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y故乡人教学案学生

时间:2019-05-15 07:1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lsy故乡人教学案学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lsy故乡人教学案学生》。

第一篇:lsy故乡人教学案学生

《故乡人》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总结把握三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白描。2.把握文章中的另一重要特点:造境。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淳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二、教学过程

1.给下列各组形近字组词

①戳()戮()②掺()渗()

③篙()蒿()④剽()

簸()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间或()一爿()塑造()瓦脊()冲坍()半晌()傍黑()颠簸()瘌痢头()()

笨拙()忒()欹侧()沉疴()

淡泊()痈疽()信笺()

痄腮()

3、读准下面词语并加以解释。

湍急 :

迫不及待:

指手画脚 :

川流不息:

鳞次栉比:

惊涛骇浪:

三、分析课文

1.与文本对话——讨论分析 “打鱼的”形象

(1)打鱼的分为几种?哪几种?顺序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2)作者详写了哪几种打鱼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

(3)作者在这一部分为何以“女人很少打鱼”开篇?

(4)从第5种打鱼方式,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2.讨论分析“金大力”的形象

(1)作者说“不知为什么,他的人缘儿会那么好”请从原文中找答案。

(2)总结金大力这个人物形象。

3.讨论分析“钓鱼的医生”人物形象

总结王淡人身上发生的几件事并概括其人物形象。

4.作者通过白描手法塑造的三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四、深入思考:

作者对这三种人有怎样的不同态度,又有何种相同的态度?

五、思考领悟:

汪曾祺的作品,最高明之处就是不刻意雕琢。作者颇似一位回乡寻访旧事的游子,如叙家常一样款款地向读者讲述左邻右舍的故事,疏放中透出凝重,平淡中显现奇崛。刻画人物如此,环境描写更是如此。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有高妙的用意。(请找出三个故事之中环境描写的部分,并体会他们的作用。)

六、讨论(1)《打鱼人》中为何用不少笔墨介绍其它几种打鱼方式?

(2)《金大力》中,为何特别介绍了金家茶炉的生活场景?

(3)《钓鱼的医生》中 “不一会儿,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儿上了。”你怎么理解?

(4)《故乡人》文中,每一篇的结尾都意味深长,给读者回味和咀嚼的空间。这是汪曾祺作品独特的结尾方式,试比较三则故事的结尾,作用有什么不同。

(5)作者为什么把看似互不相干的三组人物放在一篇散文里?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6)以《故乡人》为例,你感受到了汪曾祺作品中怎样的乡土风情?

(7)这篇课文体现了汪曾祺怎样的艺术追求?

七、总结: 汪曾祺的作品:

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美。

八、作业、诵读课文,分别概括介绍文中的三个人物形象,对其加以介绍。

(100字左右)

提示:介绍中应涉及到:人物的职业、外貌形象、行为特点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第二篇:海燕学生用教学案

预学篇

一、资料大汇报:

高尔基

1、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列宁语)。他的著名作品有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以及剧本《小市民》

2、背景:I90I年的俄国,正是人民群众的革命风暴风起云涌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者发动了对沙皇反动政府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就在这紧要的关头,也有一批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静观其变,趁机渔利。高尔基,这位勇敢的革命斗士,为了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者,批判假革命不革命者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充满激情的散文诗,吹响了无产阶级革命号角。

3、你应该这样读?散文诗有散文和诗的特点,语言凝练,不分行,不押韵,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有着诗的意境,和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我们要把它当成诗来朗读,品味。

朗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还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海燕当时的情感。

4、简介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现与之相似得抽象的事物、思想或感情。作用:可以使不容易理解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事物或道理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增强感染力。

5、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二、自主学习

1、重点字词

翡()翠 飞沫()胆怯()呻吟()....掠起()苍茫()chǔn笨()飞cuàn()..火yàn()蜿yán()寂mò()zhèn()怒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划分层次,归纳层义。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仅仅是写海燕吗?(3)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海燕的? 并体会其作用。

3、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然后回答。

(1)课文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你觉得海燕是怎样的形象?那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海燕的这种精神?

(2)联系课文的内容思考暴风雨象征了什么?

(3)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事物?

(4)结合课文的内容,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导 学 篇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试着给文章划分层次,归纳层义。

3、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仅仅是写海燕吗?

4、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海燕的? 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海燕……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去”,海燕“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突出了海燕的敏捷、矫健。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分别写出乌云的浓厚、猖獗和闪电的垂死挣扎。

拟人: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写出了大海的强大力量。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表现了风的猖狂嚣张。

至于处处赋予海燕人的性格特征,那就不用多说了。

反复:如“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突出了海燕必胜的信念,光明必将到来的胜利信心。

在描写其他海鸟时,三次重复“呻吟着”这个短语,强调了他们恐惧、痛苦。

比喻、夸张(箭一般的)、拟人、反复,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二、探究质疑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然后回答。

1、课文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你觉得海燕是怎样的形象?那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海燕的这种精神?

2、联系课文的内容思考暴风雨象征了什么?

3、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事物?

4、结合课文的内容,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三、合作交流

1、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学生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2、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为什么要写这三种海鸟?

3、这样描写海面景象——风云雷电,以及大海、暴风雨有什么作用?

4、课堂小结: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2)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家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鸽子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明确:红旗象征革命,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象征许多美好的东西(如美丽、幸福、)鸽子象征了和平

四、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浪尖,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①、从文中找出四个描写海燕勇敢行动的动词

②、文中加点的词“高傲”表现了海燕的气概。

③文段最后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④、写海燕高傲的飞翔之前,写大海、狂风、乌云,是为了点明,烘托

,突出。

⑤、作者塑造海燕这一形象,流露出来的感情基调是。

五、总结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3)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4)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5)作者这样写海燕,当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也就是有他的时代性,有他的时代意义和政治意义,就我们现在来说,应该说是历史意义了,但我们今天学习这一课时,仍然觉得他有较大的意义,想一想,他对我们现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二、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画出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 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三、即时训练

(一)赏析下列优美的句子。

方法链接:常见的赏析句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修辞角度: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可结合修辞的作用来赏析,例:比喻、拟人的修辞有使语言生动形象的作用,夸张的修辞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对比的修辞能使特点更突出。

(2)抓关键词:例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3)句式角度:例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排比的句式有增强语势、加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4)手法角度:包括铺垫、衬托、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过渡照应等。

1、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他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2、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二)人生之路少有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学了本文以后,你打算怎样面对人生路上的“狂风暴雨”?请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

四、点评总结

这篇散文是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慧 学 篇

一、填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呻吟()

白沫()

翡翠()困乏()深渊()

蜿蜒()

胆怯()号叫()飞窜()掠起()一晃()2.填空题。

(1)高尔基是前 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的小说有自传体三部曲《__________》《

》《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__ 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2)根据下面几句话的提示,组织适当的语句,填写在横线处。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我正是靠着读书才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当我____________时,我读到了《____________》,我变得____________了;当我____________时,我读到了《____________》,我变得____________了。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飞翔

飞舞

飞窜)

①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__________!②海鸥在大海上__________。

(叫喊

呻吟

呼叫 飞舞)③看吧,它__________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④就在这鸟儿勇敢的__________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3.请你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2)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之间,高傲地飞翔。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散文诗主要是通过象征的方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从象征手法上理解,乌云和狂风象征了,海燕象征了,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

二、阅读理解

鹰之歌 高尔基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太阳照在高高的天上,山把热气吹上天,山下海浪在拍打岩石…… 突然,在蛇盘着的那个山谷里,从天空中坠下一只苍鹰。它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 鹰短短地叫了一声,就坠在地下,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撞在那坚硬的岩石上……

蛇大吃一惊,连忙逃开了,但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受伤的鸟眼前,对着鸟的眼睛发出咝咝的声音: “你要死了吗?” “对,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天吗?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的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

1.高尔基《鹰之歌》中的“鹰”、“蛇”象征什么?

2.本文运用类比方法主要体现在()A.借鹰和蛇来寄托自己的情志。

B.用鹰和蛇的习性来体现社会上某类人的行为。

C.赋予鹰、蛇以及其他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性。

D.用鹰和蛇的言行来体现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句景物描写对刻画“那勇敢的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末“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这一句,着重从什么角度刻画“鹰”的英雄品格的?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失败的英雄”?

5.读了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自我解剖从前什么时候扮演了“蛇”的角色,什么时候像“鹰”学习的?今后有何打算?

第三篇:《读碑》教学案学生

《读碑》导学案

执教者:黄君玉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了解作者的认识过程——从外在的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不同。

3.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刘成章,陕西延安人,当代作家。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延安歌舞团编剧,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行、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陕西省出版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黄土情》、《纤丽的阳光》、《刘成章散文选》、《刘成章散文集》等。

2.背景资料: 作家长期生活在陕西,对延安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当他去了一趟南泥湾,瞻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听说一位烈士的亲属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半个小时没有结果的感人事迹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于是产生了创作《读碑》的感想。

【课前预习】

1.字音认读。

瞻仰()缔造()恢宏()逶逶迤迤()剥蚀()夯实()凝滞()弥深()怦然心动()浓荫()

2.词语补注。

如泣如诉:形容声音十分悲切凄婉。

凝滞:停止流动或不灵活。(书)凝聚。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十分弯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急促:短促、速度快的。

3.课前思考:

①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②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几次读碑?各是什么时候?

③几次读碑作者分别读出了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并解题-------“读碑” .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和书写有错的一项是()

A.逶逶迤迤(wēi)凝滞(níng)缔造(dì)....

B.怦然心动(pōng)诺大(nuî)弥深(mí)...

C.沁入人心(qìn)夯实(hāng)身躯(qū)...

D.络绎不绝(luî)流淌(tǎng)铭刻(míng)...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作者读碑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是什么时候?

2.课文第⑴段仅一句话说说它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归纳: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作者几次读碑分别读出了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2.根据上下文说说课文第⒀段的“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确实不易读出它的最基

本的东西”这句中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

3.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说说你的理解。

4.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归纳:1.2.五、三读课文,品析语言:

(1)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2)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3)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

(4)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

六、全文总结

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读碑

初读:庄严 雄伟 壮观---伟哉此碑

又读:悲壮 凝重 震撼

再读:悲壮感使命感

教学反思:《读碑》这篇课文充溢着丰沛激越的情感和深刻内涵,所以首先要让学

生走进文本。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感情,才算走进了课文。于是第一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从朗读入手,在读中体验感悟并学会概括内容,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即文意把握要点概括。

但是遗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运用上时间

没有控制好,以至于最后的要点概括环节显得有点仓促,落实不够到位。也或许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点欠缺,导致在理解作者读碑读出什么内涵时不能很好找到文本依据而耽误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精简,有点重复,问题顺序的安排上还可以更符合学生认知的过程。

第四篇:《中国石拱桥》教学案学生用

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匀称、推崇、洨河”等字词的音、形,说出“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句的意思。

2、理清写作思路,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3、能概括出“石拱桥”和“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初步学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重点)

4、理解文章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课前导学】

一、识记积累

1、作者及文体知识

对于作者茅以升你了解多少?查阅资料,说明文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学习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①作者简介:

②说明文文体常识:

2、字词整理

①正确书写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匀称

残损

洨河

河堤

惟妙惟肖 .....

②理解下列词句大意。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二、整体感知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2—3遍,初步感知: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你哪些有读后收获(如了解了哪些知识和内容)?

2、试着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方法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合并,从而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三、质疑问难

在初步的阅读中你还有哪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

一、课堂导入

本节课我们学习著名的桥梁学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初识说明文,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文体知识。(直接进入识记积累的反馈)

二、导学反馈

1、字词题目可先在小组内互批互改,后推选代表板演并讲解重点。

2、梳理思路题目可先在小组内口头交流,初步完善后推选代表在班内展示,集体评议。

3、把困惑和不解先放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内提出寻求解答或暂时存疑,留待下面的环节中作探讨。

三、课堂研讨

活动一:理清思路

明确顺序 建议大家这样思考:(1)分析1、2两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2)分析第3段与其后5段的关系;(3)分析“赵州桥”与“卢沟桥”的先后位置关系;(4)分析“赵州桥”的两段之间的关系;(5)分析“卢沟桥”的三个段落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抓住特征

展现精华

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你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活动三:精心选择

举例说明

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为例说明?为什么不选其一而要选两个呢?请你认真阅读4至8段并联系全文,尽量多地发现理由来支持作者的选择。

【课堂达标】 课内精读: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 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 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A.由本质到现象 B.由具体到概括 C.由一般到个别 D.由原因到结果

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课后延伸】

一、教(学)小结

二、课后跟踪

茅以升先生在谈本文创作时说道:“中国石拱桥,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发展的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从这段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第五篇:边塞诗鉴赏教学案(学生用)

公开课教案

边塞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情感。2.学习运用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答:。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答: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此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

答:

巩固练习

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答: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铜山中学

周莹

下载lsy故乡人教学案学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lsy故乡人教学案学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案

    上饶县石狮小学教师备课单 (共案) 年级 学科 议课时间 课题 课型 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案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欣赏作品,体验歌曲在节奏、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2、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布吉-乌吉”、摇滚的不同风格。......

    教学案

    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成绩显著,被评为“三好学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灌云县鲁河中学2010.11.18......

    教学案

    天上的街市 预习一看 1、作者简介及其文学成就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

    教学案

    1、导入: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曾皙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

    《雷雨》教学案

    《18 雷雨》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4个生字,会写“彩虹”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开......

    《雷雨》教学案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涵。 2、揣摩潜台词的含义。 3、引导学生根据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重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戏剧语言......

    中东教学案

    中东教学案 第三节 《中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中东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和导致热点的 几个原因。(2)知道中东的范围及主要国家,并读图说明该地区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