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图文应用题》教学反思
《图文应用题》教学反思
教一年级数学两年了,一年级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差,语言表述不完整。特别是图文应用题,让学生完整表达图的意思,并学会解决图文应用题,在教学上这是一件难事。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通过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 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 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加上一年级数学的基础、简单,教学起来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去年教过一年级的我,千方百计地把以前的教学方式总结运用,但始终还会有“不适应”,特别对图文应用题,我感受特别的深。在教学图文应用题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图意,不要求他们编题,只要说出你看到了什么,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刚开始不知怎样说,我就带着学生说,慢慢地让学生自己说。提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就让学生找问题,逐渐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说,自己要表达,教师将学生表达清晰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1-3年级,学生应“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上及下或者由左及右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习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花朵、人、还是蝴蝶、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新课标还重体现学生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抽象性,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在引入新知识时,通过直观的富有意趣的画面——美丽的图画来引入,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大括号和问号,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学习新知识.在注重直观感受的同时,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要让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但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问题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也可以右边2人加左边4人,我认为这有益于学生发散性思考。
总之,图文应用题的解决在于学生对大括号和问号的理解为基础,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直接表达出图文的意思。图文应用题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它可以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比训练技能重要。如何对待图文应用题,更多是在教师对具体的题目的把握和理解,如果能准确把握图文的意思,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的。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简单操作,初步了解这些几何形体的形状,并把它们的整体形状保留在大脑的记忆里,作为以后识别和辨认的参照;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并能把看到的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形体联系起来,用几何形体的名称描述实物的形状。在直观认识阶段,不细致深入地研究几何形体的结构特点,更不要求对形体的结构特点有规范的语言描述。学生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信息渠道主要是视觉和触觉。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几何体。以积木为学具有三点好处:一是学生喜欢积木,有玩积木的体验,从而热情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二是积木的形状比较规则,有利于学生正确感知几何体的形状,形成正确的表象。三是玩积木符合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把感觉到的物体的整体形象保留在记忆里,一般不会向深入研究几何形体结构特征的方向展开。
例题和“想想做做”里的知识内容大致分成五步逐渐展开:呈现堆积木的游戏场景,吸引学生参与堆积木活动——学生感知积木的形状,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揭示各类积木的几何图形,并给出几何名称——辨别常见物体的几何形状,寻找生活中有关的物体——以加强形体表象为目的的分类统计活动,以及与几何形体有关的其他练习。前两步安排在例题里,后两步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玩积木,一边玩一边学数学。
例题创设堆积木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也来玩积木,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玩积木的目的是了解每一块积木的形状,比一比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一样,想想按形状积木可以分成哪几类。可见,积木是不可缺少的学具。课前,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准备学具,发动学生把自己的积木带来课上使用。如果收集积木实在有困难,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容器或物体来代替积木。不过,收集的容器和物体要认真筛选,保留形状比较“纯正”的,去掉已经变形的,以免造成感知形状时的误差。
在学生玩积木时,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的形状,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让学生把积木分类,通过分类继续感知积木的形状。学生经过玩积木,初步了解了各块积木的形状,体会到有些积木的形状相同,有些积木的形状不同。在此基础上,应该要求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把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通过分类,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各种积木的形状。
在动手分类之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的、有半圆形面的积木,它们不是本单元的研究对象。只要保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积木。在分类时还要注意两点:一要鼓励学生自主分类,让他们充分经历分类过程,在分类中感受积木之间的形状相同和形状不同。学生有可能把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分成一类,把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学生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要肯定这样分类是对的,但还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分开,把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分开。二要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对分成四类做出解释。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都有“弯曲”的面;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也不完全相同,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很不一样。不要求学生讲述的语言严密、准确、完整、有条理,更不要归纳出“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长方体的六个面不完全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给出名称。
这一步教学是学生有意义接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简单知识,主要是四种立体图形及其名称。
经过学生的分类活动,已经把积木按形状分成了四类。每一类都有不同颜色、大大小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块。这里的“颜色”和“大大小小”不是几何体的本质属性,而“形状”才是本质特征。教材在属于同一类的两块积木的下面,画出一个图形,代表这一类积木,并在图形的右边写出它的几何名称。如在两块长方体积木下面给出长方体的几何图形,指出它是“长方体”;在两个圆柱形积木的下面画出圆柱的几何图形,指出它是“圆柱”。立体图形是同一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几何体的标志。尽管画出的图形在视觉上有立体的感觉,实质上是用画在纸上的图形来表示立体。学生利用这些图形在头脑里留下各种立体的表象。他们理解画出的图形代表了一批大大小小、各种位置摆放的同一类几何体;知道并会应用几何体的名称;看到立体图形就能够联想到有关的物体,看到实物就能联想它的几何体。这些都是学生具有初步空间观念的表现,是本单元教学所追求的具体目标。
立体图形的教学可以像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个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睛看看老师画的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像图形所画的,于是确认这个图形能够代表众多积木的形状,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教师画的立体图形要在课前准备好,在学生闭着眼睛想的时候一下子整体出现在黑板上面,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可这样的图形像积木,在头脑里代表实物就行。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个名称是数学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是每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外延是属于每类的所有对象。本单元只是直观认识四类几何体,只要求学生具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表象,不达到了解概念的程度。所以,不用语言描述各类几何体的形状特点,不给各类几何体下定义。
4、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相关的物体,把头脑里的表象“具体化”。经过对积木的研究,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等四种几何体。教材引导学生带着这些“体”的表象回归现实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这一步教学活动具有两点意义:一是通过数学表象的“具体化”,再次感受四种几何体的形状,进一步加强已经建立的表象。如寻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要把物体与头脑里的长方体“模型”作形状的比照,确定这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这就加强了长方体的表象。二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只要留心观察,到处都能发现,从而培养用数学眼光看身边物体的态度与习惯。
“想想做做”第1题的上面一行是四个立体图形,下面一行是四个物体。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各个物体的形状分别属于哪一类几何体。学生可以想“哪个物体是正方体形状的?哪个物体是圆柱形的?……”由于认知还在“表象”阶段,学生能够在物体和立体图形之间连线,但没有条件说出连线的理由。教学时,只能问学生“你怎样连线的?这样连线可以吗?”不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连线?”在完成这道习题以后,还可以继续在教室里、家庭里,以及其他熟悉的环境里,寻找这四种形状的物体。
5、在把立体图形分类的活动中,巩固四种几何体的表象。“想想做做”第2题给出了12个几何体的图形,要求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把在这12个几何体分类,并统计各类几何体的个数。学生完成这个练习,要判断每一个图形表示的是什么几何体,并且不受所画图形的大小、颜色的干扰,不被所画几何体的位置摆放而影响。要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让这两种形体相混淆。尤其是识别像第一行第一个那样的长方体,第三行第二个那样的圆柱,对几何体的表象有很大的加强作用。另外,教材在这道题里首次安排简单的表格和填表活动,应该帮助学生看懂表格里的内容,指导他们填表。如竖着看表格的两列,左边一列是四种立体图形,右边一列是四种立体图形的个数。横着看表格的每一行,分别是一种立体图形及其个数。
第3题仍然是识别立体图形,促进几何体与其图形及名称的相互融合。这道题结合了左右和第几等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综合运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观察现象、回答问题。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特点,进一步强化关于这些几何体的表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激发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别人合作交流,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数学活动、数学问题。首先要明白,教材里编排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教学新的数学知识,也不是纯粹的数学练习,而是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现实世界,接触身边事物与现象,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机会。广义地说,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验数学的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其次要清楚,实践活动不是游戏活动,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数学问题。实践活动是围绕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包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缺少了数学问题,就不是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里,时时刻刻都要心中有数学问题,为了心里的数学问题而进行活动。
1、这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五项,即教材作为编写标题的五个“一”。其中,“滚一滚”和“堆一堆”这两项活动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主要原因是它们的面不同,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教学时,不一定使用“平面”“曲面”这些词语,可以用“平平的面”“弯弯的面”来代替,让词语有些儿童味道。“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要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头脑里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筛选、过滤触觉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这就使表象更加清楚、更加牢固。学生可以在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物体,凭手的感觉判断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也可以先提出摸一个什么形状物体的要求,然后凭手的感觉去寻找。“搭一搭”是各种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配合应用,利用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的几何体,能够搭出不同的东西。如果想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想搭成的物体能够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的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的烟囱用什么积木?做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了解。“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图形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几何体的个数,进行了分类统计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让每名学生都有操作不同形状物体的机会。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有些问题源于现象,如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有些问题源于需要,如怎样知道摸出了正方体?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可以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把机会留给学生。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第三篇:人教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赞颂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的旖旎多姿。《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美丽的小兴安岭》:描绘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香港,璀璨的明珠》:展示了现代都市香港的美丽和繁华。
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注重让学生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
东湖洲小学
执教者:刘佩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5页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具体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小棒。【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谈话引入: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美丽的童话《丑小鸭》,大家听说过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最后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我们身边变为现实吧!大家看屏幕,这里有4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有3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出示速算题:①3+5= 5-2= 3+2+3= ②8-8= 7+2= 10-5-2=
③10-3= 5+4= 3+2+4= ④4+6= 8-5= 7-2-3=
生速算出答案。学生每正确算出3道题都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师:啊!多么美丽的白天鹅啊!听!是什么声音?(白天鹅的叫声)原来这几只美丽的白天鹅飞起来了,它们飞呀飞,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无忧无虑地游玩„„(边演示边放录音,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我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童话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问:这时天空中又有几只天鹅飞过,看现在的场面,你能叙述出来,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由旧知导入新知,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新、旧知的“异”与“同”之中,主动地去思考,为学生自觉探索新知创造了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体现了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共有几只天鹅?)
问: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该怎么办呢?
(师板书4+3。再演示飞走2只的场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问:从几只里减去2只?(从原来4只加上3只的总数里减去2只。)
师补充算式:4+3-2,并读算式。生读算式。
问:同学们观察这道算式与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
(板书:加减混合)生齐读课题。
指名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
讨论4+3-2怎么计算呢?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讨论、汇报:先算4+3=7,再算7-2=5。
强调,做题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2。
师问:第二天,这几只美丽的天鹅又飞到了这个美丽的湖边,他们发生了怎样的情况呢?(出现连续的电脑画面)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师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来列式?
列式为4-2+3。(师板书)
请同学们试做。做题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回忆例
1、例2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摆一摆:按这样的顺序来摆小棒计算。
完成书上第75页做一做。(摆小棒,补充算式,再计算)
看书质疑。
师生小结:同学们真棒,看了两幅画面,就自己解决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到别处去看一看,好吗?
[设计意图:在教师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学生对声情并茂的场景深深吸引,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尽情地发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设置情境,解决问题
(出示第76页的第1题画面)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啊,原来它是要让大家来帮忙的。
问: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再问:小猴子怎么还不走呢?原来他还有一道题呢!(投影出示)
在○里填上“>”、“<”或“=”。
9-3+2○7 1+6-4○4 9-7+5○5 8+2-5○5
6+4-9○9 9-3+2○9 8+2-1○7 4+3-1○5
找房子游戏。(电脑演示)
[运用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切实的帮助。]
生抢答完成。
四、全课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电教媒体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中喜欢做游戏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篇: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连州师范附属小学
唐艳芳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静夜思》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十二月歌》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以及景物特征,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石榴笑了》语言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浪花》描述了海边活泼的浪花,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表达了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语文百花园六共安排了六项内容。分别是读词语、我爱识字、找反义词、读背古诗、看图说话写句子以及口语交际。这些学习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本单元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培养朗读能力,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回顾本单元教学,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在于:
一、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在教学《静夜思》时,我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以读为本,以“品”为主,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在教学《石榴笑了》这一课时,我紧扣“笑”字,带着学生逐层深入,将每一段的笑都很清晰地展现出来了。第一自然段妈妈说:石榴一笑,就可以吃了。对于这个“笑”字,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初步感知,然后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同桌互相笑一笑,把笑字的表面意思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语锋一转:妈妈说的石榴一笑中的笑,和我们小朋友的笑一样吗?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都知道不一样,妈妈说的笑是指石榴成熟的意思,通过读、想、比,石榴一笑的笑就在学生头脑中清晰了,为后文的笑做好了坚实的铺垫。课文第三自然段“石榴慢慢地裂开嘴,露出牙齿,笑了。”我先让学生在句子中找一找从哪儿可以看出石榴笑了?再结合学生的回答紧扣“慢慢地裂开嘴,露出牙齿”这些关键词语来读、悟、品,感受石榴’笑”的具体过程。当学生对石榴一笑中的笑有了深刻地感悟之后,再次联系王力力的笑,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示不同的意思,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
不足之处在于:
一、教学方法有待创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还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二、不同的学生要注意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缩小学生间的差异。
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