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实验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实验报告 天津市河东区靶革当村小学 陈立萍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实验报告 陈立萍
一.问题的提出 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学策略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它无论是对教学理论的深入发展,还是对教学实践的变革或是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中科院院士林群说过:“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要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要把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新课改强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创造性教学策略是实现小学生创造素质的重要中介和手段,因此抓住创造性教学策略也就是抓住了创造性教学的关键。我校于2001年开始进行“创造性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搜集和积累了国内外有关教学策略研究的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提高了我们对该课题的综合认识。在实践中形成归纳出十二大类近三百条教学策略,数学学科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92条,研究确立了小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引领性策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在全校低、中、高年级分别进行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
2、相关概念的界定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的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创造性教学策略:是为完成一定的创造素质在内的综合教学目标而进行和采取的既体现一定教学理念又具有战略性和较大灵活性的措施和手段,以保证教学活动在其调节和控制的动态执行过程中高效有序地进行。创造性教学策略主要特征:
(1)内隐性:教学策略包含有教师个人的教学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决定的相关决策与谋划,它是介于比较抽象的教学目标、观念与具体教学行为之间的转换。
(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是在主观意识控制之下施行具体方法,是一种能够被用于具体教学情境的方法、程序与技术,是相关教学观念的程序化。
(3)灵活性:教学策略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连,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境都具有即时性,都有不同的一些方面,需要教师去探究、解决。同时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更在于灵活运用,变化与创新是创造性教学策略应用的精髓。
(4)示范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是学习策略形成、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模式诱导。可以说,一种好的教法就是最好的学法示范,会学习的学生往往得益于会教学的教师的引导。
(5)个性化: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其专业成熟的表现。教师不同,使用的策略也不同,就是同一策略,在不同教师那里也会表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创造性教学策略及其运用充满了教师个人的个性色彩。
3、理论依据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人的身心,特别是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一门科学。创造性教学策略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就指出:每个精神健全的人都具有普通创造力,创造力是由低向高逐步发展的。创造力不是少数人特有的,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都可以通过教育的创新进行培养和提高。对中小学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对中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就。
教育学基础:关于创造性教学问题,早已引起教育家的重视。进入20世纪,杜威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早就发现了传统教育缺乏创造性的弊端,主张使用好的教育方法,提倡科学探究式的创造性教学。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创造教育的倡导者,他认为,创造是教育之本。主张对学生实行六大“解放”,其创造教育思想和理论曾经指导了一系列卓越的教育改革实验,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4、小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策略构思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常指的是三个主要领域的学习目标,即与学生智力发展相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和与学生实验技能发展有关的技能目标。按照我国现行的说法,即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无论哪一类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的策略时首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学生在本单元、本课时必须达成什么目标,怎样去达成这些目标;其次必须考虑对目标教学效率的评测和调控等。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发展潜力有关。对学生水平的差异,教师必须从纵(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横(同一年级的学生之间)两个方面分析,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为制定教学策略准则,在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目标的高度、教学节奏的强度、习题和测验的难度等要求上做到“适度”,既不使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努力,也不让学生因“吃不饱”而挫伤积极性。无论对哪一类学生,都应从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一定的难度和高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能力上,并视学生接受能力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节奏和习题训练强度,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内容。我校一、二年级学生使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刚刚进行了一年多的实践,还需教师不断探索研究改进,三至六年级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是90年代初编写的,其结构与编排较好的体现了儿童认识规律,便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关于数学的认知结构。但要实现创造性教学尚需教师从数学学科体系的整体着眼,把握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及基本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在理解教材、设计教法时,要充分发挥和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创造性因素,从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学习活动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二.小学数学教学创造性教学策略的研究方法
实验对象:本校低、中、高三个年级段12个教学班共计526名学生。实验时间:2002年3月——2004年6月 实验方法:
(1)实验法:以我校五
3、四
2、三3三个教学班(130名学生)为重点研究对象。(2)测评法:使用标准化测评工具“托兰斯创造性思维图示测试”(甲式)、学校自编和借鉴的测评工具。
4、具体实施
面对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生成、建构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适应全新的日常教学情况,是教师个人明智的教学选择。同时教学策略及其应用水平也是教师专业成熟的具体表现。具体实施程序为:
确立研究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教学策略是沟通主观世界与教学实践的媒介或桥梁,其效用的发挥有赖为教师主体的策略意识与眼光。在学习、借鉴他人有效的教学策略的同时,适时反思,明确自身教学的问题,目标与方向,弄清教学策略、创造性教学策略的科学界定,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以及学生的表现做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增强策略意识与眼光。形成教学策略。研究初始阶段多数教师会学习、借鉴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创造性教学策略应是多元化、开放性的。既可以是教师惯用的精讲精练、有效引导等策略,也可以是教师不甚熟悉的优选学习方式、开放时空等教学策略。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策略,都要视各种相关因素的情况而定。这里的相关因素包括每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侧重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能力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是偏难还是偏易;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水平是高还是低;教学硬件设施优还是劣,我们将每节课的教学侧重、内容难度、师生条件和硬件情况做为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当依据上述三个因素选择还是较复杂时,教师可选择相对较适宜的教学策略或对几种策略做灵活组合。在学习、借鉴他人策略的基础上,教师依据个人的经验、情境等构建创造性教学策略。
尝试、修正创造性教学策略。经过选择或自身建构的教学策略,教师会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解决相关的教学问题。通过尝试,会有个人独特的体悟与发现,这些体悟与发现经过价值判断,将融入到教师的策略运用中,成为策略的一部分。因此,即或是教师学习借鉴他人的策略,在运用过程中也都将带上教师个人的色彩。此时该策略已具有教师个人的意味了。形成创造性教学策略。在前面几个阶段的基础上,教师经反思、总结,进一步将所得策略加工、提炼,使之条件化、程序化,使之成为自己教学智慧和艺术的重要构成。至此,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即初步形成。为什么是初步呢?因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诸多教学因素的改变均会导致相关策略又进入新一轮生成和建构过程。5.小学数学常用的创造性教学策略: ①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是指认识主体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分析将思维引向深入,直到问题解决的有意识的学习探索过程。从发现问题(生疑)到提出问题(质疑)、讨论问题(议疑)、分析问题(析疑)直至解决问题(解疑),是学生个体或群体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探索活动的过程,也是主体作用发挥和主体性发展的过程。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即是学生的创新过程。所以,问题解决策略也应是教学过程发展主体性、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与主动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的问题情境可以直接从教材中设置的思考练习题中精选而成;有的问题情境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基础分层次设计,努力使“问题”与“情境”有机结合;有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教师引导议论,从中筛选出来并形成梯级系列,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生疑质疑的主体作用。其次要根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在观察情境、动手操作或在相互议论中析疑,教师适时点拨、启迪、引导,师生共同概括归纳问题解决的程序、要点或结论,并通过问题解决后的延伸学习加以巩固和运用。使学生具有思考探索的热情,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可得到充分体现。
教师在这一策略的实施中要为学生营造强烈的问题解决的氛围,驱动学生想问、爱问;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空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促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
②操作实验教学策略
动手操作与实验是小学数学完善学生智能素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优势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常被淡化甚至取消。小学数学创造性教学强调手脑并用、手脑协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师可以提供操作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可以把知识编成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处理数据,得出结论。此外,教师应创造机会使学生通过对实物的操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学生动手操作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的观察和发现的过程,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教师运用这一策略时,不仅要提供给学生一些实物和教学材料,还要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小学生知识经验相对较少,缺乏独立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师要教会他们发现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细致的观察力,而且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③鼓励质疑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要培养有批判意识、怀疑精神,不断求索的创造型人才,而不是墨守陈规、一味效仿、不求变更的守成者。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反思自我,质疑别人,这里的别人可以是同学、师长,甚至是教材、参考书代表的教育权威。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反思质疑,比如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反思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态度等。学生可以对问题答案的唯一性质疑,对某一方法是否最为简便有效质疑,对概念公式的表述恰当与否质疑,对定理法则的条件是否充分质疑等等。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有位教师激励学生在阅读教材中质疑问难,学生果然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学生说:“这个规律为什么叫加法交换律?这个名字是谁起的?”有的说:“为什么要用a+b=b+a,用别的字母表示可不可以?”有的说:“加法交换律适不适用三个数?”没等教师说话,就有学生抢先说:“适用于三个数,书上说得不严密,应该说多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有的很惋惜地说:“这个规律早会说会用了,可惜我没总结出来,以后我要多注意发现规律。”学生由疑而思,由疑而创,学习中不断闪现创造思维的火花。对教师而言,不仅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还要有勇于承认自己知识面不足的胸襟,给学生以“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思想教育,这对学生成长为创造型人才是极为有益的。④延缓评价教学策略
教师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在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更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浅尝辄止。当学生回答模糊、似是而非时,也不直接指责他们的错误,保护其自尊心与积极性,或者提出补充问题使他们自己认识答案的谬误,或者期待其他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和练习,如方法不唯
一、答案不确定、有一定难度、需要操作实验的题目,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钻研或与人讨论,而不是急于评价反馈。学生在反复验证、寻找数据、尝试不同解法的过程中磨练了意志,增强了自信与坚持性。因此延缓评价教学策略对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节中,需要学生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展开的图形不是长方形,而是平行四边形。”教师拿过他的展开图一看,原来他是沿侧面的一条线剪开的。对此“不听话”的学生,教师并没有声疾色厉地批评他,而是借势引导:“同学们看,他和大家做得不一样,你能帮他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学生们都动手操作起来,那个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马上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了长方形,又高高地举起了手。教师肯定后又进一步启发:“你还有没有别的不同的方法?”这个问题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大胆探索、努力创新的意识。马上又有学生将侧面撕开,得到一个不规则图形,然后把它割补成一个长方形。教师的延缓评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是极有帮助的。⑤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校陈卿、庞娟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去体验,向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创设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其主要做法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基础知识,创设操作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课内课外结合,扩充信息渠道。运用“数学日记”的形式总结数学学习生活,使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在亲身实践中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三、结果与思考
测查工具初步建立和创造性教学策略应用效果的调查分析
1、作品分析调查问卷 作品分析的原理在于:个体的思维活动和心理品质体现在他们所创造的作品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这些作品就可以获得这种思维活动或心理品质状况的定量资料,依据这一原理,我们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写数学日记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让孩子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因为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以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地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和感兴趣之处。数学日记不仅可以用来评价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用于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日记有助于教师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反省认知的能力,有助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我们建立了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态度自我评价作品分析调查问卷。样本为小学1——2年级共192名学生,两次测验的材料分别为这些学生03年9月——04年5月所写的数学日记各10篇,我们进行了《学生学习数学态度的自我评价表》问卷调查,该问卷由20个分析项目组成。由研究者根据问卷的项目分析,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进行定量评价。凡是作品中包含有积极情感的主题、意向、内容或事件即记1分。如学生日记“体育老师让我们锻炼身体。晚上我开始做仰卧起坐,开始做了9个,后来慢慢的我可以一次连续做15个。我很高兴。妈妈说我是一个有毅力的好孩子。”上面这则日记包含有成就需要、自信心和计划性,因此记入3分。本问卷由数学学科学习需要、自信心、坚持性、主动性等因素组成,一、二年级达到优秀的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77.1%和72.9%。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主动性学习(包括具体目标为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积极性、主动性)非常符合人数前测39.0%,后测结果45.7%,创造性学习(包括具体目标为策略方法、学习技术、记忆思维、自我监控、创新意识)非常符合人数前测结果为18.4%,后测结果为34.3%。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问卷编制及测试结果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特点,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参考有关量表并做实际调查,我们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进行创造性教学所需要的创新学习素养分二个学段,从数学课程总目标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小学第一阶段(1-3年级)及第二阶段(4—6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我们把测评结果不仅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的镜子,而且使其成为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手段。我们把测评结果按规定的标准分别采用等级制,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前提下,分别采用平时累计、定期评定的方法进行。实践证明,这样做深受家长学生的欢迎,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使数学课堂指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上。通过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了,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锐意创新等能力得到发展,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下面是靶当村小学和河东区XXX小学2004年第二学期数学知识竞赛年级平均分对比情况:
从上面图中可以看出,搞实验的学校学生的总体水平高一些(对比校两个实验班除外),学生能全面而灵活的把握知识,形成了明显的优势。表现性评价及测评结果
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其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表现性任务的复杂程度和综合程度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学生的年龄。第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第三,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与宽度。
在我校1、2年级,我们使用“课堂观察检核表”,采取教师随时记录一些重要信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观察,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给予鼓励和强化或给予指导与矫正。2004年4月对一年级三个班进行的分析结果如下: 观察项目
等级
A级
B级
C级
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75.3%
18.4% 6.3%
是否认真
80.1%
15.3% 4.6%
是否积极
96.8% 3.2% 无
是否自信
92.1% 7.9% 无
是否善于与人合作
89.7% 9.1% 1.2%
思维的条理性
90.8% 9.2% 无
思维的独创性
62.5%
34.7% 2.8%
教师在课堂观察时,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研究表明此方法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对低年级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效果显著。
在五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运用“开放性”教学策略,使用表现性评价法让学生尝试完成开放性任务,不仅要求学生给出问题的解答结果,而且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会探索,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故事和事件中,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养成负责的态度。下面仅举一例来说明: 表现性情境示例
表现性目的: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基础,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
指导语:告诉学生在仔细观察长方体包装盒展开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通过分工合作,设计制作一个外观精美、经济实用的长方体包装盒,并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小组的产品。
情境:
利用课堂教学中的30分钟常规教学时间。
自备可拆开的长方体的包装盒以及制作新包装盒所需要的纸板、直尺、剪刀、胶水、彩笔、铅笔等。
对包装盒的大小、尺寸、用途不作统一要求。当制作时间只剩5分钟时提醒学生。
评分标准:
分工明确、合作协调。(4分)作品的制作巧妙,动作灵活迅速。(2分)图案设计美观、大方、有创意和个性。(2分)作品介绍全面,语言流畅,富有特色。(2分)
这里要保证评价结论的可靠性,教师必须多次观察,多次收集资料,然后作出综合的分析。如果在不同观察中都能获得相同的表现结果,就说明这些信息是可靠的;相反如果每次观察到的表现都不一致,那么就需要教师再做更多次的观察,收集更多的信息,然后方可作出比较可靠的结论。完成任务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也为我们评价学生这些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表现性评价作为对客观性测验的补充,我们认为是极其必要的。由于表现性评价更加尊重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和广泛性,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多方位地表现自己,因此,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改理念出发,表现性评价理应成为当前新课程评价改革中大力倡导的一种发展性学生评价方法。托兰斯创造思维测评及结果: 班级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精密性
创造性思维
始测
末测
始测
末测
始测
末测
始测
末测
始测
末测
实验班
始测五年三班n=43
X=21.63
X=29.92
X=17.44
X=22.31
X=37.56
X=48.54
X=15.79 X=14.23
X=89.40
X=115.26
末测六年三班n=39
S=6.26
S=9.08
S=4.84
S=6.59
S=12.23
S=19.31
S=9.92
S=9.41
S=26.72
S=35.53
差异
Z=4.71 P<0.005
Z=2.70 P<0.005
Z=2.94 P<0.005
Z=0.72 P<0.05 Z=3.69 P<0.005
上表测试成绩始测(五年三班)于03年6月,末测(六年三班)于04年6月,成绩比较表明该班学生经历一年多的实验在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密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与实验前比较差异呈现极为显著。
(二)分析与思考
在小学数学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应视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情境的需要,适当选用其中一种或数种教学的策略,在具体操作中还需对教学内容的组织进行调整和再设计,充分地引入“因学施教”、“启发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整体和谐”“温馨评语”等创造性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创造性教学是一促使学生产生新想法、提出新问题、做出新结论、创造新事物的学习活动,其特点是推陈出新,而非墨守成规。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就是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善于经常运用多种富有特色的教学策略。通过实践,我们确立了该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创造性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
1、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严格周密的思维习惯,还能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主要关系、洞察事物本质、直觉判断、灵活应变的能力,形成用数学的思想观察和描述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日趋数学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交流离不开数字和数学。每一个人都有创造的潜力,但创造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且有高低差别。一个人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养成数学的思维的习惯,将会比其他人有更多创造的潜力与机会。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所采取的创造性教学的策略,不仅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发展学生个性,减轻学生的课业学习负担具有现实的研究,推广意义。
2、有助于形成学生创造性的动机和人格。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教学强调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会促使他们意识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存在,感受到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学习的内部动机密不可分。“创造性思维者一般都受好奇心的驱动,即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他才会对各种问题都很敏感,会时时感到一些问题在向他挑战,他才会对各种新观念保持较高的敏感生,从而促使他始终不倦地力图解决问题。”对数学学习的热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内部动机,促使他们在遇到困难问题时勇于克服障碍,敢于冒风险,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自信,不为外界干扰左右,有批判精神,有坚强的意志等。这些正是高创造力者必须具备的人格品质。
3、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在创造性数学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尽管是依照常规教学的要求来进行,并积极吸收常规教学的优点。然而在具体操作中还需对教学内容的组织进行调整和再设计。这种调整和再设计的目的就是使所设置的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而恰当地引入创造性教学策略。因此,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发的发展创造了优化的条件。并使教学结构与功能达到优化。
在小学数学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应视不同教学内容及教学情境需要,适当选用其中一种或数种教学的策略。其中,每一种教学策略都有独到之处,但没有一种教学策略可以“包打天下”,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是“协同作战”,才能达到目标。创造性教学倡导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没有教师教的创造性,就没有学生学的创造性。在创造性教学中,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创造力将会得到极大的开发。参考文献:
[1]张武升主编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实验探索[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张武升主编教育创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闫承利主编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2001.8重印)
[4]钟志华创新教育与问题解决教学[J]教育探索,2001 [5]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编著教育实用心理学[M]北京: 开明出版社,2000.1(2000.10重印)
[6]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 [7]魏礼飞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桐乡市高级中学李玉林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为本源,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知识经济需要创造型人才,国家经济增长取决于知识的创新水平,而创造型人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拥有较多的创造型人才,才有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和经济增长,才能使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中非常形象地把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称为“要么拾上车,要么更落后。”因此,江泽民总书记曾高屋见瓴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兴旺的不竭动力。”
创造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善于将创造能力转化为产品成果的人才。研究表明: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与没有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相比,在做创造性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的成功率要高出三倍。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显得十分的必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大家知道:思维是素质的核心,创新是思维的核心。而数学则是思维的体操,如何真正发挥数学的体操之功能,去发展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也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的重任。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方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过程。它具有独立性、新颖性、突破性、真理性、综合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等,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也是最为积极、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那么 在数学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创设思维氛围一 个人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据此,教师必须实行“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对学生的奖励也往往是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顺从为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必须抓住机会,进行正确地引导,大胆尝试,允许每一位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进行分析判断推测,允许他们展开争议讨论,允
许他们独立地发表各种设想和见界,特别是对那些“爱争辩”、“爱顽皮”学生的“超常规”、“异想天开”的设想、方法和推断等,给予及时地鼓励和充分的肯定表扬,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保护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萌芽,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激发思维兴趣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的动力源泉,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避免“人云吾亦云,以优生的思维来代替整体的思维、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的倾向。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设计运用一些生动的知识小故事、趣味性较浓的例题等,善于激发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积极开展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养成学会“无疑之上处生疑”良好思维品质。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通过设疑,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的火花和求知欲望及思维创新的欲望,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培养学思维的主动性和多向性。从“有疑——有问——有答”的各级思维过程中,达到“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境界。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大胆提问,彼此激发等生动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的兴趣。
3、培养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在创新 过程中往往发挥着先导作用。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重视而重要的特
征。”
直觉思维源于观察、经验、知识的积累,并依靠想象力、洞察力等领悟事物的实质。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思维形式的整体性。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以产生合理的思维跳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或直接把经验因素同问题的本质联系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应当充分把握数学学科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利用图象直观、利用数形结合法等去启迪、去诱发学生的直觉思维等,有时甚至可以让他们进行大胆地猜测,以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4、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思考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对单一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去寻求与探索和发展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结论的开放式思维。发散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向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它具有明显的开拓和创新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占据主导地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倡导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和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寻求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教师还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习题结果唯一性、标准性”的教学,拓宽学生思维的领域,活跃学生的思维,克服思维的呆板性,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加快思维速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结束或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
生从多角度、以不同的侧面去进行归纳、整理、总结知识;解答习题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解析,教育学生不仅要会解题,而且还要求解法简单可行,力求最佳。要经常性地选一些一题多解或一问多答等开放性习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5、发展逆向思维思维活动就其途径和程序而言,可分为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逆向思维亦称反向思维,是相对顺向思维和集中思维来讲的,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是从相反的角度、立场去思考问题,执果索因,使思维顺序倒逆,分析这一结果或结论的原因或条件。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有利于拓展思路,活化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又有利于防止思维的僵化,克服习惯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力,精心选编一些分析法的例题,为学生提供一手训练材料,让学生去分析、推理,从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或规律,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地去思考问题,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在运用逆推法中拓宽思路,同时使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总之,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势在必行。只要我们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只要我们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能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因材
施教的原则,有目的地开展分层教学,因人而宜地适时、适地地去培养教育,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潜能都能得到挖掘与开发;我们在素质教育的大道上定能迈出更可喜的步伐;我们必将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第三篇:教学中创造性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中创造性使用信息技术
摘要:新课标强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事实上,面对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师也应创造性使用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一方面可以赋予传统软件新的用法;另一方面则应与时俱进,将新软件与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 与时俱进 微时代 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们必须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把传统软件用得更新更巧,如何发挥新技术的教育功能,下文我结合实践浅谈这一问题。
一、新瓶装旧酒:从学生出发,从学科入手
office办公软件、QQ聊天软件等传统软件说来并不陌生,但除了PPT课件,老师们似乎很少去开发这些软件的新功能。虽然我们很难能够做到技术上的革新,但不妨以学生参与性以及学科独特性为关键点去深入探究,挖掘使用传统软件的新法、妙法。
QQ空间是一个为大家所熟知的平台,语文老师可以将QQ空间“升级”,使之不仅仅为个人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学生申请一个公共的QQ平台,这个QQ的好友包括全班同学、家长,还有各科任老师等。每个星期让负责管理的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出学生作品,如优秀作文、绘画等。孩子们经常互相评论、发表意见,同时也取其精华,借鉴优点,积累素材。有时候,作为数学老师的我看看孩子的作文,还能发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一些孩子在日志中表达出平时不敢当面向父母说出的话,家长们看到后也有不少留言。这样开放的平台承载着的不仅是学生作品,更多的是真挚的情感和交流。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充满了抽象的概念,学习数学如坠云里雾中,而多媒体恰恰可以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形象化,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什么是“等积变形”,我借助几何画板,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来拉动顶点,变化形状,在运动的过程中观察数据。他们通过自己的手和眼,很快便得到了结论:“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同,形状不一定相同”。后来,有的学生还说到:“只要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等,那么无论是怎样的形状,面积都相等。”更有的学生提出了“等积变形对其他图形同样适用”的结论。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还能从中
体验学习乐趣和发现知识的成就感。
学习《扇形统计图》时,利用孩子们周末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我收集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几种娱乐项目,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统计调查,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输入Excel表格中。“同学们,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时,我轻点鼠标,利用刚刚学生得到的鲜活数据,即刻生成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我想,这样的设计更具课堂生成性、真实性以及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课后,学生们还饶有兴趣地问我,刚刚的统计图用电脑是怎么画出来的。
二、无“微”不至新平台
140字微博的流行,标志着生活进入“微时代”,传播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通过百余字就可以实现。而老师们在体验这些新鲜事物的同时,还需要一种敏感度:怎样发挥这些时代发展产物在教育当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
1.微课程——聚焦小问题,分享大智慧
“微课程”内容直接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微课程实际上是一种草根的科研方式,是教学思考与信息化的结合体。将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或成功经验记录下来,用更加引人入胜的生动形式展现出来。事实上,目前全国已经涌现出很多很多的微课程作品,更有不少微课程的专题网站,这也成了传经送宝的有效新法。
学习了分数比较大小这一节内容后,有一位学生发现,当两个分数的分母都比分子大1的时候,直接比较它们的分母就可以了,比如说
52和,因为6>3,6352所以>”。后来,我和他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一番探讨。事情过后,我一直想通63过某些简单、生动的形式把和学生讨论的过程记录下来,与更多老师分享。于是我以《小数学家大猜想》为题制作了一个4分钟左右的微课程并发布到网上。很多老师在看到这个作品之后,就“如何提高学生发现知识的价值”这一问题向我提出宝贵意见。
2.微电影——演绎小故事,领悟大道理
前不久,深圳盛平小学师生共同合作拍摄以文明为主题的微电影《红灯》吸引不少观众的眼球。短短1分24秒的预告片在网上迅速蹿红,点击量已近40万次。更值得一提的是,演员全都是七岁的小学生。
微电影是一种新的教育途径,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法,用生动活泼的微电影代替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实现了由学生来教育学生,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得到熏陶,学会思考,学生的认同感更强,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上学期我也带着五年级的孩子们拍摄了一部微电影,虽然拍摄时间很短,但很多孩子自然且到位的演技实在令人赞叹;孩子们也告诉我,他们在狂背台词的几天里、反复NG的镜头前,体会到了什么叫“敬业”。微电影的制作过程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而老师作为微电影的导演,从教育的台前走到幕后,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要深入构思剧本,把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更加自然,这对于老师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也会让你非常有成就感。
结束语
如何创造性使用信息技术,依赖于教师的观念和技术水平。随着社会发展,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应成为其中一项基本技能,那么与之相关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就愈来愈凸显其必要性。只有将与时俱进的灵感融于平时的教学实践当中,更多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才能够得以充分挖掘利用,甚至改革创新。
第四篇:奥尔夫教学法中创造性教学
奥尔夫教学法中创造性教学
【摘 要】音乐是一种有声的情感体验。首先要通过聆听来感受音乐的美。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也就是说不是让学生一味枯燥的学习音乐知识,而是注重体验欣赏聆听。现如今,很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需要我们学习奥尔夫教学法,充分认识到奥尔夫的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将这一优点运用到教学中。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创造性;实践
于2015年7月21日~7月31日在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我参加了奥尔夫教育一级教师资格证书课程班,其中共有5名老师讲课,分别是:李燕怡老师,讲了主要的乐器“竖笛”;《回顾与展望》等。方曦老师主要讲了,舞蹈;声势的动作;奥尔夫乐器的应用;教具的应用等。莫卉卉老师主要讲了,舞蹈;卡农;创编等。曹利老师主要讲了舞蹈;乐器(自制乐器、音条乐器);创编等。宋丹老师主要讲了,舞蹈;乐器他所教授的学生都是特殊儿童。几天的课程中,创编的过程都必不可少,可见奥尔夫的创造性体现的很多,主要的想说一下奥尔夫教学法的创造性,以及如何奥尔夫的创造性实践。
一、奥尔夫的生平
卡尔 奥尔夫(Karl Orff,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尔?奥尔夫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奥尔夫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大师,从少年到青年,他通过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在不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野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他从不把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学科之中,作曲、指挥、戏剧、舞蹈等,他均报有极大热诚去关注、去研究。奥尔夫晚年一直居住在乡间亚梅湖(Armmersee)岸边的房子。他不管去哪里讲演会这是参加演出等活动,都要回到湖边安静的家园,沉浸在大自然中,并重新获得精神与创作的活力。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二、奥尔夫教学法的创造性
由于假期去北京学习了十天的奥尔夫音乐教育,获得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对于奥尔夫的教学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更大量的阅读了书籍,认为如此有创造力的方法应该更好的去应用。奥尔夫的教学法有非常系统的体系,也就是说不仅仅有一种原本性的理念,更是形成了体系性。有具体的理念、知道的思想甚至是具体的方法都有体现。所以说奥尔夫教学法越来越具有体系,虽然说是原本性的、元素性的,但是其中却更多的让我们学会融入更多的本土化音乐。从越简单的音乐最基础的音乐出发反而也不容易。因为要求一切都体现音乐性,艺术性。虽然他特别强调节奏,但是却不是简单的敲敲打打,而是要通过在音乐中完成的,对旋律和声等要求都十分严格。虽然奥尔夫器乐是特色,但是又是与声乐并重的,这都显示了整个的完整的体系性。
奥尔夫的教育还有自身的独特性,不像之前教育的死板,而是更具有创造力,具有活力的教学过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奥尔夫教育有其灵活性,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没有具体的教材,也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所以说奥尔夫教学更加的灵活,适合于任何年龄的人群。而且可以本土化,适合各国的教学。由于奥尔夫乐器十分简单,好入手,更便于大家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同时音乐教学也更加的新鲜,没有重复的课程。更对于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运用奥尔夫的方法更好的进行教学。奥尔夫有开放性,没有条条框框、不封闭、不排他的。是逐步发展的、逐步丰富的,永远没有终结。奥尔夫教学有艺术性,也就是要求教师从教学到表演哪怕是很简单的事情内容都要体现艺术的价值。综上我认为的这些性质,足以体现了运用奥尔夫创造性来教学的重要性。
奥尔夫教学法其实和新音乐课程标准由很多共性。首先,注重音乐实践,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在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的情况下,提出了注重音乐时间,培养能力。奥尔夫教学法恰好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由于奥尔夫的教育是原本性的教育,乐于让孩子们更多的感受音乐,用自己的身体律动来表现音乐,用奥尔夫乐器来演奏音乐,从而也体现了奥尔夫的综合性。奥尔夫的理念中“以人为本”也强调了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全身心的感受音乐。奥尔夫的适用范围也很广,适合各种年龄段。
其次,注重即兴编创,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多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注意要设定生动的过程,让学生激发兴趣。发挥其创新能力。奥尔夫教学法也提出,要让孩子去参与、去探索、去创造音乐。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参与创造体验,给人能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
再次,注重本土文化,弘扬民族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育应该具有民族性的特点,通过民族音乐的认知和学习,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的自豪感。加强学生学习民歌、加强地方戏曲的能力。奥尔夫音乐强调本土化,凸显了对于每个民族文化的尊重,也使得更多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强调民族化,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民谣、山歌、地方戏曲等各种民族民间音乐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民族音乐中学习音乐创造音乐。我国有56各民族,民族的文化特别的丰富。学生们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民族,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创造音乐。奥尔夫的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可以分类型很好的运用到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当中。
奥尔夫的教学内容首先包括朗读与歌唱活动,就是从最基本的朗读活动开始,进行语言节奏的体验,到提取其中的“节奏基石”把平日里说的话,可以组成不同的节奏型。比如说在小学课本中,教一首歌曲,里面有一些比较难的节奏型,可以先编成平时学生说话的词句。然后读出来,就可以将比较难的节奏型学会。朗读活动内容包括呼唤、儿歌、童谣、诗歌、格言以及词、词组等。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学到不同的节奏型。学习和培养节奏感,使得孩子们锻炼了语言能力,学习了民族民间音乐等。在上课时,遇到难的节奏型,完全可以创编为学生特别熟悉的词,或者平时说的一些话,这样可以更好的学习节奏型。
其次基本动作教学中包含律动和声势活动。奥尔夫的体态律动教学吸收并发展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律动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更好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然而有些教师却没有很好的理解这一点,为了动作教学而教学,让学生们学习很难的动作,反而适得其反。让学生不能够欣赏好的音乐。在我看来,应该最好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通过听音乐来创编一些简单的动作,从而更好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不管动作是什么样,只要是能够体现音乐的结构变化就够了。音乐的结构并不是要等到大学才可以学习的知识,小学生也可以很好地理解。虽然是以创造性贯穿始终的,但是也不是任意的杂乱无章的。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细腻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声势活动有一些基本的方法:拍手是声势训练中用得最多、最基本的方式。剩下就是拍腿跺脚和捻指。最多的就是采用模仿的办法,教师做声势,让学生们模仿。这样既锻炼了节奏感,又能训练听觉记忆、听觉反应等,到了一定程度后可看谱子进行声势。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声势,让他们结合到音乐中去表现。在几节课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声势,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编创能力。而且体态律动更能使孩子感受音乐的快慢。也能让学生全身心的体会音乐的美感。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使学生肢体协调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到后期的一些活动中更多的一些同学之间互动的环节,也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社会能力。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
最后就是奥尔夫的器乐教学。是指使用奥尔夫乐器进行演奏活动。很多教师说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乐器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奥尔夫的器乐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唱歌,那些不爱唱歌的孩子理解音乐就可以通过器乐的方式来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奥尔夫的器乐不像钢琴和别的乐器那么难学习,反而比较简单易学,学生们不需要经过枯燥乏味的技术练习就可通过乐器做反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即兴创作欲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奥尔夫的教学法意义在于,他不仅提供了一条使学生自然、顺利进入和进行音乐学习之路,使得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将最基本的音乐课结合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
参考文献:
[1]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教育出版社,2011.[3]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作者简介:
钱静1992年3月31日,女,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第五篇:创造性教学是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创造性教学是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创造性教学是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发挥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形成创造行为和创造性产品并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活动。创造性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其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创造性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其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亦称创新精神或创造性个性倾向。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保证。其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能力,亦称领域技能、完成能力或创造性实践能力。创造性表现能力是实现创造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创造性教学目标所包含的上述三个方面,是人的创造性素质的基本内核。实施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为目标的创造性教学,不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还是从个人发展的需要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创造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体系,其教学过程与非创造性教学过程相比较,有明显区别的基本特征。
1、创造性教学是一种问题解决式教学,以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创造性教学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心理学界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实质是一种问题解决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这样四个紧密联结的阶段。这些阶段既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程序,也是教师应该加以指导的基本点。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这是创造性教学过程进行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这是他们积极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的表现,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加以扶持和鼓励。
明确问题的方法是分析。分析问题是指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要求,是指问题解决要达到的目标。条件,是指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能利用的因素和必须接受的限制。能否明确问题,取决于学生感性经验的丰富程度和理性认识的深刻程度。教师应启发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假设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思维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就越能提出众多的合理的假设。二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扩大假设的数量,提高假设的质量。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假设中挑选出最好的假设。
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就是通过实践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就是通过推理来检验。这是教学中解决问题过程中最常用的检验方法。当然,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是由直接检验的结果决定。
上述四个阶段,在解决简单问题的时候可能并不明显,但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创造性问题时,它们是明显地存在的,而且可能还会出现四个阶段多次反复循环的现象。由此可见,问题解决式的创造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发问、想象、思维、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在非创造性教学活动中,学生通常也面临着许多需要认识或解决的问题,他们需要完成大量的练习、实验及其它作业。但是,学生完成的许多作业所解决的并非都是具有真正的创造性活动意义上的问题,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体现出常规性、复现性而不是探索性。正如英国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德波诺指出的:“学校课本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型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必需的已知信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却往往是开放型的,没有确定的答案,还缺少很多有关的信息。”在这种背景之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体现出再现或模仿已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导致知识量的累积和一般技能的熟练化,但却缺少有助于学生全面创造素质的提高。
2、创造性教学是一种动态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求异思维。
创造性教学往往是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由个别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由继承到创新,同中求异,异中求新,新中求优,是一个不断前进和不断深入的动态过程。正如日本学者恩田彰在《创造心理学》所说,创造性教学的本质“是要前进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因此,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求异思维,它体现在教师的创造性的教与学生的创造性的学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尽量以新奇、独特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学生方面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创造性想象非常丰富,智力与情感活动方向是独特的、罕见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式是新颖的。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求异思维大大拓展思维活动的领域,它可以允许思维活动的自由跳跃或中止思维进程的连续性,所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迅捷的判断力,使学生以突发、飞跃的方式对问题作出创造性解答。
由上可见,创造性教学不象传统教学那样,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程序完全受教师的事先设计控制,教学范围完全以教材内容和教师预备的资料为限,而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现时需要,特别是根据学生提出的新角度、新观点、新办法解决问题的需要,随时给以恰当的辅导。教学范围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往往会因问题解决的需要而加以调整。教师事先拟就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学进度或者减慢或者加快,这类事情,在创造性教学的课堂上是常见的。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在着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同时,辐合思维的培养仍应引起重视。要做到求异思维与辐合思维的互补。求异思维与辐合思维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多向展开的思维形式,它定向于某个问题解决,然后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求获得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求异思维的特点是变通、快捷、流畅、超越,它所获得的答案不是常规的、唯一的。这是一种寻求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借助求异思维,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思路流畅开阔,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和训练的方面。然而,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辐合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辐合思维可以对求异思维获得的众多解决方案或办法进行优选组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方法。
3、创造性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创造性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言。它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时间。它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安排教学程序,按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它重视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创新过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个体独立地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视角,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式,努力探求多种求解问题的方式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非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也强调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但是,问题几乎总是由教师依据教科书的安排展现在学生面前,一般都省去了“问题发现”的阶段或环节。教师或教科书中向学生展示的问题往往是对刚学过的原理、原则、公式及法则等的机械套用或反复强化。同时,非创造性教学只重视学习结果,而这种结果大多是通过考试确定的以分数为表现形式的学业成绩或用记忆“掌握”到的抽象概念。因而,非创造性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单一,教学进程一般是分作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这样几个阶段。学生对问题的求解过程总是表现为求同的单向思维,所谓的标准答案通常是唯一的、固定的,学生失去了进行独立选择和探索的机会。
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然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中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全都决定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创造性教学呼唤创新型教师。笔者以为,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具有“主体性”教育观。
创新型教师应首先树立起“主体性”教育观。“主体性”教育观表现在学生观上,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表现在教学价值观上,应关注每个学生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表现在师生观上,应强调师生互动,尊师爱生,民主和谐;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应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表现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应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的发展作为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2、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
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是由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全面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等有机构成的统一体。
创新型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体育等方面有较高水平的修养,同时还应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知识、最新发展,了解自然科学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化需要。只有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情趣和满足他们多方面追求知识的要求,才能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创新型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相应的研究技能与方法,应该了解本门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现代最新成果、学科发展趋势、社会功能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只有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系统性、全面性和灵活性,才能满足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需要。
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体现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够帮助分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作为创新型教师,必须掌握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并且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与工作效益。
3、具有迅速有效地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能力。
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已使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在21世纪,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将给信息高速公路带来深刻的变化。因此,无论从信息高速公路还是从未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来看,作为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快速猎取各种信息知识的能力,从中了解学科的新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新变化。并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加工技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加工和处理,恰到好处地输出信息,调节和优化知识结构,从而达到熟练地掌握和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能力,并卓有成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4、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
创新型教师应既是教学的行家,又是教育科研的能手,是一个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的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主要包括教育科研思想道德、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这样三个方面。教育科研道德修养,从根本上说,其核心是实事求是的品质。具体有这样几点:热爱真理,忠诚老实。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谦虚谨慎,团结互助。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不畏险阻,勇攀高峰。
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研究的行动指南。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而想要按教育规律搞教育科研,就得学习、掌握、运用教育科学基础理论。这是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基础。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具体地说,科研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观察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资料鉴别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其中书面文字的表达能力是主要的,并以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形式为主。
5、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
创造性人格特征是创新型教师所必备的良好个性品质,它对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起着动力、激励、强化等作用。美国著名创造教育专家托兰斯发现,学生在具有旺盛求知欲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活动会很多,反之,教师缺乏创造性,则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就很少。这是说教师创造性高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综观各家研究成果,笔者以为,以下10个方面应成为各类创造性人格的共同特质:
(1)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喜欢对新奇事物用心思。(2)思维灵活,反应敏捷,工作效率高。
(3)联想丰富,语言流畅,能恰当而迅速地表达意见。(4)勤奋热情,专心致志,一心扑到事业上。
(5)观察敏锐,思辨精密,能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6)勇于进取,渴求发现,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7)坚定自信,执著追求,深深理解自己行为的价值。(8)坚韧自制,不辞劳苦,能在克服困难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9)独立性强,从众性少,遇事有自己的见解。(10)献身事业,服务社会,时常产生革新创造的念头。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