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一等奖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5 07:1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爱莲说一等奖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爱莲说一等奖教学实录》。

第一篇:爱莲说一等奖教学实录

爱莲说一等奖教学实录

一、导入

(生背《〈论语〉十则》。)

师:刚才你们《〈论语〉十则》背得真不错!看来语文学得很扎实,老师对大家的表现充满期待。你们会表现得非常精彩的,是吗? 生(齐):是。

师:太棒了!老师来考考你们,刚才你们背的《〈论语〉十则》记录的是谁的言行啊?

生(齐):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

师:对。孔子是诸子百家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生(齐):儒家。

师:没错,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在他之后,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名篇《爱莲说》,其作者周敦颐也是其中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在儒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爱莲说》,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二、读题提问(屏显课题。)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爱莲说》,周敦颐。师:“敦”是敦厚老实的“敦”,其实周敦颐原名就叫敦实,后来才改叫敦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齐):不知道。

师:当时皇帝宋英宗的原名叫赵宗实。在中国古代,人们很讲究避尊者讳,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如果碰到了君主或者辈分比自己高的亲属的名字,是不可以直接说出或写出的。所以“周敦实”就改成了“周敦颐”。我们留意一下“颐”字的写法,“颐”字的左边是什么?

生(齐):臣。

师(出示课件中的象形字图片):是臣字吗?仔细看看投影上的图片。你们觉得这像我们头部的哪一部分啊? 生(齐):嘴巴。

师(边说边用手托着腮):哎,嘴巴、下巴这个地方。好,老师现在把它竖起来,这其实就是颐字的左边,它也读yí。那它是指什么呀?你们看看老师的手,这就是——— 生(大声):下巴。

师:反应这么快!没错,“颐”字在象形文中就是这样一只手托着腮的,所以是指下巴或面颊。有一成语叫做“颐指气使”,是指一个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人家该怎么做,表现的是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请同学们把这个词写下来。(生写词语。)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爱莲说》,能理解吗? 生1:“爱”是喜爱。生2:“莲”是莲花。师:“说”字呢?

生(杂):古代的一种文体。师:预习得真好!“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针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说说自己的爱好。那把三个字连在一起,你会理解吗?

生3:就是作者喜爱莲花,他为抒发自己心里的感情而写成文章。师:理解力不错!那么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 生 4:我的疑问是,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莲花有哪些值得他喜爱的地方?

师:哦,还有吗?生5:我知道他为什么喜欢莲花。

师:哦,你已经知道啦。这个秘密我们先保留一下好吗?待会儿我有机会让你做小老师,你做好准备,好吗?生4:好。

三、正音解字

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一起进入课文学习。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留心生字词读对没有,有没有哪些词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拿起笔来,做个记号。(一生朗读,同学们很认真地边听边做记号。)

生 1:“陶后鲜有闻”的“鲜”,该读第三声。师:为什么要读第三声?生1:是“少”的意思。师:你说对了。今天还有没有成语保留这个意思的?生1:鲜为人知。

师:对极了!还有要提醒的吗?生 2:那个词是不是读不蔓(wàn)不枝?

师:你发现了一个多音字哦。课文这个地方还是读 màn,你说的wàn 用在口语当中,比如说花蔓、藤蔓,都读wàn。好,我们把它读一读、写一写。现在拿起笔,在纸上把幻灯片上的红色字写一写,注意字形。(生练习。)

师:好多同学都写完了。“濯”字是不是有点复杂?(生轻轻点头。)

师(出示课件中的图片):这个字是怎么构成的?左边三点水,右边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字,下面是一个什么字呀?“隹”字!你们知道这个字怎么理解吗?我们猜一猜,看看这个图片———甲骨文、金文、篆文,那个图形像什么呀?

生 3:像鸟。师:你的想象力很不错,说对了!是一只鸟。这个字就是指短尾巴的鸟。所以,你看看,一只鸟张开羽毛在水边干什么呢? 生 3:洗澡。师:没错!“濯”字是个会意字,它的意思就是“鸟在水中洗浴”。现在记住“濯”字怎么写了吧?理解了字音、字形、字义,我们现在再来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带着理解去 体会课文的意思。

(生齐读课文)

四、研读重点

师:这一遍读得字正腔圆啊!下面我们开始进入课文的研读。想一想我们刚才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齐):作者为什么爱莲?

师:好,现在听老师朗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想一想:哪一句话是直接描写莲花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呢?

(师朗读。)师:同学们,哪一句是描写莲花的呀?一起读。生(齐):“出淤泥而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对了!哪位同学把这句话翻译一下? 生 1:我唯独喜爱莲花……但不可贴近地玩弄。

师:非常流畅,谢谢。那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益”字,是什么意思? 生 2:“益”就是越来越的意思,就是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新。师:有一个成语叫做“多多益善”,还有呢?生3:精益求精。师:对!这几个词里“益”都可解释为“更加”的意思。下面思考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 4:外形,香气,还有它的样子。师:还有样子?生5:内在。

师:这个词用得很准确。说完整一点是———内在品质。生6:是莲花的意境。

师(惊喜):哎呀,连意境都想到了,真是超乎老师的想象。当然,在这里用“内蕴”一词可能更贴切点。

师:你们觉得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写得美不美? 生(纷纷点头):美。

师(轻柔的语气):好,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感受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之美。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跟老师、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 1:一枝亭亭玉立的莲花,开放在荷塘中央,它的花瓣很漂亮,却不显得妖媚,它的底下有淤泥,但它却显得很干净,看起来特别令人惬意。

师:既有视觉描写,又有自己的心理感受描写。不错!生 2:我脑海里浮现了江南一大片一大片的莲花。

师:既然有这么美的莲花,有这么美的语言,就让我们用心把这一句话背下来吧!开始。

(生自由背诵。两分钟后,三个学生分别背诵。)

师:谢谢!有个名人曾经说过:“良好的记忆是智慧之母。”我看我们班的孩子,就是一群有智慧的人。来,全班背诵一遍。(生背诵该段。)

五、把握主旨

师:周敦颐把莲花写得这么美,我想他并不仅仅倾心于它的外在美。他把莲花比作什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生齐声朗读。)

师:把它比作什么?一起答。生(齐):君子。师:什么是君子呢?生1:品德高尚的人。师:你在哪里发现的?生1:注释。

师:很细心呀!那么,在周敦颐的眼中,君子应该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呢?请结合原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作具体分析。前后桌的同学可以

一起讨论,给大家4 分钟时间。(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已经有好多同学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风采了。好,请你来。生 2:我从“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中知道,君子不应该是那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而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应有一种洁身自爱的高尚情操。

师:对,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生 3:我从“中通外直”这里看出,君子应该清廉正直、心怀淡泊。师:我欣赏“正直”这个词。你说到重点了,周敦颐在他的著作通书》当中曾经这样讲:我们的内心要通达,胸怀坦荡,我们的立身处世要做到刚毅、正直。这是周敦颐君子涵义的核心。

生4: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君子。然后从“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他用非常好的心态面对别 人,就是清高庄重,不会乱开玩笑。

师:其实有很多圣贤都谈到过“君子”。我看过一个资料,《论语》当中提到君子共有 107 次。看来你们的知识面也很广!生 5:还有一个,不知道对不对。

师:没关系,大胆地说,我做你的倾听者。

生 5:就是从“不蔓不枝”这里可以看出来,它不生枝蔓不长枝节,也就是说它不节外生枝。(全场大笑。)

师:我觉得你说到它不节外生枝,应该还有一点,它不会去攀附别人,对不对?所以还可以看出君子独立的个性。通过大家刚才精彩的分析,老师看到一朵朵纯洁的莲花,更看到一位位高洁的君子!正所谓“君子如莲,莲如君子”啊!周敦颐把成为君子当作终身的目标,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 1:周敦颐是北宋人,字茂叔,号濂溪,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是理学派的开山鼻祖,理学也是儒学的分支,主张清廉,自由,没有儒家那么保守。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好不好? 生(齐):好。

师:周敦颐曾经在江西的南安任职,他有一个上司叫王逵,是个很有名的悍吏。有一天,王逵想把一个按照律法不应该杀头的囚犯杀头,下属都怕他,不敢劝他。唯有周敦颐据理力争,但王逵就是置之不理。周敦颐“啪”地把手中的手板扔下,打算辞官离去。他说:“有这

样做官的吗?要用杀人的方法来取悦上司,这样的事情我不愿意做。”王逵听后才醒悟过来,决定把这个囚犯按照律法判决。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出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生2:是个不贪赃枉法的人。生3:不畏强权的人。生4:不为个人前途趋炎附势,尊重事实。

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妙,老师也很赞同,这是一个令人景仰的君子。曾经有一个学者用一首诗表达了对他君子之风的敬意。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屏显。)

陈宪章《茂叔爱莲》:不枝不蔓体本真,中通外直用乃神。我即莲花花即我,如公方是爱花人。(生齐读。)

师:好一个“我即莲花花即我”,好一个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般的君子啊!同学们,现在可以回到我们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了。现在请那个小老师来解答:周敦颐为什么爱莲?现在转换一下角色,假设你就是哲学家周敦颐,说说你为什么喜爱莲花。

生 1:因为“我”想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又不愿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一样追求功名富贵。(生再次鼓掌。)

生 2:“我”认为陶渊明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人们都爱牡丹,莲花品德那么高尚,“我”怎么可以不爱莲花呢?

师:你就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你们都说出了周敦颐的心声,可以说是周敦颐的知音啊!

六、探究总结

师:本文通过写莲来抒发自己对君子之义的敬仰之情,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情感志向寄托在某一物品上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什么? 生(齐):托物言志。师:没错!这种写法除了在写莲时用到了,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 生 1:在写牡丹和菊花时也用到了。师:怎么理解?

生 2:其实他写菊花和牡丹是用来衬托莲花的,把牡丹比喻成富贵者,这是以世人的追求名利反衬莲花的不追名逐利;把菊花比喻成隐逸者,衬托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师:很不错。文章就是这样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莲写君子。又使用衬托的手法,以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以隐逸者、富贵者衬托君子。与其说作者在写花,还不如说作者在写人。那么,你最欣赏哪一种人?

生 3:我最喜爱莲花。因为菊花是隐逸者,不是主动面对黑暗现实的人。莲花就是君子,敢于向小人、向违反法律的人反抗。而牡丹是贪图富贵荣华,没有真正的品质。

师(充满感情地):嗯,能够洁身自好固然可嘉,但于社会无益。而像莲花一样具有道德理想的追求,这才是周敦颐认可的君子之道啊!好,就让我们带着对莲花的喜

爱之情,对周敦颐的敬爱之情,一起再次投入到对文章的朗读背诵当中,去感受这至真至纯的美吧!(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师:让我们的生命化作那朵莲花,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翩翩君子,一个如莲花般的君子吧!谢谢大家,下课。

分享:

第二篇:苏州园林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苏州园林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附反思。相关课件已上传。仅供参考。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3347字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设计的重点放在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基础上理清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明确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并能实际运用。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设计“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合作式解读——写作拓展”四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

以下为课堂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常言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当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苏州园林凝化为一幅古朴优美、自然典雅的水墨画,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风姿。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苏州园林》,来领略它的艺术风采。(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来一睹苏州园林的风姿。(出示苏州园林图片,教师解说)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以景取胜,景因园异,小中见大,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简直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

师:这样迷人的景观,叶老是怎样运用文字展现出来的呢?。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节课,我们将从写作角度出发,深入阅读,揣摩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点文章结构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

请大家用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提示

1.找出表述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的句子

(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师:文章的主旨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就像三军的总司令,它将统帅和制约着各段甚至各句的内容。

2.苏州园林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画出每段的中心句(或首括句)。勾画关键语句,并作批注)(5分钟后)

师:相信大家已经读完了课文,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很好!请大家齐读一下。生:(齐读)

师:那么,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建筑不讲究对称;假山和池沼的配合追求自然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讲究层次;每一个角落都注重图画美;门窗注重图案美;极少使用彩绘。

师:作者就是从这七个方面展开说明,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大屏幕展示):(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师:以小组为单位,依据首括句,合作探究文章的思路。(屏幕显示)

(1)文章第3、4、5、6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补充一点,从布局到配合;映衬到层次,这样的顺序符合游览者观察的顺序,由浅入深,由大到小)

(2第2段的四个”讲究”能颠倒吗?第四段中的“假山”跟“池沼”的顺序能否互换?(3)文章的7、8、9段能否调到第3段之前?(文章的第2段跟3、4、5、6段衔接紧密,是总分关系。而7、8、9段的内容是介绍苏州园林“角落的图画美”及“色彩的搭配美”。这样安排,由主到次,条理清晰。)(4)第2段能约束第7、8、9段吗?

(5)文章第7、8、9段的顺序能否互调?(交流理清顺序---整体-局部-细处 主次)(6)全文的总体结构是如何安排的?(小组讨论交流文章结构总分,感悟写作方法。)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好,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结构文章时,不是随心所欲安排段落,而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出发,按观察顺序一一写来,这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我们读过的文章中有好多里面都有首括段或首括句,它们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内容,制约着以后各段的顺序。为了印证我们学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梁衡的《晋祠》,勾画出文章的主旨句、首括句。重点探讨文章二、三、四、五段,并简单总结。1:文章的第二段是一个首括段,“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以后各段就是按山、树、水的顺序来写的。2:文章第四段写的是“树”,这段文字紧扣了“古老”“苍劲”这两个关键词,并且在顺序上先写“古老”再写“苍劲”。3:第五段的首括句是第一句“这里的水多、清、静、柔”。这一段的顺序也是按这四个词的顺序来写的。可见文章的结构都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非常严谨。

师生归纳总结:读文章找主线,理清思路是关键。主旨句是文眼,所有段落归它管。首括句、首括段,布局谋篇太重要。

(三)辨析说明方法

第三篇:爱莲说.doc全国一等奖课堂实录

爱莲说》课堂实录

2010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

田美荣

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师:周敦颐,字茂叔,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生: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 生: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2:我觉得应该读成“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

师: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3: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

生4: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 / 而不可 / 亵玩焉”

师: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毛遂自荐,动情的朗读课文

师:朗读的真棒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生1: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生2: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生3:不对,我觉得应该是“莲花的茎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的”

师:大家认为谁说的对?显然第三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空外直”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1:请问“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释?

生2:我认为根据书下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推断出“蔓”翻译成“牵连”;“枝”可以翻译成“枝节”

生3:我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词性,可是刚才同学的翻译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对,但是我也说不好应该怎么翻译(众生笑)

师:其实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牵连”其实本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

生:我知道是“香远益清”的“远”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向远处传播”

师:你的反应很快,请大家将这个词的用法在书中标记出来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文中几个“之”字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学文言文时善于发现问题和积累知识,“之”字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用法,举例说说

生1:代词,例如“学而时习之”;动词“去、到”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2:助词,翻译成“的”,但例句我想不起来了

师:很好,温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本文的几个“之”有没有我们学过的用法?

生:有,“水陆草木之花”和“莲之爱”中的“之”用法都是助词,翻译成“的”其他的我叫不准

师:其实本文中“之”的用法很特殊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而在“莲之爱”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莲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就要用“之”做连接至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确实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是“助词,翻译成“的”请大家讲这两种用法积累到书上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想大家都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回到我们开课时那个问题,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1:应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2:还有一点是第二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很好,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爱它,那么下面我们来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请大家齐读“予独爱„„亵玩焉”

生:齐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一段文字

师: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概括

生1:我从“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德 生2:我从“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谦逊质朴”的品德 生3:我从“中通外直” 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正直,心胸坦荡“的美德

生4:我从“不蔓不枝: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攀附权贵、阿谀逢迎”的美德 生5:我从“香远益清”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君子美名远扬”的品德 生6:我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莲花具有“自尊自重”的美德

师:大家概括的非常好刚才我们是从语句角度来赏析,现在我们不妨再从词语入手,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妙,一字点出君子的美德?

生1:我觉得“染”用的好,但是我又说不太好好在哪里

师:那老师可以给你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换个字品品,体会原文用词的妙处,比如我们将“染”字换成“污”字试试,让我们齐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污”感受一下它们表意的不同 生:齐读两遍

生1:我感到染是个动词强调被沾染,而污是个形容词,强调脏了染更具有一种动态感 生2:我觉得“染”字能写出君子主动不受沾染,更能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美德(其他学生频频点头)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大家都被你的观点征服了还有哪个字用得妙?

生3:我觉得“中通外直”中的“通”用得好我们可以把它换成“空”字再来读,就会发现“通”其实带有褒义色彩,而“空”具有贬义色彩这样“通”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于君子通达事理,心胸坦荡的美德的赞扬之情(生鼓掌)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语之妙,可谓“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全无”《爱莲说》不愧是千古名篇

师: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生1: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生2:写着两种花是为了写两种人,就像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一样,写菊花是要写像菊花一样的隐逸者,写牡丹是要写像像它一样的世人,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 师:那老师想知道作者想要衬托什么?

生3:作者是想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的君子般的美德 师:你的回答语言不严密,能用人来衬托美德吗?

生3:我知道了,应该是用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的态度和追求

生4:我觉得还应该再具体一些,我认为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的理解确实深刻了那大家看看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陶渊明是对作者的正衬,世人是对作者的反衬

师:很好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

生: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生2:老师我想问一下本文有没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师:你问的很好,大家齐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有没有借物喻人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说有没有?

生:我认为有,因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把三种花比作了三种人,由此可见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师:很好,大家还有异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问大家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来让我们齐读第二段,体会不同的情感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感受

生1:我觉得其中包含了对陶渊明和世人的不满,以及对自己的赞扬(生笑)

师:看来你觉得周敦颐在自夸了你们笑,是否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作者对陶渊明和世人的情感不是一样的对陶渊明是不满,对世人是恨 生3:我认为对陶渊明是赞赏,对世人是厌恶,对自己是一种孤独

生4:如果作者赞赏陶渊明,为什不爱菊花,却独爱莲花所以作者对陶渊明不是赞赏,只能是同情和理解

师:看来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大家想想作者不欣赏陶渊明的哪一点?

生:我想应该是不欣赏他逃避现实的态度,陶渊明一生追求隐逸,而作者虽然也看不惯官场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积极做官,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一方百姓做贡献,所以不逃避现实的作者对于陶渊明只能是一种理解和惋惜

师:很好,其实作者确实对陶渊明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作者在心中说道:陶渊明是个多么正直的人,也一定是个好官,但是可以他在黑暗的官场面前选择了逃避,而没有选择勇往直前大家想想是不是这种情感而对于世人痛恨似乎有些重,厌恶更为准确一些那么对于爱莲者到底是什么情感呢?我们不妨再来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

生:反复读这句话几遍

师:大家从句式和修辞角度思考

生1:这句话是个反问句,意思是说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实际意思是像我一样的人几乎没有当时北宋王朝社会腐败,很多官僚都贪污腐化,不为百姓办事像作者这样的人太少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愤慨

生2:我觉得这样说来,说情感是愤慨不如说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像作者这样的好官几乎没有,应该说是北宋王朝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师: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北宋王朝是一个段短命朝,建国之初就战争不断,军队腐败尤其严重,乱世之中真正为国分忧、为百姓着想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是一种悲哀这样看来一个“噫”中不仅包含了作者对于陶渊明的惋惜、对世人的厌恶,更流露出作者对于社会中君子少之又少的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师: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二段,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生:深情诵读第二段

师: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那刚才你在朗读第二段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第二段前半部分顺序是菊花——牡丹——莲花;“噫”之后顺序变为菊花—— 莲花——牡丹

师:你的眼睛太锐利了,大家看到了吗?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时将莲花和牡丹对调?

生1:也许作者写的时候没有注意到

生2:既然对调,我想应该是要强调莲花或者是牡丹

师:对,作者确实是要强调,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要强调什么?

生1:强调喜爱牡丹的人太多了 生2:强调当时社会的风气太不好了

生3:强调当时社会上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了

师:其实正如你们所言,作者对调顺序就是要突出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对照板书小结本课主要内容作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师:这节课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对于《爱莲说》的解读才刚刚开始,毕淑敏有一篇文章叫《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生中不同时期阅读同一文章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在那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将《爱莲说》常读常新,知道我们的生活,创造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下课!同学们再见!

三、执教感言

在美文美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我的这堂课虽称不上一把锋利的宝剑,但却凝聚了我多年来古文教学研究的成果更体现了我对古文教学的理念和思考《爱莲说》是千古名篇,短短119个字,浓缩了哲学大师对于莲花的赞美,对于君子美德的歌颂,对于北宋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批判语言简洁凝练,文笔生动优美、含义隽永对于这样一篇美文,只有在多层次,多角度的美读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美、文意美、结构美、手法美和情感美也只有在这种美文美读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执教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谈几点思考:

一、思考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学生实际的三维目标,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 是能够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教学目标而目标的实现程度则是检验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的最佳方法因此每节课后教师必须首先反思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朗读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3)学习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范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1);通过思读、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目标(2)和(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试图让学生借助各种形式去感悟莲花的美和君子的美德,从而激发对顾问的热爱,对周敦颐的赞赏和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二、思考教学设计和理念

作为一堂课改研究课,必须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对最新教学理念有着很强的职业敏感但是更重要的是真正杰出的语文教师,绝不是将理念直接搬上自己的课堂,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感受,将其辩证的消化吸收,自然地融进教学设计中去,那么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也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由学生自学完成而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路,品悟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2)文言文教学要唤醒文言文本身的生命力,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简约生动含蓄深刻之美文言文教学不是古汉语教学,重视基础不等于字字讲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教学那样先剖析字词,再逐句翻译课文,最后再分析内容,恐怕再美的作品也会变成鸡肋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了各种读的方式,例如:范读、自由读、个别学生朗读、全体齐读、反复品读和思考研读同时重点挖掘文言文本身的美,适度淡化了对“言”的关注,增强对“文”的感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种文言美的熏陶和感悟

(3)语文教学本身要民主而有效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中将“话语权、思考权和选择权”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主要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本节课中“译读”后的质疑、学生表述莲花内在美在哪里、品味语言精妙等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了民主和有效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推行的“对话”原则,力争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和老师对话的过程真正的还原语文的原滋原味

(4)关注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本节课中“品读”环节教师可能预设出了一些结果,但是学生在课堂中会随时生成老师没有关注的语言,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生成的新知识另外本节课中学生在探究写作手法时,教师预设的是托物言志,但是学生在思考后提出是否有借物喻人,我灵活应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第二段的比喻手法的运用,巧妙的生成了本文的另一种写作手法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疑惑,常常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而又美丽,精彩而又深刻

(5)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和传授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两种阅读方法的展示:①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写法)――写怎样(语言)――为何写(主题),这种自我提问式阅读法会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收获走出课文②文言文阅读要“熟读精思”有了方法的传授,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完整

三、思考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流程衔接顺畅,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思维活跃,较为顺畅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问题设计上存在一定的梯度,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基本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巧妙引导,合理处置了课堂突发事件师生交流顺畅和谐,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板书重点突出,“文”和“言”并重,有力的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整体看来教学过程还是科学合理的

四、思考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使它充满了魅力,吸引了无数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这节课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某些环节落实的还不够充分,探究的还不够深刻,例如在品读语言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只叫了两名同学,对文本重要词语的欣赏还不够

(2)对于所提的思考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足,其实语文课堂中的冷场,沉默并不一定是坏事,至少有许多学生是在独立思考,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使学生的思考不够充分

(3)教师的语言虽然较美,但是不够精炼真正的语文大家在课堂上语言看似信手拈来,随意自然其实字字句句都经得起推敲另外教师的语速有时稍快,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应加以注意

以上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但这决不是全部,因为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终身都在思考,北京四中的特级教师顾德希已将退休,但却仍在反思和钻研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可见,只有时刻反思自我,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高尚的名字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的去努力更新观念,不断创新,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竹笛名曲《姑苏行》,在优美典雅而明 快的旋律中营造一种舒泰愉快的游园氛围。)

师: 同学们,咱们昆明因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春城 ”的美誉;广州有“花城 ”之称,济南有“泉城 ”之名,重庆被誉为“山城 ”,拉萨是著名的“日光城 ”,那有“人间天堂 ”美誉的是哪两座城市呢?

生(齐): 苏州和杭州。

师: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那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齐): 苏州有许多的园林。

师: 是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通过朗读文字去神游苏州园林。但是在进园之前,大家必须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一张门票,来试试看!

(屏显。)

注音:

池沼()轩榭()丘壑()嶙峋()

镂空()蔓延()着眼()蔷薇()

败笔()斟酌()

释义:

重峦叠嶂 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别具匠心

师: 谁先来拿第一张门票呢?(一男生踊跃举手。)

师: 你真勇敢,请你来读一读屏幕上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哦!

(生读,其中“镂空 ”的“镂 ”读成了一声,“ 着眼 ” 的 “ 着 ” 读成了zh áo。)

师: 有些遗憾啊,未能完全读

对!谁来给他纠正错误呢?(生朗读字词。)

师: 完全正确,恭喜你已经获得入园的第一张门票。请大家标注字音并把字词齐读两遍。

(生齐读。)

师: 下面来解释文中的几个字词。

生: 重峦叠嶂,形容山峰层层叠叠像屏障一样。

生: 俯仰生姿,形容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在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师: 解释得很好!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词,一个形容山姿,一个形容树态,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自然景象。文中有两个意思非常接近的词,是哪两个呢?

生:“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意思相近,都是指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出自内心的巧妙构思和设计。

师: 那谁能解释一下“因地制宜”这个成语的意思呢?

生: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根据;宜,适当。

师: 很好,抓住关键词“因”便能准确理解词义了。在我们学过的字词里还有没有把“因”字解释为“根据”之义的词语呢?

生: 还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师: 嗯,还有“因势利导”。同学们,积累词语就应该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字词已经过关,我们成功领到了“游览”《苏州园林》的门票。请大家跟随叶圣陶先生的引导,信步走进苏州的园林,去欣赏那醉人的风光。

二、图说苏州园林——欣赏天堂风光

(播放《苏州园林》音画视频朗读。)

师: 刚才大家在看视频朗读的时候,神情都很陶醉,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对苏州园林的感受。

生: 我感觉眼前看到的园林景致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生: 古典优雅,静谧清幽,给人一种闲适的感受。这都是建造者们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的结果。

生: 我的感受正如文中所说“如在图画中”。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也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个字,“美”!

生: 看了视频心生向往,真是“人间天堂,风光无限”啊!

师: 其实,苏州园林之所以这样美不胜收,得益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的造诣。

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 ——

生(齐): 苏州园林。

师: 苏州大大小小园林大概有50 多处,园林景致可谓美不胜收,正如文中所说“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园林艺术中的代表和典范。那么苏州园林具有什么特征呢?它的艺术之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谋篇布局

(一)默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注意中心句应该是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屏显。)

默读要求: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即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并 作指导。)

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老师把课文中的每一段文字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画,请大家看大屏幕,咱们现场删减出中心句。

(屏显反映课文各段内容的图文并茂的画面。)

生: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 还可以再删减掉几个字,让语言更简洁吗?

生: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 提炼得很好,这样显得更加精练了!

生: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三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 同学们注意,第四段不仅介绍了假山的堆叠还介绍了池沼。那么苏州园林里的池沼有什么特点呢?

生: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师: 是的,这样概括才算完整准确。接着往下找中心句。

生: 第五段的中心句应该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第六段中心句是“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第七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师: 完美的概括,接着提炼后面几段。

生: 第八段中心句是“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第九段的是“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师: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提炼,是否发现说明文中心句的特点了呢?

生: 中心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大多出现在句首,起总括段意的作用。

生: 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 是的,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 容了。下面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屏显课文主要内容。生齐读。)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师: 我们跟着叶老不仅欣赏了优美的园林风光,还学会了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二)速读课文,明晰说明顺序。

师: 同学们,此文可以说是说明文中的“标本”,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总说,介绍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和影响。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中间八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师: 非常明显,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重点是如何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清楚。

生: 第二自然段为一层,其余为一层。因为第二自然段介绍的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师: 你能不能把写苏州园林总特点的句子读一读呢?

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 这是文中很关键的一个句子,后面的介绍都紧扣这一特征。请大家齐读此句。

(生齐读。)

师: 那后面几个自然段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一特点的呢?

生: 后面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所以还是“总 —分 ”的关系。

师: 这里也是明显的“ 总 —分 ”结构。请大家想一想,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位置呢?

生: 不能,因为后面的四个自然段,分别照应了 第二段中总特点后面写到的四个方面,不能调换。

师: 观察很仔细,那么后面第七至第九自然段是从哪个角度介绍苏州园林的呢?

生: 后面三个自然段是从苏州园林的局部、细处介绍了苏州园林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

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层层深入 ”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是紧紧围绕苏州园林“图画美 ”的总特征,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特征突出。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屏显课文结构图。)

师: 跟叶圣陶学说明文的谋篇布局,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假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结构?

生: 我学到了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可以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出层次,还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照应。

师: 写说明文谋篇布局很重要,请大家记住要“抓特征,明层次 ”。在梳理结构时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说说你对此结尾的看法。(屏显。)

你对这篇课文的结尾部分有什

么看法?

生: 感觉收尾有些草率。

生: 我觉得这是故意给文章留出让读者品味的余地,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但又不说完,让读者自己去欣赏和了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 叶圣陶先生曾经也是一位语文老师,而且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哪一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屏显。一生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曾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以后,在中学、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五四 ”前夕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本文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最初是以 “拙政诸园寄深眷 ——谈苏州园林”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 年第 4 期上。

师: 读了这则材料,大家说叶圣陶这一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 这是一本摄影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自己去看吧!

师: 作为一篇序文,《苏州园林》已经非常成功了!结尾简单的一笔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四、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语言

师: 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的典范。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去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吧。

(屏显文中 5 个重要的句子,学生自主品析。)

1 .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3 .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4 .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

5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师: 请同学们从这 5 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写出赏析文字。

生: 我品析第一句。“标本”在句中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师: 一个词就把苏州园林的地位和影响概括了,可见语言之精练和简洁!

生: 第二句中的“ 一切”和“ 决不”两个词语不能删掉,表示语气的坚定,强调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点。

生: 第三句,我认为句子中的“技术”侧重于实效,可以大量复制,而“艺术”则讲究独创,无法被复制。

师: 是的,“艺术” 强调个人独创,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两个词词义同中有异,既赞美夸赞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又强调了园林设计独具匠心的艺术性,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用词准确又严谨!

生: 我喜欢文中描写藤萝的句子,“珠光宝气 ”“盘曲嶙峋 ” 两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出了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和沁人心脾。

师: 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而且生动典雅。请同学们朗读这些句子,感受说明文生动而优美的语言特色。

(生齐读句子,反复品味语言之妙。)

生: 我想问一问,文中说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的特点是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这该怎么理解?

师: 此句的意思是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的感觉。同学们,《苏州园林》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可以说既准确又生动,既严谨又优美。借用叶圣陶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述,我们可以说 《苏州园林》 是说明文的 ——标本,谁如果要学习 说明文,《苏州园林》就不可以错过!

五、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苏州的山水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请大家找一找文中把苏州园林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并想一想体现了中国人什么样的审美观。

(屏显。)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相 关语句。)

师: 这些语句中都提到了图画,请问指的是什么画?

生: 美术画!工笔画!

生: 国画中的水墨画!

师: 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在座的诸位有没有学习中国画的?

生: 有。

师: 那请学过中国画的同学来说一说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

生: 中国画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韵,如果是画山水那就讲究自然之趣,还会有许多留白的地方,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 感谢这位同学让我们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的,中国的绘画、建筑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浑然天成。苏州园林曲曲折折的回廊,近景远景的层次,都体现出中国古人“曲径通幽”的审美观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而这种审美观,也慢慢地积淀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这就是文化。

(屏显。)

中式审美

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代建筑: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艺术: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来学习,也要把它当作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来学习。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更美地生活。最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生: 因为生活在喧嚣城市的我们,需要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放松心情,调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步伐。

生: 城市中的园林是我们置身于世俗之外的一个栖息之所,它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也能拥有一份闲适悠然,走进自然之中,忘掉一切生活中的烦恼。

师: 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说过:“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花儿怎么开的。”我们要记住: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座园林?因为——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下课!

END

第五篇:《背影》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背影》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师: 同学们,有时候写信往往比说话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作家朱自清与父亲两年没见了,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父亲的来信,这封信勾起了他对很多往事的回忆。同学们,如果朱自清要回复这一封信,他该怎么写呢?带着这个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 清的散文 《背影》。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一找体现父子情感的词语或者细节,并用横线标记出来,时间 4 分钟,开始。

(师板书“背影 ”“父 ”“子 ”,生读课文。)

师: 好,时间到了。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 容,进一步体会一下自己画出的句子,然后代表朱自清给他父亲写一封回信,就写在老师刚才发给同学们的信纸上。好,现在开始。

(生写信。)

师: 好,时间到,不管你写了多少,都要先停下笔。接下来,请同桌之间交换阅读,相互学习一下,可以修改。

(生阅读并交流。)

师: 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们要敢于表达。

(生继续讨论交流。)

师: 好,现在我们请这位同学念一念他写的信。

生: 爸爸,您好!谢谢您为我做了那么多。那次,您为我买橘子的过程我都看见了,您攀爬月台的背影,让我十分感动,我写这封信是希望您能原谅我。谢谢!

师: 能不能把信后边的内容也一起念完?

生: 祝您身体健康,儿子,一九二五年七月。

师: 很好,请坐!我们请他的同桌点评一下他写的信。

生: 我觉得他写得还可以,如果能把对父亲的歉疚写出来就更好了。

师: 哦,很好!这位同学对同桌的要求还挺高啊!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能在独立阅读后有这样的体会和表现,已经非常不错了。刚才,我在观察同学们写信时,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像这位同学一样,在信中都提到了难忘的那一幕,还有父亲的背影。现在,我想继续提问这位同学,父亲的背影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文章哪个段落详细描写了父亲的背影?

生: 我是从课文第 6 自然段读到的。

师: 哦,很好!这段主要写了父亲做什么事情时的背影?

生: 这段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攀爬月台买橘子的事情。

师: 事情?请注意,刚才我们说的是儿子看到的是父亲做什么事情时的背影。再清楚表达一下可以吗?

生: 这段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攀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

师: 这下准确多了。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父亲的这一背影呢?

生: 因为作者看到这一背影时流下了眼泪。

师: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背影,竟然让儿子流下了眼泪?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来一次深情朗读。请找到第 6 自然段第 3 行,“走到那边月台 ”,一起来读一读。

(生集体朗读课文第 6 自然段第 4~11 句。)

师: 好。谁来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生: 我读出了一个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很努力地爬月台的背影。

师 : 他 提 到 一 个 很 关 键 的词 ——努力。这说明父亲爬月台时怎么样?

生: 很辛苦。

生: 很不容易。

师: 也就是说,非常艰难。

(师板书“艰难”。)

师: 这位同学,你能告诉大家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不容易吗?

生: 我是从“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看出来的。

师: 这位同学抓住了作者对父亲的什么描写?

生: 动作描写。

师: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地方能体现父亲的艰难吗?

生: 父亲的背影是蹒跚的,而且父亲是一个胖子。

师: 很好,请坐!这位同学不仅抓住了父亲腿脚不灵便这一特点,更重要的是,他还由父亲的体型特征看出了父亲的不容易。看着父亲艰难地爬月台的背影,儿子流下的泪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

生: 感动。

(师板书“感动 ”。)

师: 刚才同学们只从两三句话中就感受到了儿子的感动,这正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文字简朴但情深意长。大家再想一想,儿子的泪除了感动还包含什么别的感情吗?

生: 我从第 7 自然段还看出了他对父亲的思念。

师: 很好。这位同学从第 7 自然段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但是,刚到火车站时儿子有这样的感情吗?

生: 没有。

师: 文中第几段写了儿子之前的表现?

生: 第 5 自然段。

师: 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大家看一看儿子的表现。

(师朗读课文第 5 自然段第 7 ~10 句。)

师: 同学们,你们能从老师读的内容中,找出一个表现和儿子流泪的举动正好相反的词语吗?

生:“暗笑”。

师: 你从“暗笑”这个词看出了当时儿子对父亲有怎样的感情?

生: 儿子不理解父亲。

师: 很好,请坐。

(师板书“不理解”。)

师: 正是父亲这一艰难的背影,让儿子发生了从不理解父亲到对父爱有所感动、有所体会的转变。同学们,再想一想,这时候的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已经足够深了吗?

生: 是。

生: 不是。

师: 有分歧,不要紧!我们继续读文章,以加深理解。我们先看文章第 1 自然段,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 好。请同学们注意一个字——“不”。大家想一想,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辅助体会这个字。比如,他不听我的话,主动者是哪方?

生: 他。

师: 这里,儿子与父亲不相见,主动者是哪方?

生: 儿子。

师: 为什么儿子会两年之久都不去见父亲呢? 这得从儿子与父亲在火车站分别后的第六年说起。当时,已经工作的儿子与父亲因为一些家庭琐事产生了矛盾,于是离开家北上工作,并且有两年之久没去见自己的父亲。这时,一件事情的出现让他们之间的状况出现了转机。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生: 父亲来信了。

师: 好,我们再看第 7 自然段。这封信到底写了 些什么?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第 7 自然段第 9 句。)

师: 刚才,同学们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举“箸”提笔,“箸”是筷子的意思。继续读。

(生齐读第 7 自然段第 10 句。)

师: 请注意“我读到此处”这个句子。父亲写来的信可能有很多内容,但这几句却让儿子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联系信的内容,大家想一想儿子为何会流泪。

生: 我觉得是因为信中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让儿子想起了之前父亲为他做的一切,并很后悔当初自己没能为父亲做些什么。

师: 儿子后悔了,儿子开始反省了,是吗?儿子是怎样反省往事的呢?我们看第 7 自然段前 6 句。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一生读。)

师: 刚才她有一个字没读准,家庭琐“屑”。对她刚才读的几句话,你们有怎样的理解呢?同学们可以结合注释讨论一下,前后左右交流后发表意见。

(生讨论交流。)

师: 好,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生: 结合注释,我知道了当时父亲眼见家庭衰落而情郁于中,所以遇到家庭琐事便容易发怒,结果父亲和儿子便有了不可避免的摩擦。

师: 很好,请坐!这位同学结合注释能得到这样的理解,真的非常棒!这几个句子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儿子已经理解父亲,大家找找看。提示一下,这个词出现过两次。

生:“自然”。

师: 这里的“自然”是什么意思?

生: 应该;应该是这样;应当。

师: 儿子是又过了多少年才获得这样的感悟的?

生: 两年。

师: 直到这个时候,儿子才真正理解了父亲。

(师板书“理解”。)

师: 现在,儿子终于理解父亲了。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之前为什么会有同学提到儿子对父亲有愧疚之情了。文章第 5 自然段中,哪个句子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生:“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儿子的自责?

生:“太聪明 ”。

师: 聪明本来是赞美人有智慧的,这里怎么会有自责的意味呢?

生: 我觉得,这是作者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嘲。

师: 很好。“聪明 ”这个词,在这里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反语使用的。反语,就是反过来说话,常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父亲的这一封信,让儿子回忆起了父亲那充满爱的背影,唤醒了 作为儿子应该感恩并报答父亲的良知。这位同学体会出来了,大家做一下笔记。

(生做笔记。)

师: 大家想一想,多年以后,儿子看着父亲的来信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 我觉得,儿子最想做的是再与父亲相见。

师: 你是从哪里获得这样的感受的?

生: 我是从“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两句中读出来的。

师: 这位同学找得很准。这两个句子很有意思,标点都是什么?

生: 感叹号。

师: 这两个句子,感叹的语气应该怎么读?是读出遗憾、失落、无奈,还是别的什么?

生: 我觉得要读出强烈的语气。

生: 我觉得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师: 好。这说明,儿子理解父亲之后是非常迫切且坚定地要去看父亲。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强烈的愿望读读看。

(生读。)

师: 儿子最想见到的是父亲,正是父亲的背影唤醒了 儿子报恩、尽孝的良知。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八年来,父亲一直用他的爱深深地关怀着儿子,但年轻的儿子并不理解,直到他看到父亲那艰难的背影,才有所体会,但理解还不够深,直到多年以后,儿子才最终全部理解父亲的付出。

(师一边总结一边板书“爱”。)

师: 同学们,看到这个板书,你们觉得什么才是父子情?谁来说说?

生: 我觉得,就是父亲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

师: 那儿子呢?

生: 儿子能够理解父亲。

师: 太好了!父亲关爱儿子,儿子理解父亲,这就是父子情。

(师板书“情”。)

师: 纵使时间流逝,尽管家庭变故,哪怕偶尔争吵,就算暂时分别……这些都统统不能阻断父子之间的感情。看到这样的父子,我们不禁要说这真是父子情——

生: 深。

(师板书“深”。)

师: 太棒了!现在,请大家把你们的感悟写到信中。老师相信,现在你们完全可以代表朱自清给父亲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了。同学们可以对前面写的信作修改。

(生修改信,师点击课件播放感人的轻音乐。)

师: 有同学还在奋笔疾书,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由于时间关系,现在我们请一位已经写完的同学念一念他那读懂了父子深情的信。

生: 爸爸,您好!近来如何?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您在内心是爱我的,我也爱您!我真希望能与您见面,过去是我不对,我不理解您!这里,我想对您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儿子以前的无礼与无知。祝您身体健康!儿子,一九二五年七月。

(生鼓掌。)

师: 从第一封信的懵懂感知到现在第二封信的深刻认识,他对课文、父亲、儿子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也很深刻。其实,这封简单的信,也寄托了我们对这篇课文的深深感动。同学们,对于这节课,我曾想过很多种结束的方式,但我最满意的还是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同学们只有自己去观察和体会,才会更懂得爱。所以,老师改编了一首小诗 《见或不见》,想送给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朗读,用心体会!

(屏显《见或不见》;师生伴着轻音乐合诵。)

你见,或者不见 \ 父亲就在那里,不去不离 \ 你念,或者不念 \ 父爱就在那里,不偏不倚 \ 你想,或者不想 \ 时间都在流逝,不言不语\ 你懂,或者不懂 \ 父亲永远站在你的身后,不舍不弃 \ 去父亲的怀里 \或者 \ 让父爱住进你的心里 \ 默默\ 相守 \ 时常 \ 忆起

师: 同学们,父爱如此,母爱亦如此!课后,请同学们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老师相信,那些深埋于你们内心的父母的背影,也一定会让你们深深感动!让我们一起理解父母,感受世间最美的真情吧!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END

下载爱莲说一等奖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莲说一等奖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翠鸟教学实录一等奖(推荐阅读)

    翠鸟教学实录一等奖 教材: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课题:第五册翠鸟 执教:李芳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站小学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

    爱莲说(优质课教案)曾获得优质课一等奖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2、了解荷花的别名,土壤的分类,为什么莲可以出淤泥而不染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爱莲说(优质课教案)曾获得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设计 莲 说 周敦颐 廖欢2016.3.6 爱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和背诵本文,并把握重点字、词、句的读音和含义,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

    老王教学实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老王》教学实录 该课获 2014年全国新课程中学课堂教学展示观摩活动特等奖 师:同学们,我们喜欢关注明星,因为他们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愿意关注伟人,因为他们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我......

    《赤壁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5篇范例)

    《赤壁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中学 赵伟州 一、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

    《爱莲说》教学设计

    全文共2段,第1段集中笔墨描写莲的外在形象美,并赞美莲的内在品质美,从而写出了爱莲的缘由。第2段用菊和牡丹来衬托,借花喻人,表明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