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学 会 用 手 说 话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我的感动:影子的故事
“影子的游戏”是新学期开学,一年级学生的第一次美术作业。
在众多百分之百很即兴的课堂作业中有一个孩子的画面牢牢吸引住了我的眼睛。作业内容原为描画自己的影子。按照常规,一个形象的投影成倒影,还应当是这个形象本身。然而使人惊讶的是,我看到的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倒影:两个小朋友的影子一个变成了树,一个化身成了小鸟。
在这个孩子的笔下,影子不再只是人类的傀儡,浓重的童话色彩笼罩了画面,透折出纯真圣洁,显得无比美妙奇幻。
我从不了解影子的生命也可以如此的充满灵性,这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在述说着自己的故事,将思想寄托于彩笔素纸,创造出一个为其所独创的理想世界。
对于这张作业,学校的有些老师这么认为:“这孩子怎么瞎涂啊”“想像力还不错,但画的一点也不像啊!”的确,在他们的眼里,这不是什么像样的画,“像不像”始终是目前一些教育者评价孩子美术作品的唯一尺度。他们不愿欣赏孩子们的涂鸦,更不能容纳他们的“瞎画”。
我不知该怎么回应我的同事们,当孩子们手执画笔,勇敢且努力地在这个世界涂抹他心灵的色彩时,我们有什么权力、有什么资格去扼杀他们宣泄感受的权力呢?
再一次凝视这个孩子的作品,它给我带来了新的惊喜:影子造型的突破,表明小作者已开始有了显明的表现意识,已经产生了强烈的自主要求,这是孩子澎湃的心声,她把自己的梦幻艺术形象化,他的画趣是美妙的,妙得踏雪无痕,匪夷所思。
面对孩子们日益膨胀的表现性需要,我不禁陷入沉思,我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让学生在创造中完善技能和提高审美素质呢!
我努力着这样做:
一、让孩子们的艺术从涂鸦开始
孩子们刚刚开始的生活,虽谈不上有什么阅历。然而,他们的画却植根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而不化。能根据他们自身的感受,自信地、不拘一格地画出对生活的认识、遐想与希望。我们的老师与他们相比,生活的经历真可谓“吃的盐比他们吃的饭要多”,可对于生活的感受却远远不用他们多彩。
他们画得率直、真诚。即使是涂鸦,都是有感而发。往往是怎样想便怎样画。看到什么,就依据自己的体会,物化出心中的世界。因此,画面显得十分夸张、大胆。他们不懂得什么叫笔墨,也不明白什么是色彩。但,却十分明确地用笔墨去勾画出我们要画的故事,用颜色去涂抹我们看到的世界。面对涂鸦,我们要适当的给予引导,在艺术的天空下描绘出一片新的绿地。
1、抓住特征,夸张、超现实地表现。
传统的美术写生课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物体的形状、比例、透视等客观属性,塑造出精确、完美的形体。其实,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这是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限制了他们创造思维的活动。在写生作业中,我们只需让学生抓住事物的大体特征,并进行大胆地取舍、夸张与变形,留给他们更多的表现空间和契机,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那么就会使作品散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五年级的作业《表情丰富的脸》中,有个同学的在画面中,只用油画棒涂了自己变形通红的脸和一双眯成了一条缝的小眼;那看似乱糟糟的线条,让画面的主体形象显得更加醒目、突出。我不禁大为赞赏,这张画没有细致地去刻画人的面部结构和自己被惩罚的细节,而是概括、简练地抓住了脸部的基本表情特征,再现了人物的心理感受。多好的表现!这样的“涂鸦”抓住了物象最基本的特征,不作其它方面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充分表现了自己的艺术直觉和感受。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纯客观、纯自然的观察与表现中解脱出来,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激发学生思维表现的情感。
2、发挥联想与想象,大胆表现。
孩子的天真好奇心使他们在表现物象的自然属性珠同时,更容易联想到该事 2 物与其它事物的相通之处,然后进行艺术加工与发挥.在<参观与旅游>一课中,我引导学生,不要单纯从看到的角度去表现,可以大胆添加与想象,可以把自己与动物园里那些可爱的动物联系在一起.于是,有的同学把自己想成了一个非常有经验的驯兽员在带领一只老虎跳铁圈;有的则把自己想成了一个运动员,骑着骏马在赛场上奔驰;有的骑着大鸟遨游太空,天上的小鸟正跟着飞翔,画面充满了童趣与幻想。
如果我们要求学生,仅以客观现实为尺度,那么表现的结果将会单一;若要求他们的观察与表现是带有主观性的,那么表现的结果将会单一;若要求他们的观察与表现是带有主观性的,那么就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调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对客观对象进行超现实、超常规地表现,发现、组织和创造新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感受的感受能力与绘画能力同时进展。
3、采用拟人化手法去表现。
孩子们喜欢幻想,他们希望那些静止的事物都能变得生动起来,与他们一同玩耍。此时的儿童思维是一种处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超常思维,这也正是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状态。在美术教学中,把拟人化的手法引入其中,有肋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并促进这种想象力转化为艺术表现力。在泥塑课上,学生充满热情地把茶壶变形为一条叉腰的胳膊,把壶嘴变成另一条胳膊;有的同学把茶壶变成了大象一样,会自动向水杯里倒水,水珠四溅,童真童趣油然而生。有了这样的启发,学生在写生时,就会大胆地改变物体原来的比例关系,进行夸张与变形,使之成为另一个饶有趣味的艺术形象。这种拟人手法教学可使学生的想象细胞迅速膨胀,使他们有意识地把不同形状的物象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形象,改变了过去“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的单一模式,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表现性思维。
二、让孩子们快乐的“玩”泥
孩子的可爱就在于他们面对世界流露出的热情,哪怕面对的只是成人眼里的一块脏泥巴。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常常漠视孩子们的兴高采烈,漠视孩子的激情。而被漠视了的,有可能是未来的建筑和雕塑,或者,就是未来的科学和艺术„„“玩”泥,也许正是未来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创作的源泉和起点。
因此我在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玩”出标新立异的东西,允许天上有绿色的太阳、方的月亮;允许鼻子长在眼睛上面,并经常让学生看著名画家的抽象画或具有时代特征的例图,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我做的罐和壶》中,我先让同学分析茶壶的组成部分,又欣赏了一些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的挂图,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然后设问:你还能设计什么新颖的茶壶吗?学生们有说做两个茶壶嘴的;有的说将茶壶底做两个轮子;有的说将茶壶画上好看的图案。做出的作业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的干脆将茶壶做成了三角形;有的将茶壶做成了人脸;有的将茶壶做成了小动物,比如小乌龟啊毛毛虫等。一堂课上,大家使出浑身的劲,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玩”了出来。以前一味的模仿别人的“盗版专家们”都变成了具有最新创意,最具时代感、趣味性的“艺术家”。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力展露的淋漓尽致!
三、带着孩子走出童话世界的误区
有人说:“童话意识是从摇篮里开始的。”这话没错。
童话中有一个五彩斑谰的、变幻神奇的世界。童话创造出美妙情境,令人产生神奇的向往,它适合儿童在特定阶段成长营养补充、的需要,但那里存在的一切毕竟是虚构的。好的童话故事固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倘若沉湎于童话制造的精神乐园之中,也有终被麻醉的可能,或被推迟了为艺术觉悟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翻开学生的作业本,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孩子的作业中有很多“王子” “公主”甚至“皮卡丘”“奥特曼” 一类的动画形象,而且此类作业从一年级至六年级都不乏其数。许多美术教师们都为此头痛不已!
在一定的情景下,童话和故事的确会激活我们的美术课堂,给我们的学生带来表现的灵感。但童话和故事只能给人间接的经验和启示,如果孩子心目中存在一个扎得很牢的童话情结,当梦幻的天国不复存在,我最担心的是踏在地上的双脚是否足够有力。
童话听多了,尤其是那种美丽又动听的童话,正如甜言蜜语,是很容易软化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养成教育的结果,我们要帮助孩子从 4 小培养敢于面对现实和困难的勇力,勇敢的用画笔表现我们生活的这个真实世界。
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你需要拓展自己的视野,不必再囿于“故事”之中,你应该尝试着改变经验形成的来源,让真实的生活情景代替虚拟的童话世界,找回自我,那是实实在在的自我,而不是一种理念的化身,或许你年龄尚小,但生长是必然的历程,幻想可不是理想。
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我还会鼓励孩子多画一些观察性绘画,记录下自己在不同阶段认识世界的真实感受,即使一开始画得并不自由,但经历过涂鸦的过程,通过新的学习尝试,可以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感念之情,我会告诉他们:“在新的情境中,你会经历新的洗礼,会画出很多新的美丽的图画,那里面也必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这一切都足以使你真正地激动不已”。
第二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摘
要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审美观点、从而提高民族优秀文化审美的情感和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民族艺术文化,与世界人民共同交流,共同发展。
关键词:审美
培养
民族艺术文化
在今天素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人的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社会所认识。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素质教育,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根据国家部教育改革的要求,美术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等,形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奠定基础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意识。什么叫审美意识?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美丑属性的反映,包括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鲁迅先生曾将中国艺术中的民族审美意识称之为“中国向来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审美文化),是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文化,富民强国的动力。失去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民族的灵魂。”另外,审美意识对人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审美心理诸方面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并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审美心里的完善也有积极作用。如何去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呢?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情感和能力
美的本质属于社会,在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只有当他们和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它们才有可能是美的。美既是教育的神圣目标,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巨大力量。审美观是人们对美丑的基本看法,是一种美的感知、欣赏、判断和评价能力,也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一定的审美观念的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传授的知识过程,同时也是美的熏陶的过程,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形成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的过程,是进行由表及里的是判断获得美享受的过程。美术学科之所以从过去的“图画”改称为“美术”,说明其涵义也广了,内容也更为丰富。美术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绘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负有指导活动、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艺术美的鉴赏,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精神获得某种满足和享受的情感,从而自觉接受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
二、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是应用、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激情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以美的形象,色彩和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唤起人们的美感和对美的追求,起到开阔眼界,丰富感知领域、陶冶情操、净化精神境界、提高素质、培养审美能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意义,而是要从审美心理出发去感受艺术作品中与人生相对应的形式,体验作者的审美经验,获得艺术表现形式中的象征意义。如初一美术课本中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中:公牛象征残暴的德国法西斯、受伤的马象征格尔尼卡无辜的成千上万的人们、画面上中间那个灯泡象征光明和希望等,进而达到观赏者个人审美经验与艺术家所创造的的带有普遍性审美经验的交融。在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总是扮演着知识传播者这一单一的角色,却忽略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教授知识的灌输,而是应通过教师的正确的指导和引导,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自己的体会。在作品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优秀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绘画特有的“以线造型”,如:丁绍光、陈崇平、赵宋生等一些有名的重彩画画家们的表现形式以及“希腊化时期”的艺术风格。让学生在具有了一定审美素养的基础上去把握艺术作品中的真、善、美。我认为,一般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多疑的心理特征,通过造型一定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第二、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挖掘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能力
正在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社会主义中国,能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年积淀的审美文化之精神,以自己独特的东方民族审美文化同世界各民族审美文化对话和交流,无疑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我们现在搞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大胆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地域,过着统一的政治生活,形成统一的生活习惯,教授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历史形成了浑厚的民族共同性,因而造成审美意识的民族性,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特点,即将成为我们今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去挖掘、整理、继承、发扬、探索一条使民间优秀的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道路,为弘扬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工作作出的自己贡献。在“欣赏•评述”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平时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重视对民间美术的挖掘、研究、让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我们身边的彝族阿细文化:阿细祭火、阿细跳月、阿细服饰、阿细音乐、阿细习俗和阿细绘画等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们在思想上认识到民族艺术是我们本民族先祖几千年积累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民族艺术继承和发扬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满怀激情地挖掘和研究民间艺术。另外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生学习环境条件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精神的民间美术艺术作品来。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彝族文化。通过介绍激情学生对彝族阿细民族艺术文化的浓厚兴趣,有不少学生以绘画、手工等形式创造出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有的并在县级、州级、省级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奖。使学生既感受到家乡的旖旎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品德。
总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们绘画造型能力和提高绘画技巧,更应该重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即美术教育的本意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而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民族艺术优势,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素质与和谐人格的人。我们作为知识指引者、传播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模索与自我学习,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丰富的美术知识,及对学生“传道授业”的能力。要认真钻研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因材施教,使课堂气氛活动生动有趣,以新颖的艺术构思,新奇多思的教学方法,真正使美育教学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作用。
参考文献:《美术教师培训资料汇编》江西美术出版社
《贵州省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集》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三篇:浅谈在小学教学中儿童绘画表现力的培养
浅谈在小学教学中儿童绘画表现力的培养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小学
黄海雁
在多年的儿童绘画教学中发现,画画真的是小孩的天性,只要给小孩提供适当的画画条件,哪怕只是一支笔一张纸,每个小孩能够创作出他的杰作,小孩喜欢画,黄翼先生认为“儿童绘画和美术家的绘画不同并不是狭隘的美术,是一种游戏。”既是说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热爱艺术,而是源于一种游戏的天性。当在面对命题绘画的时候,很多小孩却变得束手无策,这时绘画对小孩来说却成为了一道难题,有些小孩会轻易地对你说“我不会画”。在这时候,如果你对学生说我教你画或你照着我来画,这种“依样画葫芦”的教学则会抑制了学生的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使学生对你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有老师教的我就会画,老师没教的,则画不出来。
新的教学理论指出,现在的绘画教学不再是教学生怎样画而是教学生怎样自己画。怎样来引导学生将自己所想到的,所看到的付诸于画面,完成由“抽象的语言”到“形象的画面”转换,是绘画首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绘画的表现,所谓绘画的表现是指人们按照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而借助一定的绘画工具而做的展示。儿童的绘画表现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做为一种能力的体现,是建立在观察、分析和记忆的基础上的。
实践证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小,绘画的表现力受局限,不具备写实的能力,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儿童做画,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力,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表现技法和技巧,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觉得更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入手。
一、激发和培养兴趣。
教育心理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者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或者叫求知欲。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安排教学生如何画海星。课前,我在课室的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了海星实物,学生们一上课就被屏幕上海星所吸引,学生们个个很惊讶地问,“老师,那个海星是不是真的?”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海星美在哪。学生们观察得很细致,把海星的外形特点,颜色,花纹全都讨论遍了,我趁机把不同形状的海星图片让学生观察,“是不是所有的海星都是五个角?”“你们看这些海星象什么形状?有些学生说有的像花儿,有些学生说有的像太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边说边演示,学生的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了,个个都投入自己的绘画中去,下课了,画好了的学生把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欣赏,没画完的同学还手不停笔地画着。由此可见,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利用教材光盘中精美的图片作为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发现所要表现的物体的美,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要用笔去表现它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去表现物体的原动力。
二、培养观察力,学会符号的运用。
儿童绘画动因分析,儿童绘画产生过程应该是: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经过心理的内部调整,再由手的绘画操作表现出来。影响儿童绘画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对事物的感知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对客观物象观察经过大脑简化过程,将对物象的认识,自己创造一种视觉符号表现出来,是培养儿童绘画表现力的关键。
在命题绘画中,学生不会画,就是不会造型,所以画不出来。造型的奥妙在于每笔一个符号,每个符号一笔的画成,每笔都是一个结构,头部一个符号,身体一个符号,这样简单易学,便于学生掌握。一年级小孩第一次画小鸟,为了让学生感知不同小鸟的形象特征,我提供了各种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鸟的形态特征,他们兴奋地争着发言,纷纷告诉我他们看到了小鸟有脑袋,嘴、脖子、肚子、尾巴、翅膀,身上还有不同的花纹等。但没有学生说出小鸟的嘴巴各有什么不同,大概是学生没仔细留意吧。于是我先表扬她们观察得仔细,接着问,每只小鸟的嘴一样吗。学生说不同,有长的,有短的,有些是又长又尖,有些是又长又弯。我因势利导,如何来画小鸟?看看,小鸟的头像什么形状,身体像什么什么形状?学生纷纷告诉我可以把小鸟的头看成是圆形的,身体看成是椭圆形。通过观察,教学生把复杂的东西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现,接着我通过图片演示,展示了飞翔小鸟,静态的小鸟的动态特征,让学生边观察边完成自己的作品,“静态的小鸟有时是低着头,有时是转过头,如何来表现呢?”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告诉我小鸟低着头的时候,嘴巴是朝下的,转过头的时候,嘴巴是和身体是同一方向的。通过观察,给学生个性化表现提供丰富的表象。学生领会到观察的要点,建立画面与所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对表象进行符号性的概括、重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加强记忆,为表现提供元素。
每节课我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强化记忆自己要表现的物体的外形特点,老师完成示范演示,在讲清方法步骤后,则把示范画擦掉,让学生看不到完成的画,也就无可依据,减少思维定势的误导。从而强迫学生去回忆刚才所观察到的物像的形象,通过记忆把形象默写出来,通过日积月累地坚持,在学生们的大脑将会贮存下大量的形象。为以后的命题创作积累素材。
四、激发想象力,萌发表现的欲望。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力丰富的人更享受成功的机会。”想象力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小学生喜欢想象,喜欢幻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儿歌等各 种手段和方法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例如,学生爱听故事,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萌发想象力,在《美丽的花园》一课中,我运用了课本中的一个故事:七色花的故事,„„七色花有七个花瓣,每个花瓣可以许一个愿望„„,通过我的描述,创设了学生对花的外形,大小,色彩等想象的情景,打开学生想象之窗,有力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对花的表现的欲望。
总之,我们教学生画画,方法很关键,让小孩主动去看,主动去想,主动去记,当学生充满信心的时候,就会主动去表现,主动去创作。学生们不再是以葫芦画瓢,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们的个性、情感得到充分的表现。欣赏起这样的画,相信每个人会多一份感动。
第四篇: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作者:王志祥
来源:《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3年第07期
探索性问题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这类问题是典型的开放式题型,因此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本文以课本为基础,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第五篇:《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探索》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探索》
阶段总结二 盐池三小
蒋对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探索》的研究课题已进行一年多了,一年来课题教师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没有放松课题的研究工作,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大家对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20世纪社会、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不可再生资源日趋枯竭。因此,环境保护成为当今世界谈论最多的话题。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存意识的增强,更多的人愈来愈重视生存的环境,重视生存的质量。“环保”已成为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焦点。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不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在造型方面的观察力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愉快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小学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所有学科的领域。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美术课堂中渗透环境意识,培养环境道德观是有绝对优势的。那么,如何恰当的挖掘美术教学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因势利导,使美术教学与环保教育水乳交融,自然渗透呢?下面就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尝试:
一、在兴趣中渗透环保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动力,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是激活学生主体活动的催化剂。兴趣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具有选择性和趋向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时刻本着“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努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恰当处理“教”与“学” 的关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渗透了环保教育。
如在四年级的《染纸》一课中,课上学生对染纸特别感兴趣,就好像变魔术一样,自己动手染出了一幅幅色彩鲜艳、图案各异的作品。在课后拓展延伸时,我启发学生这些漂亮的染纸作品完成后还能用来干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用来做成剪贴画装饰家居,有的说可以用来包装书、礼品,还有的说可以与用矿泉水瓶一起制作一个漂亮的花瓶,插上花来美化家„„这节课在学生浓厚兴趣的激发下,不仅增强了学生审美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增强了环境意识,使环境意识的教育延伸到生活当中。
二、在情境中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得以发挥的情境,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潜能, 发现自己的价值,发展自己的个性,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充分达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的关心和参与环保,培养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精神,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经常创设不同的故事情境,营造故事氛围,让学生耳听、眼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的接触为主动的接受,充分启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了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社会责任感。
如《纸盒游戏》一课,我首先布置了一个大森林的情境,设计了大森林失火,小动物们没有了家的故事。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爱参与到保护环境,帮助小动物建造美好家园的活动中。在制作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美的理解与感受,亲自动手利用废旧纸盒、纸箱,为小动物建造了各式各样的纸盒城堡,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自然的渗透了环保教育。
三、在体验中贯穿环保教育
所谓体验指的是:全体学生在特定环境下共同活动,经历的,有可能成为学习素材的一切。作为学习方法的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重视在此时此地的体验中获得的每个发现和感受,并通过分析其意味进一步加深学习,最终引发下一个自觉行动的循环过程。体验以尊重每个人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和适应社会的性格,培养一个富有爱心,并为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更美好而从我做起的人。
例如在二年级《小树快长大》一课中,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听觉体验来捕捉大自然的声音:小动物和小鸟的叫声。通过视觉体验来感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景:美丽的小树林。我问:大自然美吗?学生答:美。我又问:那大自然在哪呢?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大自然在我们身边。接着我又问:大自然这么美,我们想不想为大自然做些事呢?学生答:栽花、种树、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不能破坏环境„„接着我就让学生用彩色卡或废旧的挂历纸制作立体的小树,然后学生将作品摆放在一起,变成了一片小树林。通过多感官的体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在体验中体会到要从自身做起为大自然、为保护我们共有的环境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在制作材料的选用上渗透环保教育
美术是物质材料结合思想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材料运用得新奇与巧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废弃物的美,如旧挂历纸、瓶子、绳子、易拉罐、布碎、毛线等,通过艺术构思和加工制作,把废弃物变成独特的工艺品,装饰美化生活,让学生通过实践懂得不同材料的加工手段和技能,激发创造性思维。
例如《纸的立体制作》一课,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把大家认为没有用处的废弃纸制品收集起来,同学们分别找来了牛皮纸、挂历纸、彩色纸、糖纸、包装纸等纸类材料,教师向他们讲解不同类型的纸的特点,展示用各种纸制作的艺术品及图片资料,告诉学生如何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恰当的手法、表现自己的艺术构思,让学生们懂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废弃物,只是我们没有将它们放到合适的位置,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价值。课程结束的时候,各种风格的立体纸工作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另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五、在绘画、制作习惯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绘画、制作 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绘画材料要摆好位置,用色注意画面整洁,不要乱涂乱画用完后及时清理,收拾干净。制作留下的废纸也要及时处理掉或者回收用来制作其它手工,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1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人的素质和教养,正像环保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机为学生播撒环境保护的种子,通过各种途径潜移默化地把环保教育渗透到每一名学生心中,使学生从小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