玩具和电动玩具,布绒玩具如小熊、兔子、羊、大象等,这些小动物挤压后可以恢复原状,孩子可以心情放松的抱着玩坐着玩,电动玩具主要以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为主,声音和动态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后逐渐投放玩娃娃的材料(毛巾、盆、奶瓶、水碗、装饰物),给娃娃做饭的材料(炊具、餐具、水果、蔬菜模型、各类纸、泥、纸盒、塑料瓶、毛线、布头、皮壳等半成品材料等),随着情节的发展和需要,适时投放手机、图书、垃圾箱、墩布、照相机等成品材料材料。
四是娃娃家氛围的营造。我们在营造娃娃家氛围时,尽量体现出热闹、丰富、充实、温暖的感觉。如在颜色上以暖色调为主,娃娃家的窗帘、沙发、地 面饰物选择粉、红、黄、藕荷等色,选择带有孩子喜欢的动物图案的布料做装饰材料,沙发高度、靠背厚度适合孩子身高、便于孩子起坐。娃娃家内有孩子家庭合影、图片、幼儿作品,还有支持孩子开展游戏活动的(做饭、做菜等)墙饰等。
总之,我们对角色游戏的研究实践还很肤浅,希望各位提出批评指正。今后我们将就丰富幼儿角色意识和行为、拓展有价值的游戏内容和情节、促进幼儿在积极愉快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等问题深入研究,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娃娃家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
第二篇:娃娃家活动游戏的内容与指导策略
娃娃家活动游戏的内容与指导策略
娃娃家游戏是角色游戏的一种,是幼儿在特定的“家庭”及相关区域内,通过扮演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再现家庭及周围生活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验与周围其他人、事、物情感与态度的角色扮演活动过程。主要是从角色游戏的角度认为娃娃家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语言和认知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大家都感到娃娃家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作用是其它角色游戏不可替代的:
1.多观察多分析: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恰当的措施给幼儿适当的帮助,或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此外,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2.多参与多指导: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避免幼儿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以平行游戏法指导幼儿游戏,也可以角色身份加入游戏中,在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要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独立;并通过讲评帮助孩子积累游戏经验。
针对如此,可有以下情况总结如下:
一、娃娃家游戏活动的核心价值:
1、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和心理慰籍,体验快乐。(通过幼儿参与娃娃家游戏活动,能体验到和小朋友一起玩很温暖、很安全、心情愉快,尤其是小班幼儿能尽快的稳定情绪,缓解心理焦虑,逐步适应集体生活。体验快乐是娃娃家游戏活动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这一点要求我们不要将娃娃家变成教师显性施教的场所)。
2、再现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再现生活经验主要是再现父母照顾儿童、孩子过生日、请客、去医院看病等家庭生活及与周围环境、人员交往的情境。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体现也是我们追求的娃娃家游戏活动核心价值的又一重要方面,如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给娃娃梳自己喜欢的头型,看到孩子生病表现出焦急、疼爱的情绪情感,想象自己开着车送孩子去医院看病等。
3、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发展与角色相关的情感和责任感。(幼儿知道自己在扮演谁,其职能是什么,在家庭中要承担哪些责任,与其他角色之间进行有情感的交往)。
4、发展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对角色语言能理解并做出回应,大胆表达自己的在游戏过程中的想法、要求和建议等)。
5、丰富幼儿交往的策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哪种方法别人更容易接受,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迁移)。
6、培养与同伴合作游戏的能力,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能够遵守游戏规则,协商分配角色,感到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某一活动过程,小朋友在一起玩才快乐、开心、有趣)。
7、发展相关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操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幼儿洗漱、穿脱衣服、用餐、饮水等自我服务方面的能力,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幼儿的画、做、剪、粘、捏、切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练习使用相应的工具)。
二。娃娃家游戏活动的年龄特点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观察总结了小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活动中的一些行为表现,其特点如下:
小班初期,幼儿在娃娃家内主要是操作摆弄材料(布绒玩具、电动玩具、娃娃等),后来自己选择角色(当妈妈、当爸爸等)玩娃娃(洗脸、喂水)、给娃娃做饭;角色行为容易转移(一会抱娃娃,一会做饭,做着做着饭,又去抱娃娃);同伴间往往相互模仿动作(看到其他孩子切菜,会仍下手里的娃娃也去切菜)。
——情节点较多,以简单操作为主,在娃娃家游戏过程中,除有简单的洗脸、洗手、喂奶、喂水、做饭(米饭、面条)、做菜(黄瓜鸡蛋)操作活动外,还有打电话、着火、抱孩子看书、串门、请人吃饭、孩子生病、照相等行为或语言或二者交织的情节。在这类情节中,打电话的孩子是满足自己说话的要求,或模仿别人说话,当对方问起找谁呀、有什么事呀,又不知道跟对方说什么,很少有情节延伸。说着火了的孩子,自己会马上挥舞着类似手枪一样的玩具晃动,嘴里发出兹兹的喷水声来救火,用简单的方法自行解决问题。有的幼儿说完我家孩子生病了,然后就做其他的事,没有连续的给孩子看病的情节出现。
——有简单的语言沟通。开始时会出现较多的自言自语,听到电话响会说不接,做饭怎么接电话;孩子生病了,没药呀。以后在老师和同伴间逐渐出现简单的应答,如幼儿打电话请老师来吃饭,老师用语言引导幼儿说话,老师到我们家来吃饭吧,有什么菜,炒黄瓜,吃什么饭,没有饭,没有饭怎么吃,做米饭吧;爸爸、妈妈之间也出现简单的语言交流,爸爸说多做点西红柿,妈妈说没了,你看看。
由于小班孩子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和思维的直觉行动性特点,各方面能力还比较弱,决定了娃娃家在小班是一个由水平较低的初始期向较高水平逐渐发展的时期。
二、娃娃家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
围绕游戏活动的核心价值和幼儿在娃娃家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我们采取了以下7个方面的策略,指导幼儿在娃娃家中快乐的游戏并获得相关的发展。
1、引导幼儿回忆相关经验 引导幼儿回忆和家庭生活及周围生活的一些相关经验,是娃娃家游戏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铺垫。通过调动幼儿记忆的复活,逐步恢复、清晰和再现家庭中爸爸妈妈的角色行为、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周围人的交往方式等,为幼儿在娃娃家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并使幼儿逐步获得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方面的发展。
如小班幼儿在度过分离焦虑期以后,已能正常的开展玩娃娃的游戏,但老师发现,孩子们经常将娃娃头朝下夹在胳膊下面,头斜着朝下脚朝上穿裤子等,这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无意识的。由于幼儿注意力、记忆力和操作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虽然老师多次提醒玩娃娃时娃娃头要朝上,但孩子行为上没有改变。为了让孩子在体验快乐的基础上,初步培养他们正确的角色行为,发展与角色相关的情感,老师引导孩子回忆原有经验:爸爸妈妈头朝下抱过你们吗?如果有,是什么感觉(难受,不舒服),小朋友在抱娃娃睡觉、喝水、穿衣服时应该怎么抱(朝上),为什么(这样好受,小娃娃高兴呀)。在以后的活动中,孩子偶尔还有倒着抱的现象,老师就请家长配合,头朝下抱一抱孩子,穿裤子时让孩子头趴在床铺上,身体倚在家长身上脚朝上来穿,孩子们实践后的体验更深刻了:我害怕掉下去,眼睛看不见东西,喘不上气来等。这样在活动中逐渐克服了倒着抱娃娃的现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了拍娃娃、把娃娃放床上、给娃娃洗脸、穿衣服动作都要轻着点,小娃娃才会舒服和快乐。
2、以同伴方式示范某一角色行为。
以同伴方式示范某一角色行为,是提高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方法,能使幼儿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自然有效的接受教师的帮助指导,受到教育。
小班孩子在游戏中打电话告诉老师孩子生病了,老师以医生的身份进入询问孩子有什么病,幼儿说是肚子疼,老师马上撩开被子和娃娃的上衣,用手一敲,你听娃娃的肚子蹦蹦响,可能是着凉了,吃点药就好了。老师又说:你看娃娃的小脚丫露着了,顺手把被子盖好,这就不容易着凉了。我们在给娃娃做碗面汤,热热乎乎喝下去就好了。通过小班孩子能理解语言和动作示范,孩子初步习得了肚子疼的一个症状、怎样护理肚子疼的病人和预防肚子疼的方法。
3、组织幼儿从事某一特定的与角色相关的系列活动。
组织幼儿从事某一特定的与角色相关的系列活动,能使孩子更加深入、细致再现生活经验并进行创造,能逐步丰富游戏情节和内容,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和交往。
随着娃娃家游戏活动的开展,在小班后期出现了孩子生病爸爸妈妈要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情节。教师及时关注到幼儿的行为表现,一是组织小朋友谈话,引导幼儿回忆说出爸爸妈妈带自己去医院看病由谁来看(医生),医生怎样看病(打针、拿药、试体温),使幼儿明确看病的角色和用品;二是请幼儿观看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整个过程录象,进一步丰富幼儿对医生的感性认识;三是请小朋友来当医生,体验给病人看病的过程;四是引导孩子进一步明确怎样才能当好医生,看到病人要先说话,看完了给病人打针吃药。
4、帮助幼儿继续他们的角色。
帮助幼儿继续他们的角色,这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游戏角色不能继续进行时,要在瞬间经过大脑风暴作出回应或在下次活动前从材料等方面做出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游戏顺利进行,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供新的道具材料,暗示性环境。
环境材料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支撑物,适时提供新的道具材料,暗示性环境,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和内容,促进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情感和能力方面的发展。
小班的孩子在娃娃家吃饭时,把米饭撒在地上,幼儿用簸萁收起放在屋子中间,教师临时用一个塑料袋套在纸盒上放在角落里,幼儿看见后把脏东西倒进垃圾箱。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还和幼儿一起讨论,什么样的物品掉在地上不能吃要马上收拾起来放进垃圾箱,什么样的物品可以拾起来洗干净接着吃,既注意卫生,又不浪费。
6、帮助幼儿理解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转化。帮助幼儿理解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转化,有助于幼儿发展幼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如幼儿在娃娃家游戏过程中,家庭内角色之间基本都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的交往,但与商店、医院的人交往时,交往的语言及礼貌用语就不会迁移了。引导幼儿知道与不同区域人员交往有不同的交往语言,而且要有礼貌,帮助幼儿理解了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转换,同时也带动了别人与自己的语言交往。
7、娃娃家的环境是温馨和谐的。只有创设温馨、和谐的娃娃家环境,才能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和心理慰籍。我们在做到娃娃家空间位置布局合理、基本形成娃娃家格局的基础上,本着喜欢、舒适、安全、温暖的思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创设娃娃家温馨和谐的环境。一,娃娃的投放。二,娃娃衣服的投放。三,玩具和操作材料的投放。四,娃娃家氛围的营造。
总之,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一种典型的游戏类型,也是幼儿最喜欢,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一种综合性强的游戏方式。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且是重要的。适时的指导,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主题,增加游戏情节,促进角色交往,更能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幼儿组织活动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我们对角色游戏的实践还很肤浅,希望各位提出批评指正。今后我们将就丰富幼儿角色意识和行为、开展有价值的游戏内容和情节、促进幼儿在积极愉快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等问题深入研究,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娃娃家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
第三篇:游戏案例分析 娃娃家
小班娃娃家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案例发生的区域:娃娃家
一、案例描述:
星期五上午区域活动开始了,我请幼儿坐好,给他们分配区域活动。当我正在说:“我们今天玩的活动有娃娃家、图书区、小巧手区、宝宝书吧„„”的时候,好几个幼儿抢着说:“我要做娃娃家妈妈,我要做娃娃家爸爸„„。”这时我就说了:“你们声音再这么吵,那我们今天就不要玩区域游戏了。”听了我的话,幼儿都没声音了,等着我给他们分配。我就逐个区域的进行分配,我说:“要玩娃娃家的举手。”要玩的幼儿们都举起了小手,我就请了3个能力强的幼儿和3个能力弱的幼儿去娃娃家。其他区域我也是先请幼儿举手,我再来请,一般每个区域我都会请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在活动中,玩游戏幼儿的声音比较响,我就一直提醒幼儿声音轻一点,声音轻一点,可是效果并不是很好。还有我请幼儿把玩具宝宝送回家,有的幼儿没有这个意识,玩起来什么都要,玩过了就到处扔不把玩具送回家;还有的幼儿玩好后不知道收拾游戏结束时胡乱堆放草草了事,游戏结束后可以用“一片狼籍”来形容小朋友刚玩过的娃娃家。因此,我在讲评的时候就重点说了幼儿整理玩具这个点。
二、案例分析:
这是我们一次区域活动的实录,在活动中我是根据幼儿的意愿分配他们喜欢玩的区域游戏,我和幼儿是相互互动的,而不是单纯的老师进行指派。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游戏材料认识不足缺少整理物品的技能。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我将正确收拾玩具的视频录像进行活动前的观看帮助幼儿了解这些常规;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如“要怎样才能把玩具收拾得整齐”来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与幼儿一起讨论,幼儿们就知道了,要把玩具宝宝送回家,不然玩具宝宝要哭的。
幼儿渐渐的有了整理玩具的习惯,而且知道玩好一样就送回去,去拿另一样材料出来玩。这主要还是需要我们老师的指导,才能让幼儿明白区域游戏的规则。
三、案例指导策略与反思: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该理解幼儿,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问题都有他的原因,要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发展水平,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小班幼儿的教育活动,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要渗透在游戏中才能进行。例如,《娃娃家》主要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并使幼儿在游戏当中慢慢地建立和懂得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因此,当余馨芸提出:“我要喂娃娃。”“娃娃生病了,我要带她去看医生。”这完全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想法和愿望,教师应满足孩子的愿望并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探索活动,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中班角色游戏:娃娃家
娃娃家
-----中班角色游戏
活动目标:
1、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丰富游戏情节,能较形象地模仿材料准备:
活动过程:社会角色的语言、行为,反映角色职责。
2、培养独立性,能在教师启发下独立提出主题,按意愿选择角色;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解决关于角色、玩具方面的争端。
3、懂得扮演角色和使用物品、场地等应遵守游戏规则,增强规则意识。
4、培养爱惜玩具的习惯,游戏后会整理场地,收拾玩具。娃娃家的娃娃、日用品、电话机、以及各种废物和自然物等等。1组织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家有几口人,他分别是
谁。从而进入题。
2、引导幼儿按意愿组成家,协商分配家庭成员角色。
教师可以从旁引导分配。
3、引导幼儿进入角色,教师以角色口吻启发幼儿模仿、想象角色的语言、动作,表现角色职责。引导主要角色
与其他角色交往,反映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尊敬
长辈、关心年幼的孩子等。一:
4、教师讲评,重点评价角色间相互关系及收拾、整理
玩具的情况。
二:
1、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回顾上次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幼儿自由理说应该什么做才对。
2、请几位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表演娃娃家的角色,其他
幼儿来当观众,和他们一起再来巩固活动中一些常规知
识。请做观众的幼儿对表演者提出表演中的不足,及让
幼儿讨论改进的方法。
3、引导幼儿再一次玩娃娃家,教师以角色中的人物参
与。教师与幼儿一起评价。
小结:幼儿对娃娃家很感兴趣,在活动中,他们对游戏的规则已经很清楚,而且很会表演了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对娃娃家中的物品不是很会整理,通常都弄的满地都是东西。所以需要加强游戏的常规训练。
注:如需交流 请加QQ号1447528190此号为小号 加入时请备注幼儿教案
第五篇:角色游戏:娃娃家(一)
活动名称:娃娃家
(一)(角色游戏)活动目标:
1、学习抱娃娃,喂娃娃吃饭。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分配角色初步明确自己的角色。
3、初步会收拾娃娃家的餐具。活动准备:
布置“娃娃家”环境,娃娃一个,“娃娃家”中的玩具八套,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娃娃并引出话题,激发幼儿玩“娃娃家”游戏的兴趣。
二、“以谁来照顾娃娃”的问题引导幼儿玩“娃娃家”主题游戏。
“宝宝还小需要大人照顾,那么谁来照顾宝宝?谁来当把爸爸妈妈呢?我们今天来玩“娃娃家”的游戏吧。女朋友当妈妈,男朋友当爸爸。。
三、教师谈话回忆爸爸妈妈照顾宝宝的情景。
“你们看照片上的爸爸妈妈都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喂宝宝,哄宝宝睡觉的?请个别幼儿示范表演。
四、教师介绍场地材料,幼儿在教师帮助下组合,分配角色,并知道自己的角色。
五、幼儿分组游戏,教师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观察指导游戏的开展。
1、观察指导幼儿使用娃娃家材料和抱娃娃的动作。
2、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通过提建议帮助幼儿学习交流与沟通。
六、整理游戏材料,师幼分享游戏体验,评价游戏情况。
提醒帮助幼儿按照物体的名称整理游戏材料。
交流游戏情况:今天你们玩的开心吗?你们抱宝宝了吗?你是怎样抱的?小朋友觉得他这样宝宝舒服吗?还可以怎么抱/你们是怎样喂宝宝吃东西的?下次游戏你们还会怎样照顾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