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教文化旅游景观创新模式探讨
摘 要
本文主要以研究佛教文化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佛教文化的起源、传播进一步
考证佛教文化与旅游景观的关系,通过提炼佛教文化元素来表达一个地区的特色 地域文化景观。佛教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景观传承和发扬这种 地域特色,打造出当地高品位、高质量的佛教文化旅游景观。
我国地大物博既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在这个 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做好文化景观的传承和遗产的保护。佛教文化景观 在区域上表现的是一种文化底蕴,在中国佛都汶上的景观设计上就是传统的地域 文化景观,与人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历史产物,具有“天人合一”的典型特征,也是人文生态格局与过程的典型代表。怎样将佛教文化的精髓提炼运用到旅游景 观设计中,把潜在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变为景观设计的特色创新元素,如何提升设 计层面和文化品位,是我们将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概述了文章的概念,通过讲述文化、佛教文化、佛教文化的起源及在中国的传播;景观、旅游景观、旅游景观规划设 计等概念及相互的关系,为文章的进一步论述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设计原则,学习一个好的景观设计要学会归纳总结其原
则、方法。本文分别从地域文化的发现、保护、利用和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 表现手法来体现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创新原则;引用古代的生态思想表达可持续发 展的生态设计原则;运用景观的可持续性表现现代景观设计的风格艺术性。第三部分总结出了旅游景观设计的基本模式,分析研究了斑块-廊道-基质模 式,以及概念性景观规划模式、“大旅游”景观规划模式,从而创新推理出景观色 彩元素的和谐统一创新模式。
第四部分作为项目设计案例,通过佛都汶上宝相寺景区旅游景观设计进行了
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针对当地的佛教文化、地域特色进行研究,提炼其丰富的 旅游景观资源,展现佛都汶上的佛都文化和本土精神。
本课题的最大价值是通过研究对悠久的历史文化,分析佛教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始祖文化,将其特色文化巧妙运用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来提升城市 品质,传承和发扬佛教文化,探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模 式,学习借鉴并总结出色彩元素的和谐统一特色创新模式。关键词:佛教文化, 旅游景观, 地域文化, 创新模式II
第 1 章 概念 1.1 引言
中国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变成一个生态绿色大国,经济实力迅速提高,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开始要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视觉上的享受。这 不但体现在建筑和艺术领域,还对于周围生活环境所表达的地域特色及历史风貌 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需要我们设计师在做设计时要充分了解旅游地所处的地域文 化、历史风貌、民族特色等,将这些历史文化转化为一种特色的地域性元素运用 到设计中,它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建筑等方面更多的是通过旅游景观设计传承这 种思想,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使得我们的城市不再让我们陌生,别的城市不再 熟悉。
佛教文化旅游景观是反映地域历史文化景观的一个特色,佛教传入中国,深
深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然也在传播的过程中创造 了宝贵的佛教文化艺术。佛教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旅游资源,依凭地域 的历史文化,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高品位的、高意境的佛教文化旅游景观。1.1.1 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产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各种信息化进程的
加快,人们日益淡忘了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各种新兴的现代文化在冲击着各个 地区的地域文化,使得中国的地域文化遭受破坏。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 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学说,当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的时候,就会向更高一层的精神需求发展。所以我研究的课题从生态学、景观设 计、景观规划、宗教、哲学等学科角度出发研究佛教这一宗教文化在景观设计中 的表达方式与运用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文章认真分析了佛教作为一种地域文化 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与利用问题,通过对佛教传统文化的剖析提炼出一些文化元 素运用到景观设计小品中。佛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传播、发展都给社 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它留给人们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宝贵的文化系统,我们的佛 教文化旅游景观就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系统,准确提炼设计元素,把握城市的悠2 久历史,提升城市的内在品质,表达城市的精神内涵 [1]。总之,把佛教地域文化与
旅游景观巧妙结合起来,运用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手法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展现出来。本文以汶上的佛教文化为研究对象,将旅游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与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相结合,来重新审视探讨佛教文化旅游景观设计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佛教到现在已经有 2500 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之 一,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都为我们以后研究佛教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给 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文化艺 术,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世界文化艺术遗产。我们当今发展旅游业需要这些文 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越来越多的佛教景观用他们特有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因此,佛教文化 景观的出现使得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佛都汶上就是旅游景观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例子,汶上以其悠久的文化遗 产及旅游资源引起世人的瞩目,“佛牙”的发现为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中国佛教文 化提供了科考素材,对于发现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建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着重研究佛教文化在旅游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充分分析当地的佛教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始祖文化,将这些历史文化巧妙的运用与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挖掘佛教文化、地域文化、运河文化,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旅 游景区的文化底蕴,通过发展旅游来带动旅游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后通过分析研究佛教文化展现城市的魅力和精髓。因为研究地方特有的文化底 蕴性、文化象征性,独特的民族风情性,并与之相适宜的人居环境和地理风貌,是为了更好的设计旅游景观,更好的合理规划。
这个课题的研究以佛教文化作为出发点,试图解释为什么佛教文化在现代文化 的时代被完全包围,它没有脱掉自己原有的地域特色,而是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 色永久完整的保存下来,理性的分析佛教文化和旅游景观的特色关系,并揭示出 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取决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从世界的角度来 看,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历史和文化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创新佛教文化旅游 景观特色,在我国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3 中国的自然景观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有着沉重和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现代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做好文化景观的传承和遗产的保护。佛教文化 景观在汶上是传统的地域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历史产物,具 有“天人合一”的典型特征,也是人文生态格局与过程的典型代表。怎样将佛教 文化的精髓提炼运用到旅游景观设计中,把潜在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变为景观设计 的特色创新元素,如何提升设计层面和文化品位,是我们将要研究的重要课题。1.1.3 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景观设计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系
统。本论文采用相关基础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一些重要历史文献进 行研读,找出与课题相关联的地方文化精神 [2]。
第一步,通过查找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学习一些学位论文,借鉴国内外的研
究成果等如景观 规划、景观生态、旅游文化学、旅游景观学、艺术文化学、设计 符号学、生态美学、生态旅游学和符号学等,对学科理论、概念等进行系统分析、归纳研究。
第二步,收集整理有关山东汶上佛都宝相寺景区的背景资料为设计做准备。第三步,我们进一步整理、分析、研究所搜集到的资料等进而得出结论,并 完成设计,这是我们的研究所在。
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文献阅读法是我们经常运用且很实用的方法,这也被我们很 多同学所重视,这种方法能够很直接的带给我们知识和灵感。
(2)实地考察调研法。这种方法能让我们更直观的学习和研究,这种方法的目 的性很强,直面与景观交流,发现我们的可取之处与景观设计的不足。从书上了 解到实地考察是我们对知识认知的一个进步,也是我们推行的研究方法。这种研 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全国佛教文化景观的一种深入考察分析,能培养我们发现问 题并剖析问题总结经验的一种能力。
(3)对比法。对比法是设计中最重要的方法。汶上县具有特殊的文化景观,我 们通过与各地佛教景观的对比,针对佛教历史文化的特点,认真研究分析其地理 特色、地形地貌以及特有的基质背景,在这个基础上分出景观文化区,利用各种4 的特点区别出各景观文化区的新颖之处。
本文首先从静态的佛教文化入手,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探讨佛教文化形成发展 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其次从动态的佛教文化景观入手,理清佛教文化景观的形 成机制过程;再次,探讨佛教文化景观的代表,分析其发展脉络、特征、文化感知 及其文化内涵。最后,根据各地地形差异,设计佛教景观区域,并对比各景观文 化区的特点。1.1.4 研究内容
本文借助于景观设计学、旅游景观学、环境心理学、佛教文化以及其他领域的 理论知识,系统的、综合的分析旅游景观特色创新模式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密切关 系。从系统科学的概念体系佛教文化、佛教景观、景观规划等思维方法及园林景 观学、旅游管理学、哲学等各个研究领域比较研究佛教文化在旅游景观设计中探 讨应该如何正确进行特色创新模式的开展。文章运用实际的工程案例来充当论文 有力的资源,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归纳探讨佛教文化在旅游景观中的创 新模式。本文是以佛教文化为出发点,利用文化与景观的关系探讨佛教文化景观的规划 模式,一个好的景观设计作品是做到了挖掘地域特色元素,保护和开发旅游景观 资源,借鉴和学习成功的案例。
本文以中国佛都宝相寺景区中的“齐鲁文化特色新坐标”礼佛大道为研究范例。礼佛大道全长一千多米,宽一百多米,占地面积达到了三百亩左右。分为自然园 林景观区、自然生态过渡区、佛教文化展示区,分别突出了佛性本有、人性本净、见性成佛的规划主题。宝相寺景区开发建设项目竣工后,已接待游客 300 余万人 次,成为该县旅游的标志性景观。1.1.5 研究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提纲是: 1.提出基本理论概念
我们在做设计前首先要将理论、概念研究透彻,理论概念是我们规划设计、研 究问题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理论源泉,我们研究的佛教文化与5 景观设计相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到目前为止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供我们研究学习。由于它们的来源非常复杂,内涵也非常丰富,所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文 化和景观的理解或界定都存在分歧。因此,能够清晰的把握和理解基本的概念是 讨论及实践问题的重要条件 [3]。
2.设计研究
本课题对佛教文化在景观中提炼与传承的设计研究是通过对中国的佛教圣地 汶上、五台山等的历史分析、地域文化特色分析,生态环境分析表达出佛教文化 旅游景观的传承历程及未来的创新发展模式。3.分析案例
分析国内著名的佛教文化景观特色的案例,在实地考查调研的情况下,总结 归纳、演绎推理,对典型案例的佛教文化景观进行解析并总结出基本理论体系,探究旅游景观的基本模式,建立佛教文化旅游景观的创新模式。
1.2 佛教文化和旅游景观的概念 1.2.1 文化的概念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源源流长,在这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文明,而在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优秀文明中,又蕴含着精粹的历史文化,在我国从秦始 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及度量衡开始文化真真正正的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那么 文化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
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文化的概念,它其实有着很广泛的定义。据有关人士统计,目前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到了一百到两百种之多。很多的 社会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文化概 念的定义作出了解释。在我认为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所累积 和创造出来的一种历史的积累,它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历史的产物,更是历史的 一种物质积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习惯学会的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所努 力的总成绩
[3]。更进一步说,文化来自于国家、民族,国家的生活方式,地形地貌,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以及一些文学艺术等等都有可能被叫做文化。6 文化是在一个时代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文明,是在顺应一个社会发展的前提下 创造出来的产物,不管其前提是好是坏,都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任何文 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将会不断的变化,只有不断的注入 新的活力,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将佛教这种宝贵的宗教文化发扬光大,不仅是 精神上的一种寄托,更重要的是他体现了我国的一种文化精粹,“吸取精华,去弃 糟粕”。我们要将佛教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发展佛教文化,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美化环境,改善旅游环境,创造新的旅游商品,它在给我 们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使我们既能了解了它的历史,又能在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中找到精神寄托。
1.2.2 佛教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文化起源于古代印度,当时的印度正处在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的 动荡不安,战乱时有发生,那时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 了土著民族后,创立了原始的不平等的种族制度。他们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中婆罗门被赋予了神的权利,是 四阶级中的首领,具有祭祀、统治人的精神及拥有神权的一族,受到第二阶 级刹帝利(贵族们)及第三阶级吠舍(商人)们拥护,所以,婆罗门在其中拥 有统治阶级的王族大臣们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可以随意的残害或要求 最底层阶级首陀罗(战俘、奴隶)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其中备受各阶级压迫的 首陀罗阶级想从中挣脱出来,想不被束缚,想自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迫使 他们想找到一个安静的、理想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地方,可是由于当 时社会人们思想的局限性,这种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只有找到一种思 想寄托。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当时有个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悉达多,不愿看到首陀罗 们悲惨的生活境遇,对此产生了同情心,在拒绝世袭制的王位后,他便自行 出走外出修道,开始他以为从婆罗门教中能够想出解除苦难,解除等级制度 的方法,但最终没能使他从中获得其方法,反而更加苦闷,最终他便放弃了 婆罗门教,在菩提树下静坐几年,最终大彻大悟出了脱离郁闷苦闷的方法。他认为自己成佛了,并在以后他活着的数年里,在印度各地传教、诵经,后7 大批的追随者组成僧侣集团成为他的弟子,就这样佛教开始逐渐在外传播,等到他去世的时候,佛教在当时的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这时佛教也 就产生了。
1.2.3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文化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了长期的传播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结
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 百多年历史。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四十二章经》以佛法传入中国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开始,以洛阳和长安为传播中心。中国佛教的第一座寺院是洛阳的白马寺,当时的很大 一部分佛经是在这个寺院里翻译的。
佛教在中国的三国、魏、西晋各朝代时,主要传播活动是佛典翻译,魏都洛 阳和吴国的都城建业是传播活动的中心。这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佛教教义的宣传、研究,为以后佛教发展打下了出步基础。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 步发展,各阶层人普遍信仰佛教,到处建有佛塔、寺院。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艺 术,如敦煌、云冈、龙门等古代的雕塑、壁画,都是这一时期开始建造的工程。
这时有成就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344-413 年)所译的佛典有 384 卷,内容正确,技术精湛,对佛教发展贡献极大。还有西行取经中最有成就的法显(337-422),他游历了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 30 余国,所取回的佛典和撰写见闻,为佛教发展 和研究古代中、南亚诸国史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笃信佛教,他在位 14 年中,4 次舍身入寺院为寺奴都由国家出钱把他从庙里又赎回来。梁武 帝亲自讲经说法,撰写经文。梁朝有寺院 2860 所,僧尼 82700 余人。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到
僧兵的援助。他即位后下诏在全国建寺院,设释经处,培养了大批佛教高僧、学 者。这时最著名的僧人之一是玄奘(600-664 年)。他历时 19 年,长途跋涉 5 万 余里,去到印度取经,共翻译佛经 75 部 1335 卷,并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见闻 录。唐太宗推崇玄奘为“法门之领袖”,“千古而五对”。
北宋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中国和印度的僧人间传法交往络绎不绝。天 禧五年(1021),北宋佛教发展到顶峰,全国僧尼近46 万人,寺院近4 万座。南8 宋朝廷偏安江南,佛教仍保持一定盛况。元朝蒙古族崇尚藏传佛教,但针对汉地 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
到了明朝朱元璋时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与朱元璋的身世有关。据史
料载,朱元璋年少时曾因家境贫寒以乞讨为生,后出身僧侣,待即位之时自封“大 庆法王”,并亲自颂经将佛,将佛教的一些经论理论运用到建国兴邦之中,使他 成功巩固了明朝政权。
清朝时由于统治阶级大多信奉佛教,导致清朝末年出现了一大批的佛学研究 者如杨文会、欧阳竟无、大虚等。还对当时社会的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都受到了佛学的影响,并对佛教思想 提出了新的看法,把佛学思想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佛教从古至今能够在许 多东方国家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是佛教其本身的文化思想和宗教知识与东方国家 的文化相吻合。因为佛教在早期受到一些文化和语言方面的限制,所以当时的佛 教传播大多是通过西方佛经翻译过来的,古代的佛经的翻译本都是由一些各国的 传教僧人传来的。在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是汉明帝时代的大月氏国来的迦叶摩 腾、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公元 618—907 年的唐朝时代,佛教在印度已经发展几百年了,也随之出 现了很多种佛教派别。当时在唐代的中国,大人和小孩都知道的一件有关佛 教的大事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也就是玄奘大师历经磨 难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学习佛教。玄奘大师回国后,受到唐太宗的嘉奖和 重视,并安排数千人与玄奘大师共同翻译佛经工作。印度后期佛教的哲学,和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因玄奘大师的弘扬和发展,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开展佛教文化旅游也是与我国的宗教政策相适应的。江泽民同志在 1993 年全国统战土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 主义社会相适应,指出“宗教活动要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多作 贡献。同时党在《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中还提出,“名山胜地的重要 寺观教堂,不但是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是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对这类寺观等宗教活动场所,要精心加以维护,使文物得到永久保存 [4]。”9 1.2.4 佛教、佛教文化与旅游景观的关系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距今已有 2500 余年的历史,它最早产生于公元前 世纪至 5 世纪的古印度,是由释迦摩尼创立。在公元前 3 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统治时期,印度佛教文化开始向外传播,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 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融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中国的民族宗教,深刻的影响 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乃至民族文化性格。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 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佛教文化艺术,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佛教建筑和世界文化艺 术遗产。我国发展旅游业以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和佛教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依托,佛教文化这种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正以其独特的文化意境、鲜明的佛教特色、高尚的文化品味吸引着更多的游人,同时佛教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所 以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我国现有佛教寺院达到了几万处,宗教名胜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占有 很高的比例,其中佛教文化遗址占有大多份额。从以上可以得出,我国珍贵的历 史文化遗产中包括极佛教名胜遗迹,它是及其重要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合理开发 可以给旅游地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具体为:
(1)佛教是一种宗教、信仰,它的严重影响了周围的人和自然环境。
大多数的与佛教有关的庙宇都会建在风景秀丽或高耸挺拔的山林里,依山傍 水,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好的自然风光也会大大增强人们的观赏兴趣,而佛 家又讲究并提倡“以静修身”这种思想与广大旅游者的想法不谋而合,这影响着 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早期的佛教活动也可称为民间旅游活动。
我国早期的民间旅游活动又与佛教活动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唐朝的玄奘出使 西域,是为了取得经书,在经历了沿途的艰难险阻后,在将佛法宣扬出去的同时,同样也领略到了沿途的景观风光;再如庙宇外的朝佛弟子们沿途进香参拜,一路 沿途一心向佛,在一心向佛的同时也在去朝圣路途上的自然风光默念心底,这些 虽不能与旅游活动画上等号,但却是旅游的原动力。(3)佛教历史文化遗产是具有吸引大众的又一人文景观。
我国的佛文化源远流长,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在这里绽放,其中在我国佛10 文化的展现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它的宏伟建筑,如: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 窟、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及海南南山寺等众多的寺庙建筑、佛像雕塑、绘画壁画,这些文化遗产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与秀丽的名山大川相辉映,创造了自然和人文 相互交融的旅游景观,为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4)佛教中的传说故事、诵经仪式及音乐是最有力的文化资源。
在众多佛教的佛经中,有很多人物都被神话了,都是在历经苦难历程之后,通过自己的刻苦修行,最终达到了人生的极乐境界并死后成仙成佛,里面的人物 大多骁勇善战,无比威猛英勇,并有着一颗执着积极向上的心。这些传说尽管有 些荒诞不经,但在佛教徒看来却是朝拜的对象。对于那些不信佛教的人来说,其 中的执着精神,也将激励他们奋进,其中诵经的仪式配上佛教中的音乐、悠扬的 乐声及法师们的如唱般的诵经,令人回味无穷,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民间音 乐特性。由此可见佛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多大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5)佛教文化中戒律的环境伦理思想有利于旅游地投资环境的改善。
佛教文化中有许多保护环境、戒杀生的戒律的环境伦理思想,有利于旅游地 投资环境的改善。在佛教中杀生被认为是一种强盗行径,佛教中认为世界是由许 许多多的生命体共同组成,而每一个生命,哪怕是一只蚊子,都有它活在这个世 界上的道理,生命体的存在是一种轮回,是一种万物生长自然规律的轮回,谁都 没有权利去杀害谁,即使它是一只蚊子,在这里也体现出了佛文化中对生命的尊 重和对环境的关爱。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做指导,所以众多佛教圣地往往是环境 优美,空气清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所以这样的生态思想便于旅游业的发 展和旅游景观的转型。1.3 景观与旅游景观 1.3.1 景观的概念
1.3.1.1 多方面定义的“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日益受到人类的关注,公共环境的 景观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在实现它自身的功能基础上,已与建筑一 起共同反映这个城市的特色与风采。11 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小到花园、庭院、街道„„大 到广场、公园,它是一定阶段的经济、文化以及思想、意识的综合反映,是社会 形态的物化形式。
“景观”一词用于对圣城耶路撒冷总体美景,包括所罗门寺庙、宫殿、城堡在 内的描述,在文献中最早出现是希伯来文本的《圣经》中。“景观”在英文中为 “landscape”,在法语中为“payage”,德语为“landachaft”。景观一词最早出 现在中文文献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考证。但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景观” 最早的含义更多的解释是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即与“风景”(scenery)近义或同义 [5]。
景观是由人类文化圈、地理圈、生物圈共同作用形成的,它是一个具有时间
属性的动态整体系统。对于景观,有很多的概念,不同学科对景观有不同的概念,地理学中强调地域的综合性,认为景观是由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自 然要素,以及文化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是一个区域结合的外貌单元。景观研 究的是一门指出未来方向,指导人民行为的学科,景观设计学对景观概念的理解 以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的《景观的含义》一文为代表,文章从景观的四个方面即 视觉美含义、栖息地含义、作为系统、作为符号的含义。
景观的视觉美含义指土地的美学价值和经济学价值可以自觉地服务于实践活 动和生活需要;景观的栖息地含义指景观必须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 起;景观作为系统有 5 个层次的生态关系;景观作为符号反映人的思想道德和价 值观念。
1.3.1.2 生态学定义的景观
景观的概念自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生物地理学家 C.Troll 提出景观生态一词 以来被引入生态学并形成景观生态学 [5]。Troll 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所看到 的和生活所触及到的空间总体,景观地域综合的整体性强调这个整体是由生物圈、陆圈、理性圈有机组成的 [6]。
由不同的土地单元镶嵌组成景观。景观是一个地理实体具有着明显视觉特征; 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6]。
这是著名景观生态学家肖笃宁对于景观的定义。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几个方面如表 1:12 第一 景观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第二 景观是生态系统向上延伸的组织层次
第三 景观是一种特殊结构,具有着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 格局的特征
第四 景观是综合人类的活动和土地的区域整体的系统
第五 景观就是一种风景其文化含义决定它的美学价值
广义景观 它体现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是指具有异质 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的不同尺度的景观。广义景观的绝对空间 尺度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其概念强调空间的异质性。表 2 是我们引用的几种权威性的有代表性的景观定义:
景观名称 景观定义
Naveh 景观是自然、生态和地理的综合体,包括所有的自然与人为格局 和过程。
Haber 景观是为生物或人类所综合感知的土地,而不考虑其单个成分。Forman 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景 观 最 新 定
义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 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 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7]。
表 3 是对景观的综合定义:
景观具有异质性,是由各种不同的空间单元镶嵌 景观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 景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物的栖息地 景观具有尺度性
景观具综合性,有生态、经济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1.3.1.3 景观的分类13 景观可以根据它们形成的主要功能原因,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
自然景观是地球表面天然形成的自然现象,天然景观一般只收到人类间接、轻微 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 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呈现的地球本来的 面貌。是人类耐生存的可能自然空间区域。如:美丽的青藏高原雪山,一望无际 的太平洋景观等。自然景观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瑰宝,不仅构成了丰富的旅游 资源和人类生存的环境,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美学价值,是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载体,许多科学家发现和自然规律探索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人 们对自然精干的认识。
自然景观的类型多样,包括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规模宏大、丰富多彩、令
人目不暇接的地质、地貌、和水体景观,也包括现今生机盎然的生物景观和变幻 莫测的宇宙景观。地址景观如矿物景观、岩石景观、古生物化石景观、地层景观、地质构造景观、火山景观、地质灾害景观。地貌景观如:构造地貌景观、岩石地 貌景观、河流景观、风沙地貌景观、海岸(海岛)地貌景观、冰川与冻土地貌景 观等。
通过所学的知识,使我们对自然景观的赏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提高我
们科学素养的同时,既让我们了解到了自然景观的存在原因及演化过程,又让我 们学到景观资源是怎样合理的开发和对环境的保护,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让我们 从中获得美得享受,从而更进一步提高自己审美情趣和鉴美能力。
人文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人们的 需要,融合了特有的文化底蕴而形成的景观,又可以称为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主 要体现在一些古代建筑群、少数民族的服饰以及长期生活所形成的群落、还有音 乐等。一些特色的古建筑群落如伊斯兰教建筑景观、佛教建筑景观的形成对现在 的建筑影响深远,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经过历史等长时期的社会活动形成的风景画面,它包括相关的景物、人文 故事、神话传说、摩崖石刻、道路等;
2)古建筑群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
3)指纪念性的景观,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以人为主的景观;
4)指以特色的民族风情为旅游资源,浓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价值。对于人文景观的定义,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
成的对自然、人文、艺术、文化的审美观,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美的 事物的结构组成体。我国有着众多的以自然、人文、艺术、佛教为宗旨的艺术体,14 如北京的八达岭长城、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平遥古城、北京的故宫、山西的五台山、河南少林寺及中国佛都汶上出土的太子陵宗塔里的 “佛牙”等等,都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1.3.2 旅游景观
1.3.2.1 旅游景观的内涵
旅游景观的产生是随着旅游地理学的兴起而出现的,在 20 世纪 70 一 80 年 代,“景观论”被引入旅游科学,便产生了“旅游景观”一词。“旅游景观”一 词的概念可以被理解为:“在一定的区域中,经过人类的改造和自然地相互作用形 成对游客有吸引作用的客观的实体,并且能使游客体会到强烈的、积极的文化现 象”
[8]。在这个概念中,包括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风、民俗、可供人们欣赏的 自然美景还包括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建筑物、娱乐设施等。
旅游景观按属性分为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两大类。其中,自然旅游 景观指天然景观是因自然条件形成的,如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荒漠、沼泽等,人文旅游景观是在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积累形成的有形无形的景观,如历史文化 遗产、建筑园林景观、主题性公园、文化艺术等,在我们现实的旅游景区中,旅 游景观往往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体展现出来。
旅游景观是指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所形成的一种对审美观念的认可与赏 析,他是以旅游为依托,注重人类社会对文明的传承与传播,将大自然美的事物 相结合,其中旅游景观的最直接的表达是规划设计,在一些纯天然的自然景物中,通过适当的规划与设计经过最美好的具有生态色彩的事物立体的展现在世人面 前。
通过对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合理规划后,将旅游地的景观直接的、整体的展现在 游览者的眼前,从而从根本上将他的生态性、科学性、以及他的历史传承的整体 性充分的体现出来。1.3.2.2 旅游景观的特性 1)可参与性
旅游景观的可参与性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旅游者的项目参与。对于旅游者对 项目的参与,我们可以做以下理解,即当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及周边的山林、湖泊等自然景观从根本上对开发者或参观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时(包括它的投资15 性与可回报性),他们将会大批的涌向当地进行旅游参观,来旅游参观的人多了,也就能带动周边的其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于是在旅游者或投资者参与进来的同 时,产业得到了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便得到了双赢。
第二,当地政府在行政方面的参与和当地居民在服务方面的参与。看一个地区 它的旅游业的好与坏,最直接的是看来这个地区旅游者的多少,旅游者多自然这 个地区的旅游业就发达,反之则是旅游业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这就是说 要想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光靠政府的支持是不行的,如果政府的支持力度比较 大,但当地的居民不配合这样是不行的,反之只有居民在服务方面的参与,没有 政府好的支持力度,好的优惠措施,这样也是不行的。所以发展好旅游业我们既 要有当地政府好的参与也要及时发动当地居民进行参与服务这样才能起到共同发 展的局面。发展旅游业,不可避免地会给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在对旅游地进行开发建设时,正确的认识自身条件,分析当地地形、地 貌以及旅游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内国外的成功案例,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对旅游开 发的需求,在尊重他们民族风情和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吸引他们参与旅游景观规 划中。2)区域性
区域也被称为地区,景观包括的东西要比区域更广泛一些。旅游景观是景观中 的一部分,它是个体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一级的自然 区,是发生上级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一般来说,区域的范围要比景 观的范围大一些,区域的范围为几平方公里甚至几百平方公里,而景观常在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因此,一个区域往往包含多个景观,如沿海地区包括海滨湿地 景观、水景观、城镇景观、农业景观等。旅游景观是作为一个由自然、社会、文 化等众多要素组成的区域系统的综合体,因此旅游景观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是特定区域内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相互利用的特 殊结构。
由此我们提出了区域合作这一主题,就是指将各区域之间的旅游景点相互联系 起来,如:将泰山景区与黄山景区打破地方保护观念,相结合起来,政府与政府 之间可以相互合作来个旅游通票,拿个这个通票既可以去泰山旅游也可以去黄山 旅游。这样做到区域与区域,景点与景点相互结合,从根本也能达到优势互补。16 3)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以社会观念、民风民俗 等为代表的旅游人文景观由人类在认识改造过程自然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且流 传至今,它本身就具有极其强烈的社会性和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社会大 众旅游的出现,使旅游活动演变成大众的普遍行为。由于人类的性别、年龄、文 化程度、个人喜好等的差异也形成了更多的旅游类型。同时,旅游者对于旅游景 观的要求也变成了希望获得更多精神上的享受。
多样性的景观有丰富的信息来源,而多样性的信息传递和调节能力是保证景观 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协调发展的同时塑造了完美的信息流通管道。旅游景观的 多样性格局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广阔的旅游活动空间,适当调节各项旅游活动,缓解游客的盲目涌入造成的压力。1.3.3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和一定的旅游学知识,对旅游区域的 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的布局考察分析进行规划设计,使旅游区域景观的设计要 素、空间格局、各种保护生态的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一种和谐统一的规划方 法如(图 1)。
图 1 汶上县旅游规划图
旅游规划设计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 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旅游规划设计是旅游景观学重要的实践领域,是旅游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旅游景观学的应用价值。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旅游单元及其组合方式,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能够较好地实现旅游发展与 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发展这一原理展开,旅游景观开发 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的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旅游规划设计的最终17 方向。因此,优化整合旅游区地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景观设计和旅游景观经营活 动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旅游景观设计的基本目的。通过旅游景观 规划设计,使景观结构、景观格局与各种生态过程以及旅游活动互利共生,协调 发展。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始终将某些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从整体来协调
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生态系统与 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把构成景观的所有 要素都作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变量来进行研究,在不断的变化中和不确 定因素的干扰下维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8]。
1.3.4 佛都汶上的旅游景观规划项目
汶上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拓创新,扎实进取,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力打造“中国佛都”新名片,旅游项 目建设、A 级景区创建和农业旅游示范点推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县旅游 项目先后实施了宝相寺景区建设、礼佛广场、礼佛大道、圣泽商务广场、莲花湖 湿地公园、佛都阳光温泉大酒店、莲花湖宾馆等工程,初步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 核 心,特 色 鲜 明、独 具 魅 力 的 旅 游 发 展 新 格 局(如 图 1)。图 2 佛都汶上旅游景点分布图
旅游景观规划工程:一是礼佛大道,它是感悟心灵、体验佛教文化的景观长18 廊;二是礼佛广场,用来礼佛祭祀、休闲观赏的;三是宝相寺建筑群,它是景区 重要的核心工程 [9]。
宝相寺建筑群是在 1994 年后,在原宝相寺恢复重建塔院的基础上,新建了
山门殿、天王殿、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等 16 个单体建筑,总占地面积约 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6300平方米。寺院严格按照北宋皇家寺院建筑风格建造,采用宋式彩绘基调进行装饰,总投资 2 亿元
[9]。
礼佛广场是在特定节日佛教朝拜、引导、祭祀行礼及日常佛事活动演示聚会 的场所,同时也是礼佛后休息、佛教文化传播和市民休闲的场所。是礼佛大道与 寺院之间的一个过渡区。
汶上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莲花湖湿地公园,它以以滨河大道为 轴线,引汶拦蓄枢纽工程为中心区,建设环湖公园、观光农业区和商住开发区,总占地 7000 余亩,该公园将建成集休闲、娱乐、观赏、探趣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成为城区一条美丽的水文化观赏基地和绿色生态长廊。
汶上北部山区山、林、果、水等资源独具特色,为打造生态旅游项目提供了 基础,其特色是以杨庄、梅山为代表的农家风情游等旅游项目。成功创建省级农 业旅游示范点的军屯乡,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即紧邻大汶河,全面启动了大汶河 沿岸的绿色长廊琵琶山溢流坝旅游开发项目,还组织开发了十几个旅游项目,这 些旅游项目是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一系列旅游景观,建设了五鸡台宾馆。此外,购 置了冲锋舟、沙滩摩托车、沙滩汽车、龙舟和漂流艇等,开展汶河漂流、汽艇观 光等水上旅游项目和沙滩娱乐项目,水上垂钓中心已初具规模,漂流爱好者纷至 沓来。同时积极打造琵琶山景区,完善各类游乐设施,实施了推水上山、封山育 林,修建了上山马道,购置了马匹,充分体现生态旅游回归自然的独特风格,初 步形成了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农作体验、田园生活为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19 第 2 章 创建佛教文化旅游景观的设计原则
2.1 地域文化特色创新原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景观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反过来人们 也在最大限度地适应着这种景观,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 风俗习惯,也就是地域文化景观。创建佛教文化旅游景观的精髓就是挖掘地域文 化特色,充分保护和利用地域文化,乡土特色。2.1.1 地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
地域文化的挖掘是指设计者对一个区域及资源的剖析与细化,具体的是指将一 个地区所蕴含的具有现实意义及历史底蕴的发现与探索,通过对其历史文化、自 然环境、宗教的研究以此来发现它的价值所在,使人们通过了解他的过去,来得 到实现对它开发。l)历史文化
对一个事物的认知需要从多方面去了解,首先第一个就是它的历史渊源,我们 只有通过对它历史的研究才能得出它的价值,以景观设计来说要想从根本上将设 计搞好,那就得先了解你设计这个地域的历史及文化,因为不同的地域对于设计 者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如古罗马的角斗兽 场它是按照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宗教信仰所形成的产物,因此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历 史发展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所造就的地域文化特色产物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只 有研究了解透它们的历史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挖掘和利用好它的地域景观,才能 设计出好的有特色的景点文化。2)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一个大的区域性的概念,一个好的自然环境能够给人以美得感受,自然是我们的地球赋予我们最好的礼物,美丽的田野、雄伟的高山、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树林及各种的动植物是城市存在的基础和背景,它们的存在为城市的发展 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的是钢筋水泥的颜色,更重要的 是在我们生命中的绿色的元素的衬托,这就是大自然的颜色,这就是我们生命音 符,他能赋予一个城市的灵魂,同样它也是这个城市的发展的基调,是一个地区 一个城市独有的色彩情调,是天然的背景色调,如“落日天边见二峰,平临湖上20 出芙蓉。西来水窦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将济南最具天然色彩的美丽风光尽 收眼底,将整个山、水、泉的自然元素融合其中,让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便能 想象出它的独特与魅力,同时让城市的景观充满了魅力(如图 3)。图 3 泉城广场泉标 图 4 汶上礼佛广场 3)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信仰的灵魂,也同样具有它的色彩与底蕴,宗教文化直 接影响这座城市的内涵,将宗教文化直接运用到设计上是人类的一个壮举,如圣 城耶路撒冷的圆顶教堂、我国的敦煌莫高窟等都是将宗教文化巧妙的融合在内,如佛都汶上的宝相寺景区中轴对称布局也都是如此,中国佛都汶上的宝相寺的礼 佛广场的设计主题是围绕“儒释圣地、花园水城”的城市发展为定位突出了佛性 本有、人性本净、见性成佛的主题。(如图 4)礼佛广场将儒家文化及释迦摩尼的 佛家文化融合在一起,整个广场的色调是以白色的大理石铺砌,加上古朴典雅的 大佛殿,与广场中央的巨大的白色“甘露观音”雕塑相互辉映,身在其中给人以 庄严肃穆肃然起敬的感觉,体现了宗教主题文化与当地历史文化的融合。
唐宋时期,汶上佛教盛行,留下了著名的皇家寺院宝相寺。1994 年 3 月 15 日,在葺修宝相寺太子灵踪塔时,于塔宫内发现释迦牟尼真身佛舍利等佛教圣物,轰 动了全国。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节从 2004 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届,已举办了 八届。目前,中都佛苑宝相寺景区已成为融观光、朝拜、休闲、修学、度假为一 体的佛教文化主体公园,成为世界著名的佛教圣物朝拜圣地和佛教文化体验地。历史地域性文化记忆和情感的雕塑或小品,这样既保留了地域特色,又与历史 背景发生联系,使人们能够发自内心的体验到地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 天,我们应该适当的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建筑,汶上太子灵踪塔的保留无疑对今21 天的太子灵踪文化节的创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2 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充分的将地域文化元素很好的运用到设计中,这就需要我 们在一些分析手法上加以运用于转化,首先要学会如何将模仿、简化抽象、寓意 传说等手法运用其中。1.模仿
模仿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比较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何模仿,怎样模
仿,这就对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要求,模仿指得是对艺术及其具体事物的仿真,在 仿真的同时更具有一定的创新,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很多仿古典园林建筑,比 如苏州园林、比如海南的南山寺、曲阜的孔府等等,都是将古代的园林元素加入 到现代元素进行的加工的产物,现在我们所见的很多的园林结构中的有些材质,都不会是原汁原味的古代的砖瓦或器皿,而是用现代的建筑装饰材料用以代替,比如原来的砖瓦可以用现代的钢筋或水泥等来建造,这就是既可以突出它的神似,又可以使其更加的坚固。如汶上音乐广场中的音乐喷泉便是取佛的“意”与“形”,利用不锈钢等现代材料来表现神圣而高贵的“神”。2.简化与抽象
在很多的现代园林结构中设计师通常会加进自己的理解元素,在充分利用地域 文化的同时将其结构、雕塑用独特的文字元素将其简化与抽象,以此来达到相应 的效果,向山东莒县的文心广场,在其广场的中心位置有一座雕像名叫日月山,其实是现代文字“旦”的象形文字,雕塑的最顶端是一个大理石做的圆球意为日,中间是一个月牙形的不锈钢雕塑意为月,底座为一块巨型石材雕成的四角石座意 为山,因为这里是莒国文化的发祥地,而“旦”这个字是从这里发现的,设计师 巧妙的将这个字体进行简化,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更充分将莒县的历史 用这个字将其诠释出来,再如大雁塔北广场中的“佛珠”雕塑,一颗银白色的佛 珠被深红色的佛柱穿过,上刻镂空蚀雕灵秀飘逸的书法作品,利用简化、抽象的 形式体现一种集大智慧的宗教情怀。3.寓意及传说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将一些好的文化元素加入到设计中,会使得设计锦上添花,运用与地域历史、名人、传说、动植物形象相结合的方式,使人产生联想与归属 感。如:山东日照的浮来山传说在很久以前是片汪洋大海,这一天东海龙王命一 老龟驮起大山漂浮到莒。
山刚刚放定,就听山上有一童子破口大骂老龟。老龟这才发现,原来是龙王三22 太子在山上玩银杏果老龟忙说:“我再把你驮回去就是了。”说完,太子坐到老 龟背上,又被驮回东海去了。老龟回禀龙王:“山已安好。”东海龙王用鼻子一 吸,水就没了,成了一片平川 [10]。
自此,被老龟驮来的山,就被当地的人们命名为“浮来山”;后来山上长出了 一棵银杏树,正是龙王三太子玩银杏果丢落的种子长出来的。所以较好的运用传 说会提高游客的兴趣,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文化价值。
我们在做景观设计时,要有明确的设计理念,将设计理念运用与设计之中,地 域的寓意及传说表达了一个地方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历史,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设 计理念来表达这种思想的“意境”。4.传承发展与创新融合
传承传统的古代思想发展现代景观设计,创新设计手法与设计材料,在传承 和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新景观。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是设计的精髓和灵魂,我们在 做设计时,应运用各种形式各种手法的结合,不局限于传统形式和材料,做到一 种新形式的完美结合。
融合是一种发展融合主要指不同地域文化元素之间以及和国外文化元素的 借鉴与利用。在与国外设计手法进行融合时,我们不应该一味的“拿来主义”,而 是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与地域特色,在充分了解国外的设计手法的观念上进行 借鉴,用中国人的审美欣赏方式来表现出中国式的情景交融的文化内涵 [11]。设计
师可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重意境、重氛围、重内涵、重人的参与性与国外设计 中重节奏、重形式有机结合,创造出新的设计理念。2.2 佛学生态景观设计保护原则 2.2.1 古代的生态设计思想 1)对自然的认识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早在两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就有许多精湛的见 解,《老子》、《庄子》、《荀子》、《山海经》、《礼记》、《管子》、《吕氏春秋》、《黄 帝内经》、《周易))等书籍都有关于生态的资料,构成了巨大的生态思想宝库。自然“生生不息”
中国古代的先哲认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是“生生不息”,生生是指万物生息不绝23 的状态,是运动和活力所在。《周易·泰卦》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大自然的金、木、水、火、土等万物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生而又生,互为循环 [12]。
自然资源无限而有限
中国古代的先哲知道,在人口不多的上古社会,大自然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人们的物质欲望很低,不必向自然索取太多的东西,容易满足。《韩非子.五蠢》 说:“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夫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 足,人民少而财有余,股民不争
[13]。”随着社会进化、人口增多,人们的欲望扩大,使得资源匾乏。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人们难免处境危险。自然是有反馈能力的
中国古代的先哲认为,天有思想,可以对人表达喜怒。《尚书.洪范》记载:“貌 之不敬,是谓不肃,则下不敬,阴气胜。故网咎狂,网伐常雨,胭常恶。时则有 服妖。”’这类思想后来发展为天人感应观念。2)对《周易》的认识
研究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不能忽略堪舆,也就是风水,其中许多思想都源 于《易经》,《易经》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古至今一直用于景观规划中,它是 地方文脉的基础,我们要研究地域景观,就不得不对它有所了解。在这我要说的 是《周易》的原理之一:理指原则。它反映了《周易》对事物规律和道理的探讨,“理”贯穿于自然观、认识论和道德观之中。
风水思想隐含着国人所特有的对天、地、人逻辑关系的理解,在实际中这种 智慧逐渐演化为信仰中的俗性部分,担任着中国古代建筑的指导作用
[14]。在景观
设计中,巧妙地将天、地、山、泽、风、雷、水、火等规划设计在地面上,依据 其平面、立面、区位、方向、体量、形状、光线、颜色、音律、尺寸等特征,形 成一个包含天地、人世间万象而生生不息的宇宙,这就是《周易》精髓的体现,如影随形的中国古代原创性旅游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化内容。2.2.2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在佛教文化旅游景观的设计中我们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佛教文化所展现的寺庙园林建筑、神像雕塑、绘画书法等众多文化遗产,以其历24 史悠久、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与秀丽的山水绝妙映衬,构筑了一个人文景观与 自然景观交相互融的生态景象,佛教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在其内涵气质和外在 在特征上都表现出了浓厚的生态气息。
其中在旅游景观规划的详细设计中,为了体现重点,往往是将具有前瞻性、可 发展性、经济性相融合在一起,将各种要素的布局与配置合理的划分,从整体上 实现人与自然、生物与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等有机的结合一起,在结合的 同时将具有整体的景观体现出来,从整体上保证生态功能的发展,从而有利的达 到降低灾害、增强生存能力、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15]。
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原则,要充分利用传统 地域文化景观来营造更加生态的旅游环境。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人地长期相互作 用和相互适应的历史产物。具有天人合一的典型特点,也是人文生态格局与过程 的典型代表。我们在设计旅游景观时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布局景观 要素、规划旅游活动空间、安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方式,最终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 [16]。
在中都佛苑宝相寺景区这一融观光、朝拜、休闲、修学、度假为一体的佛教文 化主体公园的设计中,充分利用生态设计原则,在保护太子灵宗塔和舍利子等这 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巧妙利用当地石材结合历史文化打造出世界著名的佛教圣 物朝拜圣地和佛教文化体验地。
总之,我们在做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了解掌握自然规律,认真研究
分析地形地貌,构建多样化的功能单元,设计出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旅游景观,确定合理的景观格局,正确选择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要尽量采用绿色低碳环保 材料,设计出合理的防污系统,引导旅游者在景观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开展旅游 活动,只有这样我们设计的生态景观设计才能与环境充分融合,协调统一。25 第 3 章佛教文化旅游景观设计的基本模式
3.1 P-C-M 模式----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
(Matrix)模式
我们以吉山旅游景区为例来说明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
(Matrix)模式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P-C-M 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 基本模式。景观生态学宏观的思考问题手法为旅游规划提供了新的规划视角,在 旅游景观分区、游线组织等方面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方法来指导旅游区规划 设 计
[17]。吉山乡地处全国旅游城市福建省永安市城区西南郊,距城区约 5km,是福建 省首批历史文化名乡。3.1.1.现状分析
表 3 是吉山的现状: 旅游区规划范 围
南从永安市吉山乡上吉山村土堡起,北至下吉山叉溪口,东从北 陵山,西至永宁高速公路;水上旅游开发的范围,东从西门电站 大坝起,西至鸭母潭电站,南至上吉山电站水面。规划主体 吉山乡的下吉山村及北陵风景区 旅游区气候 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
旅游区内资源 自然资源:常绿阔叶林等亚热带林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 旅游区内交通 对外交通廊道通畅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据调查吉山旅游区有旅游资源 7 个主类,15 个亚类,30 种基本类型,可开发 旅游资源单体共有 68 个。在旅游景观规划中要充分挖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 源,充分利用吉山旅游区内的水资源,规划设计开发水上游活动项目。26 3.1.2 景观规划
P-C-M 模式是景观生态学中最常见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强调从总体层面上对 规划对象进行把握,具有条理清晰的特点,便于掌控全局。吉山旅游区规划范围 较大,依托山形地势、道路、水路,总体呈带状,适宜采用 P-C-M 模式。
1、景观功能区斑块设计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这种地表区域在外形上
异于周围环境,因为斑块所形成的原因不同,所以它们的外部形态有很大差别,大小及形状都不相同。斑块强调的是一种功能分区,不同的斑块特质,有着不同 的功能,其在规划旅游景区的同时分区的效应也会有不同,在斑块划分的同时应 当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如吉山北面的山上适合种植喜阴类的植物,那是因为它 背光,但如果给它种上向阳的植物,恐怕将不会存活,既损失了树苗,又不能很 好的将其绿化,同时还损失了金钱。同样的道理如果南面阳光充足,适合种植喜 阳的植物你却种上了喜阴的植物,那肯定也是不行的。所以这就如同斑块,在划 分时一定要注意功能的区分。
2、交通廊道设计
廊道在景观生态中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侧环境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结构,是景 观空间格局的基本要素之一,廊道按其结构特点可以分为三种,线状廊道(比如 公路、森林等)带状廊道和河流廊道三种。合理的利用和设计廊道可以保护生物 的多样性,保证斑块内的物种运动,还可以防止土地的水土流失,可以过滤污染 物等,在旅游规划中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生态通道,吉山旅游区 充分利用廊道的三个结构,在设计中运用了林带、水系、和道路等形成了完善的 生态旅游体系。
吉山旅游景区的古村内部利用各种自然生态景观廊道,用以低碳环保为理念,以电瓶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来组织旅游区的主要交通。在路面设计上采用当地自 然材料 卵石和石板进行生态地域化设计。
3.1.3 基质背景营造
基质在景观生态学的定义为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基质是27 景观 P-C-M 模式中的一部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能起到主导作用,如一片蔚蓝的 大海内湾、一处辽阔无际的戈壁、一块连续分布的针叶林带等等。就吉山而言它 具有很好的基质背景,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这也是吉山旅 游景区的重要特征。正是因为这里有山、有水、有文化积淀所以在基质的营造上 就形成了人文背景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吉山以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次生林为主要基质,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自然植被的绿化背景 作用,不同的景区规划不同的斑块群落。合理布局廊道绿带和景区绿化斑块,以 乡土阔叶树种代替基质林破坏的植被,引进特色的乡土观赏植物,等将吉山的基 质背景融入到旅游实体中 [18]。
吉山有着众多历史文化抗战遗址,又有着自然田园风光的美丽村落,抗日战争 时期,福建省政府内迁于此长达七年半之久,使这里成为东南抗战文化中心,同 时这里也是国民党抗战政府的行政中心,所以这里有着独特的人文背景。一个成 功的旅游风景区大多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景观文化是景观生态格 局的灵魂,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营造更好的基质背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在选择上既尊重原有景观生态学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模式框架,更注重满足旅游地实际的功能 需求,从旅游的基本功能需求出发,运用模式的基本原理使该模式在旅游规划中 发挥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为更多的旅游区景观规划树立范例。3.2 概念性旅游景观规划模式
为了进一步适应旅游发展的要求,提升旅游业在社会中的低位与效应,对于 旅游规划界发现的新问题,对我们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概念性规划模式作为一种 新的发展趋势,正不断的为人们所接受,所认知。所谓概念性旅游景观规划模式 是指依据对现有旅游开发地进行的一种前瞻性的规划与设想,同时也是一种在理 想状态下设计师对即将开发实施的旅游项目及区域的大胆设想的创新性构思。概 念性旅游规划模式可操作性较强,操作较为简便,能让设计者充分发挥创新性思 维和足够的想象空间,减少规划设计中的战略策划不足。但是这种规划模式也存 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适用于对较大地区及区域旅游业的前期研究和总体控制,28 是一种针对于旅游地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构想。我国有一些拥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 源的地区,但因生态比较脆弱、经济相对落后,概念性旅游规划模式很难满足其 通过发展旅游业尽快摆脱贫困的目的,真正实施这种模式的现实效果可能会差一 些。
我们在做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概念性旅游景观规划模式的发展性及局限 性,正确分析和研究旅游地域现实情况,并有选择性的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3.3“大旅游”旅游景观模式
3.3.1“大旅游”内涵
“大旅游”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系统理论,需求旅游业的发展既能满足人 类休闲享受、美观的需求,又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的需要,还力求维持旅游地 生态和文化的完整性 [19]。经过认真考察分析,我认为,“大旅游”是多种旅游综合 体的概述,是将现代化的旅游进行的一种融合,是较为成熟的规划思想模式,包 括如下几个方面: 名称 含义
大资源 “大旅游”是对旅游资源概念的扩展。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意 识等呈现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旅游资源,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它涵盖很多方面。
大产业带 要树立大区域的思想,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用旅游资源特色设计 与开发旅游产品。这样可以解决旅游业中“遍地一样,无特色” 的旅游发展现象,还可以保持资源完整性。
大的产业链 要求旅游规划体现产业间的整合,“大旅游”要求通过“大产业链”,既满足游客、供给者、旅游地居民等多方利益和福利,更符合和 谐社会、全面小康等战略目标。大市场和大系 统
“大旅游”规划思想对旅游区资源和环境的正确分析与预测要明 确,对目前尚不完全具备开发条件的古迹文物、文化旅游资源等
应暂时储备保护起来,一定要保证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29 大资源涵盖大旅游它是大旅游的一种延伸,先有资源才能后又旅游,好的资
源是指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如山川、河流、庙宇、古建筑、风景名胜等一系列吸引人眼球的事物,并能使人从根本上想去理解它,想对它一 探究竟。同时有了这些想一探究竟的资源,自然就有人去挖掘开发,去深究它的 内涵。
3.3.2 “大旅游”景观规划模式对不发达地区发展的意义
“大旅游”景观规划模式适于的范围为对较小区域的发展与规划,近年来我国 的旅游业有着长足的发展,政府的支持力度与当地居民的服务性日益增强,政府 和民众都看到了旅游给社会与个人带来的经济回报,越来越多的地区都选择依靠 旅游来带动社会的经济利益与长远的发展,在一些发达地区旅游业得到肯定与收 获的同时,一些较为贫困不发达的地区,也纷纷进行效仿积极的挖掘地方特色资 源以此来带动经济产业,在这些地区一般生态资源洁净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或 有着宜人居住的环境,所以对于这种地区发展旅游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合 理的旅游规划后,便可有长远的发展,如:在贫困地区开发后以农家小作坊为主的 “农家乐”餐馆或小成规模的“某某度假山庄”等等。所以“大旅游”规划模式 在不发达的地区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
3.3.3“大旅游”带动的产业整合及特色案例分析
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大旅游”规划,是一种整合性的规划,是各项利益综合平衡的中心。它需要带动当地一二产业等各产业的发展整合,是 各部门相互联系的桥梁。在做设计时要兼顾各直接与间接相关部门要加强经济引 导研究。对于一些有特色生态旅游资源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大旅游模式,利用地区优势生态资源,通过开展农业观光、生态游、瓜果自摘等旅游项目,把 当地优势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可以提升旅游消费结构,促进区域的现代生态农 业、绿色农业的发展。由于大旅游规划模式的带动使得不发达地区提升自我发展 能力,形成了经济生态旅游系统整体协调发展。
我们通过“大旅游”规划模式的内涵分析,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发展特色
经济,带动产业调整,在政府的指导下,发展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做30 到农业的生态化转型进而促进地域特色经济、新型生态建设的进一步实施,真正 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
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水浒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使大家一听到或看到“水 浒”二字即会想到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好汉们,就会想到那八百里的水泊梁山,想到他们在梁山上聚义时的情境。那么大家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呢?究其原因是因 为水浒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沉积与积淀。所以梁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并由此成为“水浒旅游”文化的一种象征。梁山于 1985 年被山东省政府评为第一 批省级风景名胜区;而坐落于周边的东平和郓城分别以历史上有名的“八百里梁 山水泊”唯一遗存水域和宋江家乡而出名。阳谷则以景阳岗武松打虎、狮子楼为 主要旅游吸引着关注水浒文化的旅游者。
“水浒旅游”是以梁山为主线以其周边四县为涵盖,以水浒文化为旅游开发
规划基础,针对于重点与非重点及创新点各有侧重,以梁山为文化主线在共同的 主题(水浒故事旅游)背景下,带动其它各县区的旅游特色发展。各区域旅游资源 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以此掉起游客的胃口,使游客游览了一个旅游地之后还想 去另一个旅游地的欲望。根据此实际案例使我们得出从共同的旅游主题出发进行 旅游规划整合,合理利用各地旅游地间的关系,优势互补发展各旅游景区特色资 源,来实现客源资源的共享。3.4 景观色彩元素和谐统一的创新模式
3.4.1 景观色彩元素对旅游地公共环境的意义
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小到花园、庭院、街道„„大 到广场、公园,它是一定阶段的经济、文化以及思想、意识的综合反映,是社会 形态的物化形式。
公共环境中的建筑与景观小品是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建筑和景观小品的类型 多样,包括雕塑小品、景观艺术小品、亭、廊、水榭、舫、厅堂、楼阁、景观墙 与景观灯、桌椅、栏杆等。设计中考虑公共环境能否建立有机和谐的整体关系,在提高功效、节省空间、减少噪声和污染、加强安全感、方便人们的游憩活动等 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31 小品在景观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 的焦点,更多的是具有精神上的作用;它对控制环境秩序、强化景观形象、增强 可识别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雕塑小品更是环境的点睛之景。3.4.2 景观色彩元素是提升旅游地公共环境品质的重要模式
景观设计致力于改善和保护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是优化配置和保护利用稀
缺性自然资源的重要活动,河道维护、保护海岸的自然形态,湿地系统的恢复等。在设计中应尊重自然,人性化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根本原则,设计应更好的满足人 多方面的需求,包括其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等需求的外部空间 [21]。
3.4.2.1 景观色彩元素应统一与地域环境
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必须做到协调景观色彩,充分利用当地材料,保护与节约自 然资源,坚持循环再用与环境共生的设计理念。色彩效果取决于不同景观色彩之 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和运用色彩的统一与变化规律,在和谐关系中创造丰富 的色彩变化效果,传达出追求时代潮流的人性化设计。用最少的人力、最简单的 元素创造性地将艺术溶于自然景观之中,体现与环境共生的理念 [22]。
著名的秦皇岛市的汤河公园“红飘带”生态建筑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
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并引入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长达 621 米的“红 色飘带”(如图 5)[22]。红飘带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充当了休息座椅、休闲
步道、晚上灯光展示的多种内容,改变了原有的城郊荒地、垃圾场,使这个昔日 令人厌恶的地方变成了美丽的红色标志物和生态长廊,让市民流连忘返。图 5 “红飘带”的运用 图 6 “拉维莱特公园”景观
俞孔坚教授的设计理念是尊重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充分利用当地 材料;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坚持保护、减量、再用和循环与再生理念 [23]。这项设
计使我们看到:它最大的运用了现有场地和现有资源,设计用了最少的人力、最32 简单的元素(红色体积物)、最有效的做法,为市民创造了一个低碳、环保、美观 具有多项服务和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绿色景观,体现了当今社会低碳、环保与环境 共生的设计理念。3.4.2.2 景观色彩元素统一与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
为了使色彩元素在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居住小区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
们在景观设计中应更加深入全面地挖掘景观小品独特的资源和潜力,并通过一定 的表现形式将其中的魅力展现出来并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辉映,以达到雅俗共赏的 效果。
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伯纳德.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如图 6)成功运用景观 色彩元素完美的体现了色彩基调的视觉效果,使景观具有极大地影响力。在体现 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的契合上,屈米运用解构主义的“不系统性”和“不完整性” 的处理手法,创造出有别于传统公园自然景物化的“文化景观”设计 [24]。在形态设
计上、色彩处理上与巴黎雅致的古典环境产生强烈的反差。公园设计中视觉效果 由名为“浮列” folies 的红色构筑物组成,Folies 法语意为疯狂、狂热或小构 筑物的意思,而在英语中 folly 的含义为具有风景效果或有趣味适合幻想的楼阁,故设计表达了地域文化的一语双关之意。设计师的意图在于以点的体系作为公园 的基调,红色的点成为了公园中的一种符号,每个参观者心中充满自己含义的一 种符号,这种红色的符号为公园的设计增添了动感,同时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巧妙契合 [25]。
3.4.2.3 景观色彩元素对景观功能的完美体现
在现代化生活中,人们渴望回归和享受自然,寻找一种释放压力的环境载体,寻找景观功能的完美再现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景观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 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同时是把植物、建筑、景 观小品、装饰装置等综合在一起的造型艺术。
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在满足美观需求的同时越来越体现人性化,也要具备智能 化的使用功能,如座凳、垃圾桶、厕所等,这些虽然都是园林景观中必不可少的 因素,但如果色彩元素处理不当,同样会影响整个景观效果 [26]。
在公共环境景观设计中,景观色彩元素的与环境的整体色调统一起来,景观小33 品的设计已经不单单是孤立的单一的产品设计,它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环境的整 体设计中,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和谐性和色彩艺术设计的景观化处理,景观内容之 间应形成一个完整的色彩系列。
在景观设施的色彩设计上应打破程式化的思维模式,如休息设施、路灯等已不 仅仅局限于满足功能需求而设置,人们心里的感官愉悦也很重要,在规划与设计 上我们就应有意识得把他们按照艺术的构成规律来处理,搭配形成有趣的景观艺 术品,很自然的营造出宜人的生活环境 [27]。色彩环境舒适 统一能给人以美的享
受,这种设计方式将低碳、生态、绿色、环保、人性化的环境载入人类生存空间。3.4.2.4 景观色彩元素在恰当的空间场所正确的精神表达
在公共环境景观设计中,色彩元素应与人们的心理需求相融合,才能更好的表 达恰当的场所精神。青岛的五四广场主题雕塑“五月的风”(如图 7)火红色的螺 旋上升的风的造型,中国红色彩元素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常用红色来表 现民族风貌,将红色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不仅让人感觉到一种民族的凝聚力,更让 人有一种时代的气息 [28]。火红的“五月的风”蕴涵了“五四运动”张扬腾升的民
族力量,它的设计是由十八层大小不等的弧段做非同心的堆叠,形成强烈的旋转 向上的张力,整体呈纺锤形,每个圆弧段的截面却是方形,力感很强,恰当的表 达了场所精神。
图 7 “五月的风 ”主题雕塑 图 8 汶上旅游景点分布图
色彩与环境、设计所表达的主题要统一于大环境,融合与整体设计之中。主题 要明确,如果色彩是暖色系的,那表达的主题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轻快活泼的、浪漫激情的、热烈有感染力的;如果色彩是冷色系以灰色调为主的,那么所表达34 的主题应该是庄严沉默、认真保守的。总之,设计要根据气氛的基调不同而设计 不同的色调。
金银色的金属雕塑小品越来越代表着时代的动感韵律,丰富着人们的视觉,金 银色在色性上讲,金色为暖色、银色为冷色,多应用在现代城市广场和公园设计 中,城市雕塑作为现代生活空间必不可少的造景元素,其材料、色彩和质感的选 择应符合雕塑本身的造型,符合时代特征。所以设计者必须了解色彩自身的语言 信号,才能做到与公共环境相融合 [29]。
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日益恶化,低碳、绿色、环保、生态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题,在城市公共环境的景观设计上更多的运用艺术的形 式,以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坚持循环再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材料、尊重乡 土知识、维护环境生态为原则,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文空间。优美坏 境的形成,不仅仅是景观中一些有形物质如植物或构筑物等的简单结合,而是一 种有形和无形要素的融合,更确切的说,是场地中的物质要素与使用者个性和体 验的统一。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景观色彩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和谐统一的创新模式,在城市公 共环境设计中深入了解城市特征、挖掘城市内涵,打造优质城市的人居环境。景 观色彩元素设计应统一与地域环境、统一与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同时完美体现 景观功能以及表达特定的空间场所精神。倡导运用景观色彩元素提升旅游景观环 境品质,为城市公共环境创造具有生态特征的可持续景观。35 第 4 章佛教文化景观宝相寺景区创新实例
4.1 项目背景分析 中都佛苑宝相寺景区、“齐鲁文化特色新地标”礼佛大道景区(如图 8)4.1.1 佛都汶上的历史文化
中都佛苑宝相寺景区位于鲁西南的汶上县城内,东与曲阜三孔相邻,西面紧接 水泊梁山,南面有美丽的微山湖,北面有五岳泰山,是远近闻名的佛教文化旅游 圣地。汶上县因“引运济汶”分水工程在此而成为“ 中国北方都江堰”;因孔子 初仕中都宰而成为儒家治国思想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始祖地;因中华始祖蚩尤陵 在此而成为东夷族后裔韩国、苗族等的祭祖中心 [30]。汶上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期公元前 501 年,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 治家孔子在汶上任中都宰,公元 742 年,大诗人李白漫游此地,留下脍炙人口的 诗篇《别中都的府兄》。汶上现存有许多名胜古迹,北辛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细石器 文化群距今约 10000-15000 万年。文庙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可与曲阜孔庙媲美。4.1.2 中都佛苑宝相寺景区
宝相寺始建于唐朝,原名昭空寺,当时宋贞宗祭奠五岳之首的泰山时将昭空寺 命名为宝相寺,据现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成为 帝王将相、名流墨客礼物观光的风水宝地,成为齐鲁大地上的佛寺名刹 [31]。宝相
寺中有很多至今保存完好的历史文物古迹,宝相寺是我国较早对外开放、进行佛 事、佛法活动的场所。在 1994 年 3 月 15 日,享有“第二法门寺”之美誉的宝相 寺太子灵踪塔(如图 10)宫内出土了佛牙、佛舍利等 141 件佛教圣物,珍贵无比,特别是佛祖释牟尼佛牙、舍利的显世,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宝相寺景区经 过不断的开发建设,建成了大雄宝殿、山门殿等单体建筑及 4 万平方米的礼佛广 场。中都佛苑宝相寺景区发展到现在已成为融修学、度假、观光、朝拜、休闲为36 一体的关于佛教文化的主体公园,成为世界着名的佛教圣物朝拜圣地和佛教文化 体验地。
图 8 礼佛广场 图 9 太子灵踪塔 表四为中都佛苑宝相寺景区各景观: 区域名称 景区各景观内容
宝相寺景区主景观 照壁、大门、停车场、苦海普渡、须弥神山、宝相寺内景观 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围廊、僧舍小院、地宫、太子灵踪塔、碑亭、琉璃涅盘透彻佛、十大弟子像、世界广场、塔林、缘起碑林、藏经楼、汶上县佛教文化博物 馆
佛祖生平园林区 蓝毗尼园、菩提伽耶、鹿耶苑、拘尸那罗、关帝庙
异域佛教文化区 藏传佛教建筑、东瀛佛教建筑、南传佛教建筑、曼陀罗广场 南海观音区 出水观音、观音院
佛教文化娱乐区 莲池佛影、佛印觅踪、放生池、儿童娱乐场、习武场 佛教文化休闲区 舍卫城、三宝园、道果堂、三百米长的步行商业街
景区创新亮点:一是九龙灌顶—佛祖出世;二是五彩琉璃的透彻卧佛—佛祖 涅盘;三是千佛地宫—圣物佛牙舍利;四是宝塔佛光—佛祖显灵;五是夜空祥云37 —佛祖现世。
4.2 设计创意 精典案例之“齐鲁文化特色新地标” 中都佛苑旅游景区包括宝相寺景区、甘露观音、礼佛广场、礼佛大道等一系 列旅游景点。其中以“齐鲁文化特色新地标”而著称的礼佛大道景观带的规划设计 被评为市级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为我们研究佛学文化、体验佛教圣地提供了很 好的例子,同时礼佛大道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元素、依据特有的地形地貌提出 了具有最高审美价值和完美的规划设计方案。
礼佛大道位于汶上县城市中心地段,南起圣泽大街,北抵宝相寺,长约 1000 米,东西宽 120 米-160 米。总用地面积约 14 公顷,建筑面积约 2 万平方米,是一 处以佛教文化为主题,集园林建筑、自然生态和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城市大型综合 性开放景观。依托汶上独特的佛教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建筑布局和空间营造,礼 佛大道将佛教文化传统要素与社会时代特征相融合,给观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 难忘的文化体验。4.2.1 重要的文化依托
从 2004 年开始,每年的农历 3 月 15 日,汶上为了弘扬和传承佛教文化,举 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太子灵踪文化节,国际国内虔诚的佛教朝圣者都会慕名前来,来一睹中国佛都、佛光圣地的佛牙、佛舍利的容颜,除此之外在每年的 3 月 15 日 夜晚在太子灵踪塔上都会有神奇的光晕出现,向四周天空发散,听当地居民说看 到的人将会一年受到佛祖的保佑,并带来好运,因此被人们称为东方佛教圣城。景区设计依托独特的佛教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宝相寺景区与礼佛大道的开发 建设,将汶上打造成“中国佛都”文化旅游名县。
余秋雨在 2012 年的太子灵踪文化节上说,汶上创建过世界上最重要的哲学之 一,是伟大哲学创始人的实验室,在全人类智慧大爆发时期占据着重要位置,是 中华文明在五千年前创始时期的重要基地,是中华文明在建立自己主要核心部分 的关键基地,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重要的文化依托是设计 的灵魂和精髓,为设计的提出作了很好的铺垫。38 4.2.2 规划思路
设计通过丰厚的文化底蕴,突出两个主题:文化和经济。通过提炼佛教文化的 传统元素来营造建筑空间和布局,将文化元素穿插与建筑的细节,营造佛教文化 氛围,形成佛教主题旅游文化区;经济上,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 的发展,建立城市发展商业圈,打造自身特色城市商业区。在整体布局和设计中,注重考虑以下两类空间的营造:
1、“形”空间与“意”空间
本地段位于宝相寺的南侧,建筑与空间的形式和尺度与宝相寺相协调,在整 体上烘托佛教文化氛围,由南到北逐渐形成并展开,一直到达宝相寺,从而由 “形”转化为 “意”,使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形”与 “意”的和谐统一。
2、“消费空间”与“文化空间”
在功能和空间布局的营造中,既要满足世俗生活商业活动的需要,又要能达
到精神享受、文化熏陶的需要。因此在整体的布局上,北部考虑佛文化空间的营 造,在南部考虑商业消费的需求。
中国佛都汶上宝相寺的礼佛广场(如图 8)的设计主题是围绕“儒释圣地、花 园水城”的城市发展为定位突出了佛性本有、人性本净、见性成佛的主题。礼佛大道的景观带由南向北逐渐展开并形成建筑群,建筑空间的营造与宝相
寺相协调,做到和谐统一,从整体上烘托佛教文化氛围,建筑以红色古建筑群为 标志做到了形与意的统一。在整体的布局上,北部考虑佛文化空间的营造,在南 部考虑商业消费的需求,做到了空间层次的统一。4.3 规划设计方法
项目整体形成三个区段:世俗(人)——净化(过度)——升华(展示),到达 圣佛空间(佛)。
1、世俗---南段考虑体现人的尺度和生活,体现“芸芸众生”的生活画卷,营造人的世俗生活和生生不息的繁荣局面。
2、净化---中段营造“净以修身”的舒展恬静画卷,让世人在繁华俗世中闹39 中取静,享受自然、感悟自然。
3、升华---北段考虑与宝相寺的衔接,是佛教文化的展示空间,营造“渐入 圣境”的神圣画卷,使人心灵升华,感受佛性。
在设计的整体结构性能上考虑到空间序列、功能需求、情境营造;在空间布 局上,方案呈现以“线为主点为辅,主辅交相呼应”的特点。“线”:是指空间 从圣泽大道到宝相寺的主轴线,“点”是布置具有不同场所精神的空间节点,形成 “一线连点”的结构意象。
“主辅交相呼应”是指从南到北把整个用地分为三个区段,南段为自然园林
景观区,中段为自然生态过渡区,北段为佛教文化展示区。南段为商业区,满足 市民物质生活,体现“人”境;中段为城市公园,市民亲近自然之地,体现“自 然”境;北段为佛区,为世人感受佛文化,精神洗涤之地。
礼佛大道的三个景区,分别突出了佛性本有、人性本净、见性成佛的规划主题。自然园林景观区打造了4个人工湖泊和3个景观小桥。景区内有柿子树、核桃树、柳树等还有十几种水生植物,另外有各种假山造石等突出园林自然景观,体现花 园水城特色。
礼佛大道的中段是自然生态过渡区,景区中的石桥有 9 道弯,桥面上设计着 8 种姿态各异的莲花雕龙地雕,名为“九曲八宝桥”,在中心有一座四角亭,起名为 “观海”等。园区内的各种设计是通过丰厚的佛教文化历史提炼出来的文化元素,是通过自然地景观营造文化氛围。沿湖边小路还设计有亲水平台和壮观的音乐喷 泉广场,方便居民欣赏美景。
最后沿着景区的中轴线铺设的龙形图案和隆起的御道,就到达了景区的核心 区域,菩提广场。在广场中央,是仿太子灵踪塔地宫出土的银菩萨而塑造的“甘 露观音”(如图 8)。佛像高 17.9 米,脚踏莲花宝座,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普洒甘露。观音像旁边有象征八正道的 8 根阿育王柱,平台外种有 12 株大银杏树,象征“十二缘”。
礼佛广场将儒家文化及释迦摩尼的佛家文化融合在一起,整个广场的色调是
以白色的大理石铺砌,加上古朴典雅的大佛殿,与广场中央的巨大的白色“甘露 观音”雕塑相互辉映,身在其中给人以庄严肃穆肃然起敬的感觉,体现了景观设 计主题与当地历史文化的融合。40 4.4 特色创新
1、营造具有佛都文化特点的公共文化空间
礼佛大道承载的文化内容涉及宗教、历史、艺术、旅游等诸多学科,内涵丰 富,外延广泛。规划设计充分考虑空间特质需要,从整体把握轴线关系和文化内 涵,从细节打造宜人的休闲景观环境,营造具有佛都文化特点的公共文化空间。
2、景区与周边城市功能区域形成良性互动
礼佛大道两侧的城市用地功能复杂,包括城市最重要的风景游赏用地、商业 用地和居住用地等。规划实现了景区与周边城市功能区域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使得规划范围内和周边地区的商业设施实现活力最大化,实现了土地价值的 提升。
3、景区意境的营造
在整体结构的设计上考虑了三个因素:空间序列、功能需求、情境营造,在 布局和空间上,方案呈现“一轴串珠、三区呼应”的特点。“一轴串珠”:是指 空间从圣泽大道到宝相寺的主轴线上渐次展开,根据区段的功能不同,布置具有 不同场所精神的空间节点,形成“线穿佛珠”的结构意象。
到现在,佛教圣地汶上已发展成了以佛文化为依托,以佛教圣物为准线,凭
独特的地理优势,良好的生态人文景观,正在大踏步的向新时代迈进,并受到世 人的仰慕。
礼佛大道的整体设计在佛教文化旅游景观设计中是一个创新点,它是传统文
化和现代景观的结合,同时也是各种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中的完美体现。在设计 中,水元素的运用表现出了佛家圣地的意境,所谓“无水不成园,园以水活”就 是这样重要。植物和雕刻的细节也同样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风情。41 结 论
文章重点研究了佛教文化与旅游景观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和规划理念,文化反 映思想,设计体现精神,利用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来进行规划设计是 一种必要模式,所以我们在做设计时必须重点考虑如何让设计在满足景观基本功 能的同时又给人以精神寄托。
地域特色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出 现了很多的文化模式,这也就形成了各区域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如何在进行 景观设计时把地域文化因素运用到设计中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正确分析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和继承内在的精神文化,提炼特 色的创新元素,深刻理解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是发展的重点,所以我们要在合理保 护生态资源的同时,更加深入的将当地特色的地域、人文、历史挖掘出来,细细 品鉴,探索实践,这样才能营造出具有当代特色的创新地域景观。42 参考文献 [1] 谢敬颖.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传承与发展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0-05-01 [2] 夏林.论地方文脉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0401 [3] 刘冰.平顶山市景观变化对其生态安全的影响《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05.20 [4] 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5] 吴静娴.对 Landscape 的释义及其理解的探讨和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06.01 [6] 熊晓华 张洋.基于景观内涵的现代景观设计探讨.城市建设,2010 年第 2 期 [7]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 [8] 赵健.桂北地区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04.01 [9] 李铠伶.国内专家学者再聚汶上探讨现代佛教文化景观建设.佛教文化,2009 [10] 章家恩.旅游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1 [11] 谢敬颖.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传承与发展研究.2010-05-01 [12] 李宝祥.文化观建设与旅游地开发人文地理 VOL.141999 增刊 [13] 王玉德.试论先秦时期有关环境资源的节约思想.《江汉论坛》.2007.01.15 [14] 古市彻雄.王淑珍译.风·光·水·地·神的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15] 周向频.生态意识和规划的应对—基于生态原则的城市景观规划概念及方法城市规划 [16] 刘滨谊.现代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规划师 2001 第六期
[17] 陈芝.P-C-M 模式在旅游区景观规划的应用研究——以永安吉山旅游区为例.《农业科技与 信息》2009-09-20 [18] Li Juchuan.La Villette Park [J].Architect, 2000 ,(57).(in Chinese).[19] 侯晓丽,董锁成,贾若祥.旅游规划整合——对“大旅游”内涵的再认识《旅游学刊》-2005.07.18 [20] 于希贤,旅游规划的艺术—地方文脉原理的应用,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 [21] Kongjian Yu, Dihua Li, Sustainable Landscape [J],Urban Space Design,2007,(1)[22] 秦皇岛“红飘带”是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样本-《领导决策信息》-2007-05-14 [23] Yang Xiaojun, Cai Xiaoxia.Space, Facility & Element [M].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5 [24] Yu Kongjian, Chen Chen, Niujing.Urban Environment Design [J].QinhuangdaoTanghe River Binhe River Park Design, 2007.01.(in Chinese).[25] Zhang Liwen, Bernard Tschumi’s Works and Thoughts [M].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 2006 [26] Li Juchuan.La Villette Park [J].Architect, 2000 ,(57).(in Chinese).[27] Huang Dongb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M].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3.[28] Written by(U.S.)Aguar, et al, Translated by Zhu Qiang, et al, Wrightscapes-Frank Lloyd Wright’s Landscape Designs [M].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7 [29].Nong Chunni, Nong Wei, Xiao Youdong.Landscape Art Design Course [M].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7.[30] Zhao Huirong.Landscape Design Course [M].Liaoning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10.(in Chinese).
第二篇:杭州佛教文化旅游研究
杭州佛教文化旅游研究
摘要:佛教自传入杭州就慢慢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佛教文化,唐朝吴越国和两宋时,佛教发展到达顶峰。本文主要从佛教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从旅游主体、客体和介体三方面提出建议,打造杭州佛教文化旅游。关键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建设策略;杭州
一、研究背景
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随着旅游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很关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这些资源的开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佛教文化资源。杭州作为一个有悠久佛教历史文化的名城,佛教文化旅游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杭州地位
杭州自秦设县治,已有2200年历史,当时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定都杭州。现今杭州是浙江省的行政和金融中心,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不仅有良好的历史文化基础,还有一个很好的国内国外交流平台,这为杭州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二)杭州地理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地形多样,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杭州属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足,气候宜人,生物繁多。佛教寺院自古以来都有“静修”之说,我们也可以常说“深山藏古寺”,可见佛教寺院周围环境的幽静美好。[1]杭州独天得厚的地理环境正好与佛教选择“静修”之地相得益彰。
(三)杭州佛教文化历史
杭州佛教历史源远流长,素有“东南佛国”之城,佛教文化资源是杭州创文化名城的一个基本依托。杭州佛教始于东晋,兴于五代,盛于五代,期间兴修扩建寺庙,古刹林立,南宋末期最多达480所。五代吴越国时期,大力奉行“信佛顺天”,扩建兴修寺,为杭州佛教盛行的一个高峰点;南宋时,上层建筑统治者与佛教相结合,大批佛寺被王室占用该做御花园,是为杭州佛教发展的另一个黄金时期。由于历史兴替,逐渐形成北山、南山两大寺庙群,佛教派生不同宗派,其中禅宗派生的临济宗成为杭城佛教主流。民国时期,宗教信仰自由,早已传入我国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等与佛教相冲突,逐渐使佛教世俗化。
(四)杭州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杭州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佛教资源,同时与杭州的自然山水结合,给予杭州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宋元以后,虽然全国的佛教发展呈衰微趋势,但杭州的佛教规模仍呈发展的态势。[2]抗日战争、“大跃进”及文革时期,不少杭州佛寺被摧毁、改作其他功能场所如公园、疗养院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落实,杭州的宗教文化资源得到一定的恢复和保护。
自旅游产业兴起,佛教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杭州的佛教旅游有了飞速发展,如灵隐寺、净慈寺、下天竺法镜寺、飞来峰、三潭映月、雷峰塔、虎跑景区等佛教景区。同时佛教资源也正在得到重视和保护,如著名佛教圣地灵隐寺、下天竺法镜寺、径山寺等。一些大型佛教传教、朝代佛教和佛教名人思想的讲座在杭州举行,使得杭州佛教再度重视起来。
二、杭州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一)佛教文化资源
杭州佛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后代存留了不少物质精神文化。有些资源既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又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如摩崖石刻造像。在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由于各种竞争,随之而来的压力过大,就需要一片净土来净化自己,佛教文化旅游就提供了一条途径给人们。除了可以达到愉悦身体的目的之外,还可以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1、寺院、塔、幢
寺院、塔、幢是佛教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它们的存在向游客诉说了当时佛教发展历程。现存著名的寺院有灵隐寺、天兰三寺、凤林寺、虎跑寺、圣果寺、孤山寺、梵天寺、昭庆寺、六通寺、云栖寺、慧日永明院(净慈寺)、玛瑙寺、样符寺(龙兴寺)等,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塔、幢有龙兴寺经幢(我国佛教史上第三座)、梵天寺经幢(全国最高)、灵隐寺经幢与双塔、六和塔、保像塔、雷峰塔、白塔等,摩崖造像有飞来峰造像、烟霞洞造像、慈云岭造像、石龙院造像等。
2、高僧、文人雅士
寺院因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名士云集,使佛教文化更上一层楼。一些历史记载的高僧雅士,如唐时有法铣、法钦、道标、韬光、文喜、道林等法师及白居易(乐天居士)等,吴越时有德韶、遭翊、道潜、延寿等法师,两宋有遵式、省常、契嵩、净沅、元照、宗本、宗杲、瞎堂、如净等法师和苏轼(东坡居士)等。白、苏等许多文人墨客和能诗善文的僧人留下了大量有关佛教文化的、充满掸意道心的诗文名篇。
3、建筑山水文化
佛教建筑是依据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建立的,给予游客欣赏的喜悦之情。中国寺院的布局,大都依据中国礼制的规定,主要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前低后高,[1]如天竺三寺。中国建筑多为砖木建筑,江南地区的佛寺因袭中国本土建筑风格,为砖木建筑,[3]大多数为抬梁式。同时建筑中融合释、儒、道三派元素;因佛教修身养性,寺院多建立在深山中,寺院的设计中会因地制宜,加入自然山水特色,如一九八八年在白龙寺东南侧又辟建了一新景点,新景点内有荷塘、鱼池、曲桥、回廊、水榭、丝竹铍、书画展室,财神殿等景观,其中遍植各种花卉。
4、佛经著作
杭州佛教,既有伽蓝相依,又有贤圣相继,历代高僧在修持和研究弘扬大乘理论时推陈出新,源远流长。其主要宗派著作有:华严宗的主要经典《华严经》;净源著述《金师子章云间类解》、《华严疏钞》、《仁王经疏》等等;遵式在杭州下天竺创建精舍,推行净土忏法,率众修持念佛三昧,并作《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谛闲弟子著有《始终心要讲义》、《教观纲宗讲义》等;南宗门人景霄深得律宗奥理,著《简正记》二十卷,逐渐形成南山正宗;赞宁住杭州灵隐时精通南山律法,著有《大宋僧史略》、《三教圣贤事迹》等;灵芝尊者元照主持昭庆寺时,博究南山律学,著《行事钞资持记》一百多卷,随后又有允堪律师在杭著《行事钞会正记》;宜洁玉书从宝华山分席来杭在昭庆寺重兴律学,著有《梵网经菩萨戒律》、《毗尼日用切要乳香记》、《沙弥律义要略述义》等;,弘一法师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5、摩崖石刻造像
摩崖石刻造像上记录了朝代佛教的经典,如佛经、佛诗、名僧功绩等,是一笔宝贵的精神与文化财富。元、明、清至民国时期佛教虽时盛时衰,但佛教文化依然具有坚韧强大的生命力。元代在飞来峰留下了大量运用蒙藏技法的密宗摩崖石刻造像,吴山宝成寺建有国内罕见的麻曷葛剌造像,元代高僧有主要出自净慈的四峰(云峰妙高、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孤峰明德)以及愚庵智及、楚石梵琦等,明代则有见心来复、莲弛株宏、豁堂正岩、智旭藕益等佛门栋梁。
6、民俗文化
古时佛寺仅仅只供寺人吾禅清修,崇佛之人参教交流,之后因政权的加入和佛本身的思想,这些寺院的开放对象扩大到了黎明百姓,佛教的有些佛事活动,也逐步演化为民间习俗。香市、哑目连戏、禅茶等佛教文化对杭州民俗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和广泛参透。
7、佛教戒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佛也有佛规。寺院中住着大批的僧人,需要对其管理,制定佛规,不然僧人的日常生活就无法进行。例如吴越诸王十分注重对佛教僧团的管理,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剃度、戒坛、修习、寺院经济,等等[4]。僧人的寺院日常修行生活围绕着“戒、定、慧”而展开。戒是指持受佛门戒律,通过持守戒律摒弃流俗,纯洁心性。据传佛祖释迦摩尼亲自制定“僧律250条,尼律500条,印度僧尼以这些戒律为宗教生活的规范。中国僧团除了遵守这些戒律外,还制定了其它的清规戒律,其中有寺院自订,也有历代王朝立为僧制的。”[3] 其所持戒律主要为“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二)佛教文化旅游的必要性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千年的洗礼,融入了中国各种文化的精髓,同时佛教也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特点。发展到今天很多人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对佛教的崇拜信仰转变成了欣赏、感受、体验佛教文化的心态。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这种宗教性质的文化类资源,除了具备一般旅游周期特征外,又有其特殊性,它的生命周期相对于其他类旅游资源要长,如果开发管理得当,甚至可以再延长周期[1]。这些使得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有了意义。
三、佛教文化旅游的建设策略
(一)旅游主体的建设策略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日常时间也渐渐宽裕,使得旅游人口增多,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如何把握旅游客体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吴必虎等人(1998)就提到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源的丰富度,更在于客源市场可靠度。
1、充分调查客源市场
如何得知客源的集散度,客源对旅游路线、产品、旅游地等的需求,调查研究客源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佛教文化旅游客源市场具有一般客源市场的特性,但又具有其独特性。佛教文化旅游的主体一般分为僧人寺人和普通人两种。通过问卷调查、邮件调查、抽样调查等各种调查方式统计游客对佛教文化旅游需求的综合信息,建立多种预测客源市场规模的模型,以便对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的改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基本上是建立在客源市场的基础之上,当充分调查客源市场,佛教旅文化游的开发就成功了一半。
2、研究旅游者行为规律
充分调查德源市场之后,依据客源信息,分两块调查旅游者的行为规律。第一块内容是旅游者个性特征,另一块是旅游地的区域特征。
影响旅游者个性特征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自然特征,生活方式、职业、宗教价值观等社会特征和态度、动机、情绪等心理特征。对于佛教文化旅游主体,根据动机不同,可以划分两类:一类是以朝圣参拜为目的的宗教行为;另一类是以观光为目的的一般旅游。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旅游者需求心里,设计相应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其需求。
研究旅游地的区位特征,主要是从普通旅游者出发,因为朝圣参拜目的性强不能随意改变。从统计的数据中研究旅游者的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得出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选择关系,另一方面是旅游地与旅游地之间的联系关系,之后根据这些关系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以便节省旅游时间。
(二)旅游客体的建设策略
1、构建重点寺院建筑群
寻找重点寺院附近没有被发现或破坏的寺院,同时修葺、复建,构建一块地的佛教寺院建筑群。这样使得观赏寺院的内容丰富,也可以缓解旅游黄金时期拥挤的问题。旅游资源也是旅游成功的一大内容,由于历史原因,大量的寺院被破坏,现在主要的寺院已在保护之列,而一些相对不是很出名的寺院还没被发现或发现后没被保护,为开发佛教文化旅游,相应的措施必须采取。
2、完善寺院管理制度
佛教文化旅游过程中,一些旅游垃圾、文物损坏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就要求寺院管理制度的完善。管理人员需更好履行监督的职责,引导旅游者的行为,及时做好寺院情况的记录,及早修复,保证文物的完整度以及人员安全。
(三)旅游介体的建设策略
1、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
常说“深山藏古寺”,很多佛教文化资源位于山野,这就需要在开发佛教文化资源时,保护资源附近的生态不被破坏,尤其是在交通设施建立方面。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深入人心,把宗教与生态结合起来研究的越来越多。云南大学杨桂华教授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发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宗教生态旅游”这一概念[1]。
2、注重品牌打造,加强宣传
旅游介体有六大要素,其中“购”这一要素传递的信息告知我们要注重品牌打造,吸引旅游者消费,带动杭州经济发展。国外旅游研究表明,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形象”使旅游者产生一种追求感,进而驱动旅游者前往。佛教文化产品工艺品、文具、佛教意义等多家打造,吸引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流。
杭州佛教文化旅游主题的打造,宣传是一种短时间效益内最大的策略。现今科技的发达,信息的多样化,宣传方式亦是多种多样,网络媒介、名人效益、形象广告都是不错的宣传方式。
3、多举办佛教文化会展和座谈会
杭州已举办多届佛教讲经交流工作座谈会,这样使佛教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提升了杭州佛教的知名度,也为佛教积攒了人气,是一个好的开端。
4、多种文化的整合在大众意识中,杭州倚湖而立,因湖而名。其实西湖只是杭州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佛教文化丰富了西湖的山水。而杭州的另一张品牌茶文化,其实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早在唐开宝元年(742年),余杭径山寺开山祖师在高山上开山建寺并亲手种植茶树以供佛待客,这是杭州饮茶的开始,也是茶圣陆羽著《茶经》之地,也是日本茶道之源,后由于政治原因,佛教与茶文化脱离。所以,要找到茶文化与佛教的契合点,依附西湖的盛名,推动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结语
目前杭州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一种描述性开发,更多的是在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一种浅开发,多停留在实景开发建设上。杭州佛教文化旅游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三方面建设,使佛教文化成为杭州除西湖和茶与茶文化外的第三代文化主题。
参考文献:
[1] 廖婧琳.贵州喀斯特洞穴文化特征及旅游开发建议[J].理论与当代,2008,(10).[1] 翟志芳.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学术期刊,2011.[2] 张玲蓉.佛教文化开发与杭州文化旅游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6(140):62~64
[3] 高伟军.佛教中国化视野下的杭州灵隐寺[D].华中师范大学,2012.[4 ]荣观.吴越王朝与佛教文化 [J].钱锣研究(第八辑).钱谬研究会,1998(8)
第三篇:论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
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 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层次化, 旅游品味也随之提高, 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业的新潮流、新热点。而宗教旅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神秘性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前来朝翔、观光、修学和游憩。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 佛教对中国百姓的生活有着最广泛的影响.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 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 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可以说, 佛教诞生在印度, 发展在中国。因此, 在我国, 佛教文化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各地区有名的佛教胜地, 只要有条件的大多己被建设成为旅游景点, 其中不少还是著名的旅游精品风景区, 还有更多数量的佛山佛寺被列入到旅游开发计划之中。佛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1.1 信仰的力全吸引了大黄的朝舰旅游者
在全世界有着数里可观的佛教信徒, 有的民族甚至全民信佛。对于佛教信徒来说,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它足以吸引这些信徒为了表达自己的崇敬和虔诚而不远万里来瞻仰朝拜, 从而形成庞大的朝舰人流。如号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的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 儿乎每天都吸引着人批香客;各佛教宗派祖庭朝圣游人也是络绎不绝。在西藏,来自四面八方, 操不同方言, 穿戴不同服饰的人们, 不惧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路途的艰险, 以三步磕一个等身长头的方式,用自己的身躯丈量着漫长的朝佛路, 经过长途跋涉, 来到拉萨以便实现毕生的宿愿。透过朝佛者纯洁、坚定的目光, 目睹源源不断的朝佛队伍, 每一个旅游者都会强烈地感受到释迪佛的无比感召力, 这从古至今不断地延续着的朝圣人流,也成为雪域高原上的一大奇观。[1]
1.2 佛教的价值现给人以心灵的启迪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有些人在繁荣物质文明和多元文化冲击包围中, 感到从未有过的精神紧张、情感空虚。有些人甚至丧失了目标和理想, 找不到行为准绳,精神上无所寄托。佛教文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 对生命和世界作出诊释, 对现实世界的人类具有明显的启迪、安慰寄情的作用。每个佛教徒的心中都有一个“来世” 和“佛国” , 这使得他们在想每一件事, 做每一件事时, 都从对自己的未来是否有利, 对自己成佛是否有利出发。这一无限开放的心灵境界和终极的价值追求丰富了人生情趣, 提升了人格境界,使他们的心境在繁杂的世界里, 处于一种宁静、宽舒、坦然、达观、淡泊的状态。旅游者目睹佛教徒的虔诚信仰, 不免会得到一些启发, 即在生活和工作时, 既要有积极入世的态度,又要加些出世的心境去做事, 执着中要保持一份超脱, 追求中保持一份淡泊。在对待功名利禄的问题上, 不要刻意地追求, 要顺其自然, 保持一颗平常心,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心理上的解脱, 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和希望。所谓“用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工作” 也就是这个意思。
1.3 佛教艺术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审美体验是旅游的本质特点口,。绝大多数与佛教文化有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都具有震摄人心的美感。例如众多的佛教名山, 无一不是“深山藏古寺, 幽径通禅房” , 给游人提供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时空, 令人心旷神怡: 寺庙建筑布局的和谐美, 装饰的堂皇美, 雕塑或绘画的精致美, 使其成为这种“凝固的艺术” 殿堂中的精品;而极为丰富的佛教音乐和舞蹈又以那清悠的韵律, 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在这一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更有那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佛教环境氛围, 漾溢着其它文化样式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美感‘”。
还有许多佛教文化遗存己无宗教活动, 完全成为艺术的殿堂, 或者是怀古的场所。敦煌莫高窟是闻名天下的佛教艺术殿堂, 中外游客不远万里, 聚集鸣沙山下, 或默默不语,或指点赞叹, 留恋忘返, 中国在这里与世界达成了心灵的沟通。西安的小雁塔有一种残缺美, 有一种不屈的精神, 每当晚霞映衬出塔身那独特的身影, “ 荣辱皆忘” 一语便不难理解。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常常令来自欧美的游客驻步细观, 不忍离去。
1.4 佛教深厚的文化内涵满足人们的求知、求异的需求
人类有一种基本的心理性内在驱力—好奇、探索、求知, 这种驱力并不以生理上的需要为基础, 也不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 纯粹是一种先天的内在驱力。它是人类心灵正常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也是旅游的一个根本性动因囚。对于佛教来说, 其多彩的历史、精深的思想, 并由此派生出数量巨大的文学艺术作品、深奥的经典、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的典故、发人深醒的格言⋯ ⋯ , 再加上许多学富五车的名人志士, 风云变幻的重大事件, 这一切都赋与佛教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接触它时, 无不为佛教文化这个神奇世界中所蕴藏的精神财富和知识所倾倒。许多佛教文化名人都是博学睿智的大师, 与他们直接交往, 会获得在其他地方无法获得的知识。此外, 佛教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与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旅游者到不同民族聚居的地区观光游览, 可以领略充满浓厚佛教氛围的民族风情, 充分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需求。
1.5 佛教教义与生态旅游观相一致
现代社会人类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带来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使用, 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越来越严厉, 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逃离城市的喧嚣、污染, 短期的回归自然, 过一段恬淡舒适生活也就成了人们外出旅游的目标之一。
佛教所倡导的思想和生活境界正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在佛教教义中, “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天地同根, 万物一体” 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今人看来, 这其中就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内核。佛教认为“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清清翠竹皆是法身” , 主张无情有性, 珍爱自然, 重视自然物的价值和尊严[5],.佛教倡导众生平等, 生命轮回,强调不杀生, 要敬畏生命, 反对无度占有和浪费。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大多数佛寺都十分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苍松古柏、飞瀑清溪、鸟语花香几乎是每一座佛教名山的共同特征.佛教这种简朴的消费观和“惜福” 的思想与当代旅游活动所推崇的“ 生态旅游” 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教义可以使游客从观念上净化自身, 重新审视物欲, 达到对环境和生态的再认识, 也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观一致。开发佛教旅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处理好旅游与佛教活动的关系
开发、利用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势必涉及现实中的佛教活动。大批游人的到来不仅打破了深山古刹的寂静, 将晨钟暮鼓诵经的悠悠意境一扫而空, 还对佛教传统正常活动产生严重的干扰和心理的影响。例如在庄严的仪式进行时, 游客的照相机闪光灯和大声喧哗就显得很不适宜;当僧人用膳前诵经时, 游客的探头探脑甚至随声附合就冲淡了这一仪式的严肃性, 等等。同时大批旅游者的涌入, 也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给这里带来冲击, 不可避免地对试图斩断尘缘的人们,特别是年纪尚轻、定力不够的人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看, 在某些地区也出现了少数出家人违背佛教宗旨, 一味迎合旅游者的需求, 随意改动宗教仪规的现象, 还有少数人屈服于经济利益的诱惑, 利用游客祈福的心理, 把进香、捐功德等原本用于修行的途径变为敛财的手段,有的导游甚至与佛门中少数贪者联手, 以拿回扣作为条件把大批游客带往佛寺, 这些做法都大大败坏了佛门圣地的名声。[6],从本质上讲, 佛教文化本身具有非商业化的特征, 它是人们在精神领域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智慧集成。如果对它进行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纯商业性开发, 就可能使其最纯粹的内涵变味、丧失, 只剩下一幅毫无生气的空洞外壳, 因此处理好旅游与正常佛教活动的关系, 必须把握好度的问题。香火旺盛会给佛寺带来发展机会, 但不能影响和干扰佛寺中按传统和规则运行的活动;佛寺活动严谨规范又可以提高名声,吸引更多的游客, 靠坑蒙拐骗等手段也许会获一时之利, 但从长远看却会毁了佛寺发展的根基, 也毁了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根基。
2.2注意开发广度和深度的平衡
由于佛教旅游项目开发风险小、回报高, 在旅游界和佛教界的共同推动下, 10 年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修寺庙建佛像的热潮。已有的佛教建筑被修复、扩建, 新的佛教项目纷纷涌现。佛教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热潮不断升级, 出现了追求大规模大投入、追求轰动效应的新趋势。最典裂的是在各地兴起的巨型佛像的修建热。无锡灵山大佛, 1997 年建成, 高8 m : 广东西樵山观音1998 年建成, 高61.9m : 三亚南山的南海观音铜像, 2003 年建成, 高108 m;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青铜立像, 高9 m , 连同底座高155m。另外还有己列入计划的四川乐山大佛的修缮扩建工程、辽宁广佑寺的樟木坐佛等等[7]。这些大型佛教旅游工程个个规模宏大,投资动辄数亿, 有的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 199 7年1月15 日, 无锡灵山大佛落成开光时, 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10 万名信众和游客专程前来参加仪式, 车流绵延达20 余km。
但对于相当一批佛教旅游项目来说, 胡乱上马的后果是各种矛盾突出。在项目开发阶段缺乏精心设计创造, 在经营管理阶段又疏于大胆开拓创新, 使大多数寺庙除了烧香拜佛、求签算命外, 只能提供观光活动, 而佛教启迪智慧、唤起道德、平衡心理、治病疗养等功能却很少挖掘。佛教不但被庸俗化, 甚至伪佛教也混杂期间, 严重破坏了佛教的形象。因此, 对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 要慎重选择开发对象, 认真考虑其开发之后的社会效果与影响, 不能仅从吸引游客、赚取利润考虑而片面的宣扬佛教或大肆营造一些并无多少文化内涵的仿古宗教景点。在开发过程中, 要进一步挖掘佛教文化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个人道德建设的内容, 在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中适度增加有益的佛教理念, 以提升游客的精神修养,加深人们对佛教的认识。
2.3 佛教旅游的参与性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 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得最与众不同的感受, 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的重要标准, 因而佛教旅游的开发应更重视其参与性。根据市场要求, 佛教旅游可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开发, 例如开发佛教体验旅游, 即“ 出家” 旅游, 让那些对佛教有兴趣的游客到寺庙来“做几天和尚、撞几天钟” , 亲身体验一番“ 出家”的滋味: 或是开展佛教研习旅游, 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佛教学术活动, 公开的说法和创办佛教讲习所、研讨班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创立佛教学院, 传播佛教知识, 弘扬佛教文化,借此吸引佛教旅游者。此外还可以开展佛教武术旅游、佛教民俗旅游、佛茶文化旅游等, 通过一系列的参与性活动, 使游客在一种肃穆、崇敬的心态中感受佛教独特的生活氛围,摈弃杂念, 忘却烦恼, 净化心灵, 实现佛教旅游的深层次收获, 也使古老的佛教文化洋溢现代文明气息。
2.4 注意专业导游人才的培养
由于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佛学专业知识, 而这些知识又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被排斥于大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之外, 因此很少有导游懂得佛教专业知识, 这种状况对佛教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非常不利。例如, 目前在进行佛教旅游时我们大多数导游讲解的主要内容只是停留在对佛教建筑、造像等物质对象的介绍上, 而对由景点展现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缺乏理解。比如, 汉地佛教如何使印度佛教中国化、民族化, 为什么中华大地有那么多各种宗派的“祖庭” , 特别是禅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等。禅宗以其独特玄妙的修持方法在佛教各派中别具一格, 即心即佛, 明心见性, 拈花微笑, 不立文字, 以及许多禅门公案,都是旅游文化的绝好材料, 有的还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如果导游能对此做深入讲解, 将更好地展现佛教的文化魅力。
在培养专业导游上, 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应利用年审、冬训的机会加强对导游员宗教知识的专门培训, 导游员也应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 另一方面, 在佛教旅游资源较多的地区, 政府可以在政策上予以一定力度的支持, 准许出家人为自己所在的寺院充当专业导游, 为参观者提供高水准的专业讲解, 以弥补旅行社导游专业知识的欠缺,这样才不至于使追求文化的旅游者失望。
第四篇:旅游景观赏析
旅游景观赏析
1.家乡有什么旅游景观?他们具有哪些旅游欣赏价值? 答:我的家乡是山西省,比较出名的旅游景观有:
(1)五台山:具有独特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新生代夷平面和冰缘地貌等地质、地貌特征和佛教文化。(2)壶口瀑布:景区内地质遗迹类型齐全、遗迹清晰、规模大,也是一个人文圣地。(3)北岳恒山: 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和旅游胜地,风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特色独具魅力。(4)云冈石窟: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也是我国佛教艺术的一个经典之作。还有景观: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晋商大院、皇城相府、悬空寺、绵山等等。
2.古建筑类型有哪些?介绍一处自己感兴趣的古建筑,就其旅游价值和欣赏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主要有宫殿建筑、民居、礼制性祭祀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军事防御体系、桥梁建筑以及古典园林等类型。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在那里有一座王家大院。
旅游价值: 其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是我国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是晋商大院的典范,其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都堪称中华一绝。其特点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层楼叠院,鳞次栉比,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欣赏方法:(1)去之前先了解其建筑时代背景文化以及其功用,以及其以什么而著名,最好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去;(2)结合自己所了解最好有导游讲解来观赏
3.请以自己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为例,谈谈你欣赏到了那些旅游景观?你又是如何欣赏?
答:今年“十一”去了河南开封,我欣赏了水洗:水系、铁塔公园、大相国寺、龙亭、天波杨府、开封府、山陕甘会馆等。
水系是几个大湖组成的,其风景优美,也是开封市民晚上文化活动聚集地。龙亭和天波杨府相邻,天波杨府是为纪念北宋爱国名将杨业而恢复的宋代古建筑群,旨在弘扬杨家将的爱国精神。而龙亭不是亭,而是建筑在一座高达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的殿堂,我们还观看了上朝。
铁塔公园主要看了铁塔,铁塔以其精湛绝妙的建筑艺术和雄伟秀丽的修长身姿而驰名中外,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塔”,是开封的标志。
大相国寺、开封府、山陕甘会馆都请了导游介绍。其中山陕甘会馆整个建筑布满了砖雕、石雕、木雕,堪称会馆三绝;在开封府看到大批珍贵史料,轶事和陈展外,还看到“开衙仪式”、“包公断案”、“演武场迎宾表演”、“喷火变脸”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大相国寺是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
4.对我国的自然旅游景观与人文旅游景观作评价。
答 :自然旅游景观:中国横跨六个温度带以及中国地貌种类的多样、典型这些造成中国自然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景观特色独具魅力。
人文旅游景观:中国是人类主要发源地之一,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五千年以上的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历史上中国对外来文化的精髓吸收、融汇完善自己的文明等都为我们的人文旅游景观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与底蕴。
第五篇:旅游景观赏析
第一章
导论
一、人类审美感受的发生和发展
(一)人类审美感受的发生 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美、审美活动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没有人类社会、人类生活,就不会有人的审美活动,美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使“存在”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说,在人类社会之前,自然界无所谓美丑,美和审美都是伴随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历史进程而呈现出相应历史形态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是跟实用活动即劳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二)人类审美感受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历程:
对动物的审美→ 对植物的审美→ 对山水风景的观赏 →对荒漠、险、恶环境的追寻
二、美的一般特征
1、形象性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从事物的形式中去寻找美的最早代表。他们认为美就是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和适当的比例,完全可以用严格的“数”来加以表达。
2、感染性
美诉诸于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
人们到外边,欣赏高山、大海、汹涌的河流和广阔的海洋,以及日月星辰的运行,这时他们会忘掉了自己。
3、社会性
美是社会的,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所规定与制约的。
4、新颖性
二、审美心理
(一)旅游审美需要
旅游审美需要即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在现代社会里,为什么人们的审美需要常常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审美需要?
1、从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对象(旅游资源)来说,旅游资源具有具有审美特征。
2、在现代社会里,高科技的生产影响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产生崇尚自然、放松身心的需要,审美需要由此被强化。
3、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将成为现代人物质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审美心理建构
1、审美感知
感知是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和与之俱来的知觉综合活动。
(二)审美心理要素 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 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a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当人们对某种色彩、形状、或单个音符进行感受时会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某种愉快的感受,这是来自于对这些个别的色彩、形状和音乐本身的感觉。这些愉悦的感受虽然是生理的,但却是审美心理建构的基础和出发点
b知觉是对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特征——形状、色彩、光线、空间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还包含着对这一完整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情理表现性的把握。知觉不是被动地把各种感觉要素加在 一起,而是以一种主动的态度去解释它和理解它。
审美知觉具有整体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c想象是一个有着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它有联想和想象等形式。审美想象的初级形式是联想
d引起联想的根源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
接近联想是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类似联想是类似联想,是由于事物在外观或性质上相似而引起的一种联想。
3、情感
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中,他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事物,如在欢乐的心境下,他就容易对事物产生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反之,处在忧虑悲伤的心境下,则易产生否定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四)理解
理解与感知、想象与情感等因素融合为一体,共同构成一种特殊的认识,这就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特有的思维活动,即所谓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
四、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
1、悦耳悦目的直观感受
2、悦心悦意的审美领悟
• 悦耳悦目通常只是处于直觉感状态,限于审美客体的形象结构。悦心悦意的审美领悟表明了人们是运用形象思维方式来对对象进行审美的观照。其中,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互活动,使感性和理性交融在一起,达到理解和感受的有机统一,致使人们能够从对象中获得一些
真谛。
3、悦神悦志的精神升华
五、旅游景观的分类
(一)自然景观
• • • • • •
1、地文(地质地貌)景观;
2、水体景观:河段、天然湖泊、沼泽地、瀑布、泉、海、冰雪地等;
3、气象与天气景观:包括日出、日落、云、雾、雨、雪等
4、生物景观:树木、草原、草地、花卉、野生动物栖息地。
1、遗迹遗址:包括史前人类活动场地、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2、建筑与设施:包括古城遗址、园林、建筑、古代陵墓、宗教寺观、体育活动设施、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科技馆等;
(二)人文景观 •
3、人文活动:艺术、民间习俗、民间节庆等。
第二章 自然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
一、形象美
1、雄(伟)
雄伟是一种壮观、壮美、崇高的现象。凡能产生“雄伟(雄壮、壮丽、宏伟、雄浑)”的事物,必然体量高而大,有压顶之势或铺天盖地、席卷一切之态,是巨大的力的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因而令人赞叹、震憾、崇敬、愉悦.2、秀(美)
秀美的主要特征是柔和、秀丽、优美。一般指体量较小、结构匀称而且线条柔美、富于弹性的事物。给人一种甜美、安逸、舒适的审美享受。
观赏秀丽的风景,总是使人感幸福愉快,使人性情得到陶冶,情绪得到安慰。
3、奇(特)
奇即通常所谓的奇特、奇丽、奇绝、怪诞等。凡能产生奇的事物,或因其数量稀少难觅,或因其特色突出形态特异,或因其相互配合构成出人意料之情景。奇特的美总是令人神往的,启迪人的智慧,激励人们勇于创造和敢于超越的精神。
4、险
即通常所说的险峻、陡峭、岌岌可危
5、幽
即通常所谓幽深、幽静、清幽、幽远等。幽一般指整个环境而言,凡能产生幽的事物,其形势必定曲、必静、必深遂、必隐蔽,也多数光线较暗,游人的视野受到局限,而产生幽的感觉。
6、野
所谓天然未凿、富有野趣等。凡能产生野的事物,必是纯属自然,妙境天成,“天然无雕饰”的,是未经人工雕琢,或保持古朴而少受现代文明影响的。野富有自在之情,自由之趣,苍凉之慨、悲壮之叹。
7、旷
旷是指自然景物空间宏大高远所形成的美。旷景主要分布在宽阔的水面,苍茫的原野
(二)色彩美
(1)山色。山色指山体覆盖植被或冰雪在气象变化时,由近及远而显现出不同颜色。
(2)石色。石色指不同岩性的岩石其颜色不一。
下一页
(3)水色。水本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因其有固、液、气三态的变化,而使大自然的水千姿百态。
下一页
(4)天色。天色包括云霞景、日出日落景和月星景。
(5)生物色。
(三)动态美
自然风景中的动态美是由波涛、飞瀑、流泉以及烟岚、云雾的飘动引起的
(四)朦胧美
因为照明度较弱、距离较远、能见度较低或被其他事物半遮半掩所造成的虚无飘渺、似有若无的形象而产生的美感。
朦胧美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力。
二、自然美的观赏
(一)时间
自然景色会随四季、朝暮、晴雨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美。因而观赏风景有一定的时间性,时间选择不当,会影响审美效果,甚至看不到风景的美。
二)距离
指观赏者与对象之间的审美距离。
1、空间距离
2、心理距离
(三)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三章地质地貌景观
一、概述
1、地貌是风景的骨架
地貌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的主要特征,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特征。雄、险、奇、幽、秀、旷、野等多种美感的产生,都同地貌有着直接关系。
2、地貌形态本身就是观赏型旅游资源
3、地质地貌是陆上活动型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一页
4、地质地貌还可作为突出的科考型旅游资源
二、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旅游价值
(一)地貌资源的形成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
任何地貌类型都是地球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构成。
外力作用主要是由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引起的温度、空气、流水、冰川等作用构成,具体又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地球表面大的基本形态的形成如大陆、洋盆、山岳、高原、盆地等的形成主要是由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即地壳运动)形成。它包括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岩浆活动等。
地球表面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河流、溶洞、沙丘、冰川等形态是由于地球外动力地质作用塑造而成的。
(二)我国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1、构造地貌景观
(1)花岗岩与流纹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原本形成于地下深处,经过抬升作用常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其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
我国的泰山、华山、黄山、天柱山、九华山、崂山、普陀山等都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
流纹岩地貌景观
流纹岩是花岗质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后的熔岩形成的岩石 2)砂岩与丹霞地貌景观
砂岩是由地表岩石经风化等外力作用后在低地重新沉积而成的沉积岩(水成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沉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分成不同的层次,彼此间层面很明显,主要是由海水或湖、河、冰甚至风力造成的。
2、岩溶地貌与峡谷景观 1)岩溶(喀斯特)地貌景观
太湖石: 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小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用以堆叠假山或作为独立观赏对象,其孤峰以“瘦、漏、透、皱、丑”为佳;
3、海岸地貌景观
海岸地貌主要是指海岸地带受波浪、潮汐、海流以及生物等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两大类。
(1)岩石海岸地貌
岩石海岸是以岩石为主体的海岸。岩石海岸由于受到海浪、海风和阳光的长期作用,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风化现象。最常见的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龛等。
下一页
4、荒漠地貌与冰川地貌景观
(1)荒漠地貌景观:荒漠地貌形成于环境恶劣的极端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是塑造其形态的最主地质营力。
风对地面的破坏作用不可小视,当风速很小时,这种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当风速达到4.5-6.7m/s时,风能吹动颗粒0.25mm的干燥沙粒,于是出现“飞沙走石”的情景,这就是沙尘暴。风力更大时,颗粒为3-4cm的石子都能吹起2-3m高。
风蚀地貌——雅丹地貌和风蚀城堡
冰川地貌
冰川是地表长期存在并在重力作用下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冰川地貌是主要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当地雪线以上的山地。
我国的冰川主要集中于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祁连山、天山和阿尔泰山等高山区。
三)我国的山地旅游资源
(1)按海拔高度分类
下一页(2)按旅游功能划分
山地的旅游价值
高山和极高山
是人们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世界著名的极高山多数在我国境内或边界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4座。如珠峰、乔戈里峰等。
登山虽然艰险,但它是磨练意志和锻炼身体的一项活动,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当然高山冰雪世界和冰川地貌的奇异景象是世间难得亲临体会的景观。 中山和低山
中山和低山保留着许多大自然刀斧神工所形成的奇观,也不像高山和极高山那样难登,是最受游人青睐的旅游地。
在迄今确定的119处“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仅以中低山山地风光为主的即占50%以上。
中山和低山由于随海拔的增高而气温降低,常成为避暑胜地,山区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负氧离子较多,有利于疗养和身体康复。中山和低山的高度较易到达,尤其是我国素有登山的传统,如重阳节,经常有群众性的登高活动,如青城山、泰山等地。
第四章
水体景观
一、概述
1、水体是最重要的构景要素之一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
水是万物之源,也是中国人智慧和情愫的催化剂
2、水体是最富有普遍吸引力的康乐型自然旅游资源
以水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总是会受到旅游者的欢迎,如海水浴、温泉浴、游泳、潜水、划船、漂流、滑水、冲浪、垂钓等。
3、水体对其他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由于水的作用雕刻出了大自然的许多地貌,如岩溶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水体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温度和湿度,因而形成区域性适宜气候。
二、河流
河流是陆地表面沿线性凹槽运动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自然水流。 规模大的称为江或河,较小者称为溪。
当水流流经溶洞或裂隙而没入地下时,就成为地下河,又称暗河或伏流。
一)河流的旅游价值
1、河流与沿岸景观共同构成立体画廊似的河流风景;
2、河流两岸易形成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3、河流最利于游客作舒缓的走廊式游船观光。
(二)我国综合性大型河流旅游资源
1、长江(2)黄河
3、珠江(三)漂流河段
漂流河段是供人们组织集体或个人乘漂流筏进行漂流运动的河段。着重于运动而非观光。漂流河段的条件
1、长度:6—10km;漂流速度4-8km/h。
2、河段宽度:>15m(河床宽度)
3、最枯水位的流量≥2m3/s,最浅的水深为25cm,宽>2m
4、河床坡比:1%-4%。(河床坡比=高差/长度)
5、河段上要有滩、潭。
6、对水质的要求:符合国家运动用水标准.美国标准:水中大肠杆菌数在1000-24000个/升,PH值为5.0-8.5,即弱酸性-碱性;无有害动物;无污染、无臭味,重金属含量不能过高,水质要符合地表水、运动用水的标准。
三、瀑布
(一)概述
瀑布是河床落差造成的跌水,即为从河床纵断面中的陡坡或悬崖处河水倾泻下来的流水。
瀑布的景观特色及价值,主要由瀑布的宽度、高度与水量,以及瀑布的形态和环境因素的配合所决定。
瀑布的造景要素与赏析
瀑布是一项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它的最大特点是:山水完满结合,具有形、声、色三态美感。 形最富美学特征,一挂瀑布,或飞泻悬垂而下,或遇石后呈散状、片状而落,或与崖、洞配合构成水帘状、迷雾状,或与深潭、峡谷构成瀑潭峡串珠型。有喷洒百米以上的飞瀑,也有巨涛滚滚的瀑浪。望去千变万化,各有特色,给人以雄、险、奇、壮之感。
声在水景中别具一格,它发出的轰鸣之声,足使游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色指瀑布下落形成的各种色彩,一般呈白色,被人们形容为:“白练”、“白绢”、“白纱”、“堆雪”。 总之,这种具有形、声、色之美,“先声夺人”之趣的瀑布,与山石峰洞、林木花草、白云蓝天等环境要素的协调结合,形成了喷珠溅玉,美若仙境的奇妙世界。
四、湖泊
1、中国湖泊的特点:
① 数量多(天然湖泊大小2万多个)。
② 分布范围广。
③ 类型多样。
2、湖泊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按湖盆成因分类)(1)河迹湖
① 含义 :河迹湖系因河流改道遗留下来的旧河道所形成的湖泊。
② 分布 :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
③ 特点 :一般为淡水湖,湖形多呈弯月形,湖面水域开阔,湖周经济发达,文化历史遗迹丰厚,旅游价值较高。
④ 典型湖泊 :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2)构造湖:
① 含义 :构造湖系因地壳运动产生的断裂凹陷而形成的湖泊。
② 特点 :一般湖水较深,湖岸平直,岸坡陡峻,湖形狭长。
③ 典型湖泊 :我国的滇池、洱海、抚仙湖,亚洲的贝加尔湖,非洲的坦葛尼喀湖等。 3)堰塞湖:
① 含义 :堰塞湖系因山崩、火山熔岩、泥石流等堵塞河道而形成。
② 典型湖泊 :镜泊湖等。
(4)海迹湖(泻湖)
① 含义 :海迹湖是古海湾封闭而成的湖泊。
② 典型湖泊 :西湖、太湖等。(5)火口湖
① 含义 :火口湖系因火山喷发后遗留的火山口积水而成。
② 特点 :一般湖岸陡峭,湖水较深,湖泊外形近圆形。
③ 典型湖泊 :长白山天池。6)冰川湖
① 含义 :冰川湖是由冰川的刨蚀作用或冰碛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
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等地。
③ 典型湖泊 :新疆的喀纳斯湖等。7)风蚀湖
① 含义 :风蚀湖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
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干旱、半干旱地区。8)岩溶湖(溶蚀湖)
① 含义 :岩溶湖系石灰岩地区由于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洼地或岩溶漏斗积水而成的湖泊。
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9)人工湖
人工湖是指水库和堰塘等。
著名的人工湖 :千岛湖、松花湖、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等。
五、涌泉旅游资源
(一)概述
地下水出露地表(即地下水的天然露头)称为泉。
(二)温泉
一般把水温高于人的皮肤温度(约34℃)的温泉水称为温泉(也有将高于当地平均气温的泉称为温泉);低于这个指标的称为冷泉。具体划分如下: 微温泉:20℃或25~33℃; 温泉:34~37℃; 热泉:38~42℃; 高热泉:≥43℃; 沸泉:达到当地沸点温度。
温泉终年具有舒适的沐浴、游泳与保健疗病等功能。
我国以温泉为中心的著名风景旅游度假区主要有:陕西临潼华清池、广东从化温泉、南京汤山等。
(二)矿泉及其功能
泉水通常按其矿化度可以分为淡水泉和矿泉两种。
所谓矿化度是指地下水中各种元素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含量。如果水中的矿化度小于1克/升称为淡水泉,大于或等于1克/升的称为矿泉。
矿泉具有沐浴和一定的医疗功能,由于矿泉中所含的元素不同,对人体有一定的药理和生物化学作用,所含元素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三)普通泉水和自流喷泉
2、自流喷泉
自流喷泉是大自然奇观之一。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我国的自流喷泉多集中于西藏高原地区,并有一些间隙性喷发现象,因而称为间隙泉。比较有名的有西藏羊八井、格各加等泉。
第五章
园林与欣赏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园林艺术中颇享盛名,并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文化四绝:园林、山水画、烹饪、京剧
一、什么是园林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培与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将建筑、山水、建筑、植物融合成一个整体,在有限的空间里,构筑了使人“可赏、可游、可居”的环境。
二、中国园林发展简况
(一)商周时期
最初的形式是: “囿”(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
中国园林的发轫期,特点是以自然景色为主,少事人工。
(二)春秋战国时期
自然山水园林的萌芽期:构亭营桥,种植花木。
(三)秦汉时期
中国园林的奠基时期,开模拟自然山水先河 五)唐宋时期
达到成熟阶段,中国园林鼎盛时期,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是规模空前,自然美与艺术美巧妙结合。
皇家园林:大明宫、华清宫
私家园林:王维的辋川别业
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六)明清时期
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将山水诗、画的意境与造园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佳境,使自然美与艺术美达到高度的统一。
以圆明园、避暑山庄为代表的北方园林和以苏州、杭州、无锡、湖州、扬州等地的私家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都发展起来。
构园专著:《园冶》(明代:计成)
二、中国园林的分类
(一)依性质分类
1、皇家园林
总体特点:规模宏大,雄伟壮观、豪华宝贵,显示威严皇权的至高无上。具体而言,特点如下:
(1)规模大,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重视选址,造园手法近于写实;(2)景区范围更大,景点更多,景观更丰富;
(3)功能内容和活动规模丰富盛大,几乎都附有宫殿;(4)风格侧重于富丽华采,渲染出一片皇家气象。
2、私家园林
总体风格是闲静、优雅、含蓄、秀丽。
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3、宗教园林(又称为寺观园林)
多座落在山上,选址于空旷处,以获得静穆优美的环境。追求肃穆、庄严、神秘色彩,以达到对人产生强烈的感应的目的。二)依艺术风格分类
1、北方园林
风格粗犷,多野趣,各种人工建筑厚重有余,委婉不足。皇家园林是其代表。
2、江南园林
多属私园,以宅园为主,规模小,多奇石秀水、玲珑纤巧,轻盈秀丽,灰砖青瓦,韵味隽永,富有田园情趣,身入其中舒适恬淡。
3、岭南园林
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宅园为主。其发展历史较晚,曾师法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风格在二者之间。
岭南四大名园: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十石斋与番禺的余荫山 第二节 园林的构成要素及其审美特征
自然界是上苍的创造,建筑是人的创造,园林则是上苍与人的合作产物.一、山水
中国园林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山水互衬互补,相映成趣。山主静,水主动。园中有山可以登高望远,统览全局,扩展视野,舒畅胸怀;园中有水则显得空灵开阔,微波荡漾,神清气爽。山的阳刚与水的阴柔互渗互融,相契相合,形成诗画一般的园林景色。
(一)山
山的主要功能在于造景,审美功能主要是分隔空间,点缀空间,增添园林野趣的自然美。
假山:写意假山、相形假山
假山有层峦叠嶂的巨作,也有精七玲珑的小品;园林假山或以土为主,或以石为主。有土无石难以形成雄奇危峻的山势;有石无土,难生草木,终究缺少生气。因此,堆石造山,总是土石兼用,以求自然野趣。
(二)水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中的水景呈现出形、色、光、影、声等多种多样的美。
形:园林水体一般都模拟自然形态,池岸不砌成笔直的,而是或凹或凸,或直或曲,呈现出斗折蛇行、犬牙交错的池岸线,给人以自然成形,生动活泼的感觉。庭园水面形态多变,有辽阔开朗的湖泊、有萦绕迂回的涓涓细流;有深潭,也有浅水。
色:水本无色,积水成碧。古典园林素以雅淡为主调,力求色调清淡素洁,碧绿的水景更增添了园林雅淡的格调。
光:园林水景还有光影的种种变幻。水中的细波使水面静中生动,别有风情。水平如镜还能倒映出天上云影与地上的景物,这种虚实相生的天光云影,会给人带来美感和遐想。水面将闪烁的波光反射到岸边的石壁或墙面之上,造成明暗晃动、飘忽不定的光影效果,令人感觉神奇。 声:静水无声,流水生音。园林水声的清音也是构成园林之美的要素之一。
园林中大面积的水还可以消除游人的沉闷感,给人以空灵开阔、气舒胸展、神态清爽的感觉。若在水面上划船游览,观赏岸上的风光,更会感到心旷神怡,增加水游乐的趣味。
(三)建筑
1、园林建筑的审美功能
园林建筑除具有一般建筑的实用功能外,还重在发挥构成独立景观或点缀风景的审美功能。清代画家郑绩:“楼阁亭宇,乃山水之眉目也”
所谓“雁横南浦,人依西楼”。园林中有了建筑的装点,就更富有诗情画意了。
2、中国园林建筑的共同特点
(1)以柱、梁、枋等木构件组成的框架承载屋顶的重量,墙体只起围护作用 ;(2)园林建筑出于观赏的需要,在设计上十分灵活;(3)中国园林建筑在修造中十分精致精美;
(4)园林建筑造型、装修不求浓艳富丽而求典雅清新。
清代李渔:“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
3、主要园林主要建筑物及其功能
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轩、廊,它们都可以作为主体建筑布置。(1)殿
宫殿建在皇家园林里,供帝王园居时使用。(2)厅
主厅常是园主人宴聚宾客的地方,是全园的活动中心,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都是建在地位突出,景色秀丽,足以能影响全园的紧要处所。
3)楼阁
楼在园林中一般用来作卧室、书房,也用来观赏风景。阁用来收藏珍贵的书画、经书及功臣像或供佛。在园林风景是作为点缀风景、登临观景之用。(4)亭
供游人休憩、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景色的地方。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观赏性的小建筑物。“亭者,停也”
“左右游人,奴役风月”
(5)轩
轩与亭的区别是轩内设有简单的桌椅等摆设,供游人歇息。其特征是前檐突起,出廊部分上有卷棚。
(6)舫
一种仿船形水上建筑,船体花厅,工巧雅致,又叫画舫。也是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观赏性的小建筑物(7)廊
起连接建筑物,分隔空间,造成景观,引导游人循廊揽胜的作用。
有单廊、复廊、双层复道廊等多种形式
(四)植物
“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光辉。”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树木花草在造园中有构成优美的环境,渲染宜人的气氛,并且起衬托主景的作用。
2、中国古典园林花木的配植的特点:
(1)讲究因地制宜,自然而然。
(2)在配植花木时,十分注意同周围山水、建筑等的配合与协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规律性或习惯性作法:
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双桐相映等等,是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配植的常用手法,饶有审美趣味。
牡丹艳丽,宜玉砌雕台;梅花雅淡,宜疏篱修竹;梨花洁白,宜闲庭旷圃;菊花清雅,宜茅舍 3)注重花木的象征意义。
牡丹富贵,芍药荣华,莲花吉祥如意,杨柳妖娆多姿,苍松高尚,兰花幽雅,秋菊傲霜,翠竹潇洒,芭蕉长春。
梅、松、竹三者常被配植在一处,表示“岁寒三友”之意,喻园主的清高;
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花一起配植,表示“玉堂宝贵”的意思。 桂树也常相对而植,取其“两桂当庭,双桂流芳”的意思。
(五)书画墨迹
“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曹雪芹)
“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寸山多致,片石生情”
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
第三节
园林的审美特性
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了与山水地形取得协调,采取了各种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作法:
1、山水为主,建筑是从。
2、化整为零,融于自然。
3、建筑造型的轮廓线条、色彩都与自然风貌相协调。
4、将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融为一体。
二、小中见大的空间
“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
中国画中,“竖划三寸”,便可看作是“千仞之高”;“横墨数尺”就可视作“万里之遥”。古典园林之所以能产生小中见大,咫尺千里的效果,有下几个原因:
1、造园者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了包括山水、建筑、植物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景观体系,再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大千世界。
2、古园林能小中见,还在于造园者能尽量创造最大的景深、增添景观的层次。
3、运用空间回环相通、道路曲折变化的手法,也能增添景观的变化,扩大园林的空间感。
三、情景交融的意境
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与渗透。
上海豫园有“鱼乐榭”,无锡寄畅园有“知鱼槛”、北京颐和园有“知鱼桥”,都是借观赏鱼乐之景,表达造园者的理想与情趣。鱼乐的典故出自《庄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四、多种艺术的综合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艺术,承载了造景、建筑、园艺、绘画、文学、书法、金石等多种门类的艺术,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诸多精华。
第四节
园林美的观赏
我国园林中常用的三种构景方法
第五节
中西园林比较
一、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是一种几何规则式园林,是把一切山水地形、树木花草都建造成种种几何形体。 为了与建筑的几何形体相协调,花了很大的力量平整地形,构成许多不同标高的大面积平地和坡地。
在主体建筑前方,有突出的轴线,轴线上有很大的水池,水池的形状是几何形的;轴线两侧布置大面积的花圃、草坪,亦成几何图形,甚至树木、绿蓠都修剪成几何形体,称为绿蓠雕刻;各种花卉也按图案纹样布置成各种花坛。
在主轴和副轴交叉点上的群像喷泉则是以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为主题的裸体或半裸体的人像雕塑。建筑美和人工美是这一派园林的艺术匠意。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我国古典园林被称为是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无论是在选址上、布局上,还是山水的整理、树木花草的布置,都能同周围环境相和谐,达到“有自然之理,成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都能获得如身处大自然的艺术效果。再现自然美是这一类园林的艺术匠意。(1)框景:用门窗或是墙上的孔洞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所看到的范围之内,叫框景。
(2)借景:借别处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称借景。
(3)障景:任何园林风景,最忌一览无余,所以设计园林时就用假山、围墙、树丛、花坛、亭阁把游人的视线挡住,让其它景物来吸引游人的注意力,这种构景就叫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