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民族教育综合改革

时间:2019-05-15 07:3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校民族教育综合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校民族教育综合改革》。

第一篇:我校民族教育综合改革

我校民族教育综合改革

实施情况

民族教育综合改革实施以来,直卡中心完小全体师生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地区的教育工作,规范学校管理,顺利开展“民族教育综合改革”的各项工作,在州、县教育局的指导下,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民族教育综合改革。(1)汉语《会话》

汉语会话课的普遍教学,作为藏汉“双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主要由各校教导主任负责,按照州教育局教研室的建议把每周三定为“汉语会日”,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定时检查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州、县教育局的指导下,我校使用黄南州教育局教研室所缩编的《会话》教材,分别供一、二、三年级使用。每册六十四课,每学期完成三十二课,每周安排两个课时(一课时为课外)。每课时学习一课,每学期按十八周计算,实际授课时间安排十六周,其余两周为机动时间,教师可自行安排训练。

会话课的教师为本班的汉语文老师,教师要有教学计划,教案和作业。在学区检查开展情况时,按主课对待,并进行惩处制度。

(2)《汉字宫》视频教材 为了更好、更多、更快地学习并掌握汉字,从本学期开始我学区四所学校19个教学班配备《汉字宫》视频教材播放设施,一年级起开设《汉字宫》课程,统一安排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同时要求汉语文老师跟班指导、各校负责人检查督促、定期进行口试和笔试,使学生从看图、听音、跟读、识记等多方面直观地学习。

播放《汉字宫》教学光盘,要求一年级每周要播放1集,每集需6分钟,每天要播放一次,大约25钟;二年级每周播放2集,每集需6分钟,每天播放一次,大约25钟;三年级每周播放3集,每集需6分钟,每天播放一次,大约25钟;四年级每周播放4集,每集需6分钟,每天播放一次,大约25钟;五年级每周播放5集,每集需6分钟,每天播放一次,大约25钟;六年级每周播放6集,每集需6分钟,每天播放一次,大约25钟。播放光盘,不能让学生糊里糊涂,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看视频教材,而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要求老师要有播放计划,学生要有观看记录,并把学生掌握的情况要有书面记录,要学生布置多样化的书面和口头作业。

(3)藏文版《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藏文版教学方面,从三至六年级进行教学,由电教老师负责进行教学,各校教导主任安排课时,每个班每周要安排2课时(课外1课时),做到各年级每周1课时的实际操作课;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教材内容,让学生初步学会打字、文章编排、绘制简单表格、查看网上材料等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要有教学和进度计划、教案。

(4)使用自然、科学教学仪器

自然、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管理方面,中心完小统一制定严格的使用管理制度,做到使用每一件仪器都要登记并及时归还,由教研组长负责管理,严厉禁止各种仪器改作他用;做实验课记录,并归档。

(5)民族文化进校园

我校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以立足实际,重点突破,在各校开展省编锅庄舞、民歌和民间艺术特色的活动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分布实施,抓住成效的目标,各校音乐老师负责,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民歌欣赏、弹唱歌咏比赛、锅庄舞比赛、民族谚语及民间故事说唱比赛等,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使学生劳逸结合;发挥各方面的特长,逐步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民歌、弹唱、谚语等各4-5个民间文艺节目,尤其在6.1节目中呈现出民族特色节目的学校进行嘉奖制度。

(6)编写校本教材及实用教材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广大学生爱国爱乡热情,弘扬本地民间民俗传统文化,我校本学期初组织语文老师开始编写校本教材工作。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认识规律,根据地方的实 际情况,为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实践能力,增强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意识,特拟为《可爱的家乡》命题的教材,并安排教师。要求教师要有教材的教学计划。

(7)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方面 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汉语水平,学区组织各校教师大力宣传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重要性,并统一订购《民族汉考仿真模拟试卷》。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要求全体学生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一级考试。逐年提高考试合格率。

根据州、县教育局要求,与其他学区、校际间就民族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经验、心得举行讨论和观摩会,提高全面教育质量。

总之,我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继续将“民族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实施下去,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校实施“民族教育综合改革”期间,州、县教育局有关领导到我中心完小督察民族教育综合改革情况,期间提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如下:

1.语文方面,写作能力和写字能力有待加强。

2.《汉字宫》教学时,要有计划、进度、教案;学生学习、写字记录。

3.备课时,多搜索各科资料和教学参考书,时刻注意教学是师生双向的活动。

3.信息技术教育有计划、进度、教案。4.实验课记录每月至少有一次。

5.各项教学成绩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抽查。

6.合理使用教学时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注意教学过程当中的细节,注意观察课堂中的问题和不足。7.教学方法要恰当,并举一反三。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方法。综上所述,我校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在这学期的工作中,我们及时采纳意见和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因地制宜努力开展“民族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提高本地区的教育状况,改善民族地区的教育面貌而努力。

第二篇:改革发展中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

工作动态 : 改革发展中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

(内蒙教育网 2005-07-27)

改革发展中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

内蒙古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西藏,居全国第3位。地跨“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毗邻八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

内蒙古是我国成立最早的,由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49个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人口2377.5万人,其中蒙古族404.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92.23万人,现辖7个市、5个盟、101个旗县市区,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沙漠、湖泊,地形地貌多资多样、相互交错,把内蒙古大地装点得绚丽多彩。

内蒙古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年日照数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年降水量少,一般只有50-500毫米,从东向西递减。

内蒙古有肥沃的农田、丰美的草场、茂密的森林、广阔的水面、众多的野生动物、丰富的矿藏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

内蒙古地形状似飞腾的骏马,又似展翅的雄鹰,预示着这片丰饶的土地必将在新的世纪里经济振兴,社会发展,教育腾飞。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年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的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在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西部大开发,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民族小学1150所,在校学生212861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小学1014所,在校学生180872人;民族初中226所,在校学生137619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初中202所,在校学生109352人;民族高中64所,在校学生58372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高中55所,在校学生48074人;民族职业初中18所,在校学生6718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职业初中17所,在校学生6388人;民族职业高中19所,在校学生6380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职业高中19所,在校学生3934人;民族幼儿园77所,在园幼儿14961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幼儿园67所,在园幼儿11232人;民族学前班1071个,在班儿童119144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学前班987个,在班儿童17521人,全区27所普通高校中共有15所开办民族语言授课专业,在校学生15777人。

全区现有大中小学生总数为421950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为348620人。全区民族小学、初中应有住宿学生174418人,实际住宿学生135980人,民族高中应有住宿学生72881人,实际住宿学生62596人。

全区现有蒙语授课专任教师,小学17897人,学历合格率97.41%,其中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34.5%;初中8243人,学历合格率90.83%,其中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25.19%;高中3240人,学历合格率77.19%;职业初中616人,学历合格率82.79%,其中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22.56%;职业高中311人,学历合格率61.09%;幼儿园学前班1703人,学历合格率99.65%,其中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30.89%。

二、主要工作成绩

第一,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各级各类民族教育协调发展。集中体现在:统筹规划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从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学校布局到专业设置、招生收费以及教材建设等,制定了一系列倾斜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学校基础建设、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经费投入上予以重点倾斜,有力地保证了民族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已建立起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比较合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

第二,坚持推行“两主一公”办学模式,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根据我区民族和地区特点,自治区积极探索并实行以学生寄宿制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简称“两主一公”,后被写入《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大民族学校的建设力度,采取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集中改善了全区边境旗市和内地苏木中心校的办学条件,使这些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内部管理等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三,“两基”达标步伐明显加快,建立了一批示范性民族学校。到2002年底,全区有74个旗县(市、区)通过了“两基”验收,占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73.27%,人口覆盖率以旗县为单位计算,累计达到69.85%。其中,共有28个边境旗市和牧业旗实现“两基”达标,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三个自治旗率先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近年来,自治区实施国家“一期义教工程”,共51个旗县市区,其中边境旗市和牧业旗占22个;“二期义教工程”共30个旗县市区,其中边境旗市和牧业旗占14个;“危改工程”共71个旗县市区,其中边境旗市和牧业旗占25个;2001年起,国家实施国门学校建设工程,全区19个边境旗市的23所民族小学、10所民族中学成为项目学校。各项投资优先用于民族教育,集中财力改善边境地区、牧区、半农半牧区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涌现出129所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示范性民族学校。

第四,通过调整布局结构、重组资源,提高了民族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效益。针对自治区民族中小学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的实际,自治区结合“义教工程”、农村牧区撤乡并镇、围封转移战略的实施,及时、合理地调整民族中小学布局,优化重组教育资源,撤并了一部分规模偏小的民族中小学。从“九五”末期至2002年底,全区民族中小学共减少了687所。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民族中小学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第五,重视加强民族师资队伍和民族教材建设。自治区把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和民族文字教材建设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基础工程,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建设力度,具有地区和民族特点的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已经形成。区内高校主动承担培养培训民族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任务。近几年,举办了民族高中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培训,共80多名教师参加;举办了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共170多名教师参加;举办了蒙古语授课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者自治区级培训,共520多名教师参加。国家部属院校积极为我区培养培训蒙语授课英语、计算机教师,通过举办民族预科班,几年来国家共为我区下达培养英语、计算机师资计划500多名。民族文字教材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蒙古文教材种类增加,编写质量提高,共翻译编写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材和教辅用书1500种,翻译编写蒙古语授课大中专教材284种。不仅满足全区的需要,而且供应新疆、辽宁等八个协作省区使用。

第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教育的适应性。我区重新修订了中小学蒙古语文教学大纲,整合了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研究制订新的课程标准。在确保蒙古语授课和汉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从2001年新学期开始,全区民族中学从初中一年级起开设了外语课,为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第七,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民族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自治区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工程”,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内蒙古大学为中心节点,建成了呼和浩特教育城域网和连接各盟市、高校的宽带网,并为部分农村牧区中小学及民族高中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及应用系统。1999年、2000年,自治区投入525万元,地方匹配270多万元,为全区47所民族中小学配备了“新三室”; 2001年,自治区投入200万元,地方匹配140多万元,为全区53所民族高中建设地面卫星接收站校园网;2002年起,自治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重点向民族中小学倾斜,目前,共为156所小学,39所初中,12所高中建立接收系统。同时,自治区组织专家和技术力量研制开发民族语文教学课件,开发建设自治区民族教育网站,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八,积极开展民族教育政策、理论、教学研究,加强信息交流和国内外的协作交往,树立了自治区民族教育的良好形象。去年11月份,会同自治区民委下发了《转发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并开始组织调研,研究制定自治区的实施意见;今年7月,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共同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中小学助学金暂行办法》,提高了助学金标准;开展八省区民族教育工作交流,建立了民族高中协作关系,今年9月开展了第18次协作交流活动;组织了7届蒙古语授课高中理科“明安图”杯、文科“尹湛纳希”杯竞赛;今年底明年初将开展第3次民族教育论文评选活动;部分民族学校吸收留学生,聘请外教,扩大了国际交流等等。

三、几点建议及今后工作思路

第一,从加快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力度。

1、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真正实现民族教育的“两主一公”,关键是解决好寄宿制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问题。建议自治区政府批转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中小学助学金暂行办法》,各级财政应列专项资金,积极筹措经费,明确自治区、盟市、旗县各级对新提高的助学金标准的补助比例。

2、对民族文字教材建设实行列入财政预算政策。

3、对民族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公用经费标准给予倾斜。民族高中和普通高校招收民族语言授课学生政策规定的学费减免部分应由各级财政补足。

4、增加区内高校招收蒙语授课学生本科计划和高职计划。拓宽民族语言授课学生升学面向,集中办好民族预科教育,加快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和外语类应用型民族人才的培养。

5、研究制订试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办法并启动此项工作;研究制订民族语言授课学生高考、“三语”计分办法;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落实民族预科生招生政策及规定。

第二,自治区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积极争取国家以及各有关方面对全区民族教育事业的更多支持。

1、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的民族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可视财力情况逐步实施。

2、希望国家对我区的民族教育在学校基本建设、学生助学金、民族文字教材建设等方面实行专项补助政策。

3、增加国家部属院校和内地重点高校在我区招收民族预科生计划,由2003年的不足300人增加到1500人。参照国家对新疆、西藏的作法,在发达地区高校和国家重点高校为内蒙古举办民族班,定向培养自治区短缺人才。考虑到我区研究生教育规模小,人才流失严重,建议国家重点高校为我区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生定向招生计划。同时增列我区研究生授权单位和授予点。

4、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大民族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希望国家部属院校继续承担我区蒙语授课英语、计算机教师的培养培训任务。

第三,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支持民族教育工作,营造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更加良好的环境。

1、研究制定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并在适当时候召开全区民族教育工作会议。

2、加强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自治区在全力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进程中,要突出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民族学校。

3、认真研究制订全区民族教育发展规划,保证民族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4、加强自治区民族教育的科学研究与理论研究。重视学科领域和教学领域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工作,促进全区民族教育走质量、效益、特色之路。

第三篇:关于我校综合学分制改革意向的调查报告

【摘 要】我校自2006年开始试行学分制,但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学分制的初步方案。为了了解广大师生对综合学分制以及综合学分制下若干问题的态度倾向,特别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关于综合学分制改革意向的调查活动,调查结果表明广大教师和学生对试行综合学分制的总体态度是积极肯定的。

【关键词】综合学分 师生态度 比较分析

一、引言:我校学分制改革的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并在此基础上试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弹性学习制度,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和《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我校于2006年秋季开始在普通中专班学生中试行了学分制改革工作。

2006年秋季开始的学分制改革,其主要工作是:制订了普通中专班学分制试行条例(见附件5)并经过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制作了学生学分手册、学生的课程成绩折算为相应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和学生学分手册。通过两年的实践情况来看,此次学分制改革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所谓的学分制仅仅只是把原来的课程成绩学分化而已。

我们曾经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认为主要缘由应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先的学分制改革仅仅是教务部门独自进行,学校其他部门不了解、也不参与,在学生中对学分制改革的宣传动员也不够,以致学分制改革陷入冷清尴尬、无人喝彩的地步。

二、原先的学分制改革虽然考虑了奖励学分,但总体而言还是局限于课程学业学分,没有将学生道德水平、操行表现及学生的个性特长等因素融合贯入其中,这种主要按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既不符合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当前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原先的学业学分制改革中,虽然也在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总体来说改革的规模、力度都远远不够,基本仍局限于传统的课程及考核评价模式之内。

四、原先的学分制试行条例虽然规定了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和获得毕业证书的基本学分要求,但是由于学分制工作本身的不完善、学校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不到位,以致这项要求实际上根本没有落实。

今年年初,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吹响了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号角,鼓舞了我们深入开展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信心。针对原先学业学分制的种种不足与缺陷,我们提出了综合学分制的初步方案,并在学校中层干部会和全校教师会上做了宣传介绍。

二、开展综合学分制改革意向调查的目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始以后,我们把综合学分制改革列为一项重要调研课题,成立了专门课题组、进行了若干研讨和访谈。我们发现,学校各级领导以及广大教职工首先从态度上是赞成教学改革的,其次对于综合学分制的改革方向总体也是认同的,然而涉及更进一步的课程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以及将综合学分与学生顶岗实习和获取毕业证相挂勾等具体实际问题时,所反映出来的意见、甚至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仍有较大的差异。

综合学分制改革不仅打破了多年的学年制传统习惯,而且还可能影响一些部门、个人的现实利益。对于这项牵涉面广、工作量大、艰巨而又困难的工作,更需要全体教职工思想上要重视,观念上要更新,行动上要一致。为此,特开展本次全校性问卷调查,希望达到如下三个方面的目的:

一、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拉开我校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帷幕,以期达到宣传教学改革、引发观念更新的目的。

二、通过调查了解广大师生对综合学分制的态度、愿望和要求,以期达到对教学改革方案精心设计、斟酌求证的目的。

三、希望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并收集更多合理化建议,促进我校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调查方式、调查内容与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活动除了在此前后进行的一些座谈、个别访谈以外,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以全体在校学生和全体教师(含行政兼课人员及教辅人员)为调查对象。针对教师、学生对综合学分制所关心的侧重点不同,分别设计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综合学分制的态度、对将学生平时操行表现纳入综合学分中的态度及具体做法意见、对模块化、项目化教学的态度等。学生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综合学分制的态度、对各类课程、活动项目选择的意向等。问卷具体内容见附件2和附件3。

四、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评价

本次调查实际发出教师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答卷率72.73%。实际发出学生问卷1150份,收回有效问卷763份,答卷率66.35%。

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统计结果见附件2和附件3。

现就问卷中若干主要问题分析评价如下:

1、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教师非常赞同实行综合学分制,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可以试试。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赞成实行综合学分制,16%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5.4%的学生认为没考虑清楚,反对实行综合学分制的学生为12.3%。总体来说,被调查的全体教师和大多数学生对试行综合学分制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见下图)

2、调查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应该用综合学分制取代单纯按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业学分制。认为综合学分制比学业学分制更为全面科学或可能会准确真实些的教师超过90%、持同样认识的学生达到83%。(见下图)

表中: 1—更为全面科学 2—可能会准确真实些 3—或许更模糊混乱 4—说不清楚

3、综合学分制体系中,由于课程成绩并非是获得学分的唯一和全部途径,因此约有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担心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程度会下降。当然,认为同样重视的教师更多一些。由于在我校的综合学分制初步方案中并没有明确学生的平时操行分与课程学业学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这一调查结果也只是一种大概的参考。

4、被调查的教师在综合学分的两种呈现形式上的分歧意见比较大。赞同将课程学分与平时操行分、奖励分按权重综合为一个总分的教师占44%;赞同将课程学分、平时操行分、奖励分各自分别表示、不设总的综合学分的教师占36%;认为两者都可以的教师占18%。总体来看,赞同用一个总的综合学分来表示的教师偏多数。

5、如果采取一个总的综合学分,势必涉及到学生平时操行分与课程学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对此在教师问卷中设计了两个表述形式不同而含意相同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对这一问题的分歧也很大。在回答两者比例问题时,认为取1:1的教师偏多,其次认为取1:3;而在回答当每学期课程学分为30分情况下平时操行分应设多少时,认为将每学期平时操行分设为15分的教师偏多。造成对这一问题看法分歧较大的原因,除了这一问题本身就比较复杂不便确定公认比例以外,还与没有事先明确学生的平时操行表现在课程学分中是否反映有关。

6、对于上述的课程学分是否包含学生的操行表现问题,在教师问卷中设计了两种可能的形式:一是操行分由班主任主持评定然后再按比例折算为综合学分(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纪律等方面的操行评价只能隐含在课程学分之中);二是所有任课教师除了单纯依据学生完成课程情况评定课程学分以外,还要对学生作出相关的操行评价与班主任的操行评价进行综合。调查结果显示:赞同前者的教师占30%,赞同后者的教师占58%,两者都赞同的教师占11%。这一结果也比较符合我们预期的希望,我们希望所有任课教师都应该关心学生平时的成长、参与对学生平时操行的评价。

7、在本次教师问卷调查的多个选项中,共识率最高的单项是高达83%的教师认为将综合学分与学生就业挂钩有道理且可行;学生中持有同样看法的占64.1%。综合学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用来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进步及个性特长的一个综合量化质量指标,如果这一指标根本不与学生推荐就业、获取毕业证书挂钩,那么综合学分制的功能就必将大打折扣。

8、在本次学生问卷调查的多个选项中,共识率最高的单项是高达72%的学生认为学校实行综合学分制的话有必要让家长了解基本情况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于大多数学生的这一愿望学校应当重视,相关部门要在适当时间通过适当方式与学生家长就综合学分制改革进行沟通交流。

9、对目前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表明,60%的教师认为基本满意,35%的教师认为不太满意;而对目前的学生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表明,44%的教师认为基本满意,49%的教师认为不太满意。由此看出,教师群体更倾向于加大对学生考核方式的改革力度,多达60%的教师对目前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表示基本满意,不知是否涉及教师自身传统习惯或利益?如果此项问题在学生中调查又不知会得到什么结果(调查问卷设计匆忙疏忽所致)?无论如何,这提示我们在即将进行的综合学分制改革中,既要顾及多数教师的态度,更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愿望。就目前我校的教学改革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大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逐步推行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的策略。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全校性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广大教师和学生对于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平时操行表现及个性特长等多方面评价衡量学生的综合学分制改革方向总体是认可的,而且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综合学分应该与学生推荐就业和获取毕业证书相挂钩。但是,由于诸如学生的敬业精神、劳动态度、团队合作、文明礼貌、创新精神等操行指标的不易量化考核,在综合学分制的具体操作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研讨、细化。此外,对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必须在综合学分制的柜架下积极而又稳步地推行。

总之,综合学分制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新的考核评价形式。我们必须利用综合学分制这一形式积极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根本目的。

六、附件

附件

1、综合学分制改革意向调查问卷说明

附件

2、综合学分制改革意向调查教师问卷及统计结果

附件

3、综合学分制改革意向调查学生问卷及统计结果

附件

4、学分制试行条例(2006)

安徽省第一轻工业学校

关于开展综合学分制改革的调查问卷说明

11、在新一轮教改中将打破原来先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最后才开设专业课的老三段式,文化课先基础模块、后提高模块并贯串始终。对此,你的态度是

A、非常赞同□ 43.0%

B、可以试试□ 50.0%

C、不太赞同□ 4.0%

D、坚决反对□ 3.0%

12、在新一轮教改中将打破原来先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最后才开设专业课的老三段式,专业课(实训)原则上从第一学期就要开始开设。对此,你的态度是

A、非常赞同□ 41.0%

B、可以试试□ 44.0%

C、不太赞同□ 13.0%

D、坚决反对□ 2.0%

13、如果第一学期就开设专业课程,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没学习,则第一学期专业课程的开设形式可能有两种:一是先开设不涉及原理知识的专业介绍、概论类型课程或某些实训项目(专业操作和专业原理依次展开);二是按模块、项目开设专业课单元,所涉及的原理知识在本单元内一并整合学习。对此,你的态度是

A、赞同前者□ 31.0%

B、赞同后者□ 53.0%

C、两者都赞同□ 11.0%

D、两者都反对□ 5.0%

14、对于涉及到实训的专业课,有两种教学形式:一是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分开进行(如同我校传统方式);二是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整合在一起(同一教师在同一门课程中完成)。对此,你的态度是

A、赞同前者□ 25.0%

B、赞同后者□ 66.0%

C、两者都赞同□ 6.0%

D、两者都反对□ 3.0%

15、如果综合学分制下每学期所有课程和实训总学分为30分(不包括额外的奖励学分),你认为每学期学生的平时操行分应该设为多少分? 分

第15题5分、10分、15分、20分、30分、50分都有,其中15分居多,20分和5分其次。

16、学生平时操行分的评价可能有两种形式:一是按学生科现行德育学分评价方式评定,然后再按比例折算为综合学分(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纪律等方面的操行评价只能隐含在课程学分之中);二是所有任课(实训、活动项目)教师除了单纯依据学生完成课程情况评定课程学分以外,还要对学生作出相关操行评价并与班主任评价的操行分综合。对此,你的态度是

A、赞同前者□ 30.0%

B、赞同后者□ 58.0%

C、两者都赞同□ 11.0%

D、两者都反对□ 1.0%

17、学生的平时操行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敬业守纪、劳动态度、团队合作、文明礼貌、创新精神等几项指标量化反映;也可简单地只用一个平时操行分量化反映。对此,你的态度是

A、赞同前者□ 65.0%

B、赞同后者□ 21.0%

C、两者都赞同□ 14.0%

D、两者都反对□ 1.0%

18、在综合学分的呈现形式上有两种可能的形式:一是将课程(实训)学分与平时操行分、奖励分按权重综合为一个总分(每位学生仍有具体学分情况记录表);二是将课程(实训)学分、平时操行分、奖励分各自分别表示,不设总的综合学分。对此,你的态度是

A、赞同前者□ 44.0%

B、赞同后者□ 36.0%

C、两者都赞同□ 18.0%

D、两者都反对□ 1.0%

19、如果要将学生的平时操行分与课程学分进行综合,你认为两者的比例应该为多少合适?即,平时操行分:课程学分= :

其中1:1最多,其次是1:3以及比值小于1的。

20、在我校《学分制暂行条例》中,以下七项内容的学分配置均为2分,你认为是否合适?若认为明显不合适,请按你认为的得分难易程度排序。

A、在实训车间学习某项技能,时间一周,通过考核。

B、选修某门选修课,完成28节课堂听课,成绩合格。

C、竞选成为学生干部,任期内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

D、参加某项技能大赛,获得市级三等奖或学校二等奖。

E、参加文艺体育类比赛,获得市级二等奖或学校一等奖。

F、参加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获得初级证书。

G、参加军训或学校的劳动,为期两周,表现尚可。

A、合适□ B、不合适□ 从难到易的排序为

此题选A占73.0%,选B占27%。其中选不合适答案的,大部分人没填,排在前面的依次是D、A。

安徽省第一轻工业学校

综合学分制改革调查问卷统计

(学生问卷部分,有效问卷763份)

1、我校将以综合学分来衡量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表现与进步情况,学生的综合学分将与学生推荐就业和获取毕业证挂钩。对此,你的原则意见是

A、赞成 □ 66.3%

B、无所谓 □ 16.0%

C、反对□ 12.3%

D、没考虑清楚 □ 5.4%

2、综合学分制是建立在对学生学业、操行、能力及特长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基础上,与过去单纯按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相比,你觉得

A、更为全面科学□ 35.1%

B、可能会准确真实些□ 47.7%

C、或许更模糊混乱□ 9.3%

D、说不清楚□ 10.5%

3、综合学分制体系中,由于课程成绩并非是获得学分的唯一和全部途径,这样可能会使你对课堂学习

A、更加重视□ 18.0%

B、同样重视□ 55.3%

C、重视程度下降□ 21.2%

D、不再重视□ 5.5%

4、如果通过劳动实践、参加社团活动、做些好人好事、各类竞赛获奖,甚至因为遵章守纪,也可以相应地获得一定的学分,你认为

A、这种学分不好拿,但我会去争取□ 53.9%

B、这种学分太难拿,我肯定放弃□ 5.6%

C、这种学分容易拿,我尽量要多拿 □ 33.3%

D、这种学分容易拿,但我并不想争取□ 7.2%

5、实行综合学分制,将规定学生必须在校完成一定数量的学分方能进入推荐就业程序,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这会对你在校的品德养成、学习成绩、能力提升等方面

A、有很大促进作用□ 59.4%

B、可能会有点作用□ 31.7%

C、没有什么作用□ 4.7%

D、说不清楚□ 4.2%

6、综合学分制落实后,将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就业先后及就业岗位有关,你觉得这么做

A、有道理,且可行□ 64.1%

B、有道理,不可行□ 18.7%

C、没道理,但能行□ 10.9%

D、没道理,行不通□ 6.3%

7、综合学分制中,将部分课程(活动项目)设置为选修课。你在选修时优先考虑的事项是

A、该门课程设置的分值高低□ 13.6%

B、该门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 10.0%

C、该门课程未来作用的大小□ 38.5%

D、我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大小□ 37.9%

8、在综合学分制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文化课都将分别分成两部分,即必修的基础部分和选修的提高部分,你对这三门提高部分课程的态度是

A、三门提高课都选修□ 41.5%

B、只选修其中

一、两门□ 36.3%

C、一门提高课都不选修□ 5.2%

D、没考虑清楚□ 10.7%

9、如果综合学分制下每学期所有课程和实训总学分为30分(不包括额外的奖励学分),你认为每学期平时操行表现分应该设为多少分? 分

A、(0,5)9.4%

B、(6,10)13.8%

C、(11,15)22.2%

D、(16,20)21.4%

E、(21,30)30.2%

10、如果以下四项内容获得的学分完全相同,你将会按 的顺序选择。

A、在实训车间学习某项技能,时间两周,通过考核。

B、选修某门选修课,完成28节课堂听课,成绩合格。

C、竞选成为学生干部,任期内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

D、参加某项技能大赛,获得市级三等奖或学校二等奖。

E、参加文艺体育类比赛,获得市级二等奖或学校一等奖。

F、参加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获得初级证书。

G、在实训车间学习某项技能,时间一周,通过考核。

H、参加军训或学校的劳动,为期两周,表现尚可。

排在前面的依次为:A、H、B。

11、你认为在你所获得的总学分中(不含奖励学分),课程(实训)学分与平时操行分两者的比例应该为多少合适?

A、>2 12.2%

B、(1.5-2)24.0%

C、(1-1.5)22.1%

D、≤1 41.7%

12、学校实行综合学分制改革,你觉得是否有必要让家长了解并且发表他们的意见和看法?

A、有必要,因为家长一直很关心我□ 72.0%

B、有必要,因为家长从来都不关心我□ 4.8%

C、没有必要,因为家长无法发表意见□ 9.6%

D、无所谓,让他们了解与不了解都行□ 13.6%

第四篇:我校发展改革探究

我校发展改革探究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以及学校发展外部环境的日渐复杂,传统的经验型高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高校的发展, 大学科学规划、战略发展思想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战略规划成为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途径,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也成为了高校管理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今年是我校建校115周年,又是“十二五”规划的起始年,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谋划今后的改革发展规划,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总体办学水平再上新的台阶,实现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交通大学的发展目标。关键词:战略必要性、战略可行性、主题、品牌特色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chool development in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experience-based management model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university college's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planning, strategic developmen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inking out, planning to become college strategic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way,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hot issue.This year is the 115 anniversary of our school, and also a “ Twelfth-five” start planning, the need for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on the school as a clear position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planning for futur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so that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overall educational level to a new level to achieve the building distinctive,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high-level development goals Jiaotong University.Keywords: strategic necessity, feasibility strategy, theme, brand characteristics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程的蓬勃开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对资源的激烈竞争也使高校面临着重大挑战,通过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高校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战略与规划管理起初是从政府和企业开始实施,高校作为学术型组织,不可能完全照抄照办政府和企业的做法,必须从高校自身实际出发,确定目标、举措和衡量标准,形成规划,指导学校的工作,才能使学校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1]。

一、高校实施战略与规划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高校一切办学资源全部靠政府投入,高校发展水平更多的是注重投入性指标,因此高校战略规划管理基本上没有提上历史日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到来,高校之间对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通过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战略规划,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2]。

第一,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是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使高校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而战略与规划管理是保证大学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战略规划所确立的大学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及重要政策与措施等。因此,战略规划指引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从宏观上指引着大学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经达到2700万人,预计到2010年在校人数将达到3000万,毛入学率达到25%,我国高等教育显然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各大学之间在生源和社会支持、办学质量和特色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同时,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化也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对于大多数大学而言,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背景、环境特点、学科特色、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发展战略规划,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第三,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是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迫切希望。高校利益相关者中除了学校内部的教师、学生以外,还有学校外部的政府、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捐赠者。对于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权力

作为新的制度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把学生看作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参与感与角色感。同时,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学校发展了,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相应提高,学生就业力才能增强,学生和学生家长才能对学校有认同感和信心。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是高等教育的提供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他们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学校的发展,教师才会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才能留得住人才,这也是高校教师自己所期待的。从用人单位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来看,他们都要求高校改革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自身利益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的可行性

第一,国家为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使高校有了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的法律保障。《高等教育法》颁布以后,高校在学校管理、招生政策、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主性,这都为高校实行战略规划与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二,国际国内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的成功案例为我国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提供了借鉴。纵观国内外运用战略与规划管理取得成功的高校,我们不难发现:实行大学战略与规划管理必须以探索真理和培养人才为前提;以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为核心;以学科优势和特色为主要内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这些经验都为我国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提供了借鉴。

三、我国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的建议

近年来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成为了一个热门,各个高校都在提倡战略与规划管理,这是个好现象,但是,战略与规划管理不能光停留在口号上、文件上、模仿上,而应该切实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定位,开展相应的研究,这样战略与规划管理才能真正起到推动高校发展的目的,不然就会流于形式[3]。

第一,要准确把握高校的发展定位。定位是指在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在某一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办好高校的前提首先是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高校发展定位不仅是高校发展的航标,也是高校发展的一种信念,更是高校发展的自我规范。发展定位内

涵丰富,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人才定位和规模定位等。定位是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的首要问题,没有科学的定位,就不可能对高校的远景与使命进行明确的、适切的展望,也就不可能实行科学的战略与规划管理。

第二,要广泛开展院校研究。院校研究源于美国,内涵是收集制度信息以便对机构的政策做出反思。院校研究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与自身相关的理论建设的研究;二是各高校实际开展的以解决自身管理问题的应用性研究。两个层面的研究都是必要的,理论性研究是基础,应用性研究是目的,前者为后者服务。中国大学开展的院校研究不管是自身相关理论建设的理论性研究,还是以解决自身管理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其目的都是为我国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提供现实与理论的支持,也能为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更好地指明方向。

四、我校发展战略的研究

一、抓住发展的主题,把握时代机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驶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速改革,高等学校进入了一个改革、调整和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紧抓发展的主题,及时地制定发展战略,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加快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步伐,是许多学校面临的严峻课题。我们学校在这个时期,勇抓时代机遇,谋划战略发展,为学校的成长、发展、壮大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和良好的开端。

西南交通大学始建1896年,曾先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是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在一个多世纪的征途上,学校以教育兴国为己任,始终秉持“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培养了二十多万名毕业生。在他们中间,有40多位两院院士,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有学界泰斗和工程界翘楚,有政府领导、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家以及为数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特别是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4]。

今天,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进入国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5]。

一、创新学科体系,突出特色与品牌

高校发展的核心是学科专业的成长以及在学科专业基础上拓展起来的相关事业的发展。大学要办出特色,必须以学科的特色为基础。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以一流的学科而闻名于世[6]。

西南交通大学为铁路而诞生,因铁路而发展。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到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建设;从举世公认的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成昆铁路建设,到2006年7月投入运营的青藏铁路建设;从解放后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从我国第一条万吨重载列车大秦线运行试验成功,到我国第一条载人磁悬浮列车工程示范线的联调成功;从我国所有城市地铁的设计与建设,到著名的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到正在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这些成就无不饱含着西南交大人的智慧与心血。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在轨道交通、磁浮交通、高速铁路、大型桥梁隧道、现代交通信息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诞生了以“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现代轨道车辆耦合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了新的贡献,成为国家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如此,学校还充分利用办学优势,加大了服务西部和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力度[7]。

三、结合行业优势,推进科技创新

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一个首要的条件是学校要拥有相当雄厚的科技实力,具有高度发展的科技水平。从战略发展的思想来思考一所大学的科技发展,不仅要靠长期的积蓄实力、推陈出新,而且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学校科研创造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建立某方面的自身优势,然后以相对优势取胜,并带动相关学科提升学校整体科技水平。

实践证明,大学的发展“有预则立”已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逻辑。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向纵深处推进,大学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战略实施、战略管理将更加成为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必要途径。对于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来说,加强战略发展研究且保证战略规划的常态性工作机制是一个应引起重视的重要问题。

【1】高校改革与发展参考09

【2】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3】中国高教研究2009

【4】、【5】西南交大学校概况

【6】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

【7】西南交大学报

参考文献 年第15期 第31卷第8期 年第一期 年2月

第五篇:综合改革

综合改革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人口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新时期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惠州市作为全国16个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实施综合改革两年来,惠州市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积极推进而不冒进、真抓实干而不蛮干、开拓创新而不标新”的指示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做到既稳定低生育水平,又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新机制。加强管理 “三个代表”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着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理光芒。在改革中,惠州市坚持用“三个代表”正确认识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改进的工作。

1、建立基层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从广大育龄人群婚育行为的经常性出发,建立和完善经常性的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新机制。在农村,建立健全“镇负责、村为主、户落实”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落实重心下移,强化镇、村两级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能。加强“村官”培训。建立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小组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实施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在城镇,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社区管理、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机制,强化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计生工作职责,健全楼栋长、房东、工厂宿舍舍长和农贸市场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管理网络。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生育工作“急在县里、忙在镇里、梗在村里”的现象。

2、健全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机制。我们在综合改革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对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整合、提升,建立和完善了十项经常性工作制度:①“两员一干”(党员、计生协会会员、干部)计划生育包干责任制;②镇、村计划生育工作月例会制度;③已婚育龄妇女全程跟踪服务制度;④定期“三查一服务”(查环、查孕、查病,提供生殖保健服务)制度;⑤育龄妇女信息变更、反馈、分析制度;⑥独生子女户、纯二女结扎户慰问、优惠制度;⑦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制度;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⑨县(市、区)、镇(办事处)季度考评及隔级考核制度;⑩镇(办事处)、村计生工作人员业务学习培训制度。

3、建立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依法管理计划生育。2002年上半年全市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建立以村(居)为主的有效的基层管理。在农村,把人口与计划生育有关政策、组织管理机构、奖励与限制措施和执法程序等内容写进村民自治章程,并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过。把村民实行计划生育作为贯彻落实村民自治章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让村民充分享有正当行使村民组织法赋予的权利。在城镇,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之中,强化街道和社区妁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建立单位负责、社区管理、居民自治、条块结合、双重管理的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依靠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以及计划生育协会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保证了村(居)民自治组织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4、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依靠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管理、共同负责才能做好。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由计划生育部门协调,各有关 1

部门参与的管理体制。根据中央《决定》精神和省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惠州市计划生育兼职成员单位职责》,进一步明确公安、卫生、教育、工商等兼职成员单位的计划生育分工职责,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部门垂直负责制,共同抓好计划生育。

5、健全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是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健全一支队伍。市、县、镇三级均成立相应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定人定编。同时,发展企业主、房东和流动人口中的积极分子等做义务宣传员和计生信息员,建立一支不走的宣传队。完善两种制度。一是建立健全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制度:①流动人口计生档案、证明管理制度;②流动人口清查验证制度;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反馈通报制度;④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三查一服务”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流出地配合管理制度;①流出人员婚育、节育情况申报、审核制度;②流出人员计生管理跟踪服务制度。同时,认真把好“三关”——发证关、落实节育措施关、信息反馈关。落实三项责任制。一是计划生育兼职成员单位责任制;二是工厂、企业法人代表责任制;三是属地管理责任制。实行“四同”。对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实行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初步建立起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

6、改革考核方式,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机制。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简便易行”的原则,2002年,在国家、省计生委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实施了“三线考核”,即:一是对党委、政府的考核(简称“党政线”),注重“三率”: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以及“三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二是对计划生育兼职成员单位的考核(简称“部门线”),按计划生育兼职成员单位职责中规定的内容进行考核。三是对计划生育部门的考核(简称“计生线”),主要包括统计质量、落实“三为主”、基层基础建设、优质服务等计生业务工作。“三线考核”切实从综合改革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了考核对象和职责,减少了考核层次,采取年终考核与平时检查相结合、自查与上级检查相结合、直接调查与间接评估相结合的办法。严格落实“一票否决权”。切实把基层的注意力的工作重点引导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上来。

7、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上,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市所有镇(办事处)均配备了规范化管理必备的微机,完善了育龄妇女信息化系统网络版单机运作,并依托政府专用平台实现初步的在线联网,呈现出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的雏形。为进一步提高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丰富决策信息,使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轨道发展,2004年力争实现市、县、镇三级在线联网,从而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科学化、服务全程化。创新服务,注重实效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在综合改革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本的思想,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技术服务做得更好、更深入、更细致、更加科学规范。

1、改革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大胆创新宣传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倡导温馨化、个性化、咨询式、启发

式的宣传服务。依托社区,强化载体,贴近群众,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切实把计划生育知识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由单纯的说教式向平等、对话、咨询等多种形式转变,有时代性、针对性地开展面对面的计划生育宣传服务,不断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向深入。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深化宣传教育的内容。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需求为目的,注重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意识和新婚育观的宣传,以及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生命科学等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科学知识教育,实现了从过去宣传法规政策向宣传科技知识扩展,群众的全局观念、人均意识、生存发展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妊娠、流产、妇女常见病和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

3、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大投入,着力建立完善市、县、镇、村四级计生技术服务阵地,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计生技术服务网络作用,努力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宣传、培训和避孕药具的发放,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条件,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已婚育龄夫妇服务。目前,我市共有计生医技人员502人,均具备大(中)专以上学历;市、县(市、区)服务中心(站)建立优生实验室,配备了开展普查普治,优生筛查和检验的相关设备,镇服务所具备了“三查一服务”的必要条件,50%的村(居)委会配备了B超仪,为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4、拓宽技术服务领域。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在综合改革中,我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改变过去单纯计划生育为与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相结合,建立以人为本和逐.步过渡到“知情选择”的新机制。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坚持以健康人、亚健康人为服务对象,积极开展以计生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如定期开展“三查一服务”活动,大力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防治”优质服务“三大工程”,加大性病、艾滋病预防力度,把安全套自动销售机的安装从市区延伸到各县城和流动人口聚集地等等。目前,全市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30%以上的村(居)委会已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提高了避孕节育措施的有效率、及时率,维护了广大育龄群众的身心健康。“三个代表”思想的精髓在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践证明,两年的综合改革,创新了机制,转变了作风,成效明显。(作者单位:惠州市计生局)(摘自《广东人口信息》)

综合改革

2001年,国家和省人口计生委将我市确定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市。对于我市来说,这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计生等各职能部门积极

探索,从明确新思路、建立新机制入手,以综合改革促进工作理念与工作格局的转变,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我市综合改革的主要思路和实施过程 2001年初,国家、省人口计生委领导到我市调研时指出:惠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把以大突击为主的工作方式向经常性工作和优质服务转变。我们认为,这一要求非常切合实际,为我市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统一全市各级的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我们专门就综合改革怎么改?如何贯彻国家提出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在全市上下展开了大讨论、大调研,并认真组织学习国家、省有关文件,在集思广益、摸清群众需求、体察民情社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综合改革的思路:在总结30年人口计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注入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抓好综合改革配套措施的建立和完善,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在“实”字上下功夫,狠抓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把求真务实精神贯穿于综合改革的全过程。思路明确以后,我市综合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是2001年初至2002年初的前期准备阶段。我们在开展一系列调研的基础上,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的意见》,由市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关于“三线”考核等九个实施方案。县、镇两级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二是2002年初至2003年底的试点推进阶段。主要是选定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镇为试点,上下联动,探索经验,并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现场会,树样板、推典型,以点带面,及时把点上的经验转化到面上,促进全市综合改革工作的平衡发展。三是今年初以来的全面铺开阶段。主要是挖掘亮点,总结经验,并将之上升到理论和机制的高度,制度性地安排综合改革措施。

二、我市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们重点在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改革突击性工作模式,建立经常性工作新机制

1、以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促进经常性工作的开展。经常性工作是计划生育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市综合改革的重点。我们通过对原来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进行归纳、提升,建立了以镇村党员、干部包干工作责任制度和已婚育龄妇女全程跟踪服务制度等为主的经常性工作“十项制度”。实行县(区)四套班子领导包镇包村责任制,镇三套班子领导包村包户,镇干部全员包户,村(居)委会干部包组包户,职能部门包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包监督的责任制。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抓好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的落实。镇、村干部的包干内容,从过去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高潮四术落实率的“旧四率”发展到群众对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知情选择率、参与率、满意率的“新四率”,具体要求做到“十包”:包了解计生对象的婚育状况,包宣传计生政策和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包动员对象参加优生检测,包孕情监控,包计生对象查环查孕和落实节育措施,包术后回访,包动员对象接受妇科普查普治,包辖区内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包协助计生对象办理计生优惠证件并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和小孩九年义务教育书杂费等各项优惠,包协助计生对象开展“三结合”发展生产、劳动致富等。

2、以宣教方式的创新深化经常性工作的内容。一是更新宣传教育服务理念。用平等对话、咨询服务等的宣传教育,代替单纯的说教式教育,开展面对面、心贴心的宣传教育服务。二是加大精品制作力度。在市区和县城,建立主题突出、时代感强的生育文化主题公园和文化长廊;在中心镇,建设高档次、高品位的婚育新风“风景街”;在厂矿、企业,设立人性化的婚育新风“自助餐”等。三是提高宣传教育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各传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在电台设立“关注悄悄话”等热线节目,在《惠州广播电视报》设立“性福课堂”,建立“人口计生网站”,利用移动电话网络开展手机短信服务。四是全面推广七种模式。在镇村两级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培训、干部与育龄群众民主对话、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论坛、计划生育知识竞赛、计划生育演讲、计划生育文艺汇演以及制作和播放计划生育VCD专题片。通过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和内容,为经常性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群众认识基础。

3、以信息化建设促进经常性工作上水平。几年来全市在计生信息化建设方面共投入经费约1300万元,信息网络初具规模,所有镇(办事处)均配备了信息化管理必备的微机,完善了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网络版单机运作,并依托政府专用平台实现初步的在线联网。同时,切实做到统一管理、专人负责,改变了以前那种在纸堆里找育龄妇女信息、人工统计数据的工作模式,使计划生育经常性管理和服务上了一个新水平。(二)改革单一的技术服务模式,建立优质服务新机制 一方面是增强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我市市、县服务中心(站)建立了优生实验室,配备开展优生筛查和检验的相关设备,镇计生服务所中有71%达到省甲级以上标准,50%的村(居)委配备了B超机。并在用人上

严格把好“进人关”,积极引进素质高、懂业务、善于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医技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同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改过去单纯计划生育服务为计划生育服务与生殖保健服务相结合,全面启动避孕节育、生殖道感染防治、出生缺陷干预“三大工程”;把服务范围从户籍地已婚育龄妇女扩展到流动人口;实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充分尊重育龄群众“计划生育主人翁”的地位,全市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90%的村(居)委已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另一方面是转变服务态度,创新服务方式。改过去“坐堂服务”为上门服务;生殖保健服务由原来“政府给什么、群众只能接受什么”,向“群众需要什么、政府就尽量提供什么”转变;生殖健康快车每月都轮流进村、进厂为育龄妇女开展妇科常见病的普查普治,为农村独生子女、纯二女进行体检;并坚持派车接送落实节育措施的育龄妇女,坚持术后随访,把慰问、宣传、服务融为一体。(三)改革“处罚多生”的管理模式,建立“奖励少生”的利益导向新机制 在城市,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通过制订村民自治章程,把集体经济股份分红与计划生育挂钩,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兑现集体分红,宅基地优先分配,查环查孕误工给予补助等;对不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取消全家7—14年集体股份分红。各县(区)出台了《关于实行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优先优惠措施的若干规定》,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优先优惠政策,为农村独生子女和纯二女购买学生平安保险,各部门、各单位为计划生育家庭开辟“计生绿色通道”、“服务专柜”,提供各种优先优惠服务。同时,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三结合”,扶持计划生育户发展“三高”农业、开办实业。此外,镇级普遍设立“温暖基金”,专门用于慰问计生困难户和对特困户进行补助,让计生对象真切感受到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有保障。(四)改革干部管理模式,建立队伍建设新机制 一是建立灵活用人机制,配齐、配强计生队伍。全市镇、村两级按3000:1和1000:1的要求配齐计生工作人员,各村(居)委会配备两名以上专职计生干部,村民小组设有宣传员,每30至50名育龄妇女设一个小组长,并落实报酬,村计生干部每月工资补贴在300—1500元不等。村(居)计生专干采取群众选举和公开竞聘方式产生。按照“选能人,用强人,谁能抓好就用谁,谁抓好了就提拔重用谁”的原则,选拔、任用计生干部。二是深入开展“万人评计生”活动,推动计生队伍作风建设。广泛发动群众对各镇(办事处)计生办、服务所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以及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进行公开评议。在活动中,各级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采取向参评对象发放评议表、公开监督电话、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信箱等多种形式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通过广泛开展“万人评计生”活动,切实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息,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效果的第一标准,大力加强全市人口计生队伍作风建设。(五)改革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模式,建立管理服务新机制 一是营造依法维权氛围。制订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岗位责任制度、检查督促制度以及责任考核制度,坚决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若干规定》,严格执行有关流动人口行政收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开通维权服务热线,并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上设立《群众来信》栏目,公开接受流动人口投诉和民众监督。同时,健全党政、人大、政协、群众、舆论等全方位监督机制。使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从单纯强调管理向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转变。二是建立管理服务并举架构。建立、推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五种责任制,即:楼栋长责任制,房东责任制,企业宿舍舍长责任制,计生、治安联动责任制,集贸市场协会会员责任制。各级计生兼职成员单位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在暂住登记、就业、生殖保健、科技培训、教育等方面给予优先、优待。计生协会主动配合工商所、物业管理处“一帮一”和“一挂一”地为流动人口提供计生宣传服务。同时,各级政府加大了流动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和服务方面的投入。设立计生专项基金,为流动人口育龄群众的生殖保健提供经费保障。通过推行以上五种责任制和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管住流动人口的“窝”,赢得流动人口的心,实现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考核。

三、我市综合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目前,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比改革前下降了1.

14、0.85个千分点;政策内生育率比改革前提高2.81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了4.53个百分点。2003年,全市创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合格村(居)939个,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先进村(居)283个。三年多来,全市有1800多对已婚育龄夫妇自愿放弃生育二孩。2001年以来,我市连续三年完成省下达的人口计划控制指标,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工作理念发生重大变化。人口计生工作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依靠管理为主到注重优质服务转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大胆叫响计生品牌。———工作方式方法逐步改变。主要体现在“十改十转变”:改突击性工作向经常性工作转变;改“急风暴雨”向“和风细雨”转变;改统计业务以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管理转变;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以流出地管理为主向流入地管理为主转变;改单纯说教式宣传教育向人性化宣传教育转变;改查环查孕

向“三查一服务”转变;改落实节育措施“对号入座”向“知情选择”转变;改单一的服务向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转变;改单线考核向“三线”考核转变;改“旧四率”向“新四率”转变。———群众应知应会率、参与率、满意率有较大提高,分别达到90%、95

下载我校民族教育综合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校民族教育综合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教育心得体会

    (一)2014年度水情 2014年度卫辉市降水量为 586.5毫米,较多年均值566.2 mm增加3.6%,为正常年度。当年地表水资源量0.801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3746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0.......

    民族教育英语教案

    Module4 unit 1It’s red.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听懂,会说red, green ,blue, yellow, white,black六个表示颜色的单词,发音准确。 2 学生能用特殊疑问句What colour?向他人询......

    民族教育材料

    民族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可靠保证,开设民族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

    民族教育工作总结

    大科什旦小学2015-2016第一学期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总结 根据教育局关于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学校召开班子会,成立自查"民族团结教育"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教导......

    民族教育小结

    光彩小学“民族教育情况”小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向世界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要让学生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历......

    民族教育参考书目

    民族教育学的参考书目1、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2、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滕星、王......

    民族教育教案

    民族教育教学计划 中心完小杨伟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的名称、文化和特点。 2、明确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3、懂得我们应......

    民族教育工作总结

    格日勒图蒙中2010至2011学年度 下 学 期 民 族 教 育 工 作 总 结本学期我校民族教育工作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