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傩堂戏的面具教案
傩堂戏的面具教案
德江一中 喻江南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德江傩堂戏面具的艺术风格、起源、发展。
2.通过欣赏各种面具,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及比较分析表现形式和方法。
3.通过学习面具五官变形的造型手法,让学生喜欢面具艺术,大胆地使用色彩表现变形的形象,并对其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德江堂戏面具的起源以及发展,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具准备:有关课件、图片、道具
四、学生准备:水彩笔、油画棒、彩色卡纸、剪刀、双面胶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一看,这个视频播放的表演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普通表演有什么区别。(播放视频:面具祭祀表演。40秒左右)。
(二)授课:
1.了解德江傩堂戏面具的起源和历史
德江傩堂戏又名傩戏或杠神,和其它地区的傩戏一样,是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属于古傩的一种。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
旨在酬神还愿的傩堂戏。它是集傩祭、傩仪、傩面具、傩歌舞、傩技、傩戏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德江傩堂戏从80年代初得以复兴开始,至今走过了近30个年头。2006年,它以其自身文化特色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列。所以,德江又称为“傩戏之乡”。
2.介绍德江傩堂戏面具中有代表性的面具人物
面具是德江傩堂戏最显着的特征之一,是刻画傩戏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面具除了在戏中扮人物外,还具有独特的艺术观赏价值,农村还用以作驱邪图腾挂在大门上或房中。这里只简介十二面最具特色的面具。
①唐氏太婆
唐氏太婆又叫唐氏仙娘(有的傩坛唐氏太婆与唐氏仙娘为两人),是傩堂戏中最重要的神祗之一,其职司是打开桃园三洞请出24个面具。唐氏太婆面具为老妪造型,头梳发髻,满面皱纹,慈眉善目,面带微笑,手法写实,是典型的农村老妇形象。
(唐氏太婆)
②仙锋小姐
仙锋小姐又叫先锋小姐,专司傩堂催愿和勾愿之职,是正戏《大王抢先锋》中的主角。仙锋小姐面具为小旦造型,头戴凤冠,面目丰润,弯眉秀目,樱桃小口,端庄美丽,与唐代的菩萨像颇为相似。
(仙锋小姐)
③甘生八郎
甘生八郎又叫甘生,是正戏《甘生赶考》中的主角。在傩堂中的职司是为愿主还愿领牲。甘生八郎面具为小生扮相,头戴冠帽,冠顶有一小圆顶,五官清秀,耳朵硕大,一副书生的模样。
(甘生八郎)
④歪嘴秦童
歪嘴秦童简称秦童,又叫勤童或琴童,是正戏(甘生赶考)中的丑角。在剧中秦童机智幽默,妙语连珠,有时还耍一点小小的无赖,充满了喜剧色彩。秦童面具为小丑造型,头梳歪髻,斜眉歪嘴咧牙,逗人发笑。
(歪嘴秦童)
⑤开山莽将
开山莽将又叫开山猛将,简称开山,是傩堂中最凶猛的镇妖神祗之一。他手执金光钺斧,专门砍杀五方邪魔,为人们追回失去的魂魄。开山莽将为一凶神形象,头生双角,嘴吐獠牙,眼睛凸突,眉如烈焰,造型怪诞,神采生动。
(开山莽将)
⑥开路将军
开路将军又叫开路先锋,是傩堂中的先导(开道)神,职司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五方邪魔,与古代的方相氏类似。开路将军面具与开山莽将面具大同小异,也是凸眼圆睁,獠牙锋利,不同的是他的头上只有一只尖角。傩堂戏中另有一个凶神叫押兵仙师,职司是导引各路天兵、天将出入傩堂,其面具与开路将军非常相似,两种面具可以互相通用。
(开路将军)⑦灵官
灵官即王灵官,是赫赫有名的道教护法神,掌天下人间的纠察之职,他在傩堂中的任务是搜捕混入傩堂的邪魔妖鬼。灵官面具模样凶猛,面色赤红,头上戴着道冠,额际上有一只混赤眼,亦称“纵目”。
(灵官)
⑧勾簿判官
勾簿判官又称勾愿判官,简称判官,职司是负责在傩堂中为人们勾还良愿,并惩治那些作恶多端的坏人和邪神。勾簿判官面具头戴官帽,相貌凶恶,嘴吐獠牙,眉似烈焰,生动地刻画出他嫉恶如仇,铁面无私的性格。
(勾簿判官)⑨土地
土地是主管一方的乡神,其名目甚多,有引兵土地、梁山土地、青苗土地等九个。土地在傩堂戏中是一个慈祥温和、幽默风趣的老翁,专为愿主纳吉驱邪,赐福添寿。土地面具造型稳重,神态安祥,慈眉善目,两耳肥大,有的眼睛和下颔可以自由活动,称为“活口面具”。
(长生土地)
⑩和尚
和尚主要在“和尚减斋”的法事中出现,任务是查看冲傩的主人家诚心不诚心、品德好不好、做法事的准备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和尚面具圆脸秃头,嘻牙咧嘴,笑容可掬。额上长着一个硕大的福包,形象亲切可爱。
(减灾和尚)
⑪、关圣帝君
关圣帝君简称关公、关爷,即三国时刘备手下名将关羽,在民间被尊奉为武圣人。傩堂正戏《关爷斩蔡阳》描写的即是他在古城力斩曹操手下大将蔡阳的故事。关羽面具为丹凤眼,卧蚕眉,红脸黑须,头戴盔帽,英武神勇,与民间传说中的关羽完全一致。
(关圣帝君)
⑫、幺儿媳妇
幺儿媳妇是正戏《开山莽将》中的角色,开山莽将的金钺斧被被虾子精咬坏,他请铁匠鞠躬老师和幺儿媳妇为他修整,三人演出了一出生动幽默的戏。幺儿媳妇面具为世俗女性形象,头梳双髻,面目娟秀,与生活中的年轻媳妇相似。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发现他们的颜色是不是非常的鲜艳、造型是不是非常的夸张呢? 德江县傩面具千姿百态,以其各种造型展示出威猛、英俊、和祥、滑稽、靓丽之美,又以色彩的配调不一,具有神武、庄重、凝重、活泼、欢快、斑斓等不同的审美特征。
3.面具的制作方法:
德江傩面具制作有20多道工序,材料主要是当地柏杨树或柳木,白杨木质轻而不易开裂,质地细腻;柳木在民间是辟邪之物,艺人用它制作面具,有驱邪纳吉之意。其雕刻粗犷中不乏细腻,古朴中不乏韵味。其工艺流程为:选料、采料、下料、开坯、放线、粗开脸、粗雕刻、粗打磨、细打磨、刮灰、上白底色、底色打磨、上底颜色、文开脸、描脸谱、熬桐油或生漆(土漆)、上底油、上面油、上亮油,凉干后,栽胡子或眉毛。
4、学生创作
今天我们认识了德江傩戏的面具,现在根据你所学到的面具色彩知识,发挥你的想象力,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面具吧!使用工具请注意安全。(底:卡纸、一次性餐盘、瓦楞纸、空白面具。材料:卡纸、双面胶、纸绳、珠子、扣子、皱纹纸、彩带等)均可。
5、展示评价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
第二篇:傩面具教案
湘西民间美术之傩面具
张鑫
教学目的:
1.了解认识傩文化傩面具 2.傩面具的作用及特点 3.传承湘西民间文化之傩面具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傩面具的特点和作用 2.傩面具中凶神的制作 教学工具:
多媒体、彩色笔、颜料、马勺纸、麻绳等 教学过程:(18分钟)新课导入:
一、播放视频:跳傩舞
简单认识傩文化,从中找到傩文化的最大特点:傩面具
二、傩面具的作用:
1.祭祀用品(代表作品:傩公傩母)
2.傩堂戏中娱人娱神(代表作品:民间世俗小人物)3.驱鬼逐疫(代表作品:凶神、人神合一、人畜合一)
三、傩面具中凶神的特点
1.造型、用材: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偏长)多用木雕刻。2.五官、脸:a.双眼突兀于脸颊,眉毛多用锯齿纹 b.鼻头肥张,鼻梁缩短(菱形纹装饰)c.血盆大口,嘴角尽量向耳根延伸 d.粗长獠牙悬于嘴外
e.伴有头饰胡须,额头多用曲云纹
3.用色:多用红色(朱砂),黄色(雄黄),黑色(石墨)。
四、傩面具的制作,课堂作业(20分钟)两人一组制作。
五、反思及点评(7分钟)1.点评作业
2.展示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老司城遗址、土家摆手舞,土家茅古斯等),传承湘西民间文化继承意志。(端午节被韩国继承注册)。
第三篇:傩舞面具教案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教案
课题名称:傩舞面具
班级:2009级
姓名:王淼文
学号:20094106139 指导教室:蓝学会
傩舞面具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傩舞面具的艺术风格、起源、发展。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热爱。教学难点:了解傩舞面具的起源以及发展。
教学过程:
1.让学生欣赏傩舞面具
2.讲解傩戏的起源:傩戏是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之一,被称之为中国戏剧和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傩戏,由古代民族社会图腾崇拜发展而来,源自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盛行的一种“驱鬼逐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3.引入主题:表演傩戏时需要面具。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傩舞的形式。4.说明面具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悠久、流传最广、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面具是一种全球性的古老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性质的象征符号。面具是人类思维遗失发展和宗教情感的产物,是在史前人类独特的心理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孕育诞生的。它起源于原始巫教和图腾崇拜,同事,原始实惠的狩猎活动、部落战争也是促使面具萌芽的重要因素。
5.傩面具的出现:要知道什么是傩面具,首先得了解什么是“傩”。“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语的语言,二十侗台语族的语言。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傩起源于原始宗教,在缘故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的威胁没有抵御能力,一旦遇天灾人祸,只能用傩祭,这事一种原始宗教祭祀的巫术活动来祈告神灵,驱邪逐魔,弭灾纳祥。傩面具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
一阶段是动物的面具,第二阶段为鬼神的面具,最后一个阶段是传说中英雄人物的面具。傩面具的出现与远古时代的自然宗教的产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6.傩面具的艺术风格
虽浑厚、粗犷,但工匠制作是不乏精雕细刻、将就色彩,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赋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的刻画出了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情丰富,性格鲜明,令人叹为观止,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傩面具是图腾崇拜与原始宗教对神明崇拜的产物。
最后总结:深入挖掘、研究傩文化,同时注意保存傩文化的原生态,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也是保护历史文化的需要。愿傩这朵瑰丽的文化奇葩灿烂绽放、永续传承。
第四篇: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讲解词
《傩魂神韵 ——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
展览讲解词
前言: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参观《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有着无数尚待认识和开发的民族传统文化宝藏。傩,以它独特的传承方式和艺术内涵,从远古走来,从田野乡间走来,从高原峡谷中走来,走到今天,走进咱们金沙遗址博物馆。接下来,我们将从“傩戏”和“傩面具”两个方面来了解傩文化的精彩和神秘。
“傩”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生僻字。“傩”字由“人”字和“难”字组成,意思是人遇到了灾难。《说文解字》中记载:“见鬼惊骇,其词曰傩。”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傩就是人遇到困难请神来帮助。有人认为,“傩”是个拟声词,是人为了驱逐鬼怪而发出的“傩傩”的声音。在《论语》中就有记载:“口作傩傩之声,以驱疫鬼也。”纵观古往今来有关傩的记载,我们发现,其实 “傩”就是一种戴着面具进行驱邪纳吉的祭祀活动。
目前在我国许多史前遗址中都发现了与祭祀相关的面具文化。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傩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趋于成熟,傩文化从远古走到今天,延续数千年,从未中断,如今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地域和民族。以黄河长江为界,黄河以北为“北方傩”,长江以南是“南方傩”,中间的部分就属于“中原傩”的范畴。
第一单元 傩戏艺术
按活动场所与功能,傩还可以分为宫廷傩、乡人傩、寺院傩和军中傩。
宫廷傩是以国家或宫廷的名义举行的傩事活动,一般都是由天子或朝廷命官主持。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宫廷傩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但其他几类傩戏仍保持着生命活力。寺院傩就是在寺院里表演的傩戏,军中傩则主要是古代军队在出征前或取胜后举行的仪式和表演。乡人傩因为扎根在广袤的民间,一直保持着那份淳朴和活力,所以它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今天看到大部分的傩戏都属于乡人傩。
不同的傩戏有着不同的表演形式。贵州威宁县的撮泰吉和德江的傩堂戏都是乡人傩的典型代表。
撮泰吉是彝族一种非常古老的傩戏,目前只在贵州一个只有50来户人家的偏远小山村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艺术。“撮泰吉”是彝语,它的意思是 “变人戏”。它的内容就是模拟人类从猿猴到人的进化过程,所以撮泰吉的舞蹈动作原始古朴,又滑稽可爱。在视频中,我们还会看到关于先民们驯牛、犁地、撒种、耕耘、收割、贮藏等生产生活场景的模拟表演。
贵州德江傩堂戏已经传承了600多年,如今民间婚丧嫁娶,人们都要搭傩堂演傩堂戏,而傩堂戏中最为神秘的就是它的手势了。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不同的手势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它们是巫师与鬼神沟通的密语。您看,这些手势的难度非常大,没有经过训练的人绝对做不出来。
寺院傩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西藏的羌姆,现在每逢宗教盛大节日,西藏各大藏传佛教寺院(如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等),都要举行盛大的“羌姆”活动。许多信徒为了能够得到神灵的赐福,不远百里之遥,携家带口提早几天就得奔赴各大寺庙。傩戏之所以被称为表演艺术,是因为舞台戏剧所具备的的基本要素,它一样都不少。比如,羌姆表演中,就包含分别代表故事开端、高潮、结局的顿、雄和扎西三个部分。此外,傩戏表演中对于表演者的唱腔、姿态、道具服装等都非常考究。
在傩堂戏中,会使用各类不同的道具,有的用于布置傩堂傩案,有的则在傩师进行仪式时使用,比如咱们面前的宝剑、斧子、师刀等。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傩公傩母,他们是傩堂中被人们供奉的对象。此外,傩戏中还常使用一些锣、牛角等特色伴奏乐器,它们在傩戏音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之说。
这里向我们展示的是贵州安顺地戏的服饰。安顺地戏是由朱元璋的军队带到贵州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地戏属于军中傩,所以它的演出剧目主要都是一些征战故事。这里我们看到的就是非常熟悉的张飞、刘备、关羽和吕布的行头。可能大家会很好奇,为什么叫“地戏”?其实这是因为地戏的表演大多都是在田间地头,所以才叫“地戏”,而地戏的面具也非常特别,其他的傩面具都戴在脸上,只有地戏的面具是戴在额头上的,因为观看地戏表演时,观众一般都站在田埂上,所以这样佩戴面具,更有利于观看。
如今,傩戏不仅是人们在特定时节举行的驱鬼纳吉的祭祀活动,也是为人们生活中娱乐观赏的艺术表演。傩历经千年时光,从娱神逐渐转化为娱人。但从古至今,傩文化中有一个因素从未改变,那就是面具。所谓“无面不成傩”,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傩文化奇幻的面具世界。
第二单元 傩面具艺术
从古到今,傩事活动中的各种神灵角色,大都是戴着面具装扮的,人们相信只有戴上面具,才具备神灵所赋予的神力。全国20多种傩戏都有各自的面具,而不同种类的傩戏,使用的傩面具也是各具特色。比如寺院傩因为与宗教紧密联系,所以它的面具大多是一些佛、菩萨、护法神等形象,而且大多护法神都是这种愤怒像,这代表的不是邪恶而是一种威慑力,它们除了用于傩戏表演,还具有镇寺的作用。而军傩的面具特点就是颜色艳丽,还戴着头盔,除了英雄将领等形象外,也有一些神兽造型。
乡人傩面具是最为古朴和原始的。您看,这就是撮泰吉面具,它的制作非常原生态,首先就地取材,然后粗略雕刻出眼睛、鼻子、嘴巴,再用锅烟或墨汁通体染黑,画上具有象征性的白色条纹,显得古朴粗犷。其实每一个面具都代表着一个神灵,撮泰吉表演中共有5位神灵。这位有着黑胡须的是苗族老人“麻洪摩”,他已经有着1200岁了,不过它在撮泰吉中的角色还算年轻,所以胡须是黑色而不是白色。这位是“阿达姆”,意思是“老奶奶”,她也是一位长寿的老人,传说已有1500岁。撮泰吉中还有一位灵魂人物叫“阿布摩”,也就是这位老奶奶的丈夫,待会儿我们在后面会一睹他的尊容。
这两副体型较大,造型像熊头的面具就是主要在四川和甘肃的白马藏族中流行的跳曹盖。“曹盖”是白马藏语的音译,其实就是“面具”的意思。白马藏人崇奉黑熊神,认为它是鬼怪们最惧怕的神灵,所以将面具做成熊头形象,相信这样便能驱鬼逐疫。
这位是傩文化中非常活跃的人物——秦童。您看,他的面部表情非常生动,歪嘴、斜眼,所以有的也叫他“老歪”或“歪嘴秦童”,是老百姓非常喜爱的人物之一。有传说,秦僮是玉皇大帝的独生儿子,因眼斜、嘴歪、秃头、背驼,长相难看丑陋,不得玉帝欢心,才被打下凡尘。在傩堂戏中,他陪着一个秀才进京赶考,替他挑担,一路上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这位是秦童的娘子,和秦童还真是夫妻相。
这次展览我们一共展示了400多件面具,总的来说,南方傩面具大多小巧秀美,而北方傩面具则是粗犷大气,所以从这些面具也能看出南北文化的差异。我们都知道,逢年过节时为了增加喜庆气氛,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可是这里展示的狮头和虎头面具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在云南傩堂戏中,狮头和虎头面具是护送亡灵的神兽。家里的老人去世之后,请出虎头或狮头,就能护送老人亡灵到达彼岸。
其实,傩从一开始便一头连接着鬼神世界,一头连接着现实世俗生活。只是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再加上道教、佛教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傩文化中的面具形象也慢慢丰富起来,除鬼神形象外,也有道、佛两教中的人物和神祇,还有我们熟知的历史英雄人物、民间故事、传说人物等等。我们身后这一百多件面具就是来自全国各地,它们中既有狰狞威严的神灵,也有俊美刚强的英雄,还有慈眉善目的老爷爷或淘气顽皮的孩子。但是这么多的面具,却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脸孔。比如您看,这里展示有几件关羽的面具,它们都是红脸、丹凤眼、长胡须,这与民间传说的关羽形象完全一致,但细细观察,每一件面具都会有细微的差异。所以,这些古老的傩面具既是文物,也是艺术品,每一件都值得您细细品味。
刚才我们在傩戏部分提到了藏族盛大的宗教仪式——羌姆,现在您看到的这件狰狞威严的面具就是羌姆表演中“咕噜扎波”的形象。咕噜扎波是一个印度人,相传是他将藏传佛教带入中国,并且开创了羌姆表演。您看他怒目圆睁,头戴骷髅头,虽然面相愤怒,但其实心怀慈悲,这样的形象目的在于震慑邪怪。其实,一张面具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您眼前这件面具就是撮泰吉中的灵魂人物——阿布摩。阿布摩就是“老爷爷”的意思。这位老爷爷已有1700岁高龄,他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被视为彝族人的祖先。在彝族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有一年大旱,庄稼枯死,人死了大半,后来又天降大雪,种子也没有了,人们正在绝望之时,天神派“撮泰阿摩”送来粮食、种子并帮助人们耕种,人们在他的带领下,顺应自然,学会耕作,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在彝族,古历十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人们表演撮泰吉,以表达他们对生命的崇拜,对自然的感恩。
接下来您看到的这个人物非常的漂亮,您看她柳眉凤眼、樱桃小嘴,一幅大家闺秀的模样。其实啊,她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武先锋”,她的真实名字叫崔良玉,在傩堂戏中被称为“先锋小姐”。她的身世非常的坎坷,自小与哥哥失散,孤苦无依,好不容易到了如花似玉的年龄,却又被抓去做压寨夫人,好在她武艺高超,反捆了这个霸王,可经过一番盘问后才发现,这个霸王竟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哥哥,可谓是又悲又喜。经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也难怪她总是一幅处变不惊的神情,其实从她的身上咱们也能感受到一种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精神力量。
咱们面前这个英雄人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骁勇善战的吕布。您看,白色的脸庞凸显了他的年轻英俊,入鬓的箭眉以及炯炯有神的双眼,更加丰富了他英武逼人的形象。
这是萨满面具,看过《还珠格格》的朋友对“萨满”这个词肯定不陌生,萨满就是巫师的意思,他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面具大多用铜或铁皮制成,造型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就像这件面具,简朴却充满神秘;另一种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造型类似于羌姆面具。
这位从肤色就可以判断,他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包拯包大人。您看他黝黑的肤色代表着正气,夸张的獠牙显示着威严,一张小小的面具,却把包公刚正不阿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一个傩面具就是一尊“神”,一个“鬼”,或是现实生活中令人尊敬的“人”。所以在傩文化中每一件面具都是非常神圣的,巫师艺人在戴面具之前,要净手、焚香、燃烛,向面具叩头以示虔诚,傩祭完毕后或演出结束后,还要举行“送神”仪式。
不过面具不像人脸,能够随意的表现出喜怒哀乐,因而傩面具刻划的每一笔、描绘的每一划都显得至关重要。咱们可以通过眼睛、眉毛、嘴巴等方面来判断人物的身份、性格。比如眉毛,柳眉的大部分是性格温婉的女性,剑眉大多是年轻英俊的小生,而火焰眉则是威严的男性形象。再比如嘴巴,青面獠牙的凶神不一定就是恶人,笑容可掬的不一定就是善类,地戏里獠牙突出“地包天”的武将恰恰多为正派角色,“天包地”的才是反派的恶人。
傩面具的色彩同样也在传递很多不同的讯息。同样的颜色可能有着相同的内涵,比如红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威猛、刚烈;蓝色代表沉着、理智。但也可能由于地域文化、审美观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如白色在云南关索戏中表示奸诈,而在贵州安顺地戏中却表示年轻英俊。
在原始社会,面具的制作常常是就地取材。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学会物尽其用,用不同的材质制作出傩面具,咱们最常见到的傩面具为木雕面具,以地戏为例,将选好的木料在通风处晾干后,至少需要经历下料、粗坯、雕刻、修光、打磨、上色、彩绘、上光漆等八九道工序,墙上展示的就是地戏面具的制作过程。除此之外,还有纸面具、皮面具、铜面具等。最上面这副纸面具比较特别,与其说是面具,其实就是一张绘有人像的纸片,其实电影《让子弹飞》里面,劫匪张麻子和他的兄弟们带的一筒二筒纸面具很可能就是来自于傩文化。傩堂戏面具中还有一种面具非常有意思,那就是活口面具。活口面具的下颌和眼珠均能活动自如。表演者通过舌头操纵机关,配合故事发展,使傩戏的表演更加有趣。
从古至今,傩是一个充满神秘的世界。“傩”究竟是什么,其实谁也无法完全说清楚。有人说傩是一种声音,一个影子,甚至就是一个符号。我想,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2006年,傩戏被正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多人知晓。然而在傩戏这门古老的行当里,表演者和观众都在渐渐老去,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越来越困难。希望随着傩文化的宣传,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傩文化的保护队伍中,让这门绵延了万年的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第五篇:幼儿园美术欣赏《傩戏面具教案-师讯网推荐
美术欣赏《傩戏面具
相关领域:社会 美术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傩戏面具,引起幼儿对傩戏面具的兴趣。
(2)鼓励幼儿观察了解傩戏面具的特征,尝试设计自己喜欢的傩戏面具。
活动准备:
故事《傩戏的传说》
傩戏面具(实物、图片)
操作材料:绘画笔 纸 剪刀 松紧带 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老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苗寨里……(故事附后)
二:老师:现在,我们贵州的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表演傩戏的传统,老师带来了一些照片,请大家欣赏。
(1)介绍表演傩戏的场景。
傩面具集神、鬼、人于一身,突出人物性格。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现在傩戏已成为当地农民闲暇季节喜爱的娱乐形式,除保留祭神驱鬼逐邪外,还充满了对平安丰收的祈祷,象征勇敢和胜利。现已被纳入旅游娱乐活动,傩戏的演出形式简易、随意,通常于晒坝或村街便可以出演。
(2)介绍傩戏的各种角色。
傩戏里有象征土地、山林的神仙,有象征各种野兽的面具,有象征疾病的病魔,还有表示神力无边的山寨的保护神。
(3)重点介绍傩戏面具的特征。
面具的眼睛是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眼睛特别大,还有眉毛又粗又长,也有的眼睛用很多锯齿线和花纹来装饰,看上去很吸引人。
面具的鼻子也很大,两个鼻孔圆圆的,有点吓人,还有的鼻子下面装有大胡子。
面具的嘴通常是张开的,有一排排白白的牙齿,在牙齿的两边还有四颗又尖又利的獠牙,很凶猛的。
面具的头上的装饰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用小鬼的脸来装饰,有的是有漂亮图案的帽子,还有一些用龙或动物的图案来装饰,这样就可以达到赶跑敌人的效果。
(4)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对傩戏面具的感受.你看到这些傩戏面具有什么感受?
你最喜欢哪一种面具?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设计自己喜欢的傩戏面具。
老师:“傩戏面具又神秘又有趣,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个有趣的面具吗?快画出来吧!”(1)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
(2)指导幼儿进行绘画。
(3)帮助幼儿掌握面具的大小和绘画的着手点,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已经画好脸形的作业纸。
(4)重点引导幼儿把面具的五官特征画出来。
(5)协助幼儿将画好的面具剪下来,制作成傩戏面具。
四:小结活动。
(1)鼓励幼儿用语言向同伴描述自己设计的傩戏面具,并给自己的面具起名字。
(2)引导幼儿用自己制作的面具来进行表演。
附:故事《傩戏的传说》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贵州有一个山寨,寨子里住着很多苗族人,他们每天放牛、打猎,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有一天,附近的强盗来到他们的寨子门口,要把苗寨里的东西都抢走。寨子里的头领阿苗就带着强壮的伙伴和强盗战斗。当头领阿苗骑着马出现在强盗面前,却遭到了对方的嘲笑,原来,苗寨的头领阿苗皮肤白白的,眼睛大大的,看上去就象一个女孩子,强盗们一点也不怕他们。苗寨的队伍给打败了,大家垂头丧气的回到寨子里,害怕第二天强盗又要来抢他们。头领阿苗也很难过,认为是自己的模样使大家失败了。一个老爷爷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第二天,当强盗们又来到苗寨门口,要苗寨的人们全部投降的时候,一个凶恶的将军从苗寨里冲出来,把强盗吓坏了,那将军挥舞着长枪,把强盗全赶跑了。原来,老爷爷连夜给头领阿苗做了一个凶恶的面具,阿苗戴上这个面具,保护了苗寨的全部人。苗族的儿女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就在休息的时候穿上特制的服装,戴上面具,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着个故事。一年一年延续下来的戏剧,就是我们苗族的傩戏。
一. 活动来源
我们贵州黔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傩戏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傩戏是少数民族进行祭祀和表演的一种形式,除了具有祭神驱鬼逐邪的意思外,还充满了人们对平安丰收的祈祷。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摊戏表演中,面具则成了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而傩戏面具集神、鬼、人于一身,有象征土地、山林的神仙,有象征各种凶猛的野兽,有象征疾病的病魔,还有表示神力无边的山寨的保护神。这些充满了神秘和传说的傩戏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中班幼儿着迷于这些神秘的传说和面具,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能认识我们贵州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将傩戏这种民间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
二. 目标的设定
幼儿园中班幼儿发展目标有这样的内容:“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我国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精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美术欣赏活动,并能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想象”。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设定为“通过欣赏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傩戏面具,引起幼儿对傩戏面具的兴趣。并鼓励幼儿观察了解傩戏面具的特征,尝试设计自己喜欢的傩戏面具。”就是希望幼儿能够大胆的把自己对傩戏面具的感受表现出来,从而达到艺术欣赏的目的。
三. 重点和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欣赏傩戏面具的特征,每一个面具都具备了人的五官,但在五官的基础上夸张变形成了突出的眼睛、粗大的眉毛、张大的嘴、尖利的牙齿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上动物的特征和装饰的花纹。幼儿如果能掌握傩戏面具的这些特征,就会对傩戏的独特文化内涵有所更深的了解。
活动的难点是引导幼儿能把自己对傩戏艺术的感受表现出来。为了不给幼儿的表现以限制,我没有安排示范的环节,就是希望幼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独特的傩戏面具。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我准备了不同难度的制作材料,希望幼儿在活动中都能获得发展,同时也能真正体会到傩戏面具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