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是演员还是导演
还是导演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单位:天津市汉沽区茶淀中学 作者:郭文芹 类别:语 文
电话:89388795
教师是演员
教师是演员 还是导演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是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指导思想,然而,教师在教学中是何种角色又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现谈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现在课改的观摩课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过去的课堂老师牵着学生走,一步一回头,可谓“艰辛之极”,而现在情况变了,课堂面貌改观了,动辄学生讨论,教师则在其后,讨论的结果如何,未可知!教师衣服袖手旁观的模样,教师在干什么呢?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我认为,在此种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不出来,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倒是体现出来了,然而效果如何呢?他们究竟是学到了什么,未可知!这样的课堂如同茶馆闲聊一般,有趣无意。
二、如何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唯一标准是:在教学过程中,看一位教师是否将教育对象,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并发挥。“主导”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我们应当这样理解:“主导”是合成词。主,在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师与教材的矛盾,学生与学生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教师与学生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导,指被导对象,即学生。因此,“主导”是师生双方面的协调关系。另外,一位教师走上讲台本身就有主导作用,然而这种主导可能是正主导,也可能是负主导。显然,我们希望是前者,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主导。上海育才中学的老校长段力佩的八字方针:“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这八字方针主导思想把教学教给了学生,在他的教学论文集《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中,他认为茶馆式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我们看到这样的课堂是动态的,“茶馆”给我的感觉是嘈杂的,似乎是人云我云,谈论的很庞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们嘈杂在干什么事,也要看到有领导的作用体现在哪?那么我们要问:课堂到底是学堂还是讲堂?我们说,课堂是学堂而非讲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何时讲?讲什么?怎样讲?这就是段力佩先生提出的“有领导的”教师在课堂中应承担的作用。我们也要问:教师是演员还是导演?教师是导演而非演员,他应是个出色的导演,他应该具有组织教学的能力,只有出色的导演才会培养出出色的演员。面对教师而言表演并非不重要,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肢体语言、表情也是格外重要的。教师的语言需要“锤炼”,因为生活语言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而教学语言则会要求很高。美国教育家梅
拉别斯的结论是:一句话的影响力到底影响在哪?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占7%,声音占3%,表情占55%,教师在声音和语言上大大影响学生,不会用表情的人不适于做教师。教师讲课时还要注意动作,毛泽东说:“以动作助讲课”,教师要会演,更要会导,导是至关重要的。
三、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主导”
叶圣陶先生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曾经作出精辟的论述:“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易以讲课本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免处于被动地位矣。”这段话特别强调了真正主导的作用,而且在今天对推动课程改革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1、教师预设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先行“主导”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双方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互动交流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它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程序。预设教学目标,就在于如何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师掌握课堂、发挥主导作用,就要预设课堂教学目标,但又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随着课堂教学的 进行不断调试,不断由应然变为实然,预设教学目标,不是僵化、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生成的。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择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达到同样的要求,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教材,通过调整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来达到同样的要求。这些要求教师在宏观上进行把握。而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前预设没目标,只是一个起点,只是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一个框架。真正的教学目标,则是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文本与教师、学生的对话交流中,通过对预设教学目标的调整,不断地完善、发展、生成。这个过程要求教师在微观上进行调控。因此,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传统的“导”,好比导演在导戏前,要提前理解剧本的要求,进入角色,到哪里该怎样演要心知肚明;而在开拍时,又要调动演员的情感体验投入其中,遇到自己的灵感,或是演员突发性的奇思妙想要临时收入情节之中,这不影响整个剧本,却又生成的了新的东西。
总之,教师更新观念要立足于新的课程教育教学理念,预设教学目标,动态生成,使教师的“导”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彰显教师的教学特色。
2、启发式教学,激趣促学,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过程“主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和教学效果只能通 过学生自身的能力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激学,激趣促学,激趣促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是思想,问答是方法,启发在营造学生学习的“愤悱”的心理状态。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为进入第一个“愤”的状态,而不能启发;若不能进入第二个“悱”的状态,而不能发。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之前在教学思想上的准备。教师肩负着让学生“发现”知识的任务,“发现”不等于“发明”,而在于让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当然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去发现。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教给真理的教师,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的教师。”这句话也深刻地揭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推动课程改革中的今天,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因此而显得格外重要,我们要“导”着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样他们以后走到社会才有能力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所谓“思考重与知识”也正源于此。
(1)激发兴趣,“导”出亲切
在新课改中,我们要努力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这是课改的关键,要否定那种无动力、无兴趣的学习,学习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非智力因素。柏拉图说:“自由人是不能用强迫或苛酷的方法施教的。”学生的兴趣能否调动起来,是我们教育的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比如,在学习《乡愁》时,我请学生说说记得哪些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学生说出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另外我又用投影显示了王维的“君子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然后告诉学生,思乡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并欣赏歌曲《乡愁》,接着介绍作者的创作过程,并用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所引用的《乡愁》诗句“浅浅的海峡,国之大觞,乡之深恋”,将学生带入一个浓浓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而后朗诵、赏析、品位等教学环节,顺利地展开。
(2)培养自主意识,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导”出和谐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这一目标怎样实现,这就是教师“导”的艺术了,我的尝试是让学生上语文课,我决定从自读课文入手,让学生上语文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我向学生提议“我想和你们交换一下角色,让你们交一篇课文给我听,谁愿意上台讲课?”,学生们觉得新鲜,就会有人饶有兴趣地问“老师,讲那一课?”,“讲《世说新语》三则中任 意一则,我要求讲课的学生自己备课,钻研教材内容。也可以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一起研究。”当时各组的小组长都举手报名,我挑选了语文表达能力较好的三组同学。
第二天语文课,三组的同学们意气风发,组长首先带头讲了第一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范读,有板有眼;教态,大大方方;在同学质疑讨论时,点拨,恰到好处。我很欣慰,尤其是在最后的教学环节,还安排了一个课本剧,选了几名同学,把当时孔融、陈韪的会见场面,幽默风趣地表演了出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这堂精彩的课,课下同学们热烈的要求,自己也想讲一堂课。这样的尝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了兴趣,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热情高潮起来。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导”出自然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价值评价导向,让他们在课改实践中敢于主动体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体验,重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有矛盾吗?怎样处理?”有不少同学在讨论怎样玩游戏,我在巡视时真想发火,狠狠批评这些同学,但我冷静一下想,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应该因势利导他们,先让他们谈谈自己怎样玩游戏,然后请同学们点评。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需要,又达到了教 学的要求。
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位置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师不再是过去主宰课堂的权威者,而只是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究伙伴。推进课程改革,更不应忽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学离不开教,教也离不开导,教师必须精心地导,出色地演,才能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摘要:在传统的中职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承担“主演”的角色,学生是观众,采取教师满堂灌,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现在,随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有很多,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让学生自己学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真正发挥自己的“导演”作用。
关键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思想;需要层次;导演;演员。
正文:在传统的中职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承担“主演”角色,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应该怎样转变,成为许多教师的困惑。不少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过于机械和绝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是排斥教师的说与做,关键是说什么、做什么,以及怎么说、怎么做的问题。那么,中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好“导演”的角色呢?怎样才能使学生作为“演员”很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 首先,从哲学方面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人们在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的处理上总会出现一些偏差。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辨析。
(一)主体和客体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最基本的人为要素,教和学是两个最基本的行为要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具有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双重性”。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两个不同性质的能动体,分别代表了“施教”的一方和“受教”的一方。他们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自身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他们的客体性主要体现为以对方互为认识的对象。
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之分。就教的一方而言,教师是主体,是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1)教师是国家教育意志的执行者;(2)对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参考资料的研究、加工、处理和驾驭;(3)根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科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教学进度,自主地选择或创新教学方法,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等等;(4)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5)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智能。就学的一方而言,教师是客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影响学生进步和学生自觉接受教诲的重要因素;教师还是自我的客体,要通过对教学的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校正自己的行为和教学方法。
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之中也有“主体”和“客体”之分。就学的一方面而言,学生是主体,是学生接受教诲的主体,是参与教学的主体,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刻苦性、积极性,二是对教学的参与和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筛选、过滤和接受。就教的一方而言,学生是施教和认识的对象,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认识和转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也是自我认识的客体,要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生的客体性和其他事物的客体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学生作为受教方是活生生的人,是以“受动”的方式存在,而不是以“被动”的方式存在。
(二)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的实质是教学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推动教学前进运动的基本动力。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矛盾的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特点。教学矛盾的同一性是指教和学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教与学互为对方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两者缺一不可,共同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矛盾的斗争性反映了教与学是对立的,即它们具有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限制的特点。首先表现为两个能动体之间在某一特定领域存在着差别,教师代表已知已能的一方,学生代表未知未能的一方,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斗争,其中的一方要限制和否定另一方。学生的学要限制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也要限制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最终要通过否定学生的原来状态来实现的,使学生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由未能转化为能。其次表现为“施教”与“受教”的对立,教师代表社会提出的教育要求及施教措施与学生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品德行为之间存在着差距,教师的施教行为要受到学生自身特点的制约。再次表现为教育要求要塑造的对象与现实的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要逐步消除这种差异,使学生朝着教育目的所要求的方向去发展。
教学矛盾的同一性表明教学是师生互相配合的过程。这是构建合作教育和参与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教育的基本作风就是要发挥教学民主。教学矛盾的斗争性要求教学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学生由最近发展区向新的心理水平转化,由原有的状态向预期要塑造的状态转化。
(三)内因和外因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学要通过学而起作用。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少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教作为外因条件,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有利条件去适应学生的学,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师的教。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情”而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教的效果取决于学的效果。影响学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须得在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对新知识的可接受性的基础上,才可确定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法,才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坚韧的学习毅力、灵活的学习方法和主动的探究精神。
内外因相互制约的原理,说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学习中的真正“演员”,在教学中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主导作用,仅仅是一名“导演”而不能代替学生的“主演”。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教师在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中是力量的主要方面,其任务是“导”(指导、引导、开导、疏导)学生。当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对此作了贴切的诠释:“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第二,教师要正确理解“导”。
一提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或“不要教师当演员”,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教师要一下子从“演员”的身份摇身变为“导演”的身份,其职责也就从在讲台上解释书本内容而变成指挥学生自己去揣磨、领悟。诚然,指挥学生去研究这一点并不错,但是,与此同时教师更要研究怎样去指挥学生,这其中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就是说,教师的“导”绝不是简简单单地领着学生去逐一地生搬硬套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又能有所侧重的去理解知识,进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程度。我们常说,讲课是一种艺术,其实,引导同样是一种艺术,或者说,是一种比讲课的艺术更为精深的艺术。简单说,在这种“导”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做“演员”的“导演”,更要做“演导演”的“演员”。第三,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既然说“导”是一种艺术,那么要做好导的工作,首先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其中最基础、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要适当设计学生活动。教师应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实际,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每一章、每一节的要点、难点,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反复推敲每节课中的每一句话,从而使课堂中语言精练,有条理。上课前要布置学生先预习,设计好预习应弄清的问题或是应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对上课时的课堂结构、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学生自学安排,是教师讲,还是学生练习;多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等等都应做到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做好“导",也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加入其中。同时,通过这种活动也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这种学习活动可由教师设计,让学生对某些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让学生就电动机控制电路发表看法,或举行一些技能比赛,设计控制电路的比赛,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设计比赛过程,教师在后面指导。需要注意的是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这种活动的机会,不能只偏重成绩好的。
这里的设计活动,主要是针对课上,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有研究性的任。比如我们学完电动机的一个控制电路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查资料找一下有没有同类的电路,对照一下。在学生活动中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多赞扬。这种做法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尤其重要。渴望赞扬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学生的思想认识毕竟还不成熟,很多时候,犯错误是难免的。这时教师不能因为有错误就一棒子打死,而要注意看到他们的闪光点,给以肯定,加以鼓励。这样才能逐渐使学生增强信心,进而提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对学生采取一定方法的同时,教师还要转变对自己身份的看法,要勇于放下师道尊严,知错就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的这一精辟见解,在当今这科学技术极为先进的时代,显得更加中肯。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课堂,多种多样的媒体已经给学生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所以,有些时候学生的见解未必没有道理,甚至更可能学生的说法就好于老师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放下尊严,接受新思想、好意见,让学生感到自己确确实实掌握着学习的权力,而不是简单受教师、家长操纵的木偶。为自己而学,学生是应该乐于去做的。第四,“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1、要有爱心,有耐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甚至有时可能会整个计划被全盘搞乱。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向教育自己的子女那样,一点点去引导他们。
2、要有深厚的功底。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这个标准实在是太低了。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宽,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要把这样的学生教好,让他们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教师再?踞于书斋之中就已远远不够了,在研究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勤于接受现代科技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高屋建瓴,从容的指挥我们的每一位演员,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3、要有研究探讨的精神。知识是一种越挖越深、越挖越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教师应该是一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钻机,只有不断钻研,才能不断的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乃至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学识方面以外,更重要的是思想行为,师德高则生德高,反之亦通。同时,也只有教师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才能诚心诚意的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才有可能全身心的投身于教育事业,站住三尺讲台,甘愿两袖清风,一生清贫的去探索钻研。只有教师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我们教师才能做好导演,指挥好每一个演员,使他们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一点是对每一个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更是做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力保障。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改变的方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改革,是一项亟于开展的事业。让我们共携手做好导演工作,为满园的桃李芬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姚建武.创设多种途径激发自主学习[ol].(2005-03-13).[2010-04-12].http://.[2]王晓耕.针对高职高专学生需要改进实验教学方式[j].职教论坛,2003,(18):47.[3]中国教育网.日本教育的启示[ol].(2010-02-20).[2010-04-12].http://view.news.qq.com/a/20100220/000005.htm.[4]张培峰.“任务驱动”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思考[ol].(2004-03-16).[2010-04-12].http://it.dgzx.net/jxyj/show_article.asp?id=2188.
第三篇:教师不是演员
教师不是演员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尚美中学 李静燕
看了吴菲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我很喜欢其中的两篇文章,让我很受教。一篇是“教师不是演员”,另一篇是“课堂有你,更有学生”。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教师不是演员,但教师同演员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他们都肩负着鼓舞人、塑造人、教育人的重任。”的确,在课堂中,教师能像演员一样给人一种立体感,那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它使人如痴如醉,流连往返。
是啊,学生需要立体美的教师。其实这无须理论论证,事实就是最有效的说明。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舞之、足蹈之,让人入情入境;闻一多先生讲《九歌》,让人们几乎分辨不出是闻先生还是屈原大夫„„这样的教师,怎不令人高山仰止?
然而,有着再精彩的表演,教师也终非演员。吴非的“教师不是演员”一文中,我同样很欣赏这样的话语:“教师非但不能像演员那样表演,更不能像某些名角那样完全不考虑观众,陶醉于自己的艺术阐释之中。名角登台,必有轰动效应;戏迷进入忘我的境界。演戏和教学是两回事。”以上的话语又在告诉我,老师不能把自己完全当成了演员。说教师是“演员”,在某种程度上,在特定的情境中,有其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在传统的、沉闷的课堂气氛中,教师的“表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观看教师的“节目”。一节课下来,学生多少能看出一些门道,知道教师表演出彩的“戏眼”,记住“知识点”。
然而,教师的表演即使有效,也极其有限。首先,教师在台上当演员,学生都成了观众。学生在台下当观众,能学到多少知识?其次,教师依靠“表演”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有效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在课堂上缺少交流,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表演”,而应该真情地投入。
新的课程需要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和能力;在增长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升华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主要是因为你的引导让他进入了有意思的境界,通过你的教学,他学到知识,而不是在看一场演出。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一语更是道出了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关系。教育的活动不但是教学行为的发生,更有教育对象的参与。以往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课堂的主导是老师,老师为主体。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也是以教为主,我主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很少。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喂给学生,生怕学生吃不饱。不敢放手给学生,更不相信学生。现在我明白了,有些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美丽,放手也是一种爱。吴非老师的“课堂有你,更有学生”,让我想起了这样的一句话“学习在于参与,成功在于实践”。应该让学生参与,应该让他们实践。相信学生,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只有学生的参与,只有学生主动地学在其中,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老师的教才会有意义。老师更应该给学生一种意识的灌输“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老师更应该知道,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成绩因落实而提高,勇于质疑,勇于展示。
这看似独立的两个小故事,其实却是相辅相成:教师应该是,也只能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吴菲老师《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很多小故事,都给我深深的启迪。我希望今后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来更新教学理论,积累教学经验,改变教学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北京电影学院78届超级大腕演员导演 组图
垄断影视圈的北影78届超级大腕 组图
表演系78班:周里京 汪粤 杨晓丹 梅兆华 朱晓鸣 王咏歌 陈浥 葛建军 贾东朔 张潮 张丰毅 谢园张铁林 陈国星 张伟克 王玉璋 曹蓬 赵雍 王向红 郭靖 颜世魁吕小刚 张志强 袁牧女 李小力 方 舒 马静 金一康 刘佳 徐美娜 沈丹萍 刘冬。
表演系78班(本科)
周里京 汪粤 杨晓丹
梅兆华 朱晓鸣 王咏歌 陈浥 葛建军 贾东朔 张潮 张丰毅 谢园张铁林 陈国星 张伟克 王玉璋 曹蓬 赵雍 王向红 郭靖 颜世魁吕小刚 张志强 袁牧女 李小力 方 舒 马静 金一康 刘佳 徐美娜 沈丹萍 刘冬。
周里京,1954年生,浙江绍兴人,生于北京。18岁进入甘肃省话剧团任演员,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因在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中饰演赵蒙生而获得《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曾获“新时期十年电影最佳男演员奖”和中国电影表演学 会的首届学会奖。
杨晓丹,男,影视演员。1981年《端盘子的姑娘》饰张志,2009年《建国大业》客串,饰张治中。
发布时间:2010-12-14
张铁林,1987年,赴英国留学,十年后加入英国国籍。1990年代初,张赴香港发展,初期与徐克签约,参加了《黄飞鸿》系列电影的拍摄,1996年转入凤凰卫视主持电影专栏。不久,张回到内地发展,1998年因为《还珠格格》一剧重新走红。
张潮,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接受正规的表演训练。在学习期间,被著名导演谢晋相中,参加影片《啊!
摇篮》拍摄,崭露头角。1986年在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饰小豹子。
张伟克,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如今著名导
演。
发布时间:2010-12-14
导演系78班(本科):张艺谋 顾长卫 田壮壮 陈凯歌李少
红。
汪粤,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78班,同班同学有周里京、方舒、沈丹萍、张潮、颜世魁、李小力、刘佳、刘冬、张丰毅、谢园、张铁林、陈国星、王玉璋等人。汪粤毕业被分配到峨眉电影制片厂当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端盘子的姑娘》、《《恐怖夜》、《避难店》、《大围捕》等《 西游记》剧组的唐僧。彭德怀在三线》、孤岭野汪粤是第一个进入
版》、《。86
张丰毅,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开始系统地学习电影表演艺术。在校期间,他参加《塞外夺宝》。1982年毕业被分配到峨眉电影制片厂。1986年出演了六集电视剧《朱德》中的“蔡锷将军”。随后张丰毅出演了《骆驼祥子》、《和平年代》等口碑甚好的电视剧。1992年和陈凯歌、张国荣合作的电影《霸王别姬》,一片叫好。
陈国星,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入学后,兴趣转向导演。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作品《一家两制》获1994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孔繁森》获得1995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并荣获第16届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方舒,辽宁黑山人,演员,七岁时曾在影片《生》中饰演小萝卜头。
烈火中永
赵宝刚,北京电影学院78届业余表演班学生,演员,国家二级导演;1990年曾执导电视剧《渴望》、1991年执导《编辑部的故事》和2007、2008年的《奋斗》以及姐妹篇《我的青春谁做主》等诸多耳熟能详的影视剧作品而不同凡响。供职于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顾长卫,1957年12月12日生于西安从小热爱绘画梦想当一名画家。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2年毕业后任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影助理。1984年任摄影拍滕文骥《海滩》。
田壮壮,是著名电影演员于蓝和田方的儿子。1968年,北京第十三中学毕业后赴吉林镇赉县插队劳动,下乡,当兵,爱好摄影。1978年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与陈凯歌、张艺谋等 人是同学,是第五代导演之一。
陈凯歌出身于艺术家庭,少年时期经历过文革和插队。1970年,陈凯歌参军。1974年复员转业 1976年到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1978年,陈凯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年北京电影学 院导演系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1984年开始执导影片。
发布时间:2010-12-14
李少红,1955年7月出生在江苏苏州,山东文登人,中国电影第五代的女导演代表。1969年到四川军区独
第五篇:导演张艺伟讲解演员基本知识
导演张艺伟讲解演员基本知识
演员是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原材料”,在以自己身体为体裁的基础上去进行人物塑造的。
现在上表演课,基本上都是拿演话剧作为训练嘛,当然有电视、电影,但是这些都要有机会,没有机会是演不了的,对吧?所以学校里都是排练话剧为基础的,每个人都有机会,而且话剧是对于演员来说最好的训练机会,现在每个专科演员都是有话剧基础的,也可以说,演好话剧就能演好电视,话剧是演员拥有深厚功底的来源。
话剧你应该看过,那舞台上大段的台词、说喊就喊的大嗓门、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还有像电影《画皮》里周迅的妖精一样的行走都是怎么来的?这些也就是你说的声、台、形、表四门功课。
声乐、台词、形体它都是辅助课程,在大二结束时就一并结束的。
下面来具体给你举例说明:
声乐:表演中的声乐,不是真的要你像歌唱家一样,达到它们的水平,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你的发声方法。一个连气息都不会用的人,说话肯定没底气,去看看《康熙王朝》最后一集陈道明的独白,那底气,怎么来的?发生要对。再看看话剧演员们,你坐在下面,跟演员有一定距离,大剧场有吊麦,而有的小剧场、实验剧场可没有,那演的时候,演员说话下面根本听不见怎么办?还不被观众骂死?再有,让你演个嘶吼怎么办?一天吼一次,演出100场,你扯着嗓子吼100次?估计3天下来,你就不演了。不是你嗓子坏了,就是观众听不下去了。所以学声乐就是要你学会用气息。还有啊,万一剧本中有唱歌的情节怎么办?你跑调怎么办?就为这两句,放弃了演这个人物的机会?
形体:不是让你成为舞蹈家,而是学会肢体协调,肢体都不协调的人还演戏呐?让你假摔,结果你骨折了。你说乐不乐?让你演小孩,那肯定跟老人的形体不一样,怎么走、怎么坐,那都是不一样的对不对?再拿《康熙王朝》举例,陈道明从小演到老,那其中的改变,每一阶段都有不同。单从肢体上,是很明显的。再举例,演外国戏,当然是话剧,对比下《雷雨》和《哈姆雷特》看,你就知道形体上的区别了。
台词:台词就不用说了,那不是你张开嘴随便说就可以的。像个人独白中的停顿、语气、语调、快节奏慢速度等等,都是技巧。台词不是一时半会能说清楚的,学问很深。像电台的广播剧,你听听看,不学怎么读?电视电影的声音相对讲比话剧简单,气息要求没有话剧高,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话剧多。电视电影和话剧细分开来可以说是两种艺术;再细分的话,电视是一种,电影又是一种,这些都不一样。当然这些都是艺术家的事情了,作为演员,有一定经验后,自然就明白了,没有什么深不可测的。
表演:还用说不?天天上课演戏,从基础开始学习,素质训练到观察人物再到剧本片段,整个剧本排演什么的,东西可多了,就是教你怎么演戏。涉及到哭笑的技巧就跟声乐有关;涉及到独白,那要与台词结合;台词又和声乐有关,气息问题。演老演小是形体问题、假摔是形体问题,国内戏国外戏的肢体语言,那是形体问题,至于真情实感,那就属于表演方面了。
这一切结合起来,为表演服务,最后才能体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来。这是客气的课程安排,说个不客气的,还涉及到心理因素,是不还要学习心理学来研究人物心理啊?呵呵,这4门课程的安排是相当合理、并有实践验证的真理总结出来的,足够表演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