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收获》(第1课时)[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7:2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天的收获》(第1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天的收获》(第1课时)》。

第一篇:《秋天的收获》(第1课时)

《秋天的收获》(第1课时)“收获的季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受、体验秋天的美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他人分享快乐。2.学生能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辨别的方法,初步具有分类的意识。

3.学生能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初步了解秋天的收获物。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在进入《秋天的收获》这一课学习时,已经是瓜果飘香的丰收季节了,农村到处是硕果累累的果园、金灿灿的田野、潺潺的小溪,这些农村小学生熟悉的环境都是本课丰富的教学资源。秋天是粮食丰收的季节,果实成熟更使农民们欢欣鼓舞,所以可着力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他们对秋天收获的体验与感受。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很少或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了解农业劳动。另外,还有一部分孩子认为劳动丢人,浪费粮食的现象在孩子身上也常有发生。因此要想办法激发他们对劳动换来的成果的珍惜和喜爱。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认识一些秋天成熟的果实。教学难点是学生能感受、体验秋天的美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他人分享快乐。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性活动,如让学生在“丰收啦”的图片中,欣赏丰收的景象,分享秋收的喜悦;通过回忆农民劳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认识一些秋天成熟的果实。2.教学难点:学生能感受、体验秋天的美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他人分享快乐。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一些秋季的果实。

2.学生准备:搜集调查秋天收获些什么?准备一些秋季的果实。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 收获的季节

1.谈话:前两天,老师到户外去看了看,领略了秋天丰收的美景,看到大人们在田野里收割粮食,在果园里采摘水果,可真是长了不少的见识,并拍了一些照片,想看吗?

[呈现图片:采摘萝卜、采摘苹果、采摘柚子] 2.提问:照片上的人为什么那么开心,笑得这么灿烂呢?

3.过渡:经过大人的辛勤劳动,到了秋天,粮食、水果、蔬菜全丰收了,他们打心眼里高兴,所以笑得这么灿烂。那么,你们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地方,秋天都收获些什么吗?

4.活动:交流秋天的收获物。

(1)小组交流:学生将自己观察、收看或调查、访问、亲身实践的情况和

感受在小组进行汇报。

(2)全班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交流方式:学生模仿农民开着收割机行驶在丰收的原野里。

小组同学编排节目,模仿果树和采摘者,表演采摘时的喜悦。学生用照片介绍自己参加采摘或去郊游的感受。

5.过渡 :通过交流,我们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那么,除了同学们说的秋天收获物,田野里、果园里还有什么也成熟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呈现10张图片:沉甸甸的高粱、成熟的玉米、采摘棉花、收割水稻、成熟的栗子、葡萄熟了、甜甜的苹果、核桃成熟、红红的石榴、香香的柿子。] 6.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秋天的收获物?

7.小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在果园里,我们感受收获的美景,感受收获的喜悦。

板书:收获的季节 活动二 认识收获物 1.谈话:同学们带来那么多的收获物,我们用它们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游戏规则:(1)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蒙住双眼,通过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的方法,猜出秋天的收获物。

(2)请其他同学仔细看,不许提示。2.活动:猜一猜。

(1)提问:你猜出来了吗?用什么方法猜出来的?(2)交流: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摸的方法,追问:你是怎么摸出来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尝的方法,追问:你是怎么尝出来的?它是什么味道的? 闻的方法,追问:你是怎么闻出来的?你闻到了什么味道? 3.提问:我们可以用鼻子闻,用手摸,用嘴尝,找出这些收获物的特征,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4.过渡:通过刚才你们的观察,你们发现这些收获物有它们各自不同的特征,那咱们给它们分分类吧。

5.活动:学生给收获物分类,教师适时引导。

6.小结:我们按照物品的颜色、软硬、味道、形状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分类,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真棒!

活动三 赞美秋天

1.谈话:秋天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有一首歌曲《丰收之歌》,唱的就是秋天丰收的景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播放动画:丰收之歌] 2.提问:听着动听的丰收之歌,看着这么多的收获成果,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3.追问: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赞美这丰收的景象呢?

4.小结:在丰收之歌的乐曲声中,我们感受丰收的喜悦,感受劳动的不易,秋天的收获多美啊!感谢神奇的大自然,感谢美丽的秋天,让我们为她歌唱为她赞美!

六、板书设计

收获的季节 丰收的喜悦

第二篇:1、观潮_第1课时

《观潮》教学设计 阜南一小

丁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个性化教学,创设情境,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文字、激发想象等方式中,做到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感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之“奇”。【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 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指导思想】:《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 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 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 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 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 雄伟气势。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 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近)(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 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 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 容填空一段话)。(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 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 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 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 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 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 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 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 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② 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⑶ 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 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最好,反应最快。

①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 风和浪都很平静-③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④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⑤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⑵ 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板书设计】

第三篇:《春》 第 1 课时

第11课 《春》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熟读成诵,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清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每当听到这熟悉的儿歌,在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展开了一幅春天的画卷,花草树木,飞鸟虫鱼无不竞自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一起去领略春光吧!

二、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1·21——1948·8·12)生于光绪年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三、知识积累:

1.读音辨识:请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①酝酿()②鸟巢()③撑伞()④应和().⑤发酵()⑥黄晕()⑦水涨()起来 ⑧蓑衣()

【学生整理,指一生板演】

2.本文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3.词语巧解: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体会词汇的含义,尤其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体会】

4.古诗收藏:文中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请你将这首诗的全文默写在下面。

【注重古诗词的积累,日常教学中就应多读多记】

四、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感情。思考:1.《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课文对“春”的描写可分为三个部分,试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部分的内容。

2.朱自清先生用生花妙笔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你能给这四幅图各配上一句反映其特征的诗句吗?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3.从文章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幅描写春天的图画,然后自己分析。【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并搜集相关情况】

五、预习诊断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un()hong()托 yun()酿 花枝zhao()展

2、本文作者,字,抓住 的特征,用诗意的笔调描绘了 五幅图画,抒发了 的感情。

【学生完成后及时了解情况】

六、自我小结:通过本文的预习,我有哪些收获?

七、预习质疑:

第四篇:解决问题 第1课时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故县镇中心小学

尹淑荣 【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科书第53页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第1、2、3、4、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基础上,会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先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13。

2.公鸡只数的49是母鸡的只数。

3.乒乓球队人数的49是男生人数。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关键是找出单位“1”的量,写出数量关系式,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1:运来的水泥有24吨,运来的水泥是黄沙的25。运来的黄沙有多少吨?

从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说一说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板书:黄沙的25等于24吨

由于黄沙的吨数是未知的,所以我们通常用什么来表示?(用x表示)2.学生试做。

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解:设黄沙有x吨。

25x=24 x=24÷25 x=60 答:黄沙有60吨。

检查解答结果。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列方程和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再检验书写格式。

3.还可以怎样解决?指名板演:

24÷25=24×52=60(吨)4.小组讨论、汇报:方程解答和算术方法解答各自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5.在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可采用什么方法?

小结:单位“1”的量未知的分数应用题,可以顺着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思考。还可以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解答。

三、深化应用,拓展延伸

1.课堂活动第1题。

议一议:各题中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课堂活动第2题。

明确等量关系式:王军的67是36千克。

3.练习十一第3题。

口算:做接龙游戏。

4.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式?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独立解决,交流汇报。

5.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解答,汇报交流。

教师介绍风景名胜区-九寨沟,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4、6、7题。

[评析:教师不局限于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计算,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讨论,找出最优方法后引导小结。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巧妙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渗透了数学思想,指导了学法。]

第五篇:秋天的歌第3课时

第三课时(第十二周)

教学内容:

1、学唱《雁儿飞》。

2、为《雁儿飞》伴奏。教学目标:

1、在欣赏自然美、艺术美的过程中,引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2、用柔和、连贯的声音唱好歌曲《雁儿飞》。

3、能随三拍子音乐进行简单的律动,动作能与音乐节拍吻合。教学重点:能用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用唱名唱歌曲《太阳》的前4小节。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歌曲《小燕子》,问题导入:小燕子为什么去南方?出示《秋姑娘的信》,念一念。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朗读。

在《雁儿飞》音乐声中,带着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朗诵《秋天的信》。

二、学唱歌曲《雁儿飞》:

1、听歌曲《雁儿飞》,说出歌曲表现了什么情绪。

2、教师范唱,学生随着老师的歌声作律动。

3、有感情地读歌词。

4、听唱、分句模唱,学会歌曲。

5、启发学生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

三、为《雁儿飞》伴奏。

1、拍手或跺脚为歌曲伴奏,感受三拍子韵律,体会大雁飞翔的悠然与舒展。

2、选出适合为《雁儿飞》伴奏的打击乐器,说出所作选择的理由。

3、学生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雁儿飞》伴奏(边唱边敲击)。手串铃、响板、碰铃

4、将学生分成唱、奏、二个组,师生合作表演。第一组:轻声演唱《雁儿飞》。第二组:打击乐器伴奏。

教师弹琴,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演唱及组伴奏。

四、结束

1、师小结。

2、全体学生齐唱《雁儿飞》,律动出教室。

下载《秋天的收获》(第1课时)[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天的收获》(第1课时)[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天的歌第4课时

    第四课时(第十二周) 教学内容: 1、欣赏《惊愕交响曲》。 2、认识音有强弱。 教学目标: 1、聆听音乐时能感知音有强弱之分,并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2、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及情绪变......

    秋天的收获

    秋天的收获 秋天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秋天的天空是湛蓝的,秋天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秋天的景色也是美丽的。更绝的是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它表示着绚丽与......

    秋天的收获

    《秋天的收获》《小小丰收会》二课时教材分析: 《秋天的收获》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第二个主题,教材通过“收获的季节”“小小丰收会”两......

    秋天的收获

    《秋天的收获》反思 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应该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出有教育意义的资源,或与儿童合作选......

    秋天的收获

    《秋天的收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认识几种秋天的收获。 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并参......

    《秋天的收获》教案1(大全5篇)

    《秋天的收获》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增强劳动意识,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并尊敬付出劳动的人;感受、体验秋天的美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他人分享快乐。 行为与习惯:观察并参与秋天......

    《秋天》第2课时教案(最终定稿)

    传统教学中也有教学设计活动,主要是指教师的备课。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了《秋天》第2课时教案,感谢您的阅读!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生字。2、正确、流利......

    《风筝》说课稿第1课时

    《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10篇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乃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写了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