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脚教案及课后反思
一课三研教案
数脚
执教人:张雅娜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情节,知道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动物。
2、丰富词汇:又轻又巧、蹦蹦跳跳、大摇大摆、横行霸道。
教学重点及难点:学习又轻又巧、蹦蹦跳跳、大摇大摆、横行霸道等词语。
教学准备:数脚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猜猜它是谁”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有神秘的小客人来我们班,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猜猜看。
(1)出示鸡脚
师:它是谁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从脚看出来的)小鸡有几只脚啊?(2只)
它是怎样走路的?谁来学学?(学习词“又轻又巧”)(2)出示兔脚
师:看!这又是谁啊?(小狗、小猫、小兔………….)我们来看看它有几只脚?(4只)
刚才小朋友说的动物都有四只脚,那它到底是谁呢,一起看(点击小兔)
小兔是怎样走路的?大家一起来学一学(学词“蹦蹦跳跳”)(3)出示螳螂脚
师:咦!这是谁你们知道吗?(螳螂)它有几只脚?(六只)六只脚的螳螂是怎样走路的?谁来学学?(学词“大摇大摆”)(4)出示螃蟹脚 师:螳螂有六只脚,有一个动物它的脚比螳螂还要多,会是谁呢?(螃蟹)
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出来了。螃蟹有几只脚啊?(八只脚)师:螃蟹是怎样走路的?谁来学学?(学词“横行霸道”)
二、利用课件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
你们知道这些动物去干什么吗?,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听完故事就
知道了,故事的名字叫数脚。
1、幼儿听故事的前半部分 提问:(1)小动物来到什么地方?干什么?(2)小鸡(小兔、螳螂、螃蟹)怎么说的?
师:小动物们正说着,这时候谁来了?(小蜈蚣)小蜈蚣知道自己有多少只脚吗?我们继续来听故事
2、幼儿听故事的中间部分 提问:(1)小蜈蚣知道自己有多少只脚吗?(不知道)
(2)小动物们都来帮小蜈蚣干什么?(数脚)数清楚了吗?(数不清楚)
(3)为什么数不清楚呢? 师:小蜈蚣到底有多少只脚?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最后怎么告诉大家的
3、幼儿听故事的结尾部分
师:小蜈蚣到底有多少只脚?小朋友能帮小蜈蚣数一下吗?
三、再次完整欣赏故事 师:(数脚)这个故事有趣吗?我们一起再来听一遍好不好?听时,老师有个要求,当故事中出现哪个小动物时,你们就大声地说出它有几只脚,再一起学学它走路的样子。小动物帮小蜈蚣数脚时,小朋友也来帮着一起数。
四、扩散思维,迁移经验。
师:听了这个故事我们小朋友知道了小鸡有两只脚,小兔有四只脚,螳螂有六只脚,螃蟹有八只脚,蜈蚣有四十二只脚,那除了故事中出现的这些动物你还知道什么动物?它有几只脚?
师:有些动物有的小朋友知道它有几只脚,有的小朋友不知道,那就请你们回家查一查资料,找一找它们到底有多少只脚,找到后到幼儿园来告诉给大家听。课后反思:
我们都知道,年龄越小教育内容越需要整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所以,“数脚”是一个十分适合中班幼儿的教学内容。如果用好了这一内容,幼儿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可以丰富幼儿的语言;
2、积累有关动物的脚的知识经验;
3、提高数数的能力;
4、激发了解各种动物的兴趣;
5、体验自主表现的快乐,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我在设计活动时,将活动定位为语言和数学领域的综合活动。在第一个环节“猜猜它是谁”中,每种动物都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我以有关脚的不同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数数,积极思考、大胆想象,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现自己对动物走路方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提炼,使幼儿对“又轻又巧”、“蹦蹦跳跳”、“大摇大摆”、“横行霸道”等词语的学习显得非常自然。在第二个环节“欣赏理解故事”中,设置了“蜈蚣有几只脚?”的悬念,并很自然地引出了故事的后半部分“小动物帮助蜈蚣数脚”;随后,幼儿帮助蜈蚣数脚,解开悬念——原来这只蜈蚣有42只脚。
活动中不足的地方:
1、教学重点环节没有突出2.上课节奏太快,幼儿跟不上3.还是教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应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4.故事内容可做调整,可以设计为情境表演,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5.数蜈蚣脚的时候应一边一边的数,不然孩子数的时候会混乱,数不清楚。
第二篇:中二数脚教案
中班语言故事:数
脚
孔二敏
活动目标:
1、愿意用语言、动作表现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知道不同的动物脚的数量不一样,产生了解动物的兴趣。
3、学习词语:又轻又巧、蹦蹦跳跳
准备:
1、多媒体动物的脚的图。
2、配套幼儿画册。
3、磁带:课文录音
活动过程:
一、观看多媒体,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啊,草地上来了很多的小动物,他们是谁呢?
1、游戏“猜猜它是谁”,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画有小鸡脚)。提问:有几只脚?猜猜它是谁?它是怎样走路的?(学习词汇:又轻又巧)。
(2)
(出示小兔图)谁又来了?有几只脚?猜猜它是谁?它是怎样走路的?(学习词汇:蹦蹦跳跳)
(3)咦!这是谁?你们知道吗它有几只脚? 六只脚的螳螂是怎样走路的呀?(学习:大摇大摆)
(4)螳螂有六只脚,有一只小动物它的脚比螳螂还有多呢,我们来看看它有几只脚?它是谁?是怎么走路的?(学习:横行霸道)
二、欣赏、理解故事
师: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到草地上去干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数脚》
1、幼儿听故事的前半部分。小动物来到草地上干什么呢?
小鸡怎么说的?小兔、螳螂、螃蟹是怎么说的呢?(引导幼儿说出每个小动物的话)
师:小动物正说着,这时候谁来了?(出示蜈蚣图)
当小蜈蚣说它不知道有多少只脚的时候,小动物们是怎么说的?
2、幼儿听故事的后半部分。
小鸡、小兔、螳螂、螃蟹是怎么说的呢?(录音放一句,老师讲解一句。引导幼儿说出每个小动物的话)
3、小蜈蚣到底有多少只脚?
(原来,小蜈蚣有42只脚,哇,有那么多的脚,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百脚”)
三、再次完整欣赏故事。
数脚这个故事有趣吗?让我们一起再来听一遍好不好? 四:扩散思维,进行迁移。
师:听了这个故事,我们小朋友知道了小鸡有两只脚,小兔有四只脚,螳螂有六只脚,螃蟹有八只脚,蜈蚣有四十二只脚,那除了故事中出现的这些动物你还知道什么动物?它有几只脚?
(讨论:小狗、大象、小猫咪等各有几只脚?)
师: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让我们到外面找一找,看看他们有几只脚?是怎么走路的?
听音乐,带孩子们出去实践。
第三篇:备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金十小
冉海英
学习目标:
1、认识“浮 飘 雹 暴 奔 ”等14个生字,会写“ 江 冰 冬 变 ”4个生字。
2、借助图片、多媒体演示采用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小组读,全班读,动作演示、创设情景读等不同的方式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出水的神奇。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那么漂亮的教室上课,还有好多老师也来跟我们一起学习,高兴吗?老师也好高兴,还没上课,我们来玩猜谜语游戏怎么样?(好)注意啦!看看谁的小脑瓜最聪明!请看大屏幕!(出示谜语)好啦,上课时间到,这节课老师要看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表现最棒,对自己有自信心吗?(有)有就大声喊出来—我们都是最棒的!嗯,老师相信你们,现在开始上课吧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这位朋友可有趣了,它不直接告诉我们它是谁,它说:“你猜猜我是什么?”
1、揭示课题: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我是什么》(板书),2、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如果这是一个句子,后面应该放什么标点符号?但作为课文的题目了,后面的标点往往不见了。但是我们读的时候,心理还要装个问号,谁再来读一读?(个别读,集体读)
3、“我”到底是什么呢?带着问题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初读
师:请小朋友打开课本,翻到63页,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和每个生字交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猜一猜我是什么?开始吧。(课件)
2、在游戏中学习生字,巧记生字,认读词语。
过渡:师:大家读得多投入啊!课文都读通顺了吗?我究竟是什么呢?(生:水。)师:哦,原来是水娃娃呀!(版画水珠)多么可爱的水娃娃呀!你们喜欢它吗?(生:喜欢)我们就一起跟随水娃娃来做游戏轻松一下吧!(出示识字方法)
(1)想象记生字。师:水娃娃可会变魔术了,你看,它把我们今天的生字宝宝变成什么?(出示“冰” 象形图)这是什么字?
生:是“冰”字。师:真聪明,(点击“冰”)注意这个字是后鼻音,一起读读。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我看到
师:猜得好,“冰”是什么结构的字?部首是什么?与什么有关?(字理分析)“冰”是会意字,两点水表示水结成的冰块,是由水遇冷凝结成的冰块。你能给它组词、造句吗?生说
(出示“江” 象形图)谁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猜猜这是什么字?生:江。(点击“江”)师:太厉害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它的左边就像是(水),右边是工)你想象真丰富,“江”是什么结构的字?部首是什么?与什么有关?(字理分析)形声字,三点水是形旁表示字义,江与水有关;工表声,古代工江同音,识记法:
出示“冬”的象形图)这是什么字?(生:冬)你真聪明(字理分析)会意字,“冬”是什么结构的字?部首是什么?与什么有关?(与人脚及行走有关)
出示“变”的象形图)像本课的那个生字宝宝?(生:变)你是怎么猜到的?(说字理)①本义,动词:训罚宠物,使之更改习性。②动词:更改,使有别于原来,有所更新
(2)指导写冰、江、变、冬。刚才我们运用了想象的方法记住了这些字宝宝,能写好它们吗?(出示生字)写好字,观察第一步。睁大你的火眼金睛,仔细观察这四个生字,在书写时要提醒大家什么?(指名逐个说)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把“冰”“变”送到田字格中)师范写,学生看老师,用食指书空,感受运笔的轻重力度。(4)下面请同学们来写,我们要写字了,请注意。学生答:头正,身直,两脚平放,一尺一拳一寸。很好,开始写(3)、换一换、编顺口溜记生字。
师:水娃娃看见小朋友们这么能干,又送来了一个有趣的字宝宝,瞧!它是谁呀?(出示“飘”)生读。
师:你是怎样记住了“飘”这个字?
生:我把学过的字“漂”三点水换成风字旁就变成了“飘”。你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一下子记住它,真好。现在这两个宝宝迷路了,谁能把它送回家?(课件出示填空)五星红旗在迎风()扬。小纸船顺水()向远方。
师:这两个字你用什么方法区别它们呢?(识记法:有风天上飘,有水水里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声旁是什么呀?(票)我们把这样的字叫做(形声字)。(4)、小组合作识字。(出示剩下的生字)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请小组汇报,请你说、请你说….(5)认读词语。(晒干 飘着 漂浮 傍晚 冷风 水珠 硬块 冰雹 奔跑 海洋
跳舞
暴躁 灾难 坏事)
师:水娃娃又要变魔术了,它把生字宝宝变成了词语宝宝,请你们赶快把它读出来。齐读,我们来开列小火车。(这列火车开得又顺又稳,把掌声送给他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字词难关我们顺利闯过了,现在水娃娃迫不及待地要出来与大家说话,瞧!出示水娃娃说话。其实这篇课文就是水娃娃的自我介绍,现在它特别想听听我们班小朋友来帮它作介绍。你们愿意吗?
1、分小组来接力读课文,每组读一个自然段,要边读边想:“我变成什么呢?动笔把它圈出来。问:神奇的水娃娃,先变成(),又变成(),还会变成()、()、()。请你说,请你说,请你说。(版画气、云、雨、冰雹、雪)水娃娃能有这么多变化,真不愧是神奇神奇的魔术师!
2、拓展:你知道在生活中水娃娃还会变成什么吗?(课件出示:露珠 冰 霜 雾
彩虹图片)
师配乐讲述:早晨,我在绿叶、花瓣上闪动着,人们管我叫露珠;我在山间、林中散步,人们叫我雾。天夏,雷阵雨过后,我如一座七彩的拱桥挂在天空,人们管我叫彩虹。
秋天的早晨,我像洁白的小花儿洒在无边的大地上,人们管我叫霜。到了冬天,我又变成一块块晶莹透亮的玻璃,人们管我叫冰。因为有我,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
四、谈话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多变的水娃娃,大家喜欢它吗?(喜欢)老师也喜欢它,不过呀,要想真正认识水娃娃,了解水娃娃,咱们还得去它的家看看,还得去熟悉它的脾气,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它好吗?下课!
五、板书设计。(板画)
我是什么
气
云
雨
冰雹
雪 太阳
水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金十小
冉海英
这是一篇拟人的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所以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文中富有趣味地展示了水的各种不同状态,让小朋友们去猜想,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也抓住了这一点。我由四个小谜语引入,抓住了雨和水的关系进行深入。又把整篇课文设计为一个大谜语,引起学生探索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小朋友们有了读课文,猜谜语的动力。认真读,仔细思考,带着任务去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许多同学有了答案,但他们得到答案的地方不一样,有的是通过第四段的朗读知道“我是水”,有的是读了第三段知道了“我是水”,当然还有许多课外知识丰富的小朋友知道雨、雹子、雪都是水变成的。总之有了兴趣,他们的学生过程变得更积极,更主动。
在识字教学时,我采取的是集中随文识字和分散随文识字。课堂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先让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引入课题,初读课文解题:猜出我是什么,接着学习生字词语。生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复习常见的几种识字方法,用这些识字方法来识记生字,注重生字的字理分析,教学“江 冬 冰 变”四个生字时把它们的演变过程通过课件直观生动地演示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通过个别读、齐读、领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检查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并且让全班孩子都有了展示的机会,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尽可能地调动了每个孩子的表现欲。
写字是低年级的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是低年级训练的重点,也是为中高年级打基础,所以,这节课我安排指导书写“江 冰 变 冬”四个生字。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之后来说说“怎样写就能又正确又漂亮”,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全班交流,指出了在占格、笔画、结构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之后让学生跟着电脑老师按笔顺书空写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练习,我巡视指导。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规范书写,字迹也工整。
不足之处:
一、朗读指导有所欠缺,学生泛泛而读,没有深入文本,老师也没有及时的进行范读引导。
二、对写字的指导也不到位,应展示一部分学生的生字进行评议,让学生从中发现不足之处,再度练习,从而提高写字质量。
三、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问题——容量太大。一节课要认读那么多生字词语、还指导写字,在读词语和写字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多,课堂活动虽在顺利中进行,可我还是拖延了时间。我想我在设计教学环节上还必须好好下工夫,深钻课本,认真学习整理重难点,再根据主次备课,安排好时间。
四、词语训练不到位。低年级也应该让学生学会积累并会正确运用词语。本身低年级就是训练说话的黄金阶段,抓住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而我做得很仓促,根本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口语训练的好机会。
第四篇:《三国鼎立》教案及课后反思
《三国鼎立》教案及课后反思
穆棱市河西中学
盛祥军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示意图,提高识图能力。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于同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对历史真实和文学艺术描述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真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归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2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产生对和平的向往。2 通过历史与小说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生:略
总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
生:(提示学生看图的标题、图例,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期的一段历史:三国鼎立(板书)
师:据我了解有很多同学对这一段历史非常感兴趣,谈谈你所知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成语等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 总结:三国时期战争多,这时起战争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人物智慧的较量上,这些人代代相传,家喻户晓,被很多人所喜爱,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魅力,很多人物通过不同的形式、手段表现出来,如小说、戏剧、电视等,但都是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通过历史课堂这种形式来学习和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刚才有的同学谈到了一位历史人物——曹操,现在做一个小调查,直到曹操这个人物的请举手,那么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呢?
学生回答:
老师先不作结论,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围绕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和与他有关的两大战役来学习本课。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 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材料二
“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夜,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 问题:(1)、东汉末年人民的生存环境如何?他们的愿望是什么?(2)、分析形势图,当时都有谁具备这个实力完成统一北方的任务? [指导学生看图,通过读图及书上的史料得出袁绍和曹操实力最强] 利用多媒体演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讨论曹操胜利的原因 教师出示材料:
(1)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三国志》评曹操语(2)(袁艄)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
——《三国志》(3)播放历史剧《许攸献策》的片断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得出结论]
2、赤壁之战
过渡: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之后,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终于在207年统一了北方,所以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板书)至此曹操的政治抱负是否完全实现了?
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问题 :曹操的壮心是什么呢? 生:统一全国
师: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看图],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南方也有两股势力在发展,一是江南的孙权,他在江南苦心经营,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二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关于刘备起用诸葛亮,还有一个历史故事呢,你们知道吗?
[让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师:刘备求贤若渴,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州、益州为根据地,东南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决战(板书)
[用多媒体演示赤壁之战的经过] 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那些不利的因素呢? [学生看书讨论,归纳出结果] 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水土不服,疾病流行;骄兵必败;人心所向等原因。
师:在火烧赤壁时,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回答:
师:诸葛亮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他根据当地老百姓的经验,把握了这里气候的特殊性,准确的预报出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分,鲁迅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我们要加以分辨。
过渡: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的大业,看来赤壁之战确实是关键的一仗,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板书)
3、三国鼎立
阅读教材的内容,了解三国建立的情况。问题: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学生回答
阅读《三国鼎立形势图》,掌握三国的名称、方位、都城、建立时间、建立者。[学生活动: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从东汉群雄割据到魏蜀吴,三分天下,也就是说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的一个过程,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后来,魏国的经济逐渐超过吴、蜀,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掉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灭吴,统一全国,所以说三国时有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一曲《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宏阔的气势,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巧妙地导入到本节课的内容。又以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时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为主线。以小说《三国演义》与史实之间的关系的环节,让学生设想“东汉末年的真实生活环境将是什么样?”其目的,让学生从熟悉内容入手,从文学角度看历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次战争失败的主观原因:骄傲轻敌,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230年吴国派人到达夷洲(台湾),让学生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课堂气氛整体并不怎么活跃,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使课堂气氛整体活跃。其次,对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次战争曹操一成一败的原因应当加以讲解,过于粗糙;两次战争应列表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清晰的认识与掌握。讲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魏蜀吴三国也应列表加以比较,便于学生牢记。
通过这一教学设计和实施,是我认识到:
1、教师要注意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有时一个精心的设计,可以取得异想不到的效果。
2、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要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中心来进行。
3、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注重挖掘和引导
第五篇:孔乙己教案及课后反思
《孔乙己》公开课教案
执教教师: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俞琴级别:溧阳市级 班级:八(2)班时间:2013.4.28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 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初步感受人物。○
2通过对小说其他人物的言行分析来触摸人物的灵魂,感受人物生存环境的悲剧性.。○
○3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说其他人物的言行分析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能以制止看客现象为己任,拒绝做冷漠的看客。创设情境,导入本课文
同学们,有人说“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传达快乐和善意的最美妙的语言。可是,社会中有一种笑声会变成锐利的刀,冰冷的雪,寒冷的风,它可以冷漠这个充满温馨的社会,可以扭曲一颗纯真的心灵,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不伦不类,变得疯疯癫癫,你相信吗?今天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里,去感悟去寻找答案吧。”
整体感知,试读孔乙己
导入语:通过检测预习,可以感知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明确要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乙己的几件事。
明确:(1)、孔乙己偷东西被酒客揭短、取笑。(2)、孔乙己没有考取秀才被众人讥笑。
(3)、孔乙己教“我”写“回”字。(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5)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6)、孔乙己拖着残腿来到酒店喝酒,再次遭到众人取笑。
探究思考,聚焦众看客
(一)阅读活动一:创设情境,感受看客之表现
1、找出文中描写酒客、掌柜等人物的词句,品析酒客、掌柜与孔乙己的对话? 明确:酒客:处于社会下层,一方面被人欺压,另一方面又欺压更弱的人,冷漠而又麻木。
掌柜的: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一个势利奸商。
2、看客形象之分析:
补充材料: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怎样》 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选自《朝花夕拾》——狗·猫·鼠》
暴君的臣民,只愿保证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 1
苦’做赏玩,做安慰。
选自《暴君的臣民》
(二)阅读活动二:思考分析,探究看客之危害
1、过渡:回望课文,看客们的所作所为对文中的哪些人造成了伤害或影响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补充材料:
鲁迅先生在弃医从文后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很出名“救救孩子!”他认为,孩子可塑性强,教育得当,中国的未来就有希望;教育不当,他们成年后,依旧是麻木的看客。
(三)阅读活动三:交流表达,反思看客之根源
1、过渡:跳出课文,还有谁在看着这群人呢?
明确:作者——鲁迅。
2、思考:作者通过对众人物的描写给我们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
(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主题: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更主要的是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民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文章在“笑”声揭示了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小说正是为了揭示社会的这一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补充材料: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的健全,如何的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肃然不笑的看客们,将来会是中国未来的脊梁。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穿越时空,延伸现实性
1、过渡: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他的命运会怎样?
2、思考: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周围有吗?在我们校园有吗?看客现象在当下是否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在下面的视频中,请你问问自己在那样的情景中是一个冷酷的看客还是以个肃然不笑的人。
补充材料:(1)一则关于冷漠的看客的新闻。(学生交流讨论)
(2)一段公益广告的视频。
3、小结本课:但愿那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我们震醒,让我们时刻拷问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如刀的冷漠远离自己让人间更多一些欢笑,更有一份真情。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教后反思】
从《孔乙己》浅谈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俞琴
孔乙己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单元提示语如是说:“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小说的表现力极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活一个人物,短短几百字,便能折射一个时代。”
鲁迅的小说是“平庸的灵魂的写实主义”,借小人物为道具,解剖国家、时代的国民性,他创作的小说让人笑中带泪。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对于这样一篇经典文章,我究竟要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放在何处?寻找一个好的切入口显得十分重要,后来,经过反复研读课文和相关资料,其中据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读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语,似醍醐灌顶。循此入口,便可登堂入室,将整篇的精髓一一览尽。所以我列出了以下三条教学内容:
1、梳理小说情节,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初步感受人物。
2、通过对小说其他人物的言行分析来触摸人物的灵魂,感受人物生存环境的悲剧性。
3、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至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即“教什么”已经完成。接下来便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即“怎样教”。下面我就执教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谈一点思考:
一、紧抓难点,逐层递进分析
首先,让学生找到酒客、掌柜与孔乙己的三次对话描写。通过学生的一读,产生初步印象,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指导学生潜心揣摩“叫到”“嚷道”“捞”“还”“又”等字词,分析看客所做之事以及各自的心态,深入理解“看客之表现”。然后,通读全文,思考分析,探究看客之危害,这个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看客之行为对小伙计和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此为二读。最后跳出课文,理解作者、读者作为看客是何感情态度,而攻破了这个重点之后,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便迎刃而解了。
二、有境入境,美化教学手段
下午的教学易让人产生疲倦,所以我用微笑的图片导入新课;再用孔乙己在众人的嘲笑中用手走出酒店的图片引发同学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感受;最后通过一则新闻的视觉冲击,让学生直观、感性的感受到看客的冷漠;那个公益广告的播放更是渲染了课堂诚与爱的氛围。另外在场景再现环节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品读中从情感上由“笑”转为“不笑”,课堂氛围上由“快活的空气”转为“肃穆的气氛”。多种形式的使用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一篇长文通常要实现短教,给学生一个抓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才能使得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自然也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纵观整节课,学生掌握了方法,懂得了道理,提高了认识,师生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互动交流,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我的教学与众多优秀教师的驾轻就熟相比起来,有许多欠缺,正如在点评课的时候,老师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我会如鲁迅先生一样学会自省和反思,我会更加努力的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