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培育
浅谈体育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培育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既担负着向学生教授常识的使命,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维教育的使命,使学生把握体育常识、手艺,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协调成长,同时培育的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的职业指向十分明晰,专业设置与社会工作岗位相对应职业的学生结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既要看专业常识和手艺的把握水平,更要看其看待工作的立场和责任心。职业的教育既要培育学生的专业常识和手艺,也需要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从事必然职业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必备的道德品质,增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配合责任,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若何在职业的体育教学中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呢?
一、德育工作的基础是有良好的情感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学生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能够得到教师的爱,是每一位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教师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激励,对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教师要把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只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持久的耐力和真挚的爱心。要用理想去播种,去培养文明,去启迪智慧,去塑造心灵,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撞击,情感呼应和交融的过程。那么,情感呼应和交融,离不开平等、真诚、相互尊重和关爱。只有借助于情感的能动和催化,受教育者才
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
心理学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坚信那些表现落后的学生是向往进步的,是能够进步的,只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发现学生错误,要恨铁不成钢,要积极地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训斥、指责,向学生家长告状等。只要对学生抱有热切的希望,并经常予以鼓励和帮助,哪怕是教师的每个眼神,每句话语,每个手势,每种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安慰和鼓舞。如果他们能够在内心深处接受这种期望,并按老师所希望的去做,就会获得成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关爱倾注整个教育中。充满情感的德育,包括“体验教育”。“体验教育”是从经历和了解中实现行为习惯的转变,是通过有计划的主体经历、体验的德育活动。体验的本质是实践,是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通过爱憎苦乐、成败得失、是非善恶、各种人和事的经历和体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这是对“灌输型”、“管教型”德育的变革,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教师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喜怒哀乐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有一位教师,他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才一个学期,他的教学成绩很突出,在学生中进行民意测验时发现,他所任教的两个班学生,几乎都这样写道:“他是我们最喜欢的老师。”这位老师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们能建立起一种民主的课堂教风,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并视自己的学生
为朋友、弟妹,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失误。所以他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使学生都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因为人的情感状况会直接影响其思维活动的强度,不同的情绪对智力活动开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育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融的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用权学生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学生和生活,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愉悦的心境,可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而烦恼、恐惧的心绪会妨碍正常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认识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情感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二、以身作则,遵守职业道德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纳入全班学生的视线之中,教师本人在遵守职业道德方面的默示将对学出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以,体育教师时快要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酷要求自己。有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严酷的法令律例不美观念,爱岗敬业的工作立场,举止文明,谈吐文雅,用自己的言行去传染学生,成为遵守职业道德的表率。如:体育教师天天早晨第一个到操场组织练习,天天黄昏最后一个分开操场,用心练习,精心组织上课,一丝不苟的搞好场地器材的维护。爱岗敬业的工作立场,上课不迟到、早退、请假、旷教,严格要求自己,恪守工作纪律。冬天面向冬风,夏天面向太阳,把便利献给学生,把坚苦留给自己。默示出一种吃苦耐
劳的工作作风,崇高的道德风尚。切身体会学生,和学生们一起练习,一起沟通。干一行,爱一行,无悔自己的职业选择,正确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择业高尚情操。
三、培养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
完成体育德育之重任,正确地导向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支配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要求体育教师应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汉代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认为:“教师要’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因此,必须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1.加强职业道德认识
充分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价值和重要意义,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和基本原则,从而为自觉地遵循教师道德要求,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奠定科学的、理性的基础。2.培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作为体育教师应具有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应当具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存在着对体育教师的轻视和偏见。今天教师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仍有一些人不重视体育事业,更不重视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才不为各种偏见所左右,不为各种诱惑而迷茫。3.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对本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但从事神圣而平凡、复杂而艰巨、辛苦而累人的体育教学,就需要更多的忠诚和更深的爱。可见,对体育事业的浓厚的情感是激励教师勤苦工作的内在动力。
综上所述,认真完成好体育德育任务,如何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做到身正为范,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不但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先决条件,更要有良好的教育行为,即改善体育德育效能受控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受控于教师的内在动机,动机又受控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与体育德育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第二篇:体育教学中
1.2014年新推出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旧《标准》的差异有哪些?
1、取消原《国家标准》(2007版)中“运动能力”指标
2、提出“共性”与“个性”评价指标的理念
3、取消原《国家标准》(2007版)“同类”指标的“选测”,设立全国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4、选择体重指数(BMI)替代身高标准体重
5、选择肺活量替代肺活量体重指数
6、小学5-6年级保留50米×8往返跑,取消400米跑
7、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设立统一的“类权重”
8、微调身体素质类指标的权重
9、实行“附加分”的做法
10、身体形态评价等级:取消“营养不良”,修改为“低体重”
11、取消“较低体重”的评价等级,将其与“正常体重”合并;重新确定体型评价等级与对应的分值范围
2.体育教学中,必须要遵循的教学规律有哪些?
体育教学过程要遵循人体活动和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的特殊规律。首先是“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其次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外还有“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体机能适应性变化规律”
3.在当前电子游戏泛滥的情况下,你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一、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集中课堂注意力如在课堂加入小游戏,通过教学知识的竞答会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等,都可以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兴趣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兴趣是先导,做好任何事都需要兴趣。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多期望、多表扬学生的表现欲与学生们参与体育学习的意识有着直接关系。
四、改善课堂师与生的关系,师生、生生互动较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对课堂教学有促进作用
五、提高教师执教水平,活跃教学氛围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其教学能力关系着课堂氛围。
(
一、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二、丰富课的组织形式。
三、改变体育的评价标准。
四、发挥教师自身的特长。)
4.谈谈如何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什么才是有效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
二、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适应程度 2.教学策略得当与否
3.时间、场地、器材的保障
三、相关对策
第一,教师要善于反思 第二,要重视教学的细节 教 第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四,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5.简述前滚翻动作要领:
蹲撑,两腿蹬直,同时曲臂、低头、提臀、团身向前滚翻。前滚时,头的后部、肩、背、臀部依次着垫,当背着垫时,迅速屈小腿。上体与膝部靠紧,两手抱小腿,向前滚动成蹲立。背对滚翻方向蹲撑
6.在进行动作技术分解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划分技术要科学、合理、艺术。
二、教学顺序要确切,重点、难点要突出。
三、要与完整教学法互相配合运用。
四、要符合学生实际。分解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要达到理想效果,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动作结构、技术特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进行分解教学。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具体如何合理运用分解教学法;除考虑到以上注意事项,还要根据所学动作技术的难易程度、学生水平、接受能力和教学中出现的 具体问题来定。
7.简述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布置时要关注哪些问题? ㈠布置要整洁、美观: ㈡布置要合理: ㈢布置要新颖: ㈣利用错觉心理:
㈤布置的场地要符合安全原则,课前应周密检查,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8.设计“学校大课间活动方案”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科学性原则。设计大课间活动项目,首先在时间控制上掌握好科学性。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和特点,充分考虑到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活动时间,一般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时间太长,学生活动运动量太大,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时间太短达不到活动的效果。其次在内容上要选择学生便于活动,学校便于操作的内容,最好选择一些民间传统项目和学校传统项目。诸如跳绳、跳橡皮筋、踢毽子和学校传统项目等。最后在设计时可将学生按体育水平段分设为水平
一、水平二和水平三(针对小学),这样在活动时间和内容时安排就可按照学生的水平段来进行设计。
2、全员性原则。大课间活动是全校师生都参加的活动,项目设计必须考虑到全员性。不能单靠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单方面组织活动,要让全体教师都参加到学生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可行性原则。大课间活动项目的设计必须要遵循可行性原则。无论在时间的安排上,或是内容的安排上都要便于组织实施。特别要注重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如场地小、器材少可采用分班分期分类进行安排,诸如一些班级安排于室内活动,一些班级安排于室外活动。另外在内容安排上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等,通过实践一段时间后,学校掌握一定的组织经验,学生达到一定的活动能力后再安排一些难度的活动内容。
4、教育性原则。大课间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到阳光下参与体育活动,达到锻炼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活动,达到对学生的促德、健体、益智、审美等教育功能,所以在活动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活动过程的教育,重视其教育性。
5、创造性原则。大课间活动项目设计,要充分发挥师生的集体才智,在内容上要集思广益。诸如跳绳活动,学校可安排先让学生单跳,当学生掌握一定基础时,让学生创造一些跳法,如单人前后跳、双人配合跳、多人游戏跳等。另外教师也可创造一些将艺术和体育融为一体的活动内容。这样设计出来的大课间活动项目,内容才能丰富,才能行成独自的特色,才能长足发展。
6、安全性原则。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既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又要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师生安全,避免任何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9.体育教学的常规要求有哪些?
1、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实际,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气候、场地、器材条件等制定教学进度计划,编写教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体育教师要提前到岗,认真检查和安排场地器材设备;上课注意教师仪表,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课间不得擅自离岗,集中精力完成课的任务;对突发的伤害事故,必须及时救助,妥善处理。
3、课前体育委员应同教师取得联系,了解上课地点和内容,并协助教师准备好上课场地和器材,打了预备铃,组织同学在教室门口排队带至指定地点上课。
4、上课学生必须穿运动鞋(球鞋地),不许穿皮鞋、塑料凉鞋、面棉鞋等。服装要轻便,不许带小刀、剪子等一类的硬物,冬季也不许围围巾、戴帽子、穿大衣上体育课,练习时不带手套。
5、体育委员整队要严格要求,做到“快、静、齐”。在切实检查人数后,发“立正”口令,向老师报告。(报告词为:“报告!本班应到*人,实到*人,缺席*人,报告完毕!”)报告后发“稍息”口令。跑步归队。在教师宣布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时,全体学生必须“立正”注意听讲。下课时老师必须说“立正”、“同学们再见”;同学们说“老师再见。”
6、学生因病不能上课时须写好请假条向任课教师请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一般情况需随班见习,特殊情况可回班休息。因事迟到,或早退须向教师“报告”经允许后,方可进队或离队。(排尾)
7、正确使用和爱护体育场地、器材,注意不损坏运动器材。加强安全卫生教育,各项练习除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和检查场地器材外,要按照教师的组织教法的规定,进行有秩序练习,散点练习时体育教师要指定练习范围并巡视指导。
8、体育课要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合理安排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并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评价学生身体素质考核主要标准之一。
9、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五项教学目标要求制定考核标准,不得擅自改变评价标准。
10、主动搜集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意见,注重教学案例的记录与整理,认真写好教学小结与教后反思。
10.体育活动中如何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1、教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要了解学生的情况,那些人是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的,要心中有数。此外,每堂课,要问清有没有身体不舒服的学生。如有,不能强迫他进行体育运动。
2、教师必须体育课前认真备好课,了解学生的情况,合理计划安排学生运动负荷,防止过大的运动量导致学生过度疲劳,造成伤害事故。
3、课前教师要检查运动场地是否平整,有没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尖锐物,小石块等等,检查运动器械是否安全。
4、抓好课堂常规管理,平时上课要求学生要穿好运动衣裤,运动鞋,口袋里不放小刀,笔,徽章等等,防止刺伤身体。上课时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课堂纪律,不得肆意打闹,追逐,防止事故由此而起。
5、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教师除了看看场地是否平整,有没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尖锐物,小石块等等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并加强医务监督。学生自行组织的比赛,要得到领导和教师的认可,并最好有老师在场。
6、体育活动课,教师一定要在场,上课不能放羊式。如果场地上活动的学生过多,要合理分散,以防拥挤而发生伤害事故。
11体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有哪些?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说 3验证假说
4得出结论
1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哪些方面对学生体质进行评定,怎样进行等级评定与登记?
本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评定与登记
1本标准的学年总分由标准分与附加分之和构成,满分为120分。标准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之和组成,满分为100分。附加分根据实测成绩确定,即对成绩超过100分的加分指标进行加分,满分为20分;小学的加分指标为1分钟跳绳,加分幅度为20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加分指标为男生引体向上和1000米跑,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和800米跑,各指标加分幅度均为10分。2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90.0分及以上为优秀,80.0~89.9分为良好,60.0~79.9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3每个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4.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测试成绩评定不及格者,在本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成绩评定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5.学生因病或残疾可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附表7),存入学生档案。确实丧失运动能力、被免予执行《标准》的残疾学生,仍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毕业时《标准》成绩需注明免测。
13.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1何谓个体差异
何谓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只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个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背景都存在着差异。1关注学生的身体条件差异 2.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 3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差异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生理发育,心理状态等,针对他们间的差异性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选择有弹性的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信心,增强自信心,并自学主动愉快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体育运动中去体验学习,享受成功,感受体育。
14.一份完整的体育教学计划应包括哪些方面?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有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
学年教学计划:根据水平目标分解为年级目标,根据年级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的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规定一定的教学时数。 学期教学计划:按一定的教学时数,将各学期的教学内容按周次课时顺序排列成教学顺序的方式。(进度)
单元教学计划:把一个单一教材,根据教材的性质,合理的分解成几个课时并形成系统性。
课时教学计划:根据本节课教材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组织形式、制定教法、学法、预计运动负荷等教学因素形成计划。
15.体育教学的方法有哪些?举一例说明,在运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语言法、示范法、完整法和分解法、练习法、游戏法和比赛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处方法、学法和心理调控法等。举一例 示范法 应注意 1、示范要正确
2、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 3、示范位置要适当 4、示范要紧密结合讲解
16.目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普遍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有何好的策略?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仍然突出 1.肺功能指标维持低水平2.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 3.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
4.速度、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滞
5.耐力素质低谷徘徊、柔韧素质成绩向好 6.血压调节机能不良比较普遍 策略
全面改善学生体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国人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运动。
2、正确引导孩子,把孩子从电视、网络中拉出来
3、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4、增强学生健康饮食概念,促使学生改正不良饮食习惯
17.如果你校要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作为体育教师,你对学校有哪些建议与举措?
一、引导全体师生树立先进的体育理念
1、把“健康第一”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中去
2、把“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融入到师生的各项体育活动之中。
3、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带入校园,推动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二、抓好体育教学常规工作,提高教师素质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奠定基础。
三、创新体育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生命线。
四、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新坝中学的足球镇江第二)
18.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示范法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1、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感知觉的准备。
2、充分利用心理学的感知规律,突出观察的对象。
3、示范要正确
4、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示范
5、示范位置要适当
6、示范要紧密结合讲解
19.体育教学过程中,准备活动环节要具有针对性,请你谈谈如何体现这一要求? 准备活动内容的选择是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内容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作用于普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在选择内容方面,主要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即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练习,使身体各部分能进行全面的活动。例如,把身体各部位上、下肢和躯干的不同性质动作互相交替地穿插在一起,并加以合理的组合,同时增添些适当的力量练习和肌肉伸展练习的内容。这对于提高肌肉温度,改善肌肉功能和预防肌肉拉伤具有一定的效果。建立在一般性准备活动基础上的专门性准备活动,它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在选择练习内容方面要有所侧重,需针对教育内容,做到与教材的结构、节律、强度相类似。例如,课内容是器械体操,单杠或双杠。这项目主要是上肢和腰腹力量来完成的,所以准备活动内容的安排,应有意识侧重于上肢、肩带和腰腹部位的练习。当学生的某些身体素质较差时,可以选择能够发展该项素质的练习,作为专项准备活动的内容,这样就不容易使准备活动出现动作机械化、公式化,不容易与课的基本部分相脱节,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形成有一个认识过程,即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较容易接受和掌握难度大,较复杂的技术动作。
我们知道,准备活动内容极为广泛,但各种基本技术,身体素质的练习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在研究制订准备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应主要动作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的特点。考虑到该项目与其它教材的有机联系,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采用分解、辅助和诱导性的方法,选用与该项目相类似的练习作为准备活动的内容。如在跳箱的教学中,把带有竞赛性的跳山羊游戏作为专项活动的内容,这样不仅突出了准备活动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先行掌握了踏跳技术,为基础部分教学铺平了道路。
20.体育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其相关教学要求有哪些?
1、认知定向阶段(泛化阶段):初步掌握、体验技术动作,动作学习以分解模仿、徒手学习为主。
2、联系形成阶段(分化阶段):深入理解肌肉活动感觉,不断改进技术动作,动作规范,基本上建立动作定型。
3、自动化熟练阶段(自动化阶段):形成牢固动力定型做动作熟练、省力、自如
要求
一、认知-定项阶段。学生在开始掌握一种技能之前,要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兴趣,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表象,这就是技能的认知-定项阶段。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前滚翻时,首先应向学生示范前滚翻的连贯动作,并将动作分解开进行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关于前滚翻的知识,形成前滚翻的动作表象。动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表象能帮助学生顺利的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动作表象,技能的学习就会出现偏差,清晰而正确的动作表象,依赖于教师的示范动作以及技能学习者对示范动作的正确感知。另外,学生们根据自己学习的动作知识,也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必要的动作表象,并促使其主动地学习和表现某种技能,校正自己的错误动作。
二、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在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学生开始把各个动作环节或不同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或者学生会在了解一种技能的大致特征之后,对其中的个别动作做更多的练习。这时,他们的注意力将从认知转向运动,从个别环节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这是把个别动作系统的关键。
三、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的各个动作环节与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他们在完成动作时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完全消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整个动作系统从始至终几乎是一气呵成的。
第三篇:培育职业道德 树立家庭美德
思想道德教育授课提纲
培育职业道德 树立家庭美德
授课人:程德平副局长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职业的本质内涵,把握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主要法律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权力观、金钱观,在实践中锻炼成才;摆正爱情在人生发展中的位置,认识婚姻与家庭的关系,自觉遵守婚姻家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职业道德的特征、孝的传统内涵与现代意
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法、案例分析。教学时间:3课时
大家一定听过一个相声,说的是一个马虎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结果又是忘记缝合肠子、又是将剪刀遗忘在病人腹中,闹了很多笑话。其实这不仅是闹笑话的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这样的事例事实上我们也听说了不少。但是,我也听说过一个叫江庆霖的成都妇产科主任医生,在一边是心脏病突发、命悬一线的父亲急需抢救,另一边是已经全身麻醉等待手术的高危产妇等待剖腹,最后她作出了医生的选择:先保证母子平安。这些事例都涉及到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
社会分工造成了职业的划分,有职业就有相应的职业要求,职业要求是保证职业活动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这些职业要求既有属于道德层面的内容,也有属于法律层面的内容,职业与道德和法律是密不可分的。
一、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约定俗成的一种共同的社会准则。它对于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促进一个社会和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同时社会的发展又与个人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范仲淹曾经在岳阳楼上把酒临风留下一名流传千古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大到国家、小到集体,都与个人的发展惺惺相惜,人人确立了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平,才能使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提高,从而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反过来,我们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又会起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响作用,从而带动每个人道德水平的发展,增强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加强执规执纪建设的前提。1.加强学习以明德。学习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丰富头脑,增强修养,树立浩然正气。因此,每个同志都应该自觉地把学习视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在学习中,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从而用科学理论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纯洁灵魂,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要知道“是非明于知书,腐败止于达理”。
2.树立“三观”以立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做人之本,做事之魂。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树立相应的地位观和利益观,只有这样,工作中才会有团结合作意识、优质服务意识和安全防案意识。因此,我们要坚持以高尚的思想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进而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确信“奉献大于索取生命就灿烂,索取大于奉献生命就暗淡”。
3.牢记宗旨以守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只有人人都乐于帮助他人,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我们岗位虽然不同,但共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道德要求却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必须深怀爱人之心,把人民的需要时刻挂在心上,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努力为人民服好务。在服务实践中,要加深理解“德”的内涵,深刻体会“德”的要求,切实履行“德”的规范,不断积淀“德”的力量,努力使自己成为有高尚追求的人,有益于社会和事业的人,要坚守“凭才植业、以德立身”。
4.严格自律以养德。克己自律是人身修养的一种境界,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时时处处明于自察,大事小事严于律己,才能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因此,每个同志应该自觉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道德自律要求来约束自己。自重,就是要尊重自己的人格,牢记“荣誉重于一切”。自省,就是要每日“三省吾身”。自警,就是要警钟长鸣,时时以行规国法告诫自己。自励,就是要用高尚的精神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三、新形势下,家庭美德建设的探索和思考。1.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水平,家庭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家庭又是社会道德建设的直射点,家庭美德建设又反映出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水平。因此,家庭美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把基础工程打牢了,我们才能筑牢社会道德建设的大厦。在新的历史时期里,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更要呼吁全社会重视抓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美德建设,只有把家庭美德建设抓上去了,社会道德建设才能不断推进。因此,家庭美德建设是全社会各个部门的事,不是哪一家牵头部门的事,各个部门必须形成共识,真正放在齐抓共管的位置上对待,要建立家庭美德建设组织网络,实行具体分工,责任到人,年终目标考核制度,把家庭美德建设由软指标变为硬指标,真正落实到位。家庭美德建设只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氛围,家庭美德建设的旋律才能在全社会唱响。
2.家庭美德建设要紧贴中心,突出一个时期抓好一个主题来开展。
实践证明,家庭美德建设同其他工作一样,要结合中心,突出主题,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家庭美德建设同社会各项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孤立地就家庭美德建设而抓家庭美德建设,这样一来使家庭美德建设与中心工作形成两张皮,不能起到促进中心任务的完成。因此,家庭美德建设要结合各个时期的不同任务进行,有声有色地开展。
3.家庭美德建设应防止呆板老套,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开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人们思想开放,见多识广,喜欢接受新的事物。在家庭美德建设中,也应适应人们的需要和追求,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在充满现代气息的今天,家庭美德建设不能靠简单的说教,讲讲大道理而已,而要寓事于理,寓教于乐,利用现代工具和手段,广泛开展家庭美德建设,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同时,要大力宣传家庭美德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组织先进典型做巡回报告,扶正压邪,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使家庭美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家庭美德建设要不断赋予新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地开展。
我们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面对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不能一陈不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给家庭美德建设赋予新的内容。在家庭美德建设中,要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家庭美德建设只有唱响为人民服务的主旋律,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的责任和美德,也是社会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和美德,只有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家庭美德才能成为社会时尚。
道德是维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准绳。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国无德不强,企无行不久,人无德不立”,我们要充分发挥道德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四篇:体育教学中名词解释
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11,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12,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13,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14,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15,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16,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17,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18,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19,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20,体育教学要素: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通常分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21,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22,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有: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23,体育教学风格: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的一些特点: ⑴需要有学生进行的身体活动.⑵身体活动和脑力活动紧密结合.⑶能掌握锻炼身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提高身体素质.⑷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⑸室外活动组织.⑹师生之间交融关系.24,体育教学组织: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25,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26,分组教学: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下,分别进行练习和一种组织形式.27,教学分组:指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方便教学,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8,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29,分组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30,体育教学内容: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称.31,教材排列: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方式处理后,排出一种程序式系列.以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年级依次出现的,称为直线式排列;同教材在各个年级反复出现的,称为螺旋式排列;用直线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错的,称为混合式排列.32,学年教学计划:指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实际情况,将该年级的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的排列.33,学期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表,它是把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两个学期的各项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文件,是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34,单元教学计划:又称单项教学进度,它是把某年级的某项材,按课次顺序订出每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和组织教和教学进度,保证各项主教材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教学.35,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36,教学目的: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37,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38,体育基本技术: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39,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40,体育课的结构: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41,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42,队形练习: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43,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44,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45,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46,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47,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48,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49,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50,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51,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52,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53,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54,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55,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56,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57,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58,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59,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60,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61,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62,体育手段: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63,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练习的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64,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含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65,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66,练习过程姿势:指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时的活动状态.67,结束姿势: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各部分处的状态.68,练习轨迹:指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及身体某些部分的移动路线.分轨迹形式,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三个方面.69,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时间的长短与练习效果和机体的负荷有直接关系,分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70,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71,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72,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73,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74,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75,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76,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人体负氧债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15—20升.77,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象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表象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78,归因及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最早进行归因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Fritz Heider海德,他认为人类有两种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一致理解和控制环境.满足的手段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这就是人们进行归因的内在原因.归因可以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归因是行为者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努力程度等,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一般内在的稳定的归因较易于预测行为的再次发生,外在的非稳定的归因使归因者对行为较难预料.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有:1)自我2)运动项目特征3)社会文化背景4)性别5)凝聚力6)运动结果的不确定性等.79,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前者的目标定向称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称为自我参与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80,运动心理效应: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作用.它与运动成绩有关,当运动成绩良好时,一般会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效应.它还与运动者及观摩者的主观评价态度有关,如比赛取得胜利也可能引起骄傲的这种不良心理效应.正确地评价一场运动比赛或训练的价值,应既考虑它的客观成绩,又考虑它的心理效应.后者虽是无形的,但对以后的运动和心理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81,悬垂: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低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82,支撑: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高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压力的动作.83,克托莱指数:是评价人体充实度与匀称度的指标,它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例关系(体重/身高×1000).84,平衡:人体相对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85,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86,队形:指学生共同动作时,按教材规定排成的队伍的形式.87,列:指学生左右并列成一线.88,路:指学生前后重迭成一行.89,翼:指队形的左右端.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90,正面:指队列里学生所面向的一面.91,后面:指与正面相反的一面.92,间隔:指学生单个的或成队的彼此之间相隔的间隙.93,距离:指学生(包括成队的)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94,队形宽度:指两翼之间的横宽.95,队形纵深:指从第一个(或第一列)学生到最后一个(或一列)学生的距离.96,纵队:指学生前后重迭组成的队形.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宽度或相等.97,横队:指学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在横队中,队形的宽度大于队形的纵深或相等.98,伍:指二列或二列以上的横队中前后重迭的两个以上的学生.99,排队:指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00,排尾:指位于纵队之尾或横队左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01,基准学生:指集体做动作时,按教师所指定的作为目标的学生.102,预令,动令:口令分预令和动令,口令的前部分,使听口令者注意并准备做动作叫预令.口令的后部分,使听口令者立即做动作叫动令.预令与动令之间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间隔.103:动作要领: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环节及其动作顺序.104:重点: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涵义有两种.其一是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其二是体育课的重点.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105,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106,练习:一般性练习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或充分全面调动学生的机体,使之进入良好工作状态而进行的活动.一般性练习多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和课课练的教学活动.107,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专门性练习多用于专门性准备活动.诱导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较难动作而采取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技术又较简单的练习.这种练习多是通过调整身体练习的要素,降低所学身体练习的难度,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快,较顺利地学习运动技术.辅助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而采取的相关身体素质练习.学生进行这种练习多是因为他们专门的身体素质储备不足,从而影响顺利学习某项技术.辅助性练习应该在学习某项技术以前一段时间进行,不一定在临学习某项技术之前进行练习,因为人在某方面的身体素质的储备需要一定的时间.108,社会体育团体: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自身的规律,按照不同人群,不同的志趣爱好需求,自愿组织起来,以开展体育,健身和娱乐为宗旨的民间体育团体.它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不可替代的有力助手,是团结,联系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109,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密切相关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
第五篇:体育教学中名词解释
体育教学中名词解释
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正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的进行体育的总和。
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与个体的社,同时,他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11.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12.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3.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分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的体能。
14.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等学习范畴。15.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6.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17.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
18.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19.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
20.体育教学要素: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通常分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
21.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方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
22.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有: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
23.体育教育风格: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的一些特点:(1)需要有学生进行的身体活动。(2)身体活动和脑力活动紧密集合。
(3)能掌握锻炼身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提高身体素质。(4)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5)室外活动组织。(6)师生之间交融关系。
24.体育教学组织: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
25.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
26.分组教学: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下分别进行练习的一种指形式。
27.教学分组:指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方便教学,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8.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9.分组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0.体育教学内容: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成。31.教材排列: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方式处理后,排出一种程序式系列,以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年级依次出现的,称为直线式排列;同教材在各个年级反复出现的,称为螺旋式排列,用直线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错的,称为混合式排列。
32.学年教学计划:指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实际情况,将该年级的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的排列。33.学期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表,它是把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两个学期的各项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文件,是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
34.单元教学计划:又称单项教学进度。它是把某年级的某项材。按课次顺序订出每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和组织教和教学进度,保证各项组教材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教学。
35.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
36.教学目的: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
37.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38体育基本技术: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
39.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
40.体育课的结构: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
41.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进行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
42.队形练习: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
43.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44.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45.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46.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
47.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48.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
49.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50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51.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人员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52.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化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53.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54.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体,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
55.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
56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57.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58.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59.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启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60.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敏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放映的灵活性。
61.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62.体育手段: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
63.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纤细的轨迹、时间、速度、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
64.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i额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含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
65.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
66.练习过程姿势:指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时的活动状态。67.结束姿势: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各部分处的状态。
68.练习轨迹:指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及身体某些部分的移动路线,分轨迹形式、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三个方面。
69.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时间长短与练习效果和机体的负荷有直接关系,分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
70.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
71.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72.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73.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74.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75.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者相反情绪体检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76.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气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人体负氧债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15—20升。77.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像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等。表象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
78.归因及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最早进行归因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Fritz Heider海德,他认为人类有两种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一致理解和控制环境,满足的手段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语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这就是人们进行归因的内在原因。归因可以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归因是行为者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努力程度等,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一般内在的稳定的归因较易于预测行为的再次发生,外在的非稳定的归因使归因这对行为较难预测,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有:1)自我2)运动项目特征3)社会文化背景4)性别5)凝聚力6)运动结果的不确定性等。
79.目标方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多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指追求的成就取向,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前者的目标定向成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成为自我参与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
80.运动心理效应: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产生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心理作用。它与运动成绩有关,当运动成绩良好时,一般会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效应。正确地评价一场运动比赛或训练的价值,应既考虑它的客观成绩,又考虑它的心理效应,后者虽是无形的,但对以后的运动和心理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81.悬垂: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低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82.支撑: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高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
83.克托莱指数:是评价人体充实度与匀称度的指标,它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例关系(体重/身高×1000)
84.平衡:人体相对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85.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86.队形:指学生共同动作时,按教材规定排成的队伍的形式。87.列:指学生左右并列成一线。88.路:指学生前后重迭成一行。
89.翼:指队形的左右端。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90.正面:指队列里学生所面向的一面。91.后面:指与正面相反的一面。
92.间隔:指学生单个的或成对的彼此之间相隔的间隙。93.距离:指学生(包括成对的)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94.队形宽度:指两翼之间的横宽。
95.队伍纵深:指从第一个(或第一列)学生到最后一个(或一列)学生的距离。96.纵队:指学生前后重迭组成的队形。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宽度或相符。97.横队:指学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在横队中,队形的宽度大于队形的纵深或相符。98.伍:指二列或者二列以上的横队中前后重迭的两个以上的学生。99.排队:指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00.排尾:指位于纵队之尾或横队左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01.基准学生:指集体做动作时,按教师所制定的作为目标的学生。
102.预令,动令:口令分预令和动令,口令的前部分,使听口令者注意并准备做动作叫预令。口令的后部分,是听口令者立即做动作叫动令。预令和动令之间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103.动作要领: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缓解及其动作顺序。
104.重点: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涵义有两种,其一是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要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改变,其二体育课的重要。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
105.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
106.练习:一般性练习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或充分全面调用动学生的机体,使之进入良好工作状态而进行的活动,一般性练习多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和课课练的教学活动。
107.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专门练习多用于专门性准备活动。诱导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较难动作而采用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技术又较简单的练习,这种练习多是通过调整身体练习的要素,降低所学身体练习的难度,从而有利与学生较快,较顺利地学习运动技术,辅助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而采取的相关身体素质练习。学生进行这种练习多是因为他们专门的身体素质储备不足。从而影响顺利学习某项技术,辅助性练习应该在学习某项技术以前一段时间进行,不一定在临学习某项技术之前进行练习,因为人在某方面的身体素质的储备需要一定的时间。
108.社会体育团体: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自身的规律,按照不同人群,不同的志趣爱好需求,自愿组织起来,以开展体育,健身和娱乐为宗旨的民间体育团体,他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不可替代的有利助手,是团结,联系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
109.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密切相关的,具体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别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