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怎样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一.基本方法:
1.把他们安排在更靠近教师的位置;2.把分配给他们的任务分解成更小的单元;3.提供视觉的提示;4.成对练习;5.朋辈导修;6.使用计算机帮助学习和工作。二.基本策略:
1.经常奖励;2.轻微的责备,不要过度;3.要他们暂时离开当前的环境;4.计划—实施——回顾;5.在运动中完成任务。
第二篇: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材料
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材料
刘兴旺
每个人都有其薄弱的一面,都有其感觉困难的地方。例如有些学生就在学习上特别吃力,步履维艰。而学习,对于任何学生来说都十分的重要,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那如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改进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首先,必须从心理上找原因,从思想上找突破口。人的活动受其内心活动的支配,只要从主观上认识到重要性,克服心理上的畏难情绪,才能在行动主动,一切才皆有可能。
每个人都不愿意去做困难学生,困难生从心底里自卑,以为自己困难到几乎不能改变的地步。必须从克服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入手。我曾经给我的学生讲过“上帝也会帮助你”的故事。说的是匈牙利著名作家凯尔斯泰·伊雷姆从小就语言基础特别差,人们都喊他“木头”。12岁时,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梦,梦见:由国王给他颁奖,说他的作品被诺贝尔看上了。梦醒后他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假如这真是你的梦,你就有出息了!我曾听说,当上帝把一个不可能的梦,放在谁的心中时,就是真相帮助谁完成的。”他相信了妈妈的话。“倘若我经得起考验,上帝会来帮助我的!”有了梦中的希望,有了妈妈的鼓励,从此以后,他一门心思想当作家。他克服了种种苦难,因为他相信上帝会来帮助他,终于有一天他成功了------成为2002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实真正帮助他的是他自己,是他自己的信念,他的理想和在此支配下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个小故事给我的困难学生很大启发,亦是一大鼓舞。
克服困难生的自卑情绪以外,还要注意观察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是否还有其他心理上的问题,例如家庭问题,生活问题„„
我们班有个学生叫管倩倩,语文学习及其他学科都十分被动,常常上课发呆走神,学习习惯非常不好。我观察她很长时间,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原来是她的家庭导致她的性格孤僻,极少于他人沟通,对一切都没有兴趣。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时间把她找到办公室,和她做了一次长时间谈话。从她的学习、家庭到她的将来,我们说了好多。她刚开始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后来她哭了。虽然我不愿看到她伤心的样子,但我很高兴她能哭,因为我知道她听进我的话了。后来她的成绩在她的不断努力下,果然进步了许多。
其次,从知识体系上入手,解决学习困难学生最基本的问题。
基础知识需要从基础年级起就要认真去学,去掌握的。若一旦疏忽,就会造成学习上的吃力、被动,影响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形成学习能力。所以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通过辅导的方式帮困难学生过关。
许多学生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上感觉吃力,回答的问题经常与题目所问的毫无关系。我开导他们首先要把每一篇文章先读上几遍然后再下手做题目。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对一些基础的内容要知道。比如要知道什么叫“修辞”,什么叫“说明方法”,什么叫“叙述手法”,如果这些弄不清楚、产生混淆的话,那么题目就无从下手,就会答非所问了。比如,“这像一张弓”,很多学生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比喻句,因此看到题目问这是一个什么说明方法时,便不假思索回答是“比喻”,但其实,说明方法里是没有比喻这一项的,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说明文里的说明方法是“打比方”。如果不掌握这些基础的知识,那么阅读理解题是无从答起的。
再者,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必须经过时时监督,随时克服不良倾向,防微杜渐,要求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尤其对于困难生来说,不良学习习惯太多,需要老师多提醒,多帮助,多鼓励。
没有一个天生俱来的学习困难学生,只是这样那样的原因造成他们暂时困难的局面。只要正确认识,勇敢面对,努力克服,没个人都会从学习困难生的行列中走出来,走向成功!
第三篇:教学案例.怎样帮助有困难的人
教学案例
活用教材,训练孩子口语表达能力
-----怎样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
曾
艳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泉水》一文。《泉水》是二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以“奉献与关爱”为主题,单元导语:“我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关怀下幸福成长。我们也要学会关爱别人,谁需要帮助,我们就伸出热情的手;谁需要温暖,我们就献上一颗火热的心。”因此,本人将这个思想教育作文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希望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帮助他人的精神有一种敬佩和赞同,并且能促使理解深刻的学生在今后能指导他们自己的行为。
这篇课文,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我在教学本课时,强调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尽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会到奉献的幸福感。学生在读和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在教学设计的“拓展延伸”板块,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口语训练题:孩子们,生活中像泉水这样有爱心的人多吗?你们愿意做一个像泉水一样乐于奉献的人吗?生活中有许多正遭遇困难的人,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如果你遇到下面其中的一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1、考试的时候,同桌的铅笔掉地上,笔芯断了,你回怎么做?
2、在超市,你遇到一个走丢的3岁左右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3、在公交车上,一位年迈的老奶奶上来,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思考一会儿,有人举手了,涂晓杰:我会马上借给他一枝笔,说:“拿去写吧,不要着急。” 张宣明:我会马上给他捡起来,帮他削好,递给他。郭云龙:如果我没有多余的笔,我会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解决。
……
师:孩子们的办法真多,遇到身边有困难的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老师感到欣慰。接着看第二个话题。
何佳怡:我会向超市的服务台报告,让他们在广播里通知一下,这样走丢孩子的爸爸妈妈听到广播就会前来认领。
易兵昌补充:也可以让他(走丢的孩子)站在出口,他的爸爸妈妈在超市找不到,就会出去找,一出去也就看到他了。
掌声响起,办法真好!就在出口等,也能等到爸爸妈妈。李思进:可以把他带到民警叔叔那儿,他们会找到走丢孩子的爸爸妈妈的。
周涛:我会问他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然后让他爸爸妈妈来接她回家。
郭佳宇:我会问他家住哪里,然后送他回家。
王玉茹:我会给孩子拍照。再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广告板,让更多的人一起找。
冯兴伟补充:那是“寻人启事”,也可以传在网上。……
师:真是不错的主意。他的爸爸妈妈知道你们出的这些主意,一定高兴极了。
接下来是第三话题:
李思进:我会走上前去,小心翼翼把老奶奶扶到我的座位上:“老奶奶,您请坐!”
刘玉婷:如果我没有座位,我会给老奶奶找一个座位,让她坐下,如果太闷,我会把窗户打开。
潘杰:我会把她扶上车,如果实在没有作位,我就站在她的身旁,照顾她;她下车,我会小心地扶她走下去。
用活教材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们不能把教科书理解为文本课程,教材应当是一种体验课程,每个学生在阅读中都带有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体验教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既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个有利条件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四篇: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姜)
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有好几条都是涉及差生的学习的。我看完他对如何帮助差生的几条建议后感触颇深,因为这部分孩子在我的教学中也是让我最头疼,最花时间的,而且还常常感到手足无措。现在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提高“差生”的学业成绩,应该提高或树立起差生“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打穿他们这堵冷漠(对学习)态度的墙壁”。如何树立或提高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要树立或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教师本人首先要对“差生” 的力量有不可知疑的信心。教师的这种信心可以激发“差生”的一种“成功的预感”,而这种“成功的预感”对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动员起来有着积极的主要的作用,是“差生”产生自信心的基础。“差生”是可以通过许多方面感受到教师对自己言行是否充满真正的热情;教师总是向自己提哪一类难度的问题;教师对自己所得的分数的态度等等。教师不能给“差生”提出较容易的题目,这样会让他们从中产生一种暗示:“我不行,我只能回答这一类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设法使“差生”时刻看到自己的进步。失败过多是“差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与热情的重要原因。成功和进步对他们意义非同小可,是自己能力的证明。教师不应该以减少或回避困难的方式帮助“差生”获得进步,而且应该深刻而周密地考虑让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且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差生”所付出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成果,这样“差生”才能真正受到自己进步的鼓舞。
3.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努力创造出一种精神振奋、生机勃勃的良好的情绪感觉。这种良好的情绪感觉不仅是“差生”而且是全体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的背景。许多教师只满足于教学法上的要求和组织教学,而忽略这种情绪的创造。这恰恰是他的学生没有学习信心和热情的重要原因。
二、确立教师在差生中的良好形象,消除差生对老师的恐惧和对立情绪。我觉得,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在人格上不分高低,对待差生更要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把他们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能把他们当作好生的陪客。差生们由于学习不佳,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很强的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总是逃避老师,不愿也不敢与老师多接近。要转化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消除他们对老师的恐惧、对立情绪。于是,我把大多数的课余时间都用在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师生隔阂上,与他们谈心、谈笑,了解他们学习的烦恼给他们举别的学生有“差”转“好”的例子,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们找出学习上的差距,慢慢的我们之间的隔阂没有了,孩子们的学习也越来越有兴趣了。所有说,教师只有对差生爱得自觉、爱得真切、爱得投入、爱得心甘情愿,才能使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学习,使每一个差生都能积极投入学习的怀抱。
三、教会差生分析,审题的方法,增强解题信心。差生由于语文基础薄弱,分析能力不强,应用题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拦路虎。针对这一情况,我着重提高他们审题和分析的能力,教会他们在解应用题时,运用“三看三知道”的步骤来分析,即一看题目,知道重点句是什么;二看重点句,知道关键字词;三看问题,知道题目要求什么,用什么关系式。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积累,差生对解应用题,信心不断增加,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
四、了解差生家庭情况,取得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与家庭共同帮助差生学习。差生在学校受到一部分学生的歧视,在家庭中还要承受家长的责备,双重的压力使他们的情绪较为低落。为了引导差生们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首先要减轻其学习压力,多与差生的家长们联系,向他们反映差生的优点和长处,并适当指出其缺点,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差生脱“差”变“好”。不要向家长历数差生的不是,激发家长和子女们的矛盾,从而影响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差生的效果。如何帮助差生学数学,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一道难题,也是我们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一个班的学生,总有好有差,良莠不齐,“培好”是一门艺术,“扶差”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更能体现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水平。所以作为教师,我还要不断的钻研这门高深的学问,争取让所有的学生共同提
2011.1.6
第五篇: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而且,教师手中还有另外一个手段:他可以预防使儿童学习发生困难的原因。当然,这不仅要靠自己的
力量,而且要靠社会各界的帮助。
医生首先是人道主义者。可是如果他竟对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了„„那他能够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的医生吗?这样的医生就连一天也无法在医院里待下去!而在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人当中,不是也有一些人,每天都在让儿童感觉到,甚至有时直接地对他说,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吗?这是不能容许的。我们必须神圣地爱护自己的职业荣誉,高高举起人道主义的旗帜:医生能够长年地治疗一个病人。他也许比我们教师有更多的理由作出悲观的结论,但是他相信科学的巨大力量,相信病人本身的精神力量。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在我们的工作中,人道主义的最高阶段就是:我们必须依靠对于自然力的深刻的知识,去克服那些甚至被自然本身所命定的不可克服的困难。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我们必须深刻地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精神世界的自然方面和解剖生理方面,研究儿童头脑里发生的各种过程对于周围环境里各种最多样的因素的依赖性。
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所有这些都使我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的家长和教育者所接触的,乃是自然界里所有的东西中最精细、最敏感、最纤弱的一样东西——即儿童的脑。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儿童正是在这个年龄期——从一岁到7、8岁,变得头脑迟钝的。如果教育者这时候还没有看到、没有懂得这—点,没有去查明儿童偏离正常的智力发展的根源,那么儿童今后的智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会更加严重起来。而如果这些原因和根源经过调查、研究而弄明白了,那么就可以动用教育这一强大的力量,——像治疗病人一样建立在同样严格的科学原理基础上的教育。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智育在形成人的精神面貌、道德面貌和公民品质上所起的作用一年比一年更重要了。不能容许学校里总有一批学生,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学好,干什么都不行。这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创伤,而且也是一种直接的原因,使得某些地方总有一定数量的少年离开学校,而后又离开生产单位,为形成一伙使社会感到不安的在马路上闲荡的人造成有利的环境。在未成年者和青年当中发生违法行为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有一部分少年由于感到自己在智力上低人一等而经受着内心的痛苦。如果再加上家庭环境的不顺利,那么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道德行为上出毛病的危险性就会更大。我想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必须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我们教师看来首先是可教育的,必须使学习成为他们树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领域。
我们应当有一种明确的认识:不管我们的彼嘉——在学习上很困难的一个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学者、工程师、哲学思想家、工人或者农民,他都首先要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民,他有权利享受人生的幸福。而离开创造性的劳动,不会思考,缺乏知识,这样的幸福是不可思议的。由不知到知的是一条很复杂的道路,每一个儿童都是按自己的方式来经历这条道路的。对这一个儿童来说,这条道路没有多少困难,而对另一个儿童来说却要一帮再帮,否则他遇到的困难就无法克服。然而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欢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
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的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经常表现在他们缺乏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教师常常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惊讶,有的儿童竟笨得出奇:答案就在眼前,只要你看一下,用思维的链条把两样东西连接起来,马上就能弄懂,可是学生却什么也看不见。但正是在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力发展的这一特点中,在他的求知欲迟钝、对周围世界视而不见的特点中,隐藏着一条线索,它能帮助有经验的教师抓到症结,找到使这些儿童得到智力发展的手段。
一个人所应有的东西,是在他出生以后,依靠人与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而在他身上形成起来的,——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牢记这一重要的真理。为什么彼嘉正在把应用题的条件读到底的时候,就已经忘记了条件的开头?为什么他在自己的意识里无法把苹果、篮子、树木这三样东西联系在一起?也许,是大自然在分配的时候把彼嘉遗漏了,也许,他的头脑生的跟别人不一样?为什么彼嘉学习起来那么困难呢?
这是因为彼嘉在童年时代所处的那个环境,没有把他在这个时期所应得到的全部东西都给予他。人的思维是从疑问(“为什么?”)开始的。儿童在1岁半到2岁的时候,能看见周围世界的许许多多的现象,但这时候他已经不是简单地感知这些现象,而是用常人的眼光来看待它们了。他看到蜜蜂飞到正在开花的苹果树跟前,落在白色的花瓣上,然后又飞走了。儿童感到惊奇:蜜蜂飞到哪儿去了?为什么?一种鸟在树上筑巢,而另一种鸟在房顶下面衔泥建窠。这又是为什么?等等。 这种不可遏止的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愿望,在大自然的奥秘面前(还有,请注意,特别是在周围世界的美的面前)的惊奇和赞叹,——所有这一切都并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从人那里获得的。这就正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极其重要的因素对于人的正常发展之必不可少的缘故。如果儿童看到一只黄蜂钻进墙上的小洞里去,惊奇地发问:它为什么以及钻到什么地方去,——那么他之所以惊奇,并不因为他天生就是好奇的,而是因为父亲、母亲和周围的人们已经教会了他惊奇,教会了发问。处在儿童周围的人不大留意儿童的好奇心在不断地觉醒。儿童的好奇心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成年人不断地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示在儿童面前。我们在儿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现象越多。他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他就越加感到惊奇和高兴。在儿童的意识和下意识里,也会产生对于美的惊奇和赞叹,对于人的智慧和双手的技巧的叹赏。所有这一切也就是人类思维的棱镜,来自周围世界的信息就是通过它而传导过来的。儿童在认识事物,做出发现,但他不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不,使他得到发展的,乃是人类思想的几千年的经验。 在学校工作的36年使我深信,在小学里对儿童进行教学,这首先就是教给他们观察和发现世界。请你们观察和研究一下一至四年级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孩子们靠自己独立的努力看见和发现了哪些东西?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让儿童去觉察事物和现象中那些最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思考各种因果联系。到学校来上学的那些聪明伶俐的孩子,一般都来自这样的家庭,即父母都教会了孩子能看见极其细微的色彩和色调、运动和变化、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依存性和关系。最积极、最紧张的学习,正是在儿童看见了什么新的、不懂的东西而感到惊奇的时刻进行的。 智慧训练开始得离儿童出生的时间越远,这个孩子就越难教育,——关于这一点,可惜有些教师忘记了,而有些家长则根本就不懂。直到现在,在家长们中间还流行着一种错误看法:在入学以前还是让儿童的头脑像干净的白板一样保留着吧,不要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不要教孩子读书,这样到入学后才能学得更好。在学龄初期所反映出来的学前教育的一个特别危险的毛病,就是儿童所处的周围环境没有促进他的认识欲望的发展。没有认识的欲望实质上就没有智育。我们设想能够做到这么一点倒是不错的:每一位小学教师都想出一套管用几年的智育基本大纲。这个大纲具体地规定出:儿童应当从周围世界中看见和发现哪些因果联系,他在认识欲望日益增强的过程中应当经历哪些阶段。学前教育机构特别需要这样一个大纲。凡是那些没有让儿童每天都发现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地方,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熄灭。 还有比这更坏的情况,那就是儿童被剥夺了正常的接触人的环境。彼嘉的遭遇就是这样。彼嘉的父母亲都有工作,工作的地点离家很远,所以把孩子交给奶奶去管。奶奶的听力很差,后来就耳聋了。彼嘉被整天关在家里,不接触别的孩子。这样到了5岁上,彼喜还不懂得什么是游戏。
3、4岁孩子能懂的东西,他却不懂。令人惊奇的是,彼嘉快6岁了,数数还数不到5。另外还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例如小时候患过传染病,父母亲有酒精中毒症等。
重要的是,要使像彼嘉这样的孩子遇上一位有经验的、懂得儿童的心理世界的教师。
在一个聪明的、有经验的教师手里,上小学的几年对儿童来说,就是一所训练思维的学校。教师经常带领这些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到田野里、树林里、河岸上去。他们也到工厂的车间里去,到实验室里去,到小加工场去。在这些地方,一个有好奇心的、喜欢钻研的人,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疑问:是什么?怎样?为什么?教师好像在儿童面前揭开自然现象的奥秘,找出因果联系,来唤醒那懵懂的头脑。这是一项长期的、耐心的工作。这种对于学习困难的儿童进行的教育工作,就在于使周围世界的物品、事物和现象,经过思维和情感的棱镜的折射,变成使儿童的昏昏欲睡的大脑苏醒过来的一种刺激物。当我带着一组学习困难的儿童到自然界去或者到劳动场所去的时候,我始终注意使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物品、事物和现象的感知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在上这些“思维课’’的时候,我努力在儿童的头脑里唤起惊奇和赞叹的情感。
这种课对于智力发展受到抑制的儿童来说,像空气一样必需。在与全体学生都要上的基本课同时,对学习困难的儿童安排这些特殊的活动。这些活动根据儿童智力发展落后的程度和所取得的结果,需要进行2至3年。这里需要再一次说明:这件工作的成果不是马上就可以看出的。可能100节课看起来都是毫无结果的,只有到了第101节课,你才能看到儿童眼睛里放射出好奇心的第一个火星。
这里所说的可以看见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可以测量的成果,并不是指儿童所掌握的知识量,而首先是指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看出不懂的事物的能力,寻求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的能力,以及不断增强的认识的欲望。
有些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认为,要把学习困难的儿童“拉上来”,就得强迫他学会一定的教材。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有时候把事情搞糟的原因,正好就在于教师走了这一条错误的道路。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这一点是教师和校长永远不应忘记的。
还要谈到的一点是: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你不要害怕在几个星期里,也许在几个月里,让学习困难的儿童去完成跟班上大多数学生所做的是难度不同的作业。你就让他去完成专门为他挑选的作业吧,并且评价他的成果。但愿你循序而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