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辅导(二)(第四——五章)

时间:2019-05-13 20:2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辅导(二)(第四——五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辅导(二)(第四——五章)》。

第一篇:教学辅导(二)(第四——五章)

教学辅导

(二)(第四——五章)

第四章 收益和风险

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对多项资产所构成投资组合风险的衡量、投资组合贝他系数的计算、贝他系数与风险补偿、证券市场线、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适用条件。

2.理解单项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两项资产所构成投资组合的收益和风险、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以及系统风险原则、贝他系数的涵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掌握单项投资的收益率、两项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收益率、方差。

3.重点理解或掌握单项投资的期望收益率、方差、标准离差、标准离差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应用。学习辅导

一、单项投资的收益和风险

1.单项投资收益率:在某一段时间内投资某项资产所获的收益率是指朗末资产价格与期初资产价格之差除以期初资产价格。

2.单项投资的风险:风险是指存在着发生某种不确定事件或结果的可能性。风险有时也特指发生某种不利事件的可能性。单项投资的风险是假设当投资者仅持有一项资产的情况下所面临酌风险。

3.风险的衡量

1)概率分布

2)期望值:期望值是一种统计指标,用于衡量各可能结果的加权平均值,权数为所对应事件发生的概率。

3)方差和标准离差:方差和标准离差衡量了资产或证券所涉及的风险。标准离差率即标准离差,与期望值E(r)之比,标准离差率是指每单位期望收益率承受的风险,是衡量风险的相对指标。

二、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与风险

1、两项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当我们从事两项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时,需要考虑整个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

与单项投资一样,由多项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的风险也可以用其方差 和标准离差衡量虽然投资组合的 期望收益率是各个证券收益率的加权平均,但组合收益率的方差并不是各证券方差的简单加权平均。

2、投资组合的风险:协方差和相关系数是两个衡量一种资产和另一种资产之间关系的重要统计指标。

相关系数衡量了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得到的数值总是在�l和十l之间。对于任何规模的投资组合,只要其中有一对资产的相关系数小于1,投资组合标准差将小于各资产标准离差的加权平均,这就能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取得多样化的效果。

三、市场风险的衡量

1、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证券组合通常不可能消除所有风险。所有证券内固有的两种不同风险:系统风险(或者说不可分散风险)、非系统风险(或者说可分散风险)。

系统风险: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指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南对市场上所有资产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是指由影响整个市场的因素所引起个别证券收益变动的部分,这些因素包括利率变化、购买力(或者说通货膨胀)变化和投资者对宏观经济状况的预期变化,正因为多样化不可能消除系统风险,所以市场将对给予补偿。非系统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或某公司特有的风险。

由以下因素所引起:管理能力和决策、公司使用经营和财务杠杆的程度、原材料的适应性等。因为非系统风险可通过证券组合有效地分散,所以市场并不给予补偿。

2、β(贝他)系数:我们把某种股票对市场组合收益率波动的敏感性定义为该股票的β系数,用β表示。

对市场波动敏感的股票称为“进攻型”股票,β系数大于1。对市场波动不敏感的股票称为“防卫型”股票,β系数小于1。

对于多种股票构成的投资组合,其β系数是投资组合内各种股票β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3、系统风险的经济含义

系统风险非常重要的经济含义在于,投资的期望收益仅仅取决于所投资的系统风险。无论一项资产面临的总风险如何,对该项资产投资期望收益率产生影响的因素只与其中系统风险部分有关。

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1、β(贝他)系数和风险补偿

基本关系:如果一项资产的系统风险是另一项资产的两倍,其风险也是另一资产的两倍。

2、证券市场线:描述金融市场上系统风险与期望收益之间关系的投资组合直线。

3、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适用条件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供了在给定资产的系统风险或市场风险的前提下,确定投资者应在投资中所获得的收益率的公式。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表示某资产的期望收益率取决于以下三种因素:

1)按无风险利率Rf 衡量的货币时间价值(纯利率)和通货膨胀补偿; 2)按[E(RM)-Rf]衡量的承受系统风险所得到的报酬; 3)按β衡量的系统风险大小。

第五章 证券评价:债券和股票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企业债券特征;企业债券的发行条件、发行程序;优先股的种类;普通股的种类、普通股股票发行条件、发行程序和发行方式;影响股票股利增长率的主要因素。

2.理解债券评级概念、企业债券的分类、债券契约的概念、债券内在价值的概念、债券利率风险及其影响因素、优先股的特征、普通股票的概念、普通股股东的权利。掌握证券评价的基本模型。

3.重点理解或掌握企业债券定义及其所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长期债券筹资、优先股筹资、普通股筹资的优缺点、债券价值评价模型、优先股的评价模型、普通股评价的基本模型、在股利零增长和股利稳定增长

本章将介绍证券投资的种类和程序,并对股票、债券等主要证券的投资特点和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学习内容

一、企业债券评价

1.债券的特点极其种类

1)企业债券的概念 企业债券又称公司债券,是指企业为筹集资金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向债券购买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

2)企业债券具备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a、债券的票面价值; b、债券的利率; c、债券到期日; d、债券发行者的名称。

3)债券的特征可表述以下四个方面:

a、偿还性; b、收益性; c、流动性; d、安全性。

4)债券评级

是指由债券评级机构对债券发行公司的信用评定的等级。债券等级是衡量债券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发行公司进一步负债筹资及其资本成本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5)企业债券的种类

a、按债券计息方式分类,可分为一般付息债券、附息债券、贴现债券、累进计息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

b、按债券有无担保分类,可分为无担保债券和扭保债券; c、按债券是否附加条件分,可分为可转换债券、可出售债券、附新股认购权债券;

d、按面值货币与发行债券市场所在国的关系分,可分为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两大类。

e、按我国不同投资主体和用途分,我国的企业债券可分为重点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债券、地方投资公司债券、住宅建设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等。

2、债券的发行

1)企业债券的发行条件

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可以按《公司法》发行公司债券。(具体见教材P83)

2)债券的发行程序:

 制定发行方案;  发行审核;  发行方式的确定;

 投资者认购和公司发放债券。

3、债券契约条款

1)债券契约:是债券持有者与发行公司就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等有关事项所签订的法律文件。

债券契约条款可能会影响公司负债成本或未来经营灵活性。

2)债券契约内容

债券契约大致内容是对债券发行公司的各种限制条款及保护债券持有者利益的措施。偿债基金、赎回条款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4、债券价值的评估 1)债券价值的决定

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的价值是由未来预期现金流量按投资者所要求收益率作为折现率折现的现值决定的。债券的价值是由其未来所收到的利息和债券的到期价值或票面价值两部分的现值所组成。

2)债券的利率风险:是指因市场利率的波动所引起的债券价格不确定性。3)影响债券价格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有:

a、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债券的到期所限越长,利率风险越大;

b、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债券的息票利息越低,利率风险越大。

5、长期债券筹资的优缺点 1)长期债券筹资的优点:

  

负债成本是固定的 减少公司缴纳的所得税

不会分散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

2)长期债券筹资缺点:

  

二、优先股评价

债券到期必须还本付息 严格的限制条款 负债筹资数量有限。

股票可分为优先股和普通股。

优先股是指在公司盈余分配或剩余财产分配等方面享有某些优先权的股票。与普通股相比,优先股有以下特征:

o 优先分配股利的权利 o 优先分配剩余资产的权利 o 固定的股息率 o 有限的表决权

评述:优先股是一种具有普通股和债券双重特点的有价证券。优先股在没有固定到期日、不支付股利也不会引起企业破产、股息不能抵扣所得税等方面类似于普通股,但在股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方面,又类似于债券。

1、优先股的种类

 累积优先股和非累积优先股  参与优先股与非参与优先股  可转换优先股与不可转换优先股  可赎回优先股与不可赎回优先股

 可调整股息率的优先股与固定股息率的优先股

2、优先股的评价

优先股的内在价值是按投资者所要求的收益率把期望股息折现为现值。

3、优先股筹资的优缺点 1)优先股筹资优点为:

  

优先股比债券的风险更小 避免普通股权益得到稀释 有些优先股并没有到期日。

2)优先股筹资的缺点为:

 

得不到减税的好处 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三、普通股评价

1、普通股的概念和种类

1)普通股的概念

普通股票是股息和红利随着股份公司利润的变动而变动的股票。普通股代表了对公司的所有权。

2)普通股股东具有以下权利:

    

对公司的管理权 分享盈余权

出售和转票股份的权利 优先认股权 剩余财产要求权。

3)普通股的种类可分为

   

2、股票的发行和上市交易

1)股票发行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利用股票筹集资金的行为。

公开发行股票必须依照公司法规定的条件、程序。按筹资对象不同,股票发行方式可分为私募和公募。

按股票发行有无中介机构参与,可分为直接发行和间接发行。

2)符合产业政策同时又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股票可申请上市交易。

3、普通股评价

普通股的价值将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持有普通股所得到的期望现金流量表现为两种形式即持有期内的现金股利、持有期末与期初的股价变化(资本损益);其次,由于普通股的股利通常会不断增长,必须使用较为复杂的数学模型;另外,来自普通股的期望现金流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难于预测。为了把现金流资本化方法更好地应用于普通股评价,我们首先从单周期股利评价模型开始讨论,并逐渐推广至多周期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股利支付的规律性分别介绍股利固定增长、零增长等股利评价模型。

记名股票与不记名股票 面值股票与无面值股票

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 A股、B股、H股和N股。1)股票投资者在其股票持有期内现金收益的现值来自于两个方面:各年期望现金股利现值和在持有期期末预期的股票市场价格的现值。

2)普通股评价的几种情况有:股利零增长情况、股利稳定增长情况等。3)在企业内部增长方式中,影响股票股利增长率g的主要因素有:

 

4、普通股筹资的优缺点:

1)普通股筹资的优点有:

    

没有到期日

没有支付普通股股利的法定义务

增强公司的信誉和提高公司的举债筹资能力 保持公司经营的灵活性 普通股的发行较为容易。股票账面价值收益率 再投资比率等。

2)普通股筹资的缺点包括:

o 筹资的资本成本较高

o 易使原有股东在公司的控制权得到稀释 o 对公司股价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篇:教学辅导二

教学辅导二

三十五.前赤壁赋

中央电大文法部 张继缅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

2. 熟读全文,认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主旨

3. 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

4. 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本文选自《东坡全集》。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从不以此为意,然胸怀放达。他思想极为复杂,他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又结合了佛、老诸家。他在文学创作上成就突出,诗与黄鲁直并称“苏黄”,词与辛稼轩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成就最高。作者因“乌台诗案”入狱,虽免得死罪,却更遭贬谪。官职名为团练副使,实为流放,在监控中度日。其中的苦闷可想而知。这篇赋反映了苏轼被贬后的心境,有现实的抑郁苦闷,也有经历了大自然洗礼的超然,虽有消沉的情绪但主要是豁达与乐观。本文是他的一篇游记。清风朗月的秋光,如诗如画,即景生情,借景寓理,达到了诗、画、理趣和谐的极致。

文章特色:

(1)文体规范,笔触别致。

(2)避实就虚,曲笔生情。

(3)前伏后应,寓理于境。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杰出文学家。

2.壬戌,指宋神宗赵顼(xū)元丰五年(1082)。

3.既望,指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

4.舳舻(zhúlú),战船。舳,船尾。舻,船头。

5.匏(páo)尊,用葫芦做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

6.肴(yáo)核,菜肴果品。肴,菜肴。核,果品。

二、词语辨析

1.“举酒属客”中“属客”的意思?

提示:

属(zhǔ)客,劝客人饮酒。属,斟酒劝客。

2.“纵一苇之所如”中“纵”、“所如”的意思?

提示:

纵,放任,听凭。所如,所往

3.“凌万顷之茫然”中“凌”的意思?

提示:

凌,乘。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冯虚”、“御”的意思?

提示:

冯虚,依托太空。冯,通凭。虚,太虚,天空。御:驾。

3.“击空明兮溯流光”中“空明”、“溯”、“流光”的意思?

提示:

空明,月光映照出的澄澈的江水。溯(sù),逆流而上。流光,指江面上随波浮动的月光。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幽壑”、“潜蛟”、“泣”、“嫠(lí)妇”的意思

提示:

舞,使……起舞。幽壑(hè),深渊。潜蛟,潜藏的蛟龙。“泣”,使……哭泣。“嫠(lí)妇”,寡妇。

5.“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中“缪”的意思?

提示:

缪(liáo),通“缭”,盘绕,环绕,有连接意。

6.“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渔樵”、“渚”的意思?

提示:

渔樵,在这里做动词用,喻被放逐在江湖间。渚,沙洲。

7.“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的意思?

提示:

“侣”、“友”,均为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侣鱼虾,即以鱼虾为侣。“友麋鹿”:即以麋鹿为友。

8.“虽一毫而莫取”中“虽”、“一毫”的意思?

提示:

虽,即使。一毫,极言其微小。

9.“取之无禁”中“无禁”的意思?

提示:

无禁,没有任何人来禁止。

10.“肴核既尽”中“既”的意思?

提示:

既,已经。

三、简答题

1.苏轼的才艺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苏轼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风格表现独特;他的词,开创了不拘音律、以诗入词的豪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此外,在绘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苏东坡集》。

2.归纳本文各段落的意思。

提示:

全文共分五个段落。

第一段,写秋夜作者与客人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情景以及飘然欲仙的心境。

第二段,写歌乐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怀。

第三段,以客代答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段,以主答客表达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五段,写作者与客人酒酣而睡,了结全篇。

四、古文翻译

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宋神宗赵顼(xū)元丰五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荡着小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徐吹来,水面波澜不惊。举杯请客对饮,吟育明月的诗篇,歌咏“窈窕”的章节。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牛两个星宿中间滞留不前。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水光与夜空溶成一片。听凭像苇叶般大的小船在茫茫万里的长江上自行飘荡。浩浩荡荡,就如同凌空驾风在太虚幻境中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飘飘乎乎,好像脱离开了人世间,成为仙人飞升太空仙境。

这样的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拍打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划开澄莹的江水啊,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逆流前进。多么悠远的情怀,仰望思慕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的声调节拍应和。箫声呜呜,像在怨恨,又像是在思慕,似在哭泣,又似在诉说,乐声的尾音悠长不绝,像不断的细丝。箫声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闻之而起舞,使坐守在空船里的寡妇闻之而感动地啜泣。

我不禁感伤而沉郁起来,端正衣襟直身正坐,问客人道:“为什么声音如此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么?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击败的地方么?当他不战而取荆州,攻下江陵,顺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接连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上斟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是现在却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像蜉蝣寄生在天地之间一样,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尽无休。希望偕同仙人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只好聊借箫声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并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我说:“您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吧?江水总是这样不断地奔流,但是它始终没有消失;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终究没有削减或增长啊。若从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世间万物几乎不可能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从它不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人类都永远存在,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如果不是为我所有,即使一根毫毛也不能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些天地间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们能够共同享用。”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馀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光了,酒杯菜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交错着枕靠在一起,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五、分析

1.理清全文的思路。

提示:

(1)文章开篇直写秋月当空,一碧万顷的赤壁之下,大江之上……为全文的写景、议论、抒情铺陈的一个空旷、优美的背景。

月朗风清之夜,静谧、清幽而又旷远、浩瀚。如诗、如画、如仙。现实是严酷的,现实给作者带来的是深深的苦闷。苦闷已极,就要渲泻和摆脱,这本是人之常情。苏轼之所以要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畅游,也是情之所致。离开了令人烦扰的现实,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江面上,诵诗篇(“明月之诗”),思美人(“窈窕之章”),抛开了尘世(遗世)的烦恼,几乎要“羽化而登仙”了。与其说这是游玩,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这里有一代文豪的诗情与浪漫。

(2)借托箫声写心绪

景美、酒酣,不禁“扣舷而歌”。然而乐中生悲,仍掩饰不住内心深处的怅惘和失意。这从那箫声中即可听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里所传达的与其说是箫声还不如说是作者悲凄的心绪。

(3)以对答形式抒发人生感慨

接着文章以对答的形式,抒发了人生的感慨。先由客方作答,因赤壁而及三国,因江水、明月而引发哲理。想曹操之“诗”,念曹操之“雄”。正当“扬”起之处,突然跌落,叹道“而今安在哉!”又由对“一世之雄”而及现实中的放逐生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虽是以客作答,却道出了悲凉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哀婉。

作者以客方的慨叹为驳斥的对象,正面回答了对人生的思考。这就把作者假托客人的言谈与自己的认识统一了起来。是啊,江水不停地流逝,大江却依然;时圆时缺如同明月,月亮却不曾有所增减;宇宙万物没有一瞬的停顿,始终在变化着。天地万物无穷无尽,大可不必羡慕那长江;天地万物各有其属,不是自己的,丝毫不能占取。大自然无尽的宝藏,只可共同享用。变与不变,的确是个哲学命题。作者矛盾的心境,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身处逆境,只有乐观以对,才是苏轼真正的人生态度。

文章由乐而悲,再由悲而乐,曲曲折折,起伏变化。以游为线,以情纬文,寓理于境,妙不可言。全文正是如此结构成章的。作者所抒发的情怀与阐述的哲理,也随着变幻而又精美的文字打动了读者。

2.试分析本文文体规范,笔触别致的特点

提示:

(1)文体规范。本文是一篇赋体的游记。开篇即点明时间、同游者及所游地点。一个“秋”字概括了全篇所描绘的景物特点,写的是秋景。“既望”二字又蕴含了此秋景乃朗朗秋月下的夜景。至于“游于赤壁之下”则为后文写三国“赤壁之战”的人、事、物,垫下了札札实实的一笔。此20个字已把全文的基本要素点得一清二楚,既统领了全篇,又十分简明。这是游记体的规范,又可堪称为一般游记的典范。

(2)笔触别致。其行文笔触的别致,主要表现在作者写秋景,先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风”,借“水波不兴”表风之徐徐,具体可感;再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月”,把十六的月亮写得如诗如画。这风、月正是本篇的张本,即全文借景生情,抒发感慨的伏笔。下文则句句都在“风月”之中了。然后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出“秋”的特征。笔笔自然,似不经意,又各表一义,相承相续,不同寻常。文章以景造境,笔触不凡。入景方能入境,作者就是这样把读者引入了他所游历的情境之中了。

3.试分析本文避实就虚,曲笔生情的特点

提示:

(1)避实就虚。现实是严酷的,现实给作者带来的是深深的苦闷。苦闷已极,就要渲泻和摆脱。苏轼之所以要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畅游,也是情之所致。避开了令人烦扰的现实,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大江之上,与其说这是游玩,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这里有一代文豪的诗情与浪漫。景美、酒酣,不禁“扣舷而歌”,可谓乐矣。然而乐中生悲,仍掩饰不住内心深处的怅惘和失意。

(2)曲笔生情。由游之乐而引箫声之悲,而由对话发出感慨,笔势曲折。先以曹操的诗引出,再因赤壁而及三国,因江水、明月而引发哲理。借曹公为发端写自己内心之伤痛。以致正当“扬”起之处,突然跌落,叹道“而今安在哉”!又由对“一世之雄”而及个人的放逐生涯……虽是以客作答,却道出了悲凉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哀婉。先扬后抑,抑中有扬,抑扬顿挫,笔势曲折。

4.试分析本文前伏后应,寓理于境的特点

提示:

(1)前伏后应。文章在拟客答发出议论之后又以客方的慨叹为驳斥的对象,正面回答了对人生的思考。先分说“水”“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再说“风”。进而应前文之“风”(“惟江上清风”)“月”(“山间之明月”)。又以“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进一步展开了胸襟。客之悲转而为乐,兴举而更酌。这就把作者假托客人的言谈与自己的认识统一了起来。

(2)寓理于境。写江水不停地流逝,大江却依然;写月亮时圆时缺,却不曾有所增减;宇宙万物没有一瞬的停顿,始终在变化着。天地万物无穷无尽,大可不必羡慕那长江;天地万物各有其属,不是自己的,丝毫不能占取。大自然无尽的宝藏,只可共同享用。变与不变,的确是个哲学命题。作者矛盾的心境,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身处逆境,只有乐观以对,才是苏轼真正的人生态度。

三十六.左忠毅公逸事

中央电大文法部 张继缅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

2. 背诵文章第二自然段

3. 掌握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特别是情节的曲折、细节描写的生动、语言的特色

4. 用心体会文章的画面感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1. 故事梗概:

《左忠毅公逸事》选自《望溪集》,是方苞散文的代表性作品。题中的左忠毅公,指的是左光斗。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左,明末桐城(•今安徽桐城)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御史。左光斗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太监魏忠贤专权,左上奏章弹劾,被陷下狱,受酷刑,惨死于狱中。后,福王(朱由嵩)因其追忠贞刚毅,追谥“忠毅”。“逸事”,同“佚事”。一般指未经前史所载而为后人所记之事。这里主要记叙的是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舍生取义的两件事。以叙述典型事例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其高贵品格。当然也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

2.文章特色:

作者取事能于片断中求典型,寓旨趣于精选的事例之中,条贯统序,蕴蓄丰盈。全文紧扣“忠毅”二字展开并经纬全篇。取事真切,结构严谨,简练雅洁,无支无蔓。

细节描写的成功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的多处细节描写,都给人以“如画”的真实感,增强了叙事的生动性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力。

情节的曲折,文势波澜起伏;用语精当、准确而传神等,也都是本文的特点。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方苞(1668~1749),字灵皋(Gāo),号望溪,清朝桐城(今安徽桐城)人。39岁中进士,历任官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清朝中叶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2.左忠毅公,指的是左光斗。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左,明末桐城(今安徽桐城)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御史。左光斗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太监魏忠贤专权,左上奏章弹劾,被陷下狱,受酷刑,惨死于狱中。后,福王(朱由嵩)因其忠贞刚毅,追谥“忠毅”。

3.“逸事”,同“佚事”。一般指未经前史所载而为后人所记之事。

4.京畿(jī),国都所在地,京城。

5.史公可法,史可法,字宪之,明代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时的进士。福王朱由嵩立,史可法为兵部尚书大学士,统辖军队,镇守扬州,全力阻遏清兵。扬州被围时,清豫亲王多铎曾几次写信劝史可法投降,均遭拒绝。1646年4月25日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殉难。后人称他为史阁部,清乾隆时谥忠正。

6.厂狱,明代的东厂监狱。东厂是明成祖时在北京东安门北设立的专管缉访谋逆者的特务机构,由太监掌管;那里的监狱就叫厂狱。

7.阉,宦官。

8.炮烙,一种用烧红的铁来烤讯犯人的酷刑。

9.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1644年在成都称帝,号大西国。1646年与清军作战被杀。

10.宗老,同一宗族的老前辈。

二、词语辨析

1.“视学京畿”中的“视学”的意思?

提示:

视学,视察学务。

1. “从数骑出微行”中“从数骑”、“微行”的意思?

提示:

从数骑(jì),有数骑跟从。微行,古时帝王或朝廷高官外出,穿着平民的衣服,以隐藏自己的身份。

3.“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中“.瞿然”、“署”的意思?

提示:

瞿然,即瞪大眼睛,全神贯注的样子。署,即题字。指批示或批字。

4.“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馋”中“屦”、“馋”的意思?

提示:

屦音(ju),鞋。馋(chǎn),类似铲子的工具。

5.“乃奋臂以指拨眦”中“眦”的意思?

提示:

眦(zì),眼眶。

6.“汝复轻身而昧大义”中“昧”

提示:

昧(mèi),不明白事理。

7.“史噤不敢发声”中“噤”

提示:

噤(jìn),闭口。

8.“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中“檄”的意思?

提示:

檄(xi),有关军事的公文。

9.“漏鼓移,则番代”中“漏鼓”、“番”的意思?

提示:

漏、鼓,都是用来计时的。漏,指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的计时器。鼓,指分一夜为五更,每过一更要击鼓报时。番代,轮班替换。

10.“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中“造”、“第”的意思?

提示:

造,到。第,宅第,住宅。

三、简答题

1.《左忠毅公逸事》一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文章的局限性又是什么?

提示:

《左忠毅公逸事》一文通过记叙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舍生取义的两件事。以传神的笔触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

文章第一段通过左光斗为国选才一事,集中表现了他的“忠”;

文章第二段通过左光斗在狱中仍然以国事为重,铁骨铮铮,集中表现了他的“毅”并进则突出了他的“忠”;

文章第一段通过史可法的表现,进一步突出了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已经在史可法身上得到印证。由此完成了主题。

本文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史可法的描写,没有写他如何抗清并以向殉职,而是写他对农民起义军的防御,反映了作者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阶级局限性。

2.《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在选取和安排材料上有哪些特点?

提示:

《左忠毅公逸事》在选取材料上,紧紧围绕着左光斗与史可法师生间的交往,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材料。这些材料虽然是“逸事”,但既典型又真实可信。

全文紧扣住“忠毅”二字,并以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不枝不蔓,叙事简洁。叙述中注意了人物的言行及心理特征的描写。

四、古文翻译

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先父方仲舒曾经说:同乡的先辈左光斗在京城担任过考官。一天,风雪严寒,有数位骑士跟从着微服(穿着平民的衣服)外出,来到了一古寺中。见古庙厢房有一书生爬在案几上睡着了。这位书生的文章刚写完草稿;左忠毅公读后,当即脱下貂皮外衣盖在这人的身上,为他遮挡风寒。左公向寺里的僧人打听,得知此人是史可法。等到考试的时候,小吏点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他;试卷呈上来了,当即批示为第一名。左公召史可法入室,让他拜过夫人,说:“我的几个孩子平庸无能。今后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你史可法了。”

左光斗于天启四年(•1624)被谗陷入了厂狱,史可法每天早晚都来到厂狱的门外。•阉党魏忠贤防范甚严,即使是家中的仆人也不能接近。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左公受了炮烙之刑(一种用烧红的铁来烤讯犯人的酷刑)。很快就要死了。于是带着金钱五十金,哭泣着向狱卒求情,狱卒被感动了。一天,让史可法换上破衣草鞋,背着一个筐,手里拿着一个像铲子一样的工具,打扮成铲除脏物的人,引着他进去了,以微小的动作示意他左公所呆的地方。史可法见到左公靠着墙坐在地上,面部已经焦烂得认不出了。左腿膝盖以下,筋骨也都脱了位,史可法跪在左公面前,抱着左公的膝盖哭泣。左公听出了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就用力用手指拨开眼眶,左公目光如同火炬,大怒,说:“你这无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能到这儿来呢?国家的事已经糟糕到如此程度。我老了已经不行了,•你又如此看轻自己而不明大义,天下大事有谁可以支撑呢!还不敢紧回去,不等奸人来陷害你,•我现在就要杀了你!”于是就摸地上的刑具,作出要击打的架式。史可法紧闭着嘴不敢出声,然后就小心地溜出了厂狱。后来,史可法常常把这件事说给别人听,说:“我老师的肺肝,全都是铁铸造的呀!”

崇祯末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常在今湖北蕲春、黄冈、安徽潜山、桐城一带活动。史可法以凤阳、庐州二府(府治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庐江县)道员身份,奉军令防守抵御起义军。每有情报,就连续几个月不睡,他让战士们轮换着休息,他自己就坐在军帐外边。选择壮健的士兵十人,命两个人蹲坐而背靠着,每过一更,就轮换一次。每每在寒冷的夜里起来,抖一抖军衣,甲胄上的冰霜就随之迸裂掉落下来。发出金属般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会儿,他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有愧于我的老师。”

史可法练兵,经常到桐城来,每次一定要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太母的饮食起居,在堂上拜见师母。

我同一宗族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外甥。和先父方仲舒交好,所说狱中的话,是亲自从史可法那里听到的。

五、分析

1.从《左忠毅公逸事》中选择一些用得好的词语并做出分析。

提示:

本文用语简洁连贯。如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用了“风雪严寒”、“微行入古寺”、“公阅毕”、“解貂覆生”等一组词语,即点明了季节时令及气候特点,又点明发现史的过程,即有对如何发现史的简单过程的描写,又有对史的赏识和爱护。

写史对左公情感之深,仅用“朝夕狱门外”一笔,其情意全出;写逆阉对左公的迫害,仅用“面额焦烂”、“左膝以下筋骨尽脱”,已表现得十分充分;写左公刚烈,仅用“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其精神面貌已跃然纸上;表现左公以国事为重,用“怒”、“摸”、“投”等,即将左光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史可法对己之严,仅用“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就绘出情、状、声、•色,史可法于严寒的冬季的整装的情境如在目前了。

总之,本文的语言简洁、连贯,融情于语句之中,用词准确、形象,语言极具个性特征,无论是写人物的风神,还是反映内在心理,都做到了形神兼备,别具一格。

2.试分析本文细节描写的特点

提示:

细节描写是一种从大处着眼,细处入笔的表现方法。它往往着眼于文章的整体立意和构思,含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乃至时代的容量;在对人物描写、事件叙述、环境再现上,都有着具体、细微、生动的反映。细节的运用,有着表现社会生活本质、以小见大的效用。

本文的细节描写,一是写左光斗本人,一是用史可法做映衬,都写得十分真实且富有魅力。写左光斗“解貂覆生,为掩户。”及狱中“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捕杀汝!“异曲同工,都表现出左公对史的厚爱,前者是无微不至的关照,后者是正话反说,爱极而”骂“,曲折地表现出左对史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国事的倚重,对史所寄托的希望。此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却完全是建筑在一个对国事之”忠“字上的。再如写史”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这一人物雕塑似的描写,更映衬出左的精神风貌已在史的身上得到了重现。文章的多处细节描写,都给人以”如画“的真实感,增强了叙事的生动性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力。

六、背诵指导

背诵《左忠毅公逸事》的第二自然段

提示:

先弄懂这一段落所表现的中心内容是左光斗被陷厂狱之中,置生死于度外,以国家利益为重,虽受酷刑仍刚强不屈的性格。

然后弄清楚这一段落的小层次:

由左公下狱,史每日前往狱外,而至听说左公受炮烙之刑,重金买通狱卒,化装入狱。

史进得狱中之后所见左公形象,史抱左公膝而呜咽,及至左公怒而奋臂拨眦,爱极生骂,摸刑械做投击势……

这一段最后是史的感慨。

弄清了这一段落的中心及这几个小层次,背诵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此外,对一些重点词语,如”逆阉防伺甚严“、”奋臂以指拨眦“、”轻身而昧大义“、”摸“、”投“、”趋“、”噤不敢发声“、”皆铁石所铸"等,作到理解准确,记忆清楚,这也大有利于整段的背诵。

第三篇:信息经济学第四、五章

第四章

委托-代理关系假设

一般而言,只要在建立或签定合同前后,市场参与者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代理关系。

—— 掌握信息多(拥有私人信息)的市场参加者称为代理人

—— 掌握信息少(没有私人信息)的市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

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是处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展开对策的结果。

构成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

第一: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双方通过合同的方式确立彼此的关系和利益;

第二:代理人与委托人都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他们二者之间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首先,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代理人的具体操作行为;其次,代理人不能完全控制选择行为后的最终结果;

第三:代理人的非对称信息会对委托人带来不利影响。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模式:

一、单个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医生与病人;

二、单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中央政府与大量的国营企业;

三、多个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大量的手机用户与中国移动公司;

四、多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保险市场上多家保险公司争夺投保人的竞争;

五、单个或多个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彼此均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瞎子背瘸子、经理与员工、生产厂商和经销商等,彼此均为委托人和代理人。

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

假定市场上某个资本家A希望聘请一个企业管理者B为其管理企业,B对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等市场信息的掌握要比A详尽和全面,A与B之间构成委托-代理关系,A为委托人,B为代理人。

A在建立和维持委托-代理关系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

一、选择代理人存在困难;

二、A难以轻松地设计出在各种复杂条件下都能够对B产生最大化刺激的合同,因为A不可能在合同中确切地规定B的具体行为和努力程度,即使能够做出规定,A也难以对B进行有效的观察;

三、企业利润的获得与多种因素相关;

四、在建立和维持委托-代理关系的过程中,设计一份对A和B都有利的合同,存在困难。

信息经济学将达成委托—代理均衡合同的条件概括为两个(即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达成委托—代理均衡合同的条件和设计激励机制的前提):——参与约束——激励相容

* 参与约束条件说明,代理人履行均衡合同后所获得的收益不能低于某个预定收益额。或者说,代理人接受委托人合同的预期收益不能低于他在同等成本约束条件下从其他委托人处获得的收益水平。

* 激励相容约束条件说明,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代理人获得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保证使委托人的预期收益最大化。委托代理的信息结构

委托人—代理人对策的信息结构为不完全、非对称信息环境。

私人信息是使第三类对策与其他两类对策有所区别的原因,这类私人信息在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并且导致人们为了追求各种利益而采取隐瞒、欺诈等手段。在某个战略组合环境中,如果任何一个局中人在其他局中人不改变战略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单独改变自身战略而提高其效用,那么,这个战略组合就称为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构成委托—代理对策中最基本的均衡形式。

委托代理的信任

委托代理的信任,构成市场经济的灵魂。缺乏这种信任是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

一个成功的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十分信任,以至于即使进行欺骗是“理性的经济行为”,代理人也不会欺骗委托人。

第二节 激励机制设计

对于委托人来说,只有使代理人行动效用最大化,才能获得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收益,然而,要使代理人采取效用最大化行为,必须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刺激。这样,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就转化为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

激励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1)信息蒙蔽——人们为使驴“自觉地”、或“有干劲”地不停地拉磨,蒙上驴的眼睛。

例如:文革时的信息蒙蔽

2)信息诱惑——在驴的头部前面用竹竿挂一个胡萝卜。

例如:改革开放后的信息诱惑

一般来说,这两种方式都属于激励,但后一种激励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信息经济学的激励范畴。

一、激励机制的目标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性,代理人可以利用两种方式获得对委托人的对策优势地位。

一是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信息(如是否有真才实学、产品质量是否过关等)而获得信息优势,使委托人处于不利的战略选择地位。

二是代理人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行动(如是否在工作上真正努力、是否改变原有的行动规则等)而获得信息优势地位。这种信息优势地位的获得通常是代理人在签定委托—代理合同后采取的有利于自身收益(但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私人行动。

委托人设计激励机制的目标:

首先,针对代理人的隐蔽信息而面临的不利选择地位,激励的目标是如何使代理人“自觉地”显示他们的私人信息或真实偏好,即

——如何让人说真话

其次,针对代理人的隐蔽行动而可能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激励的目标就是如何使代理人“自觉地”尽最大努力工作,诱使代理人不采取道德风险行动,即

——如何让人不偷懒

二、激励机制的框架

“激励”就是委托人拥有一个价值标准,或一项社会福利目标,这些标准或目标可以是最小个人成本或社会成本约束下的最大预期效用,也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最优资源配置,或个人的理性配置集合。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在进行选择时,从其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地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

当信息不对称时,委托人无法判断产量与代理人劳动之间的真实关系,由此会导致两类代理成本的出现:

一、激励成本。如果委托人完全按产量来定报酬的话,意味着代理人得到的报酬与其努力程度不一定完全一致。

二、风险成本。当信息不对称时,如果委托人将土地租给代理人,收取固定租金的话,意味着代理人将不得不承担随机因素引发的所有风险。如果代理人比委托人更希望避免风险的话,那么,代理人就不会愿意接受这种激励机制。因此,如果要让代理人承担风险的话,租金就要定得比较低;或者,代理人会要求委托人给他一个最低收入保障,以丰补欠;或者,代理人要求委托人承担部分风险,以维持委托-代理关系。

当信息非对称时,委托人只能观察到代理人的工作时间,而不能观察到代理人投入的真正劳动量,但工资必须依赖于劳动量。显然,如果委托人不能观察劳动的投入量,那么,这种激励机制是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代理人的工作热情的。

当信息非对称时,结果与劳动工资的情况相似,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代理

人真正投入的劳动量。同时,如果产量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话,该机制使代理人承担了全部风险,如果代理人稍微偏离“目标产量”,将导致报酬为零的结果。这种状况将难以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有效的激励机制应符合三个原则:

——参与约束

——激励相容

——不能让代理人承担过多的风险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分成制却具有其它三种机制所不具备的效率。在分成制下,虽然代理人的报酬只部分依赖于可观察的产量,但代理人与委托人却共同承担了产量波动带来的风险。

分成制的报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委托人给代理人的固定收入,即给予代理人部分的保险。另一部分则与产出(即劳动的努力程度)相联系,从而既对代理人产生激励,又使代理人不必承担所有产量波动的风险。

小结:

——激励问题: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来达到激励相容的效果;

——成本问题:以最小的成本将不易观察的私人信息揭示出来;

——只要有合理的机制安排,市场经济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良好地自主运行;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主要应放在政策和机制的设计与监管上,设计合理的机制,并辅以有效的监管和控制,以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

莫里斯最优税原理de著名的“最优税制设计理论”

基本思想:

政府如何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设计出一种激励相容的最优税制体制。最优所得税制会受到收入再分配改变国民收入总量的影响,其边际条件是收入平等化的收益(即再分配带来的社会效用)与低效率带来的损失(即税制削弱努力动机带来的社会损失)相抵。

通过证明,认为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最高收入的边际税率应为0,即对最高能力 的人的边际收入应不征税。

后来的研究认为,拥有私人信息的人必须应享有一定的信息租金,如果不能享有信息租金,他就会逆向选择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福利下降。

最优税理论的核心是兼顾公平和效率。

如果信息是对称的,则政府可以根据纳税人不同的能力征收不同的税,这样既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又不损害社会的效率。

第五章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现实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能通过一定的机制得到解决

——每一种机制和制度都存在缺陷和漏洞

——通过在市场中进行长期的多轮博弈,委托人和代理人能够找到有效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解决方法,达到均衡。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形成的信息市场,称为一次信息市场。

一次信息市场的含义——信息没有被交易或交易后没有被再次使用或再次进入市场交易

经济生活中的逆向选择的基本思想:

“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不中用的东西,由阿克洛夫首先引入经济学著作。

信息经济学将由于非对称信息而导致交易一方面临不利的选择环境,称为“逆向选择”。

阿克洛夫创造的旧汽车(柠檬)市场模型,提出了三个重要结论

1)在非对称信息市场中,同种商品的质量依赖于价格。这是“便宜没好货”的标准经济学解释;

2)非对称信息导致市场上买主和卖主的数量要比完全信息结构下少得多,甚至非常少,因而交易市场的运行是低效率的;

3)逆向选择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四、逆向选择的解决方法

——信号发送和信号甄别

——保证书:大多数耐用消费品附带保证书以向买者保证产品具有某些预期的质量,即卖方承担了风险而不是买方。

——品牌效应:不仅可以显示产品的质量,而且可以在产品质量与预期不符时向消费者提供一种报复的手段,即消费者可以减少未来的消费。新产品也经常与老品牌相关联,因此,品牌也可以向它的潜在消费者保证产品的质量。——广告: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和品质承诺。

——连锁经营:与品牌具有类似的作用,如连锁旅店和连锁餐厅。

——许可制度:可以减少质量的不确定性。如医师许可证、律师许可证等。

第二节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也译为败德行为,是指经济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

道德风险与人类行为的道德水准的高低没有密切的关系,它在人的经济

行为中是合乎个体理性的,因而对这个词汇的使用存在不同的看法。在市场经济中,道德风险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它是指市场参与者针对自身的隐蔽信息而采取的理性反应。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道德风险的定义: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的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道德风险存在于下列情况:

由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备的合同使得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者不承担全部的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受他们行动的全部后果,同样地,也不享有行动的所有好处。

道德风险理论的主要思想:

——在不完备信息条件下,道德风险是普遍存在的;

——在不完备信息条件下,市场将只存在“分离均衡”;

——具有不完备信息的竞争性市场可能没有均衡,即使出现均衡,也将可能不是帕累托最优。因此,不完备信息条件下的市场难以出现高经济效率;

——针对不完备信息的情况,委托人可以通过信息甑别来达到有效的市场均衡。

四、道德风险的解决方法

——信号发送和信号甑别

——信任机制:信息机制是指在长期的经济交往过程中交易双方彼此掌握的、控制对方和克制自己的机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任机制的惩罚措施是有效地降低道德风险的方式。

——部分保险和抵押机制:大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分担风险也是有效地降低道德风险的方式。

——长期合同机制:大多长期合同有助于市场交易双方建立起较强的相互约束的机制。长期合同机制与声誉密切相关,建立声誉需要耗费大量成本,从而加大了道德风险的机会成本。

第四篇:第四、五章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第一节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研究

(四)对待偏误的态度

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启示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学习者的偏误。(1)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首先要看到偏误的积极意义,偏误的出现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学习者目的语系统的形成不仅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

因此,对偏误的正确看法应当是: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学习者正是通过不断地克服偏误学会语言的。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偏误,既无须视为大敌,也不应过分挑剔;重要的是鼓励学习者积极进行语言交际,不要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大胆地运用语言。另一方面,强调偏误的不可避免性和它对认识习得过程的意义,强调实事求是地评价偏误对交际的影响,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习者的偏误可以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恰恰相反,教师有责任帮助学习者改正偏误。

(2)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在对偏误的预测和研究方面,不论是偏误分析还是对比分析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3)纠正学习者的偏误,既不能采取不分青红皂白有错必纠的机械态度,也不宜采取能不纠就不纠的过分宽容态度,而是首先要对偏误的性质进行分析,以区分轻重缓急;同时还要看偏误发生的场合,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可以把偏误记录下来,事后再给学习者指出。总之,纠正偏误方法要得当,不要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不要因纠错而造成紧张的心理,更不能伤了学习者的自尊心。最好的办法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偏误。

(五)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偏误分析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很大意义。

(1)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2)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3)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

偏误分析也同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首先,根据社会语言学的观点,语言在实际运用中会产生很多变体,这在其使用的地区常常是合法的、有效的,很难区分正误。

其次,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也是不同的,第二语言使用者之间用目的语交际时,往往不愿意使用过于地道的目的语,特别是在语用和文化方面。

(2)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对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规则研究较充分,偏误也易于辨认,这方面的偏误分析较多。而对语用和文化方面规则的研究则远远不够,这方面的偏误分析也做得很少。对语言表达的偏误分析研究较多,对语言理解的偏误则研究较少。

(3)对偏误来源的分析本是偏误分析的一大特点,但这方面的研究并未深入下去,陷于公式化,硬套上述五个来源,对指导教学与学习实践意义不大。(4)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其结果,只能了解学习者未掌握的部分,而不能了解学习者已掌握的部分。这就割裂了中介语体系,看不到中介语的全貌及其动态的发展轨迹。这种对中介语的研究是不全面的,也无法完整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偏误分析存在局限性并不意味着它的消亡,而是促使它融入到在更大范围内对中介语进行分析的“运用分析”之中。

第二节 中介语理论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对比分析阶段(contrastive analysis),错误分析阶段(error analysis,语言运用分析阶段(performance analysis)和话语分析阶段(dis— course analysis)。显然这些阶段是以其研究的不同为标志的。

无论是错误分析、语言运用分析还是话语分析,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这就是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种自成体系的系统——中介语,错误分析、语言运用分析乃至话语分析实际上是要揭示这种中介语的特点并对其形成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诸因素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介语理论虽然是在错误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事实上已经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中心问题,它使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所依托。

一、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关系

我们看到的一些有关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的论述,常常有两点偏颇,一点是要把对比分析和中介语理论与偏误分析对立起来;另一点是把中介语理论等同于偏误分析。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三者关系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中介语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

中介语理论并不是对于对比分析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于对比分析的发展”。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它们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之间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偏误分析的出现,与对比分析在实践中遇到困难与在理论上受到挑战有直接关系。对外语学习者的偏误和难点,偏误分析比对比分析具有较强的预测力和解释力。中介语理论比偏误分析具有更广泛的内涵。顾名思义,偏误分析把外语学习者发生的偏误作为研究的对象;它所关注的是学生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实际是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规范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中介语理论则把学生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当做一个整体,当做一个动态系统加以研究,从而发现外语学习的规律,揭示成年人学习外语的过程。这样看来,偏误分析只是中介语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介语理论对于偏误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最初阶段,比较多地从形式上确定是不是偏误,即按本族人的标准看外语学习者使用的形式是不是正确。从这一点上说,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从形式上看是不是正确,未免过于表面化,特别是对非偏误部分的复杂性没有注意到。形式上对的,如果不是真正掌握,往往就会前言不搭后语,在语用上就会不得体。中介语研究对象应是学习者语言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认识语言学习过程的全貌。

二、中介语的性质和特点

7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塞林克提出了中介语理论。其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语法,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有的学者认为中介语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真正开始。1)中介语的定义: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中介语(也有人译成“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2)中介语的特点:

中介语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它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上都有所表现。中介语具有人类其他语言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可以用作交际的工具。

②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加而不断变化。

③中介语的存在是偏误产生的根源,要掌握目的语就要不断克服中介语的倾向,但中介语不都是错误的,有正确的部分。而且正确的部分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扩大。

④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中介语不是直线式地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曲折地发展。已经纠正了的偏误还可能有规律地重现。

⑤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化石化”(fossilization)的现象,特别表现在语音方面。3)中介语的偏误产生的来源: ①语际负迁移

②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过度泛化)③文化因素负迁移 ④交际策略的影响 ⑤学习环境的影响

中介语假说是以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它不但把第二语言的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步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对中介语的研究可以看做是语言习得理论特别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另一方面,由于中介语假说提出的时间还不长,很多理论问题尚未解决,很多观点也未得到验证。比如对中介语的起点是学习者的第一语言的说法,就有不同的看法。

第三节 学习者个体差异及学习者的策略分析

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除了对共性规律的探讨外,还要研究个体差异对习得的影响。语言习得是通过个体来实现的,因此对个体因素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整个过程和规律,对教学才会更有参考价值。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认知、情感、生理等特点。

一. 认知因素

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包括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认知方式、智力因素、语言学能等。1. 学习策略 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学习语言规则,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手段、方法、技巧、措施、步骤、计划等。

2.交际策略:为了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而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必要措施、技巧,称交际策略。学习者运用的策略一般有:

(1)回避策略:回避或放弃表达某一交际内容;对交际内容、形式进行简化;转移话题等。(2)依靠母语策略:把母语直接译成目的语;把母语的规则套在目的语学习上;在目的语中夹杂母语。(3)利用目的语策略:用学过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片段中;用目的语造新词;用学过的同义词、近义语句表达近似内容;不断重复(对方不明白的内容),以求使对方听懂;利用熟悉的套话。(4)其它策略:利用体势语;等待对方回应;求助对方解释或重复等。

3.认知方式:指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语言学习中,人们对学习、认知常表现出不同态度与方式,常见有以下两对不同的认知方式。

语言学习中常见一些人独立学习能力较强,另一些人喜于与别人交际中学习。前者属于场独立性(field independence)人物,另一种人属于场依存性(field dependence)人物。

语言学习中,有些人表现非常活跃,反映敏捷,练习或交际中有时不假思索,踊跃发言,找不到答案可以猜测。另一些人表现冷静、审慎,善于思索、分析,一般不轻易开口。前者属于冲动型,后者属于审慎型。一般来说,冲动型的学习者口语能力较强,但易犯错误,阶段性进步较快;审慎型的学习者知识学习比较扎实,有后劲,读写能力较强,但不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

4.智力因素: 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维、判断、创造等。人的智力水平用智商(intelligent quotient,简称 IQ)来表示。一般来说,智商越高,学习效果越好。

5.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指的是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也叫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用来测验的语言应该是人们不熟悉的。(1)语音编码与解码能力。指识别语音与保持记忆能力。对一种新语言从声音辨认符号或从符号辨别声音的测验。

(2)语法敏感度。识别母语句法结构与语法功能的能力。比如从考试题的句子中找出与例句中某一成分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词。(3)强记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强记大量语言材料的能力,尤其是记忆生词的能力,而且通过与其意义相配的母语单词来检查记忆是否正确。

(4)归纳能力。从不熟悉的语言素材中归纳出句型及其它语言规则的能力。通过语言学能测试要了解的内容是复杂的。当时受50~60年代流行的听说法影响,比较强调对语言形式的测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测试内容还应考虑语言交际能力、认知因素等。二.情感因素

情感指的是对学习刺激的心理反应。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也可以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性格等几个方面分别论述情感因素的作用。

1.学习动机(motivation):调查表明,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各因素中,动机占33%,学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可见动机占很重要的地位。

2.学习态度:是个人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有学者调查表明,学习第二语言的态度与所取得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高于学习其他科目的态度与成绩之间的关系。这与语言学习涉及更多情感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影响学习态度有以下几个因素。

(1)对所学目的语的态度。(2)对目的语社团与文化的态度。

(3)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教材的态度。

3.性格:实践证明,性格特征对第二语言习得是有影响的。个性特征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因素。我们就个体性格中的内向与外向、自尊心、抑制、焦虑、移情等加以讨论。

(1)内向与外向:心理学家把性格分为内向、外向。一般认为性格内向的人不利于学习第二语言,性格外向的人有利于习得第二语言。但调查结果没有明确支持以上结论性的看法。

(2)自尊心(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自我判断。语言学习的自尊心既表现为对语言总能力的自我评价,也表现为对语言某一方面能力的自我评价。自尊心强,表明其自信心强,学习第二语言也就有信心,不怕犯错误,敢于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敢于主动进行语言交际,语言学习就提高得快,效果也会明显。

(3)抑制:是个体的一种防御外部伤害、保护自我的心理屏障。一般来说,自尊心强的人具有自信心,但自我保护意识弱一些;自尊心差的人缺乏自信,用于自我保护的抑制心理更强。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时过高的抑制心理不利于提高水平,因此,要想办法排除这种心理障碍。

(4)焦虑: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在做事前后都有可能产生对能否做好事情产生焦急、担心、忧虑的情绪。有调查表明,38%的学习者认为在第二语言课上比在别的课上更为焦虑。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焦虑主要表现于交际焦虑、考试焦虑、对负面评价的焦虑等。

(5)移情(empathy):指设身处地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人在交际过程中,沟通、理解是相互的,只有在遵守一定交际原则的基础上才能使交际成功。语言是达到移情的主要手段。

三、生理因素:

人们争论的语言学习关键期是讨论生理因素的重点。对于母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有些人认为,人的大脑在两岁到12岁期间处于语言功能侧化过程中,具有可塑性,对儿童自然习得语言有利。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很多学者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段(关键期)是青春期开始以前(12岁以前),认为一旦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完成就难以获得第二语言了。过了关键期,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就比儿童速度慢,成功率降低,尤其母语的口音难以改变(调查发现只有6%~8%的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带母语口音)。这说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很难达到说母语者的水平。也有人认为儿童的口语发音好主要是由于接触母语的时间长。看来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假说存在争议,仍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比较多的学者认为:

(1)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是有影响的。

(2)开始学习的时间早晚与学习时间长短的问题。

(3)根据年龄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存在差异的特点,学习者本人以及教师都应有较明确的认识,采取明智的对策,扬长避短,在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注意发挥学习者的优势,克服弱点,以求最佳学习效果。

以上所论述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生理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人的情感、认知等方面比较复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往往不是单方面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进行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才能正确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促进与提高第二语言教学水平。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学生个体因素调查、研究的材料有限,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希望有更多的文章研究出更多的成果,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学习者的策略分析

一、学习策略

1、套语

套语是指那些不能分析而作为整体学习的语言单位,运用于特定的场景。

一种观点认为:学习套语由大脑右侧控制,而学习创造性话语由大脑左侧控制。母语与二语的研究中流行以下观点:套语是创造性话语发展的基础。套语最初通过右脑获得,把它们分析为构件的过程中运用左脑功能。

2、创造性话语

创造性话语是二语规则的产物。规则构成了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反映出语言发展的自然顺序。它们是可变的,允许学习者根据语言需要与情景要求进行调整。

二、生成策略

1、二语生成模式

一般假设二语的生成模式与一语的生成模式相同。

2、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是二语习得者早期的策略。他们拥有最少的资源,却要以最容易、最有效的方式使用。语义简化 语言简化

3、纠错策略:监控

监控策略主要负责纠错。监控是广义的,包括对各种形式的知识的使用,来纠正初始的或者实际的语言输出。

三、交际策略

1、定义

交际策略是反映语言使用者的部分交际能力的心理计划,是潜在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对学习者没能执行的生成计划的弥补。它的使用是因为学习者缺乏或未能找到合适的语言资源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如果说学习策略是一种长期的问题解决,那么交际策略提供了一种短期的解答。

母语者与二语习得者都使用交际策略,它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2、交际策略的类型

2.1 缩减策略:形式缩减策略,功能缩减策略 2.2 成就策略:补偿策略,回忆策略

3、交际策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缩减策略具有冒险回避的特征,而成就策略具有冒险的特征。交际策略具有潜在学习意义的基本条件,它们属于成就行为,而不是缩减行为。交际策略可以作为扩展词汇的手段,这在母语而二语习得者中都很常见,至于它是否能促进语法学习,还不是很清楚。

对留学生口语表达的研究表明:学生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采用缩减策略,避免提到一些信息点;水平越高,就越倾向于采用成就策略,设法将注意的信息点表达出来。

第五章 教学过程与活动 第一节

总体设计

一、总体设计的定义

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二、总体设计的任务和作用

(一)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二)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

(三)使全体教学人员能够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三、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 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  确定教学目标

 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指标  确定教学原则  规定教学途径

 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

(一)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

 1.自然特征: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第一语言及文化与目的语及文化的关系等等。自然特征关系到教学原则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 2.学习目的: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临时目的  3.学习的起点:学习起点一般根据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而定。可以是将零作为起点,也可以把已有的目的语水平作为起点。

 4.学习时限:学习时限依据学校的教学制度而定,包括本科或进修的学习期限(如四年、一年、两年等等)、总课时、周课时等。也有依照学习者的特殊要求而定的,如短期进修、短期强化(半年、二个月、六周、四周等)。

(二)确定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指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主要是具备什么样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能够用目的语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1.使用目的语的范围  2.目的语水平的等级

(三)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指标

 教学内容包括范围以及一定范围内每一项内容的指标。

例如词是一个范围,词的数量就是指标;言语技能是范围,言语技能中听、说、读、写四项分技能也是范围,每一项技能达到什么等级水平就是指标。

(四)确定教学原则

 1.怎样处理语言要素、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  2.怎样进行言语技能的训练?  3.怎样进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

 4.怎样处理语言要素和语言知识的关系?  5.怎样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 6.怎样处理目的语和媒介语的关系?

 7.怎样处理语言要素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关系?

(五)规定教学途径

教学途径就是把上面谈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等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的途径。

 1.教学阶段

 划分教学阶段是为了突出每一个阶段教学的重点和特点。

 划分教学阶段的依据是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要达到的目的语水平等级。 根据教学目标划分教学阶段的原则为"教学目标原则气我们可以把教学全过程分为初、中、高三个大的教学阶段,而在每一个大的教学阶段中再划分出若干个小的阶段。划分小的教学阶段是对教学目标进行再分解。 2.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联结总体设计和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所规定的课程能够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使全部教学内容合理地分布到有关的课程和课型中去;各门课程和课型之间有合理的横向和纵向的关系;能较好地体现既定的教学原则。 3.周课时和总课时

 周课时和总课时的安排要考虑到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一致,适合学习者的特点,还要顾及到上课时间与学生自学时间的比例。

(六)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

第二节

教材编写

一、教材的重要性

二、教材的依据

(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是理论基础

(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是直接理论依据

(三)目的语语言学和目的语文化是教材内容的源泉

(四)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三、第二语言教材的类型

(一)从教学类型的角度分类 

(二)从课程类型的角度分类 

(三)从教学对象的角度分类 

(四)从教学法的角度分类

四、教材编写的一般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教材的实用性包括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和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二)交际性原则

 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语言材料的组织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 语言材料要有交际价值.

 语言材料的组织要接近生活真实,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 

(三)知识性原则  知识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要包含一定量的新知识。除了在量上要有所保证以外,在质的方面要考虑到为学生所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增长知识。

(四)趣味性原则

 教材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生动有趣和形式的活泼多样。

 此外,版式设计、装帧、插图等形式上的活泼醒目,也是提高学习者兴趣,使他们维持学习动力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五)科学性原则

 教材的科学性主要从语言的规范、知识的介绍和解释的科学、内容组织符合教学规律和反映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水平这几方面来体现。

(六)针对性原则

 明确所编教材适用于哪一一种教学类型,哪种课程类型,哪种教学对象等.

五、第二语言教材练习的类型

 理解性练习

 模仿性练习

 记忆性练习

 巩固性练习

 交际性练习

第二语言教材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

(一)练习内容就是需要通过练习来使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

(二)练习内容要与具体课程或课型的教学目的相一致。

(三)不同的练习目的要与一种言语现象的不同的习得阶段相对应。

(四)交际性练习与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一致性。

六、教材编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如果没有总体设计方案和教学大纲,就要首先完成这两项工作。

(二)对有关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三)已有的同类教材和相关教材进行分析比较,发掘其优点,找出其缺点,作为编写新教材的参考。

(四)对有关的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以便对使用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适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加以利用。

(五)制定教材编写方案。 1.所编教材的类型。 2.所编教材的特点。

 3.所编教材的结构和体例。 4.所编教材的使用。

第三节

课堂教学

(一)性质: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主要场所。

(二)地位: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中,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

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

(一)内容  1.语言要素  2.言语技能  3.言语交际技能  4.语用规则

 5.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二)目标

 1.总的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掌握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 2.最高目标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3.具体目标

全面展示和传授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的内容,并能正确地模仿、记住和运用。

(三)教师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全面掌握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的标准:  1.教师是否全面展示和传授计划内的教学内容。 2.是否使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的内容。 3.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模仿。 4.学生是否记住了所学的内容, 5.学生是否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

三、课堂教学的结构 

(一)教学过程 

(二)教学单位

(三)教学环节:开头

展开

总结 

(四)教学步骤

四、课堂教学的程序

 备课:教学过程→教学单位→教学环节→教学步骤  课堂操作: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单位→教学过程

五、课堂教学的技巧(略)

第四节

语言测试

一、什么是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是根据一定的评估目的,以抽样方式通过有限试题来诱导出受试者的言语行为,然后借助于定量描述来推断受试者掌握的该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二、语言测试的目的与类型

(一)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

 水平测试目的: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

(二)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

 成绩测试目的: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

 诊断测试目的:检查学生对有关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检查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大纲的阶段性要求,发现教和学双方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改进教学的措施。

(四)潜能测试(aptitude test) 潜能测试目的:检查测试对象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

三、语言测试的项目和内容

(一)项目

 理解能力:听读 表达能力:说写

(二)内容

 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文字

 语言知识

 语用规则  文化因素

四、试卷设计

(一)卷面构成

1.含义:一次考试中一种试卷叫做一个卷面。2.分类

 单项卷面:听力 说话(口语)阅读 写作

 根据试卷所包括的项目的多少 双项卷面:听和说

听和读 听和写 读和说 说和写

读和写

 多项卷面:听读说 读写说 听读写 听说读写

(二)题类

 题类是试题总体性质的类别。题型是具体题目的类型。 1.从命题过程和试题的可靠性程度来划分:

标准化试题、非标准化试题  2.从阅卷评分的角度来划分:

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

 3.根据试题所包含测试内容的特点来划分:

分立式试题、综合性试题

五、测试的质量保证

(一)效度(validity)

效度也叫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也就是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达到了测试目的。

(二)信度(reliability)

信度也叫可靠性,是指同一个卷面和难易程度相同的试题用于水平基本相同的测试对象,测试结果是否基本相同。

(三)区分度(discrimination):区分度是指试卷能不能客观地反映测试对象的水平差异。

(四)反馈作用(backwash):反馈作用是指测试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六|、汉语水平考试(HSK)

(一)含义

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是为第一语言非汉语者设计的第二语言考试。

(二)分类

 基础汉语水平考试 [HSK(基础)]、 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 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 HSK(基础)分1、2、3级;

 HSK(初、中等)分1、2、3、4、5、6、7、8级,其中1-5级为初等,6-8级为中等:  HSK(高等)分为9、10、11级,合计三等11级。

(三)调整主要有:

为适应国际汉语推广的新形势,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需要,中国国家汉办借鉴当今国际语言测试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各国汉语教学实际,组织研发了“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以下简称“新HSK”)和“新中小学生汉语考试(YCT)”(以下简称“新YCT”)。经过海外试考、专家研讨以及2009年海外汉语考试考点工作会议后的调整和完善,2009年11月起推出新HSK和新YCT:

 新HSK: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水平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者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的能力。新HSK分笔试和口试。笔试分为一至六个级别,口试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笔试和口试相互独立。

根据设计方案,新HSK一、二、三级为汉语入门测试,四级将与原HSK(基础)相对应,新HSK的五级将与原HSK(初中等)相对应,六级将与原HSK(高等)相对应。

 2010年1月起新HSK和新YCT各级别将全面推出并取代原HSK和原YCT,届时原HSK和原YCT停考。

第五篇:大学语文教学辅导(二)

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

(二)《秋 夜 》辅导

1. 文章主旨:

本文是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而作的。作者有幸结识鲁迅,颇有交往,多得教益,为此作者谱下这“秋夜”之思,从波光荡漾的记忆之流中,闪映出鲁迅先生飘忽的身影,再现了他的音容笑貌,突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

2.文章特色:

(1)另辟蹊径,以梦入文,在诸多悼念鲁迅的文章中,独树一帜。

(2)时空交错、今昔重叠、虚实渗透。

(3)在似真似幻,或实或虚中,凸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非大家手笔,难有这等气势。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巴金(1904年-),四川成都人,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旅途随笔》、《随想录》等。代表作《家》,揭露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堕落,描写了它全面崩溃的历史进程,同时歌颂了新生力量的觉醒与抗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2.《秋夜》本文是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而作的。作者另辟蹊径,以梦入文,以象征手法,突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在诸多悼念鲁迅的文章中,独树一帜。

二、简答题

简述本文是如何前后呼应的?

提示:

文章开始,写夜读《野草》,走向梦境。寥寥几笔,勾勒出风声、雨声中的书斋环境,尤其那忽明忽暗的灯影更增添了雨夜的迷茫气氛。文笔洗练,直接入题,文章由实入虚。

文章最后写梦醒。由虚入实,化幻为真。紧紧围绕“燃烧的心”再挖新意,拓展出新的视野,给人以道德净化与精神升华的神圣感。而其中的景物描写,再次点出秋夜雨声,渲染了梦境的氛围,与开篇呼应,使文章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的整体。

三、分析

1.试析本文梦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

梦境,给了作者以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将一个个并不联系的生活片段、瞬间感受衔接起来,形成连续不断的电影镜头,让时空交错、今昔重叠、虚实渗透,在似真似幻,或实或虚中,凸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

梦,成为推动作者的思想发展的依据,文章第一部分,直接入题,交代梦的背景。第二部分为全文主体,层层深入地展示梦境,名为梦境,实为现实中一系列真实片段的集锦,它紧紧围绕“燃烧的心”,不断拓展出新的视野,最后以红日,象征鲁迅永垂不朽的精神,给人以道德净化与精神升华的神圣感。

作者借助梦境这个特殊的空间来进行创作构思,飞驰想象,全面展示了鲁迅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有声有色,有情有谊,感心震耳,在诸多悼念鲁迅的文章中,独树一帜。

2.试分析“燃得通红的心”具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提示:

《秋夜》的核心部分,采用象征的手法,层层深入的描绘“燃得通红的心”,其实,它这就是鲁迅的精神。这种描写,由外及里,由浅而深。开始:“这颗心”,它的外观是“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它的强大感召力,使“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而且“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继而,进一步引出鲁迅的一连串家喻户晓的警策之句,作者将鲁迅的精神具体化了:“我决不离开你们!”表现了鲁迅与青年同呼吸、共命运血肉联系。“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表现了鲁迅敢于斗争的无畏气概。“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表现了鲁迅高瞻远瞩的必胜信念。这样,文章以具体可感的事实,塑造了青年导师的光辉形象,进一步展示了鲁迅的精神风骨和人格力量。

最后,描写这燃烧的心“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 红日,象征永垂不朽的鲁迅精神,这正是写作此篇的缘由,“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远不会死!”以此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寄托无限思念。

《记张自忠将军》辅导

内容概要

1.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记张自忠将军》是现代著名作家梁实秋晚年在台湾写的一篇记人的散文。文章回忆抗战时期参加国民参政会华北视察慰问团,在前线见到著名爱国将领张自忠的情景。

本文和鲁迅的《忆刘半农君》都是记人为主的散文,但在写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与《忆刘半农君》相比较,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作者并非为张自忠将军立传,没有全面评述人物的生平业迹,而是注重直接的见闻,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所谓侧面描写,是对记写对象做间接描述,或以物写人,或以彼说此。文章用许多笔墨详细介绍了张自忠将军司令部的简单朴素和他招待慰问团的那餐饮食的清淡简朴,又与慰问团一路访问过的不少司令部的陈设以及慰问团所到之处每每受到款待进行对比衬托,从而突出表现了张自忠将军自奉俭朴、为官清廉的可贵品质。对于张将军的治军之严、作战之勇和以身殉国之壮烈,文章也没有正面介绍和描写,而是通过夜间敌人不时放炮壮胆,放哨战士态度安详,以及将军牺牲后的举国震悼,从侧面加以表现。这就如“烘云托月”一般,使所写人物的性格品质突现出来。这种写法既意味深长,又可以留下大量的艺术空白供读者想象。

第二,将见闻与感受,记述与抒情,交织融和在一起,在平朴的记叙中注入深浓的情愫。文章第二段在以细致的笔触记写了张将军司令部的简朴之后,作者写道:“我们访问过多少个司令部,无论是后方的还是临近前线的,没有一个在简单朴素上能比得过这一个。……至于那些雄霸一方的骄兵悍将就不必提了。”第三段在详细记述张将军招待慰问团的那餐饮食的同时,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自从我们出发视察以来,……名为慰劳将士,实则受将士慰劳,到处大嚼,直到快活铺这才心安理得的享受了一餐在战地里应该享受的伙食。珍馐非我之所不欲,设非其时非其地,则顺着脊骨咽下去,不是滋味。”文章的第六段,作者回顾此次视察的见闻,感受更为深沉:“军民疾苦,惨不忍言,大家只知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其实亦不尽然,后方亦有不紧吃者,前方亦有紧吃者,大概高级将领之能刻苦自律如张自忠将军者实不多觏。我尝以为,自奉俭朴的人方能成大事,讷涩寡言笑的人方能立大功。”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国难当头之际仍然到处可见的奢侈腐败之风的憎恶与鞭鞑,寄寓着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愤之情,而对张将军亮风亮节的敬佩与景仰更溢于言表。见闻与感受,记述与抒情的交织与融和,使文章增加了深度和广度。

此外,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既显示了白话文平易、自然、通脱的特点,又融进了文言文精练、简洁、雅致的长处。全篇文章用的是平易自然的白话,同时又适当运用了一些文言词语和句法,既能清新流畅地写人状物,表达情思,文笔又显得精炼雅洁,隽永耐读。

2.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在张自忠将军防地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这位爱国将领身居高位而自奉俭朴的风范,对其谋国之忠和作战之勇深表景仰。文章不仅以敬佩之情写出了张自忠将军的高风亮节,而且融和着作者抗战时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匡世救弊的历史责任感。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梁实秋(1903~1987),现代作家。1923年赴美留学,三十年代参加新月书店和《新月》杂志编辑工作,曾就文学的阶级性等问题与鲁迅等左翼作家进行论争,1949年东渡台湾。一生致力于英国文学翻译与研究,在创作上以散文著称。

2.国之干城,国家的捍卫者。干,盾;城,城郭。干和城都起捍卫防御作用,用以比喻捍卫者或御敌立功的将领。

3.讷涩,说话迟钝,不善言谈。

4.谋国,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谋划、考虑。

5.侪辈,同辈,同类的人。

二、词语辨析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冰霰xiàn 珍馐xiǖ 别无长zhǎng物

B.蕴藉jiâ 多觏gòu 踱dú来踱去

C.讷nà涩 灵榇qīn 国之干gàn城

D.侪chái辈 江干gān 举国震悼dào

提示:

D

2.《记张自忠将军》一文的主旨是:

A.记述张自忠将军的事迹,为其立传

B.对张将军的一生作出评价,赞扬其爱国主义精神

C.记写对张自忠将军的印象,对其谋国之忠和作战之勇表示敬佩与景仰

D.借张将军的事迹,抒发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愤之情

提示:

C

3.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A. 骄情,骄傲自大的情绪

B.孤傲,孤僻高傲

C.拂然,不赞成的样子

D.人心叵测,众人的感情、愿望能以了解

E.从谏如流,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

F.虚怀若谷,没有知识,内心空虚得像山谷一样

提示:

B.E

4.“我与张自忠将军仅有一面之雅,但印象甚深,较之许多常常谋面的人更难令我忘怀 ”中“一面之雅”、“谋面”的意思?

提示:

一面之雅,只见过一面的交情。雅,交情。谋面:彼此见面。

5.“像是会议室,别无长物,•里间是寝室,内有一架大木板床,床上放着薄薄的一条棉被,床前一张木桌,桌上放着一架电话和两三叠镇尺压着的公文,四壁萧然”中“别无长物”、“萧然”的意思?

提示:

别无长(chánɡ)物,没有别的像样儿的东西,形容俭朴。萧然:形容空虚、冷落。

6.“张将军也常亲自过河督师”中“督师”的意思?

提示:

督师,指挥军队作战。师,军队。

7.“我们奉上一面锦旗,上面的字样不是'我武维扬'便是'国之干城'之类”中“我武维扬”、“国之干城”的意思?

提示:

“我武维扬”,语出《尚书·泰誓》,这里意思是显示、高扬我们的军威。维,句中助词,无义。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侧面描写?《记张自忠将军》一文是怎样使用侧面描写手法的?

提示:

侧面描写是指对记写对象做间接描述,或以物写人,或以彼说此。《记张自忠将军》一文通过写司令部陈设的简单和饮食的清淡,表现张将军自奉俭朴和谋国之忠的品德,通过描述张将军防地夜间的景象和将军牺牲后的举国震悼,表现其治军之严、作战之勇和以身殉国之壮烈。

2.梁实秋在《记张自忠将军》一文中使用了一些文言词语和句法,请各举出几个。对此,你如何评价?

提示:

文言词语,如:谋面、督师、俄而、遗榇、厝。文言句法,如:“珍馐非我之所不欲,设非其时非其地,……”,“山以梅花名”,“行旅往还辄相顾指点”,“视任何侪辈皆无逊色”,“谓予不信”。现代文当以白话为主,适当融入一些文言词语和句法,能使语言精练,文笔简洁雅致,但要注意适当。

五、分析

以本文为例,谈一谈人物传记文章的写作。

提示(要点):

本文记写的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中的一个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物。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人物是战场上的将军。作者是以采访的身份出现的。因其是战地实录,所以具有传记史料的价值。

文章告诉我们人物传记的写作,一定要真实。主要事实不能虚构。如,战地的司令部所在地,襄樊与当阳之间的快活铺;天气:二月中,很冷,降着冰霰;司令部简单的陈设……一尘不染。人物的外貌、气度。外貌:高高大大的身躯,不愧为北方之强,微胖,推光头,脸上刮得干净,颜色略带苍白,以及穿着;气度:温恭蕴藉。所吃的饭菜……作者夜间的感受;赠旗仪式;张将军的灵榇……总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不真实。

真实基础上的所感,通过议论和抒情表现出来。如,司令部的简单陈设,一是在白描中点评并抒情。“简单到令人不能相信其中有人居住的程度。但是整洁干净,一尘不染。我们访问过多少个司令部,无论后方或是临近前线的,没有一个在简单朴素上能比得过这一个。”二是在白描的基础上对比:简单与简单比--孙蔚如将军在中条山上的司令部,也很简单,但是也还有几把带靠背的椅子;朴素与朴素比--孙仿鲁将军在唐河的司令部也极朴素,但是他也还有设备相当齐全的浴室。还有不可比之比--雄霸一方的骄兵悍将就不必提了。此种写法贯穿全文。

文章在记实基础上概括出了人物的主要特征:简单。用“张将军的司令部固然简单,张将军本人却更简单”一语过渡到对张将军的具体描写。饭菜:豆腐白菜,白菜豆腐:“一餐永不能忘的饮食”。

此外,对夜间景象的描写,更增加了战地的真实感,烘托、渲染了气氛。

本文依时间顺序来写:白天到晚上到白天到回重庆后……结尾卒章显志。

全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兼用,集中写张将军的谋国之忠,下文写其作战之勇。二者的关系是因忠而勇,勇亦显忠。

以上这些特点,均启示我们如何才能写好人物传记的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学习作者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达的功力。学习作者通俗的文字,平实的文风。

《忆傅雷 》辅导

内容概要

1.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忆傅雷》是从女作家杨绛为《傅译传记五种》一书所写的“代序”中节选的一部分。著名翻译家傅雷是作者的挚友,作者对他的品德、性格和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有深切了解。

以记人为主的艺术散文不同于传记,主旨不在评述人物的生平业绩,而重在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作者眼中和心中的活生生的这个人。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选材具体而精当,章法自然而谨严。文章选取若干具体的小事,从严肃而不乏开朗幽然,狷介而非孤傲,认真而过于直率三个方面,活画出了傅雷的个性,写出了一个“地道的傅雷”。对于他的严肃而不乏开朗幽默,既着重写了他在孩子面前“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又勾画了他在朋友面前常常“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的音容笑貌。有人说傅雷孤傲,作者却联系他所译的《服尔泰传》和《刚第特》等作品,由傅雷自比“墙洞里的小老鼠”,引出了他狷介正直的可贵品格:对所有朋友都一片至诚,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只因为不会在世途上圆转周旋,故而潜身书斋,致力于翻译工作。至于傅雷对待工作、对待翻译事业的认真态度,文章则举出他不愿留在清华教法语,在翻译工作会议上毫无顾忌地指出别人翻译中的错误,以及对自己的挚友──作者的一篇译作那么认真地对待和评价,通过这几件具体的事,作了生动的描绘。从思路和文章结构上看,不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组织材料,而是抓住人物个性的上述几个重要侧面,依次娓娓写来,章法谨严而自然流畅,朴实而又跌宕有致。

二、抓取生活细节,作生动传神的描绘。为了真切具体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特别注意抓取生活的细节,对人物的言谈举止作生动传神的描绘。例如,为了写出傅雷性格中严肃和严厉的一面,文章中用一大段描写他一向严格禁止孩子旁听大人的说话,细腻生动地描绘了他如何到客厅门旁察看,如何对孩子严声呵斥,以至冒火。还有其他几处细节描写也都细腻生动,读来使人如见其人,如聆其声。由于对情景和细节绘写灵动,既栩栩欲活地写出了人物的神采风貌,又极富情致地融入了作者的感怀。这当然来自于作者观察得细致和体察得入微。

三、语言自然清新,委婉雅洁。作为一位阅历丰富、见解不凡、才情并茂的女作家,杨绛这段回忆傅雷的文章,像她的许多散文一样,文笔成熟老练,自然清新,委婉雅洁。叙述事件,描摹情景,抒写感怀,虽然大都是平平常常的话,不假雕饰,然而却意蕴淳厚,耐人咀嚼,有一种高品位的内在美。

2. 文章主旨:

本文凭借对傅雷的独特了解和相知之情,从不为人们所注意以至容易被误解之处,展示出傅雷的境遇、心态和性格,写出了他独特的个性和令人敬佩的人格力量;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极“左”路线下,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些优秀知识分子的遭遇,并抒发了痛惜之情。

二、词语辨析

1.“她既不愿看到儿子拂逆爸爸,也为儿子的前途担忧。”中“拂逆”的意思?

提示:

拂逆,违背,不顺从。

2.“他却自比为”小老鼠“!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中“矫情”的意思?

提示:

矫情,故意违反常情,表示高超或与众不同。

3.“误会、偏见、忌刻、骄矜,•会造成人事上无数矛盾和倾轧”中“骄矜”的意思?

提示:

骄矜(jīn),骄傲自大,傲慢。

4.“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中“讥诮”、“叵测”的意思?

提示:

讥诮(qiào),讥讽。叵(pǒ)测,不可推测。贬义词。叵,不可。

5“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7)”中“泥淖”的意思?

提示:

泥淖(nào),烂泥,泥坑,这里用来比喻污秽、肮脏。

6.“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中“从谏如流”的意思?

提示:

从谏如流,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就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自然。

7.“和梅馥同到我们家来盘桓三四天”中“盘桓”的意思?

提示:

盘桓,旧日师友切磋。

8.“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中“"的意思?

提示:

怫(fú)然,生气的样子。

9.”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会过高地估计别人。“中”虚怀若谷“的意思?

提示:

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三、简述

1.傅雷为什么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

提示:

莫罗阿曾把服尔德(伏尔泰)比作”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服尔德即伏尔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他晚年曾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法尔奈,与欧洲各国人士通信,从事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的宣传。对此,19世纪法国作家莫罗阿在《服尔德传》中评论说:”他在法尔奈有如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但是狡猾的野兔,在政治场中往往会令狮虎却步。“1936年,傅雷将《服尔德传》译成中文,50年代又先后翻译了伏尔泰的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等。

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是他面对现实,面对人事上的矛盾和倾轧,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表现了他狷介正直的个性。他对所有朋友都一片至诚,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只因为不会在世途上圆转周旋,故而像躲在墙洞里小老鼠,潜身书斋,致力于翻译事业。

2.《忆傅雷》一文中,作战选用哪些具体材料来表现傅雷对待工作、对待翻译事业的认真态度?

提示:

翠园了一些三个具体材料:尽管他们夫妇对清华园颇有留意,但仍决定回上海,干他的翻译工作;在一次翻译工作会议上竟无顾忌地指出别人的翻译中的错误;对自己的挚友──作战的一篇译作非常认真地对待和评价。

3.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如何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特点来?

提示:

要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关键在于对所写人物的观察和发现。观察越细,发现越多,其独特之处,才能跃然纸上,而不至于一般化。因此,要对人物有独特的把握,就要有独特的视角。本文就写得很独特。”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作者却认为”其实他并不是一味板着面孔的人。我闭上眼,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含笑的傅雷“。又如”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再如,朋友爱说傅雷固执,我也看到他的固而不执;众人骂他狂傲,他实在是直率和认真。诸如此类,都体现着作者对傅雷有着非同一般的了解和认识,绝不是人云亦云。

四、分析

1. 阅读下面的文字,试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浓郁的生活气息。

也许锺书是唯一敢当众打趣他的人。他家另一位常客是陈西禾同志。一次锺书为某一件事打趣傅雷,西禾急得满面尴尬,直向锺书递眼色;事后他犹有余悸,怪锺书”胡闹“。可是傅雷并没有发火。他带几分不好意思,随着大家笑了;傅雷还是有幽默的。

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不同。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呵喝,夹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淡。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提示:

只有写出生活中的人物,才能给人以真实感。要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写傅雷在家中与朋友的笑和对儿子的严肃。其取材就十分生活化,笔触又十分灵巧。

写他的”不乏幽默“,就放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在朋友面前他”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即使是朋友”打趣他“,一边的客人都”急得满面尴尬“,可是”他带着几分不好意思,随着大家笑了。“可见傅雷是有幽默感的。

写他的严肃,着重写了他在孩子面前”严肃到十分“,”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对孩子”冒火“、”呵斥“、”厉声呵喝“;写他”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再加上”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作衬托,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日常生活的情景,人物表情的自然流露,富于动态的场面,由于仅用白描,自自然然、活灵活现、真真切切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的感受非常强烈。

2.试分析本文细节描写的特点。

提示:

散文的写人记事一定要有好的细节。写好细节是很难的。如写傅雷的认真和严肃,写他僵硬、干爽的性格,特别是与钱钟书”闹别扭“的那段文字,就写得很精彩、很到位。真是人物不出场,也能将人物写活了。其中,”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说明傅雷翻译的水平很高;”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说明傅雷对于错误毫不留情;钟书写信批评他。傅雷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复书信来往--说明他的固而不执。这些文字的确都很重要。但作者除此之外还写出了傅雷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人文环境,世态人情,写出

了傅雷的格格不入,太认真、太僵直、太干爽了。这些信笔写进文章中的内容从更深的层面上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平添了文章的真实感、时代感和厚重感。

3.试举例分析本文是怎样在情境中表现人物性格的。

提示:

概括的评价容易,具体的再现或表现就难了。最难是写出场景中的人。写作特别是记叙性文章的写作,不是简单的遣词造句,而是在情境中表现人物。

如:写傅雷的认真和严肃,写他僵硬、干爽的性格: 我只看到傅雷和锺书闹过一次别扭。1954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讨论翻译,必须举出实例,才能说明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当时他和我们两地间隔,读到锺书责备他的信,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就又回复书信来往。这段文字写得很精彩。

人物不出场,也能将人物写活。傅雷没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

这段文字也可以简化为:

一次傅雷虽然没有到会,但他提出了书面意见,意见中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触怒了不少人,都大骂他狂傲。后来,钟书写信批评他,他还气呼呼地不理我们,一段时间后才回复了书信的往来。

但这样写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

”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固然能说明傅雷翻译的水平很高,结果却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一个老翻译家气得直哭。说明傅雷对于错误毫不留情面却又的确有些过分。

钟书写信批评他。傅雷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复书信来往。这也表明他的固而不执。

傅雷缺乏的是对特定文化背景下,世态人情,处世态度的策略。他太认真、太僵直、太干爽了。正所谓过犹不及。

语言的恰当运用也增加了对情境人物性格的表现力。如,开头一句:”我只看到傅雷和锺书闹过一次别扭。“"闹别扭”,这词儿很生活。只有同事、朋友和亲人才这样说。因此,下面这段话,是对真朋友说的。为什么闹别扭?这就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什么能引发兴趣呢?因为这儿透露出有个故事。

再如,“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一是为下文的“骂”和“哭”做了铺垫。一是暗含着对傅雷这种过于简单化的做法的批评。太书生气了。

还有,“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这里用“平心说”三个字,就把作者的态度摆在了一个客观的位置上。下面的话,只有深知翻译工作的苦衷的人才能说得出。“极繁琐”、“不免挂一漏万”,再打个比方:“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两个假如,一会让人“心悦诚服”;一会“周到些”。这无疑是对傅雷此种做法的委婉的批评,没有一点世俗、世故、圆滑之气。

此中透露着作者对傅雷的爱护之情,因为作者是把傅雷当真朋友来看待。由于作者是在情境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所以十分真实。

下载教学辅导(二)(第四——五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辅导(二)(第四——五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辅导7-教学设计(二)

    第七章 教学设计(二)------------辅导七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确认学习目标、制定可以操作的学习目标和编写评价学习目标的材料。1. 学习目标的分类理......

    教学辅导文章二邮件收发

    邮件收发 邮件的处理,是文秘人员的重要工作。有些公司的文秘人员甚至每天要化几乎半天的时间来做这件事。一方面要处理外面寄来的信,另一方面还要发出大量的信件。文秘人员要......

    教学辅导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 辅导资料(5) 姜太公的兵学成就 齐鲁文化不仅诞生了博大恢弘的孔孟儒学,而且孕育了绚丽夺目的兵学文化,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辅导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动物世界 第十五课 松鼠 Ⅰ 学法导引 《松鼠》用细致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出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

    学前教育学教学辅导(二)(优秀范文五篇)

    学前教育学教学辅导(二) (第三至五章) 第三章 教学目标 了解学前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地位与作用 明确各因素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重点) 运用相关原理协调各种影响因素使其效果达到最......

    幼儿园课程论教学辅导二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论教学辅导二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原理 主题词 幼儿园课程编制;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幼儿园课程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幼儿园课程内容;幼......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二)[合集5篇]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二) (4—7 章)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社会工作的几大理论流派。 一、心理分析理论 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它的基本理论主要有:1.无意......

    第四、五章 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复习指导

    第四章 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复习指导 一、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 1.工程建设委托监理合同是一份[标准格式文件]. 2.工程建设委托监理合同中明确了[当事人双方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