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阅读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以读促思,思中求解
-----谈数学阅读的功能与策略
周村区中和街小学
一、数学阅读的引言
2007年4月,我校的《小学“数学阅读”的功能与策略》的研究课题被淄博市教育科学定为“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15ZJA2G85)并顺利开题后,就按计划进行了精心的实施和研究。通过一年多的研究,研究出了一定的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如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展开。在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数学阅读,寻找数学信息,理解信息并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学会解决相应的问题。“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学习的过程,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阅读就是发现”,数学阅读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好的生活素材,让学生通过数学阅读发现信息,筛选信息,刺激学习者的各种感觉器官,认知文字、图表、图形、图象,声音,动作等,并与学习主体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生活经历相融合,主动进行思维、进行构架,产生问题,然后运用经验或创新,处理问题。因此数学阅读是沟通、激发学生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及现实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纽带,数学阅读是解决这个过程中构建新知与已有经验的一个桥梁。
这些数学问题的产生是建立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认识或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平时就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和积累,丰富自己和生活经验。学生通过数学阅读激活了生活中的发现,解决了数学问题,再把学到的知识的再次回归应用到生活,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杜绝了单从书本上获取单向的知识高分低能,而产生“书呆子”现象,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儿童没有做好进行理论思维的准备,还不会进行比较和分析,那么他的生动的思想就不会象泉水一样涌出。我把孩子们带领到自然界里去,教给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和对比各种事物、各种属性和各种现象--即教给他们看出事物的相互作用。”
二、数学阅读的功能
在新课改的实施中,强调教师行为应促进学生想学,明确学什么,使学生易学。数学阅读无疑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数学阅读实现了重教师的教到重学生学的转变和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在当前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学案教学法”在初、高中数学教学中比较适用,它通过给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步骤和内容,依靠学生自学,获取知识。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的学习显得的枯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没有那么高。那么数学阅读的教学兼顾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经验,读、看、听,说,做,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发挥了课堂集体授课的高效率的特点,又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自学,学生自主发挥想象进行学习,是一种比较切合时宜的教学方法和路子。
三、数学阅读实现的途径
(一)读的方法。
1、趣味性读。
设置趣味性较强的数学情境,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境界,并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和促进思维、发展能力的效果。
2、多读。
数学阅读是有层次性的,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对一个问题,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有时读好几遍才能豁然开朗。通过对信息的反复的读,每次读都带着问题去读,去发现,由初识到理解到创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熟能生巧。读的方法很多,齐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课时灵活选用这些读法让学生熟读材料及信息,抓住、领会关键的字词。许多著名的作家在读书时都喜欢用各种符号在书上做标记,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也找出关键的词语圈圈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材料中也作出标记。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很容易的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了。阅读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3、预设好暗示来读。
数学阅读,它可以引导学生,由眼前的知识、情境联想到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引起知识间的迁移,以推动学生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由阅读才能产生联想,由联想才能促思考,这就是以读促思,思中求解。通过阅读,产生联想,学生就能自然地进入“最近发展区”利用表象进行思维。没有数学阅读学生就没有思维的素材。也就无法进行联想,从而数学问题也就无从解决,这就是许多后进生在数学上解题能力差,数学成绩不理想的根源所在。他们没有进入数学阅读,从而解决问题时思维混乱。数学阅读能够找出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的特点,并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和思维。
4、有目的的读。
数学阅读是一种自觉的和有目的的阅读行为。边读边去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或找出暗藏的,隐含的、相关的数学信息,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区别,并发现问题。每个信息都有它所要体现的思维环境,从不同的表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确立阅读的目的性,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
5、有联系的读。
数学阅读不是通常所说的条件反射,只是机械地读字音,题读完了,头脑中还只是停留在字音上,如果不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学生就没有思考,因此数学阅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这种联系。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慢慢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他们不必需要再动脑分析,就直接选择方法去解决问题。而这种反射具有盲目性,当外部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他仍然按照以前的条件去反射,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不动脑筋。数学阅读通过深层次的阅读,对信息的特点进行采集、分类,加工,整理,形成感知,并校对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引起思考。因此,数学阅读也是一种心理活动。
6、有控制的读。
数学阅读对人的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就会有最优化的程序和模式,针对在阅读中少走弯路,多走捷径,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问题,就需要有一定的控制。这就像是在做实验,要有实验的目的,实验过程的控制,实验的步骤,实验的结论等。控制的方式就是建立阅读重点提示。
7、圈定数学阅读的思维环境。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环境中含义是不同的。有效的圈定信息所要表达的思维环境,对于理解和解决问题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比如刚刚学习了乘法,对于乘法问题学生做对的可能性就高。确定了信息所要表达的问题的环境,可以大大提高对于数学阅读的能力。
8、由动手操作去丰富感知而激发阅读发现。
阅读就是发现。数学阅读就是发现信息中的数学。数学信息和日常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善于发现它们的联系.这就是数学阅读的主旨。
重视形象和直观性。许多学生之所以想不出来,是因为他没有去操作,头脑中没有经验,感知不够丰富,缺乏形象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孩子们多动手,多操作。
9、合作性的阅读。
齐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这些都 是合作性阅读的方式,能过合作的阅读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数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的控制--阅读提示:
1、阅读提示的重要性
做好一件事,需要一个最好的步骤或统筹方法。学生的思维也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就好比驾驶一辆小汽车,从点火到起步,就要有一定的顺序和步骤,并且有一种最好的方案。思考问题也是这样。不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效能就不高。
在数学学习材料中加上个提示,可以起到引领,向导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自学,按一定的步骤去思考,而不去走一些弯路,还可以对思维进行控制。由于学生听的精力和注意力是容易分散,教师说一遍学生可能没有听到,而通过文字的阅读提示的方法展示出来,学生以此为引导,效果会更好。阅读提示作为一个数学阅读学习流程中的控制按钮,阅读提示的开发要做到提示要有暗示性,铺垫性,而不是单纯的注释或讲解,或提示解答要分几个步骤来操作,或是提出做题的要求。要提示思维最关键的地方或最闪光的地方。阅读提示一般由浅入深,分为三部分:
1、读,2读,3读。1读整体,2读信息,3提问题。最好的提示就是在3读后问:从中你联想到了什么,请举例说明。这才是数学阅读的标签和亮点与其它课型的与从不同之处。比如12+3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可以通过摆小棒来说明,或用其它的方法来说明,这就是数学阅读的特色,通过读,联系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促进解决问题的思维的发散,这就是阅读的功能,这才是以读促思,思中求解。怎么来的思?由读来的思。为什么会想到思?因为由情境,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想到思。怎样来思?由联想已有知识经验来思,或者动手来思。联系什么经验?每一百个人心中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一件事物,每个人的头脑中联系的个人经验都不相同,这就是阅读的魅力。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是这样,同样的读1+1=2,每个人心中联系的内容实例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的是1个苹果加1个苹果,我想的是1个皮球加1个皮球,由阅读引导到联想的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这才是阅读的魅力。只要谈出了对数学问题的认识,不同的人的不同思想的交流,就产生了学习和认识,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思路和模式。
2、阅读提示设置的先期准备。
设置数学阅读课的情境是很重要的。这就必须联系生活,打好思的基础--阅读,而阅读就要准备广泛的素材,特别是生活中的相关素材,然后就是读。
关于阅读的素材,要提炼那些生活的中的能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材料。这是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提炼那样典型的材料才能让学生深感兴趣,才会激发联想,引起思考。比如阿基米德的水的浮力问题,就是在他洗澡的过程中发现的。数学 阅读的材料的选择和提炼要有生活性和感受性。
3、数学阅读提示的总体设置原则:
1读,做到对阅读对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2读,做到对阅读对象的特有的特征的信息进行分析,3读,将对阅读对象的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归纳,进而提出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分组教学在数学阅读课中也要大量地运用。比如动手时可以分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对各种数学阅读材料的研究。
一、单元主题图在数学阅读中的研究。(崔道森)
在新课标的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幅主题图,称作单元主题图。单元主题图的编排是编者独具匠心的设置。可是当前的教学中对主题图的使用有许多不足之处,对主题图的科学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
1、主题图的应用:当前存在的问题:主题图是一个单元知识的灵魂,是构架是主线,往往是编者费尽心机,精心设计的用来体现本单元知识结构的一个良好的载体。主题图往往都是现实生活中经典事例的提炼,它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应当说应用主题图能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儿童实际,改变以往枯燥、抽象的教学状况,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感与鲜活。它让学生的在实际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用以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它是一座由通往形象思维的桥梁。
1、主题图可以在学生初识知识,初次感知、接触知识的过程中起到引路(引领)的作用,并且它还可以作为构建知识过程中的学习材料组织、利用,通过主题图所呈现的信息进行学习。同样它还可以作为检验、巩固知识时的反馈的材料进行使用。既复习时可以再次利用。
当前主题图的应用过于简单化,流于形式,没有深入挖掘其功能,三言两语,一带而过,自己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解决,把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没有真正体现主题图的作用,导致利用率不高,利用效果不好,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让学生自己独立使用主题图的能力更是一个空白。更有的教师对主题图事先就进行拆分,肢解,把相关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类后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失去了阅读、探索整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生成。有的教师则干脆摒弃主题图不用,直接出示问题,解决问题。世界著名教育家和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
措施:主题图要充分体现数学阅读的作用,主题图基本上都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因此使用主题图首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变静态为动态情境,建立链接。然后出示主题图,提供学习背景和数学素材。对主题图进行阅读实现数学化。具体可通过实验、活动、游戏、故事„„等多种方法引入。也可以取其精华,“有所为,有所不为”,创造性地、有选择地进行加工使用。这就要对主题图的使用进行控制,结合实际需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阅读时可以加一个阅读提示,进行引导,暗示。首先对主题图的全貌进行大概的了解,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知晓图上说了一件什么事情。什么样的事情才会牵扯什么样的信息及解决办法。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按照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由近及远,由主及次,由详及略,在观察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对数学信息要学会按照特征进行整理、归类,筛选,理顺理清并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或数量,然后对该信息或数量进行联系,比较,对比,分析,确定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整合后提出问题。信息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善于把相关的信息归类,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可以用画圆圈的方法在图上把相关的信息圈起来,或用其它的符号来标示清楚。这也是数学阅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一幅主题图中一般安排了许多相类似的信息,学生能否一一的寻找出来,这也是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一种。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可能有序,与外界无信息交换的封闭系统,要使之有序是不可能的。”因此,主题图的使用要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或小组合作交流。阅读提示的内容除了对本主题图的内容做引导提示外,还要让学生对自己经历相关的事物的联系进行提示,主题图上的问题让学生解答了以后,让学生再举例说明,再次联系生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解答。阿基德的水的浮力问题,2008年物理诺贝尔获得者就是在一次洗澡的过程中发现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在生活中才来的灵感。主题图可以是抛转引玉。通过主题图所呈现的信息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相关信息可以再次提高主题图的利用价值。
主题图的教学要抓住重点。有的主题图是侧重寻找信息数量关系的,就要引导学生确立数量变化的特点,从而探索出数量关系。有的主题图是为了体现一组信息的共同的特征的,这样的主题图就要通过对比,比较利用归纳的方法寻找出共性,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二、计算在数学阅读中的研究:(崔道森)
计算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一项。在计算教学中,我曾经在平时就抓计算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时的要领,完善计算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寄希望于学生考试时多检查,多验算,按照计算的流程来,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依然做的一踏糊涂,不是数抄错了,就是数位对错了,再不就是小数点数错了,还有就是直接2+3=6了,学生掌握了方法但却应用不熟练,导致错误百出。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在让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还要让学生达到计算熟练,这是一个难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方法,可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再布置大量的练习去巩固,去强化。数学阅读能否对这种现象进行解决呢?这就好比是一项工作,要想把工作好好的完成,就要按照一定的流程来执行,漏掉了哪个环节,就会导致工作出错,因此计算也好比是一项工作,它也有一定的流程,这就是做好数学阅读。
1、对计算题进行口读。在读题时,不要出声的,但口形要有。以防止抄错题,看错数。
2、对计算题进行观察。先看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即看算式中有哪些运算符号。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最好用笔标出来,确定好运算顺序。题目能不能用简便算法计算?符合不符合简便的算法?对那些貌似而神不似的题目要加以认真判断。这是计算的关键,往往也是一般性的检查所最不容易检查出错来的关键一步。要让学生学会把数连同它前面的运算符号看作一个整体的习惯。如计算21+37+79时,利用简便算法,许多学生以为交换只是交换的79和37的位置,而加号却保留在原位置没有移动,产生了这样的理解后,学生在做655-34+66时就容易把34和66先加起来一块减而导致错误。
3、对每一次运算对最后的结果产生的影响要加以确认,是越算越大呢,还是越算越小?用估算的方法对题目先进行估计,看看大体得多少?再进行详细的计算。这一点防止有小数点的计算时,小数点的位置的错误而导致产生较大的差别,或者数位对不齐而导致结果差别太大。
三、算理在数学阅读中的研究:(崔道森)
许多同学在实际计算中由于不能深刻理解算理,导致看不出算式中所反映出的简便计算的信息的特点,也不会用简便计算的方法。如上题:296+378=300+378-4=674。加法算式中在简便计算时却出现了减法。特别容易让学生产生混乱,学生很容易出错。学生出了错,再改时,马上能改对,学生知道反正不是用加4就是用减4。产生乱猜的心理。如果采用数学阅读,联系一下日常生活中的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则很容易理解,也比较感兴趣。
数学阅读教学296+378算理:
首先设置问题感知材料(情境):甲手中原有378元钱,乙要还甲296元的欠款,可是乙手中只有300元钱的在整钱,怎么办? 找学生表演说办法。
然后出示:296+378及阅读指导:
初读:两个加数的中哪个数接近整百数?(296)再读:甲同学原手中应该是哪个钱数?(378)深读:怎么还钱最容易?你们能实际动手操作一下吗? 学生通过操作总结算理的规律:
甲手中原有378元钱,要增加296元钱,可是呢,别人没有零钱给甲,给了300元整钱,那么这时甲手中的钱是增加了,用加法计算(378+300),多给了4元。应该找回4元,这时手中的钱是减少了,用减法计算(300+378-4)。
这个问题通过数学阅读的引导,读一读,动手做一做,学生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同理可以用数学阅读解决形如567-298的算理。
567-298=567-300+2=269
甲手中原有567元钱,要给别人298元钱(567-298),可是没有正好的钱给,只好给对方300元整钱,那么这时甲手中的钱减少了,用减法计算(567-300)。多给了对方2元,对方应该找回2元,这时手中的钱增加了,用加法方法计算(567-300+2)通过数学阅读,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很透彻了。
四、图形在数学阅读中的研究:
图形的数学阅读,首先要对图形的名称加以确认,然后对图形本身具有的特征在已圈定的思维环境内进行联系。如图形边、角,点、面积、体积等的变化的长度或位置及变化进行分析,然后找出规律,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总之,设置阅读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相碰撞,激发起学生的联想,沟通联想,进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感受阅读体验,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应用阅读提示加以控制,是数学阅读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第二篇:数学结题报告
《龙岩市“提高一般高中校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长汀河田中学课题组
主持人:傅清荣 游齐章 郑文旭 邱文明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一、课题的提出
农村中学的高中学生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偏科现象非常严重,这就更加对老师和学生本人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在备课,改作,辅导等各个环节下苦工,不断提高效率,学生则要提高每节课效率,这就要向45分钟要质量和效率,针对这些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在是普教室专家指导下和我校领导支持下的从2009,9—2012,6开始在我市三所中学(长汀河田中学、连城朋口中学、龙岩九中)开展以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为出发点的课题研究。
1.问题的由来
目前农村中学或者是三级达标学校的学生基础弱且偏科现象非常的严重,学生厌学情绪很普遍,新课程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更主要的是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出现缺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评价没有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状况导致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混乱,也造成了教师教学的混乱,严重妨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和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这种状况只有得到根本改变,方能促进教师的加速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切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作研究。探讨和制定科学有效而又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师生间教与学互动的各个层面,不仅 1 可以更好的渗透新课标所倡导的先进教学思想,而且也可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成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如何更好的公正客观的做好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能打破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在科学的评价体系指导下,以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为指导核心,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将新思维和新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那么这将成为新的突破。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2.本课题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其意义。
通过课题的研究,对于教师,探讨有效教学过程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探索有效的途径。通过研究,改革数学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养成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受用终身的学习能力,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
对于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同时减少课外因无效或低效教学而被占用的学习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实现素质教育。从学校角度来看,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整体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构建创新课堂搭建良好的平台,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与可持续化发挥作用。
二、研究目标
1.形成提高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提高大家对于新课程内容的理解,加深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把握,领会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理念,充分理解实施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力 2 争充分体现出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更好地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2.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把 “指导学生自学策略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机结合”作为本课题研究目标。
(1)优化课前准备(包括: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导学前置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2)调整听课习惯(包括:思维超前、质疑提问、求异创新、纳网提炼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3)衔接复习作业(包括:梳理归类、结论新解、作业意图探究等)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4)创意课后反思(包括:每日反思(学法反思、纠错分析)、每周一结(知识结构、自组试卷)、达标补救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5)坚持自主训练(包括:自选课题、定时训练、同学互批、阶段自评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6.班级分层小组互助(包括:班级分层、小组互助、小组评价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
教师必须关注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围绕“用较少的师生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效率。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取决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有效教学有一套策略。它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策略和选择,它并不 3 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不过教师还应当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尽可能地去充实提高相应的新的教育教学技能。
四、课题研究价值:
1.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课堂教学既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目标是否达标,而且还应该简便易行,做到不但要关注学习者在某一方面的收获,还要照顾到教育者的差异;既要让每一位教师者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力的发展,更要让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者脱颖而出。
2.课堂教学有效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实现有效性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手段的现代化,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本课题研究的指向,是要寻找一种“普适性”的规律,提供一整套可供人学习、借鉴、模仿的规则和操作方法,通过它启发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唤起教师的教育自觉,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书面的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分析所获取的有效数据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的实际依据,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并能够根据学情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目标地实施教学与研究,及时总结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
2.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积累和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多种情况反应,积累相应的原始研究资料,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纵向观察与分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微调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使每个阶段的研究进展真正取得相应的实际效果。
3.案例分析法。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在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中,以一个个的教学案例来分阶段逐步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对于每个教学的实际案例,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行及时的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直到达成相应的研究目标。
4.对比分析法。主要采取纵向的宏观对比的研究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成效,来证明实施新课改理念、有效地指导学生数学自学策略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收益的真实反馈。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巩固。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重点
1、能力水平: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
2、数学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
3、创造思维倾向:好奇性;冒险性;挑战性;创造性。
(二):研究思路
1、研究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2、探索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
4、积累有价值的经验,开发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
5、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科研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
①、确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子课题组,安排子课题组的负责人。②、组织参加课题组人员学习理论,做好课题理论准备工作。③、市有关专家作教育科研的专题学术讲座。
2、研究阶段(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
①、开题仪式,争取领导和专家帮助,课题负责人开展实研究。
②、定期召开子课题负责人会议,调度科研进展情况,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和课题实施方案,每年进行一次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撰写阶段性的报告、论文。
3、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①、各子课题及总课题研究成果的验收和鉴定。②、拟定本课题的研究报告。③、召开本课题研究的成果鉴定会。
(四)、课题实施过程的几个重要方面
在高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探索如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探索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探索“数学思维方式的系统综合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相关性。数学思维方式主要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上多种思维方式的系统综合,由此,我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思维发展特点来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协调发展。
2、探索“智力能力水平的提高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相关性。智力和能力是 6 创造性思维发展中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因此,我们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注重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几方面,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 在提高注意力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② 在培养观察力中促进创造性思维; ③ 在培养思维力中训练创造性思维; ④ 在培养想象力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3、探索“数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相关性。
4、探索学科练习对提高有效性的作用。
5、探索利用作业展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作用。
6、利用开展主题讲座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七、主要成果:
本课题研究所达成的成果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通过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改变了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以我校实际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即“适当难度、适当练习、适当课堂、适当讨论”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1.适当难度——教师实行集体备课,商讨预习案,定预习目标、定自我检测目标,准备练习以简单为主中等为辅,照顾大多数学生。
2.适当练习——在课前收上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适当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课堂练习,课后进行适当的作业作为巩固练习,一周布置适当的周末练习。
3.课堂探究——教师提点,学生分组讨论,从感性到理性,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同学一起研究问题,以固化知识,教师做适当指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我们以适当教学为载体真正使学生“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感知数学”、“ 实验数学”,帮助学生在做题中观察、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与位置关系,强化感知、丰富表象,使抽象的知识变的容易理解,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向课前、课后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增强,探究意识强烈,耐挫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互助氛围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进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通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1.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从自己设计问题入手,引发学生去思、去疑、去设计、去探索,同时以教学素材为载体,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得出结论的猜想,然后让学生通过逻辑论证,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得到结论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得性质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用结论及性质解决问题上来,在这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讨论研究,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解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问题的变式延伸,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化归,紧紧抓住数学思想方法这条主线将建构知识、能力、情感系统;并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学法,创设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创新的平8 台,开放式的课堂兼之分层评价的激励,能够及时反馈与调节本节课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掌握情况。
2.学生为主数学教学模式,要使分层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分层次教学按常规应对教学各环节分层,例如:教学目标分层、课前预习分层、课堂提问分层、问题探索分层、作业布置分层、单元考评分层、课外辅导分层等;我们研究认为分层次教学的核心是改革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方式。
3.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能力、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的目标、新课改的手段方法进行;这无形中给教师注入了动力,他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丰富充实“以学定教”数学教学模式的内涵;不断地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实施方案和计划,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究过程中每位教师都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提炼了八个优质教案和三个优质案例,丰富了自己教学成果和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
(三)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的活动中,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习惯得到改进,学习方法得到改善,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具有较强的持久的学习动力。由于新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参与、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亲身体验,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强烈欲望,逐步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之教师以导学案为载体,加强学习习惯培养、进行学法指导,逐渐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学生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能分析学习情景,提出有关的学习问题,能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能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和修正学习行为;能正确评价学习效果。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形成。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3.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我内化;逐步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学会”成为“我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教师逐步自觉把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这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融合在“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得到初步提高。从某种程度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了理论学习,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了实施新课改的信心和能力,提升了专业素质;同时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带动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八、存在问题:
该课题的提出原本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评价促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自觉改变自我教学定位还比较困难,不能很好的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满足于教师的讲授,缺乏自觉的思考,被动接受较多。农村高中校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还有许多的内容要研究,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进一步去研究去探寻。
附:每位课题组成员的教案各八个和案例各三个,从2009,9-----2011,11的各个学期的阶段小结和期初计划。每位课题组成员的课题论文一篇,集体备课记录,与课题有关的教研组活动记录等。
第三篇: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 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 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学生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
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一┆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
四、问题探讨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1、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内容序列;
2、缺乏对活动课程的有效评价等。
第四篇:阳光数学 结题报告
研究的背景
我校学生都是哈萨克族牧民子女。大部分学生家庭在山沟里分散居住,因此,他们只能住宿就读。通过上级部门的质量监测或者校本测试情况来看,几年来我校学生数学成绩一直很低。我们会发现我校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较低、积极性不高、学习数学感到非常困难等问题的存在。
通过仔细分析当前小学阶段的双语数学课程,我们会发现有一些不足:一是内容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二是形式固定,学生缺乏选择性。现有的人教版数学教材中趣味性的内容偏少,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下降,造成教学质量不断降低。
我们认为,光靠教材很难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开发与国家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阳光数学》校本课程就是要把“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不难”的理念放在第一位,特叫“阳光数学”。本课程让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通过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适当补充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知识,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喜欢数学,乐于探究数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概念界定
1.阳光数学: 时间一般不超过10-15分钟,内容短小相对独立,始终坚持生活化、趣味化的原则。2.校本课程: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微型规模课程。
3.阳光数学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利用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维共鸣的数学有趣知识活动为素材,进行组块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我校趣味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目标的研究 2.我校趣味数学校本课程内容的研究
3.我校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组织、评价与实施过程的研究 4.提高我校教师阳光数学校本课程实施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探究
5.趣味数学校本课程实践的实效性研究 6.关于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研究 7.关于撰写课题结提报告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开展,遵循数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开发学生们在平时生活中领会数学的奥秘,通过实践理解数学所能创造的价值,从而消除惧怕数学的心理,提高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改善他们的数学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扩展他们的学习和思维空间,消除数学恐惧症,创造人人理解数学,人人学习数学,人人运用数学的良好学习氛围,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及其成长的快乐,实现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生命价值和意义。
2、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需要研究一套小学涤粘低年级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教材。
3、研究出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4、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辅。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5年6月——9月)
通过上网、阅读书刊、看杂志等方式查找并阅读相关理论文章,广泛学习,为设计方案打下基础,确定小学底年级阳光数学微型课程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5年3月)(1)通过查阅关于阅读微型课程的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确立小学底年级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实施目标。
(2)通过访谈、观察、问卷,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选择底年级阳光数学课程的内容。
(3)利用案例研究法,及时记录阳光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分析,边研究边实践,丰富低年级阳光数学微型课程实践的形式与内容。
(4)边实践边研究,探索底年级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方法与策略。
3、总结阶段:(2015年3月——2015年5月)通过对前期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哈萨克族小学低年级开发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和思考。
(一)课题研究的成效
1、初步确定了阳光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的模式。(1)兴趣小组课程模式:在一、二年级部分对数学特别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兴趣小组。每周固定课时,固定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字谜、有趣的图形、体会生活数学。
(2)校本课程模式:在校本课程中我们安排了“阳光数学课”。从一年级到二年级的全体学生都参与,由各位数学教师任教。主要内容是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适当拓展延伸,旨在辅助数学教学,并通过微信微博等通讯工具每天的作业翻译成哈萨克语,便于家长看懂作业内容。
(3)综合统整模式: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阳光数学”为主题,每天举行一道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的阳光数学抢答题(每天早晨在校园显目处公示一道阳光数学抢答题,学生在最快的速度以书面形式回答问题上交制定的教师手中,以前五名为记入奖励库。奖励库就是获奖人名单库);每月一次的“阳光数学知识竞赛”;每学期一次的“数学小博士评选”都是常态下的数学活动。
2、形成了简单的评价体系。
(1)确立评价的目的。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对本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的过程。通过评价,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使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使该课程能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促进数学教学健康发展。
(2)确立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情、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所达到的成效和结果。(3)确立评价的形式。学校评价: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及时了解课程动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是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评价:学生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价,可以反馈到学生参与的热情,以便于及时改进和调整。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自觉的探究数学知识,让他们产生兴趣必是最好的方法。小学底年级数学校本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少的特点。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水平,我们在教学中渗透了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通过阅读、交流,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小故事的乐趣。
在实践研究中,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首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了创新意识;其次,精选思维素材,培养了创新意识;第三,提供“开放型”的素材,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最后,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以提高,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其次,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小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与创造性有密切的联系。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试验、去研究讨论,他们的个性心理才能健康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努力做学生的知心人,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他们,做学生探求真理的引路人。在活动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培养,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实效性得以体现。
4、在趣阳光学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教师的素养得以提升。在对校本课程的探究、实践中,我们个人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接触了更多的数学教育教学理念,个人观念有了质的飞跃。通过对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师生应该如何和谐相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认识到教学是面对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同样需要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习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愉悦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后续思考
如何把阳光数学校本课程内容开发得更丰富,课程实施的形式更活泼,使学生更喜欢这门课程,发挥其更有效的辅助功能?如何评价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激发教师更大的科研积极性?怎样才能使校本课程成为促进我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今后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第五篇: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 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 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学生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
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1、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内容序列;
2、缺乏对活动课程的有效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