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概论》教学辅导三

时间:2019-05-15 01:5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场经济概论》教学辅导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场经济概论》教学辅导三》。

第一篇:《市场经济概论》教学辅导三

《市场经济概论》作业三讲评

第九章的主要知识点: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我们这里简单介绍这三种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三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计算同一国内生产总值。但在实际上,这三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包括一系列总量指标和明细账户,从而能全面地反映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全貌。在这个体系中,有五个基本的总量指标,除了国内生产总值外,还有其他四个指标。即 国内生产净值、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与国民收入

◆国民经济中有一个基本的恒等关系。总支出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需求,而总收入和总产量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供给。因此,在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中有一个恒等关系。

第十章主要知识点:

◆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是均衡的国民收入。当不考虑总供给这一因素时,均衡的国民收入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储蓄函数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是成反方向变动的。增加消费国民收入增加,增加储蓄国民收入减少。

◆乘数理论是指自发的总需求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乘数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从而使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多。

◆乘数发生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社会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需求增加才会产生乘数效应。此外乘数作用是双重的。

◆总需求曲线表示物价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物价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除物价水平之外的其他因素变动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表示既定物价水平时,总需求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表示既定物价水平时,总需求量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表明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是可以增加的。

◆短期总供给曲线表示短期中物价水平与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短期总供给曲线表示短期中物价水平与总供给量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表示在长期中,物价水平与总供给量无关。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由经济的潜力决定,随着经济增长向右移动。

第十一章主要知识点:

◆周期性失业定义,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速的通货膨胀和超速通货膨胀。

◆由于总需求过大或增加过快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由于成本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菲力普斯曲线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不同经济学流派对菲力普斯曲线作出了不同解释,得出了不同政策结论。

第十二章主要知识点: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或者说国家其他目标而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以及公债的发行、公债的偿还做出的决策。

◆具有自动地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或者自动稳定器。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即以政府开支代替了私人开支。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减弱。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存在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与消费减少。

◆财政政策运用: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的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

作业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下列四种产品中应该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是(A)。

A、当年生产的拖拉机

B、去年生产而在今年销售出去的拖拉机

C、某人去年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拖拉机

D、生产商今年计划明年生产的拖拉机

2.在下列四种情况中应该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是(B)。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B、居民用来自己食用的面粉

C、粮店为居民加工面条的面粉

D、田里收上来的小麦

3.在下列四种情况中作为最终产品的是(d)。

A、公司用于联系业务的小汽车

B、工厂用于运送物品的小汽车

C、旅游公司用于载客的小汽车

D、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的小汽车

4.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C)。

A、有形的产品

B、无形的产品

C、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

D、供给生产阶段投入所需产品

5.支出法又称(C)。

A、要素支付法

B、部门法

C、最终产品法

D、要素收入法

6.按支出法,应计入私人国内总投资的项目是(C)。

A、个人乘坐购买小汽车

B、个人出行购买游艇

C、个人居住购买住房

D、个人购买的冰箱

7.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是核算(B)。

A、国民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净值

D、个人可支配收入

8.国民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的差别是(A)。

A、间接税

B、直接税

C、公司未分配利润

D、折旧

9.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之间的差别是(C)。

A、直接税

B、间接税

C、折旧

D、公司未分配利润

10.个人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差别是(A)。

A、个人所得税

B、间接税

C、公司未分配利润

D、折旧

11.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的表达式为(A)。

A、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B、总需求=消费+储蓄+税收

C、总需求=消费+投资

D、总需求=消费+政府支出+出口

12.三部门经济中,收入的恒等关系可表为(B)。

A、I+S≡G+T

B、I+G≡S+T

C、I+G+X≡S+T+M

D、I≡S

13.政府支出是指(A)。

A、政府购买各种产品与劳务的支出

B、政府购买各种产品的支出

C、政府购买各种劳务的支出

D、政府的税收

14.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B)。

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等于2

15.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B)。

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等于2

16.引致消费取决于(C)。

A、自发消费

B、边际储蓄倾向

C、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D、收入

17.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B)。

A、价格水平下降

B、收入增加

C、储蓄增加

D、利率下降

18.根据储蓄函数,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A)。

A、收入增加

B、利息率提高

C、人们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要上升

D、政府支出增加

19.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A)。

A、消费减少

B、储蓄减少

C、消费增加

D、政府支出增加

20.在以下四种情况中,乘数最大的是(C)。

A、边际消费倾向为0.6 B、边际消费倾向为0.4 C、边际消费倾向为0.75 D、边际储蓄倾向为0.2

21.自发总需求增加100万元,使国民收入增加了1000万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消费倾向为(b)。

A、100%

B、10%

C、90%

D、50%

22.IS—LM模型研究的是(B)。

A、在利息率与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B、在利息率与投资变动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C、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D、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23.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的条件是(b)。

A、自发总需求增加

B、自发总需求减少

C、价格水平下降

D、价格水平上升

24.利息率提高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C)。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不能肯定

25.假定货币供给量不变,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增加将导致货币的投机需求(C)。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不能肯定

26.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需求增加会引起(A)。

A、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不变

C、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D、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27.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C)。

A、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C、国民收入减少,利率升

D、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28.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原因是(B)。

A、政府支出的减少

B、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C、私人投资减少

D、货币供给量减少

29.当价格不变,总供给可以增加时的总供给曲线是(A)。

A、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B、短期总供给曲线

C、长期总供给曲线

D、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30.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A)。

A、与横轴平行的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C、与横轴垂直的线

D、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31.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A)。

A、经济中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B、经济中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C、在价格不变时,总供给可以无限增加

D、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失业

32.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表示(c)。

A、价格水平上升,总供给增加

B、价格水平下降,总供给增加

C、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减少

D、价格水平下降,总供给减少

33.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时,总供给增加引起(B)。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不变

C、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D、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34.总需求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总供给曲线是(B)。

A、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B、短期总供给曲线

C、长期总供给曲线

D、不能明确肯定

35.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减少引起(c)。

A、价格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增加

B、价格水平下降,国民收入不变

C、价格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减少

D、价格水平上升,国民收入增加

36.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a)。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37.在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制止通货膨胀的最有效办法是(B)。

A、刺激总需求

B、刺激总供给

C、抑制总需求

D、抑制总供给

38.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D)。

A、一国每年所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

B、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的收入

C、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的收入

D、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39.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是(B)。

A、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已得到了充分利用

B、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C、边际消费倾向小于0

D、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

40.LM曲线是描述(B)。

A、物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B、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C、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D、物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41.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C)。

A、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

B、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反方向变动

C、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

D、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反方向变动

42.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当总供给曲线为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增加会引起(B)。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不变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不变,价格水平下降

43.总需求曲线是表明(D)。

A、物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B、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C、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D、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44.失业率是(A)。

A、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B、失业人数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C、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百分比

D、没有工作的人数占整个国家人数的百分比

45.充分就业的含义是(B)。

A、人人都有工作,没有失业者

B、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C、消灭了周期自然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D、消灭了摩擦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46.各国的自然失业率是(B)。

A、始终不变的 B、由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C、零

D、实际的失业人数和有劳动能力的总人数的比率

47.引起摩擦性失业的原因(C)。

A、工资能升不能降的刚性

B、总需求不足

C、经济中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D、技术进步

48.周期性失业是指(B)。

A、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C、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特点,劳动力的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D、工资刚性所引起的失业

49.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a)。

A、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50.属于内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

A、社会福利支出

B、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C、政府购买

D、货币供给

二、判断正误题(你认为是正确的判断,在后面的括号里填上√,错误的填上×)并简要说明理由。

1.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是计算国民收入。(错)

2.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各种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错)

3.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错)

4.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的价值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的价值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错)

5.用作钢铁厂炼钢用的煤和居民烧火用的煤都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错)

6.同样的煤,在生产中作为燃料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燃料就是最终产品。(对)

7.某人出售一幅旧油画所增值的部分,应该计入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

8.如果农民种植的粮食用于自己消费,则这种粮食的价值就无法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内。(对)

9.居民购买住房属于个人消费支出。(错)

10.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对)

11.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就是国民生产净值。(对)

12.个人收入等于消费与储蓄之和。(对)

13.国民收入等于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之和。(对)

14.个人收入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错)

15.均衡的国民收入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错)

16.消费和储蓄都与收入成同方向变动,所以,收入增加,消费和储蓄都可以增加。(对)

17.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一。(对)

18.自发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它取决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错)

19.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增加储蓄会使国民收入减少,减少储蓄会使国民收入增加。(对)

20.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对)

21.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对)

22.在任何情况下,乘数原理都是适用的。(错)

23.IS—LM模型与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都是总需求分析。(对)

24.IS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物品市场的均衡。(对)

25.在物品市场上,利率与国民收入成反方向变动是因为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对)

26.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物品市场的均衡。(错)

27.增加国民收入的方法是增加财政支出或增加货币量。(错)

28.总供给曲线的不同情况主要取决于资源利用的情况。(对)

29.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对)

30.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对)

31.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错)

32.当考虑到总供给时,总需求变动对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影响就不一样。(对)

33.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对)

34.在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采用刺激总供给的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比采用抑制总需求的政策要更为有利。(对)

35.无论什么人,只要没有找到工作就属于失业。(错)

36.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中失业情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对)

37.充分就业与任何失业的存在都是矛盾的,因此,只要经济中有一个失业者存在,就不能说实现了充分就业。(错)

38.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

39.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增税。(错)

40.内在稳定器能够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错)

第二篇:《比较文学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三)

《比较文学概论》单元教学辅导

(三)第八章至第十章

 要求:了解比较文学视野中中西诗歌、小说、戏剧的不同,了解中西文类的划分情况;熟悉、掌握中西诗学关于文学存在方式、文学存在理由的探讨,理解、掌握中西诗学的哲学基础;掌握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性影响与欧洲现代文学主潮,熟悉西方浪漫主义、西方现实主义、西方现代主义的传入与影响。 内容补充、说明

在八、九、十这三章里,理解和把握起来较难的是第十章“比较文学视野中文学理论”(中西诗学的比较)。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这章内容,现补充相关的材料,供同学们参考。

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必要性

1.可比性:中西比较诗学的学理依据

比较诗学的可比性是指比较诗学研究得以展开的逻辑基础与学理依据,其具体内涵就是存在于比较诗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同异关系。研究的对象之间,必须既“同”又“异”才具备可比性,因为,如果完全相同,便没有比较的必要;如果完全不同,便无法进行比较。因此,同与异是比较诗学研究赖以展开的前提,缺一不可。反过来说,某一事物的异与同总是在与他物的比较之中才能显现出来。泛而言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均有既同又异的关系,这种同异关系本身是有着极为复杂的表现形态的。以比较诗学作为研究对象而言,至少有三层同异关系的表现形态值得我们掌握和了解。

第一,事物之“同”(或者说普遍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因事物本身性质的差别而有“不同”,如自然科学的普遍性(事物的规律、法则)与人文领域的普遍性便有泾渭之别,前者是指客观、中立、超越时空的普遍知识,不带感情色彩,而后者则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且还往往因立足点和价值立场的不同而带上了主体的、情感的倾向。由于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研究所关涉到的恰恰是这种不离特定时空境遇而呈现的普遍性,所以,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之中必须自始至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来对待,不可须臾忘却其天然秉具的整体性、境遇性和变化性。

第二,由于事物之同异关系是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方式存在的,故同与异并非仅仅是某一事物所机械包含的两个方面,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性质、功用、表现等一切方面因为都从属于同一个生命肌体,所以其间之一切方面也都相互取决于对方的性质、功用和表现,也就是说,彼此之间保持着相互消长、整体相关、动态平衡的关系,同时又都向外界敞开,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成长的能量或信息。可以说,这种关系因为最具对抗性,所以才最为亲密。

以上所述,是指同一事物所蕴含的同异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而比较研究则总是牵连到至少跨越了民族(或文化、语言、学科)之界限的两种诗学对象之间的同异关系,其具体内涵或为材料事实关系,或为美学价值关系,或为学科交叉关系。

上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同异关系辨析可以提醒比较诗学研究者,在借助“比较”来认识与了解不同诗学理论之同异关系时,一定要意识到某种诗学理论的同异关系及各自的性质与功用必须置于此种诗学的整体语境之中方可获致本真的把握,离开了这个部分(某一诗学之特定因素和构成)所赖以归属的整体语境,而只把此一部分跟另一种诗学体系中具有类似或对比关系的部分加以外部的罗列或对照,这种研究就不是真正的比较,而是机械、牵强的比附,其结论便必然是似是而非的。这种研究,不仅无益于获得真知,而且往往反而是通向真知的阻障。由于诗学内涵及其具体表现常常具有体系性、思辨性以及玄奥难懂的特点,所以,诗学的比较研究尤应注意遵循汇通性和体系化的原则,将研究对象与各自文化整体及其具体显现境遇结合起来予以探讨,如此方能避免似是而非、表层比附的结论。

第三,事物之间的同异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此尤应予以说明的是比较诗学所牵涉到的不同诗学之间同异关系的相互转化,其中又可分出两种情形:一种是属于影响研究的层面,即某人的诗学研究已然撷取其他诗学的某一部分并把它们消化、吸收在自己的诗学思想之中,成为了自身诗学的有机构成要素,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之与康德、叔本华文论思想的关系即属此类。影响借以发生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借他人之外显之同(体系的、自觉的)来激活自己的潜在之同(零碎的、不自觉的),一是将他人之异容纳到自己的诗学结构和体系中来。一旦相异性被容纳、被消化,成了自己诗学结构中的有机成分,这时,“异”便转化成了“同”(你有我也有)。

另一种情形则属于平行研究的层面,即通过对并无事实关联的不同诗学之体系、结构、内涵等方面的本真理解和体证,一方面可达成对彼此之差异的深刻认识,并归纳出特定的理论形态(这也是比较诗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另一方面,这种平行研究本身也同时具备了相互影响的内质,这一内质可进一步促使诗学异同关系的转化在上述影响研究的层次上更深刻地发生。

比较诗学的可比性要求比较诗学研究者必须始终以国际的学术视野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以及跨学科的学术眼光来关注文学本身的各重内涵,这一特点使得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具有相当严格的限定,基于此,我们能够把远离文学性的文化研究以及缺乏自觉的比较诗学学科意识的诗学研究剔除于这一学科之外;同时,由于这一学科具有自身的发展历史,故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也相应地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也就是说,可比性的内涵可以因学科的发展阶段不同、研究的领域或对象不同甚至研究的理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具体而言,可比性内涵的这种历史变化,主要是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这三种发展阶段和研究领域之中得以呈现出来。

2.必要性:中西比较诗学的价值依据

长期以来,在西方比较文学界,比较研究始终都遵循着一个心照不宣的假设,即被比较的一系列国家的文学“都源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其语言、历史和文化都有着血缘关系”,比较研究必须以这种“语言和文化的连续一致性”作为基础。一旦失去了这个基础的支撑,比较便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由于一大批比较文学家(如陈世襄、刘若愚、叶嘉莹、叶维廉、高友工等)的不懈努力(有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作为证明),现在,这一看法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其表征是,不仅西方比较文学研究者中不少人已认识到跨文化的文学与诗学比较之价值和意义,而且还有更多的学者视之为亟待开展的工作,如张隆溪所言:钱钟书先生认为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相互阐发,是比较文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而论,比较诗学的价值与意义可再呈现于“求同”和“别异”之二方面。在“求同”的方面,可寻绎出以下几种表现形态:一是认为比较诗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寻求跨文化、跨语言、跨时空的共通规律。

不过,由于共同规律或共同的绝对形态只能是一个概念而无法在具体的文化境遇之中现实化,所以许多人根本否定有所谓的共同诗学。诗学之“同”的实际呈现总是不离具体语境,而具体的语境又总是变动不居,这使“同”之呈现永远包含了差异,故诗学的具体内涵总是同和异的动态统一体。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共相(同)无法孤立、静止地呈现出来而连带否定其价值和意义,“同”不仅是理解“异”的逻辑起点,而且也是比较诗学应该予以探究的对象。因此,问题之关键不是如何否定“同”,而是如何探究“同”,这就把“求同”的研究带入到第二个层面:寻求中西诗学之“同”的具体形态。这一方面,钱钟书的研究树立了典范。钱钟书虽然主张不同文学之间有“放而成山河大地”的共同“文心”和“诗心”,但是他勤勉以行的正是在“针锋粟颗”处的疏通整理;叶维廉也没有在共相本身上面过多滞留,而是孜孜于探求如何运用模子理论来解除单一模子对诗学思维的束缚,他在后一方面的创见和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我国学界,关于诗学之“同”的比较研究通常表现于下述几个侧面。其一有关于不同诗学的普遍性问题。这个问题,除了要注意其具体呈现不离特殊性境遇之外,还必须澄清诗学共相和诗学的哲学依据(道、气、理、心、上帝、绝对理念)之差别,前者的主要特征仅仅是普遍性,而后者则除了具有普遍性的内涵之外,更是指始基因和终极因(因而往往是目的因和动力因的混合);其二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本质问题,即各种诗学均含有借形象来“言志”或“抒情”的本质内涵;其三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内容方面是指构成艺术之内容要素(形象、风格、情节、主题等)的共通表现,形式方面则指构成艺术之形式要素(节奏、韵律、文类、语言等)的共通表现;其四有关于不同诗学之中具有类似蕴含的诗学范畴的比较,如崇高与雄浑、婉约与优美、想象与神思、净化与教化,等等。此外,中西诗学在艺术的起源、功用、性质、灵感、批评、鉴赏等各个层面的共同表现也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问世。

中西比较诗学在“别异”的方面成果更为丰富。究其缘由,这显然与近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中西学术落差(西强中弱)心态极为相关,而在改变这一落差方面,“异”的功用远胜于“同”。

近百余年来,中国文论界对西方诗学之“异”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充分的认识,而且某些西方的诗学理念与方法在文学领域里还得到了全面的落实和应用,其结果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学界对文学理论的言说基本上是以西方的诗学框架和诗学范式为“本”,而本土的诗学话语反而沦落为“末”,仅仅成了对前者的补充、佐证和辅助性的诠释。招致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因经济、政体、军事等方面不如人而造成民族整体的自信心不足、自我认同感下降等因素以外,自学理的层面而论,还有对西方诗学之了解远未深透的因素。对于西方诗学的精深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以其优长之“异”来弥补传统诗学的缺憾,从而发现向来自以为充足的传统诗学之不足、之盲点,同时,亦可借此来彰显传统诗学的自身内涵和特征。牟宗三在谈到中西哲学的汇通之价值时说:对于西方哲学的全部,知道得愈多,愈通透,则对于中国哲学的层面、特性、意义与价值,也益容易照察得出,而了解其分际。这话也可完全适用于中西诗学之间的比较和汇通。

“别异”的诗学比较体现在诗学理论的各个环节之中,实际上,凡是在可以求同之处,也必然能够辨异。

一是关于不同诗学之哲学依据的比较。在这个问题。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诗学的哲学依据是老庄的“道”,其内涵偏重于“虚”、“无”,这致使玄灵虚空之境是中国诗学所尊崇的最高境界,而西方诗学的哲学依据是“存在”,其内涵偏重于“有”,故西方诗学的最高境界往往表现为对于文学之结构要素的明晰阐述。这些看法并非全无根据,但是它们绝非对此一问题的全部概括。

在我国,道家诗学的哲学依据自然可说是“道”,但是儒家诗学的哲学依据却并非道家之“道”,而是“亡”。儒家认为“仁”也是有“天”或“天命”作为终极依据的,但仁本身所指涉的是人事实践活动所依循、并在实践中呈现出来的道德内容。大致而言,道家之道是宇宙本体,而儒家之仁是伦理本体。宇宙本体尚处于善恶、爱憎、美丑浑然未分的混沌阶段,而伦理本体却具有强烈的价值倾向,故道家诗学追求超越于善恶美之上的空灵之境,而儒家诗学所津津乐道的恰恰是扬善祛恶的教化功用。只不过这种功用要采取“主文谲谏”或“温 柔敦厚”的诗教方式,而不能像伦理或政治本身那样直白无余。同时,西方的‘‘存在’’概念(—般认为最早是由巴门尼德提出),其所指往往也是因人而异的,如巴门尼德的“存在”实际上是统摄于“一”范畴之下的一个概念,柏拉图的类似概念不是“存在”,而是“理式”。在亚里斯多德这里,“存在”与“一”、“理式”一样,只是一个串洞的概念,他用来指称“实体”的概念是“本体”,即特定的、单个的“具体事物”及其“本质”(“形式”)。在后来不少哲学大家的体系里,“存在”只据有次要的位置(如黑格尔),或者几乎没有位置(如康德)。他们的诗学之哲学依据是各自不同的。

二是关于不同诗学范畴的比较。这牵涉到诗学构成要素之各个层面,如意境论与典型论的比较涉及诗学本质的不同内涵,物感说与模仿说的比较涉及艺术起源的不同内涵,再现说与表现说的比较涉及抒情达意的不同方式,意象思维与概念分析的比较涉及诗学运思的不同形态。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照察中西诗学之特点及具意义和价值,而且对于传统诗学话语的现代转换和现代应用均有直接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对中西诗学内蕴之了解的日益 加深,对于研究方法的反思亦不断深入。

第三篇:《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三)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

(三)(8—11 章)第八章 儿童社会工作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儿童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内容;理解儿童社会工作的传统社会工作方法 和特殊实务方法,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有一般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实务领域和特殊儿童 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儿童社会工作的含义 所谓儿童社会工作,就是以全体儿童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在儿童的教育和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儿童社会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儿 童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工作对象是全体儿童;狭义的儿童社会工作则是一种事 后补救性的工作,以处于特殊困难境遇的儿童为对象。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般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儿童教育服务、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儿童养育服务、儿童娱 乐活动服务、儿童立法服务、儿童权益保护服务。特殊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不幸儿童的救 助工作、残疾儿童和问题儿童的康复和教育。儿童社会工作的方法——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的内涵 是指系统地使用理论模式建立一个人际过程,其中受过良好教育的游 戏治疗师运用游戏的治疗功能,协助案主预防或解决心理上的困难,并使之获得适当的成长 与发展。治疗师行为的治疗性元素 游戏治疗强调治疗师必须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为儿童提供 同理、真诚、一致、温暖的条件。治疗关系或治疗情境的建立从接案过程就已经开始,且持 续到最后一次治疗阶段。游戏治疗的常用技巧 绘画工作、沙戏治疗、玩偶、娃娃屋、迷你法庭、相互说故事技 巧、黏土的使用等。儿童社会工作重要的实务领域:儿童虐待、家庭寄养 儿童虐待 世界卫生组织把虐待儿童视为当前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国际上将 儿童虐待一般分为四个主要类型:身体虐待、性虐待、精神虐待和忽视。儿童虐待行为对儿 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躯体伤害和精神伤害两个方面。社会工作者对于儿童虐待的处理和干预 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即降低虐待的再度发生,并且缓解和消除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其程序主 要针对个体和家庭两个层面。个体层面的干预针对施暴者和受虐儿童,家庭层面的干预则是 调整父母的行为和改变家庭的环境氛围。另一种办法则是儿童保护机构的强行介入。儿童虐 待的预防工作主要基于这样的理念,即儿童不受伤害的生活是儿童应有的权利,相信防患于 未然总要比事件发生后再处理补救要容易些。主要包括:个体和家庭的预防、社区层面的预 防、社会层面的预防。家庭寄养 寄养服务是一项儿童福利服务,家庭寄养服务是寄养服务中的一种安置方 2 式。家庭寄养的特点主要是:第一,家庭寄养服务是一种专业性及社会性的儿童福利工作; 第二,家庭寄养服务是有计划的。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包括安置前和寄养中的服务,寄养 家庭是这个制度的

核心和关键。第九章 老年社会工作 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内容是,理解老年社会工作的内涵、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掌握老年 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及对老年人进行照顾的两种主要方式——机构照顾和社区 照顾。老年社会工作的内涵 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通常是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老年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服务活 动;协助老年人及其家庭解决各种生活困难和问题,需要在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多种 专业工作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老年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挖掘老年 人的潜能,提高老年人的自助能力,促进老年人的发展,使其安度晚年。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从价值观念上尊重老年人,努力理解和接纳老年人;工作细致、周到、有耐心,并多鼓 励老年人;协助老年人自立、自决;与老年人建立相互依赖的、有目的的良好情感关系。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老年社会救助,这主要是指为困难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也称经济供养,以保障老 年人的基本生活。其他主要内容还有:老年生活服务、老年家庭关系处理、老年心理辅导、老年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等。老年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临床治疗模式、家庭照顾者增强模式、个案管理模式、邻里协助模式、义工联结模式、互助与自助模式、社区增权模式。老年社会工作方法包括有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其中重点是个 案工作方法。实践中产生了两个独特的个案工作辅助技巧:怀旧和生命回顾。机构照顾与社区照顾是对老年人进行照顾的两种主要方式。机构照顾是指在专门的养老 机构内,实行老年人集中养老,由机构对其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等方面的全方位照顾。社 区照顾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社区照顾”,二是“由社区照顾”。第九章 妇女社会工作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妇女社会工作的内涵、原则和内容,掌握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与实 务领域。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理解妇女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就是建立在女性主义理论基础 上,关注妇女的社会工作。即整合社会工作的价值、技巧及知识和女性主义理论,协助那些 因性别歧视的存在而遭遇困境的个人解决其情绪和社会问题。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有:第一,妇女所面临的个人困境其根源在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性 别方面的结构不平等。第二,要为妇女提供空间去表达自身的需要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3 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应对个人的问题。第四,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从 而更好地促进整个人类的福祉。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广泛,不单单包括针对妇女的服务项目,在儿童、青年、老年人、家庭、康复等实务领域都可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开展各项服务。性别分析的方法从新的角度检 视现有的服务内容,为重整服务和开创新的服务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社会工作方法上,小组工作的运用被认为尤其适合以妇女为对象的实务活动,因为它 反映了女性主义的基本理念,即运用集体的力量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妇女小组的主要形 式

有提高觉悟小组、支持小组和自助小组。与传统的社会工作看重微观工作疗法相反,妇女 社会工作给宏观工作方法以更多的重视。女性主义在最初发展时,就是以一种社会运动的方 式出现的。妇女社会工作对传统服务的改造 女性主义视角下妇女服务将与性别有关的议题引入 了传统的服务。例如,女性主义的家庭服务应有性别平等的观念,关心妇女在家中地位的不平等与受压迫状况,主张教育家庭中的女性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增权,以争取个人在家庭中 更人性化的生活。此外,更强调这些女性应团结起来,集体参与社会改革,参与制定相关法 律以保障妇女权益。妇女社会工作带来的服务创新 如针对被虐妇女的服务、针对性暴力受害妇女的服务、妇女劳工服务、对性工作者的支援、对受性别歧视妇女的支援等,近年还掀起了改变男性运 动。从妇女服务到妇女社会工作的转变 从“以家庭为本”、“以社区为本”向“以妇女为本” 的妇女服务的转变。“以妇女为本”的妇女服务是体现女性主义运动特点的妇女服务,代表 着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所提供的服务注重协助妇女个体的自我成长、争取两性平等和 消除对女性一切形式的歧视。第十一章 家庭社会工作 本章内容的重点是,理解家庭社会工作的内涵、特点和功能,掌握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 工作方法和重要的实务领域。家庭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应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以家庭为中心,视家庭为一 个整体并顾及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需求,维护家庭的完整,提供各项家庭服务并解决与之相 关的社会问题。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家庭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家庭。第二,家庭社会工作强调多元方法的综合应用。第三,家庭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是协助家庭 正常运转。家庭社会工作的功能主要是:第一,经济上的援助;第二,社会性的服务;第三,心理上的支持。家庭个案工作具有个案工作的一般特点,但在服务对象、服务目标等方面又有其特殊性。家庭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在角色功能实施上有障碍的家庭成员,所以家庭个案工作的重点 放在家庭的角色关系上,以家庭整体作为援助对象,帮助家庭成员调适角色功能,使其能够 4 顺利地履行其应尽的职责。家庭小组工作的服务对象一般由相同背景的家庭成员组成,特别 是针对一些单亲家庭、家庭暴力以及家庭中的亲子教育等方面,小组工作有其独特的功效。家庭治疗是 20 世纪 50 年代在社会工作和心理治疗机构中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出现 的。家庭治疗是以整个家庭而非某个特定的成员为治疗对象,着眼于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互 动和沟通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从而解决问题,达成家庭和谐的一种治疗模式。家庭治疗的类型主要有:家庭联合治疗方法、家庭合作治疗、家庭并行治疗、家庭混合治疗 等。家庭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中立、循环提问、积极解释。家庭社会工作重要实务领域主要有家庭暴力和家庭维系服务。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内部,以暴力或非暴力等手段对家庭成员实施

身体、精神、性 等方面的伤害与摧残的各种行为。家庭暴力的特点主要是:第一,家庭暴力对象多以妇女为 主;第二,暴力行为的隐蔽性;第三,暴力行为的反复性;第四,司法保护的被动性。社会 工作者对制止家庭暴力的介入主要包括对受虐者的支持和对施暴者的治疗。家庭维系服务是指以家庭为中心,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增强和维护案主家庭的完整,避 免儿童离开其生身家庭而安置在家庭以外的地方,从而导致家庭结构的瓦解。家庭维系服务 的重点是保护儿童的安全和身心健康。

第四篇:教学辅导三

《中国法制史》单元辅导

(三)(第九章——第十章)第九章 宋元的法律制度

一、宋刑统及其他法律形式

1.宋太祖建隆四年编成《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所谓“刑统”,是按照新的体例编纂的刑书,一般以刑律为主,而将其他刑事性质的敕、令、格、式分载在律文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

2.其他法律形式有:

(1)敕,皇帝特定的事或人随时颁布的诏令。

(2)令,关于约束禁止的规定。

(3)格,有关吏民等级及论等行赏的规定。

(4)式,有关体制楷模的规定。

(5)断例,即判案的成例。

(6)指挥,指尚书省和中央其他官署对某事所作的指示或决定,对以后的同类事件有约束力。

(7)申明,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项法令所作的解释。

(8)看详,中央主管官署根据过去赦文或其他案卷所作出的决定。

二、“重法地”法和“盗贼重法”

1.“重法地”法,即凡在所谓的“重法地”犯罪,加重处罚。开始以开封府诸县为重法地,以强化首都的治安。以后逐渐扩展,河北、淮南、福建等地皆用重法。

2.“盗贼重法”,即对盗贼犯罪实施加重处罚的有关规定。

三、宋朝的租佃关系和典卖制度

1.法律规定的租佃关系。租佃关系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本形式。宋朝初年出现了官府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凭证-红契。红契是地主占有土地进而剥削农民的法律依据。当时地租采取“对分制”或者“四六分成”。

2.法律规定的典卖制度。中国古代土地的买卖始于西周末年。唐中叶零星出现土地的典卖,到了宋朝典卖已成为普遍现象,并且被制度化。典卖是活卖,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收赎,典价比一般的卖价低得多。

四、“折杖法”和“凌迟”入律

1.“折杖法”,就是用脊杖和臀杖代替流刑、徒刑、杖刑、笞刑的办法。

2.“刺配之法”,赦免死刑反的代用刑,即以流刑为主,兼施刺面、决杖等附加刑的刑罚。刺配刑中刺面的实施,实际上是古代墨刑的复活。

3.采用“凌迟”刑处罚危害封建统治的反逆等重大犯罪。宋代正式入律。

五、宋朝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

宋朝初年,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在中央设刑部和大理寺分掌司法之外,于建隆年间设置审刑院。规定:全国奏报的重大案件,大理寺审判,刑部复核后,再由审刑院评议,上中书省送请皇帝决定。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撤消审刑院,其职权又归大理寺和刑部。

六、元朝的主要立法及其主要特点

(一)元朝的立法概况 1.《至元新格》,元朝统一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典。2.《风宪宏纲》,关于纲纪、吏治方面的法典。3.《大元通制》,元朝统一以来法例的汇纂。4.《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即《元典章》。5.《至正条格》,系增删《大元通制》而成。

(二)元律的主要特点

1.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2.残暴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

3.维护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4.确认蓄养奴婢的合法性。5.保留了蒙古族的习惯法。

七、元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元朝的司法机关设置繁杂,职掌混乱,互不统摄。元初,中央审判机关是宗正府,宗教机关宣政院掌僧侣的狱讼。

(二)诉讼制度:大体采用唐、宋制。

(三)监察机关:中央为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

第十章 明清的法律制度

一、大明律与大诰及其他条例

1.《大明律》--明代最主要的法典,洪武年间更定颁行。其篇目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封建法律篇目至此一变。《大明律》增加、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展的封建法典。

2.明《大诰》--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制定,与《大明律》一样,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大诰》共4编,汇集了当时用严刑峻法惩治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例,制定了新的法律规范,兼有朱元璋对臣民的训诫。是朱元璋重典治世的刑事特别法。

3.例--判例或事例。明朝有多部条例,如《问刑条例》、《充军条例》等。

二、《大明会典》

仿照《唐六典》制定而成,是明朝调整封建国家各机关权力职责的行政法典。

三、明律与唐律的比较

明律与唐律相较,大为严苛,所谓“轻其轻者,重其重者”,即贼盗及官吏贪污等行为明律比唐律的处罚要严酷的多;有关礼教风化方面犯罪的处罚要轻于唐律。原因有三:

1.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广大农民的反抗斗争更加激烈,统治者不得不诉诸刑事镇压。这是明律严苛的根本原因。

2.朱元璋以“重典治乱国”为指导思想制定明律,明律不能不是重典。

3.宋元以后商品经济的刺激,封建官吏更富有贪婪性、掠夺性,因而激化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侵犯了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尤其是皇权利益。

四、大清律的制定及各部则例

1.《大清律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其结构形式与《大明律》相同,律后分别附以奏准的“条例”。

2.各部则例--主要有:《刑部现行则例》、《钦定吏部则例》、《钦定户部则例》、《钦定礼部则例》、《钦定工部则例》、《理藩院则例》等。

五、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律

清朝相继制定、颁布《苗例》、《蒙古律》、《回疆则例》、《西宁番子治罪条例》等,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管辖。

六、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

《大明律》专设“奸党”条,以防止臣下结党营私。凡犯此罪者本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没官。

七、严厉惩治贪官污吏

《大明律》规定:对受财枉法的“枉法赃”从严惩处;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若犯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二等处刑。此外,明大诰也侧重打击贪官污吏。

八、清律的主要特点

1.以严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压政策--扩大反逆罪的范围及其株连范围;以“文字狱”(指因文字著述而被罗织罪名所构成的冤狱)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2.维护满族享有更大特权的封建等级制度--良贱同罪异罚;保护贵族官僚特权;赋予满族人更大特权(减等、换刑)。

3.保护满汉地主阶级的财产所有权--如:禁止民人典买旗地。

4.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

5.建立了更加严酷的刑罚制度--在封建五刑基础上,又增加了迁徙、充军、发遣、凌迟、枭首、戮尸等刑罚。

九、明清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

1.推行“禁榷制度”,限制商业发展。(1)明清统治者扩大禁榷的范围。

(2)统治者以极严酷的刑律保护他们的禁榷制度。

2.奉行海禁政策,阻挠对外贸易。(1)明朝把“禁海”定为基本国策

(2)清朝颁布禁海令,进而颁布迁海令。

3.加强对矿冶业的监管,限制民间自由开矿。

4.重征商税,压制私人商业的发展--广设钞关、重征商税。

十、明清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1)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掌复核)、刑部(掌审判)、都察院(掌监察)

(2)地方司法机关--知县、知州、知府都亲掌审判。明代在省专设提刑按察使,清代各省巡抚也有审判权。

(3)三法司会审--对重大案件的会审制度。有小三法司会审、大三法司会审。

(4)九卿会审--特别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同吏、户、礼、兵、工、各部尚书及通政使共同 审理,是中央最高审级,但判决仍须奏请皇帝核准。2.诉讼审判制度

(1)秋审--清朝三法司会同其他官员于每年秋季复审各省监候死刑案件的制度。

(2)朝审--清朝三法司会同其他官员于每年霜降后复审刑部或京师附近监候死刑案件的制度。

经过秋审和朝审的案件,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四种结果。

(3)热审--指每年小满后10日至立秋前1日,由大理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审理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案件的审判活动

3.监察制度

(1)明朝都察院是监督法律执行、维护封建吏治的最高监察机关;同时,依当时省制将全国划分为13道,设13道监察御史110人,分别掌管地方的监察工作。另设六科给事中于六部,监督各部工作。(2)清朝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将六科合并在都察院内与15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从而提高监察效能。

第五篇: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辅导

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辅导(3)

――《经济法概论》第二章(经济法基础理论)内容辅导

一、学习要点

主要有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定义、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联系和区别、经济的本质和功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和种类,经济法的主体、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经济法律关系的运行过程以及对其管理和保护。

二、学习难点

难点主要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主体,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经济法律关系的管理和保护。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只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也就是说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领域中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以各种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具体包括:经济管理关系、经营协调关系、组织内部关系即企业、公司等生产经营性组织内部的一些重点经济关系和涉外经济关系。

2.经济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

(1)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经济法在调整经济关系时,必要时也采取行政手段。但经济法与行政法又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①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不同于行政法所调整的行政管理关系。②经济管理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权利、义务的联结状态也不同于行政法律关系。③经济管理法律关系追求的是一定经济目的与经济效益,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不贯彻和体现行政机关和行政首长的意识。

(2)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经济法与民法的两者都调整经济关系,两者的一些概念、原则、制度、手段可以通用。区别在于①民法与经济法调整的内容不同。②民法以个体权利为本位,在微观经济领域,经济法以社会责任为本位,在宏观经济领域。③民法与经济法的主体系列各不相同。

3.经济法的本质和功能

经济法的本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其阶级性;二是它与其他相邻法律部门相区别的法律属性。

经济法有四个功能:

(1)经济法是综合系统调整法

(2)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

(3)经济法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

(4)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4.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律、法规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整之后所形成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组成。由四个特征:

(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为组织

(2)经济法律关系是组织管理要素与财产要素相统一的法律关系

(3)经济法律关系是国家意志与社会组织意志直接协调结合的法律关系

(4)经济法律关系是采取较严格的法定程序与形式

5.经济法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经济法主体主要是组织,在法定条件下,个人也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经济法理论承认统一的法人制度,但法人不能包含经济关系中各类组织主体。

6.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

经济权利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一种资格或许可。包括(1)主体凭借这种资格为或不为一定经济行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2)主体凭借这种资格,依照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的规定,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经济行为。以实现自己的要求。(3)经济主体义务不依法或不依约履行时,经济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强制其履行或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经济义务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一种责任,包括(1)经济义务主体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的要求,为或不为一定经济行为,以实现经济权利主体的利益和要求,(2)经济义务主体应自觉履行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所确定的各项要求,否则要受到国家强制力制裁。

7.经济法律关系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和目的,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大量是物,一定的行为也可以成为客体,它主要有有形物、经济行为、无形财富。

8.经济法律关系的管理和保护

特点:(1)经济法对经济法律关系不只是保护,而是要管理。(2)经济法对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是从其产生及运行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地进行管理和保护。(3)既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直接或间接地保证国家意志和社会利益的实现。(4)它是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地管理和保护。

下载《市场经济概论》教学辅导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场经济概论》教学辅导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六)

    第六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学习要求: 1.了解 社会群体的界定、社会群体的分类、规范的形成、规范对群体的重要性、改变群体规范的方法、凝聚力对群体的重要作用、影响群体凝......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八)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学习要求: 1.了解 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中国的中产阶层问题;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 2. 一般掌握 西方社会分层研究;封闭性分层结构与开放性分......

    社会心理学教学辅导三

    社会心理学教学辅导三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现象是(A ) A. 基本归因偏差 B. 自利偏差 C.......

    社交礼仪概论教学辅导(201205)

    《社交礼仪概论》教学辅导一 一、名词解释 1、 称呼 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并体现着......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一)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一) (1—3 章) 第一章 绪论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社会工作的含义、特点及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等。 社会工作的含义 对社会工作的定义的理解包括三个方......

    党校市场经济法律概论作业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概论》 1、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是因为:第一,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第二,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第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第四,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与国家宏......

    《市场经济概论》社会实践调研选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社会调研选题1.关于某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查研究 2.关于某地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调查研究 3.关于某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调查研究 4.关于某地国......

    《市场经济概论》作业3(答案)

    《市场经济概论》作业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下列四种产品中应该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是( A )。A、当年生产的拖拉机 B、去年生产而在今年销售出去的拖拉机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