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现代跳远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

时间:2019-05-15 07:0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六章现代跳远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六章现代跳远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

第一篇:第六章现代跳远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

第六章 现代跳远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

一、跳远运动简介

跳远,过去叫急行跳远,它是古代的奥林匹克竞赛及古希腊五项运动里都有的一个项目,是现在学校体育教学和田径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练习跳远能发展人的速度、弹跳力和灵巧性,并能增强心脏等内脏器官的功能,增进身体的健康。跳远的场地设备比较简单,学习跳远又比较容易,因此青少年们比较喜欢这项运动。

跳远方法的演变和技术的发展有比较长的历史,但在近代的田径比赛中,有记载的第一个男子跳远世界纪录是在1864年创造的,成绩是 5.48 米。半个多世纪以后,到了1931年,日本运动员于1935年用蹲踞式的姿势跳出了 8.13 米的成绩,他的快速助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的世界纪录是美国运动员鲍威尔用走步式创造的8.95米。

女子跳远在1948年第十四届奥运会上才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现在的女子跳远世界纪录是苏联运动员于1988创造的 7.52 米。

解放前我国的跳远水平很低,男子纪录是 6.91 米,女子纪录是 5.06 米。解放后,跳远的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不断提高,目前女子全国纪录是 7.03 米,男子全国纪录是8.40 米。

从跳远技术的发展来看,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初是简单的蹲踞式,以后有了挺身式,又有了走步式。今天的跳远技术,正向着快速的助跑、迅速而有力的起跳和较高的跳跃高度方向发展,运动员必须具备全面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熟练而准确地掌握先进的技术。

跳远的完整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成绩的好坏主要是助跑速度和起跳技术决定的,当然平稳的空中姿势和合理的落地动作,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总之,各个部分的技术都是跳远中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现代跳远技术的发展与特征

纵观现代跳远技术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力量型”(20 世纪60 年代前期)和“速度型”(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两个不同类型的发展阶段。而速度型又可分为低跳型、均衡型和高跳型3种。虽然,高跳型的代表鲍威尔以8.95m 的成绩刷新了比蒙·鲍勃以8.90 m保持了23 年之久的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但是低跳型的代表刘易斯同时也以8.91m 的成绩让人惊叹。在上板起跳离地的瞬间,鲍威尔和刘易斯的技术哪个更为合理,谁更能代表现代男子跳远运动发展的主流趋势,已成为有关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以下是摘自杂志中的研究观点。

(一)世界男子跳远的发展趋势

美国选手M ·鲍威尔在1991 年东京第3 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以8.95m 的成绩打破了D·比蒙保持了23 年之久的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他的较高助跑速度和较大腾起角的起跳技术也推动了现代跳远技术的发展。

1、现代“高跳型”技术的普及应用。当今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多采用三步半的走步式跳远技术。走步式跳远技术又可分为高跳型、平跳型和均衡型三 大类。20 世纪中期,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高跳型”技术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平跳型”技术, 在国际田径赛场上平分秋色。进入90年代后, 以美国为代表的“平跳型”技术逐渐占据上风, 其代表人物是黑人跳远运动员卡尔·刘易斯(腾起角为18.7°)。随后的美国男子跳远运动员鲍威尔(腾起角为24.2°)和古巴男子跳远运动员佩德罗索(腾起角为24°)则为现代“高跳型”技术的代表, 这种现代“高跳型”技术不同于前苏联传统的“高跳型”技术, 它是在吸取了美国的“平跳型”技术的基础上, 重视助跑和起跳速度, 更注重提高起跳的垂直分速度, 合理增大起跳角度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跳远技术, 在实践中, 这种新型跳远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从而被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

2、在规则许可的前提下合理延长助跑距离。助跑距离的长短与运动员跑的能力成正相关。过去一致公认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距离在42~ 46m 之间, 现在助跑距离则逐渐加长至40~ 50m 之间。鲍威尔创8.95m 世界纪录时的助跑距离为50.64m(22 步), 刘易斯在跳8.91m 时的助跑距离为51.30m(23 步)。传统理论认为, 运动员的助跑距离受其加速能力限制, 现代研究理论则更注重助跑时的节奏感。运动员多采用行进间逐渐加速的方式, 在规则许可的前提下合理延长助跑距离。

3、尽可能加快助跑速度, 同时注重提高助跑速度的利用率。当今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进一步提高, 助跑最后的阶段仍在继续加速。鲍威尔创造8.95m 世界纪录时,其助跑速度达到了10.90mös, 刘易斯在跳8.91m 时, 其助跑速度则达到了11.26m ö s。他们的助跑既保持了高速度, 而且还能持续加速到最后起跳, 表现出积极有力的攻板节奏和最后几步加速上板的特点。跳远最后几步助跑是整个助跑技术的关键, 既要保持和发挥最高速度, 又要为起跳做好充分准备。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最后几步的助跑中, 主要表现为两种技术特征: 一种是最后几步的步长相对缩短, 步频明显加快, 形成一种快速进入起跳的助跑技术节奏;另一种是在步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加快步频, 形成快速上板的技术特征。目前, 世界优秀运动员多采用后一种跑法, 这种助跑技术有利于保持和发挥最高助跑速度, 最后几步呈加速状态, 使助跑和起跳的衔接更加紧密。鲍威尔和刘易斯在1991 年东京第3 届世锦赛上创造世界纪录和最高成绩时, 均表现出最后几步快速上板的特点。跳远运动员的速度利用率是指运动员在助跑过程中对自身最高速度(也称绝对速度)的使用水平, 通常用运动员跳远助跑中的最高速度与平跑最高速度的比值来表示,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当今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大体在93%~ 95% 之间。助跑速度利用率是跳远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发展的观点看, 助跑速度利用率还可适当提高, 因为助跑速度是决定跳远成绩最重要的因素, 它所起的作用已超过70%。提高助跑速度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二是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作为世界顶级优秀跳远运动员要想提高其绝对速度的难度相当大, 而提高其助跑速度利用率相对要容易得多, 关键是运动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起跳能力, 也就是说, 助跑速度利用率与起跳能力必须同步提高,并使之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 才能有助于跳远成绩的提高。4、起跳速度进一步加快。起跳动作的快慢, 直接影响腾起初速度的大小。在高速助跑的情况下, 为了尽快完成放脚起跳动作, 加快起跳速度, 世界上大多数优秀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表现为两大特点: 一是助跑最后一步步长适当缩短;二是起跳过程中支撑腿缓冲阶段最大屈膝角度适当增大。倒数第一步步长的适当缩短, 为快速起跳创造了条件, 而支撑腿最大屈膝缓冲角度的适当增大, 是运动员支撑缓冲能力提高的表现, 也是提高起跳速度的关键。随着起跳速度的进一步加快, 世界男子跳远成绩也将有所上升。

5、适当增大腾起角度。跳远的成绩取决于初速度和腾起角。传统的跳远理论认 为: 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大多在18°~ 24°之间, 绝大多数集中在21°~ 22°之间。当今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多数在19°~ 25°之间。鲍威尔跳8.95m 世界记录时的腾起角为23.1°, 他是“高跳型”技术的代表;刘易斯在跳8.91m 时的腾起角为18.3°, 他是“平跳型”技术的代表, 他们恰是处于这一腾起角的两极位置, 而两人都是以11mös 的助跑速度进入起跳, 起跳动作则明显分为高跳跃和低跳跃。这说明每个运动员都要结合个人特点涉及适合自身的适宜腾起角。通过对近几年涌现的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技术分析可知, 适当增加腾起角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我国男子跳远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 在国内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我

国男子跳远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已有一批年轻选手成绩超越了8m。达到8.30m 的已有3 人, 成绩虽然有大幅度的提高, 但与当今世界纪录仍有较大差距。1、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类型情况

根据最后两步的水平速度和起跳瞬间垂直速度比值的不同, 可将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分为水平型、垂直型和均衡型3 种不同类型。凡是最后两步水平速度与起跳瞬间垂直速度的比值, 均值在3.47~ 3.81 为水平型;均值在2.51~ 2.98 为垂直型;均值在3.12~ 3.40 为均衡型。2、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较低。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速度素质相比, 存在较大差距, 分别达到了显著和非常显著的水平(P <0.05和P< 0.01), 造成了我国运动员在助跑速度上的落后状态。我国运动员在助跑速度利用率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已超出世界优秀跳远选手5.47 个百分点, 但助跑速度仍赶不上世界优秀运动员, 而且还加大了有效完成起跳的难度。如果我国优秀运动员能保持高速度利用率,再经过科学训练提高平跑速度, 那么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完全是有可能的。3、过分追求速度利用率造成了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偏低。短助跑五级跨步跳是世界公认的训练和检查跳远运动员快速力量和起跳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在这个指标上,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 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本来我国跳远运动员的平跑速度相对较差, 不得不在助跑速度利用率上多下功夫, 从而需要有更好的起跳能力,才能保证获得有效的起跳。但我国大部分优秀运动员都显得起跳力量不足, 腾起角度偏低(见表3)。对于在助跑中能够较高地利用绝对速度的我国运动员来说, 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起跳能力, 特别是在高速水平速度中能够快速发力的起跳能力是与发展和提高绝对速度能力同等重要。就目前而言, 我国跳远运动员提高速度利用率有助于跳远成绩的提高, 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但过分追求速度利用率必将造成腾起角度偏低。根据速度利用率与腾起角的矛盾关系,在百分之百的速度利用率条件下想获得更好的腾起角是相当困难的。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与世界优秀选手的均差

为-2.72°, 这种低腾起角完全是由于过分追求利用率造成的。就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目前的素质基础, 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过高的追求速度利用率而影响了腾起角, 这种牺牲腾起角而换取速度的手段只是短期行为。速度利用率不是根源问题, 根源问题是平跑速度。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一旦有了足够的速度基础, 那么腾起角也会随着速度利用率的控制而获得提高。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要想缩短与世界的差距, 必须缩短平跑速度与世界优秀跳远选手的差距。我国男子跳远的突破口就是平跑速度, 这是取得优秀成绩的关键所在。三)对比之下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从中外男子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我国男子跳远成绩之所以和世界男子跳远成绩有较大差距, 主要是因为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平跑速度低, 起跳能力差, 过分追求速度利用率而造成了腾起角偏低。要想提高我国男子跳远成绩, 必须更新观念, 从选材开始, 不仅考虑弹跳力, 还要考虑绝对速度,在训练中加强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保持较高的速度利用率的基础上完善起跳技术, 提高平跑速度, 从而合理增大腾起角, 使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比值更为合理, 同时科学合理地运用药物辅助训练和恢复, 力争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闯入8 强。

三、研究文献综述

就完整技术而言,研究的结论如下:

1、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在2004 年第5 期上有一篇王少春和闻一平的文章《现代男子跳远运动发展趋势》文章的结论是:

1)虽然上板速度是影响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因素,但是现代世界顶尖男子跳远选手的上板速度已达到11m/ s 以上,要想大幅度提高其上板速度难度极大。为弥补运动员上板速度难以大幅度提高的现状,只有重视通过改进技术来提高运动成绩。本研究显示,现代男子跳远运动已朝着努力加快上板速度,重视相应增大水平速度的损失,提高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的比值,相应降低腾起速度和增大腾起角度的方向发展。

2)在男子跳远运动员上板速度接近或已达到11m/ s 以上时,高跳型技术优于低跳型技术。因此,高跳型技术体现了现代男子跳远运动发展的主流趋势。2、关于助跑与起跳技术表现出的特点 1)跳远助跑速度及利用率研究 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为广大教练员所认识并正在逐步地加以重视。西鲁亚诺认为,跳远成绩高度依赖于助跑速度(相关系数r = 0.93 —0.96)。波波夫的研究指出,若要跳8.5~8.6m 成绩,就必须有10.6~10.8m/ s 的助跑速度。曹效文、程万才等人研究发现, 助跑速度每增加0.lm/ s ,成绩可提高8~10cm。赵国雄认为在所有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中,助跑速度所起的作用大于70 %[2 ]。根据1992 年王清研究结果及之后的十几年中研究人员的监测,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一直为97 %~98 % ,而绝大多数世界优秀运动员在93 %~95 %(有少数人超过95 %)[3 ]。助跑速度利用率的提高,往往给有效地起跳带来更大的难度,同时也对起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波

波夫认为,助跑速度每增加0.2m/ s ,要求运动员增大2 %的踏跳力量[4 ]。上海体育学院的俞继英、朱永贤教授在《奥林匹克田径》一书中研究认为助跑速度和起跳能力是一对动态平衡的关系,跳远成绩的提高是原来平衡的打破,新的平衡的建立。即两者相互匹配,同步提高,才能创造好成绩。

3)跳远助跑速度损失的研究。黄继珍、陆利国认为;跳远水平速度的损失对跳远成绩而言并不是无意义的消极因素,而是一种为了获得最佳腾起角的补偿性现象;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水平速度损失率的适宜值为7 %~12 %。杨青研究发现[6 ] :水平速度损失率适宜范围为9 %~16 %;世界级优秀跳远运动员具有很高的助跑水平速度,在起跳过程中虽损失很多水平速度,但大部分得到转换和储存,从而获得了足够大的垂直速度和起跳角度,因此取得了更好的成绩。由此看来,水平速度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4)跳远助跑距离研究。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助跑距离应保证运动员充分发挥本人的最高速度,以适应高速助跑的发展趋势。国内外学者赞同延长助跑距离的较多。但瓦特纳指出;试图延长助跑距离来提高跳远远度是不成功的。因为较长的助跑距离在保持助跑的成功及速度上会产生问题。它因需 要更多的能量和精力,而影响跳跃的效果。美国的根里就提出[8 ] :“当人们全力跑时,不论其运动水平的高低,都将在第6 秒达到最大速度。”即第6 秒跑的距离就是该运动员达到最大速度的距离,该距离可作为助跑距离的理想参考。1 跳远起跳技术研究

1)起跳过程中几个角度的研究。岳新坡、孔祥宁研究表明[9 ] :着地角、蹬地角的适宜与否,反映了运动员踏板技术的好坏,可根据运动员个体特点确定合适的着地角;扇面角的转化时机(即着地向蹬伸的过渡)应在重心投影点之前;起跳时的髋关节的角度为165°~170°,膝关节的角度为175°~178°,小腿与地面夹角约为65°左右,随着跳远成绩的提高,起跳腿攻板的主动性也相应提高,着地角增加达到65°~70°,两大腿的夹角减少到38°~32°,上体角度为90°~107°,有助于攻板的积极性。夏玲[10 ]运用GM(1 ,N)模型,研究认为我国男子起跳着板角为68.7°。章碧玉、吴小五等人研究发现[11 ] :中国跳远运动员着板角为59.7°,并指出,较小的着板角会使水平速度损失加大,同时还会增加起跳腿着板时的冲击负荷,不利于发挥和利用腿部力量,减慢了肌肉超等长工作的速度。丘巴研究

认为[12 ] ,“支撑点前-3°~0.59 ,-0.75);摆动腿小腿缓冲扇角与最后一步腾空期重心水平速度呈高度正相关(0.87);摆动腿小腿支撑扇角与起跳离板瞬间人体重心垂直速度呈正相关(0164);摆动腿小腿支撑扇角作为跳远“过渡”技术中的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 它对起跳前人体重心的下降、水平速度的保持以及起跳中的垂直速度有重要影响。2)起跳瞬间缓冲技术的研究

缓冲是指踏跳过程中从起跳脚着板开始到膝关节的最大弯曲环节,它的作用降低了运动惯性力对身体的压力,缓冲了对水平速度的制动,并为起跳蹬伸创造有利条件。由此可见,缓冲虽然不能直接影响跳远成绩,但它连接着助跑与起跳这两个关键的阶段,直接影响着助跑速度的发挥与利用以及起跳效果的好坏。刘德松研究认为[17 ] :缓冲能力强,有利于助跑速度的发挥与利用,可以加快踏跳时工作

肌收缩方式的转换速度,有利于起跳时肌肉的弹性势能的储存和利用,并能提高蹬伸的力学效应,从而提高起跳效果。郑建岳,周奕君研究认为[18 ] :缓冲在起跳动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完成缓冲动作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起跳效果,迅速完成缓冲并较早地开始蹬伸动作是提高起跳速度和起跳效果的关键。然而在所有缓冲机制中,膝关节的屈伸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于躯干角度的变化、支撑腿髋关节、踝关节角度的变化规律的更深入、具体、细致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跳远踏跳的内部机制有更为全面、准确的把握。3)跳远起跳过程的阶段划分研究

过去常把起跳全过程以起跳腿膝关节的最大缓冲为临界点划分为制动阶段和动力阶段,这容易使人错误地认为在重心处于升起位置之前,踏跳的任务只是缓冲,而后才开始蹬伸动作,从而导致踏跳时间过长的后果。章碧玉等人在研究中将踏跳的动作分为前支撑阶段和后支撑阶段。陈民盛等人[19 ]则在原来的动作结构基础上引入了制动蹬伸阶段与动力蹬伸阶段,制动蹬伸时刻与垂直支撑面的夹角称为起蹬夹角,这个角度的大小一方面反映了运动员对起蹬时机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运动员腿部力量的大小。禹小明将起跳技术划分为[20 ] :着板瞬间时相、膝关节最大弯曲时相、重心移至支撑垂直面时相、起跳离地时相;着地缓冲阶段、转化阶段、蹬伸阶段,这种划分方法既能对蹬伸时机做出合理的评价,又能在某种程度反映摆动技术的优劣。上述对跳远起跳过程的阶段性认识、研究,不但符合跳远起跳助跑与起跳紧密配合的技术特点,也更加体现出跳远技术发展的要求。4)跳远踏跳时间研究

踏跳时间是一个研究较多的指标。大量研究表明,时间因素对支撑缓冲最大肌力的获得、对蹬伸时最大功率的发挥及支撑缓冲阶段和蹬伸阶段的紧密衔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是评价起跳效果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在正确完成起跳动作的前提下,起跳时间与成绩的相关为[21 ] r = 0.69(金嘉纳,1981),r = 0.64(尼格,1974),起跳时间与助跑速度也呈负相关r = 0.14(尼格,1974)。这些成果启示我们,助跑速度越快起跳时间越短,跳远成绩越好;起跳时水平速度损失与支撑时间有关,支撑时间越长,水平速度损失越大。5)摆动机制研究

随着人们对跳远研究精锐程度的增加,科研人员开始对摆动这一环节的动作机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有关研究成果指出:摆动的最大角速度与腾起初速度和成绩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 = 0.8671 和r= 0.7725),说明摆动对两者的贡献率是很高的[22 ]。吴永宏,吴小五研究表明[23 ] :起跳腿上板时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与起跳脚的上板速度和着板角都显著正相关(r = 0.6651 和r = 0.7223);缓冲阶段摆动腿平均摆动角速度与缓冲阶段重心垂直速度增加值显著正相关(r = 0.7286),缓冲阶段摆动腿平均摆动角速度和此阶段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值呈显著正相关(r= 0.6431);腾起角与起跳全过程的平均摆动角速度高度相关(r = 0.7512),与摆动腿摆动幅度显著相关(r = 0.695)。波波夫认为[24 ] :起跳蹬伸的好坏,可 根据运动员起跳角和离地时大腿劈开的幅度来判断,大腿间的夹角大,说明运动员的摆动动作积极且摆动幅度大。在跳远运动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摆动技术将有更多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研究。

第二篇:第五章 现代短跑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

第五章 现代短跑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

分为三部分讲述:现代短跑技术特征、短跑速度训练的方法、短跑运动员突破速度障碍训练法

第一讲、一现代短跑技术特征

短跑运动经过百余年的演变和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20 世纪60 年代末塑胶跑道的使用,使短跑运动水平有了新的突破.目前世界100 m 纪录男子为9.77s ,女子为10.49 s.就短跑运动水平整体而言正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对现代短跑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及时了解本项目技术

发展状况及趋势,加深对本项目规律和特性的认识,对进一步提高短跑教学、训练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现代短跑技术的主要特征

1)技术规范化。纵观短跑运动的发展历史,运动成绩的提高和世界纪录的不断刷新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短跑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日趋完善.从“踏步式”、“迈步式”、“摆动式”技术直到当今的“屈蹬式”技术,每次变革都使短跑技术更加合理和规范.短跑技术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技术动作更加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各个技术环节的运动参数更加符合生理学和生物力学指标,使短跑技术表现出效率化与节省化.这种正确规范的技术不仅使运动员自身的动作自然协调和完美,同时也把这种快速跑动中的力与美呈现给观众.具体表现为跑的动作连贯、自然、放松、协调、步频快、步幅大,从起跑到冲刺具有良好的加速能力且身体重心平稳、上下起伏小,上下肢动作配合协调,有非常强的节奏感.从而更好的体现出跑的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2)技术结构合理化 ①注重摆动技术.现代短跑技术更加注重摆动技术,更加注重摆动效果,注重在高速跑动中整体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强调上下肢和臂与腿的摆动与配合.上下肢摆动幅度大而有力是现代短跑技术明显的特征.如原世界纪录保持者贝利跑时上臂前后摆动的幅度达125 度,大腿前后摆动的幅度为

度左右.另据研究,优秀运动员一侧腿的支撑时间仅占一个复步时间的22.1 % ,而摆动时间却占77.9 % ,两者相比为1 :3.5.因此,现代短跑技术突出地表现了摆动技术的重要性.②技术环节的运动学参数更趋合理.摆动腿前摆时,大小腿折叠紧(膝角一般由垂直支撑时的25~29 度到离地时的40~48 度),有利于缩短摆动半径,加快摆动速度.摆动腿着地时又有较大的着地角(68~70 度),有利于加快缓冲,减小前蹬阻力.而在蹬离地面时,支撑腿的膝角保持在150 度左右,缩短了支撑时无效的蹬伸时间,有利于快速蹬离地面.优秀短跑运动员跑中各技术环节所表现出的合理运动学参数,体现了其技术的实效性和经济性.③缩短支撑时期的着地缓冲时间,增大后蹬时间.为了减小着地缓冲阶段阻力,增大后蹬效果优秀运动员在跑中表现出较短的着地缓冲时间和相对较长的后蹬时间.如美国优秀运动员平均支撑时间为0.095 s ,其中着地缓冲和后蹬时间分别为0.034 s 和0.061 s.④滕空与支撑时间之比更加合理.缩短支撑和腾空时间并使支撑、腾空时间形成一个合理的时间比值范围(途中跑约为1 :1.2)是现代短跑单步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向.在其技术上主要表现为增大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和减小身体重心腾起角.总重心的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会直接影响每一单步技术的步时状态(步时是由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组成)和步幅状况。表1 中国和美国运动员100m单步技术参数对比表[4 ](时间:s)技术参数

中国运动员(n = 5)美国运动员(n = 3)差值

相差率(%)一步时间

0.216

0.208

0.08

3.8 一步腾空时间 0.128

0.113

0.016

1.4 支撑阶段后蹬时间0.062

0.061

0.001 1.6

3)步长、步频优化组合同步提高。步长、步频是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二者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既相互影响,又相辅相成.随着100 m跑世界纪录的不断刷新,步长和步频也在不断的加大和提高.现代世界短跑优秀运动员步长、步频能力均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100 m 跑全程步数为42~46 步,步频接近5 步Ps ,途中跑最高速度超过12 mPs.目前普遍采用步长指数(步长P身高)和步频指数(步频×身高)来对运动员步长、步频能力进行评价,发现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步长、步频能力同步提高并形成优化组合,表现为步幅大、步频快具有良好的高速奔跑的能力(见表2).表2 世界优秀男子100 m运动员步长、步频统计

运动员身高(m)成绩(s)平均步长(m)平均步频(步Ps)步长指数 步频指数 格林 1.80 9.79 2.20

4.65

1.22

8.37 贝利 1.80 9.84 2.268

4.48

1.239

8.198 伯勒尔1.80 9.85 2.352

4.301

1.307

7.741 刘易斯1.88 9.86 2.325

4.361

1.237

8.198 4)加速跑的距离延长、全程节奏更加合理。研究表明:影响100 m 跑成绩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员加速能力和最高速度能力.现代优秀短跑运动员的加速能力都特别突出,从1997 年第6 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 m决赛的6 名运动员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加速跑距离一般都在80 m 左右,而前3 名运动员高于11 mPs 的速度所跑的距离均都超过70 m。运动员以较高的速度所跑过的距离越长成绩就越好.格林以大于11.5 mPs 的速度所跑的距离最长超过了50 m ,并在最后冲刺时的速度也超过了11 mPs ,而贝利也具备很强的加速能力,他是首先达到11 mPs 和11.5 mPs 的运动员,所以他们获得了比赛的前两名.另外,他们还都具备合理的全程跑节奏,在50~80 m 段落达到并保持最高速度.这是因为100 m 跑的能源物质主要是磷酸原系统(ATP-CP),这种能源物质在体内储备非常有限,在极限运动中6~8 s 就消耗殆尽.因此,合理的全程跑技术及节奏能更加有效的利用肌肉中储备ATP 能量和促使ATP 的再合成.5)高水平的协调放松能力。高水平的协调放松能力不仅能增大肌肉的收缩力量,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提高速度耐力,而且还能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柔韧性,增强技术的节奏感,使短跑技术更加完善.因此,在高速奔跑中体现协调放松能力是现代短跑技术发展的精华.这一点说其容易,但很多人在高速奔跑时很难做到真正的放松,然而像格林、贝利和蒙哥马利这些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都具备了这种高水平的协调放松能力.这需要长期的、卓有成效的训练,不断改善主动肌与对抗肌之间的协调配合与功能转换才能实现.研究表明:一名短跑运动员的100 m成绩由10.9 s 提高到10 s 的诸因素中,爆发力提高占20.57 % ,力量增大占12.34 % ,而肌肉放松能力的改善则占21.57 %.可见,肌肉的协调放松能力对于提高速度素质以此来经济高效的利用无氧代谢中的ATP —CP 系统供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现代短跑技术是以跑的动作规范化和整体协调配合;注重摆动技术;缩短跑的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注重高速跑中的放松技术为主要特征.在教学和训练中强调它们相互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根据个人技术和身体素质特点,制定适宜的训练目标。2 现代技术特点

现代百米跑的技术动作更加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 具体技术表现是: 高步频、大步幅、跑的动作平稳、重心上下起伏较小、上下肢的动作配合趋于协调、直线性好、有明显的节奏感等方面。而这些表现形式则要求对现代技术特点的掌握。

1)短跑摆动技术特点

从现代百米跑技术的发展来看更加重视摆动动作, 短跑要求更加突出摆动动作, 强调以摆促蹬, 蹬摆结合, 注重在高速跑动中整体运动环几节协调配合, 强调左臂右臂、左腿右腿的摆动与配合。

A、下肢摆动技术特点。下肢的摆动是指自后蹬结束时一直到这只脚着地时止。具最新研究: 优秀运动员一侧腿的支撑时间仅占一个复步的22.1 % , 而摆动时间却占77.9% , 两者相比为1∶3.5, 因此摆动技术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跑速的快慢, 是短跑技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强调摆动腿充分折叠。根据生物力学特征, 膝关节放松、大小腿充分折叠的后摆技术缩短了摆动腿的半径, 提高摆动角速度, 为快速前摆创造条件;摆动腿积极有力的前摆。摆动腿的前摆带动了同侧髋前送, 增大了两腿之间的夹角, 为增大步幅提供了有利条件。向前上方抬大腿顶膝带髋, 对人体产生了一个向正前方的拉力,起加速作用, 正确有力的前摆, 推迟了后蹬时间, 减小了后蹬角, 增大了水平分力, 为腾空后积极下压(“鞭打”)后扒着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摆动腿摆动幅度与速度的增大。步频与步幅是短跑速度的两个决定因素, 快速摆动加快了腿的摆动速度, 而且增大了两大腿之间的夹角, 有效的增大了跑动中的步幅, 大腿抬高也为下落时“鞭打”动作创造了先决条件, 又为摆动产生的反作用力加强了支撑腿对地面的压力, 反作用力增大了蹬地的效果, 从而加强了后蹬, 增大步幅。摆动腿的加速摆动对蹬地腿的适宜时机的惯性作用力是增大水平作用力增强前倾效果的有效途径, 摆动腿的动作幅度和加速时机是决定后蹬角大小的可控因素。后蹬角越小, 水平分力越大, 其速度就快, 则步频也就提高了。

B、上肢摆动技术特点

摆臂的幅度大而有力, 速度加快。美国著名教练温特在《跑速与摆臂加摆腿》中认为: 手臂动作愈快, 腿的动作也愈快。上臂摆动有力与下肢配合, 使躯干纵轴旋转幅度增大, 增加两腿的剪刀差, 从而有效地延长了大腿前摆的有效距离, 增加了步长:摆臂的方向更趋于向前, 摆臂的方向应和跑进的方向一致, 即两臂前后摆臂。由于短跑中摆腿带动同侧髋向前扭转,人体的矢面与运动方向的矢面常常偏离。为此摆臂的方向应与运动矢状面(而不是人体矢状面), 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摆臂应前后用力。在已往的摆臂中, 较多地强调后摆用力, 靠回摆的惯性积极前摆。但在现代短跑技术中, 我们看到许多运动员不但加大了前摆幅度, 同时也侧重了前摆用力。从当前短跑技术特点来看, 上臂要摆出体前24°左右, 有的达到35°,这种大幅度地向前摆动, 单靠回摆的惯性是不能实现的。另外由于人体快速向前运动, 前摆用力比较困难, 后摆则较容易, 因此有必要突出强调用力前摆动作。用力前摆和主动后摆的发力点都是一侧瞬间进行的, 有材料证明, 上臂的前屈和后伸的最高角速度分别发生在上臂向前及向后通过身体躯干垂直线时。

2)、对屈蹬技术特点的分析

过去, 在短跑技术理论中, 非常强调后蹬, 认为后蹬充分则后蹬力量大, 产生的加速度越大, 速度也越快, 因此非常重视后蹬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塑胶跑道问世以来, 由于场地条件及运动员身体素质等因素的改变, 短跑的后蹬技术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传统的后蹬型技术相比, 世界优秀运动员均采用屈蹬式后蹬技术。

屈蹬技术的特点。“屈蹬式”技术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场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它是短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它的优点在于蹬离腿膝关节的屈度加大, 促使髋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膝关节的运动幅度, 使重心移过支点的速度相对加快, 并且使一定的重力矩值与最大后蹬产生的反作用力相匹配, 现代屈蹬跑技术后蹬结束时膝角一般在150°~ 155°, 这就大大增加后蹬作用速度, 缩短了支撑后蹬时间, 相应腾空时间缩短, 使步频得到提高;短跑技术的实效性, 突出表现在向前位移上。屈蹬跑技术, 后蹬时并不要支撑腿过早用力蹬伸, 而是重心移过支撑点较远后进行后蹬, 有利于减小小腿前倾角及后蹬角, 增大人体水平位移速度, 减少重心波动差, 增大支撑后蹬阶段的水平前移距离, 提高跑的实效性。要想提高摆腿速度, 必须减小前摆阻力距, 即缩短摆动腿摆动半径, 技术上则要大小腿充分折叠。屈蹬技术能保持较大的肌拉力角和肌拉力距, 从而提高大、小腿折叠的力量, 缩短前摆半径, 提高摆动腿前摆速度。

3)百米跑缓冲技术特点的分析

美国著名短跑教练温特说过, 教会任何一个田径运动员掌握放松, 会取得好的甚至惊人的效果, 特别是对短跑运动员的成绩起很大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维苏茨金对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研究表明, 短跑运动员的百米跑成绩由10s9 提高到10s 的诸因素中, 爆发力的提高占20.57% , 力量加大占12.34% , 肌肉放松能力的改善占21.57%。该成果有力地证明了高速跑中放松技术对提高成绩的重要作用。

距离和时间相对增长。从经济的角度看, 缓冲的时间距离长, 肌肉做离心收缩的时间长, 能量消耗少(见表3);从实效性的角度看, 后蹬时膝关节伸肌群尽可能在最佳发力角度范围内加大蹬伸幅度, 增大肌肉工作距离, 技术动作表现出良好的实效性。

4)对100m 跑加速时间与距离延长的分析

在百米全程中, 运动员各阶段速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节奏和规律, 其目的是使运动员在全程跑中能以最少的能量消耗,最佳的步频、步幅配合, 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即获得全程整体最佳化。但传统的理论认为百米跑距离短, 运动员只要竭尽全力跑就能取得优异成绩。因此, 百米比赛中运动员前30 m 拼命跑, 加速过快, 用力过大, 能量消耗过多, 最高速度出现过早, 从而破坏百米节奏, 使最高速度的提高和速度耐力保持均受到影响。加速节奏过快, 不利于途中加速段、最大速度段和最后冲刺段的速度发挥同时也不利于获得更大的最大速

度, 并造成后程速度明显下降。目前世界级男子百米运动员百米跑、加速跑节奏明显, 加速持续时间和距离延长, 最高速度出现晚(在70~ 90m 处)。这种有序的加速与传统加速相比, 更符合能量供应规律, 利于减少运动员能量的过度消耗, 节省体力;利于运动员发挥速度, 提高速度能力。总之,目前百米跑成绩越来越接近人体极限, 短跑成绩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整体地优化短跑的完整技术, 使其达到最优化。短跑技术的最优化是指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时能以最佳的动作、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能量消耗获得最佳运动成绩。现代百米跑技术正是在场地、人体生理学、生物力学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 从而实现技术动作的经济型和实效性。了解和把握现代短跑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 对我们更新观念, 提高技术,改革短跑教学与训练工作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第二讲、短跑速度训练的方法

一、速度的分类

1、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分为简单反应速度和复杂反应速度。简单反应速度是指人对机体感觉(视、听、触)产生动作反应的时间快慢(信号刺激———应答动作)。复杂反应速度是指人对机体感受(视、听、触)产生反应,并经中枢分析选择判别产生动作反应的时间快慢(信号刺激———判断———应答动作)。田径运动中主要存在的是简单反应速度。

2、动作速度 分为单个性动作速度和整体性动作速度。单个性动作速度是指人的肢体的单个动作快慢,整体性动作速度是指两个和两个以上肢体(配合、协同)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局部整体动作快慢。如蹬、摆动作等。根据动作发生的时域分为静止状态下的动作速度和运动过程中的动作速度(如人体运动中,肢体的动作速度)。动作速度的快慢是由神经一肌肉系统和能源ATP 储备情况决定的。可以理解为单个动作速度或多个动作的组合性速度表现。此外,还可根据动作发生的性质,分为应答性动作速度和目的性动作速度。

3、位移速度 就田径运动短跑而言,可分整体(平均)位移速度和局部(段落)位移速度。即加速状态下的位移速度(启动阶段)、高速状态下的位移速度(途中

跑阶段)和缓慢减速状态下的位移速度(后程跑阶段)。

二、影响田径运动中速度的因素分析

1、影响反应时的因素 反应时是决定反应速度快慢的基础。反应时也称反应潜伏期,是指运动员接受刺激与作出肌肉动作之间的应答时间。影响和制约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感受器(视、听、触觉等)的敏感程度。感受器越敏感,越能缩短对各种信号刺激的感受时间。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注意力集中程度与指向,以及感受器疲劳程度的制约。②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中枢对刺激信号的传导和反应时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条件反射建立的巩固程度密切相关。③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性。这与肌肉的紧张程度有密切关系。另外,肌肉的疲劳程度对反应时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2、提高反应速度的方法学研究 田径运动中主要存在的是简单反应。简单反应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还受对动作技术的掌握程度,对信号特征、时间特征的 感受与辨别能力,遗传因素等的制约。如果要把简单反应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就必须针对上述原因(除遗传因素)采用相应的方法与手段。简单反应速度练习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完整性练习利用已经掌握的完整的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尽可能快地对突然出现的信号或突然改变的信号作出应答反应,以提高反应能力。例如,反复完成蹲踞式起跑;根据特定信号改变动作方向;对已知对手的运动作出不同的反应动作;对快速运动目标作出迅速反应等。这种对信号反应的完整练习,在运动员初级水平阶段作用比较明显。

2)分解性练习由于简单动作反应是通过具体的、有目的的运动动作及其组合来完成的,因此采用分解练习能充分利用动作速度向简单反应速度转移效果。分解练习是相对完整练习而言,就是分解反应的应答动作,使之处于较容易或更为简单的条件,通过提高分解动作的速度来提高简单反应速度。

3)变换性练习通过改变练习的形式让运动员在变化的情况下完成练习。改变练习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改变对刺激信号的接收形式,如由视觉接收的刺激信号改变成听觉触觉的形式。第二,改变回答反应的动作形式。利用变换练习,既能有效地提高人体各感受器的功能和缩短直接反应的时间,又能提高练习积极性避免兴奋不必要的扩散,提高训练的效果。另外,还包括动作形式在难易程度上的变化。

3、影响动作速度的因素 由于人体肌纤维的类型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因此肌肉收缩的性质不会改变,但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人体肌肉收缩的形式是可以改变的。动作速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肌肉系统最大限度的快速活动形式,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完成单个或(局部)整体动作的能力。以往更多研究的是单个和由静止开始的动作速度,而对局部的、运动中的动作速度涉及很少。实际上,就多数动作而言,存在着多肢节之间的协同、配合因素,对局部动作速度表现有极大的影响。①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主要指运动神经中枢兴奋与抑制之间快速的转换能力以及神经与肌肉之间的协调能力。另外,神经活动 过程的灵活性不仅能影响肌肉的猛烈收缩,而且对肌肉随意放松的能力也有直接的作用。②肌纤维的类型和肌肉用力的协调性。从肌肉的结构来说,不同的人体内,快、慢肌纤维占的百分比是不同的,这种百分比受遗传影响,后天不可能相互转化,只能通过中间型肌纤维的作用进行功能上的代偿。另外,良好的肌肉弹性以及主动肌和对抗肌之间的协调交替能力也是实现快速运动、准确完成动作技术的重要保证。③肌肉中能量物质的储备、分解以及再合成的速度,速度与肌肉中三磷酸腺苷的含量有关,与神经冲动传入肌肉时三磷酸腺苷的分解速度有关。其次,速度又取决于肌肉收缩的间歇中三磷酸腺苷再合成的速度。另外,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越强,其肌肉中磷酸肌酸的含量就越高,同时肌肉中糖酵解的活动能力也越强。

4、提高动作速度的方法学研究 动作速度寓于具体的动作之中。在田径运动动作速度的练习中,专项要求不同,动作速度练习的任务和内容也有区别,因此,动作速度和动作技术的完善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另外,动作速度直接受到力量、柔韧、灵敏等其他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动作速度的练习与其他素质的发展也密切有关。动作速度的培养,必须通过技术水平的巩固与提高,以及有关身体素质的发展才能实现。1)提高技术掌握和运用的熟练性 动作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动作技术。因为动作幅度大小、工作距离长短、工作时间多少以及动作的方向、角度与部位等都与动作速度大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次,在技术练习中,人体协调性会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完成动作时,人体各肌肉群之间,肌肉活动与内脏活动之间,各内脏活动之间就会表现出同时或前后配合协作一致的现象,这将有利于在发展动作速度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体内部的阻力,从而提高动作速度。

2)利用助力 指在动作速度练习中,利用外界自然条件的助力和人为因素的助力来发展动作速度。外界自然条件的助力是指利用风的方向,如短跑运动员顺风跑和下坡跑等。这种方法对提高动作速率既经济又有效;人工因素的助力可分为机械助力和人为助力,机械助力是由专门机械代设备的牵引形成的,人为助力是教练员或他人直接或间接施加给运动员顺运动方向的力,帮助运动员提高动作速率或完成某一技术环节的动作速度。不论是哪一种助力形式,运用时都应循序渐进。同时,以提高动作速率为主的练习,助力应逐渐加大;以提高单个动作为主的练习,助力应逐渐减小。

3)利用后效作用练习这是利用动作加速和器械重量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来提高动作速度。利用下坡跑和牵引跑等练习方法可获得加速的后效作用,这是由于在第一次动作完成后,神经中枢剩余的兴奋在随后动作过程中仍然保持着运动指令,从而可以大大缩短动作进行的时间,提高动作速度。但是,这种后效作用的产生取决于强度负荷的安排顺序、大小变化以及重复次数和不同强度的练习交换次数与比例。

4)加大难度练习加大难度练习主要是通过缩小练习完成的空间与时间界限,用特定的要求来促使动作速度的发展。在运动中动作速度表现的平均水平和快速动作的完成,在相当程度上受专项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场地等影响,因此,在动作速度的练习中,限制练习的时间、空间条件,使运动员以最大速度完成动作,从而提高训练效果。5、影响位移速度的因素 位移速度实际上是对人体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总体表现的和概要性描述,它表现了人体速度能力的总体水平。位移速度受人体形态、生理、心理、力学、技术等方面的影响,故影响动作速度的因素也表现为多方面。主要体现在反应速度的快慢和单个、局部、整体动作速度快慢、连贯、持续的协同表现。位移速度是人体速度能力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在田径短跑项目中影响人体(整体段落)位移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专项前翼。专项前翼是指位移速度通过动作技术结构学、动作能量学的变化来实现提高专项最高速度和达到最高速度的能力。它包括人体位移速度表现中的怎么达到(加速能力)和达到多大(最高速度水平)等方面的问题。②专项后翼。专项后翼是指通过动作能量学的变化来实现维护动作技术结构和保持专项最高速度水平的能力。它包括人体最大位移速度保持多久等方面的问题。专项前翼是专项后翼的训练基础,专项后翼对专项前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决定着专项速度能力和水平。③身体素质水平与专项技术水平的匹配能力。一定的身体素质水平应该表现出一定的专项技术水平,身体素质水平决定着专项技术水平的高低,专项技术水平制约着身体能力的表现。专项技术水平应体现整体性的身体能力。如果我们把支持人体位移速度的素质和技术看作两个系统,那么这两个系统就应该存在高度的协同关系。这不仅涉及到素质系统和专项技术系统中各相关因素的协同,更应表现出身体素质水平与专项技术水平的匹配能力。

6、提高位移速度的方法学研究根据笔者对速度的分类,田径运动中位移速度是在专项条件下的段落移动速度。就短跑而言,笔者可以把笼统的位移速度细分为位移速度的增加阶段(速度由0 一最高)、位移速度的维持阶段(最高速度保持的时间概念)、位移速度的减慢阶段(最高———某一概念值)。位移速度的快慢不仅和动作技术水平有关,而且和力量、柔韧、速度耐力以及协调性的发展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换个角度说,我们可以把位移速度看成是动作速度、速度耐力与意志力的组合。

1)专项速度能力的提高。根据上述分析,在不同的阶段,其(连续)动作速度 表现出的步频、步长变化特征是不同的。从田径运动训练的角度出发,位移速度的提高有赖于专项速度能力的提高,提高位移速度能力应结合专项,发展专项前翼(加速能力、最高速度水平:通常采用借助外力的形式如借力跑、下坡跑等来突破已经形成的“速度障碍”。“竭速跑”可以使人体形成高频率、高速度的运动感觉, 使得高速动作情况下本体感觉器的信号的传递不再受阻。从而建立新的速度运动感觉和神经联系。)、专项后翼(保持速度的能力)和专项技术水平。此外,速度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发展水平,应有其一定的顺序性。即在速度能力训练的开始(或初级)阶段,应重点发展其专项前翼,在达到和具有一定速度能力的情况下,应及时发展其专项后翼,同时注意专项技术水平的协同发展。

2)提高力量素质水平在田径运动短跑项目中,力量的发展水平与技术因素是影响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重要因素。增加肌肉的速度力量和提高爆发力水平能有效的提高跑动中动作环节的动作速度和动作幅度,改进肌肉收缩的形式,从而提高速度水平,同时还能提高肌肉、韧带的坚韧性,防止在速度训练中受伤。另外,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往往也要受到技术的影响,运动员的快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运动技术。与速度的快慢有密切关系。合理、有效的技术可以通过缩短运动杠杆,正确摆正重心,有效地使用能量等作用而快速完成动作,并能使动作完成更省力、更协调。

3)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提高训练负荷的适应性 田径运动位移速度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训练,它对人体的整体能力有着极强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 中对运动负荷在强度和量上的安排加以重视。这是提高运动员快速位移能力的主导因素。在练习量的安排上,位移速度练习要保证一定时间,但不宜太长。高强度练习一般持续时间在20 秒以内,次数和组数的确定应根据运动员高速度出现与保持的时间,以及克服疲劳和机体恢复能力来决定。相对来说,极限负荷时间短,非极限负荷时间长,重复次数与组数减少。在间歇时间的安排上,应以运动员机体相对得到恢复为标准。运动员在下一次练习开始前,中枢神经系统又再度兴奋,机体内物理化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中和,能保证下次练习的能量供应。此外,在运动负荷的整体安排上,存在着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一个时期里当在每一堂训练课中施加一定的运动负荷,假定这个负荷与人体承受负荷的能力相等,那么为了保持潜力,身体就会(被动)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新的情况。这时,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可以根据能力的提高而增加,这样就会促进更大能力的形成。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累进制原则须很好地与超负荷原则相区别,其判断依据是看运动员的机能状态的恢复时间(在第二天能否充分恢复)。

4)发挥速度的能力及抗干扰能力 速度训练的心理活动过程应是一种心理定向能力,体现在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上。注意力集中程度的作用表现在人体对快速随意运动的感觉与控制,这对发展人体快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运动员是否有勇敢顽强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心与意志以及果断的性格,能否保持适度的兴奋和稳定的情绪等心理素质,都是影响运动员速度素质的提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上述影响速度素质的内在因素外,速度能力的发挥和提高,还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温度、环境等。这一切在发展速度能力的过程中都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5)强化整体技术,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提高跑的效率 步频和步幅是影响位移速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步频受肌纤维类型和神经活动灵活性的制约,步幅受腿的长度、柔韧性、后蹬技术力量的制约。这五个因素中,只有柔韧性和后蹬技术通过训练能得到改善,其他三个因素受遗传的影响,后天改善的程度有限。因此,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主要是通过提高步幅来提高移动速度。此外,在位移速度的训练中,肌肉在极限强度负荷下完成最快的收缩功能容易疲劳,恢复较慢。所以在练习中要重视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也就是肌肉主动恢复疲劳的能力。大量的材料表明,放松能力对速度运动项目的影响越来越大。田径运动中,跑的效率取决于跑的协调性。动作的协调性表现在最少地浪费生理能力上。换言之:没有把身体动作所消耗的能量减少到最小程度的跑称之为动作不协调跑。在训练中往往强调的是“增加”即增加消耗量,而忽视了“降低”或“节约”能量。我们在训练中,提高协调性的主要方法应是指导运动员不要有意识地去用力,尽量使动作放松。速度的训练是一个适应过程,适应发生在三个方面:第一,提高技术或效率,增加力量,提高有氧和无氧两种工作能力;第二,更高的效率,使能量的需要减少;第三,更大的力量和更好的耐力则能产生更多的能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响和制约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着各种机制,其训练方法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律性。只要我们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加以区分和甑别,科学和客观的

选择有针对性训练的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讲、短跑运动员突破速度障碍训练法

我们在训练短跑运动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运动员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之后,成绩达到一定水平便停滞不前.。教练员从选材、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训练水平等各个角度分析,成绩都应该继续提高,但是,训练效果往往不佳。在训练学上,这样的现象被称为速度障碍。1、突破速度障碍的理论依据

理论上讲,突破速度障碍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任何技能的形成无一不是在大脑皮层的条件反射,并形成动力定型的结果[2 ] ,这些结果在空间特征上固定下来,在时间特征上也固定下来.而这种定型在消失程度上速度不同,时间比空间快,空间特征相对稳定[3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就应去破坏时间特征,从而使速度障碍得到突破.影响人体运动速度的因素很多,如:训练方法、训练水平、风力、风向、跑道质量、跑动时的身体姿势、上体倾斜度等尤为重要.外界条件的变化有时对人体运动有利,有时有害,充分利用有利的因素,可以得到显著的训练效果.所谓的速度障碍就是对一定的速度建立了过分刻板的动力定型效果,如果训练方法得当,就可能“冲破”已形成的条件反射联系而改变动力定型,向新的、更快的节奏过渡.由以上分析看,理论上改变已形成的速度动力定型是可能的.因此,可以从各方面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及方法来改变速度停滞不前的状态.2、突破速度障碍的主要方法

1)简化练习条件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提高技能灵活性范围的上限,以保证运动员在简化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速度,在正常条件也能够达到.如:缩短步幅的快速跑(跑格子)、加速跑和斜坡跑(坡度为10°).2)信号练习法.在训练时利用洪亮有节奏的加速音响信号,使队员的跑动节奏努力保持高频率,以突破已成定型的动力极限速度.3)跑顺风法.将顺风对人体的吹动转化为动力,利用运动员寻找在阻力F 不变时提高速度的感觉能力.阻力F 的大小,同身体面积S 和身体流线型系数及速度V 的平方成正比,即: F = S RV 2.从运动心理学角度上讲,这种感觉经过多次重复,将会产生新的感觉及情绪,这样有利于建立在普通条件下打破极限速度的信心。

4)放松训练法.跑的技术对运动成绩影响很大,其中合理的肌肉放松又是重要问题.目前,放松训练一般采用慢性跑,弹性跑、跑格子、心理训练等.生物力学显示,放松状态发出的力比适度紧张状态大许多,更有利于肌肉快速收缩并利于能量的节省.5)疾速下坡跑.下坡跑除支撑运动的肌肉力量外,又补充了一个与运动方向一致的分力.下坡跑(坡度为2°~3°)后接平跑,有利于获得超速度.研究发现,速度增加是依靠提高频率(平均提高10 %~30 %),直至平跑时,跑的频率比一般情况下的频率平均提高17 % ,前苏联及东欧的体育科研表明:下坡跑和通常情况下的跑以及困难状态下的跑交替进行,对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增长可能比只用其中1 种训练方法时大.6)极限速度训练法.极限速度训练法多利用85 %~95 %的强度,有时达到时候100 % ,这样既能保证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还可以巩固技术;既可以提高供能系统的适应性,又可以提高肌肉放松拉伸的程度.训练过程中采用“过度”形式,不但可以提高速度动力,而且有助于突破速度障碍.7)机械牵引法.利用自行车、摩托车及其他电动牵引装置的外界牵引力实行跟车跑,有利于提高两腿跑动时的交换频率.8)电动运动平台训练法.根据运动员的跑动速度适当提高转速,使队员被迫进行高频率的跑动。

目前,国内外一些田径权威人士研究发现,在短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经常采用变换训练方法的方式,可以改变运动员的心理感觉,提高练习兴趣,延缓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出现的时间,对突破速度障碍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已在一些重大比赛中显现出来了。

第三篇:跳远训练

跳远训练法及常见错误纠正

一、教学内容与技术要点

跳远的技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技术在跳远完整技术中是互相关联的。

(一)助跑

跳远的助跑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水平速度,并为快速积极的起跳作准备。1. 助跑的开始姿势

助跑的开始姿势有两种:一种是从静止状态开始,类似“站立式”起跑姿势,两脚可前后或左右开立,从静止状态开始助跑,第一步的步幅和速度要力求稳定,这有利于步点的正确性。加一种是从行进间开始,先走或慢跑几点踏上起点,而后开始加速跑。

2. 加速跑的方法

起跑后的加速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加速,从助跑一开始就用力跑,步频快,用逐步增加步长提高速度。用这种方法可较快取得高速度,助跑距离较短;另一种是逐步加速的方法,与一般加速跑相似,开始步频较慢,在逐步加大步长的同时提高步频。它的加速时间较长,加速过程比赛均匀,助跑距离较长。采用何种方法助跑,可根据个人习惯而定。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在起跳前获得高速度,并有助于正确踏板和起跳。

3. 跑距离的丈量与调整

跳远的助跑速度是获得优良成绩的关键之一,同时与踏跳时的腾空速度密切相关。优秀运动员起跳前的速度可达到每10~10.7米。男子助跑的距离一般为35~45米,约跑18~22步;女子助跑的距离一般为30~35米,约跑16~18步。一般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踏跳较差,因此,助跑距离和步数应视个人情况适当减少。

丈量步点一般采用从踏板开始反方向跑的方法,在跑至一定步数时踏跳跃起,踏跳点就是助跑起点,然后向沙坑方向助跑,校正步点。

正确的踏板是取得优良成绩必不可少的,也是助跑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在丈量步点时,可在最后6~8步的地方设立第二标志点,以利于正确踏板。这几步助跑一般同学为了踏上板往往故意拉大或缩小步长,这会破坏助跑的节奏,影响速度的发挥和起跑的效果。

在测试或比赛时,助跑的距离要根据跑道的性质、硬度、气候和个人身心状况等进行调整。

(二)起跳

起跳的主要任务是使身体按适当的腾起角(一般为18゜~24゜)腾起。腾起的初速度越大,越有可能取得优良成绩。优秀运动员的腾起初速度可达9.2~9.6米/秒,身体重心腾起高度可达50~75厘米。起跳过程可分着地、蹬伸和摆动三部分。

1. 起跳脚着地

起跳是高速助跑的情况下完成的,在助跑的最后一步就准备起跳,为了加快起跳速度,起跳腿的大腿在前摆时抬得比短跑时低些,要积极下压,几乎是伸直腿快速着板。着地时起跳脚先以脚跟触及地面,并迅速转为全脚掌支撑。起跳脚着地时,起跳腿与地面的夹角大约为65゜~70゜。起跳脚的着地点大约在身重心投影前30~40厘米的地方。太远,会产生制动,那样虽然能获得较大的腾起角和跳跃高度,但损失水平速度较高;过近,会缩短起跳蹬地用力的距离,减少作用力的时间,降低腾空高度,影响起跳的效果。

起跳脚着地一刹那,由于助跑水平速度的惯性和身体重心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压力,近使起跳腿髋、膝、踝关节和脊柱很快的弯屈缓冲,关节弯屈缓冲要适度,太大、太小都会降低起跳的效果。

2. 起跳腿的蹬伸 起跳过程中,当身体重心移至起跳腿支撑点的垂直部位时,因缓冲而被拉长的伸肌强有力的收缩,使髋、膝、踝三个关节迅速地蹬伸,上体挺起,摆动腿的大腿积极向前上方摆到水平位置,小腿自然下垂,完成跑跳动作,起跳时的蹬地角大约成75゜左右。

3.起跳中的摆动动作

起跳中的摆动作是指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动作。摆动腿和两臂摆动对提高起跳速度、加大动作幅度,尤其是加大蹬伸力量都有重大作用。摆动中两臂摆至稍低于肩关节时,摆臂动作突然停止;摆动腿积极向前上方摆动。摆动的刹那,产生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和起跳腿的蹬地力成为合力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起跳效果。

(一)腾空

跳远时的腾空动作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从而推迟落地时间,并为落地创造有利的条件。腾空初期的姿势一般称“腾空步”。“腾空步”后空中动作有三种:即蹲踞式、挺身式和走步式。蹲踞式比较易学,一般在中学都已学过,走步式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一般不易学,因些学习挺身式比较适当。

1. 挺身式的优点

挺身式跳远的空中挺身动作,能使体前肌拉长,有利于收腹举腿和伸腿落地,同时也可较好地避免蹲踞式跳远时身体易绕横轴向前回旋而过早落地的缺点。

2. 挺身式的动作过程

挺身式跳远的空中动作在“腾空步”后即开始,但“腾空步”保持的时间比蹲踞式短。“腾空步”后展髋放下摆动腿,同时两腿继续向后摆动,在空中形成挺身姿势,而后收腹举腿,两臂向上向前、向下向后摆动,准备落地。

(四)落地

正确的落地动作,有利于提高跳成绩。落地方法有向前和侧倒两种。当脚跟触地的一刹那,前脚掌下压,并屈膝前移重心,身体随惯性前倒,或当双脚落地后,一脚支撑,一脚放松,身体向放松腿一侧侧倒落地。落地动作可分解为三部分:

1. 着地前两腿屈膝高抬,膝关节向胸部靠拢,上体不要过于前倾 2. 即将着地时膝关节迅速伸直,使小腿前伸,以足跟先触及地面。

3. 在脚跟触及地面的刹那,立即屈膝或迅速挺腹,使身体重心迅速移过落点。

二、练习方法

(一)起跳

1. 原地模仿起跳练习。在确定起跳腿后,原地做起跳练习,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和起跳腿蹬地要同时,协调一致。

2. 从走步到慢跑连续做起跳练习。原地起跳动作比较正确后,再在走步中做,然后慢跑3~4步连续做起跳练习(可集体在跑道或平整的场地上进行练习)。

3. 4~6步助跑起跳,用摆动腿落入沙坑,而后随惯性向前跑进,注意不能用踏跳腿落地,以免踏跳腿负担过重。4. 同上练习,起跳后用头触及或手摸高悬物。5. 中、远程助跑起跳练习

(二)腾空挺身动作练习

1. 原地做腾空动作的模仿练习。

2. 原地上一步起跳,在落地前快速完成腾空动作。

3. 4~6步助跑后跳后做摆动腿练习。小腿微向前、向下、向后摆动,膝关节放松,落地后继续向前跑进。

4. 利用踏跳板(台),4~6步助跑起跳做腾空动作。

5. 不用踏板做练习4,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在做腾空动作上。

(三)落地动作练习

1. 4~6步助跑跳远,落地前做伸小腿动作,不要怕后坐。

2. 6~8步助跑跳远,落地前做伸小腿动作,脚落地刹那,迅速做屈膝或挺腹动作,避免后坐。

(四)完整技术练习

1. 中距离助跑起跳,改进腾空与落地动作。

2. 正确丈量步点,每次助跑接近起跳板时均要做起跳动作,然后以摆动腿落花流水地继续向前跑进。这样接近正式试跳的练习,容易正步点。丈量步点次数不宜过多,3~4次即可,过多因体力因素会影响后面的正试试跳。

3. 全程助跑挺身式跳远练习。

三、练习提示

(一)注意事项

1. 教学时除指出技术要点外,要抓住练习时存在的问题,反复示范,以免混淆技术动作。

2. 教学和练习的重点应放在快速助跑和踏跳的结合上,最好每次课都安排助跑与踏跳相结合的练习。

3. 在跑道上练习起跳,开始要求在一定范围内起跳,以后逐步缩小踏跳区的宽度。测验时按规则进行。要充分发挥助跑速度,不要因凑步子上板而降速。

(二)错误动作纠正 1. 助跑凑步子上踏跳板

产生原因:概念不清,以为只要踩上板起跳成绩就好,不知道凑步子上板会因降速而影响跳远的成绩。

纠正方法:请清凑步子上板的不良后果,练习时发现凑步子立即指出,并检查纠正。

2. 助跑步点不准

产生原因:开始助跑姿势不固定,助跑加速跑的距离也不一样,形成步长不稳定。

纠正方法:固定开始助跑姿势和加速距离,预先做好标志或固定加速步数,并注意场地和气候的变化。

3. 助跑最后几步降速 产生原因:除了凑步子上板外,要主害怕越板犯规,过早出现起跳意识。少数同学身体素质差,前程助跑快,后程缺乏快速助跑的能力。

纠正方法:讲清利害,克服怕犯规的心理因素;提醒学生在前程助跑时慢一些,放松些,最后不要降速。

4. 起跳腿蹬不直,起跳向前不向上 产生原因:起跳腿蹬地不充分,争于起跳,腿部力量差,对起跳要积极向上的概念不清。

纠正方法。手扶肋木或栏秆等物侧向站立做起跳腿蹬伸送髋动作;多做短距离助跑起跳头触高悬物;发展腿部力量。

5. 挺身过早或以挺腹代替挺身 产生原因:概念不清,摆臂和摆腿动作不够充分;刚起跳时就出现挺身动作。纠正方法:弄清挺身和挺腹的区别;多做原地模仿练习。6. 落地前没有向前伸小腿

产生原因:向前伸小腿意识差;空中失去平衡,不能自主伸腿;腰腹力量和柔韧性差。

纠正方法:反复讲清伸腿的作用,加强伸腿意识,做立定跳远练习要求落地时伸腿,多做短距离助跑跳远,重点注意落地时小腿前伸。

跳跃力量训练的主要练习如下:

跳跃力量训练在短跑力量训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跳跃练习分为二类:一类为垂直方向跳跃,另一类为水平方向跳跃。

(1)垂直方向跳跃练习:原地纵跳、原地团身跳、原地分腿跳、原地单脚跳、跳深、跳栏架等。

(2)水平方向跳跃练习按距离分为短距离跳跃和长距离跳跃。

短距离跳跃:立定跳远、立定三级——十级跳远、立定10—20级蛙跳,4—6步助跑三级跳,台阶跳跃、30—60米单脚跳、60米计时跳。

长距离跳跃:100—300米跨步跳、跑与跳结合(50米跑+100米跨跳)、(60米单足跳+30米加速跑)。

在完成垂直方向跳跃和短距离跳跃时,必须用最大力量完成。在长距离跳跃练习时,即用80—90%的力量完成。

垂直方向跳跃和短距离跳跃,能迅速提高起动速度,加速跑能力和爆发力素质。长距离跳跃能提高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

助跑是获得跳远水平前的第一要素,也是踏跳和腾空的先决前提,且对跳远成绩的好坏有很大影响。小学生助跑时尽量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助跑区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学生自己从踏跳点上往回做后蹬跑或跨步跑13—17步不等,并且小学生年龄小根据生长和肌肉特点助跑区应该控制在25——35M之间比较适宜,学生做完后蹬跑或跨步跑的最后一步的脚尖处画一横线,这样各自的助跑区和第一标记线就画好了,又在第一标记线前助跑区内3——5M的地方画上第二标记线。再就是跑了,要求小学生从第一标记线开始练习助跑,可以采取静止和行进间两种方法结合为一的方法。

第四篇:现代乒乓球 教学与训练

现代乒乓球 教学与训练

第一部分

击球技术

乒乓球属技能主导类执拍隔网对抗项目,在乒乓球竞技中,技术因素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中国乒乓球队在训练指导思想上把“特长突出、技术全面”列为核心,在总体上这是全队的技术训练的指导思想,在个体上这是个人的技术规格要求。抓好技术全面,是为了适应世界乒坛技术的普遍提高;适应对抗的日益激烈;适应攻防矛盾的频繁转换;适应主动、被动的经常交替;适应制约与反制约的需要。实践证明,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是由各项技术组成的。技术的好坏决定战术的质量,要具有全面广泛的适应能力则有赖于技术的全面,同时也有利于个人独特风格的形成。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技术的质量,要下大工夫打好技术基础,使主要技术达到准确熟练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对抗中赢得胜利。

一、发球技术

(一)平击发球

特点与作用:

平击发球分正手平击发球和反手平击发球两种,它是一种运动速度慢、力量轻、旋转弱的一般上旋球,是初学者最基本的发球方法,也是掌握其他复杂发球的基础。

1.正手平击发球

动作要点:站位近台中间偏左处,抛球同时向右侧上方引拍,上臂带动前臂向前平行挥动,拍形稍前倾,在球的下降期击球的中上部向前方发力,使球的第一落点在球台的中段附近

2.反手平击发球

站位于球台中间偏左处,右脚稍前或平行站立,身体略向左转,含胸收腹,将球抛至身体左侧前方的同时,向左后方引拍。右臂外旋,拍形前倾,在球的下降期击球的中上部向右前方发力,使球的第一落点在球台的中段区域

(二)奔球

特点与作用:

奔球分正手奔球和反手奔球两种,它的特点是球速快、落点长、冲力强、球的飞行弧线低。在比赛中,可运用奔球的速度和落点变化干扰对手,伺机抢攻。在对付削球类打法选手时,可先迫使其退后防守,再结合摆短打乱其击球节奏,起到战术多变的作用。动作要点:

1.正手奔球

左脚稍前,身体略微向右转,当球向上抛起的同时,执拍手随即向右后上方引拍,拍形稍前倾,腰向右转。当球下降至网高时,以肘关节为轴,上臂带动前臂由右后方向左前方挥动,触球瞬间运用手腕的弹击力量,再变化拍面发斜、直两线,提高隐蔽性,这时重心由右脚向左脚移动,注意还原。

2.反手奔球

右脚稍前,身体略向左转,当球向上抛起的同时,执拍手随即向左后方引拍,上臂自然靠近身体右侧,手腕适当放松,身体重心在右脚。当球下降至网高时,以肘关节为轴,上臂带动前臂由左后方向右前方挥动,使拍面稍前倾,摩擦球的左侧中上部

(三)正手发转与不转

特点与作用:

它是指发球者用正手以相似的动作发出旋转强弱差异较大的球,这种球速度慢,前冲力小。在比赛中,转与不转配套使用,以旋转变化迷惑对方,破坏对方接发球战术,造成对方判断错误,可伺机抢攻或直接得分。

动作要点:

站位时左脚在前,右脚在侧后,抛球的同时执拍手向后上方引拍。拍面后仰,手腕适当发下旋球时,用球拍的下半部去摩擦球的中下部,拇指、食指、手腕在触球瞬间加强爆发力,尽量多摩擦球,注意体会球拍吃住球的感觉。

发不转球时,用球拍的中上部去碰击球的中下部,拍面后仰的角度小些。

(四)反手发转与不转球

特点与作用:

与正手发转与不转球基本相同,一般横拍两面攻扣‘法的选手多采用此种发球。在落点上运用斜、直线,长、短球的巧妙配合,有利于第三板抢攻。外展,手臂放松,腰向右转便于发力。当球降至网高时,执拍手迅速用力向前下方挥动,发球后,挥拍动作尽可能停住,以利于还原。

动作要点:

右脚稍前或两脚平行,重心稍低,执拍手的肩部略低于对侧肩。抛球时,执拍手向后上方引拍,拍面后仰,同时身体向左侧适当转动,以便于发力。发下旋球时,用球拍的前半部去摩擦球的中下部,在触球瞬间手腕用力摩擦球。

发不转球时,用球拍的后半部去碰击球的中部,手腕和前臂有向前送球的感觉。

(五)正手发左侧上(下)旋球

这种发球以旋转变化为主,飞行弧线向对方左侧偏拐,对方用平挡回击也向左侧上(下)反弹。它的动作幅度较小,出手快,两种发球动作相似,有一定隐蔽性,是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较多的发球方法。

动作要点:

左脚在前,右脚在侧后,当球向上抛起的同时执拍手向右后方引拍,身体随之向右转动,球拍稍后仰,手腕外展。当球下落时手臂自右上方向左下方挥摆,在球拍触球的瞬间加大前臂、手腕的爆发力,增强球的旋转。随势挥拍的动作幅度要小,以便还原动作快。

发左侧上旋球时,球拍从球的右侧中下部向左侧面摩擦,并微微勾手腕以加强上旋。

发左侧下旋球时,手臂自右上方向左前下方挥摆,球拍从球的右侧中下部向左侧下部摩擦,腰配合向左转动。(六)反手发右侧上(下)旋球

特点与作用:

与正手发左侧上(下)旋球基本相同。飞行弧线向对方右侧偏拐,对方用平挡回击也向右侧上(下)反弹。

动作要点:

右脚稍前,重心在右脚上。抛球的同时向左后方引拍,腰略向左转,拍面稍后仰,手腕适当内旋,当球下落时手臂自左上方向右下方挥摆。在触球瞬间加大前臂、手腕的爆发力,同时注意配合转体动作,使腰、臂协调用力,有利于增大发球的速度和力量,以增强球的旋转

发右侧上旋球,触球时拍面从球的中下部向左侧上部摩擦。

发右侧下旋球,触球时拍面从球的左侧中下部向右侧摩擦。

(七)反手发急下旋球 特点与作用: 球速较快并带有下旋,飞行弧线低、落点长,对方用推、拨回接容易造成下 网失误,用搓球回接容易出现机会球。此种发球在比赛中只能作配合及牵制使用.动作要点:

右脚稍前或两脚平衡,腰略向左转,抛球的同时右臂微做内旋,拇指压拍使拍面稍后仰,向后上方引拍.当球降到低于网高时,前臂迅速用力向前下方推球,用边碰撞边摩擦球的动作击球的中下部,击球出的第一落点接近端线

(八)高抛发球 特点与作用:

高抛发球时1964年中国选手创新发明的一种重要的发球技术.发球时发球员将球向上抛2-3米甚至更高,利用球下落时的加速增大对球拍的压力,从而加快了出手的速度和突然性,增大对方接发球的难度.它具有出手快,旋转强,变化多的特点,目前多被欧亚等世界优秀选手所采用.高抛发球有正手(亦称侧身正手高抛发球)和反手高抛发球两种.各种高抛发球的动作方法、触球部位和发力方向等与低抛球基本相同.为提高发球质量,在发球时应有旋转落点和线路的变化。下面选择几种常用的高抛发球加以介绍.1.侧身正手高抛发球

动作要点:

首先要注意将球抛稳,抛球手的肘部要贴近身体左侧,尽量让球抛起时接近垂直,使球在身体的右侧前方降落。当球下降至头部高度时,执拍手由右上方向左下方挥动。其次,要注意击球点不要离身体过远,一般在右侧腰前15厘米左右为宜。

发左侧上旋球时,球拍从球的右侧中下部向左侧上部摩擦。发左侧下旋球时,球拍从球的右侧中下部向左侧下部摩擦。

发直线长球时,拇指要适当地压球拍的左肩使拍面撞击球的右侧面。第一落点应在本方台面 的端线附近。发力方向和挥拍路线对准对方右

角使球呈直线前进。这种发球常常和侧 身正手发侧上、下旋结合在一起,作为增强发球的落点变化来运用的。

2.反手高抛发球

反手高抛发球是80年代我国选手在反手低抛发球的基础上创新的发球技术,尤以前女单世界冠军曹燕华最为突出。常见的有反手高抛发右侧上旋球和右侧下旋球,两者通常是结合起来变化运用。动作要点:右脚在前,左脚稍后,持球手用力向上抛球,当球从最高点下降时,执拍手向左上方引拍,上体略向左转,用以增大击球的距离。

发右侧上旋球时,是在球下降到头部高度时执 拍手从左上方经身前向右下方挥摆,球拍触球 的左中下部并向右侧上部摩擦。球拍触球瞬间手腕由左向右抖动,以增大球的旋转。

发右侧下旋球时,执拍手从左后上方向右前下方挥摆,球拍从球的左侧中下部向右侧下部摩擦。球拍触球瞬间手腕由左向右抖动,以增大球的旋转。

(九)下蹲式发球 特点与作用:

下蹲式发球在摩擦球的部位和方向与站立式发球不同,下蹲式发球时球拍多摩擦球的上半部,发出的球的旋转幽皂和常规发球不同,具有旋转变化多、突然性和新异性强等特点,在关键时刻可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一般多为横拍选手采用。

1.下蹲发右侧上旋球和右侧下旋球 动作要点: 左脚稍前,右脚稍后,身体略向右偏斜,球向后上方抛起,将球拍上举至肩高,同时两膝弯曲成深蹲状,当球下将至头部高度时,执拍手迅速由左向右挥摆,手碗放松,挥拍路线呈半圆形发右侧上旋球时,拍面触球的左中部并向右侧上部摩擦,起网后向对方左边偏斜前进.发右侧下旋球时,拍面从球的正中部向右侧下部摩擦,起网后向对方左边偏斜前进.2.下蹲发左侧上旋球和左侧下旋球 动作要点: 身体校正对球台,球向后上方抛起,执拍手向右下方引拍,两膝弯曲成深蹲状,当球降至头部高时,执拍手由右后方向左前方挥拍摆发左侧上旋球时,拍面触球的右中部并向左侧上方摩擦,越网后向对方的右边偏斜前进.发左侧下旋球时,拍面从球的正中部的左侧下部摩擦,越网后向对方的右边偏斜前进.(十)逆旋转发球

逆旋转发球是近年来在原先顺旋转发球的基础上发明的一项新的发球技术.其动作隐蔽,出手迅速,发力协调,旋转较强而富于变化,用正手发出的球能具有类似反手发球的性质,特别适合于反手强的选手发球后两面上手抢攻.动作要点: 左脚在前,右脚在侧后,引拍后肘部抬起,手碗向内后引动,触球时向外侧发力摩擦.发侧下旋球时,触球的中下部,向下用力;发侧上旋时,触球的左侧上部,向前用力。

二、接发球技术

乒乓球的比赛首先是从发球和接发球开始的,每局比赛双方接发球的机会与发球相同,每一分的争夺都是从接发球开始的。在比赛中,相对其他环节而言,接发球的难度最大。因为接发球方对发球者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限制的方法,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接发球的预测难度。所以,不断提高接发球的能力,合理地把所掌握的技术运用到接发球中,是迅速提高比赛实战能力的关键。

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积极主动、抢先上手是总体的技术风格。以此为前提,接发球原则是体现比赛中由防转攻、攻防转换的最常用方式。在相对被动的状态中,通过控制达到相持,再力争转入进攻,争取主动应是接发球中的基本指导思想。接发球技术是各项基本技术的综合运用,只有比较全面地掌握各种接发球的方法,才能在比赛中减少被动,力争主动。

(一)站位的选择

站位的选择是否合理,主要根据是这种站位是否能为本方直接进攻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而且还要观察对方发球的站位。一般来讲,如果对方站在球台左半台,本方也应站在球台的左半台;若对方站在球台的右半台,本方也应相应调整至球台的中间偏右位置。为了有利于照顾球台的各个部位,有利于前后移动接长短球,站位离球台约30~40厘米为宜。

(二)对来球的判断

正确的判断是接好发球的首要环节,判断上不出现大的偏差,才能谈得上更好的运用接发球技术。

1.对旋转的判断

乒乓球发球中常出现的旋转主要有左侧上、下旋,右侧上、下旋,转与不转等,并通过发球者利用各种发球方式,将这些旋转性质表现出来。如用正、反手发球,高抛发球和下蹲发球等。在判断旋转性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板形:一般情况下,发上旋球时,板形都比较竖,发下旋球时比较平、斜。这种特点与发球时要接触球的部位直接发生关系,因为发旋转球和不转球时,接 触点比较靠近球的后中部;而发侧下旋和下旋时,向中下部和底部摩擦球才可能比较转。

动作轨迹:发上旋和不转球时,球与球拍接触的一瞬间,手腕摆动的幅度一般不是很大,并时常与假动作配合;在发侧下旋和下旋球时,手腕摆动相对大一点,这样容易“吃”住球,动作也比较固定。击球后常有一个停顿,即使加上假动作,也不会像发侧上旋和不转球那样连贯。

弧线:上旋球和不转球的运行一般较快,常有往前“窜拱”的感觉,发短球时容易出台,弧线低平;下旋球运行比较平稳,弧线略高,短球不容易出台。出手:发上旋球和不转球一般出手比较快,并且突然动作模糊;下旋球的出手相对要慢一些,因为要给球以足够的摩擦时间,才能使球产生强烈的下旋效果。

2.对速度和落点的判断

对长球的判断:一般情况下,发球者如果想把球发得很长,第一落点多在本方台面的端线附近。如果力量差不多,球的运行速度侧上旋和不转球明显要快于侧下旋和下旋球;如果是发侧上、侧下旋斜线长球,要注意球的第二弧线有侧拐的特点。如果是直线长球,要特别注意平推过来,或者是略带外拐的球,因为这种球除了有很快的速度外,容易发出线路比较直的球,客观上增加了球的角度,给接发球者造成较大的难度。

对短球的判断:由于发球者想要把球发短,手上就不能发很大的力,要收住一点,所以短球比较难发挥速度的优势,比较多的是考虑球的落点和旋转。可根据这一特点判断来球的长短。在接短球时,要特别注意手臂不要过早地伸入台内,以免侧上旋短球的第二弧线往前“拱”,顶在板上,使手上失去对球的控制,以及来球可能是“小三角”位置,球是从近网的边线出台,手来不及拿下来,对不准球。

对半出台球的判断:对半出台球的判断是接发球判断中难度比较大的一项技术。因为这种球往往容易造成接发球者的犹豫,使思路混乱,影响整场比赛的发挥。在判断这种球时,一是视其旋转性质而定,侧上旋和不转球比侧下旋和下旋球容易出台。二是根据发球者的特点而定,要仔细研究发球者在发半出台球时,到底哪种容易出台,哪种不容易出台;是正手容易出台还是反手容易出台等。这样就会增加接半出台球选择手段的针对性。另外,在接半出台球对长短的判断不是很清楚时,一定要有意识地“等”几个长球,并且出手要果断,用接长球办法回击哪怕是失误的危险性增加,这样,可以给发球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不敢发模糊的半出台球,或造成其发球质量下降,从而使接发球从容一此。

(三)回接各种发球的方法

接发球的方法很多,它是由点、拨、推、拉、搓、削、摆短、撇侧旋、挑等 多种答合性技术组成的。进入90年代后期,在原有的接发球技术手段和质量有所提高外,还出现了不少新的接发球技术,如晃接、撇接、劈长、拧、反撕、台内抢拉、抢冲等等。所以,接发球技术是各项基本技术的综合运用,只有比较全面地掌握各种接发球的方法,才能在比赛中减少被动,多些主动。

下而介绍几种常用的接发球技术。

1搓接

搓球一般多用于接短球,不提倡长球用搓接,这也是中国运动员技术打法风格所追求的。由于搓球的动作小、出手快、隐蔽性强,在长期的运用实践中,运动员根据自身特点,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很细致的分化,有快搓、慢搓、摆短、搓长、晃接等。

摆短:摆短是快搓短球的一种方法,它最大的特点是出手快,突然性强,能有效限制对手的拉、攻上手。在用摆短接发球时,有三点要特别注意:

其一是在上升期接触球的中下部,以体现速度;

其二是手臂离身体要近一些,离得远就很难控制这种精细的技术,影响准确性和质量

其三是手臂不要过早伸入台内,这样不能形成较合理的节奏感,难以体现摆短出手快的特点。

搓长:现在优秀运动员一般运用的搓长技术,是和摆短配合运用的快搓底线长球。它是以速度和突然性取胜。在搓长时,很重要的是手法要尽可能与摆短相似,以前臂发力为主,手腕的摆动不要过大,以免影响手上对球的感觉。晃撇:晃撇一般是在侧身位正手搓侧旋球、斜线球,常用来接短球与侧身挑直线配合运用,可使对手不敢轻易侧身,进行有威胁的正手抢攻。晃撇接发球时,最好能够在来球的最高点击球,球拍接触球方摩擦球,使球带有左侧下旋,落台后向的后中下部,手腕略有外展,向左侧前下外拐,让对手不容易对准球。

2、挑接

挑接是接短球的一种方法,分为正手挑和反手挑。从目前优秀运动员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反手挑主要用于横板运动员或直拍横打运动员。挑接的基本动作要领是:当球即将过网时,手伸进台内,同时,视来球的方位不同,选择不同的脚向前跨步,将腿插入台内。

以右手握拍选手为例,如果是正手位就上右脚,如果是反手位,用反手挑,也可以持拍手的同侧脚,如果是侧身位,则上左脚,右脚适当跟上。在来球的高点期,击球的后中部,以前臂发力撞击球为主。在击球一瞬间,手腕有一突然的微小内收(正手)和外展(反手),适当给球一点摩擦,以保证准确性。挑接是接短球的一种比较主动的方法,运用得好,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转人进攻。在当多数运动员以搓接为主的时代,在开始练习时,适当增加挑接的训练比重,将在今后的再提高

3.拉接

拉接一般是用来对付长球的方法。在拉接中,要特别注意第一时间与第二 时间的本质区别。

手高于球台或基本与球台在一个水平面上接触球时可认为是第一时间,此时拉接容易发上力,能够保证一定的准确性,在时问上争取到了主动。手低于台面接触球时,一般情况下就可认为是第二时间,而在第二时间接触球时,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力争压低弧线的同时,主要是靠落点来控制对手了。初学者在开始练习拉球时,要多注意练习在第一时间拉球,以体会发力击球对旋转的感觉,待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有意识地练习第二时间拉接的手上感觉。

4、攻打

攻打在接发球中是一项难度比较大的技术,主要用来对付长球。由于发球旋转非常强,突然性和速度也今非昔比,给接发球攻打技术的运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以致现在的比赛中运动员接发球时,使用攻打的概率已经很低。但攻打作为乒乓球的一项主要技术,其在比赛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的。可谓难度大,威胁更大。

5.接半出台球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接半出台球的意识和胆量问题。其运用技术的基本原则是能拉接,不要搓接;能挑接,不要搓撇。在运用拉接技术时,不要引拍过大,手臂向球台靠近、抬高,击球点一般在台面以上,重心拔起来,前移,以前臂和手腕的突然向前发力为主,整个动作幅度不要过大,有点近似于小前冲。而在这些环节中,抬高重心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这种球相对短球比较长,也可能会出台,并且比较顶,在运用挑接时要给球一定的力量,有时挑这种球更像是突击。这样才能克服来球的旋转,也才可能达到挑接的目的。

二、推挡球技术

推挡是我国直拍快攻打法的基本技术之一,它具有站位近,动作小,球速快,稳定性比较高等特点。在对攻中可以用快推或加力推结合落点变化来调动对方,争取主动。有时也可用它来牵制对方,为正手进攻或侧身进攻创造有利的时机。在被动和相持时,具有韧性的推挡还可以起到积极防守和从相持变为主动的作用。

常用的推挡技术有如下几种:(一)平挡球

1.特点与作用

是指借助对方来球反弹力进行挡击的一种技术。具有球速慢,力量轻,旋转变化小等特点。由于动作简单,容易掌握,是初学者的入门技术。

2.动作要点

左脚稍前或两脚平行约与肩宽,两膝微屈,身体离球台约30~50厘米。手臂自然弯曲,球拍置于腹前,前臂与台面几乎平行,将球拍引至身体的

前方,拍形成半横状,约与台面垂直,在来球的上升期击球的中部,食指用力,拇指放松,前臂和手腕稍向前迎击,以借助来球的反弹力将球击回。击球后手臂、手腕随势前送,并迅速还原成击球前的准备姿势

(二)快推球

1.特点与作用

具有动作小,叫球速度快,变化多,稳定性比较好等特点。在比赛中,可用落点变化控制对方起到助攻作用。2.动作要点

左脚稍前,上臂内收自然靠近身体右侧,击球前手臂适当后撤引拍,前臂稍外旋,在来球的上升期拍形前倾,手腕外展,击球的中上部,食指用力,拇指放松,击球后手臂、手腕继续向前随势挥动,距离要短,并迅速还原成击球前的准备姿势。

(三)加力推

1.特点与作用

具有回球力量大,速度快,落点长等特点。在比赛中运用加力推能压制对方攻势,迫使对方后退离台,陷于被动防守的局面。加力推与减力挡配合使用能更有效地控制对方,是反手相持时由被动转为主动的技术之一。

2.动作要点

左脚稍前,身体离台约40~50厘米,手臂自然弯曲并做外旋。在击球时,前臂提起,上臂后收,肘部适当贴近身体。引拍位置稍高,触球瞬间拍形前倾,食指用力,拇指放松,在上升后期或高点期击球中上部,前臂和手腕加速向前下方推压,腰、髋顺势转动配合发力。击球后,手臂和手腕继续向前下方随势挥动,并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

(四)减力挡 1.特点与作用 具有吲球弧线低,线路短,力量轻,球速慢等特点。在比赛中,使用减力挡破坏对方的击球节奏,伺机为本方抢攻创造条件。它与加力推配合使用,是中国直拍快攻选手对付弧圈球的有效战术之一。

2.动作要点

左脚稍前或两脚平行,身体离台约40厘米,击球时,手臂外旋,前臂稍做上提,拍形稍前倾,在来球上升期触球中上部。拍触球瞬间手臂和手腕稍向后收,缓冲来球的反弹力,重心应略向前上移动。击球后,手臂和手腕继续向后随势回收,并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

(五)推下旋球 1.特点与作用

具有弧线低,回球落点长,球呈下旋,落台后下沉快等特点。在对攻中使用推下旋改变回球的旋转性能,能使对方攻、推下网或对推时不易发力而被动,可直接得分或为进攻创造机会。2.动作要点

左脚稍前,身体离台约40厘米,重心偏高,上臂后引,前臂上提,拍形稍后仰。在高点期或下降前期击球的中下部,前臂向前下方推切以增大球的下旋。击球后,手臂和手腕继续向前下方随势挥动,但距离不宜太长,并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

(六)推侧旋球

1.特点与作用

具有弧线低,角度大,回球的线路短,有些拐弯等特点。由于击球部位是来球的弱转区,因此是对付弧圈球的一种有效方法。

2.动作要点

左脚稍前,身体离台约40厘米,前臂上提将球拍引至身体前方。在来球的上升期,拍面稍前倾,由球体的左侧中上部向左侧下部摩擦球,并向左前下方用力。推变直线时手腕内旋使拍面方向朝前,触球的右侧中上部,向前发力。(七)反手快拨

1.特点与作用

具有动作幅度小,速度快,落点变化多和有一定的力量、速度等特点。是 横握拍进攻型选手的一项相持性技术。

2.动作要点

两脚平行,两膝微屈,重心在两脚之间,球拍向后下引,肘关节稍前顶,手腕内 收,右肩稍沉。以肘关节为轴拍面稍前倾,在上升期击球的中上部,向前上方弹击。触球时发力要集中,随势挥拍不宜太长,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

三、攻球技术

攻球是乒乓球技术中最重要的基本技术,是进攻型选手在比赛中争取主动,克敌制胜的主要手段。目前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打法越来越多,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弧圈球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无论在旋转或速度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再加上接发球的积极主动意识,这就对攻球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论是直拍或横拍的快攻型打法,还是快攻结合弧圈型打法,或是削攻型打法的选手,都必须具备全面的或相应的攻球技术,否则就会跟不上现代乒乓球技术发展的新形势。

攻球可分为正手攻球、反手攻球和侧身攻球。在每一部分技术中又分为快攻、快点、快拉、快带、突击、扣杀、中远台攻球、杀高球、放高球、滑板球等各种技术。每种技术的特点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作为以进攻为主要打法的运动员,必须掌握比较全面的攻球技术,而且特长要突出,这样才能在比赛中获得主动。

(一)正手快攻

1.特点与作用

具有站位近,动作小,出手快,多借力还击等特点。在比赛中,可直接得分或在相持中结合落点变化调动对方,伺机进行扣杀。

2.动作要点

左脚稍前,身体离台约40厘米,引拍至身体右侧方,右肩稍沉,重心移至右脚,拍形稍前倾呈半横状,拇指用力,食指放松,在上升期击球的中上部,配合前臂做旋内转动,向左上方挥拍,身体重心由右脚移至左脚。击球后,随势挥拍至前额,并迅速还原。

(二)反手快攻

1.特点与作用

具有站位近台,动作小,球速快,攻击性强等特点。在比赛中,能扩大主动进攻范围,是直、横拍握法两面攻选手最常用的一种主要基本技术。

2.动作要点

反手攻打上旋球时,右脚稍前,同时身体左转,右肩前顶略下沉,肘关节靠近身体,上臂与前臂夹角约为130。向左侧方引拍,使拍略高于来球,以上臂带动前臂由左后方向右前方挥动,手腕站位靠近球台,右脚向右前方上步插人台 下,重心在右脚上,前臂伸向台内,手腕稍外展。

快点下旋球时,拍形垂直或稍后仰,在下降前期球拍触球的中部或中下部,以手腕发力为主,向前上方摩擦。击球后迅速还原。

如果来球是一般上旋球时,拍型稍前倾,在高点期球拍触球的中上部,手腕多向前发力,少摩擦多撞击。击球后迅速还原。

反手攻打下旋球时,拍形垂直或略后仰,以肘关节为轴,以前臂发力为主在来球的下降前期击球的中部或中下部。球拍多摩擦球,制造一定的上旋。

反手攻打下旋球时,拍形垂直或略后仰,以肘关节为轴,以前臂发力为主在来球的下降前期击球的中部或中下部。球拍多摩擦球,制造一定的上旋。(三)正手快点

1.特点与作用

正手快点也称正手台内攻球,具有站位近、动作小、球速快、线路灵活的特点。它回球的难度虽然较大,但突然性强,在接发球时可运用此技术直接抢攻或在比赛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是直、横拍快攻选手的一项必备技术,一般多在前三板中,例如接近网短球,以及相互用摆短进行控制与反控制时常会利用它来抢先上手,以破坏对方的节奏,伺机进攻。横拍进攻型选手和直拍横打选手多采用此技术。

2.动作要点

站位近,左脚阳左前方上步插入台下,重心在左脚上,上体靠近球台,前臀伸向台内迎球。

(四)反手快点

1.特点与作用

反手快点也称为反手台内攻球,其特点与正手快点相同。它较多地运用在前三板中,例如接近网短球,以及相互用摆短进行控制与反控制时常会利用它来抢先上手,以破坏对方的节奏,伺机进攻。横拍进攻型选手和直拍横打选手多采用此技术。

2.动作要点

站位近,左脚阳左前方上步插入台下,重心在左脚上,上体靠近球台,前臀伸向台内迎球。

快点下旋球时扪形稍后仰,手腕稍下垂,在下降前期击球的中下部,前臂科睁腕向前卜方发力。击球后迅速还原。

快点上旋球时,拍形稍前倾,在高点期击球的巾上部,前臂和手腕向前下方发力。出球后迅速还原。

(五)正手快拉

1.特点与作用

正手快拉也可称为正手拉抽或拉攻,具有速度较快、动作较小、线路较灵活的特点。

(六)反手快拉

1.特点与作用

反手陕拉也称为反手快抽或拉攻,具有站位近、动作小、速度较快、落点变化多的特点。是横拍选手对付下旋来球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近年来直拍进攻形选手为加强反手位的进攻,用反手背面快拉的一种新技术。

2.动作要点

站位较近台,一般多采用单步或跨步向左前方、左方或左后方移动。拍形稍前倾,前臂和手腕自然放松,迎前加速挥动,在高点期或下降前期摩擦球的中上部。若来球下旋较强,球拍触球时多以摩擦为主,向上的力量稍大些;若来球下旋较弱,则多以碰撞为主,向前的力量稍大些。

在比赛中,用正手提拉出各种不同落点和轻重力量相结合的上旋球,伺机进行突击或扣杀,是一项对付削球打法的重要技术。

2.动作要点

站位近台,左脚稍前,向后下方引拍的同时转腰、沉肩,重心在右脚上。拍形稍前倾,在来球的高点期或下降前期击球的中部或中上部。以前臂和手腕发力为主,向左前上方挥动,向上的力量略大于向前的力量,同时腰和腿协调配合,重心由右脚向左脚转移。由于发力大,随势挥拍动作应稍大一些,球击出后迅速还原。(七)正手快带

1.特点与作用

具有速度快、弧线低、落点变化多、借力还击的特点,是对付弧圈球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比赛中,由于减弱对方来球的旋转、力量和速度,改变了球的运行节奏,有利于从相持或被动中转为主动。2.动作要点

左脚稍前,站位离台约40厘米,手臂自然弯曲在身体的右前方,拍稍高 于来球。拍形前倾,手腕保持相对稳定,借助腰和髋的转动,前臂向前迎球,在来球的上升期击球的中上部。击球后,手臂继续随势前送,并迅速还原。(八)正手突击

1.特点与作用

具有动作小,球速快,突然性强,有一定攻击力量的特点。在比赛中,处理好下旋来球,进行低球突击抢攻可以直接得分或为扣杀创造机会。它是我国直拍和横拍正胶快攻型选手对付削球或搓球的主要得分技术。

2.动作要点

站位近台,左脚稍前,前臂引拍至身体的右前方,同时腰向右转,重心在右脚上。在来球比网稍高时拍形垂直或稍后仰,上臂带动前臂加速向前上方发力,在来球的高点期击球的中下部。当来球下旋强时,球拍向上摩擦时间长一些,回球弧线应稍高;若来球为一般下旋球时,则应触球中部偏下些,摩擦时间短,弧线应稍低。球击出后迅速还原。

(九)正手扣杀

1.特点与作用

具有动作幅度大,力量重,球速快,攻击性强的特点。扣杀较多是在其他技术取得主动或对方回出高球时运用,是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

2.动作要点

站位根据对方来球的落点长短调整。来球落点靠近球网时,站位应在近台;来球落点靠近端线时,站位应在中远台。击球前,左脚稍前,腰和髋向右转动并带动手臂向体侧后方引拍,拉大球拍与来球的距离,便于加大挥拍速度和手臂击球力量。击球时,拍形前倾,在来球的高点期击球的中上部,上臂和前臂同时加速向左前下方发力挥动,同时腰和髋转动配合发力。(十)反手扣杀 1.特点与作用

具有站位稍远,动作较大,球速较快,力量较重等特点。当发球后,如对方回球较高时或当左半台出现半高球时,采用反手扣杀来得分,横拍选手采用此技术较多。2.动作要点

扣杀时,直握拍选手的上臂应靠近身体,右脚稍前同时前臂做旋外动作,拍形稍垂直。拍触球瞬间身体重心上提,食指压拍,拇指放松使拍形稍前倾,在来球的高点期击球的左侧中上部,前臂快速向右前方发力。

横握拍选手上臂将拍提至来球高度,拇指略竖压拍,前臂迅速向前下方发力,手 腕转动拍面做边打边摩擦的击球动作。(十一)正手中远台攻球

1.特点与作用

具有站位远、动作幅度大、主动发力击球、进攻性较强的特点,是攻球选手在相持阶段时常用的一种基本技术。

2.动作要点

左脚稍前,身体离台约1米,前臂自然弯曲约与地面平行。随着腰、髋向右转动,手臂将球拍引至身体的右侧后方,同时上臂拉开和上体的距离。在来球的下降前期拍形前倾,击球的中部并向上摩擦。上臂带动前臂加速向左前上方挥动,腰和髋转动配合发力。击球后,手臂继续向左前上方随势挥动,并迅 速还原。

(十二)反手中远台攻球

1.特点与作

指击球员站位远台采用反手还击对方高而长的球的攻球方法,具有力量重、球速较陕、攻击力强、线路较活的特点。在比赛中当对方突然回击过来的高球而自己来不及侧身用正手进攻时,或由相持阶段转入侧身正手抢攻时常用此技术。

2.动作要点

右脚稍前,身体离台约1米,前臂与地面略平行,上臂靠近身体,将球拍引至身体的左侧后方。拍形稍前倾,手腕控制拍面角度,在来球的下降前期击球的中上部,以前臂带动上臂向右前上方挥动,腰和髋转动配合发力。击球后,手臂继续随势挥动,并迅速还原。

(十三)正手放高球

1.特点与作用

正手放高球为乒乓球助攻技术,具有站位远、回球弧线曲度大、打出距离长等特点。在相持被动时,利用球的飞行高度和旋转变化来争取时问,造成对方消耗体力或回接困难,伺机由防守转入进攻。

2.动作要点

左脚稍前,身体离台约1米以后,腰、髋向右转动,右肩略下沉,将球拍引至身体的右侧后下方。拍形稍后仰,击球时上臂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挥动,前臂和手腕用力向上提拉转动,在来球的下降期摩擦球的中部或中部偏下位置。击球后,随势挥拍迅速还原。

(十四)正手杀高球

1.特点与作用

长等特点。在相持被动时,利用球的飞行高度和旋转变化来争取时问,造成对方消耗体力或回接困难,伺机由防守转入进攻。

2.动作要点

左脚稍前,身体离台约1米以后,腰、髋向右转动,右肩略下沉,将球拍引至身体的右侧后下方。拍形稍后仰,击球时上臂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挥动,前臂和手腕用力向上提拉转动,在来球的下降期摩擦球的中部或中部偏下位置。击球后,随势挥拍迅速还原。

(十四)正手杀高球

1.特点与作用

指回击高于球网2~3米来球时的正手攻球动作,具有动作幅度大、力量重、击球点较高的特点。在比赛中,可直接得分或压制对方攻势。

2.动作要点

左脚在前,身体离台约l米。手臂随着腰和髋向右转动,尽量向身体右后 方引拍,增大球拍与来球的距离。击球时,拍面前倾击球的中上部,手臂加速向左前下方挥动,腰、髋、腿同时配合发力。若在来球上升期击球叫“快杀”;若在来球下降期击球叫“熳杀”。击球后,迅速调整身体重心并立即还原。(十五)正手滑板球

1.特点与作用

滑板球是乒乓球的一项助攻技术,具有站位近,动作小,突然性强的特点。主要是以手腕

控制拍形角度和拍面方向,调节击球部位来突然变化球路,使对手难以判断。可直接得分或迫使对方回击高球,有利于本方抢攻,是我国直拍快攻型选手擅长的高级技术。

2.动作要点

站位近台,右脚稍前,球拍引至身体的右侧前方,前臂伸至台内。拍形稍前倾,手腕外展使拍面方向向右方,快速摩擦球的中部向侧面滑动,球斜拐飞向右侧前方。击球后迅速还原。正手滑板攻直线时,一般站位在球台右角时采用。手腕转动要小而突然,挥拍似打斜线,球拍触球时手腕略微外展突然改为攻击直线。用正手滑板攻斜线时,一般站位在球台左角侧身攻时采用。触球时,手腕控制球拍由右向 左侧摩擦,使球斜拐飞向球台左角。

四、搓球技术

搓球是近台还击下旋球的一种基本技术,是类似削球的动作回击对方发出来或削过来的下旋球,亦称“小削板”。它的技术特点是动作幅度不大,出手较快,过网后球的弧线较低,旋转与落点变化较丰富。用它来对付下旋球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法,也是初学削球必须掌握的入门技术,常用于接发球或过渡球,为进攻创造机会。

按搓球的时间不同,分为慢搓和快搓;按搓球的旋转性能不同,分为搓转与不转,搓侧旋球;按搓球的落点不同,分为搓长球和搓短球等。另外,应根据来球的具体情况控制好拍面的后仰角度。在比赛中,只有把以上这些变化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搓球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慢搓

1.特点与作用

具有动作幅度较大,回球速度较慢,稳健性强的特点。适用于回接旋转较强,线路稍长的来球。如与快搓结合,能变化击球的节奏。

2.动作要点

正手慢搓:右脚稍前,站位近台,前臂和手腕外旋使拍面稍后仰,身体略向右转,向右上方引拍。在来球的下降前期用球拍的下半部摩擦球的中下部,前臂加速向前下方用力的同时手腕内旋配合用力。击球后,前臂随势前送,立即放松并迅速还原。反手慢搓:左脚稍前,站位近台,前臂和手腕内旋将球拍引至身体左上方,拍面后仰,在来球下降前期用球拍的下半部摩擦球的中下部,前臂加速向前下方用力的同时手腕外展配合用力。击球后,前臂随势 前送,立即放松并迅速还原(二)快搓 1.特点与作用

具有击球动作幅度较小,回球速度快,弧线低,借助对方来球的前冲力进 行回击的特点。常用于接发球或削过来的近网下旋球。快搓与其他搓球结合能改变击球节奏,缩短对方准备击球的时间,为争取主动创造条件。

2.动作要点

正手快搓:站位近台,身体重心前移靠近来球,前臂外旋向右上方提起,后引动作稍小。击球时,拍面稍后仰,前臂主动前伸迎球,在来球上升期击球中下部,借对方来球的冲力,前臂手腕适当用力向前下方挥动。随势挥拍动作尽可能 短一些反手快搓:站位近台,身体重心前移靠近来球,手臂自然弯曲,手腕适当放松,球拍稍向后引至腹前。击球时,拍面稍后仰,在来球上升期击球中下部,借对方来球的冲力,前臂手腕向前下方用力。随势挥拍动作尽可能短一些。(三)搓转与不转

1.特点与作用

用相似的手法搓出转与不转两种旋转的球来迷惑对方。与其他搓球技术结合使用,是各种类型打法选手争取主动的过渡手段,也是组成搓攻战术的主要技术。具有旋转强度差异大的特点。

2.动作要点

根据击球的旋转原理,搓加转球与不转球主要取决于作用力线是远离球心 还是接近球心。若在搓球时加大引拍距离和拍面后仰角度,前臂、手腕加速用力向前下方切球,用球拍的下半部摩擦球薄一些,使击球时的作用力线远离球心,则为加转球。若在搓球时缩短击球距离,减小拍面后仰角度,用球拍的上半部和中部碰撞球,使击球的作用力线接近球心,则为不转球。(四)搓侧旋球

1。特点与作用

具有动作小,速度较快,旋转变化大的特点。在接发球或对搓过渡中,运用正、反手搓侧旋,使回击过去的球向两侧拐弯,能减弱对方的攻势或使对方回球弧线较高,为抢攻创造条件。

2。动作要点

正手搓左侧旋球:站位近台,右脚和身体重心前移。击球时手臂略提起,手腕稍外展,拍面后仰,在高点期或下降前期手臂向左侧挥动发力,同时手腕稍内旋辅助发力,摩擦球的左侧中下部。

反手搓右侧下旋球:站位近台,右脚和身体重心前移,手臂自然弯曲,略向左后方引拍,手腕稍内旋,拍面后仰。在高点期或下降前期手臂向右侧发力,同时手腕稍内旋辅助发力,摩擦球的右侧中下部。

(五)搓球摆短

1.特点与作用

具有动作幅度小,出手快,回球短的特点。是下旋球控制和接发球控制的有效技术。

2.动作要点

正手搓球摆短:右脚向前移动,身体靠近球台,球拍向右侧后方引,拍面稍 后仰,在来球的上升期击球的中下部,前臂向前下方挥动,同时手腕适当发力。击球后,随势挥拍动作不宜过大,迅速还原。

反手搓球摆短:身体向前移动,靠近球台,球拍略向左后引至腹前,拍面稍后仰,在来球的上升期击球的中下部,前臂向前下方挥动,同时手腕适当外展发力。击球后,随势挥拍动作不宜过大,迅速还原。

五、弧圈球技术

弧圈球是一种将力量、速度和旋转结合为一体的进攻性技术,是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弧圈球的发展历史不算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特别是欧洲选手运用正反手两面拉弧圈球力争主动,快冲突破,低拉高打,进一步提高了弧圈球在比赛中的作用。弧圈球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也促进了快攻打法、削球打法以及其他打法的变化和发展。

弧圈球技术可分为正手弧圈球技术和反手弧圈球技术。根据弧圈球技术的旋转特征可分为加转弧圈球、前冲弧圈球和侧旋弧圈球。

1.特点与作用(一)加转弧圈球

具有飞行弧线较高,球速较慢,上旋力很强的特点。球着台后下滑速度较快,击出的球第一弧线较高,第二弧线较低,是对付下旋球的有效技术。在相持中,可以对击球节奏进行变化。

2.动作要点

正手拉加转弧圈球:左脚在前,身体重心较低。手臂自然下垂向右后下方引拍,身体随之向右转动,右肩下沉,重心在右脚上。拍触球时拍面稍前倾,上臂带动前臂向前上方挥动,手腕配合发力,身体向左侧转动。在来球的下降前期击球的中部或中上部,在摩擦球的瞬间迅速收缩前臂加大摩擦力。击球后,身体稍向上抬起,随势挥拍至头部高度,重心移至左脚,并迅速还原。

反手拉加转弧圈球:两脚平行或右脚稍前,两膝微屈,重心在两脚间。右肩下沉,球拍引至腹前下方,腹部内收,肘关节稍向前顶出,手腕内旋,拍面稍前倾,以肘关节为轴前臂快速向右前上方挥动。在来球的下降前期用力摩擦球的中上部,两腿向上蹬伸,身体稍后仰以辅助发力。击球后,随势挥拍并迅速还原。(二)前冲弧圈球

1.特点与作用

具有出手快,球速快,弧线低,上旋强,着台后前冲力大等特点。它是一种将力量和旋转结合得较好的进攻性技术,也是对付发球、搓球、削球、推挡以及在 相持中对拉的有效技术。2.动作要点

正手拉前冲弧圈球:左脚稍前,根据来球选择站位远近。向右后方引拍时腰向右转动,重心移至右脚。击球时拍面前倾,在上臂带动下前臂加速向前上方挥动,反手拉前冲弧圈球:两脚平行或右脚稍前,两膝微屈,重心在两脚问。右肩下沉,球拍引至大腿内侧,肘关节稍前顶,手腕内旋。击球时拍面稍前倾,以肘关节为轴前臂快速向前上方发力。在来球的高点期摩擦球的中上部,同时两腿向上蹬伸,身体略向前上方顶以辅助发力。随势挥拍后,迅速还原(三)正手拉侧旋弧圈球

1.特点与作用

具有飞行弧线向侧偏拐,带有强烈的侧上旋,着台后急速向侧下滑落的特 点。多用于处理正手位大角度的来球。

2.动作要点

左脚稍前,腰向右转动,重心在右脚上,球拍引至身体的右侧后方,拍头稍下垂。击球时右脚蹬地,腰向左转,上臂带动前臂快速挥动,在来球的下降前期摩擦球的右侧中部或下部向外侧并向前上方挥拍,使球拍划一个横向的半弧形。击球后,上体要随势向内扭转以加大侧旋力量

十二、直拍横打技术

直拍横打(亦称直拍反面进攻技术、直拍反打技术)技术源于80年代末,发展于整个90年代,经过刘国梁、马琳、王皓三个代表人物的淬炼,现在逐步走向完善。直拍横打改变了原有直拍单面击球的状况,它是在球拍的另一面粘上覆盖物,使球拍正反面都可以击球。直拍横打完善、丰富、发展了直拍反手l位技术,通过拨、拉、打、带、挑、撕等技术的运用极大程度地弥补了直拍反手位的不足,拓宽了快攻打法的球路,使传统的左推右攻打法朝着“两面开弓”方向发展。使直拍反手位的“死角”变活,并且带动了一场全方位的直拍对抗横拍的技术革命,是直拍的创新技术。(一)直拍反面快拨

1.特点与作用

直拍反面快拨技术是在相持中常用的技术。它和推挡结合能起到变化击球节奏的目的,是反手位进攻得分的辅助手段。2.动作要点

站位近台,两脚开立约比肩宽,左脚稍前,肘关节稍前顶,前臂外旋、手腕稍内屈,自然向左后上方引拍,上臂间的夹角大约45。击球时拍形稍前倾,主要用拇指和中指发力,食指自然放松,在来球的上升期击球的中上部,向前方挥动。击球后,手臂随势前送,然后迅速 还原成准备姿势(二)直拍反面弹打

1.特点与作用

直拍反面弹打技术具有动作小、速度快、突然性强等特点,是直拍运动员在相持中转为主动进攻的重要手段,也是必须掌握的反面主要技术之一。

2.动作特点

站位近台,两脚开立约比肩宽,左脚稍前。上臂抬起,身体重心略高一点。肘关节稍前顶,前臂外旋,手腕稍内屈,拇指压拍,食指放松,使拍形前倾。身体前迎,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高点期击球的中上部,触球瞬问要短促有力,以撞击为主,向前下方用力弹压。向下的力量越大旋转越强;向前的力量大一些旋转就稍弱。击球后,手臂随势前送的动作不宜过大,然后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三)直拍反面拉弧圉球

1.特点与作用

直拍反面拉弧圈球具有身体发力充分,球的旋转较强,并带有侧上旋的性质等特点。是直拍对付反手位下旋搓球的比较有效的进攻技术。2。动作要点

两脚开立略比肩宽,重心在两脚之间,含胸收腹,身体重心下降。腰略向左转,肘关节略前顶。前臂外旋,手腕稍内屈,手臂下沉引拍至腹前下方。拇指压拍,食指放松,拍形稍前倾,在高点期或下降前期摩擦球的中部偏上位置,向前上方挥拍。击球后,随势挥拍的动作稍大一些,然后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

(四)直拍反面攻

1.特点与作用

直拍反面攻技术主要用于左大角扣杀半高球,或扑正手位后还原时回左方大角度的击球,具有动作较大、力量较重等特点。

2.动作要点

站位中近台,右脚稍前,身体重心在左脚上。肘关节略前顶。前臂外旋,手腕稍内屈向左后上方引拍。击球时,拇指和中指用力,食指自然放松,在来球的高点期或下降前期摩擦球的中上部向前方挥动,利用腰部和挺腹的力量协助发力。击球后,手臂随势前送,并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

(五)直拍反面挑

1.特点与作用

直拍反面挑技术主要用于左方台内的近网下旋短球,是“前三板”争抢阶段常用的一项技术。

2.动作要点

站位近台,左脚稍前,两脚开立略比肩宽。击球时,左脚向左前方插入台内,手腕自然下垂,拇指和中指用力,食指自然放松,在来球的高点期摩擦球的中部偏上位置,同时手腕外展,制造一定的弧线。击球后,随势挥拍的动作稍小一些,然后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

第五篇: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

游泳训练的历史从游泳竞赛出现后就已经开始了。现代游泳训练到今天已经发展了100余年。100年来,游泳训练从无到有;从简单的技术改进,到多种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从单纯的追求运动量到注重强度与量的结合;从注重发展运动员的体能到强调技术和专项能力并重发展。简单的说,游泳训练的发展同人们对于游泳项

目的本质的认识紧密联系。随着人们对于游泳运动本质的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游泳训练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我国游泳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当具备更为深刻的和科学的观念,对游泳运动训练的认识应当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方式基础上,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研究和分析世界游泳训练的发展趋势,对于今后更好的把握训练的方向有重要的意义。

1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1.1强调运动员的技术有利于减少阻力

游泳技术的合理性对于运动员的游进速度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理解这个问题是很简单的,例如一名举重运动员虽然有很好的力量水平,但是他有可能游不过一名7岁的业体校的小运动员。这说明虽然力量对于游泳运动员是很重要的,但关键要看运动员在水中利用力量的能力。也就是说运动员对自身力量的利用效率对于游泳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全力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对于游泳项目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加强运动员的水中力量的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运动员掌握合理的技术。对于技术的合理性,不同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是要符合运动员的生理和解刨学的特点。同时,合理的技术是要能够尽量的减少阻力,增加推动力。

游泳运动员在水中的阻力主要有主动阻力和被动阻力。被动阻力同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及在水中的姿势有很大的关系。而主动阻力同运动员在水中的游进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运动员在水中游进时身体重心的移动比较平稳,游进的速度的变化是较为均匀的、平稳的,在游进中运动员的主动阻力会比较大,而相反,在游进中游速的变化是均匀的,或者说最高速度和最低速度的差小的话,那么,主动阻力就会小。

举个例子,波波夫在游进中的功率为87瓦特,而另外两名运动员的功率分别为117、170瓦特,但是另外两名运动员的速度并不如波波夫更快。这就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技术造成的。波波夫的主要技术特点就是连续、连贯的用力。这种技术的形成主要是依靠长期的技术训练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这从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一个启事,就是正确、合理的技术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得到的。就像我们的体操、跳水、乒乓球的训练一样,通过训练我们可以达到较好的技术水平。

1.2重视技术的效果,保持合理的划频与划幅

当今世界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技术都较为重视技术的效果,即划频与划幅的合理配合,使技术更加合理化,经济化。在保证技术效果的同时,根据比赛项目和战术采用合理的动作频率来完成比赛。

划频是指单位时间内划水的次数,通常用次/分或次/秒来表示;划幅是指一次动作所划进的距离。以波波夫为例(表1),在几名奥运会冠军中波波夫的划幅最大,而划频最少。

波波夫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的成绩也在48.74秒,但是划频为46次,而在创造世界纪录时的划频为40次。波波夫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的划频在47次为好。但是随着体重的增加和身体其他状况的改变,他的技术也是有改变的。

表1历届奥运会100米自由泳冠军的划频和划幅的比较

年代姓名成绩划幅划频

196055.21.56米71.5次/分

1972施皮茨51.221.9657.51976蒙哥马利49.992.5046.5

1988比昂迪48.632.7048.5

1992波波夫49.2.9539.9

划频和划幅是决定游泳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根据速度与划频划幅之间的关系如何可知在相同的距离内,若划水幅度相同,则划水频率高的速度快;若划水幅度不同,划频相同,则划幅大的速度快(表2)。划水幅度的长短与划水力量的大小,划水速度的快慢、技术掌握的合理与否以及身高臂长有密切的关系。经过片面地追求快频率或大划幅

下载第六章现代跳远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六章现代跳远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跳远技术原理

    跳远技术原理 摘要:通过多方面实践中运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来观察分析跳远运动的内在规律和对跳远运动技术的各个环节进行纵向的深入研究,获得跳远运动的总......

    浅谈初中立定跳远的教学与训练范文

    浅谈初中立定跳远的教学与训练 摘要:立定跳远长期以来作为我国中考的必考项目,本身也是一项用来评价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在平时的训练中对立定跳远的教学与训练存在着一定......

    跳高跳远训练计划。

    跳高、跳远训练计划 训练内容 (一)素质训练:小跑步、高抬腿、后踢跑、后蹬跑、、跨步跑、行进间压腿、行进间踢腿、蹲走; (二)速度训练:50米、100米、150米、200米、300米、400米、......

    跳远、三级跳远训练计划

    跳远、三级跳远训练计划 1、跳远、三级跳远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表2) 表2 跳远、三级跳远年度训练计划指标训练分期指标月份 训练项目第一训练期第二训练期11-3月 20周4-6月......

    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创造,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着......

    现代演讲与口才训练

    现代演讲与口才训练 第一讲引论:口上的江山 语言的盛筵 ------口才的实用主义理解或现实主义 一、 口才是什么? 二、 演讲是什么? 三、 语言是什么? 四、 语言的工具性 语言是可......

    途中跑的技术教学与训练

    浅谈短跑途中跑的教学方法 【摘 要】短跑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途中跑,它的任务就是达到最快速度。所以,途中跑直接关系到短跑成绩的好坏。这里,我谈一下如何提高途中跑教学的一点......

    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 关键字:电子白板 兴趣 英语教学 摘要:众所周知,黑板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呈现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媒体工具,但信息呈现的过程慢、信息量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