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竹竿舞》课程活动案例
《竹竿舞》课程活动案例
-----艺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一、课程目标:
学生目标:掌握跳竹竿的基本节奏和动作,发展弹跳能力、灵敏性和协调性,培养节奏韵律感。体验竹竿舞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目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自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合作互助、竞争进取、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组长目标:控制学生对规则的遵守,关注学生的表现。
二、教师要求:
确保项目操作前的器材准备,清晰讲解竹竿舞历史文化及跳动过程中的纪律要求,注重安全。发现不规范的行为及时制止并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课程结束后监督学生做好卫生清洁工作,并检查器材是否完好无损。
三、场地:
操场。
四、器材准备:
2.5米的竹竿24根,录音机,音乐《最炫民族风》,红彩带。
五、时间:
六十分钟。
六、项目流程
(一)、竹竿舞基本认识
1、讲故事:竹竿舞历史和运动价值。
竹竿舞的起源是因为苗族人择山而居,常有野兽来袭。一天,人们听到“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的脚步声,原来是野兽来了,当时,人们没有没有先进的防御工具来对抗野兽,于是,聪明的苗族人就用竹竿来驱赶野兽,大家用很多很多的竹竿敲打碰撞,也发出“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的声音,比野兽的声音还要大,野兽害怕极了,仓皇逃走了。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是一项不错的体育锻炼项目。后来,参观苗寨的游客多了,为了让游客表情更贴近感受苗族人的生活,于是苗族人们加以对竹竿舞的调整和编排后,逐步演变成今天的竹竿舞。
2,认识竹竿舞的基本节奏。根据故事提问:
(1)野兽来了,发出怎样的脚步声?“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
(2)苗族人们为了把野兽赶走,用竹竿敲打碰撞发出怎样的声音?“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
(3)今天我们也用“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的节奏跳竹竿舞,好不好?
(二)、初步练习,感知竹竿舞的基本节奏。学生系上红彩带,感受竹竿舞的喜悦气氛。
(1)用手模拟竹竿节奏(开合--开合--开合--开开合)问:几个开合?几个开开合?
(2)原地练习脚步节奏(点缩--点缩--点缩--跳跳跳)问:几个点缩?几个点点缩?
(三)、口号练习。
在静止竹竿上利用口号“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或者“点缩--点缩--点缩--跳跳跳”,练习竹竿舞节奏,进一步感知竹竿舞的节奏。
1、教师示范摆放竹竿。
2,学生在静止竹竿上练习基本节奏。
(四)、在开合的竹竿上尝试跳竹竿舞
当竹竿打开时,把脚点进竹竿里,当竹竿合起来时,把脚收回来,当竹竿开两下时,两脚按先后顺序跳过去。总之,竹竿的开合要和脚步进出相吻合
(五)、在开合的竹竿上,配合音乐跳竹竿舞
1、欣赏音乐《最炫民族风》的拍子节奏。
2、教师在开合的竹竿上示范竹竿舞,配合音乐。
3、强调竹竿舞的节奏要求及注意事项:
(1)敲竹竿必须按照(开合--开合--开合--开开合)的节奏,节奏明显,均匀轻敲,不能太用力,以免夹伤脚。如发现有同学摔倒,先等同学出来在重新开始。
(2)跳舞的学生必须按照(点缩--点缩--点缩--跳跳跳),排好队,不拥不挤,如不小心跳错步伐,可及时更正,不能在竹竿里面逗留。想再跳请到后面排队等候。
(3)竹竿与脚步吻合,配合音乐快慢进行(协调性、灵敏性、力量性、节奏性)
(六)、提高练习,大胆尝试,创编动作跳竹竿舞
1、教师示范创编动作,指导学生展示动作。
2、鼓励学生邀请伙伴创编动作跳竹竿舞,展示自我的能力。
3、可分组比赛,评出最佳舞星,让学生加强交流。
七、分享总结:
1、学习跳竹竿舞的方法,我们能根据节奏开合竹竿;掌握和学习竹竿舞的基本跳法。
2、通过学跳竹竿舞,我们体验竹竿舞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以及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养成合作互助、竞争进取、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第二篇:竹竿舞活动计划
竹竿舞活动计划
一、教学内容
竹竿舞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目前竹竿舞已在全国不少中小学悄然兴起,它既能丰富学校的体育活动内容,又能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校本特色课程,我们将不断探讨学习,努力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品德、意志、情感以及与人合作、处事的生活态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小组创编,学习创编组合一。(3月份)
引导学生发挥个人创编思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实践活动。
第二阶段:创编组合排练。(3、4、5月份)
1、打竿及步法练习
2、跟音乐练习步法
3、队形及分组练习
4、舞蹈动作学习
5、完整编排练习
第三阶段:时间安排
星期二:六{1}班
星期三:六{2}班
星期四:六{3}班六{4}班
星期五:六{5}班六{6}班
第三篇:竹竿舞活动计划
竹竿舞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此活动以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新课程的理念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对竹竿舞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创新、合作探究、加强交往、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的
运动参与:乐与跟小伙伴们进行各种方式的竹竿舞练习与游戏,表现出浓厚的活动兴趣
运动技能:学会不同方式的竹竿舞动作,掌握各种动作的节奏,并能跟着节奏进行连贯协调练习。
身体健康: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及良好的节奏感与下肢的弹跳性。
心理健康:能体验和简单描述自己在练习和游戏活动中克服困难,向往成功的心情,能与同伴一起大胆展示动作。社会适应:在练习中能够与小伙伴友好相处,团结互助,合作创编新动作。
三、教学内容
1.欣赏竹竿舞,了解竹竿舞的知识与民族特点 2.学习开开合合、开合开开合合两种步伐与节奏的动作 3.熟练跳竹竿舞
四、学情分析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颖的事物充满的了好奇,他们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内心向往成功,乐于展示、表现自己,并且能够较好的进行自我评价,竹竿舞是一项艺体相结合,极具趣味性与挑战性的项目,简单易学,具有表演的性质,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
五、活动时间:每周活动两次,熟练后利用课间操或课余活动时间
六、活动要求
1、轮流一部分同学跳,8-10人打竹。击竿同学为一边两人共拿两根竿,他们的间距为左右两人在同时分开时手能靠在一起。击打的节奏为“开开---合合、开---合----开---合”。
2、击竿同学做好准备后,过竿同学排成两列纵队,竹竿舞曲一响就开始打竹竿,接着跳的同学开始进场。
3、要求打竹竿的同学全部要同一。跳的同学要面向前方,跳的过程中要摆手势。
第四篇:竹竿舞教学案例
《竹竿舞》教学案例
妙西小学:孙海明
教学背景: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为背景,以日常所见的“竹子”为实物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美丽的民俗文化,通过运动参与达到身体健康、愉悦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等的目的,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另外,“竹竿舞”跳法多样,竹竿的开合变化灵活,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能力;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创新意识。此舞蹈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了解竹竿舞的基本练习方法,并学会控制竿的操作。
2、技能目标:学生初步掌握竹竿舞的基本步法、跳法、敲竹竿的节奏,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发展学生灵活、协调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在体验竹竿舞的乐趣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创新精神。
案例描述:
一、新课导入调动情绪。师播放《最炫民族风》音乐。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生:异口同声的说:“最炫民族风”。
师:这首歌同学们应该都很熟了吧,是不是一听到这首歌就心潮澎湃啊!生:(杂声):我一听就很激动;我一听就想动„„ 师:待会儿我们就在这首音乐下来跳《竹竿舞》。
师: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乘着这个时机我立刻说:“我们都欣赏过视频中的竹竿舞了吧!有没有人注意过他们握竿的手势?” 生:(杂声):我没仔细观察,只看他们跳了;好像就只是将竿握紧吧;„„ 师:出示挂图。看看跟你们记忆中想的一样吗?
生
1、跟我想的不一样,我还以为全握紧就好了原来他是半握的。生2抢着说,他大拇指还朝前面的,没握到里面去。师:嗯,同学们这次观察的很仔细,他这个握法与我们平时不同就是打竿时保护我们的手指,不容易弄伤我们的手指。好,1、3排同学向后转,2、4排同学前平举伸直你们的手臂,跟着老师一起来握竿并一起在音乐声中打一下竿,让竹竿跳舞吧。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在音乐声中做开开合合的打竿动作,适当的来调整学生的音乐节奏。
二、身心准备,诱发兴趣。
师:同学们,竹竿跳舞已经跳累了,待会儿就是我们正式上场跳舞了,不过在跳舞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个热身,身体活动开了,才不会在跳舞中受伤。
教师讲解绕竹竿跑跳的路线及跳法,特别强调跑中的间距问题,注意安全。(学生在花样跑跳中尽情的热身,并在此过程中对于下面学习跳竿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三、努力引导,掌握技能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今天舞步,先看老师给你们示范一遍。(一遍示范完成后)生:(学生很激动),这个这个不是我们刚才做过的吗。
师:对,这个我们刚才在跑跳中学过,有谁还记得?(请学生展示后),很好!那两位同学很棒,接下来跟老师一起在做几遍吧。(前前后后,跳跳,跳跳)之后,跟着音乐的节奏在原地又跳了几遍。
师:接下来,同学们迅速的找到自己场地跟着音乐去练习跳规定竿吧。
(要求:没有在跳竿的同学排着队跟着前面跳竿的同学一起做徒手动作,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学练中,我采用了分层教学,让好的组逐步的进行下一项任务,顺序:跳固定竿---边打竿边跳竿---拓展组合练习,这样在学生竞争中更能增强学生学练的积极性。
四、同心协力,共创佳绩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跳竹竿舞中,老师发觉你们都快跟电脑视频中跳的差不多,一个个都很棒。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接力游戏吧!名字叫做“竹竿竹竿快快跑”
游戏规则:一二两组为一大组,三四两组为一大组,每小组同学分别握在竹竿的两头进行接力,但必须跑到标志物后绕标志物两圈后回来。要求:握竿的顺序是先握竿两端,后两个接竿时握竿中间接力,交竿的同学必须交竿后下蹲。
(学生在接力游戏中,使我们整堂课的强度达到了一个高点,并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力)
五、整理放松阶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在《最炫民族风》的音乐下做拍手操的放松吧!
学生跟着教师做拍手操,既放松了身体,有对本节课的节奏又做了一个很好的回顾。
案例分析:
“竹竿舞”教学在小学教材中还没有体现,这是我们学校新增的一个特色教学,学生对竹竿舞很陌生,但按照学生的特点来说,对竹竿舞的学习积极性应该很大。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事先找了一些竹竿舞的相关视频在课余时间给学生欣赏,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正式上课时看到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最高,我再以学生最爱听的《最炫民族风》作为开场,立刻指导学生学习了竹竿舞最基本的握竿与打竿的技术,之后,我再进行多种方式的跑跳运动,在跑跳运动中我增加了今天学跳的步伐,让学生在学练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个基本部分的内容提前上,有点不合逻辑。按照往常的体育课我肯定先做热身再来学习竹竿舞的握法和敲竿法的,但是我突发奇想的这个想法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学生学习的异常认真,因此我觉得体育课不一定非要正规。
其次,在努力引导,掌握技能当中,确实,在学生学习步法的时候,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牢牢的锁住了学生的心。分层教学中,利用学生竞争意识,又一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特别是拓展组合练习,我设计了双人面对面手拉手、双人肩搭肩、集体的手拉手转圈跳,这几个动作简单有趣,大部分同学都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来做,某些同学们在此动作的基础上自己还创新加上了一些搞笑的手部动作,是整个课堂氛围分外的和谐。
在同心协力,共创佳绩中,看起来简单的“竹竿竹竿快快跑”,既发展了学生的素质又增加了学生之间配合的能力,把整个课程推到了一个最高点。
最后,运用的拍手操结合《最炫民族风》,把学生今天学习竹竿舞的节奏又很好的复习了一遍,既起到放松作用又稳固了旋律,一举两得。
整堂课,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相当的高,练习的密度也很大,超量完成了这堂课的目标,有95%以上的学生都学会了最基本的动作,也能在竹竿的开合间自由的进出。虽说这堂课还不错,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的缺点。
首先还是要说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简单带过的语言还是在那里反复的说,浪费了很多时间。
其次是课的设计中集合次数太多,也费了很多时间。如:虽说教师的队形安排上不错让学生都是向内跳跃的,教师能很好的照顾到,但是没有很好的利用到。这可以直接让学生原地停止看示范以及听讲解等等,这就节省了很多时间。
最后竹竿接力时,教师没有很好的渗透好合作意识,直到下课了学生才明白。没有在课中解决。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自己每时每刻多反思多磨练总会有进步的。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自己能做到一位优秀的上课能手。
第五篇:竹竿舞论文
竹竿舞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的研究
钟俪华
苏燕鸿
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中,因地制宜地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为我国体育教育的改革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还对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网上文献检索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竹竿舞不仅简单、易学,趣味性、娱乐性强,而且场地器材要求也不高,极易掌握和推广。但除了极少数中、小学将竹竿舞引入体育课堂外,全国各地开展的现状几乎是空白。本研究将竹竿舞引入我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堂,为寻求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路提供参考。
竹竿舞又叫“跳竹竿”或“跳柴”。我国南方的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在丧葬仪式中用竹竿为道具而跳的一种舞蹈,以表现人鬼殊途,寄托哀思。而在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黎语叫“卡咯”。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收获人们都要聚在一起跳竹竿,而且往往通宵达旦,场面豪迈洒脱,气氛热烈欢快,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在“竹竿舞”不但跳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而且被很多民族吸收并打上了各民族的文化烙印,曾被国外游客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在广西许多少数民族村寨中也广为流传。跳竹竿舞时,先将两根长约5米的粗竹竿平行摆在平地上作为垫架,竿间距大约3—5米左右。在垫架上平行横放8根手腕粗细的竹竿,由8人分两组在两边握竿击节,每人左右手各握细竹竿一端,在锣鼓和音乐的伴奏下,握竿者按节奏敲击竹竿,竹竿在垫架上滑动离合,按照“开合、开合、开开合”和“开开合合、开开合合”的节奏,将两根竹竿分开或合拢。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和跳跃,而且要潇洒自如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与活动内容相关)。击竿者可时而蹲,时而坐,时而跪,时而站,使竹竿有高低变化。持竿者会随着节奏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之声,使场面表现出低沉或欢快的气氛。
由于竹竿舞项目到目前为止还主要存在于民间,内容形式比较简单,没有专门的教材。作为一个新兴尝试性项目,学校还没有大规模地开展此项目,也没有组织相应的比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前几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性很高,还创造出不少新玩法。但后几周随着学生对竹竿舞掌握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又挖掘不出新的玩法,他们的练习积极性明显降低,练习次数也随之递减,所以就造成了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两个数据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另外两个组的结果。
竹竿舞与羽毛球两个教学内容的结合,使传统的教学内容注入了鲜活的成分,在活跃和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身体素质。通过身体素质五项指标的分析也比较充分的挖掘了竹竿舞除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的娱乐性外,更加明确它本身的运动效果,为进一步研究竹竿舞的锻炼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竹竿舞引入学校体育课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竹竿舞项目器械简单,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该项目搬进体育课堂,是完全可行的。
单纯的竹竿舞课能提高学生的心功能和下肢的弹跳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竹竿舞结合羽毛球课能在单一课型的基础上加大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在五项指标上除坐位体前屈外,其它四项练习前后均有显著提高,且体育学习兴趣提高显著;传统的羽毛球项目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但是在五项指标上提高不明显。
竹竿舞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后,由于其内容简单,学生较容易掌握,单独成为一门课已表现出弊端,建议:减少竹竿舞的教学课时数,以每周一个学时为宜。
竹竿舞与羽毛球的教学结合改变了单一运动项目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建议:在进一步挖掘竹竿舞的运动功效后使之与其他更多的大学体育课程有机结合。从而能更好地展现竹竿舞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独特魅力,更多层次地丰富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