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直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论。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的理解,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质,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生长素发现、向光性的原因。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首先,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前些天我们社区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
生:是什么?
师:据家属说是有一盆盆栽自己掉下了楼,没有任何人触碰。大家想,植物好好的为什么会直接掉下楼去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还比较难回答,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点提示——植物生长素。至于什么是生长素,怎么发现的生长素,便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
推进新课
师:观察下列现象,说明问题。课件展示:
①放在窗台上的花盆中的植物,朝向光照的地方生长; ②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 ③玉米胚芽鞘会弯向单侧光方向生长;
④向日葵、玉米胚芽鞘受到均匀光照时的生长状况。
师:看了这些资料,大家对“跳楼事件”肯定会有一定的看法了,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从这几个资料中,大家可以找到什么共同点?
生:植物体会弯向光源方向生长。
师:那么,为什么植物会向光生长呢?谁给的刺激呢? 生:光照。师:方向怎样?
生:单侧光照下,才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师:对,非常好,在生物学中我们把这种植物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植物的向光性。那么,同学们还知不知道其他类似的现象呢?大家先看这么一个资料。
课件展示:
展示植物根的向地性。
生: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叫向性运动。
师:体验下列现象是否是向性运动?找学生代表从不同方向刺激含羞草叶片,叶片闭合。请同学们思考回答:含羞草叶片受到刺激,产生闭合现象,是否是向性运动?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不管从什么方向刺激,都引起闭合。不是单一方向刺激引起的定向运动。师:答得好。
师:请同学们讨论植物还有哪些向性运动的例子?学生讨论,老师简单总结:向性运动:单一,定向。
师:同学们了解清楚了向性运动,下面我们来探讨植物为什么会产生向性运动?
板书:
一、玉米幼苗是否具有向光性
师:1880年,达尔文用NFDCO草为材料对植物的向光性进行了研究。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植物具有向光性?
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汇集如下实验注意到的问题: 1.必须得有单侧光刺激为实验组。
2.必须设计对照实验,即黑暗情况或均匀光照为对照组。3.其余的条件在相同并适宜条件下进行。
师:请看达尔文所做的实验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课件展示:
A.暗箱中的胚芽鞘生长弯曲情况。
B.留有小孔的暗箱中的胚芽鞘在单侧光作用下生长弯曲状况。观察玉米胚芽实验时的现象并说明结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A.现象:向上直立生长;B.现象:向光弯曲生长;A、B对照说明:单侧光刺激使其弯向光源生长。NFDCO草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胚芽鞘的生长与光无关。
板书:
二、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师:请以燕麦胚芽鞘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汇集内容如下: 课件展示:
1.可能是整个胚芽鞘都可以接受单侧光刺激。2.可能是胚芽鞘的某个部位能接受单侧光刺激。解决的方法:
1.整个遮光处理、局部遮光处理分组实验。2.刺激必须是单侧光,否则不会弯曲生长。3.采用相互对照为对照实验。
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并总结焦点问题是采用遮光的方法研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课件展示:
A.暗箱中用锡箔或黑纸遮住燕麦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作用下生长弯曲状况。
B.暗箱中用锡箔或黑纸遮住燕麦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单侧光作用下生长弯曲状况。观察燕麦胚芽实验时生长弯曲状况并说明结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A.现象:向上直立生长;B.现象:向光弯曲生长;A、B对照说明:感受单侧光刺
激的部位是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部;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师:综合实验一、二,你认为燕麦幼苗的生长弯曲与哪个部位有关?为什么会生长?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推测可能与尖端有关,可能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板书:
三、胚芽鞘产生促进生长物质的部位
师:1910年,丹麦的生物学家詹森设计了如下实验: 课件展示:
A.暗箱中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照射,现象是不生长不弯曲;
B.胚芽鞘切去尖端,放一明胶薄片,再放上尖端,单侧光照射,现象是向光弯曲生长。请同学们评价该实验是否有缺陷?如果有,如何纠正?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有缺陷。首先,本实验未设对照实验。应该设计一组相同情况下切去尖端,只放一明胶薄片实验作对照,以排除明胶薄片中含有促进生长物质的可能。其次,未设计无单侧光的实验,以排除单侧光作用的可能。
师:回答得好!课件展示:
C.胚芽鞘切去尖端,放一明胶薄片,单侧光照射,现象是不生长不弯曲。D.去除单侧光刺激,其他条件都相同对照实验,结果都不变。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整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师:请同学们讨论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验证方法?(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评价。师:再来看,科学家是如何做的?
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耳从另一个思路进行了研究。课件展示:
切去尖端,放在胚芽鞘的一侧,无单侧光条件进行实验。现象:向放胚芽鞘相对的一侧弯曲生长。
请同学们思考:该实验有无缺陷,如果有,如何纠正?
生:缺少对照实验,应加两组,一组为切去尖端,无单侧光;一组为切去尖端,放在胚芽鞘的另一侧,无单侧光。
师:很好,那么你加的两组现象是什么呢?
生:切去尖端的一组不生长,另外一组向放尖端的另一侧弯曲生长。师:很好,这个实验也能证明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师:除了上述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呢?科学家温特想到了更聪明的方法。课件展示:
展示温特实验的过程。
师:你认为温特实验是否有缺陷?如果有,如何纠正?
生:缺乏对照实验,应该设计一组,除了未放过尖端以外,其余的均完全相同的实验作对照。
师:回答得好!
师:有人设计了更好的实验,请同学们欣赏!课件展示:
(注:已知云母片可以完全阻断物质的运输)
师
既然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促进了生长,那么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这得感谢科学家郭葛。
板
书:
四、促进生长物质成分的确定
师:1934年,科学家郭葛提纯分离出了该物质,并证明它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那么吲哚乙酸是不是真的能促进胚芽鞘生长呢?现在假设给你吲哚乙酸,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吲哚乙酸能促进胚芽鞘生长?
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吲哚乙酸能促进胚芽鞘生长? 课件展示: 问题:
1.吲哚乙酸要作用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必须要借助于一种承载物。这种承载物应为什么?
2.如何排除承载物的干扰? 解决的方法:
1.借助于温特实验的启示:承载物选琼脂块。
2.要排除承载物的干扰,必然要设计对照实验。师: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价。课件展示:
展示郭葛实验过程,并让学生进行对比评价。
师:因为吲哚乙酸确实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所以我们就可以确定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就是吲哚乙酸。而因为它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所以就把它命名为生长素。
师:通过一、二、三、四的学习,我们都得到了哪些结果?请同学们讨论汇总。师、生共同总结:
①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②胚芽鞘的生长与光无关,与尖端有关; ③胚芽鞘的向光生长与单侧光的刺激有关; ④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⑤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⑥尖端产生了促进生长的物质——吲哚乙酸。板
书:1.在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如何运输的? 课件展示:
观察下图,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生:生长素总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向下端,不能从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到上端。师:我们把生长素的这种运输方式叫极性运输。板
书:2.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 课件展示:
下图是燕麦胚芽鞘尖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定量测定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就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 课件展示:
1.光照情况下,生长素的合成量是98。
2.单侧光照情况下,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是70,而向光侧生长素的含量是28,且与正常量98相同。
3.如果将尖端在正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则向光侧与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相同,都是49,且与正常量98相同。
4.将2与3对照,单侧光作用使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横向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大于向光侧。
生: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具体说:在单侧光作用下,向光侧生长素横向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大于向光侧。
师:结合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请同学们解释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生: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具体来说:单侧光作用下,向光侧生长素横向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大于向光侧。尖端部位的生长素再向下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使尖端下部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大于向光侧,从而使背光侧细胞伸长的速率大于向光侧,因而弯向光源生长。
师:请同学们总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生:在茎中:极性运输;在尖端:单侧光引起横向运输。师:(总结)生长素运输:极性运输、横向运输。板
书:3.光对生长素产生的影响 课件展示:
将玉米胚芽鞘尖端切下,选取相同的尖端随机分为两等份,放到两块相同的琼脂块上,一块置于光下,一块放在暗处,其余条件相同。最终产生生长素的量如下图所示。观察图示,说明光对生长素的产生有何影响?
光对生长素产生量的影响 课件展示:
1.黑暗情况下,生长素的合成量是100。
2.光照情况下,生长素的合成量是99。
3.对照1、2说明光对植物胚芽鞘生长素产量几乎没有影响。师:光对植物胚芽鞘生长素产生的量几乎没有影响。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主要以科学家对生长素的探究过程为背景,介绍了生长素的发现历程,要求我们青年学生既要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又必须掌握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板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向性运动的概念:单
一、定向运动二、三、
第二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的生长素教案
植物生长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方法与过程
(1)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缜密的思维逻辑,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教法导引
1.巧妙设疑,层层探究。
2.指导预习,领略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方法。3.重放或整理“生长素发现过程”,再次感受众多科学家的贡献。
建议教师借助教材中的总结:“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是像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终将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让学生整理,理出课文内容是如何体现这个总结所表达的含义的,也可以进一步查找资料,作补充说明。
学法建议
1.通过学习尝试简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大量作题总结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3.作实验时要怀着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的态度。名师课堂
(一)名师说课
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光是短波光,植物胚芽鞘中接受这种光刺激的受体是与β-胡萝卜素和核黄素类似的物质。受体接受到单侧光刺激后,会引起一系列反应,使胚芽鞘不同部位产生电势差:向光一侧带负电荷,背光一侧带正电荷。弱酸性的IAA阴离子带负电荷,因而会向背光一侧移动,使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升高。
(二)精品教案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 讲解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
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性弯曲。
这种“刺激”究竟是什么呢?在达尔文之后,先后有许多科学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继续探索。
1910年,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1914年,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
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
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 1.单一的变量 2.要有对照组
讲述 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实验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讲述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技能训练 生阅读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1.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2.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3.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师生共同回顾这一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
第三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中心发言人: 总课时: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对种群、群落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的基础。而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意义,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志奠定基础。三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师生、生生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难点是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寻找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在讨论中体验物质与能量这一纽带的存在,从而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四、教法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结合本节内容,教师通过图、文、科学事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形成生态系统概念,构建生态系统结构。
五、学法
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运用多媒体课件,着力引导创新学生学习方法。
六、课时设计
2课时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①无机物质:CO2、O2、N2、NH3、H2O、NO3 等各种无机盐 ②有机物质:糖类、蛋白质等
③其他:阳光、热能、压力、pH、土壤等
(2)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①绿色植物
②蓝藻、光合细菌(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产氧的特殊生理类群原核生物的总称,如红螺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紫色非硫细菌等)
③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
(3)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从活体中获取营养的、营寄生生活的)
①大部分动物(但不是所有的动物)②非绿色植物(菟丝子等)、食虫植物——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
③某些微生物(根瘤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酿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虫草属真菌等)、寄生生物(蛔虫、线虫、猪肉绦虫、大肠杆菌等)、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噬菌体等)。
消费者的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着重要作用。
(4)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属于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属于分解者)
①大部分微生物(圆褐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等细菌,酵母菌、霉菌、蘑菇、木耳、灵芝等真菌、放线菌);
②一些动物(蚯蚓、蜣螂、白蚁、甲虫、皮蠹、粪金龟子等)。
(5)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属于自养生物,能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保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分解者的作用是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保证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6)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第二课时
2、营养结构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表示:草→兔→狐(注意:①箭头方向,②第一环节一定是生产者)
(2)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
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特别注意:
①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③在食物网中计算食物链的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4)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各个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如图)
(5)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6)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①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②若一条食物链中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例题〗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蜘蛛数量将发生什么变化?()
A.增加
少 B.减少
C.基本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解析】A 本题考查食物网中各种食物链之间的关系。在该食物网中,由于蚱蜢大量减少,必然导致晰蜴和蛇的食源短缺,从而影响其数量使之减少。鹰作为该食物网中的最高级消费者,由于失去了原先占有的一个营养来源,于是鹰将增加对兔和相思鸟的捕食,这样导致蜘蛛的天敌(相思鸟)数量减少,进而使蜘蛛的数量增加。〖例题〗下图表示南极洲生态系统,该系统的大鱼因过度捕捞而急剧减少,那磷虾的数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解析】当大鱼数量急剧减少,中间这条食物链不能为虎鲸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虎鲸就会加剧对两侧食物链的捕食。对左侧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的数量增加。
(7)食物链的计数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是单一存在的。由于动物的食物来源多种多样,食物链常交织成网。在计数食物链的时候,要注意食物链的起止:起于生产者,沿着箭头数,直到最后一个营养级,中间不能中断。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必定是生产者,草食动物必定在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原因是生产者的能量流到第五营养级时,已经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命活动。
〖例题〗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C 根据数食物链的原则,可知有如下食物链: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F→G→H,⑤A→E→D→H。H在这五条食物链中,分别处在第三、四、五、五、四营养级,因此它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B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属于稳定型种群,种群密度相对稳定。由于C与B、E存在竞争关系,C数量下降,A的能量更多地流向B、E,并经过食物链传递给H,因此H的能量供给不会受到影响。
八、作业布置:《三维设计》P101-104
九、教学反思
第四篇:《植物生长素发现》教学反思
09生科二班杨梦甜0907040123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是相对于教师较难讲的一堂课,由于这节内容课本是以时间顺序来叙述科学家的史实,详细介绍了几个科学家的实验推理过程,而讲解也往往是以详细介绍实验为主,使得课堂容易被动,显得没有实验课程的互动性和创新性。
本节课其实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科学家抽象的实验通过一幅幅图片很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通过一幅幅的对比,一点一点的得出结论,一步一步的得出结果。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道路的曲折艰难。同时利用flash动画演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向光性。
由于这节课理论性偏强,在我设计的时候也把重心放在教师讲解,因此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这堂课在对科学史分析的时候,总的体现出讲得偏多,在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总结这一块,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在这一方面我争取在以后的课上多多尝试让学生唱主角的教学模式,进而锻炼自己作为教师的引导、总结能力。
2.有效地引导问题提得不够。虽然在讲述其他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的时候,我尝试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我提的问题还没有提到点子上,中间缺少一些过渡性的语言,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想到正确答案。表面上提出了问题,但实际没
有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回答,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因此,在问题的设置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在语速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体现在语速过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虽然说的痛快,但是学生对于理解方面可能会有障碍。对于这一点还需要花心思改进。
第五篇: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3.1植物生长素发现---教案
黄梅一中 韩丰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判断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但明显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还显著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学过程】
A.引入课题
导言
1、请同学们观看课件图片,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讨论,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像向日葵和课本问题探讨图片中的植物都是这样。
引导学生思考:
1、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说一说在野外能否明显见到这种生长状况?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
3、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
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引出向光性概念。许多人可能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然而正是对向光性的研究,引导着人们揭示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它是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的。什么是生长素,科学家又是怎样发现的呢?
B.新课讲授
一、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
达尔文实验:图解的形式展示达尔文实验过程(A组胚芽鞘保留尖端,B组胚芽鞘切除尖端 C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 D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面)问题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一、三,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一、二,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探究三: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是尖端还是与尖端以下部位?
同学们讨论分析该问题应该用哪些组实验构成对照试验,像前面一样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达尔文实验结论,可以通过三组问题探讨尝试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
【过渡】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种“刺激”从尖端传到下部呢?这种“刺激”究竟是什么?
(二)詹森的实验
老师介绍材料中的琼脂块是什么物质?分析该实验过程和结论,并让学生思考该试验的不足之处,并改进。
(三)拜尔的实验
分析该实验过程和结论,并找出该结论和植物相关性之间的联系。
总结达尔文、詹森、拜尔等一系列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胚芽鞘的顶尖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过渡】究竟是不是化学物质呢?如果是,是哪种化学物质?
(四)温特的实验
动画展示温特实验过程。分析温特实验单因子变量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一个琼脂块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对照实验?总结该试验的优点。
(五)郭葛等人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吲哚乙酸,后来从植物中提取出来就是正是就是IAA,进一步发现,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C.生长素发现过程小结: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2、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3、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4、总结四个“部位”(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感光部位、生长和弯曲部位)。结合所学分析植物向光性原因。
【过渡】继发现生长素之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植物激素,学习植物激素概念。强调微量高效。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学生自学课本P48后三段,回答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分布、含量、作用效果、运输方式和运输方向。给学生指出形态学上下端的判断。
三、学生思考讨论P49技能训练,锻炼学生评价实验的能力。D.课堂小结 E.练习巩固 【板书设计】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向光性
2、生长素的经典探究实验
3、植物激素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
1、生长素的产生
2、生长素的运输
3、生长素的分布
【教学反思】
课后总结