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东吴镇天童小学 蒋燕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
B
1.Turtle
a.wise 2.Lamb
b.huge 3.Lion
c.quiet 4.Owl
d.stubborn 5.Mouse
e.slow 6.Pig
f.gentle 7.Deer
g.sly 8.Whale
h.brave 9.Fox
i.swift 10.Mule
j.greedy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
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R 代表religion,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第二篇:国际并购中文化差异的作用
国际并购中文化差异的作用
论文综述:
随着世界市场的日益开放和持续的服务全球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日趋复杂,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是历史必然,但是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众所周知,绝大部分企业在国际并购后的整合是失败的,这其中的原因被众多学者定位为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差异真的是国际并购失败的罪魁祸首么?文化差异在企业国际化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将根据一些失败案例以及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特点、国际化企业所需管理观念等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字:
国际并购、民族文化、文化差异风险、企业管理
正文:
开篇案例:
“2001年,当华立集团进军美国,收购了飞利浦在美国CDMA研发中心的时候,华立集团第一次直接面临了美国文化的冲击。
当时最大的挑战其实在于收购后双方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正是这一点前些年把一些雄心勃勃在美国收购研发机构的中国企业最终打下马来。在华立集团收购的研发中心里,由一名美国员工Dannis负责CDMA核心技术的研发,汪力成为了表示对其工作的重视,按中国人的习惯,每隔两天就给他发一封电子邮件,询问工作进展。然而没过10天,该员工就向汪力成提交了辞职报告。该员工说:“你每隔两天就发邮件给我,这说明你对我不信任;如果信任我,我会按时完成任务;如有问题,我自然会向你报告。”
经过再三解释,汪力成终于与这位员工消除了误解。此后,双方调整了沟通方式,汪力成不再发邮件,这位员工定期向汪力成做汇报。
经过这件事,汪力成明白了,购并海外公司后,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整合双方的文化冲突。”
相对国际并购整合失败,这是一个很小的案例,但是他却提醒了我们文化差异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由于文化背景、地域差别和各国所面临的不同历史环境,这种差异普遍存在在全球化的企业中,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中国的企业有没有能力来管理好这样一种跨地区、跨国、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员工的团队和企业,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种挑战了。
在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注重经验与直觉思维方式,并且习惯于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来抵消效率目标,人们总是习惯于生活在先代的伦理道德规范所规定的状态之中,保持社 会的秩序和稳定。这种对于整体价值的适应性认同,大大消解掉了个体追求自我实现的创造 性,形成了依赖性的人格。虽然近几年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科学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在国内采用人本管理方式的等的企业也层出不穷,但是这些原为西方所有的管理方式来到中国后也就本土化了(当然,若是不能本土化,那他在中国也是没有发展前景的),被本土化了的管理方式可能更适合中国,却不一定能适应国际化企业的管理,更何况中国传统待人处事的方式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些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撞,确实如汪力成所说,成为并购海外公司不小的挑战。
一个企业跨出国门要实现商业目标必须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有数据显示,近70%的并购失败案例是因为文化整合不到位。早在1993年,首钢就曾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一座秘鲁铁矿,希望能改造后为首钢提供原料保障,但事与愿违,最终铁矿升级改造滞后,事故频发,而且与当地员工紧张关系升级。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后,其最大的挑战也来自文化差异。联想与IBM都有各自强势的企业文化,中间还夹杂着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联想严格而强调执行力,IBM注重个人,员工授权比较大;联想注重“速度”;IBM讲究程序„„虽然联想PC业务增长迅速,但考验并没有结束。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组织成员为了提高自己群体的相对地位,一般都偏爱自己群体内的成员,而对群体外的成员持否定态度。当感觉到有外部威胁(比如说有人要接管自己的公司)的时候,群体内就会存在一些偏爱或者“我们对他们”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被收购的目标公司组织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就会增加,接管的尝试就有可能被拒绝,另一方面,收购公司的经理们有可能有一种优越感,他们认为被收购公司的员工是他们的下级。在跨国收购中,如果沿用旧文化,仇
外、敌对、怨恨和厌恶的感觉会更加严重。由于文化差异很容易被归因于目标,内部政治和权力斗争也可能被看成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甚至在不是的情况下也会被这么认为。
首钢在秘鲁引起的矛盾几乎可以用此来解释:
首钢用3.11亿美元收购了秘鲁国有钢铁矿冶企业——秘鲁铁矿公司,这是中国钢铁行业在南美最大的一笔投资,但批评家们说这不是一个好榜样。在近14年的经营中,首钢方面曾经因为一再违反环境标准、忽视劳动权利以及违约而受到秘鲁地方、中央政府、NGO和公司内工会的批评。
首钢曾经因为违反环境法规而四次受罚。据当地活动家称,其中最严重的是首钢向附近的圣尼古拉斯湾排放废水,这里坐落着秘鲁最大的深水港。2006年3月,伊卡地方政府宣布在圣胡安〃德〃马克纳实行“环境紧急状态”,这个具有很大象征意味的措施是对首钢的行为表示的抗议。
席尔瓦说,首钢对环境的关注可以从它与工人以及当地社区的关系中反映出来,双方的联系非常少。他形容“首钢就是一块与当地社会、自然环境都没有任何关系的飞地。”
由于首钢的这些做法,公司内拥有720名成员的工会以及合同工人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发起了几次罢工。仅今年就已经发生了四次,每次都使得公司不得不停产,但由于首钢产品储备充足,并没有很深伤及公司的底线。尽管首钢做了一些让步,但工人的工资在秘鲁的采矿部门还是最低的。工会在6月为期8天的罢工给公司造成了400万美元的损失。
双方的矛盾冲突一再加剧,虽然该公司仍然处在盈利阶段,但首钢作为化工业,首先就是污染很重的产业,在北京也因为污染严重外迁,在秘鲁一再违反环境标准受到了四次以上的罚款,因忽视劳动权利受到地方政府及工人的批评反对,是因此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却是首钢不容忽视的难题。
有一个并购七七定律是这样说的: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文化整合这个词语太过广泛,而对于中国的很多企业来讲,企业文化里都包含着专制与绝对服从的概念。作为民族企业的代表,联想的文化中,更是明显。
“联想收购IBM PC,一同连渠道、网络以及附属部门的1万人都买了进去。IBM PC在中国的员工也不过200人左右,其余的近1万人都是来自全球几十个国籍,有的IBM人甚至之前都不曾听说过中国联想这个名字。但现在却归属于这个区区不名者,再如何安抚,也着实觉得委屈。
联想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中国人的专制和霸道来了。听听联想人怎么对IBM的PC员工说的:抱歉得很,要么到新联想工作,要么请你离开。
联想谈及对IBM PC员工的安抚,言必称薪酬待遇的稳定政策。显然联想把薪酬看成了锁住IBM PC员工的关键措施,这一点很危险。不是说薪酬不重要,但是对于IBM的人来说,文化的吸引力更甚于薪酬。当然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联想文化之中,物质利益更多于精神利益。
诸多产业人士均认为,到目前为止,联想没有一位高层站出来系统、全面并且承诺性地说过,联想会如何保障IBM员工的利益,会如何留住人才,目前所有对外的宣称都或是过于宏观,或是过于抽象,流于轻描淡写。这无非就两种可能,一是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方案,二是可能要进行一个对IBM员工有较大伤害的方案。” 这种伤害若发挥起来,所带来的结果将是致命的。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争取到。”在企业文化融合的管理中,成功的企业一般都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在使命,远景与价值观方面建立彼此之间的互相信任,特别是合并公司的领导更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取得公司核心团队的信任。
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并购不外乎包括三大阶段,即并购准备、并购实施、并购整合,根据文化本身从接触到交汇到融合的一系列特点,文化差异风险产生了相对三个阶段而不同的作用机制。
(一)并购准备阶段。这是双方文化的吸引阶段,管理者的态度偏重于乐观和幻想。对于并购所能导致的种种前景赋予了较高的期望,文化差异带给双方的是利益的共享和精神的愉悦,成为跨国并购的推动器。同时,该阶段也是文化差异风险的潜伏期。一系列差异带来的潜在风险常常被并购管理者挡在视线之外,陶醉在高收益的期望值中。因此,这是最容易被并购管理者忽视的阶段,也是文化差异风险管理最疏漏的阶段,为日后的并购成败埋下伏笔。
(二)并购实施阶段。这是文化差异风险的爆发期,不同种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冲突或其他文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对立。随着并购进程走向实质性阶段,所有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明确和放大,所有关键性文化差异暴露于眼前。尤其是在跨国并购这种影响面广泛、民族情结敏感的商业事件中,被并购方强烈的民族感会自然地得到强化,对它文化产生的怀疑与排斥不断加深,必定产生种族文化、企业文化的摩擦和碰撞。员工的态度多以自我为中心,从不理解、不愿沟通、到产生对并购的困惑、对并购他方的误解和对抗。在并购实施阶段,文化差异风险急剧上升,这是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高风险性表现较为明显的阶段。
(三)并购整合阶段。这是文化差异风险的缓和期和创新期。文化差异风险依然存在,但人们态度趋向理性,对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可以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体谅。对于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有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的预期。各种文化彼此影响,重塑自身,最终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新特点、新活力的企业文化。跨国并购实施阶段积累的风险处理经验使双方并购者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跨国并购能否真正成功的考验阶段,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大好时机,可以使企业跨国并购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文化优势,甚至带来额外的收益。文化差异风险的高收益体现于此。绝大多数失败的并购,都是由于整合的失败,而文化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扮演关键性角色,此时,文化差异高风险性在失败的并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可以说,如果跨国并购成功关键在于并购的整合,并购整合的成功关键在于文化差异的融合与创新,那么文化差异的融合与创新的成功就取决于文化差异风险的管理。
我一直想找一个比较完美的中国企业成功处理文化冲突的案例,但是没有找到,绝大多数公司都在采用完全本地化人力管理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冲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也有很多跨国企业用心在专门的人力培训上,方式有很多,效果也比较明显,这里不想来列举说明,文化理念在企业融合过程中确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中国的企业要想达到真正的国际化必须能够从各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坎坷崎岖的国际化道路变得好走一些。
第三篇:关于英汉谚语中文化差异的探讨
关于英汉谚语中文化差异的探讨
摘要谚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传承并发扬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本文旨在从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宗教信仰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简要分析英汉谚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关键词谚语民族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谚语具有文化特殊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谚语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言简意赅,思想内容深刻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大量的谚语。谚语的产生与存在受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制约,英汉谚语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因此英汉谚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文化色彩。我们在学习和认识这些习语的过程中,如果抛开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地看待谚语的存在与含义,往往会觉得它在文章或语言中的含义晦涩难懂,从而影响对其传达信息的接受。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英汉谚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本文从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宗教因素、人文因素、道德因素等方面对英汉谚语的差异进行详细分析,使我们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英语谚语的内涵。历史因素
中英两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汉语和英语中的很多谚语都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典故。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滥竽充数”、“愚公移山”、“拔苗助长”等源于寓言故事;“请君入瓮”、“名落孙山”等来自历史典故。“举一反三”出自《论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其它如:“四面楚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都与中国具体的历史事件有关。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而英语典故谚语的主要来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以及《伊索寓言》等。例如:The Salt of the Earth 一词出自《圣经》,按其字面意思是“世上的盐”,实际是指:社会中坚、民族精华、优秀分子;The Trojan Horse(木马计;暗藏的危险)来自希腊神话;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 , 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均来自《伊索寓言》。英国是一个善于和他国交流的国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此外,英国著名的语言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为英语谚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就是出自于莎士比亚文学大师的作品。地理环境因素
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其语言中,尤其是言语中。例如,汉语谚语“不到黄河不死心”就明显与黄河有关。中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长期实行农耕制度,因此有很多谚语与农业有关。如“春雷响,万物长”、“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农夫不种田,城里断烟火”等。英语谚语中也有和地名相关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背煤去煤都,多此一举)。英国是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四面临海,对于英国人来说,航海一直很重要,所以许多谚语和航海有关。如: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要逃,树倒猢狲散);Any port in a storm(船在暴风雨中不择港口,慌不择路)等等。
此外,由于地理气象上的差别,使east wind and west wind这类词语有了国俗的语义,隐含着民族文化色彩。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北部吹来的寒风,与中国从东海岸吹来的和煦的东风恰好相反,所以英国的西风则和中国的东风相似,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人文观念因素
人文观念和文化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民族文化特性,而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人文价值取向。例如 “竹”在汉语里用来喻人,表示人坚强、正直的性格,和竹相关的成语也很多,“胸有成竹”、“青梅竹马”等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英语中bamboo没有任何象征意义。因为“竹”这种植物不是英国土生土长的植物,而是舶来品。再以狗为例,中西方对待狗的态度就有所不同。狗在中国人传统意识里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所以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狗改不了吃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人们视为人类的宠物、伴侣及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与“狗”相关词语多含褒义,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之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a top dog(优胜者,左右全局的人)等。宗教信仰因素
宗教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同时又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宗教主要以道教和佛教为主。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我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像“鬼”、“道”、“仙”等与道教有关的词语出现在谚语中的也比较多,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佛教虽然是外来宗教,但对中国影响深远,汉语中有相当多的谚语来源于佛教文化,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等。
基督教在欧美国家绝对占据主导地位,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谚语“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佳节难逢)就来源于在督教。此外,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
一、至高无上的神,在英语谚语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如“:When God closes a door, somewhere he opens a window.”(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一定会打开一扇窗),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处不在)等,宗教文化在英语谚语中留下了浓厚的痕迹。道德价值观念因素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东西方在有些道德观念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在孝道方面:中国是一个以孝为先的国家,所以汉语中就有许多表现孝道的谚语如“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等,英国人虽然也要求儿女尊敬父母,但强调突出的是一些个人方面的东西,家庭观念较为淡薄,例如:“Children are not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不能因父母之过是孩子受到责备)。在对待女子问题上东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卑微,很多谚语都体现了对女子的歧视,例如“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等。在英国,妇女地位不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低下,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一下谚语“:He that would thrive must ask his wife.”(谁想兴旺,就请教妻子),“He, who does not honor his wife, dishonors himself.”(不尊重妻子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己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较起来是小利益。因此有这样的谚语:士为知己者死;与其有十两黄金,不如有一个知心等。但在西方国家,和自己相比,朋友是次要的,甚至会带来不便,因此,有这样的谚语: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好自己)。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千万不要接正在落下的刀或正在落难的朋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宣扬的为朋友两肋插到的义气正好相反。
综上所述,语言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对不同民族语言的谚语的比较研究,让我们更深入地领会了两种语言的奥妙,了解了英汉文化的巨大差异,这将有利于我们正确深刻理解英汉谚语的含义,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第四篇: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学中要逐步渗透“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认为,文化意识渗透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促进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意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意于培养世界意识。学习语言,只有了解了有关的文化知识,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表情达意。
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意识到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但忽视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课只注重讲解语法,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所说所写的内容和方式也因此而不够得体、恰当。外国人一般都能容忍我们所犯的语法或语音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这些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习惯,在习俗上不能接受。
因此,新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正确认识世界,增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根据这一新的要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把握教材,还要仔细琢磨课文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真正而完全地获得英语知识和交际英语能力。
所以,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对文化背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同步地学习与英语有关的文化及这些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科技等有形和无形的财富。
(一)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中国学生习惯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李秘书”、“方护士”称为Secretary Li,Nurse F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所以,我让学生叫我Miss Yuan.2.感谢和答谢
在英语中thank you 除了用来表示感谢,还可以纯粹地表示礼貌,如学生把作业交给老师时,老师要谢谢学生,在通电话结束时,双方会互相说“谢谢”。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3.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我们庆祝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他们庆祝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万圣节…。随着东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也日渐在东方流行,圣诞节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中国人也开始热衷于过愚人节、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
4.饮食
同中国一样,英美国家也习惯一日三餐。早餐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早上7:30到8:30,午餐为中午12:00到2:00,晚餐为7:00到9:00。美国人没有喝午茶的习惯,而英国人则非在下午4、5点钟喝午茶不可。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5.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有些来自成语典故,有些来自神话传说,有些来自文化著作,再好的词典也难以囊括所有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那些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英汉词语。这主要涉及到动植物名称、颜色等。不同文化中相同的概念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英美国家,白色表示纯洁、高贵。故婚纱是白色的,而在中国就意味着“死亡”、“疾病”。此外,在西方国家中许多表示颜色的单词也可以是姓,如:表示W hite怀特(白色)、布朗Brown(棕色)、格林Green(绿色),还有习语也与颜色有关:black tea(红茶)、blue films(黄色电影)、a white man(忠实可靠的)、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脸色不好)。
To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to take horse吹牛
a lion on the way拦路虎
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
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的语言意义出发作出主观评价。
6.手势语言
手势语言是一种非言语性交际手段,是英美人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含义。适时恰当的手势语言具有含蓄、简单的特征,既形象直观,又避免了因不方便说或说不清带来的麻烦,可谓口头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常见的有:
1,耸肩,双臂下垂,手心向外-表示不知道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2,朝对方张开手臂-表示欢迎
3,高举双手或伸出一手,食指和中指张成开“V ”形-表示胜利。
4,握拳后竖起大拇指-表示同意。
5,大拇指与食指组成圆,其余三指伸直-表示满意。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手势语言,肯定对学生理解、习得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7.宗教知识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所以在学英语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以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在交际或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例如,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见到the End of the World,我们肯定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世界末日的来临,然而,在基督教中,人们却认为是伸张正义的时刻。所以,当西方人说“the End of the World”时,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8.隐私
我们中国人喜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结婚了吗、去哪儿等,可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样问干涉了他们的隐私,大部分外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 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就容易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目前的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头戏,阅读材料中含有纯真的、地道的英语,所包含的文化意识相当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多元文化的渗透,善于设置文化语境,使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在日常阅读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文化渗透的方法
文化渗透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牛津版的7A,里面涉及的文化方面的内容很多,这要求我们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多方位文化渗透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2.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兴趣小组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教师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教学,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第五篇: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山东省茌平县 茌平县第一中学 任晓飞
摘要: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一种文化。因此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被作为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并重的一大板块,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文试着从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就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和内容,结合英语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培养策略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全球意识不断增强,不同文化的接触更加频繁,对人们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而高中又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所以英语的教学尤为重要。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自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学。但长期以来,人们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注意讲解语法,单词。却忽视了交际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意识,导致交际出现失误。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恰恰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因此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所学,所听,所读,致使许多人只会在考卷上做题,而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达不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我国新近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并且明确指出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这几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相互促进。这也体现出了对现代英语教学新的要求:“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英语教师不要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言的教学,还要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教师们面临很大的挑战。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文化意识的培养并非简单的对文化知识的灌输和对异国文化的接受。它涉及到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多方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学习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的指导地位不容忽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自身文化意识功底不厚,就无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此,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良好的语言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做学生的表率,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确保学生文化学习的成功,高效。
(一),转变师生的观念,注重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学生学好英语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文化渗透,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以文化教育促进语言学习,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把英语作为一种文化去学习和领悟,而并非简单的字、词、句的堆砌。把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向从应付考试转变到交际实用上来,让他们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逐渐培养他们对跨文化意识的敏锐性,使他们认识到,交际绝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已。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地获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并能通过语言体会文化,借助文化理解语言。如在教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3 Module 1 Europe时,开展以欧洲某些国家及首都,语言,著名城市及其文艺建筑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让学生预先查找有关欧洲一些国家和著名的城市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城市的名称,文艺建筑,文化等,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真实的文化情景。
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在该情景中用英语交际,学生可以通过交际活动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在交际中习得文化背景知识并对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比如在教必修2 Module 1 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s时,利用电脑播放外国人看病的视频以及一些关于其他国家医疗体系的的信息,让学生通过这些了解外国的文化。并且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亲身体验来比较中国的医疗。比较中西方文化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给学生讲解语言意义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以及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4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为例,在做文化背景介绍时,可以把西方的身势语言和中国的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身势语言在不同文化中代表着不同的涵义。比较中西方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还能使他们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跨文化意识,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三),采用多种教学途径,加强课外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仅仅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文化渗透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多元化,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
鼓励阅读与讨论,促进英语文化知识的积累。向学生推荐富含英语文化的、符合学生水平的报刊、新闻故事、简易文学作品等,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觉其中的文化要素并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运用目的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
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延伸。如:开设英语选修课学校课,从而了解西方习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英语选修课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导他们理解目的语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在校园中营造出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利用校园广播在课余时间播放英文歌曲、故事和诗歌等,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相关的文化知识。另外午间英语新闻也是营造英语学习氛围的有效途径,给学生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长此以往,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同时逐渐养成跨文化意识。
三,结束语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不是空泛的,而是必要的和可操作的。通过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首先需要我们的教师自身学习有效的教学理念,具备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并且与时具进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其次,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具体的实践方式却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作出有弹性的设计,组成开放的结构,并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灵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