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二)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
(二)(4—7 章)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社会工作的几大理论流派。
一、心理分析理论 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它的基本理论主要有:1.无意识和压抑理论;无意识(潜意识、前 意识)—意识的划分。无意识是指自己意识不到的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压抑是人的最基本 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2.关于人格的建构;本我—自我—超我。3.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焦 虑是指人在精神上处于紧张状态。
二、认知理论 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 认知理论最本质的特点就是突出理性、认知的作用;一个基本假定——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 困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ABC 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 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 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 家华生。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 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 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 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1、传统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华生)在传统方法中,行为是与刺激相联系的。比如,在一个低年级班组中,每当社会工作者 准备好食品和饮料,就会要求孩子们在吃点心之前先去洗手。不久以后,当社会工作者把点 心放在桌上后,只要见到食品,就会刺激孩子们去洗手而不需要社会工作者的提醒。用这种 方法,孩子们学习到好的习惯。
2、强化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斯金纳)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地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 的;但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另外,在操作性 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 同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在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中,既包含 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学习方法立足于行为受行动结果的影 响。如果结果是肯定的,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如果结果是否定的或没有到来肯定 的结果,行为就会被削弱。如,如果一个学生在表现了某种行为后,从社会工作者或其他教 2 师、同学得到肯定的反应,他或她在将来的表现同样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所以,可以用 表达意见、赞同或者其他的建议或奖励正面的行为。反之,不予以鼓励,则能降低不良行为 的发生。
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1)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 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 为模式。(2)重视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 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 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受自我 引发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即自我调节的影响。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设立目标、自我评价,从 而引发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的。(4)主张奖励较高的自信心。一个人对自己应付各种情境能 力的自信程度,在人的能动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将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面临困难的情境,应付困难的程度以及个人面临困难情境的持久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预期,在面临困难时往往会勇往直前,愿意付出较大的
努力,坚持较久的时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 的能力缺乏自信,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和逃避行为。因此,改变人的回避行为,建立较高 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主 张建立较高的自信心。所有这些思想都是十分可取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就企业管理来 说,企业领导应充分看到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互相影响,主动在企业中树立员工榜样,利用榜 样的作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更多的表现出企业所希望的行为。在树立榜样时,企 业领导要力求使榜样真实可近、平凡感人。如果将榜样完美化、理想化,常常会使员工感到 高不可攀,或者感到榜样脱离生活、虚假骗人。结果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使员工 反感,降低员工士气。这个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观察的过程和奖励与处罚的运用习得的。比如,如果一个学 生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那么这个学生和其他同学就会在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追随这种行 为。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学生的行为被忽视或者一个学生因为行为不当而受到惩罚,那么这 个学生和其他同学为了避免否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仿效这种行为。
四、社会系统理论 1.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 世纪40 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 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 个子系统之一,其他 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 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 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 种 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 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 3 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 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 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 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 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 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2.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 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 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 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 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 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 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满足社会的需要。社 会制度或结构对行动者的行为影响是默顿著述中的主题之一。他认为,社会价值观确定了社 会追求的目标,而社会规范界定了为达到目标可采用的手段。如果文化结构(目标与社会结 构(制度化手段)之间发生脱节,就会出现社会失范状态,导致越轨行为。影响和评价 结构功能主义在50 年代美国的社会学中曾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 K.戴维斯、M.J.利维、N.J.斯梅尔塞等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 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对 现代化理论有很大影响。从60 年代中期开始,结构功能主义受到相当多的批评,其中有的 直接针对它的功能逻辑前提,特别是对它采用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即把系统各组 成部分存在的原因归之于对系统整体产生的有益后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还批评它只强调 社会整合,忽视社会冲突,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变迁。3.贝塔朗菲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 存在的,我们应该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各 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有系统、组成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 动的规律性,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系统的定义: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根据目的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联系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任何系统都具 有层次结构。
五、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 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上世 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 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 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4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 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 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 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 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 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反基础主义;第二,反主客二元论;第三,反总体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1)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工作的质疑。第一,对传统的社会工作的指 导思想提出了批评。第二,对社会工作的价值问题提出了反思。第三,对社会工作的过程提 出了反思。(2)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专业建构提出了新的看法:主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 多元公正,尊重文化、伦理、宗教精神的多元性,保证个人的权利等。第五章 微观社会工作方法 本章重点掌握社会个案工作的基本内涵,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与模式,社会个案工作的 技术和过程等。社会个案工作是这样的一种工作方法,它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 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个人或家庭)进行工作;它通过 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协助案主解决困扰他或他们的问题,并改善其人际 协调能力,完善其人格与自我,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 全功能,增进其福利。个案工作不是直接替代案主解决问题,因为案主的问题虽然是个别的、特殊的,但其产 生的原因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受到生理、心理、自然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直接替代案 主解决问题往往只能达到一时的舒解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这种解决 问题的方式可能会使案主产生依赖心理,并损害其自助的能力。所以社会个案工作要深入探 讨案主问题的深层原因,立足于发挥案主的潜能,鼓励案主自己去解决问题。因此,个案工 作除了提供必要的资源以改善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心灵的直接影响以增进人们的人际 适应的能力”(里士满),是促使个人及其家庭改变心理姿态、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强化 其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能力,促进其潜能的进一步发挥,以促成建设性的自我发展与成长。只 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旧问题的复发,阻止新问题的产生。功能派个案工作在 20 世纪 30 年代起源于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1920 年由弗洛 伊德的门徒兰克(OtteRsnk)倡导,后经塔夫脱(JessieTaft)以及罗宾逊(ViginiaRobinson)总其大成。此派理论强调社会个案工作服务机构作为社会整合的必要部分的功能。功能派个案工作以兰克的自我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兰克的自我心理学强调人是自己的创 造者,个体行为虽然受潜意识、非理性、早期生活经验等因素的重大影响,但主要是由个人 意志决定的。个体是其行为的决定者与主宰者,所以个人能借助专业人员与机构的帮助以发 5 挥潜能,解决面临的问题。功能派的特点表现在它对社会工作目标以及社会工作机构功能的定
位上。功能派个案工 作认为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发展、执行社会服务方案,以满足一些单位由个人努力无法达到 的需求,增进个人的成长与福利。社会工作机构是使个人与社会利益相互结合的地方,也是 社会政策实施的处所。功能派认为,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着各异的社会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整个社 会正常运转与各个个体良好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当社会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面临大量 职工下岗与转岗时,社会有必要制订社会政策、设置各种专门的服务机构,以创造机会,提 供信息,使下岗职工顺利地重新上岗。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社会工作机构在沟通信息、提供 服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最后,功能派个案工作本着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强调社会工作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在 与案主进行专业交往过程中借助专业知识与技能,协助案主发现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本 质,以发挥其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问题解决派个案工作是珀尔曼(HarrisPerlman)在本世纪50 年代创立的。该派从社会 与心理学派中派生出来,同时又吸收了功能派的自我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学中的自我发展理 论。问题解决派可以说是综合传统个案工作方法的新模式。问题解决派强调人类生活是一连串问题解决的过程。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不断地 面对问题,反复运用问题解决的方法,以获致快乐、报偿、平衡和较好的适应。在长期的问 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形成一套惯常使用的问题解决模式。这一问题解决模式往往持久而稳定 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个人特有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同时,个人的问题解决模式形 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格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会不断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从而 修正原有的人格体系。个人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主要导源于无法适当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社会个案工作 的任务就是要协助案主解决这些问题。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解除了案主的问题,另一方面,在 问题解决过程中,案主通过与社会工作者的不断接触,可以获得人格支持、心理帮助、解决 问题的方法以及利用外部资源的途径,这一切都使案主面对新的刺激,有助于案主改变原有 的行为模式,形成更积极的新的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派从心理与社会学派发展而来,其理论基础与该派没有太大差别。但问题解决 派把帮助案主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个案工作的入手,使社会个案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且更具操作 性。同时,它把发展人格看成解决问题的自然结果,认为在社会工作者协助下解决问题的过 程,为案主提供了一个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参考样本,这种新经验将促使案主改变原有的解决 问题模式与人格系统。第六章 宏观社会工作方法 本章重点掌握社区工作的含义、社区工作实施的理论模式、社区工作的基本方法、社区 工作的过程与技巧等。6 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 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 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 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关于社区工作的定义,我们可以 归纳出以下一些共同点:1.它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介入手法;2.它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3.它是一种过程;4.它是运用集体行动的方法;5.它鼓吹居民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6.它能找出及满足社区的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成社区整合,改 善社区生活质量;7.它能发展居民能力,加强其自主性;8.它能促进社会转变。社区工作的三大模式是: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计划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社区工作的基本方法有:社区组织、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社区工作的实施过程一般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建立关系、收集资料、制定计划、社区行 动、成效评估。第七章 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工作教育的体系和发展、社会工作的实习与督导;了解社会工作 研究的八个基本步骤和五种主要方法。
第二篇:《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三)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
(三)(8—11 章)第八章 儿童社会工作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儿童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内容;理解儿童社会工作的传统社会工作方法 和特殊实务方法,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有一般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实务领域和特殊儿童 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儿童社会工作的含义 所谓儿童社会工作,就是以全体儿童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在儿童的教育和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儿童社会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儿 童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工作对象是全体儿童;狭义的儿童社会工作则是一种事 后补救性的工作,以处于特殊困难境遇的儿童为对象。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般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儿童教育服务、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儿童养育服务、儿童娱 乐活动服务、儿童立法服务、儿童权益保护服务。特殊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不幸儿童的救 助工作、残疾儿童和问题儿童的康复和教育。儿童社会工作的方法——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的内涵 是指系统地使用理论模式建立一个人际过程,其中受过良好教育的游 戏治疗师运用游戏的治疗功能,协助案主预防或解决心理上的困难,并使之获得适当的成长 与发展。治疗师行为的治疗性元素 游戏治疗强调治疗师必须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为儿童提供 同理、真诚、一致、温暖的条件。治疗关系或治疗情境的建立从接案过程就已经开始,且持 续到最后一次治疗阶段。游戏治疗的常用技巧 绘画工作、沙戏治疗、玩偶、娃娃屋、迷你法庭、相互说故事技 巧、黏土的使用等。儿童社会工作重要的实务领域:儿童虐待、家庭寄养 儿童虐待 世界卫生组织把虐待儿童视为当前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国际上将 儿童虐待一般分为四个主要类型:身体虐待、性虐待、精神虐待和忽视。儿童虐待行为对儿 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躯体伤害和精神伤害两个方面。社会工作者对于儿童虐待的处理和干预 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即降低虐待的再度发生,并且缓解和消除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其程序主 要针对个体和家庭两个层面。个体层面的干预针对施暴者和受虐儿童,家庭层面的干预则是 调整父母的行为和改变家庭的环境氛围。另一种办法则是儿童保护机构的强行介入。儿童虐 待的预防工作主要基于这样的理念,即儿童不受伤害的生活是儿童应有的权利,相信防患于 未然总要比事件发生后再处理补救要容易些。主要包括:个体和家庭的预防、社区层面的预 防、社会层面的预防。家庭寄养 寄养服务是一项儿童福利服务,家庭寄养服务是寄养服务中的一种安置方 2 式。家庭寄养的特点主要是:第一,家庭寄养服务是一种专业性及社会性的儿童福利工作; 第二,家庭寄养服务是有计划的。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包括安置前和寄养中的服务,寄养 家庭是这个制度的
核心和关键。第九章 老年社会工作 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内容是,理解老年社会工作的内涵、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掌握老年 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及对老年人进行照顾的两种主要方式——机构照顾和社区 照顾。老年社会工作的内涵 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通常是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老年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服务活 动;协助老年人及其家庭解决各种生活困难和问题,需要在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多种 专业工作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老年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挖掘老年 人的潜能,提高老年人的自助能力,促进老年人的发展,使其安度晚年。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从价值观念上尊重老年人,努力理解和接纳老年人;工作细致、周到、有耐心,并多鼓 励老年人;协助老年人自立、自决;与老年人建立相互依赖的、有目的的良好情感关系。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老年社会救助,这主要是指为困难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也称经济供养,以保障老 年人的基本生活。其他主要内容还有:老年生活服务、老年家庭关系处理、老年心理辅导、老年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等。老年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临床治疗模式、家庭照顾者增强模式、个案管理模式、邻里协助模式、义工联结模式、互助与自助模式、社区增权模式。老年社会工作方法包括有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其中重点是个 案工作方法。实践中产生了两个独特的个案工作辅助技巧:怀旧和生命回顾。机构照顾与社区照顾是对老年人进行照顾的两种主要方式。机构照顾是指在专门的养老 机构内,实行老年人集中养老,由机构对其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等方面的全方位照顾。社 区照顾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社区照顾”,二是“由社区照顾”。第九章 妇女社会工作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妇女社会工作的内涵、原则和内容,掌握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与实 务领域。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理解妇女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就是建立在女性主义理论基础 上,关注妇女的社会工作。即整合社会工作的价值、技巧及知识和女性主义理论,协助那些 因性别歧视的存在而遭遇困境的个人解决其情绪和社会问题。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有:第一,妇女所面临的个人困境其根源在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性 别方面的结构不平等。第二,要为妇女提供空间去表达自身的需要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3 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应对个人的问题。第四,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从 而更好地促进整个人类的福祉。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广泛,不单单包括针对妇女的服务项目,在儿童、青年、老年人、家庭、康复等实务领域都可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开展各项服务。性别分析的方法从新的角度检 视现有的服务内容,为重整服务和开创新的服务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社会工作方法上,小组工作的运用被认为尤其适合以妇女为对象的实务活动,因为它 反映了女性主义的基本理念,即运用集体的力量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妇女小组的主要形 式
有提高觉悟小组、支持小组和自助小组。与传统的社会工作看重微观工作疗法相反,妇女 社会工作给宏观工作方法以更多的重视。女性主义在最初发展时,就是以一种社会运动的方 式出现的。妇女社会工作对传统服务的改造 女性主义视角下妇女服务将与性别有关的议题引入 了传统的服务。例如,女性主义的家庭服务应有性别平等的观念,关心妇女在家中地位的不平等与受压迫状况,主张教育家庭中的女性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增权,以争取个人在家庭中 更人性化的生活。此外,更强调这些女性应团结起来,集体参与社会改革,参与制定相关法 律以保障妇女权益。妇女社会工作带来的服务创新 如针对被虐妇女的服务、针对性暴力受害妇女的服务、妇女劳工服务、对性工作者的支援、对受性别歧视妇女的支援等,近年还掀起了改变男性运 动。从妇女服务到妇女社会工作的转变 从“以家庭为本”、“以社区为本”向“以妇女为本” 的妇女服务的转变。“以妇女为本”的妇女服务是体现女性主义运动特点的妇女服务,代表 着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所提供的服务注重协助妇女个体的自我成长、争取两性平等和 消除对女性一切形式的歧视。第十一章 家庭社会工作 本章内容的重点是,理解家庭社会工作的内涵、特点和功能,掌握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 工作方法和重要的实务领域。家庭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应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以家庭为中心,视家庭为一 个整体并顾及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需求,维护家庭的完整,提供各项家庭服务并解决与之相 关的社会问题。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家庭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家庭。第二,家庭社会工作强调多元方法的综合应用。第三,家庭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是协助家庭 正常运转。家庭社会工作的功能主要是:第一,经济上的援助;第二,社会性的服务;第三,心理上的支持。家庭个案工作具有个案工作的一般特点,但在服务对象、服务目标等方面又有其特殊性。家庭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在角色功能实施上有障碍的家庭成员,所以家庭个案工作的重点 放在家庭的角色关系上,以家庭整体作为援助对象,帮助家庭成员调适角色功能,使其能够 4 顺利地履行其应尽的职责。家庭小组工作的服务对象一般由相同背景的家庭成员组成,特别 是针对一些单亲家庭、家庭暴力以及家庭中的亲子教育等方面,小组工作有其独特的功效。家庭治疗是 20 世纪 50 年代在社会工作和心理治疗机构中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出现 的。家庭治疗是以整个家庭而非某个特定的成员为治疗对象,着眼于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互 动和沟通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从而解决问题,达成家庭和谐的一种治疗模式。家庭治疗的类型主要有:家庭联合治疗方法、家庭合作治疗、家庭并行治疗、家庭混合治疗 等。家庭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中立、循环提问、积极解释。家庭社会工作重要实务领域主要有家庭暴力和家庭维系服务。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内部,以暴力或非暴力等手段对家庭成员实施
身体、精神、性 等方面的伤害与摧残的各种行为。家庭暴力的特点主要是:第一,家庭暴力对象多以妇女为 主;第二,暴力行为的隐蔽性;第三,暴力行为的反复性;第四,司法保护的被动性。社会 工作者对制止家庭暴力的介入主要包括对受虐者的支持和对施暴者的治疗。家庭维系服务是指以家庭为中心,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增强和维护案主家庭的完整,避 免儿童离开其生身家庭而安置在家庭以外的地方,从而导致家庭结构的瓦解。家庭维系服务 的重点是保护儿童的安全和身心健康。
第三篇: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一)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
(一)(1—3 章)第一章 绪论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社会工作的含义、特点及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等。社会工作的含义 对社会工作的定义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 人专业必须有一定的价值观作指导,其核心是利他主义。第二,科学知识在助人活动中发挥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可看作专业的社会工作与一般的助人服务活动的区别之一。
第三,助人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社会工作的含义使得社会工作区别于 一般的助人活动,成为一种现代的职业。为加深对社会工作含义的理解,有必要了解与它相 关的另两种关于社会工作的定义。第一种是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个人慈善事业,第二种则将 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私人团体举办的、以解决各种因经济困难所导致的问题为目的的各种 有组织的活动。此两种定义都将社会工作的对象局限于贫困者或遭遇其他社会问题的人,而 现代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则将工作对象扩大到了一般大众甚至全体公民。但从社会工作的发展 历史来看,前两种情况正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出现之前必经的两个发展阶段。
社会工作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社会工作者引导案主、启发案主,但不直接为案主做 决定。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直接施予只是权宜之计,其重点在于与案主一起工作,为案主 提供充分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空间或作出选择的可能性。与此相关的第二个特点是,社会工 作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社会工作坚守这样的价值前提:人类有自我改变和自我进步的能 力。因而,社会的最终目的是让案主能够依靠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别人的帮助。社会工作的精髓在于:消除案主悲观、自暴自弃等颓废心理和行为,引导他们认清自身的长 处和弱点;给案主以希望、信心和决心,充分调动案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给案 主战胜困难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案主自助并在自助中得以发展的境界。第三个特点是,社 会工作尊重人,相信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社会工作要做到“助人自助”,对人的态度 是第一位的。社会工作尊重人,用整体的观点看待在这个生生不息的世界舞台上扮演着各种 不同角色的个人,承认他们的需要和权利。社会工作者相信人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不仅正 常的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就是智力残障人士也有难以预料的潜力。社会工作者强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并认为这是助人活动取得效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第四个特点是,社会工 作重视运用社会环境资源。社会工作者不是把案主的问题归结为个人的“本性不好”或“道 德问题”,而是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理解人的各种行为,相信生活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很 大,许多个人问题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解决案主问题的过程中十分重 视运用社会环境资源,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为案主提供物质的与精神的支持,协调案主 与方方面面的联系,以增强案主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案主的潜在能力。社会工作的这些特点 使社会工作成为现代职业体系中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织部分。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重点掌握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等。英国 1601 年制定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被称为西方社会救济立法和贫民救济事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 2 程碑,对各国社会工作制度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理解其基本条款的内容和它在社 会工作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应了解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福伯制的基本情况。1869 年,英 国伦敦成立了慈善组织会社,之后,英、美等纷纷成立慈善组织协会。1877 年,美国的布 法罗市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慈善组织会社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建立作出了极 大的贡献。一方面,会社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的产生;另一方面,会社采取协调合作的方式 使各救济机构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这为社区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的倡导者主要是宗教界
人士和一些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他们认为让 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贫民共同生活,可以更好地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和平等,还可以使贫 民获得接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机会,并最终促进对贫穷问题的深入了解与合理解决。睦 邻组织运动的发起人是东伦敦教区牧师巴涅特,1884 年,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睦邻组织 “汤恩比馆”。1886 年,美国第一家睦邻组织协会在纽约成立。1889 年,简·亚当斯在芝加 哥创办赫尔馆,之后,睦邻组织运动便迅速在美国传播开来。睦邻组织运动实际上是一场社 区改良运动。应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与社会工作发展的深刻关系。社会保障 制度为现代社会工作奠定了组织与制度基础。英国1942 年发表的《贝弗里奇报告书》提出 了一个满足国民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方案,即正式提出了普及性的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 全面社会保障计划设想,从而成为现代福利国家模式的基础。到 1948 年,英国建立了全国 性的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最早的福利国家。1935 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历史上著名的 《社会保障法案》,使美国社会保障有了永久性的立法与制度。可以说,随着社会保障和社 会福利制度的建立,社会工作已经成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造福于民的不可或缺的职业。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史上,重点把握以下三个知识点。在 1915 年召开的美国慈善与 矫治委员会大会上,Abraham Flexner 发表了著名演说《社会工作是专业吗》,提出社会工作 的专业化问题。这以后,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才得到普遍的认同。1917 年玛丽·里士满 出版了《社会诊断》一书,该书试图将社会工作的方法技术作为一套独立的知识系统加以传 授,并首次把这种助人的工作加以专门研究和讲授。这无疑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一个正式起 点,也是社会工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1939 年罗伯特·莱恩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社会工 作会议上提出研究报告(《莱恩报告》),认为社区组织这一有着悠久发展历史背景的概念代 表着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从而使社会社区工作与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小组工作共同被 确认为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本章重点掌握社会工作者扮演的社会角色、社会工作的功能等内容。其他内容作为一般 了解层次来学习。社会工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却实现着同样的一个目标:更好地服务 于案主。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主要有以下几类: 1.组织者 社会工作者根据案主的情况召开座谈会,开展小组活动,建立相关组织间 3 的合作关系等。2.调停者 社会工作者在冲突双方之间活动,调节争执,化解分歧。3.行动者 社会工作者关心社会不公平现象,试图提高民众的认识,设法实现有利于 困难群众的工作目标。4.教育者 社会工作者向案主传授知识和技能,提供信息和感情支持。5.呼吁者 社会工作者向有关机构或部门呼吁,争取调整政策,满足案主的需求。6.发起者 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以引起社会对某一问题的关注。7.协调者 社会工作者系统地综合相关的因素,以求实现某一目标。8.谈判者 社会工作者把冲突的双方召集在一起,就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协商,最终 达成一致的意见。9.经纪人 社会工作者把那些需要接受服务而又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资源的案主与其 所需要的资源联系起来。10.公共发言人 社会工作者有时需向不同的群体发表讲话,或唤起大家对于某一社会 问题的关注,或寻求对于某困难群体的社会支持。社会工作的直接功能,也即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 和社区,发展个人潜能,改善个人生活,调适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进步,最终达到服务对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工作的直接功能 主要有三方面: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治疗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社会成员,促进 人的发展。第一,预防的功能。即预防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或者旧的社会问题再生。预防以社会问 题的可能发生为前提,发现问题的早期症状,分析它们的原因,通过干预、防止或者减少社 会问题的产生。预防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工作功能。第二,恢复(治疗)的功能。即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受损的社会功能,包括治疗及康复两 个层面。社会工作通过治疗,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恢复他们的生活自信,让他们回归社会; 通过康复,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失去的生活功能,达到正常的生活状
态。从恢复这个层面讲,社会工作的功能发生在社会问题产生之后,所以它是一种消极的社会工作功能。第三,发展的功能。发展的功能,又可以称为提供社会资源的功能。通过挖掘社会资源,开发个人潜能,提高个人的能力,积极地发展社会生活,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最终实 现社会的繁荣与公平。发展的功能是社会工作更为积极的一种功能。另外,从社会工作的制度层面上讲,社会工作的功能还包括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 定;保障公民权利,推动社会公义;促进社会整合,实现社会进步等。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宏观层面。它是社会工作在制度层面的实现过程,即通过制订社会政策、组织社 会资源、开展公共教育、实施公共福利等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实现社会进步的目的。它 是社会工作功能实现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社会提供福利服务的基本方式。第二,微观层面。它是社会工作在实务层面的实现过程,也是社会工作提供直接服务的 4 实务模式,即通过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跟进服务等环节,帮助那些面对 生活困难和问题的个人、家庭、社区,激发潜能,解决问题。它是社会工作功能实现的过程 模式,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经验总结。
第四篇:《比较文学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三)
《比较文学概论》单元教学辅导
(三)第八章至第十章
要求:了解比较文学视野中中西诗歌、小说、戏剧的不同,了解中西文类的划分情况;熟悉、掌握中西诗学关于文学存在方式、文学存在理由的探讨,理解、掌握中西诗学的哲学基础;掌握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性影响与欧洲现代文学主潮,熟悉西方浪漫主义、西方现实主义、西方现代主义的传入与影响。 内容补充、说明
在八、九、十这三章里,理解和把握起来较难的是第十章“比较文学视野中文学理论”(中西诗学的比较)。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这章内容,现补充相关的材料,供同学们参考。
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必要性
1.可比性:中西比较诗学的学理依据
比较诗学的可比性是指比较诗学研究得以展开的逻辑基础与学理依据,其具体内涵就是存在于比较诗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同异关系。研究的对象之间,必须既“同”又“异”才具备可比性,因为,如果完全相同,便没有比较的必要;如果完全不同,便无法进行比较。因此,同与异是比较诗学研究赖以展开的前提,缺一不可。反过来说,某一事物的异与同总是在与他物的比较之中才能显现出来。泛而言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均有既同又异的关系,这种同异关系本身是有着极为复杂的表现形态的。以比较诗学作为研究对象而言,至少有三层同异关系的表现形态值得我们掌握和了解。
第一,事物之“同”(或者说普遍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因事物本身性质的差别而有“不同”,如自然科学的普遍性(事物的规律、法则)与人文领域的普遍性便有泾渭之别,前者是指客观、中立、超越时空的普遍知识,不带感情色彩,而后者则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且还往往因立足点和价值立场的不同而带上了主体的、情感的倾向。由于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研究所关涉到的恰恰是这种不离特定时空境遇而呈现的普遍性,所以,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之中必须自始至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来对待,不可须臾忘却其天然秉具的整体性、境遇性和变化性。
第二,由于事物之同异关系是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方式存在的,故同与异并非仅仅是某一事物所机械包含的两个方面,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性质、功用、表现等一切方面因为都从属于同一个生命肌体,所以其间之一切方面也都相互取决于对方的性质、功用和表现,也就是说,彼此之间保持着相互消长、整体相关、动态平衡的关系,同时又都向外界敞开,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成长的能量或信息。可以说,这种关系因为最具对抗性,所以才最为亲密。
以上所述,是指同一事物所蕴含的同异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而比较研究则总是牵连到至少跨越了民族(或文化、语言、学科)之界限的两种诗学对象之间的同异关系,其具体内涵或为材料事实关系,或为美学价值关系,或为学科交叉关系。
上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同异关系辨析可以提醒比较诗学研究者,在借助“比较”来认识与了解不同诗学理论之同异关系时,一定要意识到某种诗学理论的同异关系及各自的性质与功用必须置于此种诗学的整体语境之中方可获致本真的把握,离开了这个部分(某一诗学之特定因素和构成)所赖以归属的整体语境,而只把此一部分跟另一种诗学体系中具有类似或对比关系的部分加以外部的罗列或对照,这种研究就不是真正的比较,而是机械、牵强的比附,其结论便必然是似是而非的。这种研究,不仅无益于获得真知,而且往往反而是通向真知的阻障。由于诗学内涵及其具体表现常常具有体系性、思辨性以及玄奥难懂的特点,所以,诗学的比较研究尤应注意遵循汇通性和体系化的原则,将研究对象与各自文化整体及其具体显现境遇结合起来予以探讨,如此方能避免似是而非、表层比附的结论。
第三,事物之间的同异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此尤应予以说明的是比较诗学所牵涉到的不同诗学之间同异关系的相互转化,其中又可分出两种情形:一种是属于影响研究的层面,即某人的诗学研究已然撷取其他诗学的某一部分并把它们消化、吸收在自己的诗学思想之中,成为了自身诗学的有机构成要素,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之与康德、叔本华文论思想的关系即属此类。影响借以发生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借他人之外显之同(体系的、自觉的)来激活自己的潜在之同(零碎的、不自觉的),一是将他人之异容纳到自己的诗学结构和体系中来。一旦相异性被容纳、被消化,成了自己诗学结构中的有机成分,这时,“异”便转化成了“同”(你有我也有)。
另一种情形则属于平行研究的层面,即通过对并无事实关联的不同诗学之体系、结构、内涵等方面的本真理解和体证,一方面可达成对彼此之差异的深刻认识,并归纳出特定的理论形态(这也是比较诗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另一方面,这种平行研究本身也同时具备了相互影响的内质,这一内质可进一步促使诗学异同关系的转化在上述影响研究的层次上更深刻地发生。
比较诗学的可比性要求比较诗学研究者必须始终以国际的学术视野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以及跨学科的学术眼光来关注文学本身的各重内涵,这一特点使得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具有相当严格的限定,基于此,我们能够把远离文学性的文化研究以及缺乏自觉的比较诗学学科意识的诗学研究剔除于这一学科之外;同时,由于这一学科具有自身的发展历史,故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也相应地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也就是说,可比性的内涵可以因学科的发展阶段不同、研究的领域或对象不同甚至研究的理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具体而言,可比性内涵的这种历史变化,主要是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这三种发展阶段和研究领域之中得以呈现出来。
2.必要性:中西比较诗学的价值依据
长期以来,在西方比较文学界,比较研究始终都遵循着一个心照不宣的假设,即被比较的一系列国家的文学“都源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其语言、历史和文化都有着血缘关系”,比较研究必须以这种“语言和文化的连续一致性”作为基础。一旦失去了这个基础的支撑,比较便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由于一大批比较文学家(如陈世襄、刘若愚、叶嘉莹、叶维廉、高友工等)的不懈努力(有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作为证明),现在,这一看法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其表征是,不仅西方比较文学研究者中不少人已认识到跨文化的文学与诗学比较之价值和意义,而且还有更多的学者视之为亟待开展的工作,如张隆溪所言:钱钟书先生认为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相互阐发,是比较文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而论,比较诗学的价值与意义可再呈现于“求同”和“别异”之二方面。在“求同”的方面,可寻绎出以下几种表现形态:一是认为比较诗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寻求跨文化、跨语言、跨时空的共通规律。
不过,由于共同规律或共同的绝对形态只能是一个概念而无法在具体的文化境遇之中现实化,所以许多人根本否定有所谓的共同诗学。诗学之“同”的实际呈现总是不离具体语境,而具体的语境又总是变动不居,这使“同”之呈现永远包含了差异,故诗学的具体内涵总是同和异的动态统一体。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共相(同)无法孤立、静止地呈现出来而连带否定其价值和意义,“同”不仅是理解“异”的逻辑起点,而且也是比较诗学应该予以探究的对象。因此,问题之关键不是如何否定“同”,而是如何探究“同”,这就把“求同”的研究带入到第二个层面:寻求中西诗学之“同”的具体形态。这一方面,钱钟书的研究树立了典范。钱钟书虽然主张不同文学之间有“放而成山河大地”的共同“文心”和“诗心”,但是他勤勉以行的正是在“针锋粟颗”处的疏通整理;叶维廉也没有在共相本身上面过多滞留,而是孜孜于探求如何运用模子理论来解除单一模子对诗学思维的束缚,他在后一方面的创见和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我国学界,关于诗学之“同”的比较研究通常表现于下述几个侧面。其一有关于不同诗学的普遍性问题。这个问题,除了要注意其具体呈现不离特殊性境遇之外,还必须澄清诗学共相和诗学的哲学依据(道、气、理、心、上帝、绝对理念)之差别,前者的主要特征仅仅是普遍性,而后者则除了具有普遍性的内涵之外,更是指始基因和终极因(因而往往是目的因和动力因的混合);其二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本质问题,即各种诗学均含有借形象来“言志”或“抒情”的本质内涵;其三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内容方面是指构成艺术之内容要素(形象、风格、情节、主题等)的共通表现,形式方面则指构成艺术之形式要素(节奏、韵律、文类、语言等)的共通表现;其四有关于不同诗学之中具有类似蕴含的诗学范畴的比较,如崇高与雄浑、婉约与优美、想象与神思、净化与教化,等等。此外,中西诗学在艺术的起源、功用、性质、灵感、批评、鉴赏等各个层面的共同表现也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问世。
中西比较诗学在“别异”的方面成果更为丰富。究其缘由,这显然与近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中西学术落差(西强中弱)心态极为相关,而在改变这一落差方面,“异”的功用远胜于“同”。
近百余年来,中国文论界对西方诗学之“异”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充分的认识,而且某些西方的诗学理念与方法在文学领域里还得到了全面的落实和应用,其结果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学界对文学理论的言说基本上是以西方的诗学框架和诗学范式为“本”,而本土的诗学话语反而沦落为“末”,仅仅成了对前者的补充、佐证和辅助性的诠释。招致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因经济、政体、军事等方面不如人而造成民族整体的自信心不足、自我认同感下降等因素以外,自学理的层面而论,还有对西方诗学之了解远未深透的因素。对于西方诗学的精深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以其优长之“异”来弥补传统诗学的缺憾,从而发现向来自以为充足的传统诗学之不足、之盲点,同时,亦可借此来彰显传统诗学的自身内涵和特征。牟宗三在谈到中西哲学的汇通之价值时说:对于西方哲学的全部,知道得愈多,愈通透,则对于中国哲学的层面、特性、意义与价值,也益容易照察得出,而了解其分际。这话也可完全适用于中西诗学之间的比较和汇通。
“别异”的诗学比较体现在诗学理论的各个环节之中,实际上,凡是在可以求同之处,也必然能够辨异。
一是关于不同诗学之哲学依据的比较。在这个问题。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诗学的哲学依据是老庄的“道”,其内涵偏重于“虚”、“无”,这致使玄灵虚空之境是中国诗学所尊崇的最高境界,而西方诗学的哲学依据是“存在”,其内涵偏重于“有”,故西方诗学的最高境界往往表现为对于文学之结构要素的明晰阐述。这些看法并非全无根据,但是它们绝非对此一问题的全部概括。
在我国,道家诗学的哲学依据自然可说是“道”,但是儒家诗学的哲学依据却并非道家之“道”,而是“亡”。儒家认为“仁”也是有“天”或“天命”作为终极依据的,但仁本身所指涉的是人事实践活动所依循、并在实践中呈现出来的道德内容。大致而言,道家之道是宇宙本体,而儒家之仁是伦理本体。宇宙本体尚处于善恶、爱憎、美丑浑然未分的混沌阶段,而伦理本体却具有强烈的价值倾向,故道家诗学追求超越于善恶美之上的空灵之境,而儒家诗学所津津乐道的恰恰是扬善祛恶的教化功用。只不过这种功用要采取“主文谲谏”或“温 柔敦厚”的诗教方式,而不能像伦理或政治本身那样直白无余。同时,西方的‘‘存在’’概念(—般认为最早是由巴门尼德提出),其所指往往也是因人而异的,如巴门尼德的“存在”实际上是统摄于“一”范畴之下的一个概念,柏拉图的类似概念不是“存在”,而是“理式”。在亚里斯多德这里,“存在”与“一”、“理式”一样,只是一个串洞的概念,他用来指称“实体”的概念是“本体”,即特定的、单个的“具体事物”及其“本质”(“形式”)。在后来不少哲学大家的体系里,“存在”只据有次要的位置(如黑格尔),或者几乎没有位置(如康德)。他们的诗学之哲学依据是各自不同的。
二是关于不同诗学范畴的比较。这牵涉到诗学构成要素之各个层面,如意境论与典型论的比较涉及诗学本质的不同内涵,物感说与模仿说的比较涉及艺术起源的不同内涵,再现说与表现说的比较涉及抒情达意的不同方式,意象思维与概念分析的比较涉及诗学运思的不同形态。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照察中西诗学之特点及具意义和价值,而且对于传统诗学话语的现代转换和现代应用均有直接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对中西诗学内蕴之了解的日益 加深,对于研究方法的反思亦不断深入。
第五篇:教学辅导二
教学辅导二
三十五.前赤壁赋
中央电大文法部 张继缅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
2. 熟读全文,认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主旨
3. 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
4. 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本文选自《东坡全集》。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从不以此为意,然胸怀放达。他思想极为复杂,他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又结合了佛、老诸家。他在文学创作上成就突出,诗与黄鲁直并称“苏黄”,词与辛稼轩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成就最高。作者因“乌台诗案”入狱,虽免得死罪,却更遭贬谪。官职名为团练副使,实为流放,在监控中度日。其中的苦闷可想而知。这篇赋反映了苏轼被贬后的心境,有现实的抑郁苦闷,也有经历了大自然洗礼的超然,虽有消沉的情绪但主要是豁达与乐观。本文是他的一篇游记。清风朗月的秋光,如诗如画,即景生情,借景寓理,达到了诗、画、理趣和谐的极致。
文章特色:
(1)文体规范,笔触别致。
(2)避实就虚,曲笔生情。
(3)前伏后应,寓理于境。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杰出文学家。
2.壬戌,指宋神宗赵顼(xū)元丰五年(1082)。
3.既望,指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
4.舳舻(zhúlú),战船。舳,船尾。舻,船头。
5.匏(páo)尊,用葫芦做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
6.肴(yáo)核,菜肴果品。肴,菜肴。核,果品。
二、词语辨析
1.“举酒属客”中“属客”的意思?
提示:
属(zhǔ)客,劝客人饮酒。属,斟酒劝客。
2.“纵一苇之所如”中“纵”、“所如”的意思?
提示:
纵,放任,听凭。所如,所往
3.“凌万顷之茫然”中“凌”的意思?
提示:
凌,乘。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冯虚”、“御”的意思?
提示:
冯虚,依托太空。冯,通凭。虚,太虚,天空。御:驾。
3.“击空明兮溯流光”中“空明”、“溯”、“流光”的意思?
提示:
空明,月光映照出的澄澈的江水。溯(sù),逆流而上。流光,指江面上随波浮动的月光。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幽壑”、“潜蛟”、“泣”、“嫠(lí)妇”的意思
提示:
舞,使……起舞。幽壑(hè),深渊。潜蛟,潜藏的蛟龙。“泣”,使……哭泣。“嫠(lí)妇”,寡妇。
5.“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中“缪”的意思?
提示:
缪(liáo),通“缭”,盘绕,环绕,有连接意。
6.“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渔樵”、“渚”的意思?
提示:
渔樵,在这里做动词用,喻被放逐在江湖间。渚,沙洲。
7.“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的意思?
提示:
“侣”、“友”,均为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侣鱼虾,即以鱼虾为侣。“友麋鹿”:即以麋鹿为友。
8.“虽一毫而莫取”中“虽”、“一毫”的意思?
提示:
虽,即使。一毫,极言其微小。
9.“取之无禁”中“无禁”的意思?
提示:
无禁,没有任何人来禁止。
10.“肴核既尽”中“既”的意思?
提示:
既,已经。
三、简答题
1.苏轼的才艺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苏轼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风格表现独特;他的词,开创了不拘音律、以诗入词的豪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此外,在绘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苏东坡集》。
2.归纳本文各段落的意思。
提示:
全文共分五个段落。
第一段,写秋夜作者与客人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情景以及飘然欲仙的心境。
第二段,写歌乐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怀。
第三段,以客代答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段,以主答客表达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五段,写作者与客人酒酣而睡,了结全篇。
四、古文翻译
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宋神宗赵顼(xū)元丰五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荡着小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徐吹来,水面波澜不惊。举杯请客对饮,吟育明月的诗篇,歌咏“窈窕”的章节。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牛两个星宿中间滞留不前。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水光与夜空溶成一片。听凭像苇叶般大的小船在茫茫万里的长江上自行飘荡。浩浩荡荡,就如同凌空驾风在太虚幻境中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飘飘乎乎,好像脱离开了人世间,成为仙人飞升太空仙境。
这样的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拍打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划开澄莹的江水啊,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逆流前进。多么悠远的情怀,仰望思慕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的声调节拍应和。箫声呜呜,像在怨恨,又像是在思慕,似在哭泣,又似在诉说,乐声的尾音悠长不绝,像不断的细丝。箫声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闻之而起舞,使坐守在空船里的寡妇闻之而感动地啜泣。
我不禁感伤而沉郁起来,端正衣襟直身正坐,问客人道:“为什么声音如此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么?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击败的地方么?当他不战而取荆州,攻下江陵,顺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接连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上斟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是现在却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像蜉蝣寄生在天地之间一样,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尽无休。希望偕同仙人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只好聊借箫声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并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我说:“您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吧?江水总是这样不断地奔流,但是它始终没有消失;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终究没有削减或增长啊。若从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世间万物几乎不可能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从它不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人类都永远存在,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如果不是为我所有,即使一根毫毛也不能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些天地间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们能够共同享用。”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馀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光了,酒杯菜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交错着枕靠在一起,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五、分析
1.理清全文的思路。
提示:
(1)文章开篇直写秋月当空,一碧万顷的赤壁之下,大江之上……为全文的写景、议论、抒情铺陈的一个空旷、优美的背景。
月朗风清之夜,静谧、清幽而又旷远、浩瀚。如诗、如画、如仙。现实是严酷的,现实给作者带来的是深深的苦闷。苦闷已极,就要渲泻和摆脱,这本是人之常情。苏轼之所以要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畅游,也是情之所致。离开了令人烦扰的现实,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江面上,诵诗篇(“明月之诗”),思美人(“窈窕之章”),抛开了尘世(遗世)的烦恼,几乎要“羽化而登仙”了。与其说这是游玩,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这里有一代文豪的诗情与浪漫。
(2)借托箫声写心绪
景美、酒酣,不禁“扣舷而歌”。然而乐中生悲,仍掩饰不住内心深处的怅惘和失意。这从那箫声中即可听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里所传达的与其说是箫声还不如说是作者悲凄的心绪。
(3)以对答形式抒发人生感慨
接着文章以对答的形式,抒发了人生的感慨。先由客方作答,因赤壁而及三国,因江水、明月而引发哲理。想曹操之“诗”,念曹操之“雄”。正当“扬”起之处,突然跌落,叹道“而今安在哉!”又由对“一世之雄”而及现实中的放逐生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虽是以客作答,却道出了悲凉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哀婉。
作者以客方的慨叹为驳斥的对象,正面回答了对人生的思考。这就把作者假托客人的言谈与自己的认识统一了起来。是啊,江水不停地流逝,大江却依然;时圆时缺如同明月,月亮却不曾有所增减;宇宙万物没有一瞬的停顿,始终在变化着。天地万物无穷无尽,大可不必羡慕那长江;天地万物各有其属,不是自己的,丝毫不能占取。大自然无尽的宝藏,只可共同享用。变与不变,的确是个哲学命题。作者矛盾的心境,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身处逆境,只有乐观以对,才是苏轼真正的人生态度。
文章由乐而悲,再由悲而乐,曲曲折折,起伏变化。以游为线,以情纬文,寓理于境,妙不可言。全文正是如此结构成章的。作者所抒发的情怀与阐述的哲理,也随着变幻而又精美的文字打动了读者。
2.试分析本文文体规范,笔触别致的特点
提示:
(1)文体规范。本文是一篇赋体的游记。开篇即点明时间、同游者及所游地点。一个“秋”字概括了全篇所描绘的景物特点,写的是秋景。“既望”二字又蕴含了此秋景乃朗朗秋月下的夜景。至于“游于赤壁之下”则为后文写三国“赤壁之战”的人、事、物,垫下了札札实实的一笔。此20个字已把全文的基本要素点得一清二楚,既统领了全篇,又十分简明。这是游记体的规范,又可堪称为一般游记的典范。
(2)笔触别致。其行文笔触的别致,主要表现在作者写秋景,先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风”,借“水波不兴”表风之徐徐,具体可感;再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月”,把十六的月亮写得如诗如画。这风、月正是本篇的张本,即全文借景生情,抒发感慨的伏笔。下文则句句都在“风月”之中了。然后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出“秋”的特征。笔笔自然,似不经意,又各表一义,相承相续,不同寻常。文章以景造境,笔触不凡。入景方能入境,作者就是这样把读者引入了他所游历的情境之中了。
3.试分析本文避实就虚,曲笔生情的特点
提示:
(1)避实就虚。现实是严酷的,现实给作者带来的是深深的苦闷。苦闷已极,就要渲泻和摆脱。苏轼之所以要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畅游,也是情之所致。避开了令人烦扰的现实,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大江之上,与其说这是游玩,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这里有一代文豪的诗情与浪漫。景美、酒酣,不禁“扣舷而歌”,可谓乐矣。然而乐中生悲,仍掩饰不住内心深处的怅惘和失意。
(2)曲笔生情。由游之乐而引箫声之悲,而由对话发出感慨,笔势曲折。先以曹操的诗引出,再因赤壁而及三国,因江水、明月而引发哲理。借曹公为发端写自己内心之伤痛。以致正当“扬”起之处,突然跌落,叹道“而今安在哉”!又由对“一世之雄”而及个人的放逐生涯……虽是以客作答,却道出了悲凉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哀婉。先扬后抑,抑中有扬,抑扬顿挫,笔势曲折。
4.试分析本文前伏后应,寓理于境的特点
提示:
(1)前伏后应。文章在拟客答发出议论之后又以客方的慨叹为驳斥的对象,正面回答了对人生的思考。先分说“水”“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再说“风”。进而应前文之“风”(“惟江上清风”)“月”(“山间之明月”)。又以“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进一步展开了胸襟。客之悲转而为乐,兴举而更酌。这就把作者假托客人的言谈与自己的认识统一了起来。
(2)寓理于境。写江水不停地流逝,大江却依然;写月亮时圆时缺,却不曾有所增减;宇宙万物没有一瞬的停顿,始终在变化着。天地万物无穷无尽,大可不必羡慕那长江;天地万物各有其属,不是自己的,丝毫不能占取。大自然无尽的宝藏,只可共同享用。变与不变,的确是个哲学命题。作者矛盾的心境,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身处逆境,只有乐观以对,才是苏轼真正的人生态度。
三十六.左忠毅公逸事
中央电大文法部 张继缅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
2. 背诵文章第二自然段
3. 掌握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特别是情节的曲折、细节描写的生动、语言的特色
4. 用心体会文章的画面感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1. 故事梗概:
《左忠毅公逸事》选自《望溪集》,是方苞散文的代表性作品。题中的左忠毅公,指的是左光斗。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左,明末桐城(•今安徽桐城)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御史。左光斗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太监魏忠贤专权,左上奏章弹劾,被陷下狱,受酷刑,惨死于狱中。后,福王(朱由嵩)因其追忠贞刚毅,追谥“忠毅”。“逸事”,同“佚事”。一般指未经前史所载而为后人所记之事。这里主要记叙的是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舍生取义的两件事。以叙述典型事例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其高贵品格。当然也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
2.文章特色:
作者取事能于片断中求典型,寓旨趣于精选的事例之中,条贯统序,蕴蓄丰盈。全文紧扣“忠毅”二字展开并经纬全篇。取事真切,结构严谨,简练雅洁,无支无蔓。
细节描写的成功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的多处细节描写,都给人以“如画”的真实感,增强了叙事的生动性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力。
情节的曲折,文势波澜起伏;用语精当、准确而传神等,也都是本文的特点。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方苞(1668~1749),字灵皋(Gāo),号望溪,清朝桐城(今安徽桐城)人。39岁中进士,历任官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清朝中叶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2.左忠毅公,指的是左光斗。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左,明末桐城(今安徽桐城)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御史。左光斗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太监魏忠贤专权,左上奏章弹劾,被陷下狱,受酷刑,惨死于狱中。后,福王(朱由嵩)因其忠贞刚毅,追谥“忠毅”。
3.“逸事”,同“佚事”。一般指未经前史所载而为后人所记之事。
4.京畿(jī),国都所在地,京城。
5.史公可法,史可法,字宪之,明代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时的进士。福王朱由嵩立,史可法为兵部尚书大学士,统辖军队,镇守扬州,全力阻遏清兵。扬州被围时,清豫亲王多铎曾几次写信劝史可法投降,均遭拒绝。1646年4月25日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殉难。后人称他为史阁部,清乾隆时谥忠正。
6.厂狱,明代的东厂监狱。东厂是明成祖时在北京东安门北设立的专管缉访谋逆者的特务机构,由太监掌管;那里的监狱就叫厂狱。
7.阉,宦官。
8.炮烙,一种用烧红的铁来烤讯犯人的酷刑。
9.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1644年在成都称帝,号大西国。1646年与清军作战被杀。
10.宗老,同一宗族的老前辈。
二、词语辨析
1.“视学京畿”中的“视学”的意思?
提示:
视学,视察学务。
1. “从数骑出微行”中“从数骑”、“微行”的意思?
提示:
从数骑(jì),有数骑跟从。微行,古时帝王或朝廷高官外出,穿着平民的衣服,以隐藏自己的身份。
3.“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中“.瞿然”、“署”的意思?
提示:
瞿然,即瞪大眼睛,全神贯注的样子。署,即题字。指批示或批字。
4.“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馋”中“屦”、“馋”的意思?
提示:
屦音(ju),鞋。馋(chǎn),类似铲子的工具。
5.“乃奋臂以指拨眦”中“眦”的意思?
提示:
眦(zì),眼眶。
6.“汝复轻身而昧大义”中“昧”
提示:
昧(mèi),不明白事理。
7.“史噤不敢发声”中“噤”
提示:
噤(jìn),闭口。
8.“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中“檄”的意思?
提示:
檄(xi),有关军事的公文。
9.“漏鼓移,则番代”中“漏鼓”、“番”的意思?
提示:
漏、鼓,都是用来计时的。漏,指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的计时器。鼓,指分一夜为五更,每过一更要击鼓报时。番代,轮班替换。
10.“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中“造”、“第”的意思?
提示:
造,到。第,宅第,住宅。
三、简答题
1.《左忠毅公逸事》一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文章的局限性又是什么?
提示:
《左忠毅公逸事》一文通过记叙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舍生取义的两件事。以传神的笔触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
文章第一段通过左光斗为国选才一事,集中表现了他的“忠”;
文章第二段通过左光斗在狱中仍然以国事为重,铁骨铮铮,集中表现了他的“毅”并进则突出了他的“忠”;
文章第一段通过史可法的表现,进一步突出了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已经在史可法身上得到印证。由此完成了主题。
本文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史可法的描写,没有写他如何抗清并以向殉职,而是写他对农民起义军的防御,反映了作者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阶级局限性。
2.《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在选取和安排材料上有哪些特点?
提示:
《左忠毅公逸事》在选取材料上,紧紧围绕着左光斗与史可法师生间的交往,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材料。这些材料虽然是“逸事”,但既典型又真实可信。
全文紧扣住“忠毅”二字,并以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不枝不蔓,叙事简洁。叙述中注意了人物的言行及心理特征的描写。
四、古文翻译
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先父方仲舒曾经说:同乡的先辈左光斗在京城担任过考官。一天,风雪严寒,有数位骑士跟从着微服(穿着平民的衣服)外出,来到了一古寺中。见古庙厢房有一书生爬在案几上睡着了。这位书生的文章刚写完草稿;左忠毅公读后,当即脱下貂皮外衣盖在这人的身上,为他遮挡风寒。左公向寺里的僧人打听,得知此人是史可法。等到考试的时候,小吏点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他;试卷呈上来了,当即批示为第一名。左公召史可法入室,让他拜过夫人,说:“我的几个孩子平庸无能。今后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你史可法了。”
左光斗于天启四年(•1624)被谗陷入了厂狱,史可法每天早晚都来到厂狱的门外。•阉党魏忠贤防范甚严,即使是家中的仆人也不能接近。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左公受了炮烙之刑(一种用烧红的铁来烤讯犯人的酷刑)。很快就要死了。于是带着金钱五十金,哭泣着向狱卒求情,狱卒被感动了。一天,让史可法换上破衣草鞋,背着一个筐,手里拿着一个像铲子一样的工具,打扮成铲除脏物的人,引着他进去了,以微小的动作示意他左公所呆的地方。史可法见到左公靠着墙坐在地上,面部已经焦烂得认不出了。左腿膝盖以下,筋骨也都脱了位,史可法跪在左公面前,抱着左公的膝盖哭泣。左公听出了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就用力用手指拨开眼眶,左公目光如同火炬,大怒,说:“你这无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能到这儿来呢?国家的事已经糟糕到如此程度。我老了已经不行了,•你又如此看轻自己而不明大义,天下大事有谁可以支撑呢!还不敢紧回去,不等奸人来陷害你,•我现在就要杀了你!”于是就摸地上的刑具,作出要击打的架式。史可法紧闭着嘴不敢出声,然后就小心地溜出了厂狱。后来,史可法常常把这件事说给别人听,说:“我老师的肺肝,全都是铁铸造的呀!”
崇祯末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常在今湖北蕲春、黄冈、安徽潜山、桐城一带活动。史可法以凤阳、庐州二府(府治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庐江县)道员身份,奉军令防守抵御起义军。每有情报,就连续几个月不睡,他让战士们轮换着休息,他自己就坐在军帐外边。选择壮健的士兵十人,命两个人蹲坐而背靠着,每过一更,就轮换一次。每每在寒冷的夜里起来,抖一抖军衣,甲胄上的冰霜就随之迸裂掉落下来。发出金属般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会儿,他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有愧于我的老师。”
史可法练兵,经常到桐城来,每次一定要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太母的饮食起居,在堂上拜见师母。
我同一宗族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外甥。和先父方仲舒交好,所说狱中的话,是亲自从史可法那里听到的。
五、分析
1.从《左忠毅公逸事》中选择一些用得好的词语并做出分析。
提示:
本文用语简洁连贯。如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用了“风雪严寒”、“微行入古寺”、“公阅毕”、“解貂覆生”等一组词语,即点明了季节时令及气候特点,又点明发现史的过程,即有对如何发现史的简单过程的描写,又有对史的赏识和爱护。
写史对左公情感之深,仅用“朝夕狱门外”一笔,其情意全出;写逆阉对左公的迫害,仅用“面额焦烂”、“左膝以下筋骨尽脱”,已表现得十分充分;写左公刚烈,仅用“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其精神面貌已跃然纸上;表现左公以国事为重,用“怒”、“摸”、“投”等,即将左光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史可法对己之严,仅用“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就绘出情、状、声、•色,史可法于严寒的冬季的整装的情境如在目前了。
总之,本文的语言简洁、连贯,融情于语句之中,用词准确、形象,语言极具个性特征,无论是写人物的风神,还是反映内在心理,都做到了形神兼备,别具一格。
2.试分析本文细节描写的特点
提示:
细节描写是一种从大处着眼,细处入笔的表现方法。它往往着眼于文章的整体立意和构思,含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乃至时代的容量;在对人物描写、事件叙述、环境再现上,都有着具体、细微、生动的反映。细节的运用,有着表现社会生活本质、以小见大的效用。
本文的细节描写,一是写左光斗本人,一是用史可法做映衬,都写得十分真实且富有魅力。写左光斗“解貂覆生,为掩户。”及狱中“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捕杀汝!“异曲同工,都表现出左公对史的厚爱,前者是无微不至的关照,后者是正话反说,爱极而”骂“,曲折地表现出左对史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国事的倚重,对史所寄托的希望。此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却完全是建筑在一个对国事之”忠“字上的。再如写史”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这一人物雕塑似的描写,更映衬出左的精神风貌已在史的身上得到了重现。文章的多处细节描写,都给人以”如画“的真实感,增强了叙事的生动性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力。
六、背诵指导
背诵《左忠毅公逸事》的第二自然段
提示:
先弄懂这一段落所表现的中心内容是左光斗被陷厂狱之中,置生死于度外,以国家利益为重,虽受酷刑仍刚强不屈的性格。
然后弄清楚这一段落的小层次:
由左公下狱,史每日前往狱外,而至听说左公受炮烙之刑,重金买通狱卒,化装入狱。
史进得狱中之后所见左公形象,史抱左公膝而呜咽,及至左公怒而奋臂拨眦,爱极生骂,摸刑械做投击势……
这一段最后是史的感慨。
弄清了这一段落的中心及这几个小层次,背诵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此外,对一些重点词语,如”逆阉防伺甚严“、”奋臂以指拨眦“、”轻身而昧大义“、”摸“、”投“、”趋“、”噤不敢发声“、”皆铁石所铸"等,作到理解准确,记忆清楚,这也大有利于整段的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