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5 07:4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第一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何墨荣(北京东城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

本课学习要点:

● 针对目前美术教学中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的困惑 ● 认识美术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性 ● 借鉴有成效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

● 寻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

视频“吹画”。同样是吹画,教师先考虑: 1.吹画适合表现什么。2.怎样让画面更好看。于是先考虑底纸颜色,画出背景,找出主体的位置。作品具有美的效果。我们可以对照自己的教学,思考自己的差距和受到的启发。

一、把培养创新精神贯穿教学始终 世纪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美术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课改以来,在美术教材、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学会将创意理念和方法与美术活动相结合,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把构思、创意转化为设计、效果图、创作构图。

通过综合探索实践课,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美术课程 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教材的亮点,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善发现。发现美、发现事物的关联、发现形体的特征、发现色彩的美。二是勤思考。遇事多问为什么。美术课的思考体现在:怎样让画面饱满,怎么让灰不单调。

三是多实践。

四是敢创新。鼓励学生另辟蹊径,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头脑风暴。

联想思维,由一个想到另一个、由此及彼。逆向思维,反向思考。

各个版本教材都十分重视创新思维。在这些课程中,有思维方式的引导,有平面转立体的设计,有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有多角度思维等。

美术教学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艺术的观察,艺术的思维,艺术的表达;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各类课程达到发展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标。

教材给老师、学生都提供了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把创新思维与实践渗透在教材的版面、板块,作业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大胆假设,勇于实践和敢于表达不同想法等精神。

二、构想体现创新性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问是关键 课例:小学“月饼盒设计”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你观察过月饼盒的包装设计吗 ?(引导学生回忆)然后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探究:什么图案最能体现出中秋节的特色 ?(装潢设计可用有中秋特色的图案,如圆月、玉兔,兔儿爷、莲花、吉祥纹样等)。什么色彩最能体现中秋节的特点 ?(色彩效果,红色代表吉祥,黄色、金色代表富贵等,选出表现中秋节团圆喜庆的颜色)教师展示出图案,配合不同造型的月饼盒,分析月饼盒造型设计的特点。(包装形状与图案外形的关系)这时,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分析月饼盒制作方法。每组选择不同造型的月饼盒,拆开来分析包装盒用哪些插接的方法。教师进一步演示包装盒的设计构思、图纸的画法等。学生之间交流月饼盒的制作方法。学生观察月饼盒包装设计的过程。自己分析月饼盒的多种设计,如提袋、外盒、内盒等。这个过程,学生从了解特色图案到认识有代表意义的色彩,了解月饼盒的结构设计,不同造型的月饼盒的插接方法,全面认识月饼盒的包装设计。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在逐渐生成创新意识,学习继承、汲取改变,再到突破,到设计出色彩、纹样、造型独特的月饼盒。

(二)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建构知识 课例“线材造型”课例

突出学生在探究后建构知识、形成技法。教师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先尝试,能用铁丝制作一件造型美观的便条插吗?能用线材制作一件方便实用的学习用品吗?能用铁丝制作一件造型美观、实用的 CD盘架吗?能用线材为案头设计一件造型美观的工艺品吗,能用线材为校园设计一件富有时代感的雕塑吗。这当中的每一个效果都与生活紧密联系,有的实用、有的现代,每个主题都蕴含着线材造型不同的知识与制作技能。学生在摸索体验中收获,在制作中找到规律。

课例“百变团花”

为什么有的老师的课上学生作业千姿百态?为什么有的老师教的学生作业千篇一律?关键与是否教师给学生指出可以走的路径。请看一个“百变团花”课例。一个小小的团花,讲出大大的学问。老师教师提问:你喜欢哪幅作品 ?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观察分析,把团花从民间剪纸中挑出来,说团花的特点。学生欣赏两幅团花作品,教师问,你发现它们在外轮廓上、外形上、图案上有什么不同,你手中的团花作品的外形和图案是怎样的,欣赏三朵团花,找一找它们是由几层图案组成的。你们手中的团花是几层图案组成的。学生交流后,动手实践探究,这时,教师让各小组按照2、3、4、5种折法,并按照直线剪法做一个实验,看一看结果会怎样,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小组动手实践并讨论,全班交流经验。展示团花作品及纹样,想一想从哪儿开始剪,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实践讨论,全班交流经验。教师拿出团花制作步骤图,让学生说出团花制作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在作业之前,教师提示学生,你想剪什么样子的团花,外形是什么样子的,图案是什么样子的,把你的想法和小伙伴说一说。这时,学生就不会是盲目的一两剪子完成任务,而是要考虑顺序、方法、形状等,这课在探究团花造型、制作的方法中,体验的是创新制作的乐趣。最后,教师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团花的用途,你想把团花装饰到哪里,把装饰生活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下课前,开始展示国外团花邮票,说说团花形象出现在什么地方。并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团花的形象还会装饰在什么地方,把你搜集的信息告诉我们。这堂课上得深入、有层次,学生的作业效果多样。本课的评价点一是学生对本课教学是否产生兴趣,二是学生对本课知识和技能是否掌握,三是学生作品是否有所创新并具美感。

(三)教师要为学生创作搭建阶梯 课例“连环画”

首先介绍连环画是一种用多幅画面连续展开,叙述一个故事过程的绘画表现形式。然后,分小组来介绍。第一组,说一说,你看的连环画用了几页篇幅讲述了一个故事?第二组,连环画主要由几部分组成?第三组,怎样根据一篇文章创作出一幅连环画作品?学生了解了长篇连环画在百幅以上;中篇连环画在二、三十幅以上,百幅以下;短篇连环画在二、三十幅以下,连环画在报刊上发表时,多采用四格连环画或六格连环画的形式。画面的组成包括两个部分——画面和文字,这 时老师准备了一个故事——“冬天的早晨”。老师念故事,由学生找出 故事中的主要情节,找出主要情节中的关键内容,给每个情节段落配上相应的画面并设计出文字的位置,设计出连环画的封面。这一步是学会画连环画最关键的步骤,也就是把文字变为有连续性的画面。紧接着,老师问,每一页连环画中的主要人物应该有相同之处吗?来了解连环画中人物的衣着要一样。为发展学生的能力,老师准备了几幅画,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添画,这样学生就不觉得难了。这几个环节,充分体现出教师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的途径。

三、教师创新思维对学生作业的影响

(一)技能学习与绘画创作结合 课例“立体与明暗”

罗丹说过“世界上有多少艺术家,就有多少种素描和色彩”。我们说,世界上有多少位教师,就有多少种教素描和色彩的方法。

新课程“立体与明暗”一课,让学生明白明暗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明暗变化的规律,再通过演示和展示明确明暗表现的基本技法,通过实践,使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方法,完成一张或几张以明暗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素描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的形式千变万化,教师要有自己的创意,要鼓励具有个性的作业,就要发现和尝试不同视觉效果的明暗表达,包括使用什么工具,表现什么内容,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教师自身做起。如表现内容,人物、动物、静物、风景,想象,故事书中的画、意象中的事物,鼓励学生搜集画册、图片,上网查询下载等,给学生指出创作题材内容的来源。从学生作业确实可以看出教师观念是否新。只有教师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才能使艺术教育有生命。这位老师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认识用明暗调子可以表现立体感,然后把重点放在画面的组织上。再进一步画出有主题的创作,最后的效果是用色彩的明度变化表现,丰富的立体感,表现层次关系、主次关系。

(二)挖掘材料特性,培养立体造型意识 课例:小学和中学的线材造型

用线材造型是学生非常爱上的美术课,小学、中学都有这个内容。

小学课例:课的创设是让学生了解到,艺术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定只通过绘画这一种方式,生活中的线材有电线、铁丝、铜线、漆包线、麻绳、纸绳等,可以灵活、自由地去表现人物活动的姿态。学生可以尝试新颖有趣的造型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可以应用于线材造型的各种各样的媒材,发现线材的美感并进行艺术创造。了解线材的基本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的精神。

这课的难点在于处理好线材的连接点,巧妙地制作出人物生动的动态。而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拘泥于真人的动作、比例,不敢大胆概括和夸张。我们来看一个课例:教师先分析教材中的学生作品,问学生喜欢哪一件,为什么喜欢。引出“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快乐的?怎样的造型,才能突出表现出快乐?”学生欣赏书中作品,思考这些作品是如何表现快乐的。学生看后,提出自己认为的什么地方是难点。这时教师启发学生:“像螺丝钉、铅笔、曲别针等本不属于线材,他们能与线材有机地配合使用吗?这又启发了你哪些想法?”这句话对学生的启发性是非常大的。发挥材料的特性,相互组合就能弥补单一材料的不足。在课的最后,教师问学生,在创作中遇见过什么难题,是怎样解决的。在评价作业时,提问,谁的造型最大胆,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这些都是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

初中的“线材造型”课例。教师首先问学生:“你能用火柴棍、牙签、筷子、铅笔、塑料管等摆出正方形、矩形、三角形、梯形吗?你能用手中的线材,排列构成一个面吗?你能使这个面看起来更富有动感、韵律感或错落感吗?你能用手中的线材及固定材料像橡皮泥、橡皮筋、泡沫板等,组织构成立体形态吗?”这串提问,一步步引导着学生从简单的拼摆,到有美感的排列,再到三维立体造型,解决了从线、平面到立体的过渡。教师或利用示范作品或利用幻灯片、投影片或利用课件展示线材构成的立体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吗?用了什么构成方法?”通过欣赏,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线材构成的方法及规律。看到了线材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开阔了创作的思路。教师让学生总结出:“你所使用的线材有多少种成型的方法?”并通过教师制作的一两件线材构成的作品,再次达到打开学生的思路,强化学生对线材成型方法的理解的目的。线材还包括吸管、木条、、用彩色复印纸借助铅笔或其它材料搓成的纸卷、纸棍等,“用什么方法可以将手中的材料变成立体雕塑 ?”并请各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到讲台前摆一摆。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总结其构成的方法,讲解其运用的渐变排列、发射排列、自由排列或规律叠积等硬质材料的造型方法及规律。

本课的作业是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线材造型,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的案头小摆设或为校园、社区设计环境雕塑,如根据“奋进”、“生命”等主题,制作线材立体造型。

四、探讨提高作业质量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做正确的美术学习启蒙

绘画启蒙从“用画表达”开始。小孩子喜欢画画,往往是从用画面说话开始的,手里画着画,心里想的是一个场景或者一个过程。引导低年级学生用画面记录事情,画出想说的话,自己对物象的感受。尝试用各种材料“说话”,就能认识材料的差异对画面效果的影响。用画讲故事是很好的启蒙,要让学生敢于落笔。绘画从“想表达”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逐步学习“造型·表现”的基本方法,如空间的处理色彩关系等。

(二)屏弃 “概念 ”,画出生活真实感受

表达从“观察”开始。教学中引导学生画画,不是把书上的图临摹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能观察生活中真实物象的形、色以及材料,说出自己感受到的美。自然界一草一木、天空、牲畜,不同的气候、季节,生活中的服饰、建筑、民俗活动场面 „„学生只有不断观察,才有愿望去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现在学生的创作,普遍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树木是三角形的,叶子是绿色的。人是圆脸。而有的学生把叶子画成蓝色的,黄棕色的,有的画出了受光的影响的效果,或画出不同角度观察的效果,这些都应该提倡。

(三)循序渐进的训练很重要

教师要根据教材课程,安排有目的的训练。

如:怎样把草变成大草原、怎样把树变成森林。学习几种处理物象之间组合关系的方法。

训练一,物体近距离的观察、联想与表现 训练二,物象在画面中的组织、排列 训练三,物体近距离的观察、联想与表现 训练四,观察特征,理解想象与表 训练五,同一形象不同效果、不同色彩

尝试多种表现手法,增强绘画艺术表现力。解决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增强绘画的色彩效果

第二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王子玲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了解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化学素养的主渠道。教师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该怎样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呢?研究表明,从可能性上看,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即并不具备有现实的创造力,也就是说创造力犹如人的智力中的宝藏,需要进行开采和挖掘。由此可见学生创造力的提高需要我们去训练和培养。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谈点粗浅认识。

一.掌握学生学习特点,提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针对性。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记忆型,这类学生主要通过记忆来学习,听、读、看、记为其学习的主要手段。记忆型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如许多初中阶段很优秀的学生,到高中后成绩下滑到一般,是何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这些学生在学习时被动地接受知识,很注意老师的结论,但不善于探索,不敢大胆质疑,缺乏创新意识,一般不敢“出格”,在低年级教材内容浅显易学的情况下显示了他们的优势,而随着年级升高与教材内容的加深,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时则暴露出很不适应的弱点。因此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创造性意识的训练,特别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要教育他们克服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给他们开创主动探索知识的条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对教师的结论不能仅停留在记忆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分析,深入钻研把知识化为己有,使他们明白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知识学得死,学得再多也没有用,所以在学习时必须考虑到能对所学概念进行归类吗?对于所学的原理能自己举例吗?对相同、相通、相似的事物能用所学的理论来加以区分、解释与说明吗?还有哪些不同的见解以及能提出新的问题吗?等等,使学生经常想想这类问题就能逐渐养成善于自我探索,大胆创新的良好习惯,并逐渐由记忆型向创造型转化。另一类是创造型,这些学生是通过思考进行学习,有较强的学习效率意识。创造型学习的学生成绩一般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他们在学习中善于质疑,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善于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寻求多种方案解决问题的习惯,思路比较开阔,对问题钻的较深,解决问题的方法较多。但有时存在问题处理不果断,在多种方案面前举棋不定,甚至认死理,爱钻牛角尖的现象。因此对他们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更应着重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如对他们的善思、好问、爱向老师质疑问难的情况,教师不能有厌烦情绪,相反应当积极鼓励这种精神,即使对那些爱钻牛角尖的学生也不能压制他们的探索热情,而要善于引导他们从钻研问题的误区走到正确探索问题的途径中。

二、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科技创造发明史上,凡是做出辉煌成就与突出贡献的伟人,他们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也都有着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与好奇心。由此可见,创造力同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是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必然联系可表示为:兴趣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好奇心理是创造力的推动力与激发力。学生的学习与兴趣更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对不感兴趣的那一门学科,就

是拚命学也不可能学好;相反对感兴趣的内容学得又快又好。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认识到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教师自身的影响、启发和诱导,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创造激发兴趣的良好情景。如教学中的实验特别是探索性的实验,其内容充满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创造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做钠与乙醇反应的实验时,将钠投入乙醇时,学生观察到钠投入的瞬间沉于试管的底部,但很快又浮至了上面。有学生很快就联想到钠与水的反应,并开始讨论原因何在?有的想到了密度问题,有的想到了产生的气体在推动着钠向上浮动,有的则想到了类似鱼漂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加以引导和讨论,不是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吗?在课堂演示实践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例如在做“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时,提出只给大家一根铜丝和酒精灯,能否完成实验?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方案,解释原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单凭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和平铺直叙,学生往往无兴趣,感到枯燥乏味,难学难记,如果将其设计成一个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真正达到了愿学、乐学。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更要着眼于学生的会学和善思。因为实现教育任务最可靠的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使学生的聪明智慧用在创造性学习上。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使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程序时,都要把功夫下在引导思路和学法上。教学程序的设计不应该受固定模式的限制,要具有开放性,要根据不同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出有梯度、有较高思考价值、富有启发性、有深度和较大思维空间的新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不同梯度的问题,重在让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用“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问题提问的旧习惯,避免学生齐答的场面,精心探索提问的内容、方式,要锤炼设问语言和激励评价语言的艺术性。要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答案,特别要高度评价有创意的学生,对于答错的学生要引导慢慢思考,自主发现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教学程序的安排要以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如分小组讨论,反馈意见后针对性挑选学生进行辨析,同桌相互交流等等。教师的每一个安排都要落到实处,更要关注不爱说话及后排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力争营造团结互助、轻松愉快、全员参与的课堂气氛。另外探究性学习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探究情景、提供必要的动手操作和思维操作的工具,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评价”的思维习惯,在提出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开展探究活动、完成研究成果、展示分享研究成果各个环节,教师要起到

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何况传授式教学在班级授课体制下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明确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思考,认真研究“为什么讲、讲什么、如何讲、讲多深多浅”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现探究性学习与传授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融合,实现有效教学。

2.多让学生提问题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也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有些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学生提不出恰当的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要求,耽误讲课的时间。诚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是荒唐错误的,但是他们只要提出了问题,说明他们动过一番脑筋进行了思考,已向理解迈进了一步,况且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的火花,不可能提出的问题都是错误的。所以对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应给予鼓励,并积极支持学生多提问题,每一节课都尽量给学生创造提问题的机会,即使在教学任务较紧的情况下,教师也应给学生腾一方质疑问难的天地,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和锻炼。

3.多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归纳、综合是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不仅是科学家发明的手段,也是创造性学习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中只要善于发现、归纳、总结规律,就会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并且综合的对象越多,范围越广,见解也就愈普遍、愈深刻。因此,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在新授课学习某些新概念、原理时,最好不要上来就讲,也不要把一切都讲完,而要让学生结合旧知识先去自学,去自我探究和总结规律。化学教科书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写,广大教师学生使用、修订、再修订的知识宝库。教师应该重视发挥课本功能,要教育学生学会读书。

提倡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读书的好习惯,这就迈出了主动学习的第一步,课前预习读书可以在开学前的假期中,也可以在前天晚上或上课前。学生必然要独立思考发现其中要探究的新问题,上课时心中有数,明确新课知识中的疑点、难点、重点,激发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做好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科书更加体现现代化教学理念,新教科书的结构、内容设计、图文更富有新意,更有利于吸引学生,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看彩图、看边图、认真分析运用图表等。同时也要认真落实教科书中的讨论、阅读、研究性学习等各部分内容等。

教材中很多概念、原理都可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前提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这不仅能检查自己是否真正理解,而且还可以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理解,把知识真正化为己有,与此同时还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再如习题课或复习课上,有的教师习惯于上来就讲,然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着练,或者把正确答案完全将出来,让学生记住就行了,把能力要求降低到记忆的层次。而有经验的教师则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钻研,然后再启发、引导和点拨,重点讲解,这种讲解针对性强,多数已是水到渠成了,这不仅克服了教师的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总结的能力,进而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篇: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美国人拉玛说过:“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没有创造性思维,势必会在竞争中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收益颇丰。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强烈的求知欲可使学生积极地探索。学生有对所学知识达到入迷的程度,才会产生灵感,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渴望和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度的激发状态,达到不吐不快的境界。巧用媒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能改变过去把作文当成是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驰骋,写出更好的文章。如:为了写好一种植物,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的镜头,再播放了场里的情况,大家所见的植物多不胜数,听着解说员的解说,对那些珍稀植物真好奇极了,唤起了学生想方设法要弄清该植物和把看到的告之于众的欲望,激发了写作的兴趣。又如:写表扬稿前,我把事先录制好的有关同学们热心帮助别人,拾金不昧,为同学、老人送温暖等的感人场面重现在大家的面前,同学心中除了有敬佩之意,不约而同地表示要写一份表扬稿表扬一下这些身边的好榜样。可见,巧妙地使用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欲望。如:在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中,我们录制了学生篮球比赛的全过程,并编辑、剪接好配上字幕制成软件,上课时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屏幕上自由观察动态画面,主动地接受信息,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比赛的全过程中,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无遗,场内、场外热闹气氛,同学们一言一行更令人兴奋,激起了写作愿望。当学生写作时要重点描写某位运动员,可以单击按键与该运动员有关的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便于更细致地观察写出逼真的场面。

二、倡导批判精神,激活学生创新的潜能

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怀疑和批判。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创造型人才就是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多向思维,这种思维苗头,虽然稚嫩,却颇具生命力,不可轻易否认与扼杀,对于其中蕴含的怀疑批判精神应予以倡导。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握时机,引导学生不要“迷信”前人既成的定势,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敢于评判前人的得失。这样,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只有对所要写的对象、对写作活动本身有真情实感,有自己的看法,作文才不致于落入窠臼。

怎样把握时机呢?教师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前人的感受作对比,使他们在头脑里产生激烈的碰撞,然后接纳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主张,把它“外化”出来,作文自然有其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要求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抓住学校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我每接新班时,就给学生强调:先学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判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评出优秀习作让学生评赏,与自已的作文比较。对带有共性错误提出来让大家分析、比较,总结出教训,拟定修改方案。然后,重点指导学生独立分析自已的作文,综合同学、老师意见,学习运用人家作文优点,改出高质量的作文。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凭借想象,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通俗地说,就是引导、鼓励孩子们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想得与别人不一样;因此需要给孩子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所谓思维空间的“宽阔”,就是可以随意地想,甚至可以想入非非,想错了也无妨,不受约束,没有规定,不需剪裁,让儿童的思维活动都在无拘无束中自由自在地进行。

优化的情境,本身的美感,意境的广远,情感的驱动,则是最适宜儿童想天说地的宽阔的思维空间,都会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想象,神往。凭借想象,孩子同样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为了加深孩子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关爱,体验今天生活的幸福,我让孩子们写了《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想象性作文。当孩子们说到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什么时候来到我们中间时,一个个马上联想到他们觉得特别美好的日子:“我希望她在除夕之夜来”,“我想让她在我过生日那天来”,“最好在八月中秋来,”;于是又想到“六一儿童节来,我们一起欢度节日”,“在我们春游的时候来,让她和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当讨论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我们怎么接待她时,孩子们更是动情了,有说“如果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来,我给她穿上新棉袄,新皮靴”“节日里来,我要送她一份精美的礼品”“我要把她当作妹妹,和她一起去上学”„„真情的交融,培养起孩子善良美好的情感,在孩子们真心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关爱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时,想象的翅膀也随之展开了,他们求异的思维品质也得到发展。

有一次,我让学生看完杂技表演后写一篇日记,大部分同学是写杂技表演的过程,千篇一律,于是我就启发:“看了这场表演,难道你的内心没有一种冲动,没有什么幻想?础,还可以写什么文章呢?”听到这个奇怪的问题,学生们有的互相对视,有的窃笑。看来他们中有不好意思发表“幼稚想法”的人,我赶紧鼓励道:“你想到了什么就尽管说出来,有自己想法的同学才是最有创造性的人。”过了一会儿,一学生缓缓站起:“能不能以《假如我会变魔术》为题来写我的心愿——为受灾人民变衣服和食品,让他们免受饥饿和寒冷的威胁?”“奇妙的想法!可贵的爱心!你的思维真活跃,真了不起!”此后,学生互相从别人的思维中受到启发。尤其是《我愿做“小丑”》,写“小丑”将苦闷藏于胸,把欢乐带给人们的精神,思路新颖,立意深刻,与众不同。

四 .冲破定势,插上学生思维的翅膀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变换角度,学会多向立意,多方选材,力争写出富有创新性的文章。例如:以《我的家》为题,可进行如下发散性立意:(1)家是你流浪在外最想念的地方,是你碰到挫折最觉得温暖的地方;(2)家是快乐时的安乐窝,痛苦时的避难所;(3)家是地球上最安全的所在,为我们遮挡着风风雨雨;(4)家是一座不须戴面具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在此自由表演;(5)家是喜怒哀乐的储藏室,当你失去它,才知道它的可爱。再如以《朋友》为例,从体裁上可以写记事、写人、抒情散文、小议论文、诗歌等,选材料的时候,可以从时间、空间、含义三方面来写,如:时间上,可写以前的朋友,也可写现在的朋友。或年轻的朋友或年老的朋友。从空间看可写乡村的朋友,也可写城镇的朋友。从含义看可写写有生命的朋友,也可以没有生命的朋友。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五、感受审美愉悦,培育学生创新的土壤

审美感受的愉悦,影响着儿童的想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因此一切教学活动中,美,无处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处不产生对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之所以能受到孩子的欢迎,逐渐走向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美”的恩赐。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去熏陶、感染学生的幼小心灵,进而在学生获得美感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力。就拿教学《荷花》一课来说,上课时,我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画,满池塘的荷花盛开着,老师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到荷花池边,学生仿佛真的闻到了荷花的清香,看到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及那藏在荷花里的小莲蓬。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的视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荷花的图画、真实的荷塘都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地产生审美意象。孩子们纷纷用最美的词句去描述荷花、荷叶„„在移情的作用下,伴随着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在“现在你们就是一朵荷花了”的提示下,他们深情地美美地描述着:“站在荷花池边,我久久地看着荷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这“仿佛”就把他所获得的荷花美的内心的体验,通过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甚至下了课许多孩子还挤到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述他(她)成为荷花的想象中的画面和感受。如果在纯客观的分析下,老师以一串串提问,让学生回答,大概只有照本宣科的机械答语,不会有这种创造美的冲动和生动语言的表述。当学生随着情境的连续,学生置身于作家创作时那个情境中,老师的提示、描述:“我们仿佛来到„„”“我们仿佛看见了„„”“我们仿佛听到了„„”“现在你们就是课文中的×××”这些推动性的语言,让学生在获得真切感知的同时,也进入了想象的情境中了。

第四篇: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幼儿天生有美术创作的欲望,他们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一个开放性的美术空间对幼儿来说就显得很重要,他们的美术表现得更轻松,更自在,更投入。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力求做到为幼儿提供开放性美术活动空间,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幼儿不像成人,对物体的理解可深入体会,他们看到的只能是表象,也只能从表象上去理解。我们对幼儿的要求不能像成人一样去要求他们,这样反而会阻碍他们的发展。

美术活动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是指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激发幼儿自主的进行学习、创作,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为培养独立的、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那么,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呢?我觉得主要有一下两点:

一、内容的多样性。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有了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目标,那么选择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如果说老师给幼儿的创作内容,所提的要求限制了幼儿可能有的想象和自主的创作,幼儿的创造力便无从发挥。比如,剪贴画的美术活动中,可以

二、表现方法的多样性

美术创作离不开造型、构图和色彩等表现方法。以往美术活动衡量的标准是以幼儿模仿作品的效果为基准,即在造型、构图、色彩上与老师一致。其弊端在于片面地强调了技巧,封闭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扼杀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而自主性美术活动打破了这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强调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即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构图来表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学习、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创作更有童趣,更有灵性,更富有个性。

——再以《叶子拼贴》为例,在活动前,老师和幼儿共同搜集有关叶子的标本、叶子的照片、采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叶子的图书,激发幼儿对叶子的喜爱。在听听、看看,说说中孩子们了解了叶子的各种形状特征:有尖尖的、长长的、像手形状的、像尾巴形状的等等,幼儿创作的形态活泼可爱,富有灵气,连大人都惊叹孩子竟有如此创造的意象,令成人望尘莫及。

第五篇:美术课上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术课上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莘县实验初级中学

杜明珠

美术课堂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美术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新《标淮》要求“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下面是我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欣赏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欣赏课前给学生预习时间,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而后出示欣赏作品,让学生读画一到两分钟,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教师设计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形式开展欣赏,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对作品的赏析能力,扩展创造思维的空间。如在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欣赏》一课时,我从学生的采访活动开始,设计了学生的亲身体验,由过去教师一味讲解园林知识,变为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学习到的园林知识。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时候,不重在掌握了什么知识,而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科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注意提出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最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二、临摹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摹是学生学习绘画的必经之路,尤其是中国画的教学中。但教

师如果一味的要求临的像,那么只会产生“千人一面”的结果,临摹课也就毫无创造可言。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原作进行有选择的、创造性的处理。如在学习《寄情山水》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学习山石、树木、云的画法。在学生联系掌握了方法之后,再出示“山水拼图”教具,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拼出形式各异的山水图。这时学生表现出的是兴奋,个个跃跃欲试。学生通过对山水的观察和拼图,了解了山水的基本特征,就可以运用掌握的技法,把心中美丽的山水表现出来,如果能伴以轻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更能呈现出创造能力。

三、手工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术手工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一味地先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照着葫芦画个瓢,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僵死,更没有什么创新可言了。如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他们会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插花艺术》一课时,我没有直接给学生灌输一系列插花技巧,而是先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与审美观点进行试插,然后与老师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者的不同,从而总结出一件理想的插花作品的插花知识。这时学生纷纷表示对自己的试插作品不满意,还想再插一次花,这时我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花材,运用刚才学到的花语、造型、色彩搭配等知识开始自己的艺术创造。最突出的创新性是学生根据要表达的心意,恰当地运用了花材,使花篮赋予了生命。比如“师爱”花篮:中间用一朵康乃馨代表老师,时时呵

护着学生。四周用太阳花表示学生围绕在老师身边,接受着老师的阳光雨露,后面用一根长叶子表示老师带领学生走的人生之路,路很长,但我们一起幸福地走过。这种创新怎能不令为人师的我们为之感动呢?

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让我们为勇于发掘学生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他们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张扬、和谐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创造新事物的摇篮吧!

下载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摘 要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审美观点、从而提高民族优秀文化审美的情感和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研究 摘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亦称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即通过思维不仅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

    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实验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实验报告 天津市河东区靶革当村小学 陈立萍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实验报告 陈立萍 一.问题的提出 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学策略是当前......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宣小梅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学 会 用 手 说 话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我的感动:影子的故事 “影子的游戏”是新学期开学,一年级学生的第一次美术作业。 在众多百分之百很即兴的课堂作业......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阶段,随着课程改......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五篇)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不少老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合集)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思维是人的高级的理性的心理要素,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的最高级的部分,是产生创造性学习成果和研究工作成果的主要加工器,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