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导学案

时间:2019-05-15 07:3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望》 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望》 导学案》。

第一篇:《春望》 导学案

《春望》 导学案

【学习目标】: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学习重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学法指导】学生课前通过阅读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预习,了解诗歌的作者、作品、创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的意思,弄懂诗歌所用典故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疏通诗句的基本意思。

‚通过反复诵读,基本了解诗篇的主题。

ƒ自主尝试完成课后“积累”三题,重点完成一、三题。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ƒ翻译诗句,了解内容,总结诗歌主题。

【导学问题】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经在《春思》中写道:“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那么作为与其并驾齐驱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又在春日中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请从《春望》中查找写景句写在下面)

【学习过程】

一、制作作者名片(填空)

中文名: 杜甫 别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唐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出生日期: 712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三、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两遍。(不会的字查找字典)

2、边读边看课下注释翻译诗句。

词语解释:国:。破:。深:。

城:。感时:。

恨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 家书:

第二篇:《望岳》《春望》导学案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学习目标 :

1、背诵诗歌,围绕“望”,体会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

学习重点:围绕“望”,体会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学习难点: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学习资源:班班通辅助性资料

知识提纲: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尾联:一览众山小

杜甫:豪情勃发、壮志满怀/ 6

一、导入《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板书:望岳唐杜甫

二、学生读背这首诗,完成下列习题:

1、积累文学常识

杜甫 :字,别号,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他著有“三吏”、“三别”,另外两篇分别是、,“三别” 是指他的、、。

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朝由而的过程。

2、中国的五岳是: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3、诗歌中描绘泰山景色的是联、联、联。

4、抒写杜甫愿望的诗句是。(会背、默写)

5、杜甫望到的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解释下列字词)

青未了:钟:荡胸:曾:眦:会当:附:(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三、合作讨论,名句赏析:

1、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讨论: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附: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附: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第二课时春望

学习目标:

1、朗诵诗歌,准确把握诗中情感,2、理解诗歌内涵,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会背并正确默写这首诗歌。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名句,提高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学习资源:班班通辅助性资料

知识提纲:

首联:破败,荒凉,萧条

春望:颔联:花溅泪 鸟惊心

颈联:思念、牵挂亲人

尾联:忧国思家

一、导入

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破败,荒凉,萧条板书:春望

二、学生自学:

1、查资料:关于此时的杜甫和写作背景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如何学习诗歌?(读诗歌,争取会背)

第一招:多读——读出诗韵

(1)、读准字音(2)、读出重音和节奏(3)、读出疑问第二招:多思——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3、诗歌的首联、颔联各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组成了怎样的画面?(结合注释)

4、想象诗歌的颈联、尾联的画面,诗人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三、合作讨论,感受

1、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忧国思家。

2、名句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附: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3、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附: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表现手法

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四、课堂练习

完成前沿第25课第一课时。

五、课堂小结

中年杜甫: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第三篇:《春望》学案

《春望》教学案例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四篇:《春》导学案

《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学习重点:

1.理清作者思路。

2.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

学习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 酿()()宛转()黄晕()应和()()

蓑衣()抖擞()()笼罩()朗润()烘托()

2、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朗润:

酝酿:

宛转:

欣欣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节奏,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感情。

4.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春天的几幅图画?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5.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

五、美读课文,品味探究:

要求:1.把你以为好的的词语推荐出来

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读给同学听听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3.用“我觉得《春》像一首。”来概括你读了《春》后的感受。

2.美句推荐朗读:(同学推荐朗读,并说理由,教师点拨)

我推荐:

3.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学生发言)

示例: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

六、作业:

以《我心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二、明确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欣赏结构美,展开联想,体会文境美。

三、品读赏析课文

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1.欣赏结构美:(构建画面,拟好标题,配好音乐)

A.读(1—1),展开想象,构建画面,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教师提示,点拨。

B.读(2—7)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教师提示,点拨。C.再读(8——9)同学诵读,构建画面,取好题目

2、品读文章,赏析文中优美语句。(可以直接用笔记在文段中)

①请你标出文中每一句的描写角度

②请你标出本文段中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并指出到底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3、在课文中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比喻原句:

赏析:

拟人原句:

赏析:

排比:

赏析:

四、主题探讨,感受大家谈。

1.介绍写作背景:

2.同学谈。

3.教师总结:

五、总结全文:

第五篇:《春》导学案

《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3.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课堂实录

一、师生联合进行作者简介,老师可检查预习的作者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朱自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预习检查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给加点字注音: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 niàng)应和(hâ)笼(lǒng)着一层薄烟 黄晕(yùn)蓑(suō)衣 巢(cháo)2.解释词语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

1.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要求“不动笔墨不动书”)2.文中从迎接春天写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3.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先自行解决,然后将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至全班。明确: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4.边读边用笔勾画出画卷中的景。(关键词)明确:草、花、风、雨、人们、山、水、太阳(这些景物作者描写得细腻、生动,真像是一幅幅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我们可以给这几幅图画拟个名字吗?)

明确:(展示课件)作者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注意春草图前有个总括轮廓,引导迎春图,迎春还可由1段的内容引导)5.课文的1段和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思路:围绕“春”,先写盼春,再描绘春天的一幅幅的画面。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最后赞春,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气勃勃的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6.学习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7.学习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课后习题 1.背诵课文。

2.继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赏析。板书 春 朱自清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下载《春望》 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望》 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导学案

    《春》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类别:评价: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感悟,感知文章整体,领悟诗画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

    春 朱自清 导学案

    《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 评析文中的优美词语及句子 一: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

    11《春》导学案

    《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 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3培......

    《春》导学案含答案

    11《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

    25、杜甫诗三首(春望) 学案

    25、杜甫诗三首(春望)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

    《春》导学案(五篇范文)

    《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春导学案[精选5篇]

    春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

    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导学案

    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导学案 设计理念: .反复吟读,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吟读,让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